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入法界品簡介  (第二集)  1998/6/20  香港  檔名:12-044-0002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居士,我們今天接著看講義的第六條:

  【聞經信力,速能證悟。海水劫火不能為障。凡夫外道闡提,雖聞生謗,墮於惡道。一熏耳識,功不唐捐。終令獲益,乃至成佛。經云:無信眾生不見佛,而佛亦為興義利。】

  清涼大師這幾句話說明聽經聞法利益殊勝無比,他說信心實在是因為你對這樁事情明白、清楚了,你的信心才能生得起來。如果學佛,問你佛是什麼你都搞不清楚,你說你信佛,這個信心不是真的。這是常言說得好,叫露水道心,很容易退轉、很容易變心的。清淨信心一定建立在甚深的理論基礎上,理論的基礎必須要多聽佛法、多接觸佛法,我們明瞭佛法究竟是什麼,這個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法是個代名詞。,一切法的內容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要用現代的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告訴我們,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他說的是什麼?說的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想想,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樁事情對自己更重要?可以說沒有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對於學習佛法的信心才能夠真正的生起。「速能證悟」,悟是明瞭,證是得到。得到什麼?得到事實真相,改變我們生活的態度,使我們在現前生活當中確確實實離苦得樂,使我們明瞭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們生活環境,在空間講十方無際的世界,這是我們不能夠不明瞭的。

  下面舉的比喻好,「海水劫火」,這是佛經上講的大三災,大三災是嚴重的災難,它不能夠障礙清淨信心。清淨信心生起來,就能夠超越三災八難,真的能超越。「凡夫外道闡提」,闡提是梵語,沒有善根的人。「外道」不一定是指其他的宗教,如果我們這樣看法,意思就看錯了;佛家講的外道是心外求法,這叫外道。如果我們出家人也心外求法,那也叫外道,我們叫門裡外,在佛門裡面就變成外道了。所以佛法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經,內與心性相應,心性之外實在講無有一物,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說得很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離開心識之外,別無一法可得。所以要誤以為心外還有法,那就叫外道。這一類的人的確存在,他們聞法很難生起信心,不免毀謗,毀謗正法一定墮落,這要墮三惡道。為什麼謗法會墮落?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時間多說,如果諸位要知道這個原因,你細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明瞭了。

  墮惡道不怕,聞法的種子叫金剛種子,在你心識之中永遠不會磨滅。惡道的果報報完了,再得人身,你阿賴耶識裡頭的種子遇到緣,它又起現行,它又發生作用了。所以說「一熏耳識,功不唐捐」,它會起作用的,「終令獲益」。所以凡夫外道闡提我們也要幫助他,不怕他毀謗。如果緣要殊勝,也就是他接觸多了,真正覺悟回過頭來,他就不會墮惡道。我們看在中國過去許多祖師大德,初學佛的時候也有很多謗佛謗法謗僧,可是入佛門之後他明白了,人家真正懺悔,依教奉行,自行化他,成為祖師、成為大德的這種人很多很多,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佛法造罪業雖然是很重,可是懺悔的力量不能夠忽視,懺悔的力量很大很大,只要能回頭,所謂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末後他引經文裡面兩句話,顯示佛法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無論你信不信佛,你是讚歎佛、恭敬佛,或者是毀謗佛、侮辱佛、傷害佛,佛對你都是幫助你得利益,佛絕對不計較。所以佛的心清淨平等,只知道利益一切眾生,其他的一概沒有放在心上。這是佛的偉大之處,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學佛,這些地方就要在平常用功夫,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對他還是要恭敬;他有善行,我們還是要讚歎;他有苦難,我們還是要幫助,絕不可以有怨恨之心,那就錯了。要在一切順逆境界當中生起大慈悲心,這才如法。底下一條:

  【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魔所攝持。故二千行法,冠之最初。善財求友,先陳發心。有菩提心,是法器故。】

  這段經文裡面說明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一個覺悟的心。我們現在不覺悟,對人、對事、對物表現出來的都是迷惑顛倒。從什麼地方看出我們迷惑、我們不覺悟?第一個,我們的觀念錯誤,見解、思想錯誤,這就是迷惑,就是不覺。佛在經上常說「無我」,無我是真的,是事實真相,我們偏偏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尚且沒有,哪裡來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我所有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執著有我、有我所有,這個是迷,這不是覺。覺悟的人沒有我,也沒有我所。覺悟的人自在,迷的人很苦。同樣是生活,為什麼一個過得快樂,一個過得辛苦?迷與覺之不同。

  我們不要往深處說,從很淺的地方來講,世間人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意思講得很淺顯,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你能活多少年,你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你在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的身分,命裡頭注定的,一點都不能強求。真正所謂是「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哪裡能強求?你們同修們要是多多的讀讀《了凡四訓》,就明白這個道理。人一定要過得安分守己,我命裡面有多少財富一定的,我要想求也只這麼多,我不求到時候自然還是來這麼多;不是說你求就會多得一點,不求就少得一點,沒這個道理。你命裡面,包括你的壽命、你的一生,這個命運誰定的?不是別人給你定的,是你自己決定的,你前世所修的。前世修因,這一生享受果報,這個佛說得很清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我們享受的就是前生所修的因;「欲知來世果」,我來世怎麼樣?「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來生會享受這個果報。這是真理,永恆不變的。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對於這個世間一無所求,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這個日子多快樂,多自在,多幸福!

  在快樂自在幸福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來生的果報比這一生更要殊勝。生生世世得樂,這是覺悟的人,這是個明白人,他才會這麼做,這是小覺悟。佛給我們講是徹底覺悟,大覺悟,大覺悟的人一定是捨棄六道、捨棄十法界,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作佛去。作佛,佛告訴我們,人人都可以作佛,人人應當作佛。今天你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你有障礙,這個障礙經上講的煩惱障、所知障。這些名詞都不太好懂,說起來很費事,我們說得更簡單一點,更通俗一點,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大家好懂。執著就是煩惱障,分別就是所知障,妄想就是無明,這三樣東西要不除掉,你不能解脫,不能成就。這三種障礙,如果你能把執著放下,你就證阿羅漢小果,超越六道;你再能把分別放下,再破一品無明,你就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華嚴經》上稱為法身大士,這個叫真正覺悟,這就是菩提心現前,真正覺心現前了。

  所以菩提心不發,就是你沒覺悟,你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你修一切的善根,都叫魔業。魔是什麼?魔是折磨,因為你修善你將來生三善道,你造惡你將來生三惡道。惡道難過,三善道的日子也不好過,福報修大了,你到天上作天王,你到人間作國王。諸位想想,我們細細讀歷史,自古至今,哪個帝王不造業?自己有權有勢力的時候,很容易造業,一個念頭錯誤,多少人受害。他那個福報享完了,惡報現前,還是要墮落。所以佛講不發菩提心修一切善,也叫三世怨,這一生修善來生享福,福享完了又墮落,這就叫「魔所攝持」。我們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弟子,真正明白人,無論示現的是出家、在家的身分,必定有福報。他天天修福,他怎麼會沒有福報?福報現前決定不享受。

  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福報?圓滿的福報!他享不享受?他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不享福。他的福報給誰?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去享受。我們讀《華嚴》,毘盧遮那佛的福報很大,毘盧遮那佛自己有沒有享受?沒有。他的福報給誰享?十方世界凡是證得法身的菩薩,提供這個環境供給他們修行,給大家去享受。諸位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福報大了,也沒享受,他提供西方極樂世界給十方世界念佛人到那個地方去修行,他做大布施,他做大供養,大功德主。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我們有福,要把這個福報提出來給社會一切大眾去享。自己,你看看一天三餐吃飽了、穿暖了,有個小房間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這是真正的享受!看到別人快樂,我們多快樂;看到別人受苦,我們難過。所以有福給大家享,不要個人享;個人享福,沒有覺悟,迷惑顛倒。覺悟的人決定不享福,決定把福報貢獻給一切大眾。《華嚴經》上「二千行法」,在「離世間品」,菩提心是放到最前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遇到一位善知識,一定是先說自己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怎樣去學菩薩行,怎樣修菩薩道,這才向善知識請教。可見得發心非常重要。下面把菩提心略略的跟諸位介紹一下:

  【菩提心有三種:心體、心相、心德。】

  「心體」,菩提心的本體;「心相」,菩提心的樣子;「心德」,菩提心的功德,從這三方面來說。「心體又三」,菩提心的心體,這是我們平常一般在經論上,或者古人註疏上、講解上,常常聽到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淨宗的祖師大德常常教給我們「三心圓發」,就是指這三種心要發得很圓滿,那個力量不可思議。什麼叫「直心」?直心是大智慧,「無所執著」。有執著就沒有智慧,就不是智慧。智慧裡面沒有一切執著,不但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深心,樂修一切善」,這個樂是歡喜,真正歡喜修積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後面舉個例子,四弘誓願等等就是。你看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實在講四願,只有這一條是願,度眾生的大願。度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什麼叫度?用現代的話來說,關懷、愛護、盡心盡力幫助,這就是度的意思。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真正的幫助,其他的幫助都解決不了問題。他沒得吃,你送東西給他吃,他沒得穿,你送衣服給他穿,那是幫助一時,解決他眼前的困難;長遠的困難,終究的困難,不能解決。一定要幫助他開智慧,才是究竟圓滿的解決,所以佛法關懷眾生、愛護眾生、幫助眾生,以這個為主目的。其餘的,像慈善救濟,那是輔助的。不能說你有急難不幫助你,要幫助,但是一定要達到究竟圓滿,這才是真正真實的幫助。

  其餘的這三條,如果我們真正要幫助別人,自己要有能力。沒有能力,說幫助人這個話是空話,是不切實際的。幫助人第一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法門無量誓願學」,成就自己的學問。有道德、有學問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尤其是幫助苦難的眾生。最後再發願「成佛道」。成佛道,為什麼一定要成佛?唯有成佛才能夠把度眾生的工作做到究竟圓滿。你要不成佛,你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你就不能度等覺菩薩,你跟他的程度一樣。你只能幫助比你次一等的,沒有辦法幫助跟你平等的。所以一定要圓滿成佛,才能夠度盡一切眾生。那我們要問,等覺菩薩也是苦難眾生嗎?沒錯,如果就佛的果地上看等覺菩薩,他也有苦難。他什麼苦難?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苦,就是他的難。佛陀幫助等覺菩薩解除這個苦難,度眾生才達到究竟圓滿。所以四弘誓願一定要發,發了之後一定要真幹。從哪裡幹起?從斷煩惱幹起。所以它有次第、有程序,按部就班的去修學。

  「大悲心,救護一切苦眾生故」。雖然說三心,一而三,三而一,直心是我們的真心本體,深心是自受用。我們說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對自己的心叫深心,好善好德。用什麼心對人?大慈悲心。所以深心跟大悲心都是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心只有一個心,怎麼會有三個心?一個是說體,兩個是講作用。大乘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再翻過來看第二面「心相」,發了菩提心之後,這個心的樣子。「要無齊限」,如果說菩提心的樣子,太廣大了,沒有邊際,甚深甚廣。「若約悲願」,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就它的大悲誓願來說。「盡度眾生,盡修諸行。於世出世一切法,不取不捨,直趣真實。」這是發菩提心的樣子,我們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我們從形象上能夠體會到一些。我們是不是真的熱心幫助這個社會,幫助國家、幫助世界一切有情眾生,是不是常常存這個心?念念存此心,可以捨己為人。盡修諸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非是利益眾生。我穿這件衣服也是利益眾生,怎麼說?我衣服穿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給一切眾生做個樣子,穿衣服要像我這個穿法,不要穿得很邋遢,做給眾生看。我吃飯也是度眾生,吃飯有個吃飯的樣子,叫人看看我們坐在那裡規規矩矩,碗筷擺得整整齊齊,吃的時候吃得乾乾淨淨,一餐飯吃完了,桌子還是乾乾淨淨的,並不是菜湯飯灑到滿桌都是的。點點滴滴都是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做楷模,這就是菩提心,這就是覺悟的樣子。沒有人看到,沒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太多了,我們度人,也要度鬼,也要度神。所以佛為九法界的大導師!我們怎麼能不守規矩?不是說沒有人見到就可以隨便,不可以的。所以我們的總講題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是大眾的表率,行為是社會大家的榜樣、模範,這是菩提心的樣子。所以盡修諸行,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統統修正過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處之泰然,隨緣而不攀緣。就是於一切法不取,有緣現前的也不捨,你一定要把它捨掉,你也著了相,也錯了;要不取不捨,自在隨緣,你說這個日子多舒服!這就是行中道,永遠立足於第一義諦。直趣真實,這個真實要用《華嚴經》來講,就是與「大方廣」相應。這個經題在下一次有緣的時候,我跟諸位同修介紹。我們的心行與「大方廣」相應,那我們過的日子就是「佛華嚴」的生活,這是超凡入聖,轉輪迴心為菩提心。

  第三講心的功德,「依上發心」,依前面這兩條發心,「一念之德,過於虛空,不可稱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初學的同修聽到這個說法會懷疑,一念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功德?你那個一念是真心,真心是沒有界限的。所以這個心的廣大是盡虛空法界,修一點點的善,經上講毫釐之善,果報都不可思議,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沒有界限。世間人做再大的善事,他得的果報很小,原因在哪裡?他心量太小,無論修多大的善,他的果報一定在他心量範圍之內,不能拓開他的心量,所以果報就很小。如果我們念念為自己一個人,這果報最小;念念為一個家族,或者念念為我這個鄰居鄉里,你所修的福,果報都不大。覺悟的人,他心裡沒有妄念,沒有界限,沒有是非人我,也沒有世間法出世間法這種分別執著,所以他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諸位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佛經上講的話就相信了。菩提心是真心。妄心就是有界限、有分別、有執著;真心沒有妄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下面說,「十方諸佛同共稱讚」,發菩提心的人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沒有一尊佛不護念,諸佛護念,菩薩善神當然擁護,這是一定的道理。你不必求,他一定來保佑你。第九條說:

  【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

  這是勸勉我們發心要緊。我們很想見佛,當然很想見一切諸佛如來。我們也很想學布施,能夠布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說這個多麼歡喜,這是世間第一等的大善事!看到許許多多苦惱的眾生,我們要想消除這一切眾生的苦惱,我們能不能做到?大家聽到,做不到。雖然有這個心願,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佛告訴我們不是做不到,你發菩提心就做到。菩提心不發是很難做到的,菩提心發了就不難做到。這個道理很深很廣,往後到經文我們會很多次要討論到這個命題。第十條:

  【一行即一切行,謂一念相應,能頓具故。】

  這是說《華嚴》,他們修學跟我們凡夫確實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華嚴會上每一位都是已經發菩提心的人,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參與華嚴法會。菩提心一發那就不是普通人,我們在大經上看到佛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初住叫發心住。發的什麼心?菩提心,他發了菩提心,他心安住在菩提心,這是初住菩薩,這就是法身大士。前面說了,他真的有能力,他有能力見一切佛,他有能力布施無盡功德藏。為什麼?我們在《普門品》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在《楞嚴經》上也看到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能現什麼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薩就現佛身而為說法。什麼樣的菩薩?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就能做到。所以你不發菩提心,你是凡夫;菩提心一發,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能夠契入華嚴海會,你就見一切諸佛如來,所以前面講的統統做到了。這個地位菩薩修行,一即一切,無論修哪個行門都圓圓滿滿,含攝菩薩無盡的法門。無盡的法門都在一門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修圓證。後面一句是把理說出來,為什麼他一行就含攝一切行,「謂一念相應,能頓具故」。跟什麼相應?跟真心本性相應,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與自性相應的才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道理在此地。

  【此心即是佛智。】

  「此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

  【佛智即是無念。】

  「無念」是無妄念,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不是無正念,他無妄念。如果你要誤會無念是什麼念都沒有了,那你就搞錯,你縱然修成,你修成外道、修成無想天,到無想天裡面一切念都沒有了,那個錯了。這裡講無念,無一切妄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有正念。正念是什麼?樣樣清楚,樣樣明瞭,從空間來講,盡虛空遍法界;從時間來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那叫正念。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夠錯會,錯會了我們的損害太大了。

  【無念心體,內外無著。】

  內不著心性,外不著諸法。

  【諸過自止。】

  所有一切過失都沒有了,過失沒有就是你的業障消除了。

  【離身心相。】

  「離」是不著,自己有身,不執著這個身;自己心裡面也有念,不執著這個念,身心都不執著。

  【寂然不動,了見性空。】

  這個「不動」,我們常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這個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寂然不動」。這個時候你就明心見性,「了見性空」。

  【善達有無。】

  有跟無是一不是二,這才叫「善達」。達是通達,如果有無看作二端,不善,實在講你也不通。有無是一不是二。

  【進詣妙覺。】

  再進一步叫證得妙覺。

  【是真修習。】

  妙覺就是如來究竟果位。

  【決斷分明。】

  這是真實智慧,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住真實慧」。

  【十度具矣。】

  「十度」是菩薩六度萬行的總綱領,你樣樣都圓滿具足了。這是講修行最高指導的原則,得要熟讀《華嚴》,深解義趣,才能把這個方法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生活行為,受用無有窮盡。再看底下這一段:

  【諸佛設教,起則有始,用乃無終。】

  以我們釋迦牟尼佛做一個例子,世尊當年示現在世間,鹿野苑初轉法輪,這是開始。開始之後,有沒有終了的時候?沒有。我們也聽說過佛的法運,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有所謂正法、像法、末法,總共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就沒有佛法了,那怎麼能說無終?實實在在是無終,無終說有終,有無不二。在事上講確實無終,在眾生根性上講就有終,為什麼?迷惑顛倒,佛法在你面前,你不認識,你不覺悟,那就告一個段落,就終了。必須等底下一尊佛再來啟發你,再來教導你,你才恍然大悟。如果你是聰明伶俐漢,佛不在世,佛法滅了,你見色聞聲也能開悟,也能證果,這個在佛門裡面叫獨覺,屬於緣覺一類,出在無佛法之世。我們現在是末法,還是有佛法。無佛法就是滅法以後,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過完之後,世間沒有人說法,也沒有經典,什麼都沒有了,聰明伶俐漢在那個時代自己還能夠覺悟。當然這個人數是少數,大多數人迷而不覺,說他有終。實際上講真的是無終。

  【一言稱性,斯教無盡。】

  這也是說明為什麼說「用乃無終」,因為稱性,自性哪有始終?沒有始終。而大乘佛法字字句句都稱性,所以說「斯教無盡」。這個斯教是直指《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指其他經典。

  【況大慈大願威力護持。】

  這是諸佛如來無盡的慈悲,無盡的願力來護法。所以佛法哪裡有中斷的時候?無論有佛出世或者沒有佛出世,佛法確確實實常在世間,常在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時,一切處,《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不充滿,這是事實。

  【令法眼長存,盡眾生界皆蒙勝益。】

  「勝」是殊勝。這些話完全是稱性,不懂得稱性,你就很難懂;懂得稱性,聽到佛這些話,都點頭,都能肯定,而沒有絲毫的疑惑。底下這一段講感應,這也是我們應當要留意的。

  【聖無常應,應於克誠。】

  「聖」是指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跟我們眾生有沒有感應?有;雖有,不常。什麼原因?真誠就有感應。實在講不常有感應是我們自己的心不真,妄想太多,雜念太多,所以跟佛菩薩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如果我們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給諸位說,你跟諸佛菩薩常常有感應,這個很不可思議。

  【心契玄同,故佛加被。】

  「契」就是相應。「玄」是說自性裡面所含的智慧德能,無有窮盡稱之為玄。「同」,諸佛如來在果地上完全相同。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的心能夠與佛的心相應,與佛的願相應,與佛的行相應,你就得佛加被,我們中國人講得佛保佑,這樣自然就得到了。

  【要得聖加,方能說故。】

  這是講講經說法,如果不得諸佛如來的加持,你怎麼會說經?不但你不會說,你根本就不會懂。你要真正懂得、會說,一定得佛力加持。為什麼?佛經裡面字字句句是從真心本性裡頭流出來的,我們凡夫聰明智慧是從意識阿賴耶裡面流出來的,不一樣。用意識心怎麼能夠解如來義?這樁事情世尊在楞嚴會上說得很清楚。所以佛的結論告訴我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那個因地是你用意識心,解如來義就錯了。我們凡夫確實是用意識心,如何能夠解如來義?要得如來加持。要得如來加持一定要相應,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一念都不相應,你決定把佛經講錯了。所以一定要得佛的加持才能講,聽法的人亦如是。如果不得佛力加持,你聽了不會懂。你能夠聽懂,聽得很歡喜,能理解,聽了能生信心,也是得佛力加持。那也許說:我們沒求。你雖然沒有求,你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在成熟了,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還沒有覺得,可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知道了,自自然然加持你,所以我們能聽得懂,能聽得歡喜。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夠跟佛的心願解行相應,這個加持的效果就特別的明顯,我們所得的受用利益就更大了。所以佛加持有冥加、有顯加,顯是你自己覺察得到,感覺得到佛加持了;冥加是你自己感覺不到,確實佛加持你、佛保佑你。所以後面講:

  【聽者亦得佛加,加有顯冥。】

  有顯加、冥加。

  【理本一味,殊途同歸。知理圓言偏,故令亡言得意,是須善體佛意。】

  這是講我們學習經教一定要有的態度,我們才能夠真正深入經藏。「理本一味」,千經萬論,所謂是「殊途同歸」。不但佛家的經典千經萬論是理同一味,再給諸位說,其他宗教的經典,基督教的《新舊約》,伊斯蘭的《古蘭經》,任何宗教經典都是理本一味,只是你有障礙。我今天要在此地把基督教《新舊約》選一段出來講,我講的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經本子呢?經本子《新舊約》,我決定不會講錯。為什麼?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所以他們宗教跟我們有隔閡,我們跟他們沒有隔閡。他畫界線,我們圓融。我們幫他,他自己畫界線,怎麼畫界線也出不了自性,也出不了這個理。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你只要用的是真心、清淨心、無分別心、無執著心,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你心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佛法。那這個話就說回來,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可見得佛法非佛法,不在外面,在你自己一念之間,你用真心看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所以曉得理是圓滿的,言不圓滿,言的能力非常非常有限。這個言語,以有限的言語要來說無限的道理,沒有法子表達。不但言語沒法子說,思想都達不到。意識心,意識心的能力比言語要大得太多太多了。你看意識心,對外能緣法界,對內能夠緣到阿賴耶,這個功能不小,可是它緣不到自性。換句話說,它能緣得到的,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自證分它緣不到。所以佛家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個道理。可是佛教導我們這些眾生不能不用言語,但是言語只是個手段,不是目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宗門裡面所謂「指月」,因指見月,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教比喻作指,真的東西不在此地,在天上的月亮。因指見月,因佛的言教我們悟入自性,這就對了。所以佛的經教可不可以執著?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就誤會,把指頭當作月亮,那大錯特錯了。所以教有用處,有作用,特別對於初學的人是很好的工具,我們要了解它,一定要「亡言得意」。這個亡言就是不執著言語。不執著文字,經典是文字,為什麼?那是相分。相,《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去執著相,把相能夠離開。離,不是叫你把它丟掉,不是的,不執著就是離。只要不執著,你就能「得意」。這個意是什麼?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大白。「是須善體佛意」,這就是這個意思。

  【經云:無一眾生不具如來智慧。又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

  我們聽佛在經上這一段開示,自己應該充滿了信心,釋迦牟尼佛能作佛,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的是《華嚴》,毘盧遮那佛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為什麼?佛說的,「無一眾生不具如來智慧」。「出現品」裡面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道破佛與眾生的差別,差別在哪裡?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眾生,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如來。如來跟眾生一念之差,我們為什麼不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難在哪裡?難在無始劫來你已經養成這個習氣,習氣難除,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你接觸佛法,對佛法理解不夠深度,懂得佛法還僅限於皮毛,所以佛法對你產生不了作用,妄想習氣對你那個作用太大,主宰你一切。

  所以聽經要常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們怎麼能敵得過煩惱習氣?所以現在人比古人福報就差遠了。也許有很多同修說,古時候的講堂沒這麼大,柱子很多;古時候沒有電燈,沒這麼方便,現在人福報比古時候大多了。這要看在哪一方面講,物質享受是比古人方便太多了,可是你有沒有想到你付出的代價不少,細細算這個帳得不償失。我們仔細想想還是古人的福報大。古人學佛,到寺院裡面參學,寺院裡面講經一天二時講經。二時是講印度,印度是晝夜六時,一時是我們四小時,二時講經八小時,每天講八個小時。你去討個經單,討經單是我把這部經聽完,我住在這個寺廟裡面,每天上八個鐘點課,一天聽八個鐘點,聽了三年,你怎麼會不開悟?天天聽,心定了,天天生智慧。我們現在人很難得,就算這個講堂天天講經,一天講兩個鐘點經,還有二十二個鐘點打妄想,管什麼用!兩個鐘點苦口婆心給你說了,出到門口街上轉一轉,完了,一切都完了。你才知道今人福報不如古人,差遠了。古人在一個道場住上三年、五年真的成就了,參禪的得定、開悟了;念佛的得一心,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他真做到了。我們今天搞幾十年,我們生死有沒有把握?沒把握,哪裡能比得上古人?何況現在一般道場一年難得講幾天經,能有什麼用處?只能說講講比不講好!

  如果真的要想佛法能夠利益社會、利益大眾,講堂要天天講經,一天都不能缺。而且講經得一門深入,才能得到真正的效果。譬如我們講一部經,一部《無量壽經》講完了,重頭再講,這個道場始終就講一部經,大家到這兒來聽,一遍一遍的聽,增長你信心,增長你定心,增長你慧心,戒定慧三學真的能培養得起來。不可以今天講這部經,明天再講那部經,同時聽個幾部經,這十幾部經聽到你腦袋裡頭像漿糊一樣,一塌糊塗,什麼都不是,這就全盤失敗了。所以在古時候的中國,中國的道場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都是專科大學,都是一門深入,你喜歡學哪個法門,你到哪個道場去。五台山華嚴道場,清涼大師講《華嚴經》講五十遍,一遍講完再講一遍。天台法華道場,慈恩法相唯識道場,你想學哪個法門進哪一個專科大學,它不雜不亂,所以短時間有成就。

  現在人雜亂,雖然很精進,我常講他不是精進,叫雜進、亂進,所以什麼效果都收不到。學多了都變成邪知邪見,拿著自己本位批評別人,不知道理是一個,這個地方所講的「理本一味,殊途同歸」,他不知道這個道理,於是學了佛法,謗佛謗法謗僧,造作地獄的罪業。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不但對於佛法任何宗派只有讚歎沒有毀謗,對於外教也只有讚歎沒有毀謗,這是真正學佛的人,真正明理的人。就像一個大學裡面開了許多科系,我們讀的科系不一樣,都可以拿到學位,都能畢業,都有成就。不能說我這個科系好,你那個科系不好;我這個科系正法,你那個是邪法,不可以。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不但是古人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彼此不同的宗派互相讚歎,佛法才能興。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世界是個開放的社會,各種文化、種族、信仰宗教不相同,彼此互相讚歎,這個世界才能和睦,才能夠共存共榮、互助合作,創造整個世界的繁榮興旺。如果說我這個教是正法,你那個教是邪教,這是製造矛盾,製造糾紛,帶來的是災難,不是幸福,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見到任何宗教徒,我都合掌,我都稱他菩薩。基督教,牧師菩薩。他會問我,菩薩什麼意思?菩薩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你是不是有智慧、有道德?他點點頭。那你就是菩薩,你是牧師菩薩。伊斯蘭,我稱他阿訇菩薩。懂得菩薩是什麼意思。菩薩是覺悟的人,你承不承認你覺悟?你認為你覺悟了,我稱你菩薩沒錯。所以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種族,一視同仁,以清淨平等慈悲心來看待,只有讚歎,沒有毀謗。他毀謗我,笑笑,我一定讚歎他。久而久之他也讚歎我了,這才能解決問題,才真正能幫助這個社會。所以要曉得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定當作佛,只是緣上有差別。我們的緣比他們早一天成熟,遇到佛法,他將來一定也會遇到佛法,我們見到他合掌稱他菩薩,「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就幫助他了。底下這一條:

  【照惑無本,即是智體。】

  「惑」是迷惑,「照」是智慧的觀照。

  【照體無自,即是證如。】

  後面兩句比較深一點。前面兩句是《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惑是不覺,不覺本無。惑的體是什麼?體就是般若,迷了般若才變成煩惱,惑是煩惱,變成煩惱了。所以無明煩惱的自體就是自性般若智慧,沒有兩樣。覺迷產生現象不一樣。再深入去觀察,觀察這個自體,體了不可得,不可得之理就是如如自性,宗門裡面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

  這是斷煩惱很好的方法,問題是這個方法我們要會用。這一段話,實在講比《金剛經》上講的要淺顯得多了,我們把《金剛經》末後一首偈子念一念,諸位跟這個一對就好懂了。《金剛經》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跟這個一個意思。法性本來空寂,本來沒有執著。「無取」,無取就是沒有煩惱障;「無見」就是沒有所知障。無取就是沒有執著,無見就是沒有分別。「性空」就是自性佛。「不可得思量」,落入思量就錯了。思量是什麼?思量是意識,決定不能用意識去觀察心性。所以後面說,「若知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體性皆如是」。你要把這個明瞭之後,你就得大自在!為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塵不染,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煩惱障跟所知障不難破除,這是破煩惱、破所知障的祕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