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8/11/17  日本太和淨宗學會茂原道場  檔名:WD20-038-0002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尊敬的孫會長、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以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昨天我們學習到,《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十一段,課本是一百五十頁。大家有課本的翻開一百五十頁第四行,我們今天從第十二段看起:

  【十二。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為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果能盡人如此。則災難自消。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矣。】

  今天來學習這段,印祖的法語。這段主要對我們念佛人講的,所以一開頭就講,『念佛之人』。就是我們念佛的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需」就是必須要,「注意」兩個字我們一定要留意,我們讀祖師的法語,往往重要的字眼我們都沒有留意。這個注意就是要我們專注,要留意,專注留意教育其子女。現在我們做父母的人,有沒有專注留意來教育子女?大家都認為我們很重視教育兒女,很關心子女他讀書的成績,他讀什麼學校,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好的學校。這裡祖師講的,「需注意教育其子女」,可能我們一般人都誤會祖師的意思,以為我們很重視,也很注意在教育子女,希望子女功課考得好,希望考上好的學校,將來出國留學讀博士,很注意。如果這樣看就誤會祖師的意思。現在的學校有沒有教學生,『為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可能這個問題大家要深入去觀察的。根據我們這麼多年來所看到的,現在的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到研究所,好像都沒有這門功課。過去還有,現在都沒有了,不重視了。

  什麼是教育?我們昨天也跟大家探討教育,根據淨老和尚這些年他所推廣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倫理道德教做人處世的道理,因果教人斷惡修善,教人認識善因惡因,要斷惡因,修善因,才能避免惡果,得到善果,這是因果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現在可以說全世界學校,從幼兒園到研究所都沒有教這個,沒有教做人做事。所以現在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我們就不知道是不是有教做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這些功課?如果有的話,現在社會的風氣就非常好了,實在講也可以達到世界和平。但是我們現在看到世界愈來愈不和平,社會不斷的動盪不安,動亂,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人心不安。這個現象就說明,現在的學校沒有在教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講教育是講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

  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再加上宗教教育,現在全世界的學校都沒有教這個。沒有教這個,現在的學校教什麼?淨老和尚也講得很清楚,教高級的科學技術知識研究傳習的一個場所,不是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教育,沒有這個教育了。沒有這個教育,現代問題就很多了,實在講科技愈發達問題就愈多,負作用就愈大。所以教育根本都在家庭教育,家庭有教倫理、道德、因果,如果有教這個,兒女就不會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就不會了。現在都沒有,家庭教育沒有,學校教育也沒有,社會也沒有,整個世界統統沒有。所以淨老和尚大慈大悲,這麼高的年紀在國際上奔走呼籲,勸各國的這些領導重視教育。不然這個世界災難會很多,人過的日子實在講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錢不快樂,有地位沒有安全感,現在全球人類是過這樣的生活。

  印祖這個開示主要針對念佛人,我們現在學了佛,大家來念佛。念佛人那也不能說我念佛就好了,其他我就不管了。如果有子女,印祖講得很清楚,你需要注意教育子女,從家庭教育做起。實在講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是家教,包括日本的教育都是一樣,都是家教,從家庭到學校都是教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裡講教育子女使他成為好人,如果沒有好好去教育子女,可能他在社會上就成為一個壞人,壞人就不好,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傷害、損害。所以使他成為一個好人,使這個子女成為好人,成為好人是個果報,果必有因,因就是要教育。什麼是好人?講到好人,我是好人,我也沒有去殺人放火,那好像都很好了。這是不是好人的標準?那不一定。我們一定要依照佛菩薩、聖賢的經典做為標準,不然每個人也不知道好人的標準在哪裡,都認為自己是好人。

  我二十幾年前,台北大乘精舍樂崇輝居士他們家是開同仁堂。同仁堂是三、四百年的老店,現在還有。他們家製的藥,就是童叟無欺,有信用,所以傳到現在,從明朝開始。樂居士他是第十三代,現在傳給第十四代了,姓樂,音樂的樂。國民政府遷到台灣,他們也跟著政府到台灣,在台北開封街開了一家同仁堂,上面是藥鋪,地下室他辦一個大乘精舍,他學佛,專門印大乘經典流通。他也辦監獄弘法,一個星期請我到台北土城看守所去講一次演講,我記得好像也有連續二、三年。有一次我到監獄裡面,在一個工廠,受刑人在工廠工作,可能罪比較輕一點的。那次就安排到那個地方去講,裡面有一個人,我還沒有走到他的面前,他就一直對我講,他說我是好人,這些警察都是壞人,這些壞人把我這個好人抓來這裡。所以這個好人,每個人標準不一樣,他說我是好人,那些統統是壞人,那些警察統統是壞人。後來我走到他面前,都在聽他跟我講開示,不是聽我講,所以到監獄裡面,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所以這個好人,每個人都認為他是好人,各人標準不一樣。但是我們凡夫的標準是不標準的,不正確的,要依佛菩薩的經典,聖賢經典那才是正確的。所以好人他也有一個標準,標準,祖師在這裡給我們講,什麼是好人?存好心。那我們的心好不好?什麼叫好心?什麼叫壞心?這個要講道理也很多,我們簡單講一個標準,自私自利這個心,這個心就不好。存心能夠為別人想,為家庭想,為社會大眾想,存心都是要利益大眾,沒有私心這叫好心。實在講如果有私心,那個心就不好了。我們想想,哪一個人沒有私心?過去有人講,人無私心,天誅地滅。天要誅他,地要滅他,意思就是說,人就是要有私心,不然天就誅你,地就滅你。我們老和尚也講過,他說他做了這些利益眾生的事,都是吃虧的,都不為自己想,都為社會大眾想的,為眾生想的,天也沒有誅我,地也沒有滅我。可見得說,人無私心,天誅地滅那個話是錯誤的。應該講你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如果你去讀《太上感應篇》,那就很清楚。所以起碼現在淨老和尚提出來的,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就是善惡的標準,十善十惡。《弟子規》、《感應篇》都屬於十善,凡是善都歸納在十善,凡是惡都歸納在十惡。所以要個標準,標準就是經典,不能以我們凡夫的想法,我想我是好人就是好人,我認為我是好心就是好心,那可能就不正確。

  好人就是他要存好心、說好話,什麼是好話?《十善業道經》講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個是自己不說壞話,說話不騙人;不兩舌,也不挑撥離間;不惡口,講話不傷人;不綺語,不花言巧語,這是基本的好話。消極方面,自己就是要不造惡口業,口的善業,就是口的善業。積極的,就是講對家庭、對社會有利益的這些話,是好話。佛菩薩、聖賢講的,經典講的話是真正的好話,勸我們的都是好話。事,做好事,凡是利益大家的事情就是好事。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這就是佛家講的身口意三業。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次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存好心跟說好話、做好事,我們就以十善業道來做一個標準,什麼是好心?不貪不瞋不痴,那心就好了,這是意。說好話,不妄語,講話不欺騙人;不兩舌,不挑撥離間,分化兩方面的情感;不惡口,講話不傷人;不綺語,不花言巧語去迷惑人。然後身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做到十善業那就是好人,佛門講人的標準,要持五戒十善就是好人。如果五戒十善沒有修好,你說是好人,這是我們自己講的,那不是佛菩薩的標準,也不是聖賢的標準。所以這個好人他有個標準,不然每個人都認為他是好人。當然每個人本來統統是好人,現在學壞了,本來是好人沒錯,學壞了就變成壞人,都是環境的關係。

  所以印祖講,『果能盡人如此,則災難自消,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矣。』「盡人」就所有的人都能這樣修,災難自然就沒有了。為什麼有災難?我們造惡業感召的災難。《太上感應篇》第一句就是,「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災禍跟福報它沒有一定的門路,無門就是沒有定門,沒有一定的。禍福怎麼來的?都是自己的心,善心惡心去感召來的。善心做善事,惡心造惡業,善業惡業都有果報,這個果報如影隨形。因此我們要知道,災難都是人自己製造出來的,自己感召來的,這才是事實真相。「災難自消,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長久的保持治安太平,傳統講的就是太平盛世。現在全世界的領導人,都沒有接受這個教育,所以要保護國家就是發展武器,武器競賽,軍備競賽,那個沒有絕對保障,沒有絕對安全。你這個國力再強,裡面的人伏死、墮落,還是要滅亡的。就好像一個西瓜,西瓜外面的皮很好,裡面爛掉了,爛掉它也不能吃,外面保護得好好的,裡面爛掉了。現在武力就是這樣的,為什麼?國民都沒有教育他,天天造惡業就感召災難來,不要人家去打你,自己的天災人禍就一大堆。所以什麼叫護國息災?就是要搞教育,我們老和尚講的那是真話。現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是勸這些聯合國的代表要覺悟,要回頭。

  這段講「使為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具體的,在《安士全書》文昌帝君有講,「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他說人如果能夠像我這樣的存心,天就會賜你福報。文昌帝君他存什麼心?「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他五句話就是代表他的存心,他說士大夫身,他做大官,在中國傳統士大夫是高的官,吏就是他下面的部屬,民就是人民,他從來沒有對他的部屬苛刻殘酷,沒有虐待人民。真的是做人民的父母官,愛民如子。救人之難,濟人之急,人遇到災難去救,遇到有緊急的事情,趕快去幫助他,濟就是幫助,現在講的慈濟。憫人之孤,憐憫人家遇到不好的事情,孤兒、寡婦、殘疾的要以憐憫心去照顧他。容人之過,別人有過失,他去包容。廣行陰騭,廣就是好事太多,陰騭就是陰德,上格蒼穹。這是文昌帝君的存心,我們這樣來學也可以。

  《安士全書》周安士居士的註解,註解這個存心,我們也來學習學習。因為我們講心,三時繫念都有念到,「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曰靈知心」,靈知心它就不生不滅。我們念了這個,對存心還是有需要進一步去探討,不然我們講心,實在我們也是很籠統,就好像講人一樣,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叫人?《安士全書》最近我在澳洲錄的,就是學習到這一段,我們大家學習之後才知道什麼叫人。「人能如我存心,先要看明存心二字,然後講到人能如我,又須先識心是何物,然後再講存與不存。如教人取寶,務要先知寶所。」這講心,要認識心是什麼東西,然後再講到存與不存,你要先認識心是什麼。好像你教人家取寶物,要知道那個寶是在哪裡,這個意思,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心在哪裡。

  他舉出儒家講的,「聖賢學問,不過要人求放心,但心既放矣,誰復求之。一放一求,似有兩心;若無兩心,何云求放?此處當研之又研,不可草草。」這是講儒家做學問,孟子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矣。」就是把放在外面五欲六塵這個心收回來,不要去攀緣外面的五欲六塵,這就是學問。這裡講的就是心,要人求放心,但是心既放矣,誰復求之。心已經放在外面,誰去求放心?這個意思就是說,似有兩心,已經放在外面,現在再有一個心要去求放心,那不是有兩個心嗎?一個放在外面,一個要去求的心。何云求放?這樣怎麼求、怎麼放?什麼時候放的?此處當研之又研,他說這個地方要研究再研究,不可草草。其實講這個話就是禪宗講的禪機,我們可以做一個考試卷,發給大家考一考,上這堂課。

  下面他來講「論心」,這是《楞嚴經》講的「七處徵心」,這裡他舉出四個。「心不在內,愚人皆以心為在內者,只因誤認五臟六腑之心,即是虛靈之體耳,不知一是有形之心,隨軀殼為生死者。一是無形之心,不隨軀殼為生死者。有形之心在內,無形之心不在內,若云同是一物,則堯舜與桀紂之心,天地懸隔者也,何以同犯心痛之病,一般診候,一般療治乎?然則服藥之心與善惡之心,判然兩物矣。」這一段就是講,我們愚人,一般人以為心在內,心在哪裡?在身體裡面。心是哪一個?五臟六腑那顆心臟,以為那就是虛靈之體,不知道那是有形之心,它會隨著我們這個身體的生死它就沒有了。一個是無形之心,它不會隨著身體生死。有形之心在內,無形之心不在內。有形這顆心臟在裡面,但無形之心就不在裡面。如果說我們有形之心跟無形之心,都是這顆心臟的話,他舉出堯舜是聖王,桀紂是暴君,如果他們統統患了心臟病,醫生去治療,一樣的診斷,用藥物一樣的治療沒有兩樣。這跟現在善惡之心判然兩物,不一樣的。現在科學發達,心臟移植,甲的心臟移植到乙的心臟,換過去,那個乙他的思想、言行會不會變成甲?不會,還是他。但是那顆心臟是換了,是別人的。說明那個跟你現在能思惟想像的心不是一樣的,這幾段講的意思,就是這樣的。心不在裡面。阿難,佛叫他找心,他找了七個地方,這是第一個心不在內,不在裡面。

  不在裡面就是在外面,「心不在外,或疑有形者既不是心,必以能知能見者為心,然所知所見之物,盡在於外,足徵能知能見之心,亦在於外矣。」阿難又去找心,證明這個心臟不是我們現在思惟想像的心。不在裡面,那就在外面。這個有形之心既然不是心,那什麼是心?這個心臟不是我們的心。必以能知能見者為心,就是我們現在能夠知道的,能夠看到的,這是我們的心。我們能夠知道的,我們能夠看到的,這些事物統統在外面。所以阿難講,這個心在外面,就不在裡面。因為裡面那顆心臟不是,那就是在外面。下面講,「嘗試瞑目返觀,但能對面而見其形,不能從眉根、眼底、面皮之內,以自見其形。」這個嘗試,你說心在外面,那你眼睛閉起來,閉起來返觀,但能對面而見其形,我們看東西只能對面,不能從眉根、眼底、面皮之內,以自見其形。你說在外面,外面就能看到我們自己的五臟六腑。你說心在外面,心在外面它可以看回來,看到我們自己的身體。好像也不行,說心在外面這又不能成立。

  「譬如身在室外,故能但見室外之牆壁窗牖,不能從窗牖中隱隱窺見內面耳。」就是說你在外面只能看到房屋的外表,看不到裡面,看到外面牆、窗戶,不能看到裡面這些東西。「曰:不然,知苦知痛者,亦汝心也,他人吃黃連,汝不道苦,蚊蟲嘬汝膚,汝便呼痛,安得謂心在外矣!」你說心在外面,知道苦、知道痛那也是你的心,別人吃黃連你為什麼沒有感到苦?心在外面,外面統統有。為什麼別人吃黃連你不知道苦?蚊蟲叮你的皮膚你就呼痛。這個痛在哪裡?在外面嗎?在裡面嗎?所以佛又反問,安得謂心在外。阿難說不在裡面,就在外面,外面的講來講去也不能成立,心不在裡面,也不在外面。好,現在不在裡面,不在外面,在中間吧!佛又講不對。

  「心不在中間,或疑既不在內,復不在外,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間矣。」有時候出去,有時候進來,可能在這個當中。「曰:不然,若有出入,即非中間。」有出有入那就不是叫中間。「定一中間,應無出入。」如果定中間,就沒有出入,才叫中間,如果有出有入那就不是中間。「且汝以何者為中乎?」那你說中間,中間在哪裡?「若在皮內,依然是內」,如果說中間在皮膚裡面,皮膚裡面還是在內。「若在皮外,依然是外」,如果在皮膚外面的還是在外面。「更求其中,不過腠理間垢膩耳。豈汝心乎?」如果你硬要說是中間,皮膚跟裡面那些肉,但是那個只是你皮膚裡面那一層肉,怎麼會是你的心?心不在中間,心在中間又不成立了。

  「心非有在有不在」,這樣心有時候在,有時候不在。「或謂心不在焉,則視不見,聽不聞,食不知味,若視之而見,聽之而聞,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我們心不在焉的時候,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到,吃東西也不知道它的味道。如果我們看也看見,聽也聽到,吃東西也知道它的味道,此即心所在矣。「然則心固有在有不在乎?」這個心有時候在,有時候不在嗎?「曰:此六識也,非心也。」這裡就給我們說明,那個不是我們的心,那是我們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根跟塵相對當中產生的識,那不是我們的心。「且如美女在前,便生愛染,此因眼色相對而成識也。」就是我們眼根跟色塵相對,當中產生那個識,男子看到美女起了愛心,那是識,不是心,眼跟色相對成識。「說著酸梅,口涎自生,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識。」我們說酸梅,想到酸梅口水就流出來,舌跟味,舌根跟味塵相感產生的識,舌識。

  「登高視下,兩股戰慄,此因身觸相迫而成識。」站到很高的地方,好高很危險,兩隻腳都發抖了,那是身根觸,接觸這個觸,身根對觸塵產生相迫所產生的識。「認為虛靈不昧之體,則毫釐千里矣,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其謂此矣!」我們學佛學什麼?學佛什麼叫成佛?大家常常聽經,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修所有的法門,修到最後就是修什麼?明心見性,明白你自己的心,見到你自己的性。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認識你自己那叫成佛。成佛不是坐在那邊給人家拜,給人家供香蕉的,不是的,那誤會可大了。佛是教認識你自己,簡單講就是如此。那現在我們認識嗎?什麼是你自己?這個大家回去做功課,去參透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心含太虛,《楞嚴經》佛告阿難:十方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於太虛裡。」十方虛空,我們現在看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十方的虛空,大不大?太大了。但是這個虛空在我們的真心裡面,就像我們現在看天空一片的雲彩,我們真心多大?所以心含太虛。我們念疏文,「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沒有讀《楞嚴》,不知道什麼叫做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古大德講「開慧楞嚴,成佛法華」。「佛與阿難七處徵心,七問七答,盡破其妄,而後漸顯妙明真心,令其廓然大悟,可謂深切著明也。」詳細在《楞嚴經》裡面,慢慢一直找,找到最後,慢慢就明白什麼才是我們的心。

  周安士講「心字既已含糊,則存字亦欠確切,如必欲言之,將錯就錯,且以未嘗虐民及救人之難等,為帝君之存心,仰而法之,可也。」我們對心這個字都很含糊的,都含含糊糊那怎麼存?亦欠確切。如果必須要養存心那就將錯就錯,就把文昌帝君,「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來做我們的存心這樣就可以了,來效法,先學這個。深入,再深入《楞嚴》,去找我們的真心,找到你就成佛。好,這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時間到了,下面這段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