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一句阿彌陀佛定慧等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00/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1-0007

  諸位同修,請看「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第五十段:

  【五十、往生證悟之後,又當睠此娑婆,再來僑寓,將護眾伴,誘掖群迷。更於異域,殊方分身,應跡往來三界,終不疲厭。】

  從這段看起,這段也很好,這一段就是講菩薩的發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就是往生證悟,往生見佛證悟以後,又再回來娑婆世界度眾生。見到阿彌陀佛,那你就是真正的菩薩了,你可以先度眾生,這個時候可以。有人發願自己不要成佛,要學地藏菩薩,自己不要那麼快成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證悟以後,你就有這種能力,就可以再回來娑婆世界以及十方世界先度眾生。所以大師在此地勸導我們,你先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智慧開了,煩惱消除了,你要常常想到娑婆世界,常常想到要回來幫助眾生。實在講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定會勸你發願度眾生,因為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每一個人,阿彌陀佛都會勸他要發願度眾生。我們現在住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要常常回來幫助這裡的眾生,這就叫做「倒駕慈航」,要常常回來。回來做什麼?回來幫助根熟的眾生,就是這裡講的『將護眾伴』,這個就是指根熟的眾生。什麼叫做根熟?他對於念佛往生的法門,他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肯發願、肯念佛,這就是根熟。一定要幫助他,幫助他在一生當中成就,脫離輪迴,往生淨土作佛。下面一句,『誘掖群迷』,這是善根還沒成熟的,還沒成熟他還不相信、還不認識,不肯念,善根還沒成熟也要幫助他,先給他種善根的種子,讓他有機會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就是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見到淨土三經,給他種因。這一生雖然不能成就,來生或者多生多劫以後,總有一天他的緣會成熟,緣一定會成熟。所以說成熟不成熟統統要幫助他,只是幫助的程度不同而已。

  『更於異域』。剛剛說的就是大師勸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要再回來這個娑婆世界幫助眾生。不但我們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其他以外的世界,還有他方世界,這個「異域」就是我們娑婆世界以外的世界,他方世界,我們也要去幫助其他世界的眾生。我們的心要平等、要廣大,不能只偏愛娑婆世界,所以要生平等心。其他的諸佛世界,十方無量無邊世界,見到一切眾生,我們要同樣的發心,同樣的方法來幫助這一切的眾生,這樣心才平等、才廣大。『殊方分身』,「殊」是不同的方向,這是盡虛空遍法界都要分身去。『應跡往來三界』,這個「應跡」是應化,分身應化,因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分身無量無邊。像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講的,分身就是他的應身,千百億應身,應身無量無邊。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們自己都有這個能力。所以你想到這些好處,你嚮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就非常的懇切,巴不得趕快去。為什麼?一去馬上就有這麼大的能力。你要不去,自己想要在這個世界修成這個能力,至少要到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菩薩。這要修多久?要修兩個阿僧祇劫,你才有這個能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到那裡就有這個能力,換句話說,省了兩個阿僧祇劫的時間。這是諸佛為什麼讚歎、為什麼勸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就是這個道理,把你修行成佛的時間大大的縮短,你在這一生當中就成就了。『終不疲厭』,就像普賢菩薩一樣,永遠沒有疲倦。實在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就是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下面這兩條是講功夫,講用功、講精進。

  【五一、明則不昏。】

  『昏』就是昏迷。『明』就是覺。「明則不昏」實在講就是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明而不昏。

  【靜則不散。明靜是止觀之效。】

  這是說心,心很清淨,心清淨就不會散亂,散亂的現象就是妄念紛飛,那是心散亂的現象。『靜』就是定,靜心就不散亂。精神意志集中,那就是很大的力量,可以養身、可以辦事。養身就是身心健康,所以這個定是養身的;身體健康,辦事你有充沛精力。『明』是你有智慧。這個是靜的時候、定的時候,使你有充沛的精神、精力,又有智慧,事情怎麼會辦不好?所以這個定慧非常重要。「明靜是止觀之效」,教下修行,它的總名稱叫做「止觀」。與禪定很接近。

  【定慧之體。】

  所以明和靜是止觀的效果,是『定慧』的本體。

  【亦即心之本體。】

  真心是明的,真心是靜的。

  【止觀是功夫。】

  『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對於萬事萬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叫「觀」。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禪、不但是咒,也是教下的止觀,因為心裡專想這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妄念、雜想沒有了,止住了。這一句名號,這六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觀。所以從教下來看,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止觀雙運、定慧等學。

  【定慧是因行。】

  是菩薩因地修行。

  【明靜是功效。】

  是它的功夫,是它的效果。

  【明靜之極。】

  達到極處的時候。

  【頓合本體。】

  這個『頓合本體』,「本體」就是心性,「頓合」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同一個的意思,見性就成佛,就叫做成佛。

  【若至果上。】

  『果上』就成佛。在佛果上講:

  【即成福智二嚴。】

  我們常念,平常念,像三皈依裡面,「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足就是福、慧這兩樣,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滿足、圓滿的意思,就是福與慧,福報與智慧這兩樣都達到圓滿。福就是前面所說的靜定,靜定是福,明智就是慧,所以果上成就這兩種莊嚴。

  【五二、身心寂定,止也。】

  這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心定;心定,身一定定,心是身的主宰。身怎麼定法?給諸位同修講,不是每天打坐、面壁。那個是什麼?那個是身體在定,其實不見得在定。不一定說打坐、面壁,他這個心就定下來,這不一定。這個身定裡頭真正的意思是我們這個身體,每一個細胞組織都完全正常化,那叫定。生理一切細胞組織正常化,這個身體就是最健康的身體。健康,怎麼會出毛病?會出毛病,就是它裡頭組織不正常,起了變化,不正常了,那就有疾病。所以定就是正常,不定、散亂就不正常,它起了變化不正常。所以心定了,生理它就定。『心身寂定』,它完全恢復到正常。所以如果有疾病的話,念佛。為什麼念佛病會好?他念佛念到心清淨,心清淨了,生理的組織都恢復正常,他身體自然會好,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所以這個裡頭決定沒有迷信,說什麼佛菩薩來保佑你,那個話都不是真的。說也說得通,為什麼?法門是佛菩薩教的,我們用這個方法得到效果了,所以說佛菩薩保佑,這個說法也說得通。不是一般世俗觀念當中,佛菩薩什麼加持、保佑,不是一般人想的那個觀念,是我們運用佛菩薩這個方法來做的時候,得到真正的效果。但是這些理論、方法都是佛菩薩教給我們的,你沒依照這個去做,你得不到這個效果;真正依照這個去做,你就得到這個效果。

  所以這個心是身的主宰,觀念是我們生理的主宰,也就是前面講的總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地清淨,生理就恢復到正常。所以人要是真正通達這個道理,明瞭這個事實,我們思想要純正。不要天天去想老,不要天天去想病,這都是錯誤的念頭。天天想老,一切法從心想生,人就一天比一天老。為什麼?他天天在那裡想,生理就起變化。那個人有一點點毛病,這個地方病了,一直去想那個病,他那個病就愈來愈重,為什麼?病是從心想產生的,老也是從心想生的,自己的心去想出來的。所以天天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老,阿彌陀佛不病,這是最健康的想法、最有效果的想法。為什麼不要想佛?所以它這個裡頭有一個很深的道理,有一個非常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實。這是止,「身心寂定」這是止,止息一切妄想。

  【觀佛毫相,觀也。】

  這是講『觀』。「觀」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些人這個止不太容易止得住,妄想、妄念紛飛,想要停止下來,止不住,還是有妄念會起來,那就用觀這個方法來幫助你。觀就是觀想,這裡教我們觀想佛的毫相,想佛的相好。你要胡思亂想,把你妄想的目標轉移來想佛。我們的心太粗了,要叫我們想佛全部的相好,這個在我們現在來說,在我們印象當中想不出來,沒有辦法。不能想全部,想他的一部分,佛相好當中的一部分。大師在此地教我們想佛的白毫,這個就比較容易。白毫是什麼?這個佛像我們想不明顯,想這個白毫比較簡單,白毫就是佛的眉毛,當中有兩根,有兩根白毫,透明的,這個眉毛捲在一起,捲起來圓圓的,像一顆珠子一樣。我們現在看畫的佛像,或是雕刻的,佛的眉毛中都有一顆,那顆不是珠,那顆是佛兩根白的眉毛捲起來像珠子一樣,這是三十二相之一,就是佛有三十二相其中的一相,白毫相。我們要是想這個就比較容易了,比較容易來觀想,只想這部分。想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想佛白毫相好的樣子,深深印在腦海裡面。你專注在這個白毫相,妄念就不會產生了,用這個方法把妄想雜念打掉,這是說觀。觀的方法很多,這是舉一個例子,也不一定說照這個例子做,照這個例子也可以。這是舉個例,你要觀其他的,也是可以。這是舉一個例子,跟我們說這個原理原則,觀的方法很多。

  【毫相歷然,明也。】

  這個白毫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我們觀想當中很清楚、很明白,這就是『明』;這就是觀的效果,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堅住不動,靜也。】

  心就安住在這個境界裡頭而不動搖,不夾雜其他的念頭,這就是靜。

  【所謂託彼身相,熏我心性。】

  這個方法就是依靠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依靠他的相好莊嚴薰習我們自己的心性,藉他這個相好光明來修我們自己的心性。

  【觀智若成,自然顯現。】

  我們這個修行功夫真正到家了,我們自己的身體就變成跟佛的身體完全一樣,所以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自己就現那樣的身。可見得都是從想像生,從我們的心去想所產生的,想像的力量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同修要是有想要修這個觀,在這個地方建議大家,建議大家觀一尊彩繪的佛像,這個佛像在過去華藏圖書館淨宗學會也有印出來結緣。韓館長往生一週年之後,我們導師也印了一萬張出來結緣,這尊佛像畫得很好,我們要是想觀像,以這尊來觀就很好。所以我也介紹很多同修,如果要觀佛像,請這尊也非常的理想,就是韓館長往生一週年,導師印一萬張出來結緣,這尊佛像很理想,提供給大家參考。我們再看五十三條:

  【五三、修觀須了萬法唯心。】

  『修觀』,這下面跟我們講「修觀」的道理,前面是說方法、說效果,修觀的方法與效果,現在跟我們說理論。『須了萬法唯心』,「了」是通達明瞭,一定要知道這個原理。「萬法」是指一切法,萬不是一個數字,包含了整個的法界宇宙。佛家常常說,盡虛空遍法界,這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所以這法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宇宙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萬事萬物,這些從哪裡來的?這整個宇宙是從哪裡來的?生物從哪裡來的?這個生物裡面包括動物與植物,這都是生物,從哪裡來的?太空裡面無量無邊的星球、星系,它從哪裡來的?今天有很多的科學家、哲學家都在那裡研究、在那裡探討,乃至於包括一切宗教家,到今天都還沒有定論,學說很多,但是所說的都不能讓人心服口服,也就是說還沒有一個結論。真可惜的,這些人沒有好的緣分,沒有遇到佛法。他遇到佛法,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佛告訴我們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心能現,心現相,識就會變化。這個宇宙人生千變萬化,它為什麼會變?就是識,識會變化,心會現相。心是體,識是用,就是它的作用,識就是心的作用。像我們想佛,就變成佛相;想人,就變成人相;想畜生,就變成畜生相,想什麼就變什麼。我們歷史上有一個記載,那個記載是真的。那個記載是在宋朝末年,有一位文學家趙子昂,他字寫得很好,他也是一位畫家,他很喜歡畫馬。畫馬,他就去觀賞馬的動作姿態,為了要把馬畫得很好,所以他常常去想馬,馬各種的動作、各種的姿勢,觀想。觀想馬,他觀想成功了。有一天,中午在睡午覺,古時候睡午覺時都有蚊帳,他的太太不知道什麼事情去叫他,在睡午覺的時候叫他,蚊帳一掀開,看到床上躺著一匹馬,驚叫一聲,把趙子昂先生驚醒過來,醒過來又恢復人形。她說我剛才明明看床上躺著一匹馬。趙先生跟她說,我剛才在睡覺時也還在想馬,想馬的姿態,想得很專心,所以他自己的身體就變成馬的形相出來。所以佛在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在這個公案裡面,我們也得到一個很有力的證明。所以他沒有想佛,他要是想佛他就變成佛。觀想成就,形狀就現出來,它能現,所以識能變。知道這個道理,我們用功夫就得力了;不知道這個道理,他這個功用得不到,很難得力。知道這個理論,知道事實,功夫很容易得力,並不很難。

  【經云。】

  這個『經』是《華嚴經》上說的,佛在《華嚴經》說一個比喻。

  【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前面兩句是比喻,後面兩句是講事實。這個心就像一個畫家一樣,會畫圖的畫家,鋪一張白紙,他隨便畫些山水人物,『種種五陰』就是山水人物。他在那裡自由,在那裡作畫,畫什麼?就是畫他心裡所想的,他心裡所想的就把它畫出來了。用這個來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的心跟識。今天這個世界,我們說宇宙,佛法講虛空法界,這『一切世間中』,這個「一切世間中」就是指十法界,四聖六凡,世出世間這一切,『莫不從心造』,就是我們心現識變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故知彌陀相好。】

  佛在經上說,阿彌陀佛的相,我們沒有法子去想像。所以我們在經上看到,經上跟我們說,佛像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的心力緣不到,就是想像不出來,美好到了極處。

  【自是我心本具。】

  阿彌陀佛無量的相好,也是我們自己心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定中所現,亦我心造出。】

  定中會見佛,如果我們想佛,用想佛這種方法修定,定中就見佛。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定中是現前見佛。現前見的佛,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見的佛,都是自性所現所變的。

  【是心作相好,是心是相好。】

  這兩句話是從《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引申出來的,《觀經》裡面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從這兩句話把它衍生就變成無量義了。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是心是羅漢,是心作羅漢,一切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所謂心作心是,這是心是,這是心作,那個用就是在作,那個用,作用,就是作,這體就是是,心是心作。所以應用在一切法裡面都正確,純正,這才了解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相:

  【不從他得,不向外來,如是了達。】

  『了』是明瞭通達:

  【方名如法修觀也。】

  『如法修觀』這四個字,總括一切法門,我們念佛也是離不開這個原則,參禪、持咒統統在這四個字裡面,所以這四個字是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源頭,修行的總名詞。

  【五四、古德頌云。】

  下面大師引用天台宗的一首偈,這首偈很好。

  【境為妙假觀為空。】

  『境』是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用個『妙假』,「假」不是真實的,假就是假的。「妙」是什麼?妙,它是有,它不是沒有,它確實有;有,不是真實的。像我們現在,我們有這個身體,我們現在有這個教室,這都是有。你要是真正了解它的性質,有,不是真的。真的是怎麼一回事?真的是永遠存在,不會變化,那就是真的。不能永遠存在,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的身體,身有生老病死;房子有成住壞空,一間房子住久了,將來它會壞、會空,所以它不是真的。所以這種有,就叫做妙假。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是妙假,這個要知道。你才把這個事實真相認清楚了。認清楚了有什麼好處?認清楚就不執著了,就沒有煩惱,沒有得失。為什麼?得不到。得不到,你怎麼會失掉?你得到才會失掉,你得不到哪裡會有失去?沒失,根本就沒有得失,沒有得失,煩惱就沒有了。世間人的煩惱百分之九十都是患得患失,得失心沒有的話,煩惱就去掉百分之九十,心怎麼會不清淨、怎麼會不自在?當時心地就清涼自在,智慧就開了、增長了。『觀為空』,「觀」是一個觀念、是一個念頭,它也不是真實的。

  【境觀雙亡即是中。】

  佛家說中道,什麼叫中道?『境』跟『觀』,「觀」是能觀,是智;「境」是所觀,是境界。《心經》到最後講「無智亦無得」,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無智是無能觀,無得是無所觀,能觀所觀統統都沒有了,這就叫中道。中道也不能執著,執著中道也是錯,佛說這個境界就叫做中道,『境觀雙亡即是中』。你要執著中道還是錯誤的,那這一關還是沒有能通過。所以下面繼續講:

  【亡照何曾有前後。】

  『亡』是境界,境界沒有了。『照』是能觀之智。就是無智無得沒有先後,沒有前也沒有後,是同時的,沒有先後。

  【一心融絕了無蹤。】

  『一心』,統統把它圓融,融合一起,你要找能觀之智,找所觀之境,統統沒有了。就像百川之水,流入大海,然後再去找那個水(哪一滴水)是哪一川來的,找不到了,完全融合成一體了。這就是自性,融合成一體,就是自性。「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法界的本體。這個四句話講得非常之妙,非常之好,非常的圓滿。

  【境觀圓融妙理。】

  這個原理可以包括大乘佛法所有的法門,一切修行的法門都不違背這個原理,也就是說統統都是依據這個原理來修的。

  【四句總攝無遺,透此妙偈。】

  『透』就是說你真正能夠參透,真正能夠通達、真正能夠明瞭這四句偈。

  【勝讀台宗數百卷書。】

  天台宗修學所依靠的經論有幾百卷,有這麼多,這四句你要是通達明瞭懂得去修,等於天台宗數百卷的書你統統念完了,統統明瞭了。天台宗這數百卷無非就是在講這四偈句。

  【五五、淨業行人。】

  這上面是理都說明白了,理能夠通達明瞭,好,保證你不退轉,保證你不動搖,你這一生圓滿成佛。如果不懂,不能明瞭,也沒有關係,這一生還是可以成就,那就用下面這個方法。就是:

  【一心持名,往生可保。】

  這個理不懂,只要你一生持名,念阿彌陀佛,老實一直念下去,也能保證往生西方,就是品位較低一點就是了,同樣可以往生西方。品位較低沒有關係,實際上說,我們這個世界的觀念,西方世界品位有高下,到達西方世界,你到那裡去,你絕對不會感覺到有品位高下。為什麼?那個地方是平等的世界,平等法界。平等法界裡面怎麼會有高下!這個高下、高低的觀念,在西方極樂世界找不到。這是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總是還有分別、執著,所以有這個高下的觀念,到西方世界就沒有了。有高下,這個高下、高低到西方世界是說斷煩惱,每一個人往生本身斷煩惱高低有不同。斷煩惱證悟的階級確實是不一樣,比如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們煩惱一品也沒斷,我們菩薩地位一步也沒證,這是下。怎麼會說沒有高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我們可以分身(無量無邊的分身),我們有無量無邊的能力,也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你要知道,這個神通、能力、智慧、分身都不是自己本能,我們自己還沒有修到這個程度,是我們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這種智慧德能跟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相等,完全相等,所以好像我們也是等覺菩薩,但是我們這個等覺菩薩的能力是佛給我們的,不是自己修成的。所以那個地方平等世界,是講佛威神加持的平等,離開佛的加持還是不平等,所以還是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在那個境界,你絕對看不出四土、三輩、九品,看不出來。如果我們是下下品往生的,在那邊修十二劫之後,那個能力都是自己的,那是自己修成了。十二劫之前,這個能力是佛加持給我們的。這個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則的話,我們就會有懷疑。

  我們再舉一個比喻,比如我們出生在一個很好的家庭,我們父母都是大富大貴,生到這家庭,雖然是小孩,還沒有能力賺錢,他的享受跟他的父母完全一樣。這種享受不是他自己有能力賺的,是他父母給他的,他也有好的房子住,也有好的車可以坐,父母的錢,不是他的,所以他有高級的享受。等到自己長大了,自己能賺錢的時候,得到的享受,那是他自己的。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情形,沒有能力的時候,種種一切享受跟佛一樣,是佛給我們的。到了十二劫之後,那是我們自己有能力證得,那是自己的。下下品往生,十二劫以後才是自己的;下品中生,六劫之後才是自己的。那個上上品往生的,到那裡花開見佛,佛加持的跟自己的完全一樣。這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唯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管是什麼品位去往生,到那個地方去,智慧、神通、德能就能夠和文殊、普賢完全一樣,這個是它無比殊勝之處。所以一切諸佛勸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因為得這樣的好處。

  【兼修妙觀,託品必高。】

  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這樣修行,那品位自然就高。不了解這個道理,老實念,專信、專願、專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絕對有把握。而且跟諸位講,品位不會太低,低是比那個高的人低一點而已,不會太低。經上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上輩者,就是道理都明白的;中三品往生的,道理不明白,但是他斷惡修善,老實念佛;下三品往生的,是無惡不作的,是造作一切罪業的人,臨終懺悔往生的。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情形,我們沒有造什麼大罪業,所以我們往生都在中品,中品下生以上的,不會在下輩下三品往生的,不會。所以這是我們經念熟了,念多了,了解這個事實。換句話說,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就真正到自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這個地位,時間非常短。為什麼?不在下品。下品時間長,下中品六劫,下下品要十二劫,我們不會在那裡。所以換句話說,去西方成就不要很長的時間,就圓滿成佛,這個要知道。末後這一段:

  【五六、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絕於心口耳間。】

  這是念佛的關鍵,念佛的祕訣。『不絕』就是不斷,相續不斷。出聲,不出聲,沒關係。不出聲,心裡默念,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清楚,也明白:

  【使雜妄無間可乘。】

  『雜』是雜念。『妄』是妄想。一定要叫雜念、妄想沒有縫隙進入,我們心裡一句佛號,也就是不夾雜妄念,不夾雜妄想,功夫念到純熟:

  【眾魔無路可入。】

  《楞嚴經》上講的五十種陰魔,五十種陰魔是配在五陰裡面,色、受、想、行、識,每一種裡面有十種魔,合起來五十種陰魔。心清淨了,這五十種陰魔都沒有辦法干擾你,『無路可入』。假如我們沒有用這句佛號,你就沒有辦法阻止魔來侵入,特別是受、想、行、識,這四十種陰魔是從心裡產生的。

  【神意怡悅。】

  『神』是精神。我們平常說,精神好,精神充沛,容光煥發。

  【一塵不染。】

  身心清淨。

  【信願已堅。】

  深信切願,『信願』已經堅固了。

  【勝緣欣遇。】

  『勝緣』就是見佛往生,這是無比的殊勝因緣,我們歡歡喜喜遇到了。

  行淨大師的警語有一本小冊子,我們導師淨空上人,從這本小冊子裡面摘錄五十六段最精彩的地方,最精彩的開導。在這一次短短七遍當中,給大家做一個台語(就是福建閩南語)的翻譯,提供給諸位同修參考。這次能夠來新加坡淨宗學會八樓錄影室錄製「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這個因緣是新加坡淨宗學會的會長、總務,這些同修的安排。還有台灣林居士他跟我說了好幾遍,請我用台語來翻譯「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這次利用來參加二OOO年(千禧年)的因緣,利用這段期間來做這個台語翻譯。講得不好的地方,還請諸位大德、同修多多批評指教。多謝各位。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