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19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請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卷上第七頁第二面倒數第二行,我們看《要略》:

  【因取十戒。略解數語。】

  這一段,《增註》也是只有一行,「略而非廣,故曰數語」。《要略》這段話就是承接上面講的這段文下來的,承接上面這段文。上面告訴我們,沙彌戒是比丘戒、菩薩戒的根本,也就是基礎。如果不按照基礎來學習,我們一開始就聽教參禪,這樣是不能得到成就的。這是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要非常重視的一樁事情,這是關係我們這一生修學的成敗。我們這一生修學能不能有成就,這是一個關鍵,這個關鍵就是必定要有基礎的學習,要按照次第來修學,這樣我們這一生成就才有指望。如果越次而學,要躐等,就是一下子我們就要跳過去,在戒學方面疏忽了,一下子要學經教、要參禪,乃至學密種種,但是他沒有戒的基礎。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離不開這個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學什麼都學不成就,就像空中樓閣一樣。好像前面的比喻,《百喻經》裡面講,愚人看到人家三層樓很漂亮,他叫木匠來,他說我只要第三層,下面兩層不要。木匠說,這我怎麼能做?你沒有叫我蓋第一層我怎麼能蓋第二層,沒有第二層我怎麼能蓋第三層?辦不到。用這個來比喻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它是相關的,是一而三,三而一。其實戒定慧三學它是一樁事情,我們也不能給它分開是三樁事情,只是我們修學的一個程序,在次序上有一個先後。在現前我們功夫還沒有成就之前,這個基礎是要優先的,這個基礎打好了,我們要學哪個法門都能成就。好像地基,基礎是一樣的,基礎打好上面你要怎麼蓋都可以,你要蓋一層、二層,要蓋什麼樣子的。就比喻說你要學哪一個法門,你要學到什麼層次,有了這個基礎都沒有問題,你都可以不斷的去提升;沒有這個基礎,你想什麼都是落空的,不能落實,都落空。這一點我們如果希望這一生有一定的成就,那是絕對不可以疏忽掉,疏忽掉我們這一生恐怕又要空過,我們出家一場也就很可惜。

  我們這些年來,我想大家多多少少也都有學佛一段時間,大家你自己也可以來觀察自己,我學了這麼一段時間,我們得到什麼樣的效果?我們學佛初步的效果是煩惱輕、智慧長,就是說我的煩惱習氣是不是一天一天的減少,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長,是不是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如果有這樣的現象,那就恭喜你,你修學有進步。有了初步的效果可以不斷再提升,這一生如果這樣如理如法的修學,要證果都可能達到。就像蕅益大師講的,圓教十地的菩薩都可以達到;在我們修學淨土來講,就像老和尚講的,你可以達到實報莊嚴土,這個都可以達到。最起碼我們修學這一生,起碼也要凡聖同居土有把握往生,這一生才能算有真正的成就。如果你說連凡聖同居土都往生不了,這一生就不能算有成就,你學得怎麼樣都不能算有成就。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我自己學佛也是幾十年,到今天可以說一無所成。我十六歲開始接觸佛法,十九歲聽老和尚講經,今年五十八歲,聽老和尚講經到今年就三十九年,加上前面三年接觸佛教的書籍,聽到佛門的法師開示,再加上三年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很慚愧,一無所成,什麼成就也沒有。這都是實話。這個成就不是說現在有一點名氣是成就,這個不是成就,這是世間的名利,在佛法的標準來講這不能算是成就。佛法成就的標準就是我們戒定慧有沒有增長,貪瞋痴有沒有減輕,這個成就,這個是真實的成就。

  第一個階段轉惡為善,我們的惡業轉了沒有,貪瞋痴,修十善業,轉惡為善。現在老和尚教我們學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這三樣東西是教我們轉惡為善,這是《觀經》第一福,第一福教我們轉惡為善。第二福,從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所有的戒都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建立在覺正淨這個基礎上,從五戒開始,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所有戒律威儀都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轉迷為悟,因為三皈一開始就要皈依佛,佛是覺而不迷,所以第二福是轉迷為悟。第三福,「發菩薩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轉凡成聖。所以這個配三福來講,第一福轉惡為善,第二福轉迷為悟,第三福轉凡成聖,從凡夫轉到聖人。我們要轉凡成聖,必定要先轉迷為悟,你不覺悟怎麼轉凡成聖?你要轉迷為悟,你必定要先轉惡為善。為什麼?我們造作惡業,貪瞋痴是迷的根源,我們迷惑的根源就是這個惡業,惡業是我們迷惑的根源,你惡業沒有轉過來你怎麼會開悟?你沒有先轉惡為善你怎麼開悟?開不了悟。所以淨業三福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修學的次第、程序,非常清楚。

  一個轉迷為悟的人,他一定是不造惡業、修善業的,哪有說一個三皈依的三寶弟子,已經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人,還造十惡業,大家想一想有沒有這個道理?這個講不通。你既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怎麼還會造十惡業?不可能。我們現在入了佛門,不管在家、出家都受了三皈依,我們還造不造十惡業?實在講,我們自己反省反省,照幹,我們十惡業是照幹。我們每天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我聽老和尚講經,說華嚴講堂現在每天他們都有大家在一起懺悔,居士林他們這些學生也有反省、要懺悔。我們每天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懺悔。但是念這個懺悔偈,我們懺悔了嗎?如果只有念,還是達不到效果。但是我們必定要先念,念是提醒,念了之後你要提起觀照功夫。前面的課都有跟大家講,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得,如果不記得就是失去觀照,忘失掉了,你忘記了。如果你提不起觀照,實在講,我們念了還是沒辦法修。

  我們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往昔就是過去,包括昨天都是往昔,已經過去的就是往昔。所造的諸惡業,所有一切不好的惡業,惡業太多,講也講不完。但是惡業它有個根源,這個惡業怎麼來的?下面那一句就是告訴我們,所有一切你會造作惡業的根源,就是下面這一句,「皆由無始貪瞋痴」。這是我們三時是不是每一時都要念的。現在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還有沒有貪瞋痴?我們看到他們在反省,我們每天做三時繫念,我們也要反省,他們懺悔一次,我們懺悔三次。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還有沒有貪瞋痴的念頭?我們有沒有每天回過頭來觀照觀照我的心現在是什麼念頭,起心動念,貪瞋痴的情況怎麼樣,你要這樣去觀照。觀照,貪心還滿嚴重;瞋恚心,脾氣還滿大的;愚痴,還是糊裡糊塗的。你這樣常常去觀照起心動念,才發現原來我們現在貪瞋痴這麼嚴重,這就是諸惡業它的根源。

  「從身語意之所生」,貪瞋痴它是主要造惡業的根源,表現在我們的三業就是身語意。意是貪瞋痴,就是我們心裡的思想、念頭有貪瞋痴,影響我們的身跟口,去造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造身口七支的惡業,主要在指使的就是貪瞋痴。所以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最重要是下面一句,「今對佛前求懺悔」。對佛前求懺悔就是我們每天都在佛前這樣念,發露懺悔,或者在師長、在同學、在其他的人面前發露,這都是叫發露懺悔,在佛前講也是發露。求懺悔就是修行的功夫,懺是懺除,悔是悔改,也就是我們講的改過。在梵語,懺是梵語,叫懺摩,悔是悔改,所以懺悔兩個字是梵語跟華語合起來的,一個懺摩、一個悔改。懺摩的意思就是說去除、去掉,惡業要去掉,把錯誤的修改過來,把它改正過來,這個才是真正的懺悔。

  第一個階段,第一時「今對佛前求懺悔」,前面三句都是同樣的,這叫做發露懺悔,這是對初步的。第二時就是「一切罪障皆懺悔」,這就進一步,你已經發現一些自己的錯誤,在佛前發露,到第二時就是你要懺除這個罪障,因為這個罪業它障礙我們的智慧,我們一般講懺除業障。第一時是發露,第二時你要把這個罪改過來,業障才會消除。我們一般來講,也可以根據《了凡四訓》來講,第一時「今對佛前求懺悔」是事懺,在事相上發露來懺悔;第二時是理懺,就是明白道理,把過失改過來,過失改過來業障就消除了;第三時是「一切罪根皆懺悔」。第二時是罪障,障是業障、障礙;罪根,這是從心懺,你心開悟了。所有一切的罪根就是從無明來的,你破無明罪根就沒有了,什麼罪也都沒有了,這在大乘經講叫無生懺,這個懺是最根本、最徹底的。所以三時繫念,三時每一時的懺悔它前面那個文是一樣的,但是每一時的懺悔它的境界、層次上不一樣,到第三時就是懺得最徹底圓滿。第一時,就像老和尚講的,現在就是依《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依這個來修;第二時就可以進入到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第三時就進入菩薩戒,大乘。

  所以我們學習這個,一定要把這些綱領、原則能夠掌握住,我們修學才會有個下手處。如果我們每天念懺悔偈,不能自己去觀察、反省,功夫還是不得力。不得力就是說我們修是修了,但是沒有效果出來。我們希望有效果出來,一定要每天都去觀察,如果你不觀察,你不知道今天做錯了什麼事情,我們自己做錯了事情也不知道,今天這一天就不能進步,就無步可進。《了凡四訓》講,「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就是一天你沒有發現過失,一天沒有改過,今天這一天就空過了,今天這一天就沒有進步。所以,懺悔是天天發現過失天天改過,這樣才會不斷的提升進步。如果不是這樣,肯定就不會有進步。

  我們看到,『因取十戒,略解數語』。這是蓮池大師,他在《要略》裡面給我們大略的解釋。「數語」就是幾句話,取這個十條戒。弘贊律師講,「略而非廣,故曰數語」。略,他不是講得很廣泛,所以叫數語,就是很簡要給我們列出這十條。我們接著看第八頁第一行:

  【使蒙學知所向方。】

  『蒙學』,「蒙」是覆蓋,蒙這個字它有覆蓋、遮蔽心智的意思,這叫蒙。所以我們中國教學叫啟蒙,啟就是開啟,把你蓋著的東西幫你打開叫做啟,覆蓋叫蒙,所以叫啟蒙。蒙是蒙蔽我們的心智,遮蔽心智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昏昧無知,蒙也是昏昧無知。這個昏是什麼?昏我們現在講叫糊裡糊塗,不知道,昧是不明白,昏昧無知。對事理他完全不能夠理解,這個叫蒙。「使蒙學知所向方」,就是說你剛開始在學習,還是迷迷糊糊的,還是不清楚、不明白,舉出這十條戒,讓我們初學的人有一個下手處,知道從哪裡來學習。大家學這個東西,我們要時間,也要深入。第一個階段,你要先了解文字它表層的意思,從這個文字的意思引申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人事物各方面,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教我們怎麼做,你怎樣才能夠學習,才能夠得到受用。就像早上吃早餐跟同學講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沒有深入去剖析,跟他說明,有時候很多事情他還是不是很清楚,有時候會把這樁事情跟那樁事情,不同的性質他會混在一起。這個叫蒙學,使蒙學知所向方。

  「初入道者。故曰蒙學。」這是弘贊律師給我們解釋蒙學這兩個字。「由慨狂愚罔諳戒法。故於沙彌律儀經中錄取十戒。略為解釋。誨彼未聞」。

  慨這個字昨天我們也講過,這是前面講的,感嘆,由於感慨,感慨狂妄、愚痴。「罔諳戒法」,諳就是熟悉,對哪樁事情他非常熟悉、非常清楚,罔就是說沒有。這樁事情他不熟悉叫罔諳,罔諳就是不熟悉。這個地方,罔諳戒法,就是對戒法不熟悉,要怎麼持戒、持戒的方法都不熟悉,這個叫罔諳戒法。「故於《沙彌律儀》經中錄取十戒」,故就是緣故。因為初學的人他對這個都不熟悉,你要給他一下子那麼多的戒律,他可以說是望洋興歎,不曉得該怎麼修,從哪裡修起,所以在《沙彌律儀經》當中錄取這十條戒。錄取這十條戒,「略為解釋」,大略給我們解釋一下。「誨彼未聞」,誨是教誨,彼就是對於初學的人,還沒有聽聞戒法的人。

  「離無知苦」,離就是遠離。「誨彼未聞」,這個誨應該是念慧,教誨,但是現在一般人都念教誨。現在我們有很多念法跟《字典》古音都不一樣,譬如說我們最常念的矛盾,矛盾那個不念頓,盾是一種抵擋敵人攻擊防衛的,原來是念矛盾(音損),損害的損。現在大家念《無量壽經》,「惑盡過亡三昧力」,古音不是念亡,亡是死亡,在《無量壽經》那個字要念無,有無的無,「惑盡過亡(音無)三昧力」。照《康熙字典》,大家要學習查《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都是古字,它那個生難字最多,《康熙字典》。所以我們對字義也要有個了解,現在有一些人習慣用了我們就隨順,有時候他們念就跟著他們念,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原來的讀音。教誨是勸導、教導。「誨彼未聞,離無知苦」。我們人生在這個世間無知是最苦,就是說他沒有智慧。無知為什麼叫苦,無知它是苦在哪裡?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你勸他來學佛、來聽經,他不要。不要,他就很苦,他苦什麼?無知。他對宇宙人生的這些事理,他完全不知道,做人處世的道理他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他也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說做錯事就沒有果報,還是有果報,不能說我不知道我就沒事,做錯了照樣有果報。有了不好的果報他難免就怨天尤人,他不知道問題是出在自己,遇到不好的果報就是怪別人,怪這個、怪那個,人怪不夠怪到上帝、怪到老天爺,然後怪到連自己的祖宗都受到牽連。

  像我在台灣,有一些信基督教。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十五、六歲就開始接觸佛法。我們住在一個小房子,一個破破爛爛的房子,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我們隔壁房間一個信基督教,賣肉包子的,他的兒子跟我同年。有一天我就問他,為什麼要信基督教?他說我窮得要命,拜神、拜佛也不能幫助我發財,我家祖宗牌位拿去教堂燒掉還有一袋麵粉可以拿。他說這個比較實在,他就把他祖宗牌位拿去教堂燒掉,然後就拿一包麵粉回來。我說那一包麵粉吃很快就沒有了,你還是要去賣包子才有錢賺,還是很苦。他說這個都是祖宗的關係,都不保佑我發財,拜這個幹什麼?就把它燒掉,去換麵粉。但是我看他好像還是很窮,因為我們小時候也很窮,住木板的房子,又矮矮的,就是一間一間。我記得最熟悉,我們家有十幾個人,過年過節回去就擠在那個房間,我跟我弟弟睡覺都是重疊的,他的腳都是跨在我的肚子上面,都重疊的,好像疊木炭這樣,都擠在一起,還是苦。那個時候我學佛了,聽了一點經,明白一點,比他們懂一點道理,但他們就不懂。還有很多人,他家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就去問神,神說你們家的祖先在打架。我說你人要先反省自己,你人都不先反省自己,第一個就先想到祖宗,祖宗埋在那個棺材裡,去怪那些死人,怨天尤人,活人怨得不夠,他怨到死人去了。這就是什麼?他不讀聖賢書,他無知,苦!他苦在無知。明理的人看了很可憐,他怎麼這點道理都不懂?他問題始終不能解決。這個叫無知。我們看到世間法,你不讀世間的聖賢書,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肯定怨天尤人,遇到如意的事情你肯定會驕慢,到最後也是失敗。

  我們出家了,我們不學習戒定慧三學,那還是一樣無知。現在你看看多少在中國地區,其他地區先不談,都是出家人,他懂得什麼叫佛法嗎?有的甚至出家幾十年,老和尚,到死了,他都還不懂得什麼叫佛法,根本就不懂。他為什麼不懂?他沒有學習,沒有人跟他指導,跟他講解。所以他就苦,苦在無知。無知就是自己做錯了事情,自己不知道,這個是最苦。如果自己錯了,還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個還有改過的機會。你自己錯了,認為自己沒有錯,都是別人錯,我哪有錯?這個就是苦,這個就很苦,世間沒有比這個更苦的,為什麼?他問題始終不能解決,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個叫無知,無知就苦!因此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就是這樣。所以剃了頭不是說就沒事,剃了頭之後事情才多,要學的東西更多。譬如說現在在家居士老和尚只要求《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們頭剃了要加上一個《沙彌律儀》,是不是你學的東西要比在家人多?因為你身分不一樣。在家人學的我們要學,在家人沒有學的我們也要學,要學得比在家人多。

  下面講,「俾初入道者,有所措心」。這個俾是古字,我們現在話講叫使,使初入道的人,或者讓初入道的人。這個者就是人的意思,初就是剛剛入道。「有所措心」,有所措心就是心裡他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他自己知道該怎麼來學習,有所措心。「故曰向方」,心有個方向,知道我們出家了,應該學什麼東西,從哪裡學起,有個方向,有個下手處,不至於沒有一個下手處。

  「論云」,這個論是指《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有一百卷,是龍樹菩薩造的,在姚秦時代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大智度論》它是解釋《大品般若經》,我們知道《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大智度論》就是解釋《大般若經》,所以它叫《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的。論云是指《大智度論》,「三惡燒燃,駝驢重楚,餓鬼餓渴,不名為苦,痴暗無聞,不識方向,乃名為苦是也。」弘贊律師他舉出《大智度論》講的一段話來解釋蓮池大師的《要略》,來解釋無知苦,什麼叫無知苦。《大智度論》講,「三惡燒燃」,三惡是三惡道。造惡業會生到三個處所,地獄道是上品十惡,第二個是餓鬼道中品十惡,第三畜生道下品十惡,這就是我們一般在經上常看到的三惡道。三惡道苦!現在我們的肉眼,三惡道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一道,畜生道,畜生道我們在人間可以看到,餓鬼道跟地獄道我們看不到。雖然看不到,在歷史傳記的記載,我們也都有聽說,不但古代,現代都有,特別是一些通靈的都知道。確實有三惡道,有六道輪迴。

  「駝驢重楚」,駝是指駱駝,驢是驢子,是背負東西的動物。我有一年去敦煌看石窟,去鳴沙山,有個山都是沙,遊客到那邊去都坐駱駝。駱駝牠就前面二隻腳蹲下來,然後我們就爬上去,牠站起來;要下來的時候牠也是,蹲前腳還是後腳我忘記了,就是載人的。古時候駱駝都是載物品的,我們中國唐朝時代跟印度西方國家通商,靠驢子、駱駝。驢子比馬還要小,牠是拖車的;駱駝是把東西掛在牠身上,包括人也坐在上面。這裡講駝驢重楚,三惡道燃燒,墮落在三惡道很苦,墮落在畜生道當駱駝、驢子去還債,牠要背負很重的,楚就是苦楚,就是那個樣子很苦。我去年到雲南去,去雞足山,雞足山也有用抬轎的,也有坐驢子,比馬要小一點,看到有時候又給牠背一些磚塊,背一些東西,更重,你看到牠那樣走路就很辛苦。所以駝驢重楚,我們去看看這些畜生背負重物,我們就可以體會到牠的苦,這是講畜生道。畜生沒有好死的,都是流血而死,所以叫血途,流血而死。「餓鬼饑渴」,這個也很苦,沒得吃,沒得喝,這個很苦。

  《大智度論》裡面講,「三惡燒燃,駝驢重楚,餓鬼饑渴」,包括墮地獄,這個我們感覺是非常苦,但是他說這個「不名為苦」,這個還不叫做真苦。什麼才是真苦?「痴暗無聞,不識方向,乃名為苦是也」。這就是告訴我們,你墮三惡道還不是真正的苦,我們感覺那是太苦了。但是《大智度論》講,那還不是真正的苦,什麼才是真正的苦?「痴暗無聞」,愚痴、暗昧,無聞就是沒有聞到佛法。我們不要說出家就聞到佛法,這個未必,你看有多少出家人他沒有聞佛法。聞到佛法,佛法也有假冒的,有正法、有邪法,有的人聞到邪法,那個都不能叫聞法。不聞正法你就無知,你就不知道,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都分不清楚,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自己做錯事情你怎麼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當然不知道。所以,「痴暗無聞,不識方向」,修學不曉得該從何下手,這樣修我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方向都不知道,「乃名為苦是也」,這真苦,這個苦比墮三惡道還苦。墮三惡道的人他如果有聞到佛法,知道自己錯了,他還有出離的機會。無知墮三惡道,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佛菩薩也幫不上忙,乃名為苦。

  所以我們學習這個東西,這方面我們都必定要留意,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的受用。要發心,大家發心來學習。大家出家了,不是說出家就不用學,我念一句佛號就好了。是念一句佛號沒有錯,問題你能不能老實念佛,問題在這裡。真正能老實念佛的人,一億萬人當中不知道有沒有一個,這是真的。大家都認為自己很老實,這是自己認為,不是佛認為,是自己覺得我很老實。怎麼說不老實?自己不知道什麼叫老實,這個就叫無知。老實念佛的人,我們聽經聞法這麼久,我們也可以每天都考驗,老實念佛的人心裡沒有煩惱,你還有沒有煩惱?你還有貪瞋痴慢的煩惱,我敢保證你不老實。老實人他怎麼還有煩惱?他不會,他每天都很法喜、很快樂,老實念佛的人他一定得到這個現象。你說老實念佛的人他還一肚子煩惱,你把我打死我都不相信。為什麼?跟經講的不相應,他沒有發菩提心,只有一向專念。那個經文都要看清楚,不能漏掉一句,那一句不要,我們只要下面。所以念佛的人多,真的往生的人少。

  但是現在有的人說很多往生有瑞相怎麼樣,有時候我們也要安慰眾生,讓大家有信心繼續來學。所以人家說有沒有往生?我說肯定往生,總有一天會往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當生是將來,阿彌陀佛總有一天等到你,一定會往生的,但是是不是現在我們就不敢講。但是人家講有沒有往生,我說有往生,肯定往生,下面你就不要再多做解釋。所以有人問我們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回答可以給你們參考。他們說:師父,我那個親人有沒有往生西方?我都回答說:等我去西方看看他在不在那裡再來告訴你,這樣比較保險。不然我們跟他講有跟沒有,這個話現在無法作答,因為我也沒神通,看不到,你現在要我給你答覆這個問題我有困難。所以說我們這樣給他回答就沒有過失,等我們去西方去看看就知道了,現在還沒去我們不知道。如果他真想知道,也有人是真想知道,我說你真想知道嗎?真的。我說《占察善惡業報經》有,《地藏經》也有,這兩部經都有理論、方法,你要找到你的親人要怎麼修的,你真想也真有方法。如果你不認真按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可見你那個想還不是真的想,你還不是真的。像光目女、婆羅門女那是真的,她母親死了不曉得去哪裡,一心一意就是要見她母親,現在在哪裡請告訴我,佛不在就拜佛像,她就感應,佛就在空中跟她講。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講到這一段。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再繼續跟大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