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二十一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21

  第七百頁第八行下半段開始,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善男子。於意云何。爾時毘盧遮那寶蓮華藏妙吉祥髻轉輪王者。豈異人乎。今彌勒菩薩是也。是時王妃具足圓滿吉祥面者。具足功德寂靜音海夜神是也。今所住處去此不遠。時普喜吉祥蓮華眼童女者。即我身是。】

  這段經文是「結會古今」,這個裡面含了許多的意思,不僅僅是說明菩薩修因證果,最重要的一點是告訴我們,確確實實有輪迴,有前世、有後世,這點意思很重要,修因必定證果。當時『蓮華眼童女』,她的父親是一位轉輪勝王,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繼承者,後補佛。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好像又感覺到很親切,普救女神在往昔生中,跟彌勒菩薩有這麼一段深厚的因緣,就是彌勒菩薩前世曾經做過轉輪王,她做他的女兒。現在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而「蓮華目女」在本經示現的是四地菩薩,是第四地的菩薩,這是我們從跡象來看。如果要是從本上來說,那我們就不曉得了,她究竟證得什麼樣的果位?就不得而知。我們怎麼曉得?前面觀世音那章就明瞭了,觀世音菩薩他是古佛再來,所謂是倒駕慈航,以菩薩身來幫助佛弘法利生。在西方世界他是以等覺身分出現,在本經他是以第七迴向位的身分出現,所以第七向菩薩並不是真正的第七向,古佛再來示現的第七向。如果從《楞嚴經》裡面去看,二十五圓通章菩薩示現的地位更低,是圓教初住示現這個身分,所以要從根本上說俱不可思議。不僅是一尊菩薩不可思議,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位都不可思議。

  「蓮華眼女」,與這些諸佛菩薩有這麼深厚的因緣,那是她與我自己有什麼相干?這點很重要。她雖然說的是她,意思卻指我們自身,假如我們與這些佛菩薩過去生中,沒有深厚的因緣,我們今天遇不到佛法,讀不到大乘經典。也許諸位要問,她過去與諸佛菩薩結緣,現在證到第四地了,我們這是就形象說,就事論事,他是四地菩薩,我們今天為什麼還是博地凡夫?如果諸位能在這個地方起這一念,這在禪家講這是疑情,是你覺悟的預兆。你能夠起這個念頭,再往下深究,我們必定有所障礙,障礙不除就不能夠證得,要想除障礙,先要發現障礙,發現障礙之後就有能力除障礙。實在講我們這個心太粗了,沒發現障礙在哪裡,所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處處成障,六根接觸六塵之處無有一處不是障礙。諸位想想,我們現前境界是不是如此?講到這個地方,自己恐怖、憂慮了,這麼多障礙我們怎麼能斷得了?幾時才能有成就?其實這就是我們迷惑顛倒之處。

  處處成障是必然的現象,可是這些障礙只要有一條斷掉了,那就是一個入處,一入一切入,一斷一切斷,這是妙不可言。也許同修要有這個疑問,懷疑我這個說法不以為然,怎麼能說一斷一切斷,一悟一切悟?過去有一位參禪的大德請教印光法師,這個公案在印光大師《永思錄》裡面。我大概是三十年前看的,現在連名字都忘掉了,沒再翻這些書,但是印象很深。這一位參禪的同修大概平素是相當用功,他給老法師寫一封信,說明他參《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差不多都參透了,只剩下五、六條還不甚明瞭,一千七百則,只剩下五、六條,他自己相當得意。老法師給他回信卻給他潑了一盆涼水,老和尚說一千七百則公案,你要是參透一條,就完全參透了;如果你一條沒參透,那就是條條都沒參透。這個人也算是相當有善根,接到老和尚這封信之後,這一盆涼水一澆,把他給澆醒了,把參禪捨棄掉,跟印光大師念佛去了,禪不參了,這就說明一悟一切悟。

  此疑把這個悟門給他找到,可是這個悟門,佛法裡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悟門。別人從這個門開悟的,我不見得從這個門能開悟;我從這個門開悟的,別人未必從這個門能開悟。如果這一門能叫一切人開悟,釋迦牟尼佛大可以省省事,何必說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那麼囉嗦?眾生各個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必須要說出那麼多的法門,來接引攝受一切眾生。這一悟之後是不是就沒事?給諸位說事還多得很,雖然說的大徹大悟,說個老實話,大徹大悟才是始覺,開始覺悟,不是圓滿。大徹大悟不當作圓滿講,不當作究竟講,當作什麼?當作入門講。大徹大悟入了門,明心見性,明心才明那麼一點點,見性也見那麼一點點。我們在本經裡面,這個境界呈現得非常的明瞭,大徹大悟,像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只不過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真性,向後無明還有四十品。所以悟了以後不是沒事,悟了以後事很多,什麼事?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告訴你,從此之後決定不迷,好處就在此地,天天始覺、處處始覺,念念始覺,一直到成佛。

  你看到成佛,《華嚴經》一開端,不在我們這本子。八十卷經第一品裡面「世主妙嚴品」,經文一打開,看到釋迦牟尼佛始成正覺,這個味道深長。不是說必成正覺,它講始成正覺,這就說明覺是萬古常新,好像一棵老樹、神木,年年都發芽,都長新枝,都開新花,都結新果,這是佛法。我們一定要懂得這點意思,細心去體會,在實際生活之中去悟明這個道理,然後把這個道理應用在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佛法,生活就是一真法界,生活就是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樣才真正得到大自在,真解脫。這部經裡面教給我們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我們與十方諸佛菩薩,跟蓮花眼童女實在說無二無別,我們說個粗淺的話,是她很幸運,她把這個竅門找到,她悟了,從此之後天天始覺。我們到今天還是不覺,這個竅門沒找到,口裡頭說覺而不迷,實際上我們是迷而不覺,苦在這個地方。覺了的境界是圓融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覺的境界;我們今天理事有礙,事事更有障礙。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甚至於把念佛法們也包括在其中,我們天天在這裡苦修,依然是不得其門而入,這叫真苦,這個事情是大事,是關鍵的問題。這樁事情給諸位說,是無法傳授的,如果有辦法傳授,佛菩薩、祖師大德個個都是大慈大悲,早就傳授給我們。我在講席當中也說過多少次,會說不如會聽,佛善說,我們不善聽,所以沒有法子入進去。佛善說,我們要善聽,那是一拍即合,一點都不費力氣。會聽不容易,其實要從理上來講,我一說諸位就明白了,都懂,也都能說,可是怎樣?一剎那之後又忘掉了。那就是經論裡一再強調離心意識,諸位懂不懂?各個都懂,離心意識就會了,用心意識就不會,為什麼?佛善說,是離心意識說善說;如果你會聽,離心意識你就會聽了,那真是一聞千悟。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辦法離心意識,這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我們自己曉得,可是我們依然為心意識所繫縛,不得其門而入。心,我們以現代話來講落印象,唯識裡面講阿賴耶識裡頭落種子,這一條是最難的。

  怎麼能叫它不落印象?這個不容易做到,第七識的執著,第六意識的分別,用心意識就沒法子入門,離心意識就入門了。不但禪要離心意識,教也要離心意識,連淨土阿彌陀佛還是要離心意識,才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不離心意識,只能在門口望望而已,不能入門,這是不變的真理。因為心意識是妄心,心意識是有為法不是真實的,與自性不相應。但是諸位在此地聽,決定不能誤會,離心意識是自己,對人?對人又要用心意識,這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說得好「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對待別人,就是從無分別智裡面變現出差別的智慧,隨一切眾生執著而執著,隨一切眾生分別而分別,自己怎麼樣?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對自己是真實法,對別人是方便法。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方便法,真實的法說不出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實說不出來的。能夠說得出來,能夠思惟想像的,無有一法不是方便法。佛是希望我們藉這個方便法悟入真實,那就叫大開圓解,大徹大悟。

  這是說到,蓮華眼童女她得到這個訣竅,她入進去了,這裡面沒有祕密。佛給大家說沒有偏心,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是我們將這些經論展現在面前,可惜的都是當面錯過。只要我們肯回頭,記住,我們與諸佛菩薩有深厚的因緣,一肯回頭,諸佛菩薩都來給我們作增上緣,必然也像善財童子一樣,一生圓滿成就。如果你要懷疑:善財命好,他遇到文殊菩薩。我今天再是回心轉意,我到哪裡去找文殊菩薩?你這話說得有沒有道理?乍聽起來滿有道理,其實一錯到底。為什麼?因為你起這一念就錯了,你這一念就是分別執著,你這一念就把佛菩薩加持的力量,統統把它割斷了,叫你不起心動念,還要起心動念那有什麼法子?所以問題就在此地,關鍵就在這裡。當年與我們在一塊同參的那些善友們,原來程度差不多,現在許多成佛的成佛,作菩薩的作菩薩,我們還在當凡夫,應當慚愧,應當猛醒。

  經文上說當年的『王妃』,是『具足圓滿吉祥面』,她現在就是『具足功德寂靜音海夜神』,正好是底下一位,就是五十三參裡面代表第五地的菩薩,就是他,而她本人「普喜吉祥蓮華眼童女」,本人就是現在我們這一會裡面的會主,「普救威德吉祥女神」,夜神是女神。我們自己沒悟入,悟入之後,你才曉得與這些佛菩薩過去世什麼關係,現在世是什麼樣的成就。修因必定結果,修因要趁早,不能再拖了,不能夠再耽誤了。底下這一小段,這在說明他自己,當初發心的因緣。

  【我於昔時。身為童女。】

  轉輪王的女兒。

  【普賢菩薩勸我修補蓮華座像以為無上菩提因緣。】

  這個『因緣』,我們看起來也非常的偶然,那就是說每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這樁事情前面說得很詳細,是從修補佛像她發了心,這麼個機緣。在前面我也特別將這段經義,給諸位發明,修補佛像、修補經書無量功德,這個功德超過印經。因為代代相傳這個古老的本子,傳了幾百年、幾千年了,拿今天來說,這是國家文獻寶,是沒有價錢的,所謂是無價之寶。比新造的,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新造是有價錢的,古老是無價的,這是我們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你說故宮博物院毛公鼎,你們去看過,我們今天去造一個,一定造得比它好。可是價值上說,人家就肯拿幾百萬美金去買那個破銅爛鐵,不會拿幾萬塊錢去買你這個很漂亮的,為什麼?它有幾千年的歷史價值。

  我們今天展開一本經書也是如此的,看看它是宋朝時候的刻版、明朝時候的刻版,幾百年。這個書破了,你把它修補,把它恢復完整再傳下去,這個功德比你今天翻印一萬本、十萬本,跟大家結緣的那個功德還要大。這個意義有幾個人曉得?佛像亦復如是,愈是古老的佛像愈有價值。要是以世俗的眼光來說,這古老的佛像它經過千百年,多少人去燒香膜拜,所謂受過香火,它有靈感,新造的不如古老的。『普賢菩薩』不是看到,這個佛像已經壞了、破舊了,你最好把它燒掉重新去造幾尊新的來供養,普賢菩薩沒這麼說法,普賢菩薩是叫她把它修理起來,這個功德就很大,教她修補舊佛像。她把舊佛像修補好了,重新再裝金、再彩畫,再以瓔珞、寶物莊嚴,這個心裡頭愈來愈歡喜,從這個地方她發了菩提心,這是講她發心的因緣。

  【令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於彼時初始發心。】

  這是他自己敘說他當時最初發心的情形,這種心都是從敬心,真誠覺心裡面顯發的,真正覺悟了。

  【次復引導。令我得見普智寶焰吉祥威德王如來。解身瓔珞。散佛供養。見佛神變。聞佛說法。即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

  這個幾句是說明她的得法,我們俗話講得道,敘說她自己得道這個情形,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開悟,她開悟了。宗門教下常說開悟,這個定義我們要搞清楚,是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境界叫開悟,叫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都是指這個境界。而這個境界在圓教裡面是屬於初住菩薩,在淨土法門裡面,是剛剛證得理一心不亂,或者教下裡面講得根本智,說法不一樣,都是同一個境界。雖然是剛剛得道,可是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議,因為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心應量。像《楞嚴經》上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有這個能力。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隨類化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現佛身去度化。所以不要小看了圓教初住菩薩,他的智慧神通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所講她得的這個法門,也就是指這個境界,初得道。她之所以得到這個法門,諸位在此地特別留意的,她不能離開佛,尤其是看到她見佛的這個情形,我們要留意這點。見了佛能夠供養、能夠放下,這點了不起,把自己身上瓔珞解下來供養佛,這是表放下。放下什麼?放下這個瓔珞,那沒有用處,這是表法。放下分別執著、妄想,這是凡夫的瓔珞。凡夫有種種妄想、種種執著、種種分別,自以為很莊嚴,所謂是邪知邪見,世智辯聰,莊嚴自己的報身,業報之身。諸佛如來是以智慧莊嚴自己的身體,那叫報身。凡夫是以妄想、分別執著莊嚴這個業報身,以種種煩惱來莊嚴自己,煩惱怎麼莊嚴?豈不聞西方人、東方人都說值得驕傲,諸位想,驕傲是不是煩惱?貪瞋痴慢大煩惱,值得驕傲,那就是驕傲來莊嚴自己,不如此嗎?凡夫莊嚴自己的都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個東西要解開、要放下是這麼個意思。

  能把這個解開、放下,那就行了,『見佛』、『聞法』才會大徹大悟。我們「見佛」、「聞法」不能開悟曉得了嗎?這個東西沒解開、沒放下,還是以分別執著、妄想來莊嚴自己,還要跟佛兩個比一比。所以見佛不能開悟,聞法也不能開悟,毛病就在此地。這個東西一放下之後,那個境界不一樣,身心清淨,萬法一如。見佛的神變開悟了,見一切眾生的神變也開悟,聽佛說法開悟了,聽到風吹樹葉也開悟,那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我們讀經在此地,只看到她『解身瓔珞,散佛供養』,你也去效法她,見了佛,趕緊把身上東西退下來供養佛,結果怎麼樣?她開悟,你還是不開悟。她是從內心全部解開了,你是解外表,裡面結實得不得了,那怎麼行?要明白這個道理,她正因為是如此,她才能有了門可入。

  『即得』,「得」就是入進去,她找到門路入進去了,入到哪裡?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她這個法門叫『菩薩普現一切世間』,既然是「普現」,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她的自受用。『調伏眾生』,這句裡面有自他兩種受用,自己的眾生調伏了,自性眾生。自性眾生是什麼?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又生,那就叫眾生,這個眾生調伏了乖乖的,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了,這是自己得度了。自性眾生得度,自性煩惱消除了,自性法門明瞭了,自性佛道成就了,這叫自利。自利而後利他,為一切眾生做增上緣,幫助別人得度,她得的是這個法門。經文講了這麼多,才答覆了一個問題,諸位總記得前面,善財一見面就非常歡喜,就向她請教,您老人家得道,到現在有多久了?這段經文到此地為止,答覆他自己修行證果一直到今天,時劫是相當的長遠。也給我們一個啟示,修行要有耐心、要有毅力,長劫的修行。不是幾天、幾年就能成就的,我們對於這樣的境界,應當不恐怖、不畏懼,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經歷的,我們哪裡能夠例外?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從是得見須彌山極微塵數佛。我皆尊重恭敬供養。聽彼如來種種說法。聞法歡喜。依教修行。於念念中常得見彼一切如來及彼佛剎菩薩大會。】

  前面所說的是講她得法,這個時間很久,從得法之後再也不迷了,可以說念念覺而不迷,處處覺而不迷,事事覺而不迷。這個底下經文,就給我們說這樁事情,說這個事情是答覆善財第二個問,第二問裡面問的是,你是怎麼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的,這個問題重要。我們剛才念的這段經文就是總綱領,人家怎麼斷的?念這幾句就恍然大悟了。從開悟之後,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講的是綱領,每一參的境界是無量無邊。所以菩薩在此地說,『從是得見』,「從是」的意思就是從此,從開悟以後,他見到佛了。見到多少佛?無量無邊,『得見須彌山極微塵數佛』。這是用比喻說的,須彌山是大山,這個大山把它磨碎,磨成微塵,比微塵還要小的是極微,極微是不能再小的了,像那麼多數量的諸佛。我們在這個地方就要問,沒有開悟之前,好不容易遇到一尊佛,悟了以後就見到無量無邊佛,而且個個都是真佛,不是假佛。沒悟之前肉眼分別心,諸佛如來在面前也是凡夫一個,凡夫眼裡面看一切諸佛都是凡夫,悟了以後是用清淨心。

  諸位要記住剛才講,離心意識,假如不離心意識,決定不能證得圓初住,這是一定的道理。理上講的,不管你修哪個法門,沒有說是我心意識沒有離開就證得圓教初住,這是講不通的,不管你哪一宗哪一派都講不通。淨土法門講帶業往生,如果你要到初住這個地位是理一心不亂,也要離心意識,才能證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否則的話,不行。這個理一心不亂,圓初住這個地位花開見佛,這個時候見到的佛是報身佛,不是應身,是報身的。理是一個,沒有兩個,法門有無量無邊,但是理絕無二致。所以他一旦不用心意識,他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全是如來,他就見了無量無邊佛。《金剛經》上將「如來」這兩個字的定義說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我們應當明白 一切法,法相如其法性,法性如其法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叫如來,這是見到真正的佛了。也就是佛在本經跟《圓覺經》裡面,給我們透了一點消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一切眾生並不限於有情眾生,連無情也包括在其中。大經上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哪一個不是如來!

  從此以後,他修的是什麼行?普賢行。就是本經末後把普賢行歸納起來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乃至於「普皆迴向」,她都做到。『我皆尊重恭敬供養』,諸位要曉得,一一有情眾生,一一無情眾生,它所起的心是清淨平等的恭敬心,決定沒有分別,這個心就是恭敬心,這心就是禮敬、就是供養。諸位能不能體會到這點意思?『聽彼如來種種說法』,也許諸位說,前面你講的我勉強能同意,這句怎麼說?佛給我們講經說法,這些眾生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給我說什麼法?你要說這些眾生跟你嘮嘮叨叨,那是什麼?是你心裡面的煩惱與外境相應,所以你不得受用。如果你心清淨了,像什麼?像《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教給你的法門,跟此地講的境界是一個境界,因為菩薩所講的,他這是圓教初住,他剛剛得法。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示現的就是剛剛得法,圓初住的境界,他妙在哪裡?妙在「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妙在此地!一切音聲無有一個聲音不是說法。

  你們曉得什麼叫法?教你見性的那叫說法,你一聽音聲,你不分別它他的相,你在音聲相裡去見到性,就悟到性了,這個音聲不是說法是什麼?他哈哈大笑,你一聽到悟了自性,那笑就是說法。人家在大哭痛哭流涕,你一聽到也悟了自性,那他哭也是說法,怎麼不是說法?你要連風吹樹葉、雨打芭蕉聽了都開悟,那都是說法。你說哪一個眾生不在說法?所以你心開意解,『聞法歡喜,依教修行』。見性是修行,稱性是修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學的就是這個。如果你要不懂這個道理,善財童子到處去遊覽,到處去觀光,碰到這個問幾句,碰到那個問幾句,我看看就像小說一樣。這五十三參裡面你們讀了之後,得到了些什麼?如果要不懂這裡面的訣竅,看五十三參就像看《西遊記》一樣看故事,那就錯了。我們完全做的是表面功夫,只看的熱鬧,沒瞧出門道。這段是跟你講門道,你要懂得這個門道,你才曉得善財童子五十參那其味無窮。悟了以後真是無有一處不是入處,無有一法不是悟處,正是禪家常說的「左右逢源,頭頭是道」,這個幾句特別重要。士大夫,善財童子問他怎樣淨智,你怎樣得到清淨心?你怎麼樣把你的煩惱無明都斷乾淨了?這個樣修學法,他怎麼不斷煩惱!他怎麼不破無明!

  『於念念中常得見彼一切如來及彼佛剎菩薩大會』,我想這句就不難明瞭了。一切的聚會,無有一會不是佛菩薩的海會,會會皆如,會會皆是。可是這個怎麼樣?是悟後的境界,不是我們現在的境界。拿念佛來講,是理一心以後的境界,你念佛如果念到這個境界現前了,你自己心裡也明白了,你已經入了理一心。如果這個境界沒現前,縱然得一心,是屬於事一心不亂,不是理一心。為什麼?理事沒圓融,事事還有障礙。再看向下經文,底下有一段很長的經文,菩薩非常慈悲,在無量劫修行之中,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當然要一樁一樁細說是說不盡的,只是略舉一個修行的階段,他這裡舉的是大光。

  【善男子。過彼毘盧遮那威德吉祥世界無垢圓滿劫已。】

  『過』是再過去,「過」這一劫以後,這在前面都說過,不必重提了。

  【次有世界。名摩尼輪種種妙色莊嚴。】

  這是世界的名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佛經裡面稱為娑婆世界,這個世界名字比較長『摩尼輪種種妙色莊嚴』。

  【劫名大光。】

  這是舉這一劫,做一個例子。在這一劫裡面:

  【有五百佛於中出現。我皆承事恭敬供養,令其歡喜。】

  這個幾句是總說,在這一劫裡面有五百尊佛出現在世間,菩薩有這個能力承事供養、親近,到圓教初住菩薩有這個能力,這是值得我們羨慕的。此地說的佛是指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化世間的諸佛如來,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佛。我們這一劫在賢劫這一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大光劫裡面有五百尊佛也是出現在世間,這個意味也是顯示出悟後起修,生生世世才真正的不中斷,這個時候所謂是圓證三種不退轉,每到這個境界菩薩尚有隔陰之迷,這也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我們一生要是不能夠悟明心地怎麼辦?這個問題大了。如果不能悟明心地,無論修哪個法門,功夫修得再高,都免不了要輪迴、要轉世。這一輪迴一轉世,給諸位說,幾乎是百分之百都是退轉,這個問題嚴重,轉世以後,一世不如一世。我們在古德高僧事蹟裡面,看到許多的例子,不能不覺悟。

  唯一最穩當、最可靠的方法,無過於求生西方淨土,西方淨土是真正的難信之法。我們今天講是信淨土,這個信老實說都是像浮萍一樣沒根。沒有根還能起什麼作用?信不深、願不切,雖然念佛還是不能往生,只是跟淨土結一個來生緣而已。那個來生究竟是哪一生?那就說不定了,這個事情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信淨土,那真正是大善根、大福德,這是一點不假。正如同經裡面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真正具足信願行,可以說是世間第一等善根,第一等的福報。有人問我,你信多久了?我告訴你,我剛剛信,我這個話不是騙你的。你明天問我什麼時候信?我也是剛剛信。昨天的信心跟今天的信心不一樣,天天信心都不相同,所以跟你說剛剛信。

  這就是古大德所講的,乃至於佛在經上也講的,「初心可貴」,初心可貴是說這個。你念念都是初心,可見得你念念都是在進步。我今天跟昨天一樣,沒進步;我今天才發心,我今天才信,天天都是今天才信,你這個信心一天比一天精,一天比一天純,一天比一天在增長,當然可貴。所以才說一個人能保持初心,成佛有餘,那當然成佛有餘,念念都是初心,後初心不是前初心,今天初心不同於昨天的初心,可貴。所以經裡面這些話,我們不要馬馬虎虎一看,看過去了,字字句句是其味無窮。到成佛了,你看看初成正覺,你們想想那個味道,初成的味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遇一位善知識都是初覺悟、初開悟;沒有說我以前在某善知識那裡已經開悟了,沒有說。都是初開悟,希望諸位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你在大乘佛法裡面,才能發大歡喜,才能真正是踴躍歡喜,法喜充滿。

  這裡面『我皆承事恭敬供養,令其歡喜』。這個經文要深入去研討,細細的去看,這個裡面有疑問。我們對於這些諸佛如來不承事、不恭敬、不供養,他就不歡喜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佛跟我們凡夫有什麼兩樣?你對我好我就歡喜,你對我不好我就討厭你,佛還有好惡之心,那是凡夫,不是佛。佛決定沒有這些,佛心清淨,無有一法可得。此地講佛的歡喜是佛的隨喜,看到怎麼樣?他也成就,他也曉得走這個法門,用這個法門對治他的煩惱,用這個法門對治他的無明,諸佛如來從這個路裡面成就的,圓滿菩提了。他現在也走這個路子,也要圓滿菩提了,佛是歡喜的這個。不是歡喜他來承事、供養、禮拜,不是歡喜這個。歡喜他有清淨對治的法門,他找到這個方法。好比說他這個人有病,歡喜他得到良藥了,這個藥正對他的症,雖然現在他的病沒好,他現在已經得到這個藥,就能夠預期不久他的病就好了,要懂得這裡面的訣竅味道。下面當然五百尊佛也不能統統都說,都說就太長了,也是在五百尊裡面舉出幾尊做個例子,下面一共有九個小段,這是九尊佛。

  【其最初佛名大悲雲幢。我為夜神。見佛出行。恭敬供養。】

  這是特別舉例介紹裡面第一尊佛,從這尊佛的名號上來看,他所標榜的是大悲心。在這個時代,菩薩自己是夜神的身分,以這個身分幫助佛化度眾生。從佛的名號我們就可以能想像到,當時世界眾生的狀況,必定是那個時代的眾生缺少大悲心。換句話說,缺少慈悲心,性情一定是殘忍好鬥,所以佛出現於世用這個名號。佛菩薩都沒有名號,佛菩薩名號是隨眾生機緣而建立的。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時代出現,他用這個名號,就是對治我們的毛病。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最大的毛病,心不清淨,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他用牟尼,牟尼是寂寞的意思。這個時代的眾生自私自利,沒有慈悲心,所以他用釋迦,釋迦是仁慈的意思。佛這個名號就是在現階段的教學宗旨,

  所以看佛的名號就知道這個時代眾生,害的是什麼病,好像大夫看藥方,一看這個藥方就曉得那個人害的什麼病,這個藥方正好治他的病。每個時代、每個地區眾生毛病不一樣,所以佛標榜的法門不相同。在這一代時教裡面,千經萬論都是以清淨心、慈悲心為指歸,對治我們的毛病。所以我們一想那個時代的眾生,大概是沒有慈悲心,所以佛特別用『大悲雲幢』,「幢」是高顯,非常顯著,人人都能夠見到佛的大慈大悲,都能夠感受到佛的大慈大悲;換句話說,都能為佛的大慈大悲所感召。夜神在此地,在這個時候見佛出行恭敬供養,只說他修行這個法門。向下還有許多諸佛,有跟他說經的,有教給他種種法門的。但是第一尊佛裡面他沒提到,到底下一尊,我們就看到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