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十九集)  1997/11/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19

  請看講義:

  【若除妄想。皆見佛智。】

  這兩句也就是宗門裡面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在大乘經上常說,智慧現前之後,它的作用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諸佛如來圓滿的證得,經論裡面稱為「佛知佛見」,此地的「佛智」就是佛知佛見。世尊告訴我們,這種圓滿的智慧,並不是只有諸佛如來有,其他的人沒分,佛不是這麼說的。佛說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一切眾生等有,等是平等,個個都有;從這個地方,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就是這個意思。可是我們現在確確實實沒有智慧,智慧到哪裡去了?智慧變成妄想了。諸位要曉得,妄想是智慧變出來的,智慧變成煩惱了,這就叫凡夫。所以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若除妄想』,你就恢復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了。由此可知,這個關鍵是怎麼樣去除妄想,也是佛門當中常講的要斷妄想。除妄想,佛教給我們的方法,這個方法是諸佛如來他們除妄想見佛智的經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用戒、定、慧三學,解決了這個問題。

  提到戒定慧三學,每位學佛的同修可以說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講戒定慧三學哪個不知道,個個都知道。可是戒定慧三學的意義,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如果說它的深義、它的精義,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實在講連些粗顯的意思知道的人都不多。為什麼?如果真的知道,真的明瞭了,你修學的功夫一定得力,無論你修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我們從古時候這些文字紀錄來看,無論是宗門、教下,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古大德多半三、五年就有很好的效果。這種效果一般講開悟、證果,他真得到了。現代人往往修學十幾年、幾十年都沒效果,煩惱、妄想還是那麼多,絲毫都沒有減少,原因在哪裡?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戒定慧這三個字意思不清楚、不明白。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說。戒是什麼?諸位一看到這個戒,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些律儀戒,這是你看到的範圍非常窄小。而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就是三聚淨戒,我們所執著、所見到的,只是三聚裡面的一聚(就是一類),律儀戒,我們只想到這個,饒益有情戒疏忽掉了。由此可知,我們在這個時代,必須將這些名詞作最淺顯的解釋,大家容易懂!戒就是教誡,這個意思就廣了,所有一切經論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原則,都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誡,統統要遵守。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提到持戒,我們換個名詞說為守法,大家比較好懂。守法就是持戒的意思。

  世出世間法都有它的原理、原則,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明瞭,一定要能掌握住。世間法裡面,特別是現代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管它是怎麼樣的新,怎樣變異,都是從基本的原理原則裡面產生出來的。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意識形態會變的,生活方式也會變的,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你懂不懂這裡面也有成規,變化裡頭有不變的原理,我們要懂得。

  佛法是出世法,不是世間法,所以要用世間法的這種方法態度來學佛法,決定有障礙。我在最初學佛跟章嘉大師,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對我的教誡,真是難為他了。我在年輕的時候,很執著、很頑固,能把我說服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我對於佛法很喜歡,喜歡它的理論,喜歡它的方法、它的境界,都非常欣賞;但是對於佛法的戒律,我就有很深的成見。我跟章嘉大師說:「佛所制定的這些生活規範,戒律就是生活規範,諸位看看比丘戒、比丘尼戒,這是生活規範。這種生活規範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的那個時代,佛是在那個時代為那個地區、那種生活狀況、意識形態所制訂,現在怎麼能用?不合時宜了。我們今天讀戒律就像讀歷史一樣,了解古代人那種生活方式,怎麼能去學習它?學它,那不是開倒車!不但教我們要學古人,還要去做古時候的印度人,我們怎能服氣呢?

  我有這一大套歪道理,章嘉大師聽了笑笑,不說話,他那個教學法高明。而到每一次,我去向他老人家請教,離開的時候,他就輕描淡寫提一聲:戒律重要。我跟他三年,這一句話提了幾十遍,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他老人家圓寂,我在他那個火化場搭了一個帳篷住了三天,想想三年當中,他老人家教給我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句話,這才提醒我認真的反省,我明白了。

  世間之禮跟佛法的戒律,非常相似。你看儒家有《周禮》、有《儀禮》。《周禮》是國家的典章制度,像現在的憲法,國家的法律規章。《儀禮》就是生活的儀規,處事待人接物應當要遵守的禮節。而《禮記》,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雜誌,這裡面有許多是解釋《周禮》跟《儀禮》的文章,說明這些禮節依據的理論,為什麼要制訂,我們應當在生活當中如何來學習。這是古時候稱之為三禮。人不學禮無以立,不能立足於世界。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稱為禮義之邦,人人都知禮,人人都守禮。佛家的戒律跟儒家的禮是相同的。三代之禮就不一樣,三代是夏商周。所以禮是隨著時代來修訂的,就像法律一樣;尤其是現代的法律,因為現代的社會變化太大,往往三年、五年,法律就要重新修訂一次,常常在變更。

  佛家的戒律是不是也要常常來變更?這是值得我們去思惟的。章嘉大師說到這個問題,他老人家就默然,讓我們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領悟,這是他相當高明的教學法。長時間的薰習,我們體會到了,佛法是出世法,所以佛法的標準不能夠變更。為什麼?它是凡聖的標準。儒家這個標準是世間的標準,可以隨著世間來變更;佛法是凡聖的標準,你要一變更,你就不能夠超凡入聖。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重新再去仔細讀戒律、讀《戒經》,閱讀律藏,觀念就不一樣了。

  然後體會到無論是佛法、是世法,它有不變的原則。佛法講的這個原則通世間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儒家之禮、佛家戒律的精神,永恆不變。所有戒律跟禮的制訂都是本著這個原則,不離開這個原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善與惡的標準就不一樣,古今的標準不一樣,中國跟外國的標準不一樣,所以它常常有變化。但是凡聖的標準是一定的,這個標準,經論上很清楚、很明白。見思煩惱要不除,你就不能出離三界,這斷惡修善;塵沙煩惱不斷,你就不能出十法界;根本無明不斷,你就不能證圓滿菩提。這就說明出世間的標準跟世間標準不一樣,決定不能把出世間這個標準降低,那是決定不能成就的。可是依照這個標準來修行,末法時期沒有一個人能成就,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阿彌陀佛大開方便之門,給我們說出帶業往生這個路子,我們末法時期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才有救。這個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

  這句話裡頭,還有另一層的深義。我們現在許多同學在此地學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如果不開佛智,我們在講台上怎麼能把佛法講得好?要開「佛智」,還是要除妄想。除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遵守古來大德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成規。所以佛門這些講經的法師,自古至今怎麼學出來的?不是靠你自己去研究。你自己去涉獵、去研究,搞一套新的東西出來講,現在是有不少這樣的人,可是到最後都失敗。比不上過去這些老法師們,他們愈講愈成功,愈講愈圓滿,愈講愈有攝受力。不像現代人開始講的時候,天花亂墜,聽眾很多,連續講幾天,人漸漸都跑掉了,到最後沒人聽了,他自己也沒興趣。道理在哪裡?就在這兩句,他沒有除妄想。

  所以成規,老規矩就是在講台上覆講。講台上覆講的規矩,不許可你自己加一個字,不准許加自己的意見在裡面,這是老規矩,幾千年來祖祖相傳。你要問老規矩從哪裡來的?老規矩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集結經藏就是覆講,就像我們現在講小座,覆講。所講的完全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自己一句話不能增減,如果說是把佛所講的話忘掉了,忘掉了少一句沒有關係,不可以自己補充一句進去,不可以。所以我們的老師,歷代也是這麼傳給我們的。

  學講經,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這是比什麼都重要。跟一家學就容易除妄想,要是同時學二家、三家、四家,你就叫打妄想。打妄想,你怎麼能開智慧?學一家之言,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如果這一家在經論裡有一段有一句,它沒有講得清楚,沒講清楚我們也不必搞清楚,講到這個地方,念過去就行了。人家說:法師你沒講?沒講沒錯,講就會錯了,沒講哪裡會錯?念都沒錯!如果真的想把這一句補充一下,可以參考別的人,只參考這一句,可以,這叫成規,這叫斷妄想的方法。所有一切錯誤都出在不除妄想,毛病都出在這裡;所以真正守規矩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請看講義:

  【約圓融。一即一切。無情之境亦是所被。況色性智性本無二體。】

  就圓融的法來說,『圓融』是圓教的教義。天台四教是藏、通、別、圓。賢首的五教,末後也是圓教。「圓」是圓滿,圓教一定含攝其他的教義,像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裡頭一定包含,一法都不會遺漏;但是藏教裡面不包括圓教,別教裡面也不包括圓教;圓教一定包括它們,『一即一切』。五戒十善也是圓教所攝。不但有情眾生,有情在經上通常講五種的種性,圓教完全都收攝,『無情之境』也包括在其中,這正是《華嚴經》裡所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這句話很不好懂。圓滿一切種智,就是通常講成佛。有情眾生修行成佛,我們也好懂。無情的眾生怎麼成佛?樹木花草是無情,桌椅板凳是無情,它怎麼成佛?它要不能成佛,那佛在《華嚴經》這句話不就是講錯了。這個意思境界很深,所以《華嚴》稱為大不思議經,不可思議。此地末後一句話,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

  『色性智性本無二體』。「色性」是無情,「智性」是有情,它是一不是二,同一個體。讀法相唯識,我們同學當中,有不少同學讀過這些書。法相唯識在最基本的《百法明門》,給我們說過心心所法。心心所法裡面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此地講的「色性」,見分就是此地講的「智性」,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把這個色跟智拿掉就是那個性,自證分是性體,證自證分是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就是前面講的「佛智」,所以它是同一個體。同一個體,這一個人成佛了,其他的焉能不成佛嗎?所以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成了佛之後,他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統統是佛境界。

  基於這個原理,我們明白一個事實,這個事實真相就是佛成佛了,看大地眾生,有情、無情同成佛道。菩薩要證得菩薩果位,他也看大地眾生全是菩薩。我們是凡夫,我們是人,看諸佛菩薩也是人。再跟諸位說,畜生看我們都是畜生,沒有兩樣。由此可知,我們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何必要問人?你修行,你覺得自己有沒有成佛?你如果哪一天,忽然睜開眼睛看到一切眾生個個成佛了,那恭喜!你就成佛了。如果說我已經成佛了,看到別人還是眾生,你還是眾生一個,你沒有成佛,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既然佛成佛了,看到一切眾生都成佛了,佛為什麼還要說法度眾生?不都成佛了嗎?佛在經上也常常講,他自己成佛了,來度我們這些苦難眾生,九法界眾生,這是平等裡面說差別,差別裡面有平等,平等跟差別不二。

  見一切眾生成佛是什麼?一切眾生個個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他怎麼不成佛!佛見到了。現在我們這些眾生為什麼不能證得?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證得。雖不能證得,佛決定不敢輕視,佛眼睛看你是一尊佛,只是你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的,是假的。而你的佛性是真的,你的智慧德能是真的,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暫時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不起作用,暫時被障礙而已,佛怎麼能輕視眾生?所以說生佛平等,性相一如,這是圓教義。我們要明瞭,然後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我們可以恢復自性,可以恢復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德能,如佛一樣。我們在佛經典裡面看到他的智慧光明,這種智慧不是我們沒有,除掉障礙智慧就現前了;除一分障礙,就透一分光明,除二分障礙,就透二分光明。千萬不能打妄想,千萬不能自己去想方法,自己一想,這障礙裡頭又加一層障礙,就錯了,這個道理要明白。再看底下這一段。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不著。故無所懼。】

  《維摩詰經》,在佛法裡面古德稱它作小不思議經,因為它裡面也講到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少分,沒有講到事事無礙,所以稱它作小不思議經。這一段話都是說明事實真相,修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產生的錯誤概念;這些錯誤概念如果不除,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苦惱。『一切諸法,如幻化相』,大乘經裡頭,這個意思很多很多,說得特別多,特別深廣的是六百卷《大般若》。《大般若經》讀的人少,因為分量太大了,可是中國人都喜歡念這裡面的一卷,六百卷裡頭念一卷,這一卷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這一卷經可以說是六百卷的綱要,也是六百卷的精華。雖然經文只有一卷,總共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不算是很長,可是它的義理深廣無盡,確確實實可以包含六百卷的大義。前年我們在這個地方講過一遍,講了四個月才講圓滿,也是淺講,深講實在講是說不盡。《金剛般若》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

  維摩居士,這是在家修行證果的人,他證的不是普通果位,他證的是佛果,說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二尊佛同時出現在世間。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長者示現的是在家佛。這是他老人家的教誡,告訴大眾,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些苦難不要害怕。苦難當中最恐懼的是死,一切眾生貪生怕死,對於死感覺到非常恐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恐懼?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了解事實真相,確確實實把這個事情就看得淡了。

  事實真相是什麼?生死就是捨身受身,就跟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我們這一件衣服穿久了、穿髒了、穿破了,你很歡喜把它脫掉再換件新的,身也是一樣。得這個身,用了幾十年,老了,老了就是差不多快要用壞了。舊了、壞了,這個身不要了,再換個身體,跟脫衣服、穿衣服一樣。你看《地藏經》上所說的,一般人死了之後,絕大多數不超過四十九天,他又去投胎,又換一個新的身體了,這有什麼好可怕的?這才是事實真相。聰明人換衣服愈換愈漂亮、愈換愈好,這是聰明人;愚痴人可能換了一件比他自己原來穿的衣服更破更爛。為什麼要換那個?不得已沒法子,自己做不了主宰。這就是說的六道輪迴。聰明的人積功累德、斷惡修善。

  這是《般若經》上講得很透徹,「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不是萬法之一?是的,沒錯。萬法皆空,為什麼因果不空?因果的相也是空的,但是因果的理不空,理說什麼?因果的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總是在轉變,它不會斷掉的。相續不空,它就接著,相續不空,所以才有六道、十法界的現象。如果因果要是空了,這個現象應該就滅絕了。為什麼這個現象不會滅絕?就是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因此,佛才教給我們要斷惡修善,善因一定感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惡報是在三途,那我們捨身受身去換不如意的身,從人墮到畜生道,這是很不幸;如果再到餓鬼道,那就更不幸。何必去換這種身?為什麼不換人天身?來生得人身,比這一生更幸福、更美滿,福報比這一生更大,這就對了。

  但是人間的福報要比起天上,相差懸殊很大,所以一般宗教都希望升天,把天福當作他追求的目標。我們細心觀察,許許多多的宗教,包括中國的道教。中國的道教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佛法裡講是忉利天主,欲界第二層天,能生到他那裡去也不錯。不說別的,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沒有短命的。他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一年也做三百六十天來計算,他的壽命是一千歲。這個壽命要是算出來的時候,現在也叫天文數字。壽命長,福報就大,這是一般人希求享天福。可是天有二十八層,這才是第二層,再往上面去,一定要修禪定,要修四無量心,要修上品十善,這三個條件才能夠不斷向上提升。愈往上面去,福報愈大。

  佛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欲界第六天,這是福報最大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人的福報要是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比,差得太遠了。這是大家在《無量壽經》上都念到,都念得很熟。我們要想生到第六天,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一般人要修四王天、修忉利天比較容易,確確實實是可以辦得到。夜摩以上就要修定,定沒修成功,所以叫未到定,他有一點功夫,但是那功夫太小了,可以幫助他生天,大的幫助沒有;如果禪定修成功了,他就不在欲界了,他生到色界天去了,那個福報就大了。

  所以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只要一切不執著,所有一切恐怖、憂惱就統統能夠離開了,像《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夠離一切恐怖。「五蘊皆空」就是此地所講的一切諸法,五蘊就是一切諸法,皆空是如幻化相;五蘊就是一切有為法,皆空是如夢幻泡影。所以只要你不執著,在一切法裡面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你就離開一切憂悲苦惱,就離開一切恐怖。請看講義:

  【但能顯義理。一切諸法皆為教體。】

  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如果通達明瞭,這一切法無不是佛法,才真正明白《華嚴經》上所說的,諸佛如來所謂塵說、剎說,在法界當中宣揚《華嚴》從無中斷,盡虛空遍法界常演《大方廣佛華嚴經》。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依正莊嚴表法的義趣,就是這個意思。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是講的本體,能現的理體,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方」是講的現相,有體一定就起作用,起作用它就會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體而起的現相。體是一,相是千差萬別;千差萬別的事相,不離一體。有現相當然就有作用,「廣」就是講作用。體、相、作用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這個真相,受用自在,得大自在、得大神通、得大智慧、得大圓滿,這是什麼?這就是「佛華嚴」。明瞭通達的人就稱作佛,佛不是神,佛是一個對於事實真相圓滿通達的人。

  華嚴是什麼?華嚴是享受,就是剛才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自在、圓滿的光明,一切沒有一樣不圓滿。「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就在我們這個世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從來沒有離開「大方廣」。非常可惜的,「佛華嚴」的德用我們沒有得到,為什麼沒有得到?因為有妄想執著。釋迦牟尼佛在《出現品》裡頭說得很好,他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說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各個人都是生活在「佛華嚴」當中,從來沒有一個人離開「佛華嚴」。雖然生活在這麼圓滿境界當中,你不得其用,原因在哪裡?「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只要你把妄想執著除掉了,「佛華嚴」你就享受到了,現前就是華嚴境界,現前就是大圓滿。

  學經的人,不但一切經教你通了,所有一切世間法你也通了,無有一法不通達,這是你自性的本能,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求得的,求不得,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所求得的,給諸位說全是妄想。我們今天修學所犯的過失,就是有這個求的心,樣樣都是求得的,不是從自性當中得來的。諸佛菩薩包括聲聞、緣覺,他們的智慧、德能是從自性裡頭得來的,不是從外面求來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得。

  我們今天讀經,研究經教,是怎麼一回事情?是拿著佛菩薩、祖師大德這些資料,我們拿來引發自己的自性般若德能,這就對了。諸佛菩薩這些經教好比是一盞燈,這個燈點燃了。我們用蠟燭做比喻,大家就更好懂,現在燈都是電燈。我們點蠟燭,他那個蠟燭是點亮的,我們自己這根蠟燭沒有點亮,藉著他的燈把自己點亮,就對了。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絕對不是永遠依靠他,那你就錯了。你求智慧,求蠟燭不要熄永遠來照我,錯了;不曉得藉他的光,把自己自性的光明點燃,佛教一切眾生是這個意思。

  所以佛對我們只是開示,我們自己要懂得悟入。你們也學著到別的地方,人家請你講開示,開示可不好講。開示,聽開示的人,他要能悟入,他要不能悟入,那就不起作用。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這些教誨,都是對我們的開示。開是開啟,示是指示,我們自己聽了之後要悟,要覺悟,悟了以後入這個境界。悟是明白了,入是藉他的光明點燃自性的光明,自己的智慧開了,德能透出來,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

  出世間的大事都能解決,何況世間這些小事,哪有不能解決的道理!世間人每每遇到問題焦頭爛額,不曉得怎麼解決好,沒智慧。這樣說起來,開智慧難,不容易!這個話說來沒錯,雖然說難,並不是說不能開智慧。佛在經論裡面教導我們,智慧是你的本能,是你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你現在的智慧就是被煩惱障礙住了;所以佛說只要你把煩惱除掉,你的智慧就現前了。

  我們自性裡智慧就好比這一盞燈,燈是亮的,不是熄滅的,它是亮的,亮的為什麼不放光?你把這盞燈上面用紙厚厚的蓋著,蓋上一百層紙、二百層紙,一點光都沒有。所以我們自性般若光明蓋的那個煩惱,就是八萬四千塵勞煩惱,這盞燈雖然很亮,蓋了八萬四千張紙,它是漆黑的,一點光都透不出來。這是佛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只要你真正懂得覺悟了,我把我這個障礙去掉,去掉一分光明就透一分,去掉二分就透二分。

  真正下定決心不搞別的,就是斷煩惱,這樣你就會用功了。念佛是斷煩惱,心就定在這一句佛號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不去理會它,久而久之,心定了。定了,煩惱就少了,智慧就現前,定就是清淨心。參禪是斷煩惱,讀經也是斷煩惱,研教還是斷煩惱。所以諸位要記住,這個裡面才起分別執著就錯了,這是佛法跟世法的不同處。世間東西叫你去研究一個東西,你會用思考,你可以找很多參考資料,那是世間法,沒有叫你斷煩惱,那是世智辯聰,不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思考不得。我這個話對你們講經的同學,你們要相信。

  講經需要準備嗎?需要去研究一些經文嗎?我在這個地方天天跟諸位講的,我在講之前,這個講義沒看過,只是在經疏論裡頭摘出來,摘出來之後就交給他們打字。今天講哪裡我不曉得,講完之後你再問我,我也不曉得。怎麼講出來的?看到你們的表情、眼睛講出來的;你們沒有表情,眼睛都閉著,我一句話也講不出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要去找一些參考資料的時候,東扯西拉的話,那講得就不像話了。不但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怎麼能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能講。

  所以講經的法師,開頭把經文預備一下,一部經只需要幾個鐘點預備就可以了。預備什麼?從頭到尾看一遍有沒有生字,生字不是自己的意思,不能隨便講的,隨便念念錯了不行的。遇到生字查字典注音,如此而已,其他的不需要準備。其他的再去準備,那就叫打妄想,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要明瞭。然後才真正知道,所有一切諸法,都是顯體的,都可以做教體。表法只是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從這個地方去體悟,自然就開智慧,就能夠斷煩惱。

  世尊在我們這個世界,用音聲作教體,楞嚴會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得很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是什麼原因?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耳根最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教科書,每天給大家像現在講的講開示,經典這些文字都是佛滅度之後,學生們大家開會請阿難尊者複講。阿難的記憶力非常好,這是個天才,將世尊所說的這些開示重複講一遍。當時五百阿羅漢就是五百同學,他們來作證,證明阿難尊者講的沒有錯,句句都是佛所說的,這才把它記錄下來,就變成現在的經典。經典是這麼來的。音聲是主要的教體,除音聲之外,其餘一切法輔助教學。所以道場種種莊嚴陳設是輔助教學,無有一法不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教學,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

  佛堂供佛像,我們這個講堂比較特殊,你看一般大殿下面那個佛殿,你們就能看到,通常供養的佛像多半都是一佛二菩薩。一尊佛代表體、本體,就是真如本性,用佛來代表,兩尊菩薩代表從體起用。如果用「大方廣」三個字來說,佛就是「大」,兩個菩薩就是「方廣」,一個方一個廣,就是這個意思,它是表法的。讓你一見到,你就想到道理,有個大道理在,我們要依據這個道理去做人、做事,不違背這個原理原則,那就對了。兩尊菩薩代表起用,作用裡面一個是智,一個是行,用這兩個就把所有的作用全部都包括了。一般佛門裡面,多半是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兩面是兩位菩薩,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行,解行並重。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智是文殊菩薩代表,行是普賢菩薩代表,都從佛法裡頭得到的啟示,創立這個學術。

  我們修淨土的人供養西方三聖,以阿彌陀佛代表自性,觀音菩薩代表行,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理智。慈悲不能離開理智,慈悲要離開理智,慈悲就出麻煩。我們佛門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教導一切眾生;可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為什麼會有這些副作用?我們是感情的慈悲,感情的方便,麻煩就來了,那就是一團糟。所以慈悲、方便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不能離開理性,這是一佛二菩薩代表的用意,我們不能把他當作神去看待,那你就錯了。見到佛想到我們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能,看到菩薩的像,我們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使我們的智慧德能現前,我們能得到受用。

  所有一切佛菩薩的名號、佛菩薩的形像,都代表教學的深義、廣義,深廣無盡!乃至於道場裡面,所有一切莊嚴具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花代表因,有因後面就有果,開花後面就結果,所以供花讓我們看到這個花懂得修因,好花就是善因,好的果就是善果,種好因就會得善果,不是在這裡給你看得好看的,提醒你,這都是教學,所以它是教體。前面供水,這是最平常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水乾淨,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樣的乾淨,一樣的平等,水不起波浪。看到這一杯水,就想到我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樣樣都是教體,樣樣都是教學,沒有一樣空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樣空過。請看講義:

  【經云。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少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這一段文必須詳細講清楚,否則的話,大家聽了之後就不念佛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念佛,同修們大概都知道有四種念佛,這四種我們現在所採取的是持名念佛。除持名之外,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實相念佛,這個地方所說的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這個意思我們要懂,但是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緊,四種念佛任何一種念成功了,都是同樣的成就。

  一般來講,實相念佛是什麼人?《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十地不是普通菩薩,我們經上常常讚歎的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薩一般是稱三賢位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階級稱菩薩。摩訶薩是稱地上菩薩,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稱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菩薩,這是大菩薩。他們始終不離念佛,始是開始,初地,終是等覺,從初地到等覺,他們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他們是怎麼念法?實相念佛。跟我們這個念佛方法不一樣,他們是實相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不一樣。

  當然我們讀《華嚴》看到這些經文,心裡面自自然然生起無限的羨慕,無限的嚮往,可是這個方法不是學得來的,學不來的,為什麼?見了性,自自然然就是這個境界。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沒斷,塵沙煩惱沒斷,無明一品沒破,就決定做不到。要入這個境界,最低限度要破一品無明,那個時候不學就會了。

  可是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不可思議,難怪一切諸佛讚歎不已,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用執持名號的方法,把自己的妄想執著伏住了,不是斷,斷太難,壓住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就入華嚴境界。換句話說,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實相念佛,這個不可思議。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得把這個意思略略的說一說。

  『何等名為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這就是諸法實相,這是事實。但是我們看起來不懂,「畢竟空無所有」,我們看到不空,所有一切人事物都不空都有,怎麼說畢竟空無所有?佛講得沒錯,我們看錯了,我們想錯了。現代的科學家逐漸逐漸體會到這個意思,非常可惜這些科學家沒學佛,沒有讀佛經。佛的經典翻譯成西方文字的數量太少太少了,如果他們接觸到佛法,我相信他們的聰明智慧會提升很多倍,佛法帶給他們很好的啟示。

  今天科技的發展,大致上是向兩個方向去走,一個是走的太空物理,向無邊際的太空發展;另外一個就向最小的地方下手,現在所講到的原子、電子,近代講到的量子力學。他們發現確確實實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真的是無所有,所有的這些現象都是這些粒子組成的,把它分解之後,原來全是一樣的東西。這也正是佛在《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合相」,所有一切萬物都是一個物質組合的現象,因為它排列組合的不同,所以現象裡面才有種種的差異,一分析完全是一樣的。這些現象的存在是不實在的。

  最近,好像是上個月,我們在報紙上看到此地的聯合早報,登到有一段科學的新聞,他們翻譯出的名詞叫夸克,最小的物質。以前從理論上推斷有這個東西,沒有被發現,最近被發現確實它存在。有多大?科學家用一個比喻,把一粒原子放大像地球這麼大,一粒原子像地球這麼大,夸克的大小像一粒黃豆一樣,不成比例,太小太小了,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這是現在發現的物質裡頭最小的。

  在我們佛門裡面,佛講最小的物質叫極微之微,科學家發現這個是不是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我們很難斷定,因為佛說極微之微這個物質不能再分了,也叫鄰虛塵,再分就沒有了,不能再分。這是物質裡頭最小的,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這個物質組合的,由它來組成粒子、組成電子、組成中子、組成原子、組成分子,再就是變成一切萬事萬法。所以科學愈進步,對於佛法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愈有幫助。這是說明「畢竟空」。畢竟空,所有一切法是緣生之法;緣生就是許許多多條件組合的,少一個條件都不行,它沒有自體。所謂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總結起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說明相是有不是沒有,但是是虛妄的,是夢幻泡影,你可以用它,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執著它;你執著它,你就錯了,你就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就會把這個相扭曲產生變化。變化,給諸位說,不是外面境界有變化,是你自己感受裡面起了變化,所以相隨心轉,道理在此地。

  大家要是稍稍明瞭這個道理,你得的好處就不可思議,什麼好處?我們以現實的社會來說,每一個人都怕老,可是一年一年要衰老;每一個人都怕病。說起老、說起病,再富貴的人,再有權力的人,再有財富的人,聽到也害怕。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可以不老,可以不生病,為什麼?相隨心轉。這個相是物質,我們身體是物質,物質裡面會起變化。變化怎麼產生的?念頭。所以你的心清淨,物質的變化運作就正常,正常就健康。你才起心動念,這裡面就產生變化,它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出麻煩,就出毛病。所以不正常的運作,就生病,就衰老;正常自然的運作,它就不生病,它就不衰老。

  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你要明白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保持清淨心,去學佛菩薩,「觀法如化」,《無量壽經》上講的「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心是清淨的,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順境心清淨,不生歡喜心,心裡一歡喜也起波動,它也起變化;逆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恐怖,永遠保持一個清淨心、正常心,你就得大自在了。

  也許有人說,這樣的生活一天到晚是呆呆板板的,那有什麼味道?你這個想法好像是沒講錯,實際上你解這個意思沒有解得圓滿,解釋圓滿就非常有情趣。歡喜的事情也可以開懷大笑,不如意的事情也可以皺皺眉頭表示痛苦,給諸位說,唱戲!不是真的。真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外面這個做作是表演給別人看的。經上不是常說「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表演給社會大眾看。

  他有疑問來問,給他一樣一樣詳細解說明白,自己確確實實安住在「畢竟空無所有」,你一個人在世間沒有得失的觀念,你說多自在、多快樂。世間人生活得這麼苦惱,百分之八、九十得失心太重,得到就歡喜,丟掉就憂愁,沒有得到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你說這個日子多難過,他得到的也是「畢竟空」,他失掉的也是「無所有」。既然知道「畢竟空無所有」,沒有得失!那個日子就快樂了、就自在了,佛菩薩就過這個生活。凡夫不如佛菩薩的地方,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在這個畢竟空不可得裡頭一定要想得,一定要得到,這不叫自找苦吃嗎?果然真能得到,佛菩薩也拜你作老師,也跟你學習。他知道實實在在得不到,你要不相信,實在講你是太迷惑、太粗心了。

  你只曉得死了以後一樣也帶不去,你沒想到你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覺悟到沒有?你睡熟了之後,這個世間哪一樣是你的?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你都不曉得。你睡熟你已經入到夢中,夢中是另外一個天地,另外一個境界去了;我們現在講時空,你從這個時空、這個維次的時空,已經轉到另一個維次的時空去了,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與你毫不相干。聰明人、覺悟性高的人他懂得,不必等死到臨頭,他曉得天天都要死一次,宗教裡面基督教講復活,我們過幾個鐘點又復活了。復活過來之後要覺悟,覺悟到一切不可得、一切無所有,你不就得大自在了,然後才真正能夠自在、隨緣。隨緣好,日子好過,攀緣日子就難過。不但我們自己生活要隨緣,佛法,弘揚佛法也要隨緣,這才如法,這才與實相相應。稍稍有一點勉強就不相應,不相應就有苦、就有難、就有障礙,所以凡是有障難的事情,我們決定不做,這一點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

  下面這是講到念佛,『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佛念不念?念。這一句佛號還是一句接一句念下去,但是他念的這個心境,跟我們念的不一樣,他念的是句句相應,就是古德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與什麼相應?與實相相應,就是與自性相應。如果從相上講,與盡虛空遍法界相應,不但與一切諸佛如來相應,與一切有情眾生相應,與一切無情眾生也相應,是圓圓滿滿大方廣佛華嚴的境界。人家那個佛號真正是不可思議,跟我們這個境界完全不相同。

  下面說得就更好,『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少念尚不可得』,與盡虛空遍法界體相德用完全相應,這個相應是「法爾如是」。有沒有動一個念頭「我相應了」,你相應了就不相應,為什麼?才有一個相應,就打了個妄想進去,錯了,從如來地一下就掉到凡夫。相應這個念頭也沒有、也不可得,那就是真的念佛,真正是實相念佛。

  所以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們修行,大經上告訴我們,他們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是什麼意思?就是此地所講的,我們平常在道場也提示,但是雖提示,這裡頭深刻的意義諸位體會不到。我們常講在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四句的確說盡了,這意思很深,無盡的深廣。如果還有不起心、不動念,你已經起心動念了;你還有不分別,已經分別了;你還有個念頭不執著,你已經執著了。這個意思可不可以想?不能想,這不可思議!一想就錯了,一想就有分別執著;一說就錯了,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諸位真正能做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就體會,你就懂得,就入進去了;只要你還有念頭就隔住了,就是障礙。無論什麼念頭,佛念也不行,都是障礙。說到這裡沒話好說了,套宗門一句話來講,諸位回去參!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