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大意  (第二集)  1996/02  澳洲布里斯本市  檔名:02-029-0002

  各位同修,今天我們將《無量壽經》經文裡顯示重要的大意,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通常我們一般人讀經,往往把經文的開頭都疏忽了,以為經文的開頭都是佛菩薩的名號,好像沒有什麼意思,這個意思都在正宗分後面有詳細的敘述。其實前面所列的這些人名非常重要,假如你懂得這個意思,後面的經文就可以不必看。實在講是因為前面列的這些人的意思你看不出來,後面才做詳細介紹,意思在這個地方。

  經本一開端,大家都會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非常重要。如果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說了些什麼?就是開端這四個字,他講的就是「如是我聞」,這部經講的也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把佛一生所講的都包括盡了。「如」是什麼意思?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性,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說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生命從哪裡來的?這個星球從哪裡來的?時間、空間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從真如本性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一個字代表,真如本性。「是」是什麼意思?「是」是它所現的相。有體,體會現相,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宇宙人生,宇宙的現象。這兩個字就是佛一生當中要為我們說明白的,宇宙人生的本體、現象、作用,在佛經裡就用兩個字代表。「我聞」是結集經的阿難尊者,我親自聽佛所說的。所以這四個字就把整個佛法包括盡了,裡面的意思無限的深廣,這是我們常常念念就算了,把它疏忽了,不知道整部經就是講這四個字,所以這個非常重要。因此開端這一小段經文,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但是很深、很難懂,這是常常被一般人疏忽的。

  其次要跟諸位介紹的就是它裡面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物都是佛的常隨弟子,換句話說,佛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講經,這一班學生都是跟著去的,不離開的,就是常隨眾,佛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常隨眾的人數不少,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經典上講,這些都是佛的常隨眾。所以當年請佛說法是很不簡單的,因為他不是請一個人,佛的隨從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你沒有這麼大的場所,沒有這個接待的時候,就比較困難。所以在那個時候請佛都是國王大臣,他們有這個力量來邀請。

  每部經典都會列幾個人名,而且每部經上列的名字不一樣。諸位要曉得,大家統統來,為什麼這部經上列這個人的名字,那部經上列那個人的名字?這個列名不是隨便的。佛的學生當中,固然他們的智慧德能幾乎都平等,可是為了顯示佛法特殊的意義,大家各代表一項專長,譬如舍利弗代表智慧,提到智慧,舍利弗第一;提到神通,目犍連第一。難道目犍連沒有智慧,舍利弗沒有神通?都有,大家都一樣的,都一樣的時候,一個人代表一個,取這個意思,然後才表法。就是說這部經如果是智慧第一,就把舍利弗的名字放進去;神通第一,就把目犍連放進去,一看到這些人就知道這部經典的性質。就如同我們一般人開會一樣,看看參加會議的那些是什麼人,就知道它的內容,假如這個會議我們一看,這是財政部長、經濟部長,以及商業的一些代表,我們不必聽它的內容,看到這幾個人就知道這一定是討論財政經濟問題。所以佛經裡面代表的這些人物就是這樣的,一看到這些人的時候就知道它代表的是些什麼,那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的價值,它的義理、趣向,我們就明瞭。

  本經的代表人物非常特殊,因為它第一個是憍陳如。你們看過很多佛經,哪一部佛經上,名字有憍陳如的?舍利弗跟目犍連我們常看見,你看《金剛經》,大家常讀的,須菩提尊者,很少看到憍陳如。憍陳如代表什麼?代表第一。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是第一次說法,第一次講經說法,諸位要曉得聽眾只有五個人,我們這麼多人,不得了!比釋迦牟尼佛興旺太多了。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說法的時候在鹿野苑,聽眾只有五個人,五個人當中,第一個開悟的、第一個成為阿羅漢的就是憍陳如。憍陳如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如果這部經上擺上他的名字,就表示這部經是第一開悟、第一證果,你才曉得擺上他的大名那這部經典不一樣,這是佛度眾生第一經,這是一定要懂的。

  他的名字擺在第一,底下把舍利弗、目犍連擺上去,這個意思不一樣。這兩位尊者,所有大乘經典上差不多都有他們的名字,因為大乘經都是智慧第一,也都是神通第一。神通用現在術語來說就是科學技術,這就是能力,超越一般人的這種能力,我們今天講的高等科技,它代表這個意思。但是前面加上了憍陳如,所有大乘經都是講智慧的,本經智慧是第一,在一切大乘經之上。因為憍陳如領頭,他這個第一,底下所有的都變成第一,這個意思跟其他經上不一樣。這個神通第一也是超越一般大乘經上所講的神通第一。這就是因為憍陳如擺在前面,後面所有的全都是第一,第一當中的第一,它表這個意思,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的。這個明瞭之後,你才曉得這部經在所有一切經當中是第一經。所以我們印這部經本曾經刻了一個小圖章,「如來所說第一經」,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個法門,第一部經。我這個意思曾經寫在黃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的序文裡。這個註解出來時,他要求我一定要寫一篇序文,我在序文上寫了這句話。以後黃老居士看到這篇序文時,對這句話特別提出感想,他說「這句話很不容易說得出來,如果不是真正透徹了解,說不出來的」。所以確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成佛道的第一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

  佛是對根熟眾生說的,這句話是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講的,根熟就是成佛的機緣到了,你這一生要成佛了,佛才跟你說這部經。這部經是成佛的經,不是成菩薩,所以不相信的人是應該的,你看他的相貌像要成佛嗎?不像成佛,他不相信是應該的。相信這個法門,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成佛,這是當生成就的佛法,無比的殊勝希有。

  這部經我們印了很多,現在諸位同修拿的這個本子好,統統注音了,重新做版,字體很大,很清晰,讀起來很方便。前面很長的一篇序文是梅光羲居士作的,就是介紹這部經、讚歎這部經。這篇序文寫得好,實在難得,這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寫的,梅光羲寫的。梅老居士跟夏老居士在民國初年,中國佛教在家學佛當中知名度很高,在當時人家稱他們為「南梅北夏」,南面是梅光羲,北方是夏蓮居,「南梅北夏」,有這種稱呼,可見得他們兩位在佛教裡面相當有地位,為一般人所讚歎。梅光羲居士是江西省南昌人,夏蓮居是山東人,他們兩位也是老同參,同事十幾年,這梅老居士序文裡面介紹得很詳細。那篇序文我們要多讀,要深深的了解,我們的信心才堅定,信心堅定是很大的福報(福氣),能夠接受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這一生就辦到了。

  所以憍陳如放在經上是很少看到的,這個意義不平凡。舍利弗是代表智慧,這是智慧最高的,諸位想想,成佛的智慧還有誰能比?什麼人有這個智慧?你選擇這部經,選擇這個法門,你就是智慧第一當中的第一。目犍連代表神通,代表能力、技能,你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你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當中,你是第一,也是第一當中的第一。今天有能力學禪的,有能力學密的,有能力學教的,有能力持戒的,都不如有能力念佛的,念佛超過他們太多了,為什麼?種種法門不能一生成佛。密宗所說的一生成佛不是究竟圓滿佛,而且未必能成得了,縱然成得了,你去念《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講得很清楚,它那個佛是天台家所講的「藏通別圓」裡面的藏教佛,念佛法門成的是圓教佛,不一樣。佛有很多種,藏教佛只等於小乘阿羅漢(正覺),菩薩都達不到,所以你要懂得即身成佛是成什麼佛。我們這個往生不退成佛是成圓教佛,那是無上正等正覺,這要搞清楚。這是目犍連在此地代表的非凡的意義。

  下面是迦葉跟阿難,這兩個人把全部的佛法都代表了。在中國,我們常說宗門教下,諸位要曉得中國古時候佛教裡稱的宗教,跟現在宗教的意義是完全不相同。佛門裡面講宗是禪宗,講教,除了禪宗之外,還有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為什麼要這樣分法?因為他們教學的方式不一樣。禪宗不用經典,就是沒有教科書,這個教學方法很特殊。禪宗是佛門的天才班,不用教科書的,直接用參究的方法。它是開悟之後再讀經,再用教科書,沒有開悟之前不用經書,所以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個方法非常特殊。其他的九個宗派都要依靠經典,經典是教科書,都離不開教科書的。所以這是佛門教學裡兩種特別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宗門教下」,簡稱「宗教」,跟現在一般人的宗教觀念完全不相同,這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所以佛教是教育。

  佛教變成現在一般人稱的宗教,那等於說本來我們是一所大學,現在變成一個宗教系,你說糟不糟糕!一所完整的大學變成一個系就完了,這個我們要曉得。佛門裡包括所有一切宗教,它是我們的一個學系,一個科目而已,我們的內容是盡虛空遍法界都包含盡了,沒有一樣漏掉的,你才曉得佛法的內涵真正是無量無邊,深廣,從前用海來做比喻,那只是比喻而已,實在是沒有法子相比的。

  迦葉尊者代表禪宗,他是禪宗第一代的祖師,禪宗的初祖,阿難是結集所有經藏的,所以他代表教下,這兩個人在此地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包括盡了,包括在哪裡?就在這部經上,所以這部經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的濃縮,精華都在這裡。這部經展開來,擴大開來,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一切法的精髓,所以有人說依靠這部經太少了,不夠用,這是他對這個完全不了解。他們所學的才真的叫少,他們學的是一部分,我們學的是完全的,一樣都沒有漏掉,才知道這個經法真正是不可思議。

  本經最早傳到中國來,在當時(漢朝時候)除了我們這個本子是支婁迦讖翻譯的(叫《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之外,安世高有翻譯,安世高是早期很著名的一位翻譯家,他所翻譯的經名叫《無量壽經》,但是這部經失傳了;根據古時候「藏經」目錄裡面,《開元釋教錄》有,但是經典沒有了,失傳了。當年遠公大師在廬山建立念佛堂,這是淨土宗正式成立為一個宗派,就是慧遠大師。慧遠大師依據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但是他依據的譯本是安世高的譯本,還是是支婁迦讖的譯本,我們就不曉得了,因為在那個時代有兩種譯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沒有翻譯出來,所以淨土宗最早依據的就是這個本子,因此這個本子被後人尊稱為淨宗第一經,就是這個道理。

  遠公大師在廬山成立的念佛堂就是現在的廬山「東林寺」,它的遺址就在那個地方。與會的大眾有一百二十三人。我說出這些,古來的大道場,人數幾乎都是固定的。人數固定有什麼好處?心是定的,沒有來來去去的。道場人數不必多,人多就雜了,是非就多了,意見就多了,換句話說,道業的成就就相當困難。所以人數實在講不必多,愈少愈好,大家心清淨,真正是志同道合,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們這一生有成就。人多了是搞熱鬧,熱鬧裡面,煩惱就多,是非就多,你如何能得清淨心?如何能夠叫你自己煩惱輕、智慧長?這是道業,所以我們不在乎這些。

  至於道場,一般人常常顧慮,道場要開銷,道場要生活,不得已不能不拉信徒,信徒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要錢,要有信徒,那你的心都往外跑了,這種觀念說老實話就是不信佛。佛法頭一個講「信」,「信」字都沒有了,不相信佛。如果真正相信佛,「我絕對不找人,我沒有飯吃了,佛送飯來,菩薩送飯來」,你要有這種信仰,你的道心就堅固了,就是清淨心了。

  早年,那一年是我四十五歲,夏天,結夏安居,基隆大覺寺靈源老和尚邀請我,在結夏安居當中給他們講《楞嚴經》。過去很多人給我算命看相,說我活不了四十五歲,那一年是我四十五歲,我講《楞嚴經》講了三分之一,《楞嚴經》十卷,第三卷講完,生病了,心裡一想,時間到了,所以不必找醫生,也不必吃藥,就回家老實念佛等往生,念了一個月,病就好了,也就沒事了,那一年我記得很清楚。

  大覺寺的那個小講堂也不太大,大概比我們這個房子大一點,聽眾四十多人都是出家眾,因為結夏安居是為他們講的。講堂的旁邊就是天王殿,供韋馱菩薩,供四大天王。因為那個道場的經懺佛事很多,所以我就跟他們說,大家應當在家裡研究經教,老實念佛,不要搞法會,不要搞經懺佛事,沒得吃了,是韋馱菩薩護法的,如果真的我們修行人一心辦道沒有道糧了,韋馱菩薩要撤職查辦的。我那時候講這個話,他們聽了都心驚肉跳的,「你怎麼敢講這個話?」我講的是句句實話。我們要相信佛,相信護法神,他真的護持我們,所以我們就可以不要去找人,不要去巴結人,看人家的臉色,那個沒意思,正法才能夠住世。我說你們今天不相信佛菩薩,不相信護法神,你要去相信那些信徒,那有什麼辦法!那就叫無可奈何,那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你看看佛門自古以來的這些高僧大德,感應不可思議,不要說出家人,在家居士一樣。唐朝的李通玄居士,這是一位修持很好的人,他想發心替《華嚴經》作個註解,想找一個清靜的環境,在山上就遇到一頭老虎,他對老虎講「我想找個清靜環境來寫《華嚴經》註解,你知不知道哪裡有地方?」老虎就點頭,他說「好,你替我帶路」。老虎就帶他到一個山洞裡,的確非常幽靜,那裡頭住了一窩的老虎。李老居士一看這個環境不錯,很理想,老虎就搬家搬走了,那個地方讓給他。他一個人住在深山裡面,誰去伺候他?他是凡夫也要吃飯,三餐飯、生活誰照顧?當時就來了兩位年輕的女孩子伺候他,所有一切需要的東西都給他預備得整整齊齊,沒有一絲毫缺乏。老居士一心寫註解,兩個人照顧他,從沒有問過她「妳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從來沒問過,沒有說過一句話。到他這部書寫完之後,完成了,再去想到這兩位女子照顧他這麼長的時間,想問問她們叫什麼名字,結果兩個人不見了,以後到山下村莊去打聽,沒有這個人。佛菩薩示現來照顧,這在李長者傳記裡有,記得很清楚。佛菩薩會示現,會變化人來伺候你、來照顧你,不要你操一點心。

  以應身來照顧大家的,像當年國清寺中,文殊、普賢在廚房裡燒飯,阿彌陀佛化身來舂米給大家吃,佛菩薩來伺候照顧。你只要真的一心去辦道,一切有護法神照顧,有諸佛菩薩照顧,我們要有這個信心。出家人有諸佛護念、龍天護持,在家人修道也得諸佛護念、龍天護持,佛法沒有特別照顧出家人,平等的。我們這個道場四眾在一起,一心向道,感應不可思議,一定是感應道交的。所以經典,諸位一定要曉得字字句句裡頭真實的含義,我們信心才會定下來。

  菩薩眾裡面也是表法的。聲聞眾是代表一般的,菩薩眾是代表特殊的,大乘一類的。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兩位不平常,我們在一般經典上很少看到,文殊菩薩常看到,普賢菩薩少看到。因為文殊代表大乘智慧,舍利弗代表小乘智慧,凡是經典都是以智慧為主,都是世尊從真如本性裡面般若智慧裡流露出來的,所以這兩人我們常見,普賢菩薩不常見。這兩個人的順序,普賢擺前面,文殊擺後面,跟《華嚴經》完全相同,換句話說,本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是把經典的地位抬得太高了,事實是不是這樣?確實是這樣,沒錯。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濃縮,《華嚴》稱為第一經,這部經是第一裡面的第一。我們從人名的排列順序就清楚了。普賢、文殊是華嚴三聖,所以他們排在這個地方就說明這部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濃縮,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表這個意思。

  彌勒菩薩,這是很多人有意見,彌勒淨土近,就在兜率天,彌陀淨土遠,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你又何必捨近求遠?都勸你往生彌勒淨土。這個地方看到,彌勒菩薩擺在這裡,彌勒菩薩也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尤其是本經的後半部,彌勒菩薩是當機者。這部經有兩位當機,前半部阿難當機,你看釋迦牟尼佛一說話都要問阿難;後半部是彌勒菩薩,從三十二品以後是彌勒菩薩當機。而且經文裡頭,明顯地,釋迦牟尼佛把淨土法門囑咐給彌勒菩薩,要彌勒菩薩弘揚淨土,所以彌勒菩薩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家住兜率天,天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上班。

  你要修彌勒淨土,說老實話,很不簡單。彌勒菩薩是學唯識的,唯識專家,法相唯識宗的祖師。他的門檻要修唯心識定,唯心識定修成功才有資格往生兜率天,那個就太難了。修那個定,按部就班,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過去李老師跟我們算一算,大概需要二百五十年才能修得成功,「五重唯識觀、唯心識定」才能修得成功,才有把握往生彌勒淨土,條件很高,雖然他的學校就在家門口,要求太苛刻,不容易進去。他在西方極樂世界當教授,在我想應該也是在那邊教法相唯識的科目,他是在那邊當教授的,阿彌陀佛當校長。所以要想到兜率天有方便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天天見到彌勒菩薩,「我到你那兒去觀光觀光怎麼樣?」他一定非常歡迎,到那裡是客人,不是他的學生。你生兜率天未必有能力到極樂世界去,你想去,他不帶你去,你不夠條件,老實在家裡修學,他不帶你去,而西方極樂世界的學生想到那裡去太容易了,隨時可以去,這是要到彌勒淨土有捷徑,不要修「唯心識定」也可以去。事理都要清楚,才不會被人家三言兩語,我們就信心動搖,那才叫沒善根、沒福德,真可惜了。

  彌勒受到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將來下生成佛必定弘揚淨宗,必定弘揚《無量壽經》,這是我們在經典裡看到的。不但彌勒菩薩要弘揚,要勸大家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賢劫千佛沒有一尊佛不弘揚淨土法門的。賢劫,這是世尊告訴我們,在這個大劫當中,娑婆世界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是第五尊。賢劫中一切菩薩,現在這些人是菩薩,將來他們成佛就是賢劫的千佛。賢劫千佛統統參加這個法會,這個意思就說明賢劫千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弘揚淨土法門,這就說明這部經、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所有一切大乘經典裡我們沒看到這個現象,沒有看到一切諸佛都一定要弘揚的,沒看到,這樣才認識這部經典的殊勝,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世尊講這部經所現的相貌、精神、體力是阿難一生都沒有看過,為什麼?得一切諸佛威神的加持。佛本身威神已經不可思議,十方一切諸佛再加持他,所以顯示得特別殊勝,這是我們在下面經文上所看到的。

  這個表法到這個地方判成一個段落,實在講後面「賢護等十六正士」還是屬於這一類的,夏老居士為什麼在這裡把它分割,不把「法會聖眾第一」一直說到「解脫菩薩,而為上首」?為什麼不把這段經文連在上面算成一個大段落?他把它分開了,放在「德遵普賢第二」,他有用意,什麼用意?第二品一開端說出「賢護等十六正士」,這是在家學佛的,換句話說,特別是度在家學佛的,在家人要一生成佛就要依靠這部經典。舉出十六位菩薩,這十六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勢至平等,不是普通菩薩,全是在家人,這不是出家人。

  這十六位菩薩當中只有「賢護」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當年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賢護是在家弟子,等覺菩薩,其他的十五位是他方世界來參加這個法會的,這個意思就很深了,說明這個法門、這部經典,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宣講、弘揚,他方世界一切諸佛也弘揚這部經典,所以那些佛的弟子聽到釋迦牟尼佛要講這部經了,也來參加這個法會。所以從「善思惟菩薩」一直到「解脫菩薩」都是他方世界來的,這是來給我們做影響眾,給我們做證明,十方一切諸佛都講這部經典,都勸大家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法門是往生不退一生成佛,不是二生。諸位要知道往生的法門是不死的法門,我們這一生生死就了了,因為你往生的時候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才往生的,這一點諸位要曉得。你沒有死,沒有斷氣,看到阿彌陀佛來了,觀音、勢至來接引你,我們跟阿彌陀佛走了,這個身體不要了,丟了,所以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死了就不得了,問題就嚴重了,死了往生太難了,理上可以說,事上太困難了。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是歡歡喜喜去的,所以往生的人面貌都很好看,他歡喜。

  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我常常跟大家說,你要真正懂得理論,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行,你不老、不病、不死,這是一切人想求求不到的,但是他不相信這個法門那就沒辨法,他要找醫生,要找什麼補藥吃,那個都不行,都是假的,他還是一樣照常生病,為什麼?業力。怎麼樣保養,你不能改變你的業力,你該什麼時候生病,該什麼時候死,統統是業力在支配,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說延年益壽了,這還是你命裡頭有的壽命,命裡頭沒有的,你說能夠延長那是假的,那你把因果律破壞了。諸佛如來都不能違背因果律,誰有能力把因果改變?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唯獨淨宗法門非常有效,它能夠轉變,把業力轉變成願力,這是有理論根據的,有理論、有方法,將業力轉變成願力,所以才能夠不老、不病、不死,這是得一切諸佛威神的加持,不僅是阿彌陀佛一個人,得一切諸佛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議。

  這些菩薩的名號,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都是表法的,都是看臨時需要,在這個法會當中大家需要些什麼,它表些什麼。所以這十六位菩薩的名號代表了這個法門的全知全能,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神通,即使在修學方法、境界上也表示得圓滿而沒有欠缺,這真實不可思議。我們本地的一位代表,「賢護」,那個名字的含義就很深,「賢」是聖賢,「護」是護法,護自己的法,護眾生的法,護持佛法,這裡有三個意思。誰能護?如果自己不行,你就沒有辦法來護持,縱然護,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賢」裡面有智慧、有德能。要是以經典標準來說,像一般大乘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賢」字你就得到了。什麼叫「受持」?受持是依教奉行。經典裡面的理論通達明瞭,而且真正能夠把它做到,把經典裡講的道理、方法變成自己的生活行持,那叫受持。受持不是每天念幾遍,那個不行。

  我叫諸位同修每天念三遍、五遍,這是第一個階段,是入門,為什麼?經不熟,談不上受持。頭一個要把經典念熟,花個三年的時間把它念熟,念熟了,經典裡面的教訓都能記得住,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一門深入,心定下來了,妄想少了,煩惱少了,智慧就增長,「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叫諸位讀一部經,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先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心,《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那是根本智,我們先訓練這個,先求這個。然後到第二個階段就「無所不知」,智慧開了,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統統開智慧。現在我們接觸外面生煩惱,接觸愈多,煩惱愈多,妄想愈多。心清淨了,接觸外面的時候,接觸愈多,智慧愈多,他不生煩惱,他不打妄想,他生智慧,但是你心不清淨的時候,你接觸的時候決定生煩惱,決定打妄想,你不可能生智慧的。所以要大家三年、五年把心定下來一門深入,培養這個基礎,這是定力的基礎跟智慧的基礎,非常重要。

  在中國大陸,黃老居士看到我這種教學法,他曾經跟學生談過,他說「淨空法師這個教學法是別有用心」,確實如此。我們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完成,不用這個方法簡直是沒有門路可入,所以這個方法很有效果。這個方法也不是我發明的,我的老師過去教我就是用這個方法,所以我今天教別人是把老師的方法搬出來。我覺得老師教我這個方法有收到效果,我用這個方法教別人,別人只要真的相信、肯幹,他也能收到效果。實際上這個方法也不是老師發明的,到以後我們曉得這是中國歷代祖祖相傳的老辦法,我們採取傳統的老方法,不是現代科學的方法。現在科學方法用在佛法上很不適用,收不到效果,所以還是要用傳統的老方法。但是我們傳統的老方法把它結合現代科學的新方法,這就顯得非常活潑,能夠適用於這個時代。這是表法的一點義趣,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疏忽了它。

  詳細的《無量壽經》的CD片已經做好了,好像送到這裡的有五十套,可能還沒有收到,剛從新加坡寄過來的。這一套是過去在「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講的,一共講了一0七次,希望諸位多聽,聽一遍、兩遍不夠。我過去教「學講經」的人,我都勸導他,你這部經學會了,會講了,要講十遍,到處找地方去講,要講十遍,十遍講下來,你這個根才算紮穩了。你要不講十遍,過三個月就忘了,印象逐漸淡薄就沒有了,過個三年完全沒有了,不起作用。鍥而不捨,一直講十遍,根就紮下去了,你才會有受用。如果我們要聽,給諸位說,十遍不夠,遍數愈多愈好,重複聽一部經。古大德,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有很多人的修學,傳記上沒有,我們不知道)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學戒律的,聽這些大德們講《四分律藏》,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四分律》,他聽了二十遍,你才曉得那個艱難。哪個地方有法師講這個,他就到那裡去,絕對不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二十遍,他要跑二十個地方。每一遍至少要講幾個月,那不是一個月、半個月能講完的,你才知道他學習的辛苦,成為一代祖師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在「台中慈光圖書館」聽李炳南老居士對大專學生講的「佛學概要十四講」,我聽了十一遍。他每一次辦,我都參加,這個課程我是一堂不缺,所以那個「十四講」我差不多能背得下來,我講「佛學概要」不需要用講義,熟透了才得受用。不熟怎麼行?一般人聽經聽個一遍,「這部經我已經聽過了」,那個一點用處都沒有,李老師講「他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不起作用。所以諸位要想真正得利益,十遍是少到不能再少了。

  聽十遍,你找位法師來跟你講十遍是不可能的。現在科學技術幫了我們大忙,我們這一代的人比古人的福報大得太多了,古人想聽十遍沒有機會,我們今天錄音帶搬到家裡,聽一百遍也很平常。有沒有聽一百遍的?有,洛杉磯的趙立本居士,他專門聽我兩套帶子,一個是《金剛經》,一個是《六祖壇經》,他對這個很有興趣。他告訴我:法師,我一生就聽這兩部經,學這兩部經,我老實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行不行?我說:行,沒有問題。他每天念佛,他就聽這兩部經,這兩部經聽了一百多遍,所以這兩部經他會講,講得很好,熟透了,這是在家居士。所以今天在家居士學個一、二部經不困難,你要有耐心,要有方法,明瞭之後要照做,你做到的時候才有心得,解行相應,你就不會講錯。解了之後,你才會行,才知道怎麼行法,行又幫助你深入的理解,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跟行相輔相成,這點非常重要。

  淨宗的修學,我們在「淨宗緣起」裡面列了五個科目,五個科目都是淨土三經裡面的,「三福」,《觀無量壽佛經》上的;「六和」,三經都有;「三學」,連經題上都包括了;「六度」,這部經上說得太多了;「十大願王」,我們這本經裡面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就是十大願王。所以這五個科目可以說都是從淨土三經裡面列出來的,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它做到。我們時間很短,不夠用,大家要聽錄音帶,我講得很詳細。

  今天我們利用這一點時間把「六度」簡單跟大家解釋一下,來充實你們的生活。六度裡面第一個是「布施」。「十大願王」是佛教行門裡面最高的法門,什麼人修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修的,普通人做不到。十大願王裡面「廣修供養」,你看它就不叫布施,為什麼?心地真誠恭敬。我們今天對待佛菩薩供養,對待一般人布施,而普賢菩薩對佛供養,對一般眾生也供養,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淨的,他看一切眾生跟看佛沒兩樣,對佛怎麼恭敬,對蚊蟲螞蟻也那樣恭敬,沒有減一分,沒有增一分,那是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普賢大士只有供養沒有布施。

  六度裡面「布施」列在第一,怎麼修法?我們舉一個例子,妳們做家庭主婦的,每天感覺得家裡瑣碎事情太麻煩了,天天燒飯、洗衣服,都幹著一樣的事情,心裡很厭煩,不高興,如果你是菩薩,你就幹得很歡喜,為什麼?「原來這是修布施波羅蜜,原來這是修供養」,你是在修菩薩道。每天早晨起來,整理家務,供養你一家人,布施你一家人,讓你一家人生活過得很舒適,你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布施供養。是不是僅僅限於你一家?不是,你這個布施供養的時候,你要曉得範圍一擴展的時候是盡虛空遍法界,就進入普賢大士之德,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效果?效果不可思議。你的家庭做得整整齊齊,你就是左右鄰居的榜樣,你這個人是一切人的好榜樣,你的家是一切家庭的好榜樣,這個力量自然就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與普賢大士之德就相應。你每天在修布施波羅蜜,每天在修廣修供養,你怎麼不法喜充滿?

  穿衣吃飯,家裡點點滴滴的事情都是廣修供養,都是布施波羅蜜。你做事情按部就班,一點都不亂,整整齊齊,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做事情有先後次第,有條不紊,持戒波羅蜜在當中。很有耐心去做,做得一點不厭煩,這是忍辱波羅蜜。不但要做,天天還要求進步,希望明天比今天過得更好,這是精進波羅蜜。心裡面有主宰,不會被外面的境界所動搖,不管人家說什麼,我做得很如法,一切境界不動心,這是禪定波羅蜜。家裡家外,社會環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般若波羅蜜。菩薩六波羅蜜在哪裡修?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不是叫你到寺廟捐一點錢叫修布施波羅蜜,每天把五戒、十戒、菩薩戒念一念,我在修持戒波羅蜜,你完全錯了,哪有那麼修法的!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這是舉一個例子。所以你的道場在哪裡?家庭就是道場。「這個道場小。」「不小,盡虛空遍法界,世間所有道場沒有比你這個道場大。」道場大小從心量上說,不從形相上說。有人說我們這個道場是小道場,我看不小,我看是世間、出世間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比我們這個道場大的,我這個道場盡虛空遍法界,要認清這一點。

  舉一個例子,男同修,你們有事業,你們每天上班,公司行號就是你們的道場。你的事業不僅是你同行事業當中的榜樣模範,你的公司是所有公司的榜樣模範,你是在行菩薩道,你是菩薩。家庭主婦是菩薩主婦;你是商人,是菩薩商人,佛經裡面講的「商主」;你是工人,是菩薩工人;你在政府機關做事情,你這個公務員是菩薩公務員;你做行政長官,你是菩薩長官。你看看《普門品》裡的三十二應,各行各業、男女老少裡都有菩薩,都有佛。

  只要你存的是菩薩心,你做的就是菩薩行;你有菩薩心,你生活裡的一切行持自然就是菩薩行。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如法?為什麼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我們是輪迴心、煩惱心,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變過來。心是輪迴心,想做菩薩事業,那你當然煩惱重重,你的心行不相應。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變成菩薩心,菩薩心是什麼?《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就是佛心、菩薩心,所以叫你天天要讀,天天去聽。最好聽了之後,大家互相在一塊研究討論、切磋琢磨,那個效果就非常之大。所以一個星期能有一次、兩次在一起討論《無量壽經》,自己在家裡聽,就是規定我們這次聽第一品、第二品,聽完之後,我們在一起來研究討論。討論裡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我們的理解,對佛的教訓,認識的程度,我懂得了多少,第二個重點是如何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把它變成我們的工作,如何應用在我們日常交際應酬當中,這樣你就了解《華嚴經》上所講的事事無礙,交際應酬也不妨礙,交際應酬是自行化他。在交際應酬當中,你在那裡學不動心,這是訓練禪定,修定;應付得面面都周到那是般若波羅蜜,都能夠應付得恰到好處,非常圓融,非常圓滿,般若波羅蜜,哪有妨礙?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要把佛法跟世間法分開那就完了,佛法也變成世間法。

  所以你有智慧,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看電影、看電視也是修行。你每天看電視,看到電視畫面,你能如如不動,你在修禪定;那個畫面裡面你樣樣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般若波羅蜜,你並不糊塗。所以人家在看電視時,心隨著它轉,他歡喜,你也歡喜;他一苦惱,你也苦惱,你被境界所轉,修行人看電視是修定修慧。凡夫逛市場,心被外頭勾,「這個東西不錯,我想買」,你的鈔票都被人騙去了,那些商品都是妖魔鬼怪,讓你動心,讓你辛苦賺來的錢都飛了。菩薩逛商場是定慧等學,他看了不動心,看得心裡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動是定。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鬻香長者是代表修禪定的,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到哪裡去找他?市場,最熱鬧的地方。他不是在那裡盤腿打坐,他在那裡逛市場,修最高的禪定。這就是告訴你,五花八門在你面前誘惑不了,心還是清淨的,還是不動的,這是真正的禪定。所以盤腿面壁是小定,那一點都不希奇,七天不出定,一個月不出定,都是小定;真正的大定是到市場裡面逛,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去逛,都如如不動,那是真正的大定。所以現在人認假不認真,「你看這個出家人,天天搞這些玩意兒」,還毀謗;看到人家盤腿面壁,「這個不得了」,他只看到這個,他不了解。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懂得三學、六波羅蜜都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這五個科目提出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不太多,也不少,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足夠用了,希望大家能從這裡去體會,然後《無量壽經》上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全用得上,你才快樂,不是學了沒有用處。經是念給佛聽的,佛才不要聽。經是念給自己聽的,提醒自己,每天念,每天提醒,常常不忘記,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全是佛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這是我們真正契入了,真正入門了,所以得法喜充滿。

  入了門,得法喜,有一個現象你會感覺到,你的工作不會疲勞,過去做一點事就累了,現在你做事情不累。為什麼不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那怎麼會累?普賢菩薩每一願後頭都「無有疲厭」,不會疲倦,不會厭倦,永遠不會,這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這點受用都得不到我們還學什麼佛?眼前利益得不到,說來生會得到利益,誰能相信?眼前沒有得到利益而相信來生會得到利益,那叫迷信,那不是正信。佛經上常常有比喻,眼前是花報,花開得不好,果怎麼會結得好?你要想看到果好,花好就能判斷到、推想到果一定結得很好。現前的生活是花報。不要去弘揚就已經弘遍十方,為什麼?我們表現出來的身體,這個身體就是修行的成績。你修行什麼功夫?什麼成績?你身體表現的就是了,剛才講了,你不疲勞,不衰老,精神飽滿,活活潑潑,叫人看了就生歡喜。

  我們當初到台中的時候,我見到李老師,他大概跟我現在年齡差不多,七十歲、七十一歲的樣子,看起來像四十歲的人,那就是證據。工作量那麼多,他不厭煩,他不疲倦,叫人一接觸就羨慕,「你怎麼得到?」「我念阿彌陀佛。」他要想得到我們這個身體,他就得老實念阿彌陀佛,不照這樣修你得不到,所以我們這個身相就是弘法利生。我跟這邊的市長見面,市長覺得我很年輕,他說:「你很年輕」。我說:「我七十歲了」。「七十歲?」他就講他的皺紋都好多了。我說:「我學的這個法門就是健康長壽的法門,阿彌陀佛無量壽」。你跟他們介紹健康長壽,他們也想健康長壽,「那你就要跟阿彌陀佛學」。極樂,快樂無比,他也希望快樂。心地清淨,清淨是因,快樂、長壽是果報。我們介紹這三樁事情,有因有果,他都想學,「那你就學這個法門好了」,所以我送他一張阿彌陀佛的像,特別告訴他,阿彌陀佛的像帶著,你將來看到這個,你就會想到。這是真的。

  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三十三歲了解這個法門,那就變成永遠三十三歲,這是真的,你們十幾歲學佛,你將來永遠就是十幾歲,這個法門不可思議!認真的讀誦,要聽,因為不聽,經文的意思很難了解,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你明白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你在學校讀書,你是菩薩學生,不一樣。無論在哪一個行業都是那個行業的頂尖人物,第一,沒有第二的。這是佛法給我們帶來的無量無邊的殊勝利益。我們要真正得到才行,不是空口說說而已,要真正得到,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記清楚的,我們在這裡弘揚這個法門才有真正的意義。

  你要問我,我喜歡哪個地方?我沒有,我隨緣,哪裡都好,哪裡都歡喜,完全看緣分。這個地方有緣,我就來了;沒有緣,我就走了,所以一切是緣分。什麼是緣分?大家歡喜這個法門,大家認真修學這個法門,這個緣就成熟。最重要是要認識,認識佛教,認識淨土,認識阿彌陀佛,這個要緊。對於佛法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各種宗派,我們都認識了解,這樣我們才有最好的選擇,才不會選錯,最佳的選擇。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