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國家將興 必有禎祥—從《群書治要》看社會盛衰興亡的規律  蕭祥劍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3/4/23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6-143-0002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老師,大家好。聽到這一首歌,我想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會非常的感動。這首歌的主題它是倡導復興漢服,就是復興我們的民族服飾。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一個問題就是講到穿衣的問題。我們常常講衣食住行,可能我們大家對穿衣的問題沒有那麼重視,這個問題跟國家興亡有多大的關係?在《群書治要.傅子》裡面講到,他講「天下之害,莫甚於女飾」。我們女同胞可能會有意見,但是為什麼這麼講?這句話其實意思很深。過去孫中山先生曾講過一句話,他講「天下的安危看女人,家庭的興衰看母親」,一個民族的女性往往決定這個民族的未來。民國時期著名的高僧印光祖師曾經講過,「治天下首正人倫,正人倫首正夫婦,正夫婦首重女德」。而女子的德行很顯著的一個體現就是在女子的裝飾打扮上。其實這件事情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去觀察,凡是一個女子她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而且每天用很多時間花在這個穿衣、化妝上,她往往一定會忽視道德的修養,重色必然就輕德。而且這個奢侈之風日長,我們看到今天我們列的這個奢侈品牌,它大部分都是賣給女性。

  為什麼講到天下之害莫大於女飾?這是孔老夫子給我們的教誨。我們和大家分享一個例子,就在這個月的六號,英國的每日郵報報導了這樣一個新聞,在非洲有一個國家叫做烏干達,他們出台了一個法案,就是禁止女性穿超短裙。如果穿超短裙,會被罰款一千萬烏干達先令,相當於人民幣兩萬四千塊錢,或者是判處十年的監禁。而且他們國家有一個部門叫做道德事務部,這個道德事務部的部長他就講到,說這個女子穿得很性感會引發人、增加人的犯罪率。這個道德事務部部長,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讀過我們孔老夫子作的《易經》的註解。因為夫子在《易經》裡面曾經講過一句話,「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就是你有很好的東西,你要喜歡炫耀,慢慢把它藏起來,好像是告訴別人,你看我有這麼珍貴的東西,別人就會來偷你的東西。你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這等於是在告訴別人對你進行非禮。這個事情其實我們從,在夏天有人做過調查,夏天發生強姦的案件它就特別多,這個原因就是從穿衣開始。

  而且一個民族,過去中國人都有中國人的服飾。《群書治要》的序言裡面,魏徵談到貞觀之治當時社會的風氣,就講到「扶桑若木之域,咸襲纓冕」,這個扶桑是講日本,日本人都穿我們的漢服,周圍的民族都穿我們的衣服,這是人家向你學習,這是真正的強盛。你穿它的衣服,代表是臣服於這個國家,向它稱臣,這是在中國古代。這個服裝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剛才看到烏干達這個國家,這個國家講道義。這樣的國家,這樣的領導,雖然他們國家不大,真正值得人尊敬。

  而且告訴諸位女同胞,為什麼不能夠穿得很短?中醫裡面有一句話叫「樹老根先枯」,這個樹老了,它先是根枯萎了,它最後樹才會老,枯了,樹最後死了。「人老腿先衰」,你看老年人首先是腿腳不行,如果你不注意保護我們的腿,到晚年你必受其害。你為了一時的,其實也不叫美觀,最後你會受到,年老了你受苦,後悔就來不及了。這是講穿衣。

  下面我們還講到中國古代對於商業、農業,尤其對商業還提倡一點,就是禁止奇技淫巧。什麼叫奇技淫巧?就是我們把這個東西做得很漂亮,讓人看了就想買,而且沒多大用處,特別容易勾起人的欲望。在《管子》裡面講到,「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富」。講到這個末作文巧,我想和大家講三個例子,這是某著名國際品牌的一個例子。以前有一部很火爆的網路短片,叫做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我們來看升級版,叫一個手機引發的血案。就在今年的三月份,中國新聞網報導,有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為了搶奪這個品牌的手機,他把他們家鄰居殺害了。鄰居家這個女子被他殺了,奪了她的手機,最後把她拋屍放到化糞池裡。在去年三月份河南有一個男子,他也是買這個品牌的手機,結果是買了一個假的,他就去找這個騙子,結果他意外把另外一個騙子給捅死。同樣是這個品牌。在二0一一年,也是這個品牌,有一個十六歲的學生,她就是想要這個品牌的電腦,她媽媽沒有錢,最後母女倆就吵架,她女兒沒有孝道,打了她母親,最後她母親又打她,反手,失手把她給捂死。

  看了這個案例,真的是非常的讓人終於體會到中國古人他的智慧。為什麼古人禁止奇技淫巧?孟子有講過,「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我做一件不義的事情,傷害一個無辜的生命,得到整個天下,有仁德的人都不會去做這樣的事。中國的古人受過聖賢的教化,中國古代的商人他也受過聖賢的教化,不會從事奇技淫巧。我們看到現在這個品牌在最近好像美譽度受到很大的影響,出了不少問題。其實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我們就會明白,「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企業家如果學習過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他會於心不安。我企業賺得再多的利潤,當他知道他的產品居然導致人家因此而失去女兒,導致因此去殺人,有仁德的人不會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要讓更多的人學習聖賢的教誨,否則商業它生產出來的商品,不僅不能給人帶來便利,而且會帶來災禍。

  在《孔子家語》裡面夫子有講過,「設奇伎奇器以蕩上心者殺」。夫子是講仁德的人,處處講仁義、講愛人,但是對奇伎奇器、奇技淫巧為什麼講得這麼嚴重?這是我們古人看問題看得究竟。因為這種東西往往就會增長人的欲望,國家的敗亡往往就是由此而起。其實我們要想富國富民,國家真正強盛,中國古聖先賢早就教給我們真正的富國之道。《大學》上講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生產的人多,用得少,這就是我們勤,用得少就是儉;為之者疾,就是生產的要快,用起來要慢,這樣國家的財富就會沒有缺乏的時候。我們現在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到社會主義的經濟,「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無限的刺激人的欲望,要懂得節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中國自古以來歷代的領導者,一直都秉承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優良的美德,就是勤儉。

  下面我們再來看,從社會的道德教化看社會治亂的規律。前面我們講到勤儉跟奢侈,商業和農業。農業沒有得到重視,工商業發展,興起奢靡之風,這些都是結果,原因就在於道德教化。在《淮南子》裡面講到,「世治則小人守正,而利不能誘也;世亂則君子為奸,而法不能禁也」。盛世的時候,太平盛世,小人都守正道,你拿利益不能誘惑他;世亂的時候,君子都做奸險之事,法律也不能禁止。《易經》裡面有兩卦,一個叫泰卦,一個叫否卦。泰卦裡面講,「君子之道長,小人之道消」,這個社會君子多了,小人就少了。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自己做一個君子。中國傳統文化,就像我們讀書,它有三個學位,第一個就是君子,其次第二個是賢人,第三個是聖人。我們首先要做一個君子,社會君子多了,小人就少了。所以我們要從自己開始。在否卦講到,「小人之道長,君子之道消」,小人當道,君子他也會為奸,社會風氣自然就會如此,風氣使然。

  所以在《左傳》裡面講到,「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社會大治的時候,君子崇尚賢能,而且懂得謙卑,懂得謙讓,願意處於人下。這個小人是講百姓,百姓他會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努力耕種來事奉在上位的。所以在上位的官和在下位的民上下有禮,大家都不爭,這時候社會的道德風尚就好。「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是以上下無禮,亂虐並生,由爭善也,謂之昏德。國家之敝,恆必由之」。到了社會衰亂的時候,君子要自己的功勞,處處凌駕於小人之上,凌駕於百姓之上;而下面的百姓他對官員不尊敬,覺得你也不怎麼樣,對官員不會有那種敬畏感,因為官員對百姓他有傲慢之心。「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如果在上位的領導不敬重百姓,不愛護百姓,百姓也不會敬重在上位的官員,上下之間就會沒有禮了,禮沒有了,國家就亂了。亂虐並生,亂是下面的百姓會作亂,虐是上位的官員會虐待百姓,大家都爭奪,這叫昏德。國家之敝,恆必由之,國家的衰敗往往是由此而來。所以真正的盛世它一定是講道德的,道德水平高,社會就安定。

  在「政要論」裡面有講,「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杖刑多,任德少者,五霸也。純用刑,強而亡者,秦也」。五帝是從黃帝一直到堯舜,這是聖人,他們治理天下完全是用德,很少用刑。到了三王,從夏朝開始變成家天下,人心私心就重了。五帝的時候是大同之治,我們昨天有學「禮運大同篇」,這個大同之治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實現過,真正天下為公。到了三王夏商周,人有了私心,但是君主都是聖賢,所以道德教化還是做得很好。到了春秋,人心更不如從前,春秋五霸就是用刑多,任德少,天下就亂了。而到了秦朝,秦朝用法家的思想治國,雖然一時強大,但是很快就滅亡。從這幾句話我們就能夠看出社會治亂的規律要靠道德。

  在《漢書》裡面講到,「尋大漢初隆,及中興之世,文、明二帝,德化尤盛。觀其治為,易循易見,但恭儉守節,約身尚德而已」。西漢有「文景之治」,漢武帝的時期都是非常興盛。東漢有「光武中興」。這裡講的文、明二帝,文是講漢文帝,明是講漢明帝,前面是西漢的,後面是東漢。這兩位帝王道德教化推行得非常好,我們知道漢文帝是孝子,他做為天子,在他母親生病的時候,每天侍奉在他母親身邊。東漢的明帝,漢文帝孝道做到了極致,漢明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尊師重道的楷模,他對他的老師非常尊敬,而且明帝把佛陀教育請到了中國。我們都知道白馬馱經的故事,他讓人把佛法從印度請到中國來,所以開創了盛世之治。

  看他們的治國之道,容易遵循,容易效法。沒有別的,八個字恭儉守節、約身尚德而已,恭是有恭敬心,對古聖先王恭敬,儉是節儉,漢文帝就是節儉的榜樣。有一年他要蓋一個樓台,他問工匠,蓋這個樓台要花多少錢,工匠告訴他要一百兩黃金,相當於十個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漢文帝知道要花這麼多錢的時候,他立刻打消了這個念頭。這是一個天子。正是因為他能夠如此的節儉,所以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才有了真正漢朝的盛世。你看我們的民族叫做漢族,我們的文字叫做漢字,我們要感恩我們這些祖先,他們為我們做出恭儉守節的榜樣。約身尚德,約是約束自己,對自己儉約,崇尚道德,所以成就盛世。

  《論語》裡面有講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你用政令、用刑罰,百姓只是追求我只要不要犯法,不被抓起來就行了,他沒有羞恥心。你用道德教化,用禮樂教化,百姓會有羞恥心,而且會格正自己,能夠回歸到正道上來。所以不是用很多的政令,不是用很多的制度。老子講過,「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群書治要.左傳》裡面還講到,「國將亡,必多制」,國家要滅亡,它會有很多很多的制度。你看美國他們的法律制度很完善,人家認為他們的制度是最好的,但是為什麼會出現我們最近看到的爆炸事件?他們警察,還有這個反恐的機制,可能是最完善的,準備得最充分,但是並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真正重新認識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現在很多人談到要解決社會問題,首先就是要從制度上入手。要知道,制度未必能解決問題,制度好,人不好,沒有作用;相反只要人好,什麼制度它都能做好事。而且好的制度必須要有好的人才能夠制定出來。

  你看中國古代,它有很多非常好的制度,第一個是史官制度。過去的帝王他身邊都有這個史官,他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史官都會記下來,都會如實客觀的記下來。所以帝王不敢做壞事,不敢做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而且中國古代還有一個很好的制度,這個制度消亡之後,正是由此傳統文化開始衰落,就是過去中國皇宮裡面的日講制度。過去《群書治要》就是皇宮裡面每天講習的教材。我們學習《群書治要》天明本,日本人林敬信先生在序言裡面講過,日本出現兩朝盛世,就是因為皇宮裡學習這一部《群書治要》。這個制度在清朝慈禧太后的時候廢除了。曾國藩先生在當年曾經上過一道奏摺,希望恢復這個日講制度,但是沒有恢復,君臣不學習了,所以才有了後來清朝的衰落。所以要大力提倡興起學習之風,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上進的根本。

  我們在這裡還講一個故事,就是講到道德和法令制度的問題。在《群書治要》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過去晉國有一個人叫做郤雍,他特別善於識別盜賊,看這個人的面相就知道你是不是盜賊。晉國的國君,諸侯,晉侯,他就把郤雍找來,跟他的大臣趙文子講,我現在找到了這樣一個人,他可以識別盜賊,這樣我們國家就沒有盜賊了,他可以把這個盜賊都抓起來。結果趙文子聽說之後,他說君王,你要是用這個人去抓盜賊,這個盜賊不僅抓不完,而且這個郤雍不得好死。後來這個郤雍就確實開始抓了一些盜賊,搞得這些盜賊人心惶惶,走投無路了,大家就在一起想,我們今天之所以走到這個地步,就是因為出現了這個郤雍,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郤雍給殺掉。所以這些盜賊聯手起來就把郤雍給殺了。

  郤雍死了之後,晉候大吃一驚,因為前面他的大臣趙文子就跟他講過。他就把趙文子找過來,真的跟你說的一樣,這個郤雍被殺了,以後怎麼辦?趙文子就跟他講,「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就是你懂得明察,你能夠看到深潭裡面的魚,你這個人不吉祥;你很有智慧,能夠知道隱匿的事情就會有災殃,你看得太明了。《菜根譚》裡面有一句話講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你真正想要國家沒有盜賊,不如舉用賢人,用賢人推行教化,下面的百姓受到感化,人有了羞恥心,何必要去做盜賊?他連偷盜的心都沒有了,也就不會有盜賊了。所以後來這個晉侯就舉用賢能,國家風氣就變好了,不是用很多制度。

  所以我們歷史上,我們看每一個盛世都是重視教化。在《漢書》裡面有講到,「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古聖先王把道德教化做為治國最重要的事情,在國都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庠序,推行道德仁義的教化,讓百姓懂得仁義,懂得禮。所以刑罰很輕,而且百姓不會違背國家的法令,教化大行於天下,民風非常好。而到了亂世,《毛詩》裡面講「亂世則學校不修」,這個不修不是說不蓋學校的宿舍,不蓋教室,最重要的是學校裡面沒有好的教學,不懂得尊師重道。

  《呂氏春秋》裡面講到,「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古代的君王都懂得尊師重道。過去君王跟老師,他的禮節跟臣子不一樣,跟老師是行賓主之禮,它是東西,跟臣子是君臣,南北,他要見老師的時候要換一個位置。我們看歷史上聖賢人都尊重老師,看周朝之所以興盛,文王、武王能夠建立周朝,就是因為懂得尊師重道,有孝親、尊師兩個根基,文王、武王都是孝子,而且他們特別尊師。姜太公,文王他是聖人,他還請姜太公做他的老師。太公後來又輔佐武王,還協助周公輔佐成王。所以有聖君賢臣才能成就盛世。

  如果沒有了孝道、沒有了師道,中華文化就會日漸消亡,天下就會大亂。所以《漢書》裡面講到,「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如此而不治,未之有也」。這個辟雍是過去天子直管的學校,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這是中央直管的,庠序是地方學校。都是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陳禮樂就是推行禮樂教化,「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後面講的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這都是註解前面陳禮樂。讓天下人得到教化。如果這樣天下不能得到治理,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我們的古聖先賢充滿了自信。我們現在信心喪失了,我們讀讀經典,看看我們的先賢,他們把這個祖祖相傳的治國之道一代一代傳下來,而且有決定的信心。我們相不相信?我們只要相信,我們能做君子、能做聖賢,最重要是要相信祖宗的教誨,「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相信我們的祖先一定愛護他們的子孫,一定是給子孫留下最珍貴的經典、最珍貴的教訓、教誨。我們只要學習,一定就能夠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實現我們企業的基業長青,實現我們家道的長久承傳。

  下面我們就來講如何運用《群書治要》的智慧實現社會長治久安,我們總結了三點,第一是正身,第二是任賢,第三是重教。《大學》上講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天子到老百姓都要把修身做為最重要的一件事。在十八大之後,記者會上講到,「打鐵還要自身硬」,就是講修身,就和《大學》裡面講的這句話是同一個道理。《尚書》上講,「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一國之主他有德行,百姓就有福。如果這個國家的國君天天想到的是侵奪別人的利益,這個國家就有危險了,天天想對別的國家發動戰爭,看你們國家是不是有核武器。《六韜》上講過,「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家安而天下治」。所以我們希望《群書治要》這一部書能夠讓全球的政治家都能夠來學習,聖賢的教誨最重要是有人來學習。

  夫子在《孔子家語》裡面講,「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文王、武王都是聖人,他們的治國之道就在《群書治要》裡面。有這樣的人存在,就能夠辦這樣的政事,就能讓天下太平;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這樣的政事就不會出現。要知道重要的不是治國的方法、不是治國之策,最重要是要有文王、武王這樣的聖人。

  在《孫卿子》裡面講,「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故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足以亂矣」。有把國家搞亂的君主,沒有必然會混亂的國家,能把天下治理好的人,沒有一種固定的治國方法。現在有的國家他就想要別的國家都按他的方法來行事。要知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法是治國之端,君子是法之源,法是由人定的。只要有君子,這個法令制度雖然簡單,足以把國家治好;沒有君子,法律雖然很完備,天下還會大亂。

  《中庸》裡面講,「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親親為大」。辦理好政事要有人,要得到人要修身,修身要依道來修,修道要有仁德。在《論語》裡面有子講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庸》上講「仁者,親親為大」,就是講一個孝字。我們自己把身修好,天下才會有賢德的人來輔佐你。這個「孝」字後面我們會講得更詳細。這是講正身。

  正身之後,第二個事就是用人。唐太宗在讀完《群書治要》以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他講到,「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你用正人君子,人人都會為善,百姓都會受到勸勉;用沒有德行的人,這個單位就會出現禍亂。魏徵在臨終的時候,他給太宗有一個諫言,告訴太宗,講到「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你用好人,國家就安定;你用人出現問題,國家就亂了。「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國家治亂安危就是由官員的德行決定,如果是奸佞的人把持政權,天下就會有禍亂。

  而且對於用什麼樣的人才,《群書治要》裡面講得特別多。我們這裡選了兩條,第一個是《新序》裡面講的,「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之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人主尊固」。這個國寶是仁者,有仁德的人。孟子講過,「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沒有仁德的人處在高位,他一定會違背先王之道,一定會把他的惡行傳播給民眾。所以選拔用人是國家治亂之本。

  另外在《孫卿子》裡面講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這種人是國寶,他能夠講,而且能夠做到,這種人在今世是聖人。「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他未必能夠很有口才,但是他真正能做到,這種人是國家的重器,要讓他們重用,讓他辦理政事。「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他能夠把聖賢的道理講得很透徹,雖然他自己還不能完全落實,這種人他也能夠來教化人,他能夠當老師。而且他教學相長,他未來也能夠提升,甚至能做國器、國寶。最重要的就是,「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有的人他講得很好,天天做惡事,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和魔。「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所以一定要讓有真正能解能行的人處在國家最重要的位置,讓他來教化天下人,天下人受到這種人的教化,天下自然大治。

  所以在《群書治要.後漢書》裡面有講,治理好天下並不難,《後漢書》裡面講,「務進仁賢以任時政,不過數人,則風俗自化矣」。你用賢德的人來推行教化,只要幾個人就行了。最重要的,我們不是要看別人,我們要看我們自己,我們學習聖賢的教誨,我們今天聽聞聖賢的教誨,如果這個世間出現像我們尊敬的蔡老師,我們傳統文化的各位老師,這樣的老師出現得愈來愈多,我們這個社會就會愈來愈安定。我們尊敬的淨空老教授,全世界有多少人在聽他的演講,聽他的講座。最重要是我們自己要發願,我們要做聖賢,我們真正成聖成賢,端正自己,正己就能化人。我們學習《群書治要》,學習治國平天下,這個天下不一定是由國家領導人他才應該學習平天下的學問。要知道,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四者是一件事情,你身修好了,你就能夠平天下。聖賢人來到世間,我們看到堯舜是聖賢,他們在聖位推行教化,天下大治;孔孟是聖賢,他們是平民,推行教化,同樣讓後世無數人受其福澤。而且夫子的影響幾千年,他雖然沒在聖位,但是被後世稱為素王。

  下面我們講要重視教化,我們講台後面寫了十個教學為先,這句話出自《禮記》。《禮記》裡面講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器皿,人不學習道德仁義就不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個「道」字,在中國的漢字裡面,它是一個首,一個走,就是人走路,從此地到彼地,必須要依此而行的路。道就是路,你只有經由這條路才能此岸到彼岸,五倫就是道,這個道要能人,要有人教。而且我們學習聖賢教誨,我們發現聖賢人他們到了聖賢的境地之後,他們的見地是完全一樣的。

  我們來看,為什麼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不僅是《禮記》裡面講,在中國中華文化的源頭,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周文王在推演《易經》的時候,就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講明白了。我們看到《易經》裡面第一卦是乾卦,第二卦是坤卦,第三卦是屯卦,第四卦是蒙卦。天地,乾坤代表天地,在一個國家代表君臣,在一個家裡代表父母,乾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要做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最重要是放下我們的自私自利,效法天地。天地,天上出太陽,下雨、打雷、閃電,地上有洪水、有乾旱,有任何東西,它不是為自己,它是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為什麼會有地震,人類會受到傷害?就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很多的舉動已經威脅到了無數物種的存在,地球母親只是在平衡這個世界而已。我們真正要學習聖賢,我們向誰學?就是學習天地之道。

  第三卦是屯卦,屯卦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這是萬物初生之時,天地之後,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卦辭裡面講到「利建侯」,這個時候利於封土建國。就好比一個國家安排任命各地的領導人,過去是諸侯,今天就是我們一個地方的省長,一個地方的州長。下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周文王在《易經》裡面給我們講出來了,在屯卦的後面就是蒙卦,蒙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文王是聖人,聖人他講的道理是永恆不變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蒙卦裡面講到,「蒙以養正,聖功也」,聖人來到世間就是做這一件事情。蒙是蒙昧,我們講童蒙教育,就是因為小孩來到世間,他開始是蒙昧無知,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這個時候一定要培養他的正知正見,這是聖人的功業。

  而教育的內容,我們總結六個字,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古聖先王教育的根本,第一個是倫理,第二個是道德,第三個是因果。倫理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而倫理的教育,最早《漢書.藝文志》裡面有講,儒教大抵出自司徒之官,這個司徒的司,司是主管的意思,徒是人口和土地。司徒之官,第一個擔任這個官位的人在歷史上就是舜帝。舜帝推行古典的教育,舜帝做天子以後,讓契來做司徒,推行五倫之教,這在《孟子》裡面有講。倫理道德我們大家可能幾天的學習都會有一個了解。

  我們重點講一講因果的教育。我們知道四書五經裡面有一部叫做《春秋》,「春秋」我們把這兩個字讀明白了,《春秋》你就都明白了。春天我們播撒什麼樣的種子,秋天就會結什麼樣的果。我們看到在《春秋》裡面講因果故事特別多。魏徵夫子在《群書治要》序言裡面講到,「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這部書就是昭德塞違,勸善懲惡,昭是顯明,塞是止住,教人顯明道德不要做違背自然之道,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

  我們可以講一個故事,在《左傳》裡面,在僖公三十年,衛成公派人去賄賂周歂和冶廑,這是衛國的兩位大夫。當時衛成公他是被驅逐出國了,丟掉了王位,他想要繼續做這個國王,就賄賂這兩個人。當時的國君是衛成公的弟弟,輔佐的是大夫元咺,他讓這兩個人把國君和元咺給殺了。這兩個人因為衛成公許諾,你讓我回去當國君,我就封你為卿。過去三公九卿,卿是一個很高的官位。這兩個人就把先君給殺掉了,歡迎衛成公回來。在太廟祭祀的時候,周歂跟冶廑兩個人就穿好了卿服,準備受命了,舉行晉職儀式。他們兩個人去太廟,周歂先進了太廟,他的車剛進太廟,周歂就突然暴病而死。後面的冶廑看到就害怕了,他趕緊回家說我不當這個卿了,而且他回家幾天之後也是暴病而死。《易經》上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造惡必得惡報。

  我們再來講一個善有善報的例子,我們講一個近代的故事。在江南有一個俞氏家族,曾經出現了俞樾、俞平伯,他們這個家族還出了我們近代國家的高級領導人,在這裡我們就不講具體的名字。這個家族為什麼近百年都這麼興盛?在他們家祖上曾經有這樣一位老人,祖上務農,這個老人一生考功名,快七十歲的時候才終於中了舉人,他中了舉人之後,主考官跟他講,老人家,你已經這麼大年紀了,你即使中了舉人也不可能去做官。然後就勸這個老人。這個老人就把這個舉人讓給下一個人,讓給了別人,說了一句話,我這個福報留給兒孫享。他就這麼一念,這個老人家的曾孫就是我們晚清著名的經學家俞樾。俞樾的學生,其中有一位叫做章太炎,這是近代的國學泰斗。而且他們家後代出了很多很多人才,就這麼一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不用去跟人爭。而且我們看到這個例子,放大到一個國家,積善之國必有餘慶。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五千年存在到今天?就是我們的祖宗積德。

  所以《易經》裡面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是夫子在解讀坤卦初六爻時候說的。初六爻的爻辭是這樣講的,「履霜堅冰至」,你踩在那個霜上,知道寒冬臘月就會到來,他從一個很小的事情知道結果。而《易經》裡面有一卦叫做復卦,我們大家都知道,冬至那一天特別特殊,十一月份就是復卦,古人講,「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我們看到我們今天弘揚傳統文化,這個風氣雖然在我們十幾億人的同胞當中還是少數人,但是這個正能量它一開始產生就不可阻擋。我們知道,冬至過後雖然還有寒冷的時候,但是春天已經不遠了。另外《易經》裡講到一句話還特別重要,叫做「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你沒有德行處在尊位,沒有智慧想幹大事,沒有能力想擔重任,就會有災禍。所以末學坐在上面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漢書》裡面還講,「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你做善事積攢德行,你不知道有什麼好處,到時候你就知道,遇到災禍你能夠化險為夷。「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你背棄義理,你不知道有什麼害處,到時候災禍來了你後悔就晚了。《文子》裡面還講到,「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印光祖師講,「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我們要把這個因果教育告訴全世界人。而且我們看到在中國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特別善於教化的帝王。我們前面講到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們知道,中國人常常引以為自豪的鄭和下西洋,我們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都是在永樂年間完成的。這個永樂皇帝他就特別懂得教化,他曾經編了一部書叫《孝順事實》,把全國孝子的事蹟教導民眾。第二個他編了一部書叫《為善陰騭》書,因果報應的,教導民眾。第三個他還親自註解過《金剛經》。儒釋道三家的教育做得非常的圓滿。

  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在一個孝字。我們這一部五十萬字的《群書治要》,總結為一個字,這個字就是孝字。夫子在《孝經》裡面講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我們的古聖先王他有一個至德要道,高到頂點,至極的德,切要的道,這個道能讓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所以夫子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呂氏春秋》裡面講到,「治國家,必務其本也。務本莫貴於孝」。末學在習講《群書治要》的時候,有一天就深感這一部書我們怎麼樣能夠讀懂,不得其要。有一天讀《孝經》,讀到我突然之間內心有一道光明,「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這是我們的舜王,他侍奉父母、侍奉兄弟到了極點,他的父母、弟弟時時刻刻想害他,想把他害死。

  然而歷史上講舜王「象耕鳥耘」,他在歷山耕種的時候,大象來幫忙,小鳥都來幫忙,後人往往認為這是神話、這是傳說。當我讀到《孝經》的時候,學習的時候,我終於相信這是真實的事情,因為《孝經》上講,「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他是一個在鄉間耕種的農夫,誰也沒想到他後來做了天子、做了聖賢,就是一個孝字。所以《中庸》上講大舜,舜有大德,「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我們的老師常常講,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是大孝,能成就聖賢利益千秋萬代的眾生是至孝。

  《中庸》上講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繼承我們古聖先王的志向,講述我們祖先的德行,他們的一切就在這一部《群書治要》裡。在三年前,末學剛剛學習《群書治要》,我們萬萬沒有想到在今天,這一部書已經送到了我們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手中,送到了全世界很多國家元首總統的手中。我們是一個普通的百姓,是一個國家最普通的公民,雖然我們是一個普通百姓,但是我們念念要想到天下、想到國家,我們常常記得父母的恩德、老師的恩德,卻常常忘記國家的恩德。

  佛陀在涅槃的時候,他的弟子就去問佛陀,老師涅槃以後,我們以誰為師?佛陀講了八個字,「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今天我們學習《群書治要》,我們終於體會到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教誨,就是勤儉、就是倫常道德,也就是我們要勤儉節約,要大興學習之風。我們看儒家的五常和佛家的五戒,聖人講的道理都是一樣,仁就是不殺生,義就是不偷盜,禮就是不邪淫,智就是不飲酒,信就是不妄語。

  我們往往在迷惑當中不能回頭。老人家常講,《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群書治要》是觀音菩薩。老人家前段時間曾經寫了一幅字,看到這幅字末學不禁痛哭流涕,「若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如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我們學習聖賢的教誨,我們的聖賢大慈大悲,我們的祖宗日日在為我們救苦救難,給我們留下這些聖賢的典籍,就是希望我們回頭。我們要記住我們的祖宗的教誨,陸游曾經講過,「位卑未敢忘憂國」。我們雖然是一個普通百姓,但也不能,不敢忘掉我是國家的一員,念念要想到我們的國家,想到我們整個世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面講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我們的老家,家家戶戶都有貼了這樣一個牌位,叫「天地國親師」位,末學從小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就是從這幾個字開始。那時候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直到學習《群書治要》,在「國語」裡面我看到了一段話,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滿眼含淚,這是一個臣子在他的國家滅亡之後,對俘虜他的一位國王講,他說「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唯其所在,則致死焉。報生以死,報賜以力,人之道也」。我們的父母生養我們,給我們身命;我們的老師教導我們,給我們慧命;我們的國家領導,我們的國家政府,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安定太平的社會,我們要報父母之恩、老師之恩、國家之恩。我們常常念到幾個字,「報四重恩」,我們真正依教奉行,老實、聽話、真幹。

  我們非常難過的看到,在《群書治要》論壇召開的第一天,我們祖國的大地又發生一次地震,我們希望把我們這些天來學習的這種精神,全部迴向祝願給我們這些受苦受災的同胞,祝福我們這些同胞早日遠離災難,讓我們的國土更加安寧,讓我們大家心手相攜,共度難關。溫總理在汶川大地震的一所中學的黑板上寫下了四個字,叫做「多難興邦」。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遇到過無數的磨難,經歷過無數次的動亂,但是我們一直是一家人,從沒有被分散過。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共同祝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萬物和諧,世界大同,《群書治要》弘遍環宇。

  好,末學的分享一定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