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十一集)  19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06-0011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十一講,經文第六頁第六行末句:

  【阿難因而諫頌曰。】

  從這個地方開始,向下這是偈頌的體裁。在前面已經將文體的大意給諸位略略的介紹過了,本經的偈頌是五言頌,就是每一句五個字,四句是一首。在我們現在用的經本,排列得很整齊,每一行就是一首。請看經文。偈頌一共是分為七個段落,像第一段、第二段都是三首,最長的是第六段,有六首。每段都有個小標題,我們將這一段的大意把它標示出來。我們先看第一段,有三首經文:

  【佛為三界護。恩廣普慈大。願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

  這個地方的三首就是三個意思,第一首是說明阿難尊者為大眾來請法,諸位看表解,我們在表解裡面列得很清楚。第一段「請佛住世」,第一首是「為眾請住」,眾是說一切眾生,這首就是說明請佛住世的理由。佛陀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三界六道的保護者,一切眾生不但講慧命,也可以說真正的幸福都要靠本師釋迦牟尼佛來指引,我們才能夠獲得。佛的恩太廣大了,佛的恩德、佛的慈悲之深廣絕不是我們可以思議的,所以古德讚歎,佛為九法界眾生的慈父。下面這兩句就是阿難尊者請佛住世的意思。『願為一切故』,願佛你老人家為三界一切苦難眾生的緣故,不可以取涅槃。為什麼?第二首把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出來,因為眾生罪業太重,把法緣都障礙到,這個二首的意思是「罪障法緣」。這首偈乃訓責也,訓責就是對一切眾生有訓勉責備的意思,這個責備實在是為了憐憫的緣故,阿難尊者總希望一切眾生能夠改過自新,所以這裡頭有改過的意思。

  眾生罪障太深,何以故?《楞嚴》在第六卷說明,「末劫之時,去佛漸遠」,希望諸位把這幾句話要記住,「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幾句話我們要牢牢的把它記住。又第九卷有這麼幾句話,「魔」,這是說天魔,「於末法時期在我法中」,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在我法中就是在佛門裡面,「修道出家」,底下還有經文我們就省略掉,「令真修行,總為魔事」。這是《楞嚴經》裡佛所講的話。「而今之正知見少」,我們看看現在這個時代,正知正見的人的確非常之少,「必依戒定發慧,方為正途」,要記住一定要依戒定開智慧,這是條正路。「看破、放下,持戒念佛,求生淨土,上上智人也,捨此,而不入魔者幾希」,離開這個辦法,你想不墮入魔王的掌握,恐怕不容易。後面「不識」兩個字我在此地解釋出來,然後我們再來看經文,不識是指不識正法,何故不識?「誠為過去罪業重障,乃如是耳」。

  我們看第二首偈,『值法者亦少』,「值」是當遇到講,遇到佛法的人漸漸的少了。『盲盲不別真』,這兩個盲意思就是說眼也盲心更盲,心與眼都瞎了,正法擺在你面前你不認識,偏偏去信邪法,所以阿難非常的悲嘆。『痛矣不識者』,這是可憐、可痛心的,那些心裡想學佛法而不能夠認識真正的佛法,剛才說了,由於他的罪障深重,才有這樣的不幸,『罪深乃如是』。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這是說弘法的人少了,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弘揚正法的人太少。弘法的人少,佛法哪有不變質的道理?所以佛法的變質、佛法的衰滅這是必然的現象,這也是阿難尊者說明必須請佛住世的理由,這個三偈。「宏少法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古語如是教誡我們,「今佛法衰敗」,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漸失真實」,漸漸的失真失實,「即使有宿福」,這是說你過去世種的有善根福德因緣,你有宿福。為什麼?人要沒有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是遇不到佛法的;換句話說,你在今天能聞到佛名字,能見到佛的經典,能見到佛像,能聽聞佛經,都是你過去世有宿福。

  雖然如是,我們在整個世界人類數量上來做一個比較,得聞佛法之人也甚少。我們不講全世界,我們就以一個台北市來說,台北市將近兩百萬的人口,真聞佛正法者有幾個人?台北市的道場很多,講經道場也不少,諸位可以去看看,去調查調查,聽經的人又有多少?與全市人口做個比例,亦甚少,確實太少了。在今日之下,全球可以說以台北市佛法的弘揚最為殊勝,其他的地區比台北的情形差得很遠。阿難尊者所說的話沒錯。再講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這樣的機緣,正如同開經偈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阿難尊者在此地感嘆的,是過去有福遇到佛法的,千萬人當中不過是一個、兩個而已,這是講聞法的,弘法的當然是更少了。

  底下還有一段,諸位看一看,今天我們得聞佛法,如果要沒有一個結果,這不是可惜嗎?在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民國五十年到五十五年,這個五年當中我是日中一食。有人就問我,你為什麼要日中一食,過這樣清苦的生活?我告訴他,主要的就是不求人,於世無爭,於人無求,以佛法予人,希望人能夠信受。自己發心做彌陀使者,如果是有求有爭,則自己不能證一心,化他他人不相信,反招疑謗重罪。所以佛弟子自行化他,首要吃人不願吃之苦,做人家不願做的事,必忍辱,必禮讓,這不是自己標榜清高,實在是自利利他之想。這是人家問我,我給他的答覆,我老師這樣教我,我們自己也是這樣行。五十六年我到台北來講經,台北這些居士們認為日中一食營養不夠,怕我將來身體衰弱生了病他們負不起這個責任,一定要求我吃三餐。我說好吧,為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我就吃三餐。雖然吃三餐,量還是一樣,因為我在吃一餐的時候,我一餐吃三碗飯,到吃三餐的時候我一餐吃一碗飯,所以還是抱著不求人。生活愈簡單需求愈少,這是自利利他應當要這樣做的。李老師也是我們的一個榜樣,他老人家先做了一生,我們應當要效法。

  第二段講,「佛子若不能弘揚正法,則佛法漸廢滅矣,法之廢滅,佛子之責任虧矣」。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我們看到今天的佛教,使我們感覺很難過的,往往出家的佛子沒有負起續佛慧命、弘揚正法的責任,而在家的這些居士往往他們做得比我們還真實,像在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在泰國的高向如老居士,這都是一方的大善知識。在近些年來,居士弘揚佛法教學的人更多了,我們在許多道場裡看到,在許多學校裡面看到,往往有許多熱心的居士來舉辦佛學講座,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這是值得我們出家弟子深深反省之處。佛法要是廢滅了,眾生依靠什麼?

  『經法稍稍替』,「稍稍」是漸漸的意思,「替」就是廢滅。也許諸位要問,現在科學很發達,印刷術尤其是發達,佛法怎麼會滅?在以往我們知道,要想得到一部經典是相當不容易,因為在宋朝以前,經卷都是手寫的,是手抄本,沒有印刷,可見得這個事情之難。宋朝以後,雖然有印刷,是木版所刻的印刷品,那是相當的費事,一個字一個字先刻在木版上,然後一張一張去刷。一天難得刷個兩、三本書,那是講版已經刻好了,我們去刷,一天一個人只能夠做幾冊,刷好了之後還要切,還要裝訂,相當費事。工作很熟的人,手腳很俐落的人,一天也不過是十幾本書而已,能夠做出十幾本書。所以經本容易散失,就是容易失傳。

  現在我們得經本容易,有照相、有影印,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把全部的《大藏經》都印出來,而且還有能力把它縮小,放在一個盒子裡頭就可以保管,這多方便,佛法怎麼會廢滅?諸位必須要曉得,佛法之廢滅,不是說經典文字滅了,而是沒有人能夠理解,或者是把經意曲解了,沒有人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沒有人能夠從佛教經典裡面成就戒定慧,這佛法就滅了。把佛經當作世間經書一樣看待,前面第一章我們念過,佛法滅是滅在這個地方。仔細想想其中道理你自然就明瞭。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宗門教下,必須離心意識,不捨心意識研求佛法,經法稍稍替,沒有真正善知識來指導我們,雖有佛經,還是有很多的困難存在。所以佛在《華嚴經》裡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兩句話說得太好了。經典在這個地方,沒有人給你講解,講解的是什麼人?有修、有證的人,要他來講解,如果沒有修行證果的人給你講解,世間一等聰明智慧的人都沒有辦法解佛的真實義。諸位要是讀過《壇經》,你應當曉得其中的道理。這是第一段「請佛住世」。

  第二段也有三首,「疑謗重罪」,諸位請看表解。第一段後面這幾句話我念一念好了。「如來正法變質了,廢滅了,眾生解脫之機緣就失掉了,末世眾生何所依靠?是故請佛住世。」第二段是疑謗重罪,也有三首,第一首是講「演法不聞」,這就是對於佛法他懷疑、他毀謗,因為懷疑、因為毀謗這種重罪使他沒有方法得入佛門。因為疑謗不但是你自己不信,你會影響別人,特別是知識水準高的人,或者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往往他不相信,他能夠影響許多人不相信,這些人失去了得度的機緣,這是「以罪障故,六根不敏」,不能夠敏銳。

  【佛恩非不大。罪由眾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聞。】

  佛以說法度生,所以對於眾生有大恩大德。如果佛不說法,諸位想想他對我們有什麼恩德?可見得恩德就是在教學。阿難在此地嘆著,『佛恩非不大』,罪業是由於眾生自己造作的緣故,「妄想、執著,還自束縛,隔離聖道」,像《楞嚴》裡面講的「認浮漚而棄大海」,這是自作自受。『法鼓震三千』,「法鼓」是比喻,比喻佛的說法音聲就像鼓一樣,我們曉得鼓的音聲聞得很遠,所以如來說法的音聲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如何不得聞』。由此可知,十方諸佛菩薩說法的音聲遍及法界。後面這一段我們從比喻上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則不見月,心水亦然,清淨則聞」,好像池子裡面的水一樣,水清淨則見月,我們的心水清淨就能夠聽到十方如來說法的音聲。所以說你靜就可以聞,你的心動就不聞。下面我們舉隋朝時,法華宗的祖師智者大師,他老人家念《法華經》,念著念著入定了,在定中,親見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法華一會至今未散,這就是個很好的明證。可見諸佛如來講經說法從來就沒有中斷過,豈不是法鼓震三千嗎?阿難責怪我們,我們凡夫為什麼聽不到?底下一首:

  【世濁多惡人。】

  講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世間是五濁惡世,多有造作十惡業的人,所以稱之為惡世、濁世。

  【還自墮顛倒。諛諂諀訾聖。邪媚毀正真。】

  這個兩句請看字幕上的註解,為什麼說眾生自己顛倒,這是「自墮謗真」。《易經》裡面說,這是孔子《繫辭傳》裡所講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個道理形成的。「欲迷心竅」,欲是欲望,五欲六塵迷了你的心竅,「利令智昏」,你本來有智慧,利害一當前,智慧沒有了,智昏。「顛倒錯亂」,這是講多做十惡業的人,『還自墮顛倒』。『諛諂』這兩個字意思是假奉佛教,不是真信佛的,是假信佛的,這在我們世間很多,像台灣有許多的神棍,假借著佛教的名義騙財騙色。實為名利,欺世盜名,謀取不法的利益,這樣他是入佛門破佛法者,這是「諛諂」一類的。『諀訾』,「諀」的音念悲,這是說惡言,「諀訾」是好毀謗,喜歡毀謗正法。你說他有意也好,無意也好,他就是喜歡批評,就是喜歡毀謗。正法是真理,自然不會因為他毀謗就消滅,也不是邪法能勝過它的,而是眾生迷惑顛倒,不過一時被這些罪業深重之人蒙蔽,令人迷惑而已,道理是在此地。下面一首是「重作罪本」,這些人毀謗,『聖』就是指的諸佛菩薩,也包括了一切善知識,所以說毀謗三寶。『邪媚』是不正當的邪法,毀滅正法、真理。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

  他不相信這個世間有佛。諸位在這個講座裡面,雖然時間不長,如果從前面一直聽下來,諸位還相不相信這個世間有佛?相不相信佛是大道?我相信你一定相信,為什麼?佛是什麼?佛是我們的真性,佛是我們的常住真心,那怎麼會沒有?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所以佛在《華嚴經》、在《圓覺經》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唯佛是大道。古人教學教給我們求學的態度,譬如孔子在《論語》裡講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做學問的態度,是求知的態度。如果我們對佛教一無所知,完全不明瞭,聽到別人說迷信我們也跟著人家說迷信,這實在是太危險了。

  我有一年住在台中慈光圖書館,我記得那時候我還沒出家,是民國四十七年的事情。慈光圖書館每逢星期三講經,離圖書館不遠,隔一條街有個基督教堂,他們對於圖書館相當的嫉妒。有一天來了一位先生,來跟我談幾句話,跟我說他是安徽人,跟我同鄉,攀上老鄉的關係。到圖書館來,就在閱覽室裡,先是批評佛教,然後再毀謗佛教。我一看他的態度,聽他的言語,就曉得他對於佛法一無所知,完全是誤會。所以我當時就聽他講,叫他儘量的發揮,儘量的批評,他很高興,講了兩個鐘點。他講我在旁邊點頭,嗯嗯,就這樣答應他。我們旁邊有些道友看到,好像我們很無能,人家罵我們、批評我們,我們一句話都回不出來。

  當時有十幾個人都在旁邊,眼睛看著他,聽著他在高談闊論。我看他講了兩個鐘點,我給他倒了一杯茶,他口都說乾了,很可憐,我說:先生,我有個問題請教你。他說:好,你有什麼問題,你說!我說:「如果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的話,是不是要先把那篇文章看一遍,仔細的去研究研究,再來批評它?」「對!是這樣的。」我說,「你批評佛教,佛教的經典你看過嗎?」「我沒有看過。」「我們這個地方每個星期三講經,你來聽過嗎?」「我也沒有來聽過。」我說:「你膽子倒不小,你看看我們這裡十幾個人都在看你的笑話。佛教歡迎你批評,我也很希望你能把佛教批駁倒,把我們這些迷信的魔鬼都能夠救起來。可是你要想批評佛教,要想把佛教消滅掉,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先每個星期三來聽經,我們圖書館有《大藏經》,真正用心來閱覽,把佛教統統搞清楚了,真正毛病在哪裡,再說話不遲!你現在什麼都沒搞清楚,聽人家說,人云亦云,道聽塗說,你不怕別人笑話嗎?」他說了兩個鐘點,我就說了幾句話,把他說得面紅耳赤跑回去了。過了兩天帶了一個牧師來給我道歉,給我說好話。

  他走了以後,我們的同學來告訴我,沒有想到你最後有這麼一招。我說那種人沒法子談,讓他發揮,發揮到狠勁,當頭一棒才能打醒他。為什麼?不能跟他辯,他是無理胡鬧,愈辯愈辯不清楚,不如讓他充分的發揮,發揮到了極處,他不提防的時候給他一棒,才會把他打醒。我也贊成他,我們不維護佛教,希望你把佛教打倒,救救我們。但是你要把佛教打倒你得要研究,你得天天來聽經,天天來閱覽經典,《大藏經》有一萬多卷,你不下功夫你怎麼有能力來批判?所以,『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這是愚痴、迷惑到了極處。

  【是人是非人。】

  這是阿難責備的話,這樣的人他是一個人的形狀,其實他已經喪失了做人的資格。人道,為人之道,或者我們講在六道當中取得人道的資格,在儒家是倫常,在佛法是五戒十善。《左傳》說得很好,「人棄常則妖興」,捨棄五常與五戒,雖然是個人形,人格已經喪失掉了。喪失掉了諸位想想他是什麼?三惡道裡頭掛了號、註了冊,不多久就要墮落。

  【自作眾罪本。】

  自己造作三途果報。所以講罪的本源,不是神明降給他的,也不是佛菩薩責怪他的,而是他自己造作的,這是真實的事理,我們不可不信。這是第二個段落。第三段給我們講「各罪別報」。眾生造罪無量無邊,果報也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阿難尊者在此地只略舉幾段,供給我們做個參考,希望我們能夠舉一反三,認清因緣果報這些事、這些道理。

  【命盡往無擇。刀劍解身形。食鬼好伐殺。鑊湯涌其中。】

  我們看這一段,這是「各罪別報」,剛才念的這首是「地獄總報」。『無擇』就是無間地獄的古譯,所謂五無間,我們前面也講過,五無間第一個是「趣果無間」,第二個是「受苦無間」,第三個是「時無間」,第四是「命無間」,第五是「形無間」,詳見《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得非常清楚。這個罪太重了,諸位要曉得,毀謗三寶果報就是在無間地獄,所以說『命盡往無擇』。經論裡面說,一般人壽命終了,也就是他的業報盡了,報盡命終。一般眾生我們講人,我們這個身是業報之身,就是潛意識的業力,潛意識業力是善,我們這一生做人享福,有福報,潛意識如果造的是惡業,我們這一世做人就很苦。果報有總報、有別報,《唯識論》裡頭說得非常的詳細;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超越因果報應的定律。

  但是也有一個例外,那個例外就是真正明瞭佛法的道理,所謂佛法的道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這樣講大家比較容易接受,佛法的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就叫做佛,明白真相就不迷了。所謂眾生,就是迷惑顛倒,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瞭,在那裡虛妄的猜測,這就叫眾生。完全明瞭就叫佛,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大智大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佛不是神,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我們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真看明白了,我們自己就叫做佛,誰明瞭了他就叫佛。所以,佛不是人給你的,不是哪一個授予你這個地位的,不是的,是你自悟、自修、自己證得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你要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就超越因緣果報,就超越了,那時候你這個身體還在世間,我們業報的壽命到了,終了了,一般講該死了,他業報盡了,事實真相瞭解,業報可以到這個時候結束,但是繼續的他可以用願力支持。佛門裡有句話說「乘願再來」,乘願再來不一定是他死了以後再投生,又到這個世間來,這叫乘願再來,這也能講得通。譬如這個人他的壽命只有四十歲,他四十歲到了應當是死了,業報到這裡完了,他通達佛法的道理,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他自己身心清淨,真正獲得解脫,他不受生死,同時他又有大悲願力,他要長期住世利益一切眾生;換句話說,他還能繼續的活下去,那麼四十歲以後他的壽命就是乘願再來身,為什麼?是願力住世的,不是業力。業力住世不自在,受命運支配,願力住世得大自在,生死自在;換句話說,喜歡住幾年就住幾年,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生死自在。

  古大德修學到這種境界的人很多,現在當然也有,你要說是誰?人家到這個境界他不會告訴你的,他要告訴你你也不會相信,反而你懷疑、毀謗,以為這是妖言惑眾。所以真正證得的人他不說,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決定不是真人。但是有一種例外的,在教學當中,差不多有相當程度的同學當中可以暗示,暗示的意思決不是標榜自己,而是給後學的人做見證。這個意思是說我能夠修到這個境界,你當然也可以修到,激發後學人的道心,堅固後人的信心,用意在這個地方。

  像台中李老師,有一天在中興新村講經的時候,他就透露了他念佛功夫已經到生死自在,無論什麼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可以,這個世間有因緣,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他給我們透露這個消息,那時候老師七十多歲。所以他在《圓覺經》講完之後,那時候我還在台中,民國五十四年的時候,台中一些道友就來跟我商量,我們有六、七個人。這個經講完了,我們要求老師常住在世間,別讓他走了,怎麼辦?請他講經。可是諸位要曉得,如果是一部小部經,講個一年半年就講完了,說不定他講完就走了。於是我們就想,佛經裡最長、最大的經是《華嚴經》,我們就發起請他老人家講《華嚴經》,為什麼?經不講完他總不能走。老師也答應講這部經,真的,他答應一定要把這部經講完。原先計畫著四年到五年講完,諸位想想,從民國五十四年一直講到今天,他的經才講三分之一。老師在去年又重申他的諾言,他說我一定要把《華嚴經》講圓滿,然後再講一部《彌陀經》,我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學們又來找我,他說「法師,老師住世大概還有幾年?」我就照他這十幾年講經的進度,大略的估計一下,我說老師住世至少還要三十年。他們聽了放心了。老師今年九十三歲,過了年就九十四歲,他住世的壽命一定超過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是一百二十歲圓寂的,老師的壽命必定超過虛雲老和尚,不然他《華嚴經》是講不完的。他才講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所以我估計他大概總得要三十年,這個經才能講完。《彌陀經》就算講的快,也要三、四個月,因為他是一個星期講一次。

  所以,願力與業力就在我們這一生就可以轉變,不必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再回頭來,當然那是可以的。像這種情形諸位想想,世間的學問、世間的修為不容易做到,在佛法裡面要想達到這個境界真是輕而易舉。你要不相信,你要毀謗,這種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損失是你,不是佛法。諸位可以以台灣佛教界這些大德們做個見證,一般九十三歲的人,行動已經不方便,六根都衰退了,李老師九十三歲耳目聰明,這個身是修來的,是修得之果報。他走路無需要人扶持,也不需要拿個手杖,跟個壯年人一樣,說話的音聲洪亮,講台上講經,外面門口馬路上還是聽得見。他確實是童顏白髮,頭髮是白了,你看他的精神、看他的體力、看他的相貌,只能看出六十歲的人的樣子,你決定看不出他九十三歲,過了年九十四歲了。這是證明,這是見證。他老人家可以做見證,我自己也可以給諸位做個見證,再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你再要是毀謗佛法,不但你得不到功德利益,你這個罪報很大,命盡則墮無間地獄。

  底下這個三句是講無間地獄受苦的狀況。『刀劍解身形』,刀山劍樹。『食鬼』是我們中國俗話講牛頭馬面,佛經裡面講惡鬼阿傍。這些就是地獄裡頭這些惡鬼,性情非常殘忍,見到罪人他就要殺,他就要傷害,他就要把他吃掉,所以這些鬼我們都稱為惡鬼。『鑊湯』就是我們俗話講的油鼎,下油鍋。這是說地獄裡頭的果報,這個幾種只不過是略說而已。下面兩句是婬泆的罪報。

  【婬泆抱銅柱。大火相燒然。】

  接下去兩句,則是毀謗的果報。

  【誹謗清高士。鐵鉗拔其舌。】

  諸位看裡面所提示的,婬泆的罪報,這個地方的婬泆是指的邪婬,因為本經主要是對在家初學同修而說的,所以婬泆是指邪婬,不是自己正當的配偶。「抱柱像其形,火然應其感,故罪報實自心習氣所感召之者也」,罪報從哪裡來的?諸位要曉得,是自己感召來的。婬泆抱銅柱就是所謂炮格之刑,前面已經跟諸位介紹過,這是殷紂王當時造的刑具,是用銅柱底下用火燒得紅紅的,讓罪人去抱這個柱子。我也跟大家講過這個故事,章太炎當年做東嶽判官,他就想到地獄這個刑法太殘忍了,希望東嶽大帝下命令能把這種刑法取締。東嶽大帝派兩個小鬼帶著他到刑場去看,結果到那個地方他看不見,才恍然大悟,悟到經裡面所講的「萬法唯心,萬法唯識」。是這些罪人自心變現的境界,不是鬼神設這個刑具來治人的罪,不是的,是他自己心裡變現這個境界,所以這是無可奈何。這個地方跟諸位講這是識心的感應。

  『誹謗清高士』,這句是講口業,人不知道好歹、不知道善惡他才造口業,如果他明白善惡因果,他必定會遠離諸邪,歸依正法,而親近賢人、善人,這是必然的道理。由此可知,凡是造口業的人都是不曉得善惡好歹、因果報應。「清高士」,在家要為高士,出世要為高僧,這是學佛之人應當要取法的。所以談到真正的學佛,無論是在家、出家,不僅僅我們要依靠經典,要依靠三寶,最好在古大德當中取一個人作為自己的榜樣。我在最初學佛,老師也曾經教給我們,老師是讓我們自己去選擇古人作為自己的典型、榜樣。然而老師對我特別指出兩個人,他說這兩個人不能學,他老人家給我說,古人不學蘇東坡,蘇東坡很有名氣,不能學他,今人不學梁啟超。這兩個人都是佛教徒,而且算得上虔誠的佛教徒,為什麼不能學他?我們讀這個經好,他的世間意太重,所以不可以學。他雖然在佛教裡頭很有名氣、很有聲望,替佛教也做了不少文章,他就是文人的習氣不斷。

  老師也提供一個人給我們做參考,譬如說古人,我們念佛,可以學蓮池大師、可以學蕅益大師,近代的可以學印光大師,這都是淨土宗的祖師,我們要有個榜樣,自己容易成就。譬如說蕅益大師就是學蓮池的,世間法裡也有,像孟子就是學孔子的,孔子也不在了;司馬遷學左丘明,就是學《左傳》,學左丘明;韓愈諸位曉得這是唐宋八大家的首領,他就是學司馬遷的,就是學《史記》的。這就是世出世間法我們都應該要有個典型、有個榜樣,這是很重要的。毀謗清高士的果報在拔舌地獄,『鐵鉗拔其舌』,這是造口業的果報,所以高僧、高士萬萬不可以毀謗。

  下面一段這是飲酒的罪報。飲酒,它不說飲,注意經文裡面的用字,「亂酒」,你看不是講飲酒,為什麼?前面四種,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這是性罪,你不受戒也有罪,受戒你罪更重,不飲酒這條叫遮罪。這個地方很重要,這也是佛學常識,前四條是重罪,就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它本身就是罪,性罪,易知故略,經文上文字都很短,兩句、四句。酒這一條屬於遮罪,遮是什麼?就是預防,飲酒本身沒有罪,酒要喝多了亂性,所以叫亂酒。亂性之後他就要造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這個罪就重了。所以,飲酒是預防,防止你犯罪,這個意思比較上難明,所以經文比較多一點,詳細一點。諸位特別看這個用字,叫「亂酒罪報」,就是酒喝醉了就要造出很多惡業。第一個:

  【亂酒無禮節。】

  失了禮節。

  【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獄中。洋銅沃其口。】

  酒迷人,叫你顛倒錯亂,喪失了人道,這也要跟大家略微說清楚。禮節我們應當要重視,禮節不是某個人規定要我們遵守的,它乃是「天地之序」,秩序,「中正無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人人都講理,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大家都不守禮,天下大亂,無所適從,則危矣。「禮是人天之道」,禮就好像是一條路一樣,是人天所走的一條大道路,迷失了就要墮落在三途,所以說亂酒你禮節就失掉了。『迷惑失人道』,迷惑是酒迷人,諸位要曉得,在歷史上有記載,「儀狄造酒」,可見得酒的由來很久了。大禹王嘗一嘗而甘之,很美,不錯,大禹王喝了說很不錯。但是禹王是很聰明的人,很有智慧的人,沒有被酒所迷,他就說了「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我們看中國歷史,以酒亡國的真的有,殷紂王就是以酒亡國,夏桀也是以酒亡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我們今天講戒酒,諸位要曉得第一個提倡戒酒的是大禹王,堯舜禹湯的禹王,他老人家首先提倡戒酒,他本身就戒酒。酒是那時候發明的,他飲了以後,他就覺得這個東西會害人,他就戒酒了。所以說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獄中,洋銅沃其口』,這就是洋銅地獄的果報。洋銅是什麼?銅用火燒,燒化了變成銅汁,用這個來灌到你的口裡。大家一看這個,也是業感,婬泆抱柱,你亂酒的時候洋銅沃口。下面四句是總結,就是這一段的總結。

  【遭逢眾厄難。毒痛不可言。若生還為人。下賤貧窮中。】

  這個我們要講到果報,果報通三世,佛經裡常常給我們講,因緣果報有花報、有果報。譬如開花,開花之後它結果,花報多半指現世報,果報是指來生的報應。這是總結破五戒的毒痛,報應,有花報、有果報;有現報,現報是現世報;有生報,生報是來生報;後報,後報就是第三生以後,有這種果報。第一句是講的花報,是講的現世報,『遭逢眾厄難』,你這一生在世常常不如意,常常會遇到困難。『毒痛不可言』,是第二句,是生報,果報就是你墮在地獄裡。前面一條一條諸位看到,你要是做了殺生、邪婬、偷盜、妄語,都是落在地獄裡。三句、四句是後報,後報是講你在三途罪受滿了,以後還會得人身,因為你的「八識心田亦有過去善戒種子,此其現形」,現形就是說你在三途裡出來,你又得到人身,還為人了。雖還為人,『下賤貧窮中』,這是初由三途出來,他的「罪苦餘習感應如是,感應之理事昭彰若是,可不畏哉」。佛菩薩給我們說的句句話都是誠實語,沒有一句話欺騙我們。所謂是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起心動念他小心謹慎,為什麼?他曉得如果現在造不善的因,將來必定有不善的果報。

  佛門懺悔法實在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懺是發露,就是把你所做的罪過要告訴別人,要露出來,不要藏起來,叫人家曉得你的過失,像日月之蝕,大家都看得見。要緊的是後不再造,儒家也說,君子不二過,過失只有一次,不能有再,這種懺悔法叫事懺。第二種是理懺,這是真正懺悔,斷惑證真,心亡罪滅,這個心是妄心,邪妄之心沒有了,罪就滅掉了。這個心也只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離開,這個罪是真正滅了。修行要求的是事理雙修,就是事懺、理懺我們要並行,要並重。念佛往生感應最大,這是要記住的,你真正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有不滅罪的道理?否則的話,要造作一切罪業,果報就像阿難在此地所講的一樣。下面再看正面,一個受持五戒的人,他得什麼樣殊勝的果報。

  【不殺得長壽。無病常康強。】

  這諸位一看就曉得,這兩句是不殺生的果報。

  【不盜後大富。錢財恆自滿。】

  這是不偷盜的果報。

  【不婬香清淨。身體鮮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則為大王。】

  這四句是不邪婬的果報。

  【至誠不欺詐。為眾所奉承。】

  這兩句是不妄語的果報。

  【不醉後明了。德慧所尊敬。】

  這是不飲酒的果報。我們從表解上來給諸位說說持戒的果報,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應當要修學的。不殺,「道尊」,這個地方講的道是佛法的道理,也就是覺悟之道,佛道就是覺道,也可以說是智慧之道,智覺是最尊之道。「戒」是行為,道是在心裡面,智覺都是心,這是尊,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戒。可見得道跟戒是一樁事情,在心曰道,在行曰戒,所以行為當中戒是最貴的。「不殺生的果報也是感應自然,所以心廣體胖,輕安自在」,我們中國人常講,「仁者壽」,仁,不殺是仁,在佛法裡面講,不殺生所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無病常康強』,我們要想得到長壽、得到無病、健康強壯,不殺生,你修這個因就會得這個果。

  『不盜後大富,錢財恆自滿』,修行人要「安貧樂道,廣行三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不盜是義,義者富,仁者壽,義者富。這裡我們舉一樁事情,就是陶朱公的事情,可以給諸位做個參考。大陸上做生意的人供財神是供陶朱公,本省好像不是供他。陶朱公是誰?范蠡,春秋越王勾踐的大夫。這個人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他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復興了國家,真正是復興,越國被人家滅了之後再復興。功臣不居,因為他曉得越王勾踐的個性是可以共患難,很難共富貴。果然不錯,另外一個大夫,功勞也很大的文種,是被越王賜死,自殺了。他聰明,他逃掉了,逃掉之後改姓名就是陶朱公,改了這個名字。他做什麼?他很會做生意,他去經商,經商發了大財,發財之後他把財散掉,救濟貧苦的老百姓,他把財統統散掉。散掉之後然後再做生意,又從頭來起,沒有多久又發達了,三次聚三次散。這個人的確值得我們崇敬,無論在政治上、在商業上、在慈善事業上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一般人聚財而不能散,變成守財奴。財發,發了要叫大家去享受,能聚能散,在佛法裡面講,你散財愈多你發達的也愈快,你所得到的也愈殊勝。為什麼?布施是因,發財是果,愈是肯布施他一定愈發大財,他果報如此。所以說「不盜後大富,錢財恆自滿」。由此可知,偷盜的罪業就大了,命裡面有財富,因為他偷盜,他命裡的財富統統折掉,後來必定要受貧窮的果報。貧窮是花報,果報還在地獄,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一定要警惕。所以,五戒一定要遵守,這五種罪過我們一定要避免,萬萬不可以做。

  『不婬香清淨』,這是講不邪婬,身體常常有清香。『身體鮮苾芬』,鮮是鮮明,我們現在所謂的好光彩,苾芬就是香氣遠聞,裡面也包含美名遠聞,大家一提到某人,都很尊敬。『光影常奕奕』,我們常講的風度、神氣、光彩,奕奕是鮮明,好像很盛大的樣子。我們看到一個人,某人紅光滿面,精神飽滿,一看到就令人生歡喜,一看到就感覺到這個人與一般人不一樣。『上則為大王』,這個「大王」有點問題,因為它有個「上」字在,也很可能因為經典在從前都是手抄本,可能抄的時候抄錯了字,應當是天王。如果用天王就好講的多,為什麼?佛經裡頭常常給我們說,大王應當要作天王。欲界上面三層天斷身婬,上面三層天就是從兜率天起,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沒有身婬;如果你斷心婬,欲界就不生,你就生到色界禪天。所以說這個「上」應當是「天王」好講,大王是人間之王,人間之王在我們古代所謂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那很難講。所以這個「上」字講天王是比較上好說一點,也是真正得這樣殊勝的果報。

  第四是不妄語,『至誠不欺詐,為眾所奉承』。不妄語的確不容易,必須深明義真之理,而後能極至誠,就是無緣慈與同體悲也。「佛菩薩」,諸佛菩薩為大眾所敬奉,實在講沒有別的,就是他能做到至誠,所以人天大眾才這樣的敬奉他。我們如果要想得到大眾之奉承,也沒有別的,你就學至誠不妄語就好了。

  第五段是講不飲酒殊勝的功德,你看不飲酒這個字樣不是說不飲,是說不醉,像這些字樣諸位要特別留意。前面的果報是講亂酒,這就說明它是遮戒,它是遮罪,它不是性罪,少量的酒,尤其對於年歲大的人可以活動血脈,有益於身體的健康,這是許可的。所以雖然學了佛,譬如說你在家裡面,你學佛了,往往廚房裡面做菜,菜裡面有料酒,像台灣現在出的米酒多半是做料酒用,這個不會醉,可以用的,不是不可以用。另外在藥用也可以用,譬如說佛門裡面有些長老,七十多歲、八十多歲這些老和尚,年歲大了,身體衰了,他用些補酒、藥酒,每餐喝一小杯,這是有益於身體健康,這是當作藥用的,也不犯戒,不醉,絕不是貪杯。但是像年輕力壯無需要用藥來補的,那就不要,如果你要再搞藥酒的話,那你是假借這個來貪杯,那就犯戒,雖然也不醉,但是你的用心錯了。真正為了身體,有這個必要,可以;假借這個來貪杯,那是錯誤的,那是有罪的。所以此地這個用詞,『不醉後明了』,我們迴向偈裡常講「願得智慧真明瞭」,你一醉就糊塗了,智慧就失掉,明瞭失掉了。你要常常保持著清醒,常常保持著理智,能夠守清淨戒律,不犯一切罪業,決定不可以醉。『德慧所尊敬』,這樣你才能夠真正修你自己的道德,啟發你的智慧,你有德、有慧,必定為社會大眾所尊敬。

  後面這首是總結,「五福總證」,我們在表解裡面給諸位略說一下。「五福宗本經所說的,曰長壽,曰大富,曰清淨,曰眾奉,曰德慧」,不殺得長壽,不偷盜得大富,不婬得清淨,不妄語得眾奉,不飲酒得德慧。十善是生天之因,五戒是不失人身之業因,所以五福是自五戒中來,戒是因,福是果報,修戒得福,這是真正的佛弟子。請看經文:

  【五福超法出。】

  『超』是講超越,這五種福報,『法』是講的世間法,這個意思講這五種法在世間法裡面是超越的,是真正的福報。我們常講,西方人追求的人生的真善美,真善美要從五福當中才能夠得到,我們一般所說幸福、美滿、快樂的人生,也是唯有五福中才有。你要是能夠得到這個五福:

  【天人同儔類。】

  這個『天人』是講諸天,你的幸福、你的快樂就像天人一樣,『儔類』就是和他們一類一樣。由此可知,天福也是以五福為基礎而修得的,剛才跟諸位講的十善,十善就是五戒的擴充。但是十善只是十種善業,五戒的功德還是非常的殊勝,因為五戒是佛戒,這個裡面是立下重誓的,十善則是人人可修的。

  【所生億萬倍。】

  『所生』是講你要是能夠這樣修,修因結果,生生世世福報無量無邊,無有窮盡。

  【真諦甚分明。】

  『真諦』就是指的修五戒得五福,這是真理,五戒之因必定結五福之果,因果分明。所以跟你講這個真實的事理,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萬萬不可以錯過,萬萬不可以疏忽。曉得這個道理,一般世間的宗教他們求的是生天,諸位想想天能不能生?決定能生,但是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生天有生天的條件,不是說信了上帝就可以生天堂,這句話會害很多的人。基督教、天主教它也有戒律,摩西的十誡相當於我們佛法所講的十善業道。佛給我們講,修十善業道果報就在天堂,如果能夠修摩西十誡,你信上帝、信耶穌,遵守摩西十誡依教奉行,可以生天。單單只講一個我信,這個信靠不住,為什麼?嘴皮上信,你的心理、你的行為完全違反了十誡,違反了上帝的意旨,你怎麼能生天?所以人家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那些宗教迷不迷信?這我們得搞清楚。

  我們學佛,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句話說得沒錯,可是許多人把意思給會錯,認為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淨土。那怎麼念法?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了?沒有那麼簡單,一定要明理,要懂得方法。「念」是現前的心,你看我們中國古人造字,念字是會意,上面是今,今就是現在,底下是個心,就是現在這個心。現在這個心是什麼?是佛心,佛心是什麼?佛心是覺,不迷。所以念佛就是現前這個心是覺心,十方諸佛菩薩都是覺而不迷,我也覺而不迷,那豈不是與他們同儔類嗎?與諸佛菩薩同儔類,那怎麼不往生?所以學佛之人,於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場所都要知道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