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第三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10/12/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46-0014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老師,諸位學長,大家上午好。上一週我們邀請張老師給我們談到,在大學落實推展中華文化倫理道德的一些經驗做法,很多學長聽了之後也都非常積極,希望在自己的地區也能讓這些大學生受益。這麼多學長這麼積極,確實勵志格言都念到心裡了,「任重而道遠」。但好的想法它也要循序漸進,要看到一件事情它的關鍵在哪裡,它的門道在哪裡。我們看張老師在分享的時候,確實念念想著要利益這些大學生。所謂「慈悲為本」,有這分慈愛的心,方法方式也要循序,也要因地因時制宜。關鍵第一個在公家的單位做事,他的領導者認同是相當重要的基礎,假如沒有領導人認同,你有心想做不見得做得起來。所以李處長是關鍵的關鍵,「人存政舉」。「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像人民的福祉,很多禍亂就因為他而停止下來。大家看這些大學生,在大一的時候都能懂得這些做人的道理,他這四年能充實,他這四年能少造很多罪業,不是化了他的災難!包含課程當中還提到那個時候流感,是SARS是吧?甲流,流感,那個時候很嚴重,居然完全化險為夷。所以經典這些話是真實不虛的,一個至誠的善人,他的心念可以護佑這一方的孩子。

  所以我們看每一個成功的個案,都是他的主事者有正確的認知,沒有正確的認知,反而事情會做得很亂,瞎忙一場都有可能。松花江中學為什麼成功?有呂杰校長,他是掌舵的。海南省監獄系統為什麼成功?張發廳長掌舵。他們的腦子,都非常的冷靜,做事非常的有條理。大家要看到這一點。不然好心做壞事,就是太熱情了,沒有章法,把事情給做壞了。我們看張發廳長,他首先自己帶頭,李處長自己帶頭,呂杰校長也是自己帶頭,自己去參與課程,帶領大家去學習。而且骨幹要跟上,張廳長到廬江去的時候,他九個主要幹部一起去的。就像蓋房子,這個柱子你要先把它立穩,接著房子好蓋,事情好推展。有護持的人,也要有很好弘法的人、講學的人,而這個講學的人要無私無我。王琦老師本來可以做副校長不做,就為了好好帶孩子,讓孩子能真正得力於中華文化的教誨,把這個名(功名)捨掉,所產生對整個民族社會的影響更大。他一個班級做榜樣影響一個學校,一個學校當榜樣,現在可以說影響全球知道這個事情的華人。包含去年我們在馬來西亞北方大學辦課,二千五百個教育界的同仁參與,就請到呂杰校長跟王琦老師給大家現身說法。所以這幾個條件重要,這個學校的領導者認不認同?再來,有沒有真誠的講師去推展?還有,還要有一些好的學生做影響眾,這都是很重要的步驟。大家都想一蹴可及、一步登天,這些條件要看清楚。

  張老師是先在一個社團,這一些很有善根的孩子們學了一段時間,他們有變化,他們的整個行持、氣質會讓其他的同學覺得很不一樣。而我們從張老師談的過程當中,可以深刻感覺到苦口婆心、設身處地為大學生的現況以及他的未來著想。不知道大家記住哪些話?什麼能感人?無私能感人。一開始為什麼這麼多社團邀請?因為不用錢的。無私能感通!我自己在海口,曾經到一所中學去講課,這個中學算是社會當中認為很好的學校。我剛開始上課的時候,高中的學生拿著教課本在底下看,他們可能是被強迫來的。當下我們看到這些學生,還沒聽課就拿本書,我們心裡做何感受?能不能動心?我來給你們講課,你們還這麼不尊重。那就被轉了。能來就好,能聽一句、兩句都好。對人不要要求太多,要求自己就好,不要要求別人。所以君子責己不責人,求己不求人,身心才能自在;有求人、有責人,身心不安。結果在講的過程當中,我們體會孩子很善良,聽到老祖宗這些叮嚀非常有共鳴,慢慢的頭都抬起來了。最後一個半小時結束,校領導安排讓孩子們說說話,第一個舉手的,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舉手一講話,第一句話說,「現在講課居然還有人沒收錢」,他講到這裡就哭了。大家看這些孩子善不善良?就不收錢給他們講課,他就能感動到一個男孩子當場就落淚了。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人長輩的人,真正能依照經典去做,哪有不把孩子的善良喚醒的道理!所以那天聽張老師談到這一點,我就回想到那一幕。真的,孩子很可愛!

  我那時候到大學講了應該有十來個月的時間,孩子們都是目不轉睛。他愈專注,我都覺得我們愈對不起他們,他這麼想學,我們當長輩、當老師的教了他什麼?而張老師提到,其實也是不斷的激勵孩子的志氣,所謂「學貴立志」。他告訴孩子,你可以不是第一流的學校、第一流的科系,可是你可以做第一流的大學生。這話誰聽了不受鼓舞!讓他在進入大學的一開始,這是緣分的開始,慎始慎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這些關鍵點上,我們身為老師、長輩的有沒有抓住這個時間點,舉一反三?不只是在學校當中我們重視每一個因緣的開始,我們身邊的親人要去上大學,我們給了他們什麼叮嚀?讓他提起最正確的學習態度,以至於跟人相處的態度?他沒有正確的觀念,去了之後又是同學們人云亦云,等到他醒過來的時候,都不知道已經是做了多少錯事。包含我們的孩子要到一個單位去上班,我們交代了他什麼?到一個領域去,我們又提醒了他們什麼?比方我從事小學教育,我的長輩提醒了我,這些孩子都是他父母的心上肉,國家信任你,他們的父母信任你,你要對得起人,而不是看著老師的薪水很穩定,那是見利就會忘義。

  今天孩子要走入婚姻,那是一個重要的機會點,我們又交代了他什麼?那個機會點抓住終身不會忘記。親朋好友跟我們這一生的緣分這麼難得,我們真的利益他什麼了?要趕緊長智慧,隨時都能供養身邊的人、成就身邊的人。一個人為什麼學習可以不間斷、不懈怠?因為他有使命,他有慈悲心,他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劉芳總裁,她的父親在她結婚當天跟她講,「結婚,該幹活了,該扛責任,該懂得吃苦了。第二個,別給人添麻煩。」你看多厚道。「第三,別丟臉。」「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早上我們一個同仁講到,他出去講課,那個公司的一個員工(一個朋友),聽到他是台灣人,對他非常熱情,為什麼?因為他曾經被一個台灣人救過。結果一個人見義勇為,台灣人全沾光了,是不?但注意,一個人造孽,整個地區的人都被他侮辱,都被他拖下水。我到海口去的時候,跟一個朋友出去兩天,第二天晚上,他可能對我有點信任,有一些心裡話就跟我講了,他說蔡先生,你是我見過第一個不找女人的台灣男人。我那個時候聽到的時候,我說這些台灣的男人造了多大的孽,把寶島的形象就這麼毀了。枉為台灣從小都有中華文化,一九六八年還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這麼好的環境離開家鄉還出去造孽。所以我們隨時要想到,我們代表自己的國家民族,一言一行可別侮辱了祖先跟自己的國家,人有這種使命感,怎麼會放肆!所以慎於始,我們要有這樣的敏感度,很真誠的去提醒、去護念有緣的親朋好友,像這些大學的孩子。

  為什麼言語能有共鳴、能有懇切?還是這一顆愛心。所以大家聽了老半天可別只聽到那些做法,而沒有看到最核心的愛心。我在聽的時候也是跟著在流眼淚,不過我流眼淚有點功力,只在眼圈打轉,就把它趕快吸收掉,不能流下來擦。因為我現在很怕流下來在那裡擦眼淚會驚動身邊的人,他們會擔心,所以我流眼淚盡量練到不要滴下來。因為有一次我記得我們辦「幸福人生講座」,二00四年七月好像是十三號,在海口辦第一期「幸福人生講座」,第三天的時候,海口市教育局長親自來聽我們的課程。我那個時候很感動,因為又讀了很多《德育故事》那些好官,看教育局長親自來聽,後來我就親自送局長回去,車子開走,我就突然被這些仁慈的官員感動了,我就蹲下來哭,忍不住了。身邊的人嚇壞了,怎麼了、怎麼了?但是這樣的淚流多一點痛快。人生能遇到這些至心為人民的人,都能讓我們的生命受到很大的震動跟啟發。

  所以真正有官員愛民如子,我們有多少力量都要盡心盡力幫助這個地方,因為那個地方的緣成熟。這個時候就不能分自分他,那不是我的故鄉。你的故鄉還沒成熟,你又那麼執著,不是把力量全分散了嗎?哪個地方成熟、許可的話,盡力幫它,那個地方做起來不就帶動了全國嗎?所以做事的原理原則,成熟的地方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來幫助這個地方做起來。所以很多事情是可以有很好的發展,但是人都分自分他,都把力量給拆散了。分自分他不打緊,還在那裡比來比去,對立衝突就更麻煩。當然,想要整合力量是一個好的心境,但隨緣就好,也不要強求。最重要的以德服人,以德感召人。什麼德?無私無我最重要。「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錢財、人才都過來了。尤其在大陸,善心的人太多太多了,有民族國家使命感的人也非常非常的多,真看到無私的人,一定會感來很多助力。

  張老師又提到,他給孩子們講,你今天在一個單純的人際環境都不能夠跟人家相處得好,你再踏出社會,你很難跟人處得好。把孩子的思想、視野拉遠,拉到未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人和都達不到,你怎麼真正去利益你的團體?首先要修養好自己的德行,能跟人家相處融洽。他大一聽到這樣的話,他就知道他有一科必修科目,人際關係。我們聽了將近三個小時的課,留在我們心中的有哪些東西?用心聽,這些東西都會吸收。為什麼用心?有責任心,抓住每一個機緣去利益有緣的人。這個時候,我們有這一分存心跟責任,抓住每一個機會吸收經驗、提升智慧。很多人聽人家講課吸收的程度不一樣,其實吸收多少跟他的心量成正比。他心量很廣,就像孔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哪一個年齡層的他都關心,所以任何人講話,他都能從中吸收到利益各個年齡層的這些好的教誨。可是今天我們聽課的時候只有自己的家,只有自己的孩子,可能聽百分之八十都覺得這跟我沒關係。吸收程度跟心量成正比。

  而真正要吸取別人的經驗,最好的方法還是跟一段時間,才能看到一些門道。當初我要去學校教書以前也很幸運,我同學的太太,她的小學老師陳真老師,我曾經去看過她現場教學,很不一樣。當天看完還可以請教她,非常耐心、細心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可能有人說,我沒有這個機會。又在向外求了,是不?傳統文化是內學,因緣是自己的心感召來的。這一次馬來西亞好像有四個還是五個老師,到台灣去學了二十幾天。這些老師很有愛心,教到很大的瓶頸跨不過去,但是他無私的心還是感來好因緣,陳老師親自帶了他們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問題都解決了。每個人要有信心,只要自己是真心、至誠,可以感來殊勝因緣。所以之前跟大家提過,台灣三重市兩位老師發心做了十三年,她們一月初兩個都會來。其中一個是得到台灣師鐸獎,全台灣的師鐸獎,愛心都受到整個政府的認同,給大家現身說法。所以大家應該可以體會到誠則感通。實在不知道七十幾位學長到底是什麼來歷,怎麼這些第一線無私無我的人統統都被大家感召來了。所以這些勵志格言有感通,大家念得很誠,「任重而道遠」。而這些老師們,只要大家願意學,確實掏心掏肺都在所不辭。

  大家假如要學到在大學裡面落實的經驗,建議大家比方七天、十天,真正去跟著李處長、張老師他們的運作看一下,看了十天之後再來發問。也不要耽擱他們太多時間。修養的功夫在哪?處處為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學問。這些老師們體力都是大量透支,講話很耗氣,這叫開口神氣散。你真正都看完了再來問,更準確、更到位。都還沒看就問一大堆,人家又熱心一直給你講,你都沒有體恤這些老師,他們連吃紅薯的時間都快沒有了。我聽的時候那個影像都好像浮在腦海裡,在那裡趕場。一個學生處的處長,本來可以做副校長的人,你看為了傳統文化奔波成這個樣子。尤其是他做事的那種嚴謹,是我們最重要要學到的。謹慎為保家之本,要保全一個因緣,因為守成不易。尤其在學校,很多規定絕對要遵守、要謹慎,不能讓這些領導認同我們、支持我們,最後變成我們給他添麻煩,這情何以堪!不能激動,要冷靜處事,國家規定的這些事情要遵守。我現在講的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有一個地區,當地的官員全部支持他,官員出面來幫他辦活動,結果沒有遵守一些規定,發一些宗教的東西,最後那些官員全部被他的上級調去調查。你看人家的熱心就因為我們不謹慎,給人家添了多少麻煩。人家本來一心一意要為傳統文化,結果你看給人家這麼大打擊。為什麼「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做事牢靠,不浮躁、不急躁,穩紮穩打。

  大家昨天去了馬六甲,看大家今天精神挺好,體力不錯,還是因為憋了很久,終於可以出去透透氣了。大家有沒有看到我們胡主席、溫總理走過的足跡?所以四海的華人都是一心的,現在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而我們承傳聖賢的精神,鄭和就是我們的榜樣。在那個時代,帶給全世界這麼大的福祉,他也昭示世人,中國人的強大只會帶給人類幸福。而我們更要以實際的行為做出來,面對不同的宗教、種族、國度的人,我們要仁慈。就像當時奧運會的時候,「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中國人是好客的,華人有好客的特質。

  上個禮拜我們講到學習不畫地自限,而且要以聖人為目標。孔子留給我們一個千古作聖的祕訣,「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你們看不懂我的眼神嗎?我的功力太差了,都已經第四個禮拜,默契還沒有培養成。想當年,我在打羽毛球的時候,跟我的partner(拍檔)默契很好,稍微嗯一下就知道意思。真的那個肢體都不用言語就知道要怎麼移位,人的默契可以到這個樣子。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兩個都是無名小卒,居然在體育場上遇到我們高中,全校排名第二名跟第五名的人,他們兩個聯手跟我們兩個打。大家想一想勝敗如何?你們看我笑這麼開心就知道了。所以這個默契太關鍵了。他們雖然是高手,但默契不足,最後我們還是勝了。結果旁邊很多女生拍手,但是不可以貪著,因為我高中念男校,只有一個音樂班是女孩子。我感覺男女分校好,為什麼?那種年齡不分校很麻煩。為什麼?孩子他定力就不夠!定力不夠,你還推他到那些他根本就定不了的境界,講一大堆很好的理想理念。其實還是要實事求是。

  好,所以剛剛我們講要有默契。而且很重要的,我們在四十集當中跟大家交流一個學習的態度,就是今天學的今天消化,「今日事今日畢」。因為我那個時候到補習班去,離考試時間只有四個多月,要準備十三科。所以我沒有時間再分神,就全神貫注聽每一節課,聽不懂一下課我馬上去問老師。結果有幾位老師,我一下課追他追不上,因為他要追火車。補習班老師過的日子,也真的不是人過的日子,排滿了,高雄上完,上台中去,又上台北去,他整個台灣補習班跑。我看補習班老師壽命不會太長,就這麼跑的,壽命不會太長。現在的人,有時候真的是拿命來換錢。而我們身為一個領導者、一個企業家,可別真的拿錢去買人家的命,要有父母的心,不能把人當工具用,用壞了就把他扔了。大家不要太敏感,我不是說誰,你們這幾位企業家都是我非常佩服的人,都是民之父母,用父母的心對待下屬。

  這樣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學東西紮實。假如覺得還有明天,明天再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磋砣」,蹉跎光陰。所以《了凡四訓》有一段話,大家可以不把《了凡四訓》背起來,可是最關鍵的、最懇切的教誨,時時拿起來叮嚀自己。了凡先生講,「世間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是最值得悲痛的事,明明是可以成聖成賢的料。「彼何以百世為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這麼多的染著,擋不了這些誘惑,「私行不義」,做出很多對不起良心的事,「謂人不知,傲然無愧」,覺得沒人看到,一點羞恥心都沒有,「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所以不能因循、不能懈怠,要精進。而且這個精進不只要保持,還要更提升,這才是進步。我們那個時候在補習班保持這種狀態,現在我們聽任何一個人講課都保持在這個狀態。要不我複講一下張老師的課給你們看一下。你們拍手就是不信任我,因為後面的課還挺多的。上一次我表演給大家看,你們可以去看上一屆進修班,劉芳總裁講完我隔天複講。大家在我們一起共學的時候,每一段道理我們有沒有真正把它領納,變成我們的態度跟習慣?這才能受益!所以這一句千古作聖祕訣!你們都不背,不是太可惜了嗎?孔子把他一生成聖的方法都說出來了,我們時時以這句話要求自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講到,修學有四個階段,學、道、立、權,「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我們第三個階段是任何境界屹立不搖,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也舉了八德的例子,大家記得吧?上個禮拜有一節課專門談如何屹立不搖,從這些聖賢的榜樣當中我們效法。而孔子在《論語》當中的教誨,「君子義以為質」,學君子之道都要遵循道義,最重要的君子本質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態度,絕沒有自私自利。孟子就這個心境做了一個註解,讓我們看了很有體會,「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我們在看這些經句的背後,看到孟子處世的態度沒有?行一個不符合道義的事情,殺一個無辜的人,或者是傷害一個無辜的人,而能得到天下,絕不做。我們說,先傷害這個人,我得了天下,我一定施仁政,有沒有道理?當下都不能保證為人著想,還能保證有權力之後為人著想嗎?

  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讓我們洞察自己的心態,也洞察很多事物是真的還是假的,不能只聽這些話語,因為人很容易讓自己錯誤的行為合理化,講得好像很有道理,事實上從這些話去看就知道沒有道理,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在因地所存的心不是真心,不可能會有好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我記得我那時候在海口,有一些朋友來,他看我在做這個事情,他就說,「等我有錢,我一定做這些善事。」結果七年多過去了,他們都還沒來找我。就是連眼前隨分隨力的善事都提不起來,那還能保證以後嗎?所以妳兒子跟妳講,「媽,以後我會給妳買大房子,會給妳買大車子」,然後妳就高興了半天,結果啥事也不幫忙,那都是花言巧語。不是男人會花言巧語,現在的孩子也會花言巧語。你要引導孩子都要落到當下的實處,而不要講空話。我們面對任何境界都是以道義為準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做,合乎道義的,縱使有生命危險都做;不符合道義的,天大的好處絕不起心動念。所以李處長覺得道義所當為,副校長也不要了,這個就是給我們表演,可以立,屹立不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們在做這個事情過程一定有很多問難的,可是他們不會退卻。再來,「可與立,未可與權變」,更高一級,不只要屹立不搖,還能通權達變。

  我們現在翻到《古文讀本》五十六頁。八德也要會權變。我們看到曾子這一篇,這是「孝篇」的通權達變。「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這個芸跟耕耘的耘一個意思。他在照顧瓜的時候,不小心把瓜藤給弄斷了,那整個瓜就毀了,就活不了了。結果「曾皙怒」,曾皙是他的父親,很生氣。「援大杖擊之」,剛好手邊有一個粗的棍子,太生氣了,拿起來就打。「曾子仆地」,看到父親把棍子拿起來,曾子連閃都沒有閃,覺得自己做不對,接受父親的責罰。結果一打他就昏過去了,「有頃蘇」,頃就是很短的時間,蘇是蘇醒,「蹶然而起」。大家看,要看到文字背後的心境。第一個,被父親打得那麼重,眼睛一張開首先想到什麼?我們入一下故事,假如是我們,「哎喲、哎喲」,是不?「氣死我了,我爸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去跟他理論。」但是我們看曾子,這是我們不可及的地方在哪?他醒過來考慮到的是,「哎呀,我睡多久了,我父親一定很擔心」,馬上跳起來,蹶然就是驚起,很快的就爬起來,然後趕緊看他爸爸的情況。孝子心中只有父母,沒有自我的。馬上「進曰」,恭敬的對他父親講,「曩者參得罪於大人」,曩就是剛才的意思。「大人用力教參」,父親你很用心的教育我。「得無疾乎」,父親,您沒有不舒服吧?您沒有氣壞吧?都是為他父親著想。「退屏鼓琴而歌」,這個字在《孔子家語》是「退房鼓琴而歌」。不過屏也好、房也好,不影響意思。屏可以當作退到屏風後面去,進入房裡去,都可以。為什麼要彈古琴?「欲令曾皙聽其歌聲,令知其平也」,要讓他父親聽到他唱歌還這麼嘹亮,知道他很平安,沒事。在那唱,他父親一聽沒事,寬心了,因為父親打完一定也很後悔。

  「孔子聞之」,孔子知道這個事了,「告門人曰」,告訴他的學生,「參來勿內也」,曾參這個學生來了,不要讓他進來見我。曾子聽到了,「自以無罪」,他覺得我這麼做應該沒有錯,但是可貴在哪?「使人謝孔子」,這個謝就是請問。這提醒我們,假如師長說我們錯了,我們還覺得自己對,還是要請教,不能固執己見。甚至於不能不信任師長,你看我對,師長不對,那就麻煩了,這就沒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相信自己的師長。「孔子曰:汝聞瞽叟有子」,不是跟你說過了,瞽叟有個兒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他侍奉父親,「索而使之」,索就是找,找他來幹什麼?來使喚、來服務的時候,「未嘗不在側」,一定在旁邊等著父親使喚,很恭敬、很體恤父母的需要。「求而殺之」,如果剛好起了不好的念頭很生氣,父母想要加害於他,「未嘗可得」,就找不到他了。這個孝心裡面有智慧,很機靈的。「小棰則待」,父親生氣拿著小棍子,乖乖的接受責罰;「大棰則走」,棍子太大,超過幾釐米,趕緊跑,這叫權變。「以逃暴怒也」,逃什麼?父親那個時候剛好生氣,有時候控制不了情緒,這個時候就要權變,趕緊離開,不能還在那老老實實被打。「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你今天屈著身就等著你爸拿這麼大的棍子打你,「立體而不去」,你馬上身體立在那裡被打,倒下來了,你都沒有走開、逃走,「殺身以陷父不義」,你命假如沒了,不是陷你父親於不義嗎?而且你父親一輩子有傷子之痛,還要背殺兒子的名。「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嗎?你這個行為讓你自己死了,不是殺天子之民嗎?「罪奚如」,你這個罪就很大。「以曾子之材」,曾子是很用功的、很善良的,「又居孔子之門,有罪不自知,處義難矣!」就是處理事情能到恰到好處,合乎義理,這是要功夫的,要不斷提升。

  從這一段我們就看到,為什麼「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有很多道理它有更高的境界,你要深入,你就能理解、就能權變。權變在哪?對於當下的因緣很冷靜的可以分析清楚。不然我們聽這個課程,我們跟大家講到第六是「不畫地自限」,第七「慕賢當慕其心」。為什麼我要問大家?因為我本來列好的,一講就變了,所以我也得要確認一下。但是我都列出來了,可是剛好講到那個理,有些排在第十位的它就到第七,「慕賢當慕其心」。第八,「只有自己是學生」,這是第八。第九,「要善學」,而善學當中要用心,要有悟性。其實悟性還是要用真心去感悟,善學就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都是善學。而且要「依義不依語」,聽了這些道理要依它的義理、精神,不是依它字面上的一些表相而已,不然就會學得很呆板。比方《弟子規》說,「財物輕,怨何生」,表相上就是錢財不要跟兄弟計較,這是不是表相?有人聽完,好,不跟兄弟計較,回去之後拿一大筆錢給他弟弟,結果他弟弟拿去賭博,那他就是依語了!義在哪?義在不跟兄弟計較,兄弟有什麼困難盡力幫他,這才是義,又不是鸚鵡學舌。而且所有的義理,它有一個核心就是愛,就是真正能利益對方,這個精神抓住,權變就不難。不然統統死在文字上,而且愈學愈不自在。

  比方前陣子師長發起六和敬化解災難,希望大家都依照經典修學,把功德迴向化解世間的災難,這大好事。結果強調做不到先不要簽這六和敬,很多人就說,我沒簽,我沒法做了。請問大家,化解災難誰不能做,要簽名才能做嗎?不是都死在文字上了嗎?都死在形式上了嗎?精神在哪?念念為眾生著想,有絲毫的功德絕不求自己的福分,全部迴向,那誰不能做!可是為什麼還是要有這個形式?因為沒形式人很容易懈怠,沒有規定功課,拖啊拖啊,明日復明日,就懈怠了。所以規定、固定功課是為了什麼?為了讓我們不能夠蹉跎這些時光,有了這個數目,你每天有督促,趕緊要把它做好。可是可別做到最後又變例行公事,變應付,早上騙聖賢人一次,晚上又騙聖賢人一次,結果你念了半年、一年過去了,這些經典都沒有落實在生活,我看也沒啥功德。最重要的功德是什麼?如說修行供養,要把這些經典真做到,這是大功德。念了半年、念了一年都變形式,該怎麼隨順習氣還是怎麼隨順習氣,那還有多少功德?一天當中邪念比正念多,邪行比正行多。所以我們在領納一個因緣,都要從它的精神跟實質去領受。

  那可能又有人的狀況會出現,他現在就不斷的在做利眾的工作,可是剛好參與六和敬要做這些功課,結果要做這個功課,反而把本來因緣裡面該做的事給耽擱了,有沒有可能?那就是不會變通。你現在做的不都是為了人民嗎?這不是功德嗎?難道就要做那個作業才叫功德嗎?所以人有時候一大堆煩惱,就是沒從自己的心去關照,沒從事物的本質去思考,統統落在言語表相上面、形式上面,不得自在。可是很重要的一點,可別想自在,最後根本統統都是因循苟且。哎呀!不要執著,不要執著,結果自己統統非常懈怠,還在那裡唱高調,那就真是要不得。所以最重要的只要是念念為人民,絕不能浪費一分一秒,全部都用在自我提升跟利益大眾上就對了。所以依義很重要,絕對不離利眾的這個根本,利益對方的根本。

  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翻到《德育古鑑》四十五頁。最後這是悌道的權變,這很有味道。「趙彥霄與兄彥雲,親喪」,他父母親去世了。「同居二十年」,也很難得,兄弟同居二十年。「彥雲浪游廢業」,他的哥哥比較遊手好閒,荒廢學業、事業。「彥霄數諫不聽」,勸他哥哥,他哥哥沒有聽進去。「遂求分析」,分析就是分財產。大家想分財產對不對?不對,那是形式上不對,但是每一個道理都有權變、有開緣。「分後五年,兄之產業蕩然」,全部都花完了。不只花完,「逋負盈門」,逋負就是他欠人家錢,很多債主來了。負就是負債,逋字就是拖欠的意思。逋負盈門,債主在他們家好多,塞滿了家裡面。「漸欲逃亡」,慘到什麼?實在沒有辦法在人群立足,就要逃走,逃債了。「弟因除夕置酒」,了解這個情況,剛好接近過年,除夕的這一天就邀請他的兄嫂,「迎兄嫂飲」,請他們共用年夜飯。「告曰:弟初無分析之心」,哥,一開始我絕對沒想說要跟您分家。「以兄用度不節」,因為您那時候用錢還不是很節制。「惟恐悉皆蕩盡」,怕祖上留下來的產業統統花盡。「不得已而分」,那時候不得已提出來分財產。今天「幸守先業之半」,還守住了祖先一半的基業,「尚足供伏臘之需」,這些財務還可以足夠,伏是指夏天的祭祀,臘是冬天的祭祀,臘月是十二月。「今日兄嫂仍復同居,以主家事」,從今天以後我們還是住在一起不分,而且由您跟大嫂,你們是長輩,這個家由你們來操持。

  我們想一想,他的哥哥走到這種地步,自己也很懊悔。人在這種時候會反省。而他的弟弟卻是至誠的心,不分你我,完全信任他,就把他的良心給喚醒了。「即取分書焚之」,就把分家的契約燒掉,「倉庫管鑰」,倉庫的這些鑰匙、這些帳簿,「悉付兄嫂收掌」。不只是真心,真做!「更出所蓄」,而且還把積的錢拿出來幫哥哥還債,「償諸負者」。「兄嫂愧謝不已」,太感動、太慚愧了。「既受之後」,良心發現了,人就能改過遷善。人為什麼不能改過?還沒有到讓他良心感動。所以我們真的不能感動人,還是先反思己之德未修,所以感未至。所以「處事謹節,治家勤儉」。說到這裡我們就想到一句俗話,「浪子回頭金不換」。「彥霄與子,其年同登第」。我們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讓出去損失了嗎?兒子跟自己同年都考上進士。

  我在看這些德育故事的時候很吃驚,這個孝悌傳家出好多進士。像「吳孫勸夫」,吳子田的太太孫氏,她先生跟後母很可能要衝突起來,都是她把他先生勸下去的,後來孫氏生了三個兒子,三個都是進士。百分之百,這有品質保證。一個家族要出一個都難,她生三個三個都是,孝悌傳家。包含唐朝的「崔唐乳姑」,唐氏的媳婦這麼孝敬她崔氏的婆婆,他的家族是唐朝出最多士大夫、最多官員的一個家族,孝傳家。所以曾國藩先生很有見地,他說到要三世、四世不衰,要勤儉傳家;五代、六代不衰,要樸謹傳家,謹慎又樸實,很實在,不張揚、不奢侈,謹樸;要八代、十代以上,一定要孝悌傳家。大家昨天去馬六甲有沒有看到相關的門聯?「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都是在提醒我們,家道最重要的還在孝悌。

  我們看後面有一段評語,評得非常有見地。「此等處」,像這種情況。「全要純是一片惻怛至誠」,惻是憐憫,怛是哀憐,就不忍心自己的兄嫂變成這個樣子,惻怛至誠。「纔得泯然無迹」,泯然無迹就是所有以前發生過的事全部都沒有放在心上。誠心絕不能夾雜對親人的看法,對他們有看法,遇到一些情境,刻薄的話、指責的話就出去了。所以「泯然無迹,兩兩相忘」。因為他的兄嫂,有這種遭遇的人其實都很敏感,我們家族裡面有人曾經犯錯的,那都很敏感。我們真正不見他過了,那種真誠就能感動;可是假如還是見他過,有時候一、兩句對他有看法的話出來,可能他就沮喪了,或者惱羞成怒,都有可能。所以說「若有纖毫芥蒂」,還有這些疙瘩在心裡,「便觸人心目」。你說他的弟弟,或者他的太太,假如真的跟兄嫂在一起,這些態度一出現,兄嫂就難過了,觸人心目。你們以前怎麼樣怎麼樣,這種話一出來就麻煩,「兄嫂受之,亦決不能安矣」。尤其每一次在講這個男子很有德行,告訴大家,他的太太更令人佩服。為什麼?那是他的親人,那有血緣關係,他的太太沒有血緣關係,更能隨喜成就先生的德行,這個女人太有修養了。這是孝、悌。

  忠也有通權達變。我們看《古文讀本》五十四頁。好,這再舉下去很長,我們就舉到這個為止。我之前在「幸福人生講座」,尤其是進修班都有講到這些八德的權變,大家可以參考前一、二期的資料。假如前一、二期講得比較多的,這一期我就比較少講,補一些可能我們現在大家遇到比較多,但是之前又講得不夠的部分,請大家諒解。我們看五十四頁裡面,「子路為蒲令」,蒲是縣城,魏國的一個縣城。「備水患」,那個時候有水災。子路不簡單,防微杜漸,居安思危,趕緊要防止水患。「與民春修溝瀆」,修整這些溝渠才能夠防止水患。「為人煩苦」,為了人民煩勞辛苦,不只他辛苦,老百姓在做這個事情也是非常的辛勞。他感覺到這些老百姓很辛苦,「故予人一簞食,一壺漿」,他心很軟,趕緊賜給這些人民,簞是圓形盛飯的竹器,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水喝,一壺漿。「孔子聞之」,孔子知道這個事,「使子貢復之」,交代子貢去把子路煮飯的那些器具把它給推倒,傾覆掉。結果,「子路忿然不悅」,子路就很生氣,「往見夫子曰」,他們都很難得,不高興歸不高興,還是要去問個明白,不會跟夫子鬧情緒,「哼,不理你了」,不會這樣。「往見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說老師,我是因為暴雨要來了,害怕有水災,「故與人修溝瀆以備之」,跟老百姓趕緊做好準備。「而民多匱於食」,匱就是匱乏,沒飯吃,「故與人一簞食一壺漿,而夫子使賜止之」,卻叫端木賜來制止我這個事。「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你不是止住我仁慈的行為嗎?為人民著想的行為嗎?「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夫子你每天都在強調仁慈、仁德的教誨,結果我行仁德你還阻止我,那這我接受不了。子路這一點特別可愛,他很直率,有不理解的,他不會悶著,直接表達。

  「子曰:爾以民為餓」,你覺得人民很餓是很對的,你能感同身受。「何不告於君」,你為什麼不跟你的君王講?「發倉廩以給食之」,倉是裝穀的倉庫,廩是裝米的,你何不讓君王開這些糧食去給人民賑災?「而以爾私饋之」,你卻以你私自的名義給了人民。「是汝不明君之惠,見汝之德義也」,你這麼做是讓人民不知道他的國君仁慈,可以給他們恩惠,就只知道你這個大人很得意,就你有德行,你的國君沒德行。「速已則可矣」,你趕緊收一收,還是讓你的國君來開倉賑災。「否則爾之受罪不久矣」,不然你功高震主,你麻煩就來了。「子路心服而退也」。告訴我們推展中華文化,「讓功於上,讓民於上」,要會權變。我們做的是大好事,怎麼會遇到障礙?還是自己人情事理不敏感,不通權達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處事當中溫良恭儉讓這個「讓」字太重要了,要禮讓、要忍讓、要謙讓。「讓民於上」,上面的人有美名他好做事,人民對他有信心,你要名幹啥!「讓功於眾」,一件事情做成了,都能看到眾人的功勞,大家很受鼓舞,齊心協力去做好事。好事做完了,都不說別人有功,就自己功最大,這都不妥當。「讓位於賢」,真正有賢德之人,趕緊把更好的位子,甚至讓他坐在我們上面都沒關係。所以鮑叔牙推薦管仲,管仲變成他的上司,這是真正明理的人。「讓食於幼」,為什麼讓食於幼?可是《弟子規》又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請問大家,有沒有矛盾?你看,我們剛剛講依義不依語,我們碰到了。義在哪?懂這個義理沒有?「長者先,幼者後」是讓孩子養成一個恭敬長輩的心。可是讓食是代表什麼?長輩的慈愛。什麼時候讓食於幼?就是剛好那個年齡是長身體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營養不夠,可能他體質一輩子都不好。所以你看我們的記憶當中,父母寧可少吃,甚至於有很多媽媽都裝著吃飽了,都給孩子吃。孩子後來知道了,非常非常的感激這些長輩父母的恩德。現在這個時代,物質都比較豐沛,所以還是「長者先,幼者後」,這個機會會比較多。貧苦,了解孩子在成長,這就很重要。好,今兒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