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寒笳集法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16/10/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26-0005

  《寒笳集》。諸位同學,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再繼續來學習《寒笳集》,第十八段:

  【具參方志。尤須具參方眼。具參方眼。還須不忘參方志。】

  祖師這一段開示給我們講『參方』。什麼叫參方?在過去中國佛教歷代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修行人都要出去參學,參學,一直到現在,在佛門裡面這句話還是很流行,我們看到很多法師到各地道場去參學,古代叫參方。你到哪個地方去參學,在佛門叫做參學;在現在世間的學校,學生到外國去,叫遊學。遊是旅遊,學是學習,一方面旅遊,一方面學習,現在講遊學就是佛門講的參學。到各地方去參,必須要懂得參它的意義,參是什麼?就是參訪善知識,去打聽哪個地方有真正的善知識,我們去向他請教,請他指導,親近善知識。跟善知識學習,時間有長有短,各人因緣不一樣。如果不懂這個意思,參學就等於是旅遊一樣,到各地方去旅遊、去觀光,沒有學到東西,那就不是佛門講的參學,就像現在我們世間留學生,國內的學生到國外來遊學,要知道它的目的。「參方志」,志就是他的志向,他要學習哪方面的,要去請教有學問的人,跟他學習。如果不是這樣,那等於是旅遊,沒有學到東西,頂多學幾句外文這樣而已,真正學問沒有學習到,這是講世間法。佛門出世間法,那更是這樣的。所以祖師在當時看到佛門很多人都知道要去參方,去參學,但你參學要有個志向。

  下面這句話就很關鍵,『尤須具參方眼』,「眼」就是眼界、見地,必須要具備的。眼是形容,我們一個人眼睛是靈魂之窗,如果沒有眼睛我們就看不到路,不知道往哪裡走,沒有方向,不知道往哪裡走。所以眼它的意思也就是說,你要去參學,你有這個志向要去學習,還必須具足參學的條件,就是具參方眼。眼就是說你有眼睛要看,你要認識,你要辨別,去尋找真正的善知識,這樣你才不會浪費時間,不會走錯路。所以這個眼非常重要,不但要有參方志,還要具備參方眼。有了參方眼,『還須不忘參方志』,好像你有慧眼去辨別哪個是善知識,但是你參學的志向還是不能忘記。如果忘記,雖然有慧眼,但是你不願意去學習,那也得不到利益。所以這一段給我們講參學的必備條件,如果不知道這個條件參學就一無所得。下面,祖師慈悲再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參方志?什麼叫參方眼?給我們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參方志者。不為虛名。圖體面。博一知半見。發無上大菩提心。遍學一切法門。無厭無足。】

  這一段給我們說明什麼叫做參方志。『參方志者』,真正參方志的人,『不為虛名』,不是為了圖一個虛名;『圖體面』,好像大家都去參學,我也要去參一參,不落人後,這個叫圖體面。不是發真心要去學習,只是為了一個虛名,圖一個體面、一個面子,而去參學。『博一知半見』,「一知半見」,我們一般講「一知半解」,祖師用佛門的術語,一知半見,知見,就是學習沒有學得透,沒有學得徹底,一知半見,不為這個。如果為了虛名,圖個體面,為了一個面子,學習也沒有用心、徹底,這就不是真正的參方志,這個參方就有名無實。

  要怎麼樣?要『發無上大菩提心,遍學一切法門,無厭無足』。「發無上大菩提心」,這個是真正的參方志。什麼叫無上大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度度他,自己發願成佛,也要度一切眾生成佛,眾生無邊誓願度;接著「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遍學一切法門,無厭無足」,就是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遍學法門是做什麼?是不是自己修學要這麼多法門?不是,自己修學成佛一個法門就足夠了,門門都能圓成佛道,不需要那麼多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要遍學,那是為了什麼?為了度眾生的,不是為自己,為度眾生。就像佛講那麼多經,不是佛要講那麼多經、講那麼多法門,是因為眾生根器千差萬別。每一個眾生他的根器不一樣,教他的法門也就要適合他的根器,他才能修學,他才能成就,因此才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門都是為眾生而立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是為眾生學的,不是自己,自己一門就夠了,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瞭。以上給我們解釋參方志,參方志是要「發無上大菩提心,遍學一切法門,無厭無足」。自利利他,不是為了一個虛名,圖一個體面,博得一知半見,好像口頭禪一樣,講經說法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不是真正發心,不是真正發無上大菩提心,那就不是參方志,這個志就沒有了。下面給我們解釋參方眼:

  【參方眼者。末世師匠。邪正難分。今自卓立。不論宗教。但與出生死相應。名利不相應。大菩提相應。眼前活計不相應者。則為正。反此則為邪。正則依。邪則捨。】

  祖師在此地這一段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參方眼』,「眼」就是眼目,好像你有眼睛。參方眼,特別在我們末法這個時代,『末世』就是我們現在,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佛滅度後一千年是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時期,第三個一千年就進入末法,末法有一萬年,我們現在依中國佛教的算法是末法進入第二個一千年,現在是末世。蕅益祖師在世的時候,那個時代佛的法運已經是末法,已經進入末法了。末世在佛門裡面,『師匠,邪正難分』,「師」是老師、善知識,一般人很難去分辨這個善知識、老師,到底他是正知正見,還是邪知邪見?從表面上來看,講經說法,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參禪念念機鋒,學戒律兢兢缽杖表相,祖師在前面講過。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真修行的樣子,因此我們從表面也很難去分辨到底哪個是邪、哪個是正,很難去分辨,我們沒有智慧去辨別。沒有智慧辨別,如果你跟著一個邪知邪見的老師學,那就被誤導了,不但浪費自己的時間、浪費生命,恐怕走入歧途,這一生不但不能成就反而墮落,這個就非常可怕。

  祖師大慈大悲給我們開示,讓我們在末法時期能夠去認識老師是邪師還是正師,是邪知邪見還是正知正見,給我們講了一個原則:『今自卓立,不論宗教』。我們今天很難去分辨,怎麼辦?「不論宗教」,宗就是宗門,特別指禪宗;教是教下,禪宗以外的統統是教下。教就包括其他的宗派,顯宗密教、大乘小乘,都屬於教;宗,它是特別的,所謂教外別傳,特殊法門,合起來叫宗教。也就是說不管它是宗門或者教下,各宗各派,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不論」,不論就是不管他是修哪個宗派的、修哪個法門的,這個就不論,主要一個原則就是『但與出生死相應,名利不相應』。這個善知識、老師,他參禪也好、學教也好,如果他自己修行、教別人都是以出離生死為前提,跟出生死相應的,這個善知識就是正知正見,我們看看他與出生死相應不相應。

  現在我們有時候看到很多出家的法師、在家的居士,口頭上也會講我們要出離生死,我們修行要了生死,掛在嘴皮上,也會講,這樣也有。但是光講還不行,還要看他實際上做的,他所修的是不是跟出生死相應?言行是不是有相應?相應才是真的,如果不相應,那還是假的,我們也不能依他,不能跟他學。現在這個時代,不但嘴皮上講的就不多,有口無心的說想要出離生死,這樣的善知識就不多了;現在有很多出家法師、在家居士提都不提,講出生死、了生死,講都不講了。他也講經說法,也收很多徒眾,甚至建很多道場,在社會上做很多慈善救濟的善事,但是就是不提出生死,甚至還勸人不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批評淨土,說修淨土的人,都是沒有慈悲心,自己念佛要去西方享福,不管六道裡面的苦難眾生,是小乘。現在還有很多寺院道場提倡人間佛教,了生死脫離六道輪迴提都不提,為什麼不提?為了世間的名聞利養,為了名利。

  人間佛教,佛有五乘說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五乘,人天乘,小乘,大乘。佛大慈大悲,主要是要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是佛法真正的目的。佛知道眾生根器千差萬別,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想到要了生死,還迷戀在六道生死輪迴裡面,非常可憐。他們還不能接受了生死,佛就恆順眾生先跟他講人間福報、天上的福報,所謂人天福報,人天乘,接引他們入佛門。他們得到人天福報,進一步再勸他們要發願了生死,因為人天福報在六道裡面不究竟,六道輪迴的問題不能解決,苦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所以先接引入佛門,然後再往上提升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了,證聲聞緣覺果位,勸他們再提升,要提升到大乘,修菩薩道。到了大乘修菩薩道,再提升到究竟圓滿成佛,那才算真正畢業了。這是佛的善巧方便,我們不能不了解佛菩薩的慈悲心,不能不了解佛菩薩真正他的用意,都是要幫助眾生了生死的。因此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寺院道場提倡人間佛教,甚至勸人不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來生再來做人,到人間來做好事,這個跟佛出現在世間教學的方向明顯的違背了。違背,實在講無非為了世間的名聞利養,這個就與名利相應。這樣的善知識,這樣的老師,這樣的道場,我們就不能去那裡參學,你到那個地方,你學不到東西,不但學不到,自己智慧不夠,可能還被誤導走入歧途,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不管他修哪個法門,修哪一部經典,哪一宗、哪一派,但與出生死相應,與名利不相應,那是正知正見。我們現在看到我們淨宗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講《大經科註》,在我們世間也做很多好事,包括團結宗教,但是都是指歸淨土,迴向發願導歸淨土,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所以我們有殊勝的因緣遇到了,不能錯過,是真善知識。我們聽《大經科註》,你仔細聽,你就明白了,都是勸人要放下世間的名利,要真正發願往生西方才能成佛度眾生。其他善知識我們不知道,如果你想要去參訪其他善知識,祖師給我們講的這個是原則,看他講的、修的是跟出離生死相應?還是跟名利相應?如果跟出生死相應,跟名利不相應,這是真善知識;跟名利相應,跟出生死不相應,那不是真善知識,就不能跟他學。以上給我們講參方眼,你要有慧眼去辨別,祖師慈悲給我們舉出這個原則。

  下面是講,『大菩提相應,眼前活計不相應者,則為正,反此則為邪』。「大菩提」就是成佛,教我們一生成佛的,發大菩提心,要跟這個相應,「眼前活計不相應者」,跟眼前生活計畫不相應的,這個是正。這是從出生死方面,自利,也要利他,大菩提,菩提加一個大,就是自利利他這樣的心,才叫大菩提。自己要了生死成佛道,也要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成佛道,這個才是真正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也跟我們講,我們前面學習過,善知識看到佛的正法快滅了,快沒有了,發願來護持,不讓它斷絕,看到眾生苦難,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跟菩提心就相應。像我們淨老和尚,現在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辦漢學院,在聯合國團結宗教,宣揚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儒釋道教育,這個就是跟大菩提心相應。念念為了眾生,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生活、名聞利養,不是為了這個在計畫的,如果為了個人生活享受就跟大菩提心不相應,一切都為苦難眾生。祖師給我們講這個就是正,正知正見,「反此則為邪」,反過來就是邪,就是邪知邪見,我們就不能去依他。『正則依,邪則捨』,正的,正確的,我們就依教奉行,依著他來學習;如果邪的,錯了,我們就不要跟他學習,「捨」就是捨棄,不要跟他學習,也不能去聽他的。以上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參方眼,下面這一段給我們解釋具眼不忘參方志。

  【具眼不忘參方志者。本求無上菩提。雖邪正分明。不妄生憎愛。善吾師。不善吾資。但隨緣觸境。增長道心智眼而已。此本分中最要緊事。其餘叢林粥飯習氣。萬萬不宜沾染。亦不必厭惡也。】

  這一段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做『具眼不忘參方志者』。「具眼不忘參方志者」,下面就是給我們解釋這是什麼意思。『本求無上菩提,雖邪正分明』,「本求無上菩提」,本就是我們本來的志願、本願,本願是什麼?求無上菩提,要求作佛,求作佛你不能邪正不分,要「邪正分明」。雖邪正分明,『不妄生憎愛』,就是前面講的,教我們認識清楚什麼是邪師、什麼是正師,我們認識清楚,邪正分明,雖然邪正分明,但是在這個當中不要取虛妄的妄心生起憎愛,好像對邪師就很討厭,「憎」是憎恨、討厭,對正師就起了貪愛、喜愛,這個心態也錯了。對於邪師不生瞋恨,對於正師也不能生貪愛,這個心態都要避免,避免生起憎愛。避免生起憎愛就是用一個平常心,正師我們要親近,邪師我們要遠離,但是在親近遠離這個當中不生憎愛。這個心就是《無量壽經》經題講的「清淨平等覺」,沒有憎愛就平等。所以我們也不要去憎恨那些邪知邪見的。

  下面給我們開示,『善吾師,不善吾資』,不管邪跟正,我們只要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沒有錯誤,這個善師,正知正見的善師,那是我們的老師,「師」就是要向他師法學習,向他效法,跟他學。所以善吾師,好的,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向他學習;「不善吾資」,不善,不好的、不正確的、錯誤的,那也是幫助我們,資是資助。怎麼這些不善的、邪知邪見的也是幫助我們?幫助我們什麼?我們不要向他學習,不要學他那個樣子,他錯了我們跟他學,那我們也跟著錯了。他來表演,他來提醒我們,他做一個錯誤的示範,勸我們要看清楚,他那個示範是錯的,不能學他那個樣子。這樣對我們就有幫助,讓我們知道哪個是錯的,他為什麼錯、錯在哪裡?他表演給我們看,示範給我們看。我們看清楚了,善的,我們學習;不善的,不向他學習,知道那是錯的,這樣善師、不善師對我們都是有幫助。

  『但隨緣觸境,增長道心智眼而已』。不管是善或者不善,我們隨緣接觸到這些境界,都是增長我們的道心,增長我們的智慧眼目,讓我們的智慧不斷增長,沒有這些人來表演我們就不能增長。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有善有惡、有在家出家,各行各業,惡的,示現貪瞋痴的,那也是菩薩,善財都去參,善的他學習,不善他不學,對他有禮敬沒有讚歎,這樣就增長我們的後得智,增長道心智眼。『此本分中最要緊事』,這個就是我們修行人本分當中最要緊的事情,就是這樁事情,其他的不重要。

  『其餘叢林粥飯習氣,萬萬不宜沾染』。「粥飯習氣」就是不精進努力修學,住在叢林,吃飯時間到了就吃飯,不肯學習,這種習氣不可以沾染。不要看到別人是粥飯習氣,只知道吃粥吃飯,不懂得修行,不能染上這個習氣,染上了我們也就不能成就。『亦不必厭惡也』,這個也非常重要,看到別人有粥飯習氣,不如法,不肯上進,看到你也不要生煩惱。「亦不必厭惡」,就是你也不要生煩惱,重要的是自己,不要受到他們影響,這樣就好了。你也不要看到他們就生煩惱,生煩惱又錯了。這一段給我們解釋,「具眼不忘參方志者」。第十八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接著我們看下面第十九段:

  【超生脫死法門。不可以聰明湊泊。不可以意氣承當。不可以情見夾雜。不可以粗疏領會。先須專求己過。無責人非。見賢思齊。見惡內省。法法消歸自心。時時警策自心。將定盤星認得清楚明白。然後看經可。坐禪可。營福可。】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祖師給我們開示,『超生脫死法門』。佛法,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主要就是教我們怎麼樣「超生脫死」,超是超越,脫是解脫。超越六道解脫生死輪迴這些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這樣的,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這裡是講一個大原則,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原則原理是一樣。『不可以聰明湊泊』,不是說你頭腦很聰明這樣就能超脫生死,不是這樣來修學法門就可以超脫。『不可以意氣承當』,也不是講大話意氣用事這樣就能承當的。『不可以情見夾雜』,這個當中你要超脫生死不能夾雜情執,情執的見解不可以夾雜,情執放不下對超脫生死都有障礙。『不可以粗疏領會』,「粗疏」就是粗心大意、疏忽,去領會所修學的法門。每一個法門都一樣,我們修學淨土也不例外,也不能粗疏領會,因此我們淨老和尚現在講《大經科註》是愈來愈深入、愈來愈明白,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深入的講解,讓我們去領會《無量壽經》的精義。所以不可以粗疏領會,粗疏領會可能我們一知半解,還是達不到超脫生死的條件,這個也要明瞭。所以聽經聞法還是要用心去聽。

  下面給我們講,『先須專求己過,無責人非』。我們真正要修行,不管修什麼法門,必須先專求自己的過失,這個是最重要的。不要自己的過失都沒看到,一天到晚就責備別人的不是,別人錯的看得很清楚,自己錯在哪裡都不知道,那我們這一生修學也就不能成就。要怎麼樣的態度來學習?『見賢思齊』,看到別人的好處,「思」就是想,跟他看齊,跟他學習。人沒有十全十美的,再不好的人,他也有一、二樣是他的長處,我們去學他的長處,他不好的你不要學。所以『見惡內省』,他錯誤的、不對的這些行為,我們看到不要去責備他,第一個先回頭觀察自己的內心,反省反省,我有沒有跟他犯同樣的毛病,他的毛病我有沒有?如果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他有錯誤的行為,他有不好的,我們看到了,反省自己,自己也有,這個時候我們要趕快改過來,也要感恩他提醒我們,他示現表演給我們看,提醒我們改過。所以跟任何人,如果我們這樣來修學,那跟誰對我們都是有幫助,都有好處。如果一天到晚專看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錯誤都完全不知道,這樣我們這一生修學必定空過,不能成就。

  所以,『法法消歸自心』,善法、惡法都要「消歸自心」,善則效法,惡則避免。『時時警策自心』,時時刻刻警策自己內心,要這麼修,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將定盤星認得清楚明白』,「定盤星」就是像羅盤,定位的,現在就是叫定位,定盤星就是定位,你的位置確定,定好了,方向目標沒錯,認得清楚明白。『然後看經可』,你可以看經,看經可以,坐禪也可以,看經你可以大開圓解,坐禪你可以大徹大悟,『營福』就是修福,在佛門修福也可以,也可以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以上給我們講修學重要的態度原則。我們再看下面:

  【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篤。則看經必墮口耳活計。坐禪必墮暗證深坑。營福必成魔家伴侶。縱福慧雙修。教觀並進。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熾。其為修羅眷屬無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這一段就是給我們開示,如果不是像上面祖師開示的這樣來學習,『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篤』,「眼目未明」就是邪法、正法你還不明白,自己還認識不清楚,甚至往往把邪看作正、正看作邪;「存心未篤」,篤就是純一之行,心不純一,心有夾雜,夾雜一些錯誤知見在裡面。如果是眼目未明,存心未篤,看經會怎麼樣?『則看經必墮口耳活計』,看經必定墮落到口耳活計,就是會講給人家聽,為的是什麼?還是為了生活,為了眼前的現實生活,以這個為主要的,做為一個生計,這是我們一般講口頭禪。『坐禪必墮暗證深坑』,看是在那裡禪坐,有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暗證」就是黑暗、不明白,坐禪坐了幾十年沒有開悟,墮在暗證深坑裡面,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心態不對,眼目未明,存心未篤,看經必墮口耳活計,坐禪必墮暗證深坑,自己沒有真正明白,以為自己證得,這個就錯了。『營福必成魔家伴侶』,「營福」就是在道場修福,建道場建得很大,度了很多徒眾,信眾很多,修到最後是怎麼樣?變成魔家伴侶,變成魔的伴侶墮到魔道去了,這個都是心態不對。

  『縱福慧雙修,教觀並進』,縱然福也修、慧也修,教理也講得頭頭是道,也修止觀,「教觀並進」。『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熾』,但是怎麼樣?這個「我」沒放下,為了我這個心沒有忘記,這個叫我心未忘。《金剛經》講的,還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從我相出來的,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眾生、就有壽者。我沒有放下,「我心未忘,能所日熾」,能所是什麼?對立,能跟所對立,跟人對立,跟眾生對立,跟一切萬物對立,跟自己也對立。為什麼有對立?因為有我,我心未忘。如果我心沒有放下,縱然福慧雙修,教觀並進,能所一天比一天熾盛,對立一天比一天嚴重,修到最後變成什麼?不是成佛,『其為修羅眷屬無疑』,修到阿修羅去了,將來成為阿修羅,就到阿修羅道去做阿修羅的眷屬了。所以祖師大慈大悲,勸我們學佛的人,『所宜慎思而密察也』,要很謹慎去思惟,很細密的去觀察,我們的心態是不是這樣?如果是這樣,將來修得很好變阿修羅,修得不好墮三惡道去了,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一段:

  【履三寶地。具出世儀。皆多劫善種。況聞正法乎。】

  我們先看這一段。『履』,履就是我們兩隻腳穿的鞋子,履是踩,就好像我們腳踩在地上,這是形容比喻。「履三寶地」,三寶是佛法僧三寶,我們進入三寶地,就是入了佛門,進入佛門住在寺院道場,這是三寶的地方。『具出世儀』,「出世儀」就是出家的形象、儀容,儀就是外表,外表的形相是出世間的形象,出家人的形象就是出世儀,出世就是表出離生死,這是表法的。能夠進入三寶地,又能出家現出家相,那也不是偶然的,『皆多劫善種』,要多生多劫在佛門(在三寶)裡面種善根,這樣才有因緣到佛門來出家。所以出家也是不容易的事情,現個出家相也不簡單,這個都是多生多劫種的善根,才能到佛門來具出世儀。『況聞正法乎』,何況又能聞到正法!這是就像《無量壽經》講的,過去無量劫當中已經供養無量諸佛才能聞正法,不然正法的名字聽都聽不到。這是告訴我們要珍惜,我們過去種的善根。下面舉出一個公案:

  【寧國一老者。種福五十餘年。求來世作燒火僧不可得。】

  『寧國』是一個地名,「寧國」是在中國的安徽省東南部,水陽江的上游,現在是宣城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鄰近浙江省,現在人口有三十八萬多人。現在叫寧國市,它的市樹是紅豆杉,市花是江南的牡丹。在安徽省,它不是一個國家,寧國它是一個市,在現在中國安徽省。以前在這個地方有一個老人,『種福五十餘年』,「種福」就是修福,做好事。做好事他的願是什麼?就發願來生來世出家,出家做什麼?做個『燒火僧』,就是在廚房燒火的。種了五十餘年的福,來生求做一個燒火僧,還得不到,『不可得』。這是給我們說明,這一生能夠出家現出家相,過去世種的善根比這個老人種福五十餘年,那要多出很多很多倍,才能有這個因緣來出家。所以這個也是勉勵我們,這一生能出家不容易,過去世多生種的善根。下面這段講:

  【而聽經白鴿。轉身為戒環禪師。聞法功德超勝如此。】

  這一段給我們講聽經聞法的功德利益。聽經聞法,『白鴿』,鴿子是畜生道,牠聽人家講經,聽法師講經,牠轉身就成為戒環禪師。戒環禪師是宋代一個很有名的禪師,有《法華經》的註解、《華嚴經》的註解,他前生是一隻白鴿,轉身就成為禪師了。可見得,『聞法功德超勝如此』,超是超越,殊勝,比那個老人種福做善事五十幾年要求做個燒火僧都得不到更殊勝,這個鴿子牠聽經聞法,不但能出家還成為有名的禪師,這是給我們講聽經聞法的功德利益。下面講:

  【人生幾何。少壯忽老。老忽烏有。且盛年夭橫者無數。一息才斷。孤魂無侶。生平惡業。無不隨身。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息心達本源。乃號為沙門。不然。堂堂僧相。多劫勤修而得之。一旦藐視而失之。能無憬哉。】

  『憬』是醒悟的樣子。這一段給我們講人命無常,勸我們要提高警覺。『人生幾何,少壯忽老,老忽烏有』。我自己現在就感受很深刻,少年的時候,我出家是三十四歲,算是壯年出家的,出家到今年三十二年,六十幾歲,老了。再看看三、四十歲,四十幾歲講經的錄像帶,現在再看看,已經老了。老了就怎麼?死就很接近了。「少壯忽老,老忽烏有」,人命無常。『且盛年夭橫者無數』,不但老會死,年輕也會死,「盛年」就是很年輕。現在看看,年輕,二三十歲、三四十歲、四五十歲,死的也不少。「夭」,夭折;「橫」就是遇到意外災難的,「無數」,很多。我們到殯儀館去看,年輕死的也不少,俗話講,「黃泉路上無老少」。

  『一息才斷,孤魂無侶』。「一息才斷」,就是這口氣斷了,變成孤魂野鬼,沒有人跟我們作伴。《無量壽經》講的,我們「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沒有人跟我們作伴,獨生獨死,沒有伴侶,生自己來,死也自己走,沒有任何人跟我們作伴,所以說「孤魂無侶」。『生平惡業,無不隨身』。那什麼跟著我們?我們平生造的惡業,這裡講惡業隨身,另外,善業也隨身。這裡特別給我們提醒,造惡業會比善業多,這個會跟著我們走,我們會隨著善惡業報再去投生善惡道中。

  想到這裡,『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想到這裡,愈早放下愈好,放下我們現在眼前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這些塵勞要早一點放下,愈早愈好,最好現在就放下。要「勤修戒定智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佛門裡面,名聞利養,這些不重要。再想一想,我不知道哪一天要死,還執著這些幹什麼?錢再多,帶得走嗎?要怎麼修?『息心達本源,乃號為沙門』。「息心」,息什麼心?息我們的妄心,達到我們的本源,明心見性,這個是本源,這樣才是真正叫沙門。『不然,堂堂僧相,多劫勤修而得之』,現在現這個出家相,也是多生多劫種善根勤修而得來的。『一旦藐視而失之』,「藐視」就是輕視,不認真修行,不肯放下,這一生又空過了。『能無憬哉』,就是怎麼能夠沒有醒悟過來?這是勸我們要醒過來,不要再迷惑下去了。好,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接著再學習下面這一段:

  【每見人冗中偷閒。吟詩習字。作種種清課。豈不能偷閒玩大乘。息心學定慧耶。彼於詩字得少幻味。未嘗於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然縱不得味。亦為無上菩提而作種子。】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蕅益祖師看到佛門的弟子,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怎麼樣?作詩寫字,練書法,在這個當中得到一些幻味。『幻味』就是很喜歡、很有興趣,在詩字當中他也感受到詩字的幻味,這個不叫法味,這叫幻味,幻就是虛幻的。這是世間人吟詩作對、寫字寫書法,有空就作詩寫字,在這個當中得少幻味。『未嘗於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未嘗」就是從來沒有,沒有在大乘經定慧當中得到真正的法味。只是在詩字得到這些味道,這個味道是幻味,不是法味。

  所以這裡講,『每見人冗中偷閒,吟詩習字,作種種清課。豈不能偷閒玩大乘,息心學定慧耶』。「每見人」就是蕅益祖師常常看到有人,「冗」就是在很忙當中,他也忙中偷閒,忙裡偷閒來「吟詩」,作詩,「習字」,練習寫字,「作種種清課」,做為一種清修的功課。「豈不能偷閒玩大乘,息心學定慧耶」。祖師講的息心學定慧,意思就是怎麼不抽這一點時間來學大乘經,把妄心止息下來學習定慧?「彼於詩字得少幻味,未嘗於大乘定慧得真法味」,在詩字上下功夫得到的是一些幻味,從來沒有在大乘教的定慧當中得到真法味,因為沒有去下定慧的功夫。『然縱不得味,亦為無上菩提而作種子』,就是說學習大乘的定慧剛開始下手,如果還得不到它的法味,雖然得不到,還嘗不到法味,因為剛剛下功夫。雖然還嘗不到法味,「亦為無上菩提而作種子」,那也種善根,也是為無上菩提種了善根種子,這個善根種子將來有一天它會成長、會成熟的。這是蕅益祖師勸人,為什麼出家人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而在世間法的詩字去下功夫。

  【且幼時詩字。亦向不得味中來。安知佛法漸熏習。不於現身得受用耶。】

  這個是反過來講,祖師講『幼時』,就是年紀很小的時候,過去讀書人都有讀詩、練習寫字,剛開始在作詩寫字也沒味道,也是枯燥無味,『亦向不得味中來』。深入之後才感受它的味道,習詩寫字也是從不得味當中得來的,剛開始沒味道,後來嘗到味道,有興趣了。『安知佛法漸熏習,不於現身得受用耶』。詩字是這樣的,從沒有味道到有味道,佛法也是一樣,你修學佛法,剛開始還沒有嘗到法味,如果漸漸薰習也會在現身得到受用。「安知」就是你怎麼知道,「佛法漸熏習,不於現身得受用」,你怎麼知道佛法漸薰習不會在現身得到受用?這個話的意思是這樣。下面講:

  【嗟嗟。】

  『嗟嗟』是感傷、哀痛,就是悲嘆的語氣詞。

  【人之精神。用之詩字。吾見右軍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見散亂艷喜。愚痴特迦。大事已辦。】

  蕅益祖師感嘆,人的精神用在詩字上面,縱然你作詩寫字作得非常好,你字寫得像『右軍』,「右軍」就是晉朝的王羲之。王羲之是有名的書法家,他在晉朝的時候曾經擔任右軍將軍,後來的人稱王羲之稱為右軍,他曾經擔任過右軍將軍。古代天子他的軍隊有三個,左軍、右軍、中軍,他擔任右軍,就是指王羲之,字寫得很好。『李』是李白,『杜』是杜甫,都是我們唐朝有名的詩人。王羲之字寫得很好,李白、杜甫詩作得很好,但是怎麼樣?沒有出離生死。如果把習詩寫字這個時間精神用在佛法上,『吾見散亂艷喜』,「艷喜」是佛陀的弟子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是他妻子的名字,難陀是他的本名。他的妻子叫孫陀羅,他的本名叫難陀,因為佛的弟子叫做難陀的很多,辨別他是孫陀羅的丈夫。翻譯中文的意思叫艷喜,艷喜是什麼?是他的翻譯中文的名字。艷喜,他很散亂,很散亂怎麼樣?散亂當中他還是學習佛法。『特迦』就是《彌陀經》講的周利槃陀伽,很笨,「愚痴特迦」,很笨,佛教他笤帚,他就一直念。一個是很散亂的艷喜,一個是很笨、很愚痴的特迦,他們學習佛法,『大事已辦』,已經了生死,證阿羅漢。這一段就是勸我們不要把時間精神浪費在這些詩字上面,詩字是一個代表,也是勸我們不要浪費在跟佛法修學、出離生死不相干的事情上面,這個值得我們常常警惕的。我們再看下面:

  【發心應學二事。一智慧。二慈悲方便。欲學智慧。莫若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深解義趣。隨文入觀。不墮嚼木之譏。不招數寶之誚。又數近明師良友。討究決擇。不可師心自是。】

  這一段給我們開示,發心要學兩種事,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慈悲方便。『欲學智慧,莫若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深解義趣,隨文入觀』。像我們現在聽老和尚的《大經科註》就是學智慧,要「深解義趣,隨文入觀」。要消歸自性,『不墮嚼木之譏』,牙齒去咬木頭;『數寶之誚』,替人家數寶貝、數錢,跟自己不相關。所以要消歸自性,隨文入觀,提醒自己修行,這樣才能開智慧。又要常常親近明師良友,『討究決擇』,同參道友也很重要,要有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常常在一起學習。萬萬『不可師心自是』,不要自以為是,不肯親近良師益友,那自己的修學就會有障礙,往往師心自是,自己以為自己都是對的。所以要親近明師良友,「討究決擇」,這是學智慧。

  【欲學慈悲方便。須深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定當作佛。見僧俗造惡者。勿生輕慢。須憐憫愛念。種種善巧而迴護接引之。】

  『欲學慈悲方便』,我們第一個要深信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五逆十惡的人他也有佛性,將來總有一天他會作佛。見到出家人或者是世俗的人造惡業,我們也不要生輕慢心,不要瞧不起他們,應該要生憐憫心、愛念的心,用種種方便善巧來接引他們。

  【儻恃己修。見不修行。便生忽慢。自持戒。慢破戒者。自讀誦大乘。慢無聞者。自解義。慢愚魯者。自觀心。慢口說者。人我山高。勝負情重。畢生勤苦。止成修羅法界。去菩薩道遠矣。】

  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我們自己有修,不能輕慢別人;自己讀誦大乘,不要輕慢沒有讀大乘的;自己持戒,不要輕慢破戒的;自己多聞,不要輕慢無聞的;自己解義,也不要輕慢愚痴不了解的;自己能夠去觀心,也不要去輕慢那個人都是嘴巴在講。你這樣輕慢人,自己修得再好,『人我山高,勝負情重,畢生勤苦』,到最後修成什麼?修成阿修羅,距離菩薩道就很遙遠。我們要避免。

  好,這一節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