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7/11/24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5-0011

  《十善業道經節要》。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五頁,倒數第二行,從戒綺語看起:

  【戒綺語。得成就三種決定。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犯綺語。不成就三種決定。一定為智人所訶。二定難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難最勝。定有虛妄。】

  我們上一節講到這一段。這是講離綺語得到『成就三種決定』,這個決定就是決定真實。綺語是美麗的言語,就像綾羅綢緞編織得非常華麗,但是內容不真實、不善。一般所謂花言巧語,這就是屬於綺語。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凡是讓人聽了之後、看了之後,接觸到之後,生起邪思、生起邪念,想入非非,這一類的言語,包括歌曲、歌詞、電視劇、電影、報章雜誌、小說、繪畫雕刻。特別是小說這一類的,像一般世間寫的情愛小說,寫得都非常美麗,社會大眾對這類的也特別喜愛,也喜歡看、喜歡聽,這一類的歌詞,這一類的戲曲小說,大家都特別喜歡。但是看了之後怎麼樣?引起我們心理、身體的邪念,這跟孔老夫子教學原則就相違背了。孔老夫子、古人他也有唱歌、跳舞,詩詞,吟詩作對,詩詞這一類的。聖賢總是引導人的思想導歸於正,這在古代聖賢的教學以禮樂治天下,就已經重視這個事情。

  現代開放了,大家也不重視這個事情,反而認為這些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歡。特別現在的人只要有人看、有人聽,他能賺到錢,他就不管那麼多。演的內容大部分是暴力色情,看的人很多,很多人喜歡看。去年我請台灣中視退休的王導演拍《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一直跟我說懺悔懺悔,以前他沒有學佛,也只知道賺錢,現在聽到老和尚的經,大家都知道這個不得了,以前不懂。那怎麼懺悔?以前拍的這些戲、做的這些都是傷害人心,傷害社會風俗的,現在懺悔就是反過來,他可以害人也可以救人,也可以用這方式來救人,那為什麼不拍一些正面的?我請他拍了這個之後,老和尚又請他寫《太上感應篇》。我來這裡之前,他有來找我,他說現在老和尚請他寫《釋迦譜》,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這就是真正的懺悔。

  我們戒綺語,我們不講這一類的言語,講這類的言語讓人家起了邪思惟,起邪念,這個果報就不好。如果戒綺語,第一個『定為智人所愛』,有智慧的人一定非常讚歎你,他會愛護你。反過來一定被有智慧的人來指正,比如說電影戲曲不善的內容,編得是很美麗、很好聽,編得可歌可泣,那些愛情故事就好像是真的,其實是假的,騙人的。像老和尚講經都把這一類的指出來,指出來就是『所訶』,「訶」也不是到他家去罵他,不是。訶的意思就是說給它糾正出來,把他這個罪過、錯誤的地方給它指正出來。

  第二種決定是『定能以智,如實答問』。「智」是智慧,離綺語必定有智慧,別人問問題,必定如實,就如同事實,就各種事理事實來答問,這是第二種。反過來就是『定難以智,如實答問』。有綺語講的這些話沒有智慧,因為沒有智慧的人才會造這個業,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造這個業。造了這個業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很難以智慧的辯才來回答別人的問題。像佛,佛經都有人請問,佛弟子請問,佛就是「以智如實答問」,講出來就是經典,不會有錯誤。

  第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在人道、天道。威德跟威武、威嚴不一樣,有威,但是他有德。如果說這個人很威嚴,人家看到很害怕,看到他就敬而遠之,那是威嚴。威德,人家看到既怕又敬愛,又喜歡跟他接近,這就是威德。所以威嚴、威德不一樣,威當中有德。善知識像佛菩薩,也有威德,但是他是慈悲,有威但不會讓人有恐懼感。這個威德是沒有虛妄的,是真實的,也就是真實的道德學問,這樣才是真正叫威德。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學問,表現出來好像是威德,但不是真的。要得到第三種決定,修因就是戒綺語,不要說這些美麗的謊言,就能得到這樣的果報。反過來就是『定於人天威德難最勝,定有虛妄』。這就不是真實的,一定是虛妄的。

  以上我們把口業四種善業、惡業簡單介紹到此地。接下來三十七頁是蕅益大師他附進去的,就是在四分律酒戒這一條,四分律是出家比丘戒的戒律、戒本,裡面附酒戒,因為《十善業道經》沒有酒這一條。只有在五戒,三皈五戒,五戒第五條是戒酒。這個酒戒我們也把它念下去:

  【戒酒。得成就十種無過失法。一顏色不惡。二不少力。三眼視明。四現無瞋恚相。五不壞田業資生法。六不致疾病。七不益鬥訟。八無名稱惡名流布。九智慧不減少。十身壞命終。不墮三惡道。犯酒。得成就十種過失法。一顏色惡。二少力。三眼視不明。四現瞋恚相。五能壞田業資生法。六增致疾病。七能益鬥訟。八名稱惡名流布。九智慧減少。十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附加這條酒戒,我們看了很容易明白,喝了酒有哪些壞處,戒酒又有什麼好處,這個我們對照就很清楚。看看現前常常喝酒,喝酒醉,我們看看的確也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接著我們再看戒貪欲,三十八頁第四行:

  【戒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三福德自在。隨欲物備。四王位自在。珍奇皆奉。五所獲勝物。過本所求。犯貪欲。不成就五種自在。一三業不淨。諸根不足。二財物不自在。一切怨賊能奪。三福德不自在。隨欲難物備。四王位不自在。珍奇難皆奉。五所獲劣物。非本所求。】

  這是《十善業道經》意第一個,意的善業第一個就是離貪欲,此地講『戒貪欲』,意思一樣。這段經文意思很深廣,諸菩薩的修行、眾生的墮落都在這一條,貪瞋痴三毒煩惱,這是煩惱的根本。三毒如果給它歸納起來,可以歸納到一個貪字,所以貪擺在意的第一位,第一個。菩薩修學六度萬行,大原則第一條就是講布施,布施對治貪欲,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所以能成為聖賢就是他能夠離貪欲。貪欲徹底遠離,清淨了,絲毫都沒有了,就成佛了;還有一點點是菩薩,再來就是辟支佛、羅漢,再下來六道。貪欲的心輕重不同,大小不同,在六道眾生、十法界,包括十法界都有,輕重不同。成佛就沒有了。貪欲,實在講,我們現前凡夫不但不能遠離,而且日日增長,增長就是增長墮落三惡道的機會。我們要知道,人生苦短,即使眼前的福報,也不是因為我們用貪瞋痴能夠得來的,你去貪就會得到,你不貪就沒有,不是這樣的。貪瞋痴只會折福,會把我們的福報打折扣、損減,不會說增長,不會增加福報,會折福不會增福。

  貪欲的範圍很深、很廣,尤其是貪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但毀人德行,也是墮落三惡道第一個因素。斷貪是要把貪心這個心態斷除,不是改變貪欲的對象。所以不但世間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夠貪。有些人他買一些古董,特別喜歡收購佛像,舊的佛經、佛書放在家裡珍藏,它保存的價值就很高。所以世間有些有錢的人,說他汽車也有了,房子也有了,在社會上的名聲地位也有了。一樣在社會上,大家都有錢,你有錢,我也有錢,你有車子,我也有車子,差不多。接下來要怎麼比賽?比賽看誰收藏古董多,大家比賽收藏古董。大概在半年前,中壢有個居士,一直請我到他家去坐,他家一棟樓房收藏很多佛像,叫我去看,哪個朝代的,價值多少,還有證書給我看。看完之後送我一個花瓶,他說這個花瓶是元朝的,現在沒有了,價值台幣一千多萬。那個花瓶我也不懂,他沒有跟我講,我也是當作一般的花瓶。他說我這是要一千多萬買的。如果可以賣到一千多萬,那我可以做很多法寶來流通。現在我把它放在雙溪山上,因為我對這個也不是內行。我就問他,這是什麼古董?這個古董,我說你怎麼知道是古董?你怎麼去鑑定?這個它有鑑定的方法。我說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什麼都能模仿,模仿的比以前的還更好。

  這個事情就是佛像、佛經這些古董也不能夠貪,也不要去貪。實在講佛像、經書是啟發我們德行智慧的,讓我們去學習,不是叫我們去貪求。心態不對了,那就變成貪欲,就增長罪業;如果心態對了,這是幫助我們斷貪欲的。《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不貪、放下,不是說不要,就不是貪,我們還需要佛法來幫助我們脫離生死輪迴,可是你不能貪著,你的用心不能夠錯了。有貪的念頭,學佛的動機就變質了,因此貪心不能不捨。但是我們無量劫來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薰染,今天想一下就斷除,談何容易?真的是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一生我們得到人身又聞到佛法,一定要珍惜這個因緣,下定決心在短短幾十年間捨棄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才能永脫輪迴。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徹底究竟圓滿的榜樣,他捨棄了王位、富貴,過乞食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個示現就是教我們要徹底捨離貪瞋痴慢,才能永脫輪迴。

  我們要治貪欲,就是菩薩六度,從布施下手,這也是老和尚他這一生修學成就的一個關鍵。是章嘉大師一開始就教他布施,教他看得破放得下,六個字,叫他修六年。從布施下手,先捨身外之物,內財、外財俱捨,捨心裡的貪念,布施是主要把心裡的貪念捨掉,這樣就成就了。我們總是想捨掉了,離貪欲了,那我明天吃什麼?我生活怎麼辦?這個顧慮就是對因果不明瞭,所以為什麼要給我們講因果?就是讓我們明白因果的事實真相,你這樣修是什麼果報,你不這樣修又是什麼果報。你明白之後就知道應該怎麼取捨了。我們看下面離貪欲的果報。

  若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反過來講,我們如果不離貪欲,下面講這五種都不會得到自在。自在解脫是一切眾生所嚮往的果報。我們看第一條,『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三業」是身語意,自在就是沒有煩惱,你心裡的煩惱憂慮牽掛,身心清淨,身無病惱,身自在;口業清淨,口自在;意業清淨,充滿智慧,不生煩惱,心地清淨,意自在。「諸根具足」就是身心健康,沒有缺陷,這是第一等福報,佛家講的清福就是講這個。三業自在,身心清淨,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正念,沒有妄念。正念是為一切眾生,我修行是為一切眾生,我成佛、成菩薩還是為一切眾生,沒有為自己,沒有我,破我執。如果我們念念都是為眾生想,所做的,你吃一頓飯不是為自己吃,為眾生吃,一樣在吃飯,但是心態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一樣吃這頓飯,你存什麼心在吃,每個人不一樣。如果我們念念,吃這頓飯養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做什麼?替眾生服務。我們這個身體替大家服務,義務幫助大家,就是內財布施。

  內財就是經典講頭目腦髓、身體四肢,就是你整個身體義務的奉獻給眾生,沒有講代價,沒有講條件的。用你的頭腦,用你的眼睛,用你的六根,無條件的去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現在講做義工,義工不講條件的,不講一個鐘點多少錢的,這就是內財布施。外財就是我們身外之物,財物布施。內財比外財更殊勝。大家來道場做義工,這是屬於內財布施,因為你不是像去公司上班有鐘點費,有薪水的。到道場來就是內財、外財都有了。所以沒有私心,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正念,就是為佛法常住世間,為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真實利益。

  我們佛學講座也是要幫助大家對佛法有一個認識理解,特別我們希望沒有接觸佛法的人他來接觸。大家介紹人家來聽經,或者聽光碟,都是幫助眾生,都是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講經說法不一定說要上講台,遇到有緣的人聊天談話,你知道的講給他聽,你也是在講經。所以弘法每個人都能做得到,這樣就是真正的在修學。我們都是為別人,也沒有為自己,這是布施,把我們無始劫來的貪欲煩惱給它布施掉,布施掉我們就自在了。你在做這個事情,真的就自在。為什麼?沒有得失心,這事情做成了,大家的福報;做不成是大家沒福,不是我有自己。所以成就,我們也自在,不成就也是自在,功德也是圓滿。反過來有貪欲,當然『三業不淨』,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諸根就不足了,『諸根不具』。

  第二個自在,『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一切眾生追求的不外財富,我們每天在忙的忙什麼?還是為了賺點錢來養家活口過生活,有了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又有財富,這是我們世間人大家都希望有的。佛告訴我們這三件都是果報,果必有因,如果不修因哪來的果報?因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但是如果我們修的布施,心不能離貪欲,依舊還得不到自在。你看社會上有些發大財的人,他依然不自在。何以不自在?沒有捨離貪欲,有一少一,《無量壽經》講的「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擔心的事情太多了。有一樣少一樣,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這個貪欲日日增長,果報在餓鬼道。現前也不得自在,因為怕自己的財富被人家竊取,被人家瓜分。他被盜賊、怨家債主視為目標,出門要帶保鏢,時時刻刻要防範、提防別人。

  外面的傷害容易防止,裡面的傷害難以防範,如果說冤親債主投胎到你家做你的兒孫,你怎麼去防?我們前面講的離偷盜,非愛子、敗家子,你怎麼去防也沒有用。現在有財富是有福報,過去生有修福,有修福當然有修這個因就得果。得到這個福報,福報正現前,正在興旺,冤家債主他沒有辦法來報復,等到運衰的時候,冤親債主就來了,他就來了。所以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有無量無邊的冤親債主,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都沒有辦法避免。釋迦牟尼佛頭號的冤親債主就是魔王波旬,魔王波旬跟佛講,現在正法時期我不能破壞你,到末法時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破壞佛法。這是冤親債主。這是我們每個人生生世世都有跟人家結好緣,也有結惡緣。

  要怎麼樣才能夠財富自在,一切冤賊不來給你侵奪?還是要離貪欲,貪欲沒有了,就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我們如果現在修離貪欲,還遇到這個問題,過去的業障還沒有消除,現在遇到就還了,還清了就好了,以後就沒有了。這是第二種自在。如果不離貪欲,財物不自在,一切冤賊都能夠奪取。所以我們貪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沒有的我們希望得到,貪求;我們已經有的,又怕別人拿去,慳貪不肯布施。這個慳貪、吝嗇,不肯布施,一直想要保有這個財富,能不能保得住?保不住。唯有依照佛給我們教導布施,多做好事,給你寄在堅牢庫,五家都搶不走,這是最保險的。如果我們不能相信佛的話,那就肯定得不到自在;相信佛的話,依教奉行,那一定得自在。

  我們看第三,『福德自在,隨欲物備』。福德,福是果報,德是福的因,如果有福報沒有道德,那享福的時候決定又造罪業了。他有福報,福報愈大,他造的罪業就愈重愈多愈大。沒有福報的人,他想要造很重的罪業他也造不了。有福報的人造罪業,或者造福業,都很容易,他一個政策、一個做法做對了,利益很多很多人,一下子你看他修福很快。我們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他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開始改造命運,每天記功過格,今天做幾件好事、做幾件壞事,統統記,然後一個月再做一次統計。他以前都印在日曆上面,用鵝毛管,做一件好事,他就用珠砂,沾一個圓圈,鵝毛管圓圓的,然後一件印一個,兩件印兩個。他太太幫忙做,有時候一天做十幾件。

  他第一次發願修三千件善事,剛開始發願做很難,因為功過要加減乘除的,不能只算功,過都不算。你今天做了幾件好事,做了幾件壞事,統統要記上去,今天做了十件好事,但是做了九件壞事,那剩下一件,十減掉九剩下一。如果做了十件壞事,做了九件好事,還倒貼一件。要累積三千件善事,他修了多久?修了十幾年,辛辛苦苦累積十幾年,三千件善事才圓滿。第二次因為有十幾年修學累積的經驗,第二次再發願修三千件善事,三年就圓滿,愈做就愈得心應手,愈容易。說明過愈來愈少,功愈來愈多,所以三年就完成了。他太太幫忙做,放生、布施、齋僧、修橋鋪路等等。

  第三次,他已經改造命運,當了寶坻縣的縣長了,寶坻縣在河北省,在北京附近,寶坻知縣。在衙門裡面接觸不到外面的這些人,每天都不曉得做什麼善事,他太太就很憂愁。她說過去我們還沒有做官,在外面還能接觸到一些貧苦的人,我們常常去幫助、去做好事。現在當了官,在衙門裡面接觸不到,你現在又許願一萬件善事,這要做到哪一年才能完成?正在想這件事情,那天晚上袁了凡就作了一個夢,夢到一個神來給他託夢,他說你許了一萬件善事,你上任做了縣長,把寶坻縣的糧租減糧,就是稅金減少,你這一個政策利益了全縣的縣民,他說你這一個政策已經抵得過一萬件善事。作了這個夢,他還是不太敢相信,難道我就這麼一個政策就圓滿?以前做了十幾年、做了三年才做三千件善事,現在就這麼一個政策,一萬件善事就圓滿了?

  剛好幻余禪師從五臺山來,到他那個地方,到他衙門來。他是學佛的,他就請問幻余禪師,他說他作了這個夢,他減糧這件事情能夠抵一萬件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請幻余禪師來給他印證。幻余禪師說真心行善就抵得過,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真心行善,捨一得萬報,何況全縣的縣民那麼多人都受到利益,當然這個善事圓滿。如果袁了凡不這樣做,他做縣長也有權力加一點稅金,自己口袋多放一點,貪贓枉法,那不是做一萬件善事,反過來就變一萬件惡事了。所以在這個地位,有權勢、有財富的人他要做好事很容易,反過來他要造罪業也很容易。他也是慈悲心,看到農民太辛苦了,前任的縣長定的稅金太高了,所以他就給它減了,他是這樣的心態。所以他這個政策就抵得過一萬件善事,就圓滿了。聽到他就很高興,趕快拿他的薪水請幻余禪師到五臺山去齋僧一萬,就是請一萬個出家人吃飯。

  在佛門裡面打齋供眾,在家、出家都可以,反正你請四眾弟子來吃,打齋,這都是修福,你請人家吃飯,這是修福。縱然是惡人,你請他吃還是有福。但是你不要拿錢給他,請他吃飯絕對沒有問題。過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居士林就是兩餐給人家吃,不要錢,不信佛的、罵佛教的也可以去吃,反正給他吃,齋僧、齋眾,這個都有福報。過去中國歷史上有個公案,曹翰前生,曹翰是宋朝的大將軍,他前生是個賣布的。我們知道,一個賣布的一天能賺多少錢?以前是扛布匹到處去賣,賣布。有天布賣完了,賺了一些錢,經過一個寺院,看到這個寺院裡面有講經的法會,他就進去聽了一座,他那一輩子就聽了一座經。聽完之後,他聽得法喜充滿,把他那天賺的錢統統打齋供眾,生歡喜心,請大家吃飯。他種了那一次的善因,就像《地藏經》講的捨一得萬報,三生受樂,來生更富有,到了第三生做了大將軍。在佛門裡面,實在講,請法師講經說法這個功德最大,很少人知道去修這個。

  佛在《堅意經》裡面給我們講,佛在《堅意經》講的,佛說如果有個人一生他聽經只能聽一天,一輩子就聽那麼一天,這個非常好;如果一天不行,半天也可以。一天我們就給它算二十四小時,半天打對折十二個小時,也不錯了。如果半天沒有這個因緣,一時也可以,就是現在講四個小時;四個小時不行,半時也可以,半時就是兩個小時。如果兩個小時沒有這個因緣,須臾也可以,須臾就是聽個三分鐘也可以,五分鐘也可以。佛就講,如果能夠聽到經,一輩子就聽個三、五分鐘,他的福報也不可思議,福德不可量。這是佛在《堅意經》裡面講的。所以請法師講經,我們介紹人聽經,自己來聽經聞法,這都是累積無量的福德因緣。在佛門會修的人,他改造命運很快,那你修的善事是善中之善。其他的善事當然也要做,但是我們佛門的修學,聽經聞法,這是第一個。

  世間人他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做一些慈善事業就算不錯了。我們佛門裡面聽經聞法,明瞭修行的道理,你再去做慈善事業就不一樣。但是不要入了佛門只做慈善事業,叫人家不要聽經聞法,那跟世間做慈善事業就沒有兩樣,他的福報、福德就很有限。為什麼?不明道理。不明道理做善事,做得對不對都還是一個問題,這個我們看《了凡四訓.積善之方》,善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有偏有圓,有半有滿,有難有易,有陰有陽,有端有曲,這中峰國師講了八對,你修的到底是哪一種善?是不是修到純善,像本經講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如果你沒有學習,沒有聽經聞法接受佛陀的指導,我們凡夫沒有智慧去分辨,往往把假善當作真善,真善當作假善,不識貨!這個現在也非常多,沒有智慧,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沒有能力去辨別。所以佛法的教學,這是一個前提。你懂了,你去修了,就沒有副作用,修到都是純善,那你的果報當然就殊勝。這是第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隨心所欲就是你需要什麼就有什麼,你生活當中你現在需要就有了。

  老和尚他也做一個示範給我們看,章嘉大師教他修布施,他真的就去修了,修了常常布施到身上都沒有錢。我們要知道,身上沒有錢,但是有福報,你走到哪裡,你需要自然就有,物皆備故。我們需要的時候就有,這是最富有的。有錢的人也不代表他真正有福報,很多有錢的人他自己,實在講他也享受不到,這我都看過。我父親以前有個朋友,他錢還不少,但是他有一個非愛子,那個非愛子還不是自己生的,自己沒生去領養一個,去養一個冤親債主。然後他辛辛苦苦賺的錢,他要做什麼事業都給他,每次做沒有一次賺錢的,都虧本。每次給他,他都給。有時候他常常在我們前面抱怨,我兒子昨天又給我拿兩百萬去了,又不見了。我說你為什麼要給他?他就沒說什麼話。旁邊有一個跟他比較熟悉的朋友就私下跟我講,沒辦法,他看到兒子就心花怒放,歡歡喜喜的把錢給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看到他兒子,一點辦法都沒有,真的是欠他的,非愛子。他有錢,他吃飯沒有一餐吃好的,他都是工作做十幾個小時,然後每天吃飯都是去買個麵包,這樣就過了一餐,他錢很多,地也很多。他兒子可享福了,他是騎著摩托車破破爛爛的,他兒子才不騎那個,他兒子開的是進口車,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副大老闆的樣子,沒錢就向他老爹拿。這非愛子。這樣有錢是不是真正福報?我看不自在,福德不自在。

  所以福德自在,你有福報你走到什麼地方,你隨心所欲物皆備故,你需要的都一定有,這很奇怪。這是講物質生活上你絕對不會缺乏。凡是不貪的人他不會去累積他的財富,他財富都是布施。布施實在講是累積他的福報,這一生享福,來生生生世世都享福。他是修福讓一切貧窮眾生去共享,他自己造福,他這福報無有窮盡。反過來講就是不自在,生活上需要也缺乏,這是反面的。

  這節時間到了,我們講到這裡。我們下課休息三十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