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四四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44

  請掀開經本,第三百八十六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三造修勝行者。於中有始有終。】

  這個『造修』,造是造作,修是修正。在一切造作當中,凡是有錯誤的,有過失的,都要加以修正,這叫修行。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在這個地方,也是『有始終』兩個意思。始終有三種,這個始,就是我們常講修行下手之處,要從哪裡下手,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經論,祖師跟我們所說的都是原理原則。這些原則可以適用在任何一個行門,也就是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修學什麼法門,統統適用。如果離開這個原則,那我們的修行必然有障礙,也不會達到我們想像當中的效果。由此可知,這非常重要。

  【始中有三種,一捨緣門。】

  『捨』就是放下。此地講的『緣』,包括人事與環境,都包括在這一個字裡面。底下跟我們說了六句,就是六個原則。

  【一捨作惡業。】

  決定不『作惡業』。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造作,必定有果報。所以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世間人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往往一生,這生活當中,心境都不平,怨天尤人,老天爺不公道,這所有人對不起他,這是惡業上再加惡業,苦上再加苦,決定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不造惡因,當然就不會有惡報。這個惡的果報,每個人都不喜歡,每個人都不希望遭遇到。但是一定要曉得,你要把那個惡報的因緣捨掉,離開它,這才不受惡報。

  【二捨親屬。】

  這個『親屬』,這個地方的捨,是說心地要清淨。因為佛在《觀無量壽經》,那也是大經。這個經論裡面的內容跟《華嚴》沒有兩樣。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修行一定要從三福修起。三福裡面第一條,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而且告訴我們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捨親屬,那個地方給我們講要孝養父母,這看起來兩部同樣的大經怎麼會矛盾?諸位要曉得,佛所講的話是一個意思。此地講捨親屬,是叫你心裡面不能有分別執著,是捨這個,但是孝養一定要盡心盡力。佛在大經上常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世間法,佛法決定不壞世間法,不但不壞世間法,而且成就圓滿世間法,這大家才能過得很幸福。如果心不清淨,對於你修學就產生了非常大的障礙。我們講孝親,講敬老師,孝敬什麼人才能做到圓滿?唯有成佛才真正做到圓滿。如果你孝親,常常牽掛著親情,情是迷,決定障礙你的定慧,你的道業不能成就。道業不能成就,那就不是真正孝敬。為什麼?你的道業成就之後,你才有智慧、有能力,幫助你的家親眷屬永遠脫離輪迴之苦,你才有這個能力,才能幫助他。所以你要有了親情,常常被這個情所纏繞,你就不能成就。換句話說,你所講的孝敬是世間那一小部分,不是圓滿的大孝大敬,這我們要知道。這個圓滿的大孝大敬也不捨棄世間這個小孝小敬,不捨棄,包括在其中。所以對於父母師長,一切時一切處都要照顧周到,心地要清淨不染,這就對了。可見得,佛講這兩種說法,沒有矛盾,我們千萬不能夠錯會了意思。這個地方捨親屬,不是說把親屬都不要,那就大錯特錯了。那這種佛法誰敢學?誰也不要學了。是叫心裡不要被這個恩情所累,是叫你捨這個,要叫你明瞭這個事實的真相。

  【三捨名聞利養。】

  『名聞利養』,這個名聞,就是我們現在社會裡面所說的知名度,榮譽感,是說的這些。這一些都是情執。利,多半是指富貴,取得財富,取得崇高的地位,這是利。養,是講優裕的生活,包括了精神與物質的生活,現在人所謂的豪華、奢侈、富裕,這些東西都足以令人墮落,使人貪戀世間五欲六塵。只要貪戀五欲六塵,諸位想想看,你還能出得了三界?所以名聞利養是大害,我們要認識清楚,決定不可以貪圖。縱然自己有大福報,實在講沒有福報的人享也享不到。有福報的人,這果報現前,我們中國所謂的榮華富貴,你能夠享多久?算你前生修得好,你生在一個榮華富貴的家庭,一出生就享福。福報大,前生修得好,一直享到老死,算你活的壽命長,活一百歲,你也不過是享一百年而已。一百年的富貴很少,不容易見到。在我們中國可以代表這個榮華富貴,一生極盡榮華富貴,我們在歷史上只找到一個人,乾隆皇帝,他也沒有活到一百歲。他好像是八十六歲,八十七歲死的。這個壽命跟無盡的時光,那實在是古人形容的石火電光。石火,你們現在不懂什麼叫石火。從前沒有火柴的時代,現在用打火機,以前用石頭打火,那個打火,火星一下就完了;電光是閃電,這都是形容極其短暫。這個短暫的福報享完,那個惡報就現前。惡報在三途,這非常可怕,這是對於道業最大的障礙,一定要排除。

  所以佛當年在世,教導弟子們以苦為師。生活過得清苦一點好,警覺性高,對於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換句話說,你修出世間法障礙少,阿彌陀佛來接引,馬上就跟他去了。為什麼?這個世間太苦了,知道苦,沒有留戀就馬上去。如果生活得很舒適,阿彌陀佛來接引,還猶豫,這還有一點捨不得,那算了,阿彌陀佛馬上就走了,他不等你,不等你;你好好的考慮,考慮好了,我再來,沒有這個事情的。你稍微一猶豫,阿彌陀佛就走了,所以你的機會就又錯過。有福報怎麼樣?有福報跟大眾結緣。換句話說,我有福報不必自己享,讓大家去享。這個好,這是真正聰明。跟大家享,這個福報裡面,第一殊勝的福報是得聞佛法。這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聞到佛法,這叫大福報。我們曉得這個事實,那就應當以我們自己的福德因緣,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

  像我們這個會成立以來,到今年也十年了。我們十年當中,所做的是布施佛法。經書、善書,雖然不是佛經,是勸善的,佛像,我們錄音帶、錄影帶,布施到全世界。我們自己不圖享受,所以我們的這個道場,場地,大家在台灣都非常熟悉,我們是全台灣最小的小道場,小的不能再小。我的辦公室在十一樓,你們到樓上去看一看,是名符其實的方丈,名符其實的方丈,小到不能再小。簡居士曾經跟我說過多次,我們找一塊地蓋個大道場。不必要,有那些錢,布施佛法。為什麼?我們這個小地方住得很舒服,很自在!所以不可以貪圖享受。念念之中,我們有捨離娑婆世界的念頭,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絲毫的留戀。所以這個名利享受,應當把它捨掉,要懂得隨緣度日,無論是順境逆境都得自在。你不執著就自在,你一執著就有苦樂不同的感受,不執著就沒有了。這個環境好,也沒有樂受;環境不好,也沒有苦受。我們這個受就平等,心就清淨。

  【四捨身命。】

  這也不能誤會,『捨身命』,不是叫你去自殺,那就大錯特錯,這個要懂得。這個捨身命是不為自己的身體,做過分的去保養,就是說你愛惜生命。這個愛惜生命,不能脫離輪迴。為什麼?增長我執,諸位要曉得,破我執才能出三界。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身心清淨。這身心清淨,就沒有病苦,這是真的。我跟大家談了多少次,所有的疾病,那個疾病的根源在哪裡?根源是妄想執著,這是根源。從妄想執著裡面再生煩惱憂慮,這是形成了種種的疾病。我們看到這個好的修行榜樣,人家往生臨命終時不生病,曉得哪一天走,說走就走了,這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也曾經聽說過,在我們台灣許多地方我們見到過。在台北市,從前蓮友念佛團的李濟華老居士,這在台北市往生的。在往生之前,跟大家講經說法,講了一個半鐘點,告訴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下了講台,在那個會客室的沙發一坐,就走了,這多自在。他可以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把自己那個做不到的因素消除掉,我們也就做到。什麼因素?妄想執著。所以對於身體,當然你也不要有意去糟蹋它,有意糟蹋是罪過,是錯誤的。應當好好的去珍重,保護身體,但是也不必過分愛護,那也是錯誤的,一切隨緣。如果有了病痛,認真的講,不必去找醫生。有了一點點病痛,念佛求生淨土。還有壽命的話,念幾天佛就好了,身體就又恢復了。這是正確,這就叫捨身命。

  【五捨心念。】

  這『心念』就是剛才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這統統捨掉,讓自己的心恢復到清淨。

  【六捨能所。】

  這個境界就高。前面若做不到,這一條是決定做不到的。『捨能所』,那在念佛法門裡面,就得一心不亂。要是依照《華嚴經》修學的,這個境界是初住以上的境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做不到,就是有能有所。這個能所念頭沒有,真正達到理一心的境界,事一心裡頭有能所,理一心裡面沒有。這是說,我們從最初,這個最初從不造惡業,到最後能所都斷。這是第一叫我們捨,捨就是要放下。祖師說得很好,把這個告訴你,應當哪些要放下的,歸納成六條,簡單明瞭也容易記。

  【二隨緣門有四種。一還於前六事中守心不染。】

  就是前面捨緣門裡面,這六樁事。這六樁事是在日用平常當中,認真要修學。不但要修學,而且在這個境界裡頭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不染著。如果染著,你的心就不清淨。可以說是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清淨心,處事待人接物,不染著。

  【二凡於順情境。下至微細。皆應覺知不受。】

  『順情』這個境界,此地這個境包括了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順境是順自己心意,這世間人順境裡面就起了貪愛,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順境,乃至於很微細的順境,你要覺悟,要了解事實真相。如果起了貪愛,你就動了感情,動感情就迷了,你就迷在境界裡面,這就錯了。我們學佛一入門,佛為我們授三自皈,教給我們修行三條綱領。第一個是覺而不迷,叫你念念要覺悟,絕不為順境所迷。

  【三於違情境。乃至斷命等怨。皆應守心歡喜忍受。】

  這個境界有兩種,一個順境,一個逆境。逆境遇到惡緣,自己心裡極不願意見到的,極不願意受到的,現在這逆境來了。逆境裡面,最恐怖的是『斷命』,有人來陷害你,你生命有了危險,這個時候怎麼辦?佛教給我們要『守心』,心地要不染,沒有恐怖,也沒有怨恨,要能夠安心忍受。這個事情很難,這個順境逆境,說起來是同樣的困難。逆境裡面不生怨恨心,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要怎樣才能做到?必須把事實真相完全搞明白、搞清楚,你就知道了。事實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還要認什麼真?不要認真,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執著!善惡果報現前,必有前因。我遇到一個人要殺我,歡歡喜喜讓他殺,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我必定殺害他。今天他來殺害我,這是帳消清楚了,好事,沒有了,這怨恨解除了。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有人買通這張先生去刺殺六祖。六祖他知道了,他擺了十兩銀子放在旁邊,來刺殺的時候,這個刀刺不進去。那不是六祖有什麼能力,六祖前生不欠他的命,所以他沒有辦法殺害他。欠他的這十兩銀子,所以他銀子準備在旁道,然後告訴他,他說我前生不欠你的命,所以你不能殺我,我欠的十兩銀子,我還給你,拿回去。這凡事都有因果的!你不欠他的命,他怎麼樣想殺,也殺不了你。欠他命,還清楚就算了!安世高大師前生到中國來還了兩次命債。這是前生他誤殺人,不是有意的,誤殺的,這一生還被別人誤殺,他是有意送給人家殺的。還債,債清了,沒有了,他這個心多自在。所以生死是一回什麼事?就跟我們穿衣服脫衣服一樣,衣服穿舊了,脫下來,想要洗,換件新的。身體就像衣服一樣,身有生滅,我們的神識不生不滅。波斯王在楞嚴會上,明白這個道理,歡喜的不得了,才曉得事實真相,原來我這個生滅生中,有不生不滅的真我,他快樂,心開意解,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要保持清淨心,沒有得失。你要想自己真正有福報,真正有幸福,這個福報生生世世享不盡,那就是佛給我們講的布施。你肯布施,你的福報是永遠享不盡;你財布施,你財用不缺乏,法布施,聰明智慧增長,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自己要曉得自己這個身體,身心跟生活環境的情況。怎麼改善?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是真正有效,一點都不錯。《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所作所為,收到的效果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學習。所以一個人命運確確實實操縱在自己的手上。佛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自己只要是真正明白、聽懂了,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就能改善命運,你就能創造你理想的命運。所以命運不在別人手上,在自己的手中。這就是順逆境界都要不動心,不為境界所動,這是心有主宰,這個心才清淨。

  【四凡所有作。遠離巧偽虛詐。乃至一念亦不令有。】

  這一條說得很微細。這是真正修行人,這是真佛弟子。跟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講的意思完全相同。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一切都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就對了,他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能夠虛假,決定不能夠欺詐。不但不可以有這個行為,有這個念頭都不可以。如果做到這一點,你的心真誠。你能夠用真誠心,那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諸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人家用真誠心。別人用虛假欺詐對我,我還是用真誠心對人。為什麼?各人有各人的果報。他用欺詐虛偽心對我,他有他的果報。我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我有我的果報。決定不能說,他欺負我,我要報復,那就錯了,那你跟他一般見識。他墮地獄,我為什麼不去?你說這個人傻不傻?他往惡道裡頭走,你又何必跟他去?這不是一個聰明人。所以聰明人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別人做的善行我們可以隨喜;別人做的惡行,我們不做。這是隨緣,第二個叫隨緣,都是修行下手重要的原則。真正修行人要記住,一定要遵守。

  【三成行門謂得前二門。成萬行也。】

  這個行古人念恨,念去聲,現在大家都念行,咱們也就念行,隨緣,是不是?知道這個字是個動詞,不當做名詞講。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前面這兩條就是捨緣跟隨緣,你要真正做到,那就是大乘菩薩行裡面所說的六度萬行,你也統統做到。由此可知,前面捨隨這兩種,它的境界是無限的深廣,這是前面我跟大家報告過,大師在此地講的是原則,講的原理原則。實際上運用,在境界裡面,那太廣範。從我們初發心的凡夫,一直到等覺菩薩,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都要遵守,所以他是成就『萬行』。這是把這始終的三種說出來,這就是講下手修行的原則。

  【二終者亦三種。】

  有始當然就有終。『終』是講你修行達到最後的目標。換句話說,始是修因,終是證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到的是些什麼?「終者亦三種」。

  【一捨緣門。即止也。唯觀諸法平等一相。諸緣皆絕。】

  這是什麼境界?《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麼人證得的?《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證得的。你也想入這個境界,你就修因,前面你修捨,真正到了捨能所,就入一真法界。捨裡面講了六種,這六種是後面比前面深。換句話說,前面做不到,後面決定沒分。後面所做到,前面一定做得很圓滿。果然做到捨能所,前面我捨作惡業,下面五個你未必有,不一定有。所以有後頭一定有前面,有前面不一定有後面。要認真的修,修到最後,必定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是個什麼樣子?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諸法平等一相』,這是一真法界。我們今天看一切法不平等,為什麼一切法不平等?是因為你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一切法不平等。離開了妄想執著,一切法本來是平等的。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一切法裡頭有種種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如果心到清淨平等,能所念頭捨掉,一切諸緣也沒有了,所以這個法界是清淨法界。我們在《華嚴經》念的是清淨法身佛,這是稱讚毘盧遮那是清淨法身佛。自己就證得,你就證得了清淨法身。看到這一點,才曉得前面是應當要修學,應當認真的修學。

  【二隨緣門。即觀也。還就事中起悲願行。】

  證得清淨法身之後,遍觀法界,自自然然流露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相,這多自在,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相。換句話說,自己永遠住在一真法界。諸佛菩薩應化到六道,示現同類身來度化眾生,我們要問,他到底住在哪個法界?在此地明白了,他住一真法界。我們住在六道裡,他住在一真法界。他跟我們兩個在一起,我們兩個排排坐,他住他的一真法界,我們搞我們的六道輪迴。這才真正體會到境隨心轉。隨什麼心轉?隨各人心轉。你今天的心是一片慈悲,看待一切眾生,你所住的是天法界,天人慈悲。你看到一切眾生,所作所為都很可恨,這是住的餓鬼地獄法界。法界沒有一定的,隨著自己心在轉變。所以眾生的心,從早到晚十法界都有,都起了十法界的念頭。當你早晨誦經拜佛的時候,你這個心是佛法界。早課做完之後,貪瞋痴慢又起來了,你就又搞到輪迴法界,又搞到六道去了。實在說,這佛菩薩法界的時間很短,搞六道輪迴的時間很長。佛菩薩那個法界力量很薄弱,很微弱,搞六道這個心很強。這是我們現前生活狀況。

  我們學佛就是要把六道的習氣要捨掉,先把它淡化,逐漸逐漸把它捨掉,對於佛菩薩法界這個氣氛,要天天把它提升,要用清淨心、平等心看這個世界,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所作所為,實在講,他是迷失了自性。說迷失自性,我們有時候不容易體會,不好懂。說得明白一點,他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他不認識自己,也不明白生活環境。所以他的思想見解行為,自然發生了許許多多的錯誤。如果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他怎麼會做錯?那他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了解。不了解,他的心隨著外面境界轉,我們明白人,不隨外境轉,這就是此地造修始終所說的三條,不為境界轉。

  《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凡夫被環境轉,這情緒妄想隨著環境在變。佛菩薩不隨環境轉,所以能夠轉環境。這個轉,要再講的白一點,就是諸佛菩薩有能力移風易俗。轉移風俗,他有智慧,他有功夫。有功夫是定,他有定慧,所以能夠幫助大眾,轉變這個思想見解,他有這個能力。這一點就要說到教學上去了。儒家在《學記》裡面,教導我們一個大方針。「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一句話被我們中國古代的帝王,世世代代奉為教育的宗旨。要國家富強,要社會安定,要天下太平,什麼最重要?教學最重要。那我們再反過來看,現在這個社會動亂,世界沒有安定的處所,原因在哪裡?教學失掉了。現在學校雖然多,教的東西不是聖人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儒家教學的方針,是教一個人知道怎樣做人,從五種事下手。這五事就是五倫,教給你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這國家的關係;這個國家用現代來講,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給你講這些。然後你才曉得在社會上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處事待人接物。現在教育裡頭不談這些,那這個問題嚴重。

  佛法教育裡面比儒家講的更圓滿,佛不但給我們講人倫的關係,而且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自己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所以佛教育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教你做一個明白人,教你做一個覺悟的人,明白覺悟,就叫佛,就叫菩薩,這個教育多重要。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和諧,都建立在這個教學的基礎上。所以我們能夠自己接受佛教育,再能夠把佛教育推廣,這是無量功德,這正是諸佛菩薩所做的。諸佛菩薩所做的,我們今天也參與,也在做,那我們就跟諸佛菩薩是一同類,這要認識清楚。所以大家要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換句話說,真正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美滿的家庭,和諧的社會,你要進修佛陀教育。我在此地明白的告訴大家,你不能搞宗教,你搞宗教達不到這個目的。為什麼?宗教要熱忱,宗教的情操,在佛法裡面講迷情,宗教要迷,愈迷愈好,所以宗教不能出六道。修得再好,人天福報而已。修得不好,就到三途去了,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我們所接受的是佛教育,而不是宗教。

  這佛教育,我是出家那一年向中國佛教會提出來的。那時候白聖法師,好像剛剛做佛教會理事長,我向他提出,我說我們佛教被社會誤會很久,應當做正名的工作。孔老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他說那怎麼做法?我說加兩個字,佛陀教育,大家就清楚、就明白了?而佛教會為這個確實還開過兩次會,大家聽了也很高興、很贊成,但是會議以後就沒下文了。這是我們中國老毛病,會而不議,議而不行,就沒了。我們建立這個基金會就用佛陀教育。我們提倡的是佛教的教育,是究竟圓滿的教學。我們提倡的絕對不迷信,一定遵守經論裡面的教誨。所以首先要把這個分開。這是說明隨緣裡面,生起了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決定不染。第三在成行門裡面:

  【成行門。即止觀雙運。此科正標能證行願。】

  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真正做到了。所以到『成行』才入普賢十願。由此可知,普賢十願,正是建立在前面『止觀』的基礎上。止是定,觀是慧。普賢行願在什麼時候才會現前?戒定慧三學圓滿的時候,普賢行願的境界現前。換句話說,你沒有戒定慧就決定沒有普賢行願。普賢行願不可思議,每一願裡面,圓滿含攝其他九願,願願都是如此,顯示《華嚴》這不可思議的法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這個一是任一,不是指定某一個一。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這才圓融自在無礙。由此可知,普賢行是建立在前面捨緣的六樁事情,隨緣的四樁事情,一定要依這十條去修學,我們才能達到修行最高的境界。我們再看底下的文:

  【又是十種之初。故用入道義章。令知總相行體。審詳文意。勿厭其繁耳。】

  《華嚴》說的的確是相當詳細,無論是說理,無論是說事,無論是說修學方法,總是具十條。這個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此地也是舉十條。雖然這樣的繁瑣,其實還是講的原則。為什麼?事實上,那是無量的現象,哪只這麼簡單?這是將無量的境緣歸納成十個綱目,所以教我們知道『總相行體』。這個修行有總有別。總就是抓住綱領,別,就是這個綱領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做到恰到好處,圓圓滿滿,這就是佛法。所以大師勸我們不厭其煩,要從這裡下手。

  【若不依此普賢行修等者。則積行菩薩曝腮鱗之意也。文在出現品。序中已具引。若更要說。即尋彼文。】

  這是再再的勸勉我們一定要依普賢行修,這前面曾經說過,如果不依普賢行修就不能成佛。那我們要問,不能成什麼佛?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不能成分證即佛,這個問題就嚴重。分證即佛是什麼地位?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你不依照這個法門修,你就得不到這個位次。換句話說,無論你怎麼修學,你在圓教裡頭,總是在十信位裡頭,你達不到圓教初住。十信位,《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十信菩薩是進進退退的,有退轉,而且退轉是大幅度的退轉,到了圓教初住就不退轉了。這《彌陀經》上常講的,阿惟越致菩薩,翻成不退轉菩薩,到這個境界才不退轉。距離圓教的究竟佛還有相當的距離。因為圓初住往上去,還有四十一個階級,這才到究竟佛果。這麼一來你才曉得普賢行對於大乘菩薩來說是多麼重要。但是普賢行真實的基礎是建立在前面捨緣門跟隨緣門。前面講的六樁事情不能捨,四種隨緣做不到,我們今天明白了,圓初住菩薩沒分,這是真難。

  我們今天在法門裡面,採取念佛求生淨土,叫帶業往生。怎樣在這一生當中有把握往生?你能夠把此地,捨緣隨緣這十條,都能認真的修學,你帶業往生就有把握。為什麼?這個往生的障礙消除掉,障礙沒有了,那當然有把握,所以一定要捨。我也常常跟大家說,現在我們台灣人的富裕,全世界人都知道。台灣的財富,世界第一。哪個地方人看到台灣人都羨慕。財富是福報,如何運用財富,那是高度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你這個福報糟蹋掉了,可惜!你有智慧,這個財富用的是非常有價值。最好怎麼用法?大家對我們道場的供養布施,無論數字多少,我們都跟大家做了最妥善的運用。我們用在印經上,用在印造佛像上,流通法寶上,用在這裡。我們沒有把大家供養的這些錢多買幾棟大樓,沒有;擴充我們的道場,沒有做。為什麼?沒有意義,那個做的不值得。縱然講有利,利益我們這個小小台北市一方。我們今天流通法寶,這個利益到全世界,利益到整個中國大陸,這不是建一個富麗堂皇的道場能夠相比的。所以運用的要很妥善,運用的有價值。

  經典我們印得很多,我過去印經典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印我們道場講的經典,我們到各地方所講的,為什麼?這個經典印出來,馬上就有人讀,這才能收到效果。如果印的經典沒有人讀,都鎖在那個玻璃櫃裡頭,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給人家拿去做裝璜去,拿去充殼子去,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印的經典,一定是講席當中所講的,或者是提供大家必要的參考,我們印這個。第二種絕版的經典我們印,保存它,讓它不要喪失,使它能夠永遠流傳在世間,我們印經是這兩個原則。這在印經上我們錢不多,大家這個供養奉獻不容易,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對得起大眾,為大家修真實的福報,所以不隨便印,我們守住這兩個原則。

  做了十年,現在這個經書,我們起帶頭的作用,每個寺院道場都印經。現在經書在台灣達到飽和點,我上一次到南部講經,很多同修說,我們現在寺廟都不要經書,太多了,沒地方放,都不要了。我們這一邊,簡居士也告訴我,我們書印太多,連我八樓那個會議,經常有些人來看我,坐的地方都沒有了,都變成堆書的倉庫去了。消不掉,沒地方送了。我這一次從北京回來,我就發現另外一個地方可以推銷的,學校圖書館。大陸許多學校圖書館都樂意接受。其實我們台灣有很多學校圖書館裡面還沒有佛書,我們印的佛書不送寺廟,送學校。因為擺在學校圖書館裡面,學生容易看到,容易接觸,我們給他因緣,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幫助他學佛的因緣,老師容易看到。所以這一次我發起送大陸的《四庫全書薈要》,接著再送《大藏經》。我們的目的,不是送寺院道場,寺院道場過去送過了,現在我們要送的是學校。而且我所希望的,送給師範學校,這些人將來學成之後,都是老師。他們的老師接受了佛教育,教導學生必然是正知正見。所以我們今後做的工作方向,是幫助教育文化事業,使佛教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成一體,將佛教教育發揚光大,這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我們所從事的目標。諸位一點一滴這個緣都結的無限的深廣。

  底下是個比喻,這個比喻的意思,如果不依普賢行來修學,你就決定得不到圓初住的果位。換句話說,在禪宗裡面,你決定得不到明心見性;在教下,你不可能大開圓解;在念佛法門,你不可能得到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底下總結:

  【故須離念亡情。】

  這個『離念亡情』,就是捨緣門裡面「捨能所」。在這個終者裡面,就是「止觀雙運」。

  【而本智自照。則所行之行。一一皆成普賢行也。】

  這就是說,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要用這個方法修學才能夠開顯、才能夠流露出來。自性般若智慧流露出來,你所有一切行都是圓滿的普賢行。這自性流露就是圓教初住菩薩。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這個星期四還有一次,這也是入經文,入正宗的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