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十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10

  請掀開經本六百八十五頁第四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善男子。如是種種無量無邊清淨光明。十千年中乃至七日調伏眾生。令其成熟。】

  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接著看下面經文,底下這就正式說明他成就的現象。

  【滿七日已。一切世界悉皆震動。純一清淨。無諸穢雜。念念普現十方一切清淨佛剎。亦現彼剎種種莊嚴。若有眾生根性淳熟。應見佛者。咸詣道場。】

  這是說普智寶焰吉祥威德王如來,他最初示現成佛的樣子。在前面一段,很長的經文說佛出現於世間有種種的預兆,這是上一次我們討論過了。不但是佛,世出世間凡有事不管是大小,在成就之前都有預兆,預兆有很明顯的,大家都能夠體會得到。有些不明顯的,必須要很細心的人,眼光銳利的人能夠見到。佛出現於世間,這是大事,真正是大事因緣,所以那個預兆當然就不一樣。在佛出現之前這個一萬年前就有預兆,以後每一千年有一次。到一千年的時候幾乎每一百年有一次,到最後是七天,七天前這個預兆太明顯了。

  現在就講了,『滿七日已』,這個預兆發生已經滿七日了,佛出現在世間。先說他出現時候的瑞相,佛出現時候的瑞相,第一個瑞相就是一切世界震動,這種相是非常殊勝了不起的現象,但是,這種震動我們一般凡夫不能夠覺察,沒有法子覺察的。十方諸佛如來、那些大菩薩他們知道,知道以後怎麼樣?諸位要曉得「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佛出現在世間,當然這個世界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佛要發心到這裡來教化眾生,感應道交到這來示現。佛絕對不會找些志同道合的:怎麼樣?你去幫我忙,我示現成佛,你示現阿羅漢給我做徒弟。那幾千人個個要商量,諸位想想那要商量多久?不要商量,志同道合的到那時候自然就來。所以一震動十方諸佛菩薩心裡曉得,哪一個人到某世界成佛,我跟他有因緣,我要去幫助他去,都來了,示現為他的眷屬,示現為他的弟子,示現為他的護法。

  釋迦牟尼佛當年降生在印度的時候,印度有許多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波斯匿王四地菩薩,徒眾當中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的,震動是為這個事情。這個震動,諸位曉得,經上講六種震動那只是比喻形容,說這個地騰空湧起來,震動了。如果要是這樣震動,我們寧願佛不出世,佛出世我們都大地震,那現在的房子建築物都吃不消,不是這個意思。心地震動,不是這個地,是心地震動,非常的歡喜。佛出現於世間這個因緣太難得,唯有諸佛菩薩曉得佛出世,還有那些世間一等大智慧的人,他們知道。總而言之,一個原則,心地要清淨,清淨心才能生智慧。清淨心裡面沒有界限,沒有界限就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他方世界,乃至於講到無量無邊的剎土,有一點點事情心裡面都能夠有感覺。我們的心太不寧靜,所以許多的殊勝莊嚴之事,我們一點也不能夠體會得到,道理就在此地。

  底下兩句話就說得很好,『純一清淨』。前面兩字也做底下兩字的註解,什麼叫「清淨」?「純一」就是清淨;什麼叫純一?心地清淨就叫純一,這是我們學佛修學的目標。學佛必須要明瞭什麼叫佛法,這個名詞的定義一定要搞清楚。佛法兩個字,簡單的解釋,法是指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我不要細解說了。佛是覺,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能夠覺而不迷,就叫佛法。覺的樣子是什麼?就是純一清淨。純是正,一就是覺,清淨就是不染,我們修學的是覺正淨,千經萬論就是講的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修、所成就的也就是這個,可見得這句重要。

  覺相是一,你看看大經裡面給我們所講的,《華嚴經》我們這一品,般若法師所翻的這個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經的經題,在八十卷經裡面叫「入法界品」。那個法界是什麼?一真法界,我們注意那個一,一就是真。通常我們講十法界,十沒有說十真法界,沒說過,沒聽說過。十是什麼?是權,方便說。法界唯有一真,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一真法界。有時候我們講個方便法,我常說一心不亂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你要講入一真法界,怎麼個入法?那個一心不亂就是一真法界大門的鑰匙,你要得到一心不亂,這鑰匙拿到了,你就入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

  可是我裡頭還講一個能,還有講一個所,你還是入不進去,為什麼?能所是二法。六祖大師說得很好,「二法不是佛法」。我們讀《壇經》,大家都很熟,都記得印宗很了不起,非常人也。遇到六祖向六祖請教,請教他在黃梅五祖傳授給他,有沒有講些什麼法門,重要的修行方法,問這個黃梅宗旨。印宗又特別提出禪定與解脫,六祖馬上就答覆他,「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們要問,禪定是不是佛法?解脫是不是佛法?經上常講,哪部經上不講禪定、不講解脫?為什麼六祖說不是佛法?諸位要曉得,一有分別執著就不是佛法了。何以故?起了分別執著這一切法就落在二、三,就不是純一清淨。這是六祖提示印宗。一下到了心地純一清淨,說禪定是佛法,說解脫也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離開了分別執著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有了分別執著就沒有一法是佛法,我們要從這地方去體會。所以修學要曉得,「純一清淨」,都是講自己的心地。在佛法修學裡面,自古以來我們所看到的,古大德的榜樣,一門深入,為什麼?與純一相應容易成就。一下手就涉獵得很多、很廣,不容易做到純一,這點很重要,為什麼?初學在過去世出世間,連老師教學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見解,那就是初學的人需要建立是什麼?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裡面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純一清淨。

  『無諸穢雜』,「穢」是染污,「雜」是雜亂,沒有這個現象,這初學非常重要的。到你已經達到純一清淨了,這個時候怎麼樣?這個時候博學多聞。佛法不是不講求博學多聞,博學多聞不是初學。所以他這個方法之妙,跟我們世間像過去胡適之所講的,「為學要像金字塔」,先怎麼樣?廣,廣大,到後頭尖端,專精在一點,這是世間求學人的一個概念、一個道理。佛法不一樣,佛法妙,妙極了,佛法先是什麼?像一棵大樹一樣先一個枝幹,枝葉在下面,先是一個,到後來博大、博大,博大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才成圓滿的智慧。所以它就像什麼?像倒過來的金字塔,尖尖是在最初的,在底下的。愈往上愈大、愈往上愈大,這麼一個境界,你們想想看,非常有味道。由此可知,世間學問的金字塔到了那個地方它侷限了,沒有法子突破。佛法這個倒三角形,它突破了,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它這個方法是先專後博。

  我們世間是先博後專,博也有限度,專也有限度。佛法那個先專的,專是其深無底,博是沒有邊際,這就是在教學的基本的概念它不相同。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能夠看出佛法教學的善巧,真正到了無以復加,不能不佩服。可是你不懂得這個原理,你自己想成就很難。佛法的修學是叫你開智慧,不是叫你樣樣東西都曉得。樣樣東西都曉得,那是第二個階段的目標,那是作用,是智慧的起用。所以它的修學就是純一清淨,就修這個。真正清淨之後這才博學多聞,好像樹長成了,它那個枝葉慢慢就發達,愈來愈茂盛,枝葉花朵才能夠達到遍覆。所以佛法常常用樹來做比喻,它不用金字塔做比喻,很有道理。何況樹是活的,金字塔是死的。這個比喻裡面的用意,的確有相當相當的深度。

  所以明瞭這個道理,我們的修學要專攻,我過去勸勉同學們,一個人學一樣,不要學太多。學一樣,其他的經論我要不要讀?要不要聽?這要讀、要聽。聽是什麼?幫助你這一樣開悟,幫助你悟入。你自己主修的這個,這是為主,那是你的根本,譬如我們講堂,現在有四位同修在這裡研究四部經,在這邊講。每個學經同修他都要聽,我不是學這個,不學也聽,把聽的、悟的那些道理,融會在自己所修的經典裡面去發揮,幫助自己開悟,幫助自己得定,功力要從這一部經上去發揮。諸位一定要記住,「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會說哪個法門比哪個高,哪個法門比哪個低,沒有這個事情。如果有高下,你們想想,套六祖的話來說,高下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不二法裡頭哪來的高下?沒有高下這是真的。

  你們很多人都喜歡《楞嚴》,《楞嚴》跟中國人非常有緣分,你們展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他們修的法門不一樣,你們看最後一句,就是「斯為第一」,他都是第一。你沒有看哪個菩薩說我的法門是第二,沒看到,門門第一。為什麼說第一?因為門門都成就純一清淨。方法不一樣,用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是都達到純一清淨。純一清淨是什麼?楞嚴大定。楞嚴大定一起作用,它的受用就是智慧。我告訴諸位,楞嚴大定就是純一清淨,自受用就叫做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自受用;他受用就是無所不知,後得智。不要學的,這叫自然智,這叫無師智,沒有老師教的。所以老師教你什麼?老師就是想種種方法誘導你得到純一清淨,這是個好老師,是個高明老師。他想種種方便把你誘導,使你能得到純一清淨。這講的都是境界,這個東西要有方便法,才能夠趣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現前得到了。

  下面你看它起作用,『念念普現十方一切清淨佛剎』。我們讀經文最要注意的,就是它這個裡面的文字,「念念」,我們一看念念就起心動念,你念念,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我們叫念頭。佛法裡頭講這個念是一個抽象的,很抽象的,不是講的起心動念。有沒有念頭?有。但是有念頭沒起心,這個我們難懂。是難懂,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那個念頭太粗了,極微細的念頭我們自己不知道。不要說別的,不要說那很細的,說比這個粗念再細一層的,你晚上睡覺有沒有作夢?是作夢。你在作夢之前是不是有一個計劃,想一想今天晚上我要做個什麼夢?有沒有?沒有起這個念頭。沒起這個念頭你怎麼會作夢?你那個夢是念頭變的。可見得你起那個念頭變成夢境,示現有念頭,並沒有起,你沒有起這個念頭,到那時候那個念頭自然有。這地方的「念念」比我們夢中的念頭,唯識裡面講「獨頭意識」,比那還要微細,不知道要微細多少。經中所謂「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是講這種微細念頭。「念念當中普現十方一切清淨佛剎」。

  佛如是,諸位要曉得,我們也如是;如果我們要不如是,十方諸佛的剎土,那與我們就沒有關係。十方諸佛剎土是不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理體,如果不是,這個法界就不叫一真。無有一法界不是我們自己真性念念普現的,所以這個法界是一真,一個真性變現的。這個念頭極其微細,我們自己不能夠覺察。眼前的境界也是我們這種極微的念頭變現的,這個諸位要研究唯識的經論,多少你就會有一點概念,你能夠體認的。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是自己念念普現。此地念念普現的,是因為他已經到純一清淨,他所現的是十方清淨佛剎。不像我們,我們現無量無邊剎土現了怎麼樣?現了自己看不見。你要說我不相信,地球是我們心現的,我們今天在台灣看不到大陸、看不到日本,在這個講堂看不到講堂外面,豈不是自己所現的自己看不見嗎?一個道理。

  自己所現的,自己都能夠看得見,這個我們講神通現前了,什麼神通?本能現前。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眼這個見性,它有多大功能?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見;耳的功能能聽,那境界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障礙。六根的功能,無有一樣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我們這麼大的功能作用喪失掉?佛在一切經裡面稱我們為可憐憫者,你為什麼喪失?佛在《華嚴經》前面講得清清楚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可惜的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我們的病根。換句話說,去掉妄想執著,你就是如如佛,你就是本來佛。由此我們也能夠覺悟到,凡夫與佛差別在什麼地方?一個有妄想執著,一個沒有妄想執著。沒有妄想執著就叫佛,有妄想執著就叫凡夫。

  知道這樁事情,再看十法界,妄想執著輕的,羅漢、菩薩。菩薩有四十一個位次,這《華嚴經》裡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愈高他分別執著愈輕,分別執著愈重愈往下墜,分別執著愈輕愈往上走,到了佛完全沒有分別執著,就這麼回事情。說到這個地方,怕的就是怕發生誤會那麻煩就大了,你這一聽沒有一切分別執著,我就成佛了。好,我從今什麼都不分別,什麼都不執著,最容易墮到惡取空裡頭。你是不是真沒有執著?你還是有執著。是不是真的沒有妄想?還是打妄想。怎麼曉得?我在《高僧傳》裡頭,那大概總是在二、三十年前,看的《高僧傳》,哪法師我都記不得,時間太久了,《神僧傳》裡頭也有這個故事,哪一位我記不得,是一個法師。

  他自己很隨便,常常在居士當中應酬,也喝酒也吃肉,好像也不守什麼規矩的。他回到廟裡去教他那個徒弟嚴格得不得了,個個都要守戒律,要守清規。徒弟們不服:你叫我們這樣不行、那樣不行,你自己那麼隨便,酒肉都不忌。他聽了之後好,明天我請你們去吃肉,你們大家跟我一起去。到第二天他把他的徒眾集合起來,準備著畚箕、鋤頭、菜刀,準備這些東西,到第二天早晨跟他一道去。他帶到哪去了?墳墓、墓地。大概是年代很久的這些墓地,沒有人祭祀的,他到裡頭把死屍挖出來,挖出來把它煮煮,叫大家你們都吃,沒有一個人敢吃,他在那個地方吃得津津有味。好了,從今以後你們不准學我,你們還守規矩,叫你怎麼做你怎麼做,大家都乖乖的沒有話說。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你行嗎?他吃肉跟吃大糞是一樣的,要有這種能力才行。這不可以自欺欺人,境界不到只好守規矩,他那個境界大權示現。

  所以我們要了解,要懂得,我們自己程度不夠,到不了這個境界,那只有守規矩,只有循規蹈矩慢慢的來修學,修到純一清淨了,再把這一關突破,才能得大自在。中國高僧裡頭得這個大自在的人不少。這是講一切世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性變現的。但是純一清淨的人,他自性變現他知道,他都能夠得到自在的受用。而我們迷執著的人,雖然變現什麼?不得受用,不但不得受用,往往還有許多的障礙,正是所謂作繭自縛,搞了許多的障礙。經裡面講的,法界本來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結果我們變成了理事有礙,事事障礙,變成這個樣子。佛菩薩的法界跟我們法界是一不是二,他悟,我們迷,不同地方就在此地。

  因為他證得純一清淨他自在,所以底下講,『亦現彼剎種種莊嚴』。真正的莊嚴是清淨,是智慧,這是真正莊嚴。我們講莊嚴佛國土、莊嚴道場,清淨心是真莊嚴,清淨心是最完美,最真,最善!『若有眾生,根性淳熟』。這是講根熟的眾生,什麼叫根熟?我們很簡單的講,像《彌陀經》裡面講「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在這一生當中同時具足,就叫做根熟。

  我記得前年暑假,我們在梅山禪林寺辦了一次大專講座,藍吉富居士他跟學生們做了幾個小時的講演,我也在禪林寺,他講完之後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問什麼?經上講的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問我這個問題。我告訴他,亦真亦假。他說怎麼會亦真亦假?我就跟他講,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一生要不具足,那就再來生,來生再不具足,再來生。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比對愛國獎券號碼還要難,真的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一具足你這一生成就了,你那個三大阿僧祇劫就圓滿了。這句話,這個問題,有許多的答覆,我就舉這一個例子告訴他,他一想真不容易,真正不容易。三個條件在一生當中具足,難,太難太難了。一生當中具足這三個條件,必定有佛菩薩幫助你,就怕你不具足。佛菩薩大慈大悲法眼無所不見,我們見不到佛菩薩,佛菩薩能見到我們。我們這三個條件不具足,他來了也是枉然;三個條件具足根熟眾生,這一生必定得度。

  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什麼叫因緣?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這個講法也很多,我舉出最簡單、最重要的,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基本的三善根,這個在世間一切善法從這生的,無貪、無瞋、無痴。無貪是順境,一切很順我心意的不起貪心;無瞋是對逆境,一切不合自己意思的不起瞋心。我們能做到嗎?不痴是什麼?樣樣事情事理沒有一樁不清楚,樣樣清楚、不迷,這叫不痴,三善根。還得要加上一條很重要的,就是佛法裡面的善根是精進,天天求進步,連儒家也講「日新又新」,天天要求進步。懶散懈怠不行,縱然具足世間三善根,可是你不精進,佛菩薩來了還是枉然,還是沒有辦法把你拉進來,你要精進。

  我通常在講堂裡面勸勉同修,就佛法來說,我說這善根,信解是善根,你聽了真相信,聽明白,真聽明白了,能相信,這是你有善根。福德是什麼?福德是行證,你能夠依教奉行,你有福。我也相信,我也很理解,可是我不願意做,那你雖有善根,沒福。有些人是我很願意做,可是我並不懂得,我很想做,我不懂這個道理。你跟我講的我也不相信,我對於經論、對於古來祖師大德還懷疑。還有真肯幹的,有沒有這種人?有,很多,我見的都很多,盲修瞎練,他有福德,沒有善根,也不能成就。因緣是增上緣,真正能夠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參伴侶,這個因緣可遇而不可求。三個條件能夠說一生當中同時具足,不簡單,同時具足這一生一定成就,這地方講根性成熟。『應見佛者,咸詣道場』,他都到達道場來了。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講現象顯的:

  【爾時彼世界中。一切輪圍。一切須彌。一切諸山。】

  這個『輪圍』是大輪圍山。

  【一切河海。一切大地。一切城邑。一切垣牆。一切宮殿。一切音樂。一切資具。一切瓔珞。一切語言。皆出音聲。讚說一切諸佛如來神通境界變化莊嚴。】

  這段話對於佛功德沒有不讚歎的,但是這裡面我們會很奇怪,輪圍山、須彌山,這山、河海、大地、城邑、垣牆、宮殿,它怎麼讚歎?你們有沒有聽說過?讀《華嚴經》的人應當明白,但是前面八十卷你沒念,沒念你就有問題;你要念了之後,你讀這個就一點不稀奇了。山有山神,河有河神,門有門神,樹有樹神,花有花神,他們讚歎。佛出現於世間,他們有時候靈感度比我們人要高明,有些鬼神報得五通,所以許多事情他比我們預先曉得。這是《八十經》裡面講的世間主,依報世主,就是有情世間主,是指像大梵天王,諸天的天王、人間的國王,這是有情世主。無情的世主(器世間主),就是鬼神,鬼神裡頭也有領袖,也有組織,這是他們讚歎。『一切音樂』,資具、瓔珞、語言,『皆出音聲』,這些裡面也是屬於表法的。正如同西方世界所講的六塵說法,我們在本經前面看得多,六塵說法,讚說佛的功德、佛的殊勝、佛的莊嚴。

  【又出一切香雲。】

  『香雲』這句是總說,下面是別說:

  【一切燒香雲。一切末香雲。一切塗香雲。一切香摩尼形像雲。一切摩尼衣雲。】

  這前面幾句是講的香。

  【一切寶焰雲。一切焰藏雲。一切瓔珞雲。一切妙華雲。一切音樂雲。】

  這個地方需要提一提的,老同修都曉得這個意思,怕有新來的。佛經裡面許多地方用雲,講到供養是供養雲,雲是什麼意思?它是表法,表非有非無。雲彩,我們在下面看到一片一片雲彩,接近了,接近就沒有了,我們坐飛機飛到雲層,接近沒有了,表什麼?一切法相有體無,叫你在一切法的受用當中不要有執著,取這個意思。你要執著,錯了,雲可以欣賞,那是受用,雲彩一朵一朵的,很美,你可不能執著它,它沒有體,沒有自性。這容易明瞭,一切萬法都無自性,不但是雲。所以在一切萬法裡頭,你可以自在受用,你就不生煩惱,為什麼?你不執著它。執著才有煩惱,不執著就沒有煩惱了,所以說一切煩惱都是從執著生的。

  執著一切人事這個環境,你就起了煩惱障;執著一切諸法,你就起了所知障。所以不但說是一切情器世間不執著,一切諸法也不執著。《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是什麼?不是說不要了,要,要而不執著。在禪宗裡面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你去看看《大藏經》,《續藏》裡頭三分之二是禪宗的,它不立文字,它比哪一宗的文字都多。你們看看,哪宗有禪宗文字多,它不立文字,不立是什麼?心裡頭沒有,文字是工具,工具要它,不要執著,執著就錯了。所以它那個不立是心裡面不立,沒有,可是在手段上,那運用得太高妙。雲是取這個意思。上面講的瓔珞、妙華、音樂,這個表法諸位不難理解。

  【一切如來光明雲。一切如來圓光雲。】

  這都是講的智慧,『光明』,它用兩種光在此地,一個是表根本智,實智;圓滿光明是表權智,表後得智。像善財童子在本經所示現的,本經是本末兩會,本會是文殊菩薩會,末會就是五十三參。本會是講根本智,末會是講後得智,也就是講圓滿的智慧。本會裡面所得的,就像前面所說的純一清淨,般若無知;末會五十三參所得到的是無所不知。本會好像樹幹,末會是枝葉花果,茂盛之極,這才叫圓滿的智慧。如果這個智慧不能應用在生活上,所學非所用,我們學它幹什麼?現在不能用,將來有用,來生有用處,現在都沒有用處,來生太渺茫,人家不能相信。現在的受用好比是花報,將來才有果報。這個樹沒有開花,將來它會結果,誰相信?現在花開得很美,將來結的果很好,相信,現在花開得好,將來果一定結得好。我們現在人生當中都得不到佛法的受用,說來生得受用,只有愚痴的人才會相信,稍微有點頭腦的人不相信。

  所以要曉得,五十三參是講我們實際的生活,我們從早到晚,眼所見、耳所聞就是五十三參,它是把一切境界歸納為五十三類,是這麼個意思。說法沒有辦法,不能不次第講,一樁一樁講,事實怎麼樣?事實在一天當中同時遇到,天天遇到。善財高明,遇到怎麼樣?遇到成就智慧而不染著,高明在這個地方。你看每位善知識,他參訪完了之後,後面清涼大師在標題裡說,「戀德禮辭」,戀德是什麼?我在這裡得到,我非常感激;禮辭,禮是講禮敬,辭是不執著,不著相。天天見面,時時見面,心裡頭不著相,就是戀德禮辭。它成就我們大定,成就我們純一清淨,就是大定;成就我們圓滿智慧,心裡面一塵不染,這就是戀德禮辭。所以五十三參是生活享受;換句話說,菩薩生活。要是將來怎麼樣?普賢菩薩很清楚,將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將來。可見得現在,這個五十三參是講我們現在,現在有些人提倡是人間佛教,五十三參就是人間佛教,這不能搞錯。

  你說善知識在哪裡?所見所聞哪個不是善知識?個個都是。只要你有慧眼,只要你把握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是那十大綱領,盡虛空遍法界六根所接觸的全是佛菩薩,全是善友,你一生怎麼不成佛!真不得了。所以《華嚴》的好處,特別是《四十華嚴》,你看有非常圓滿的理論,極其善巧的方法。方法就是生活,生活當中真正得到真善美慧,善財示現這個榜樣給我們看,我們才曉得這種理論。佛法極高明的理論,把它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就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我們實際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四十華嚴》,這經叫沒白念。字字句句都是說自己,沒說他別人,你要說這與我不相干,那錯了。所以這叫《華嚴經》一點沒錯,先開花,西方極樂世界去結果去。我們現在在景美講《彌陀經》,現在漸漸的好像座位都坐不下,好現象,聽《彌陀經》的人這麼多,可見他聽了他有點心得,他能夠體會到裡面意思。

  昨天有個曾居士,他今天沒有來,發起印經,我今天把《彌陀經通贊疏》找出來,這是《彌陀經》的註解,窺基大師註的。窺基大師是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玄奘大師不能算開山,玄奘雖然是他老師,法相唯識成為一個宗派,是在窺基大師手上完成的。所以他是唯識法相宗的祖師,他有《彌陀經》的註解,註得很好。我們最近想把這個經印出來,印出來之後再分送給諸位,這個書值得一讀。他老人家對於淨土非常的讚歎,既讚歎哪有不歸心的道理!所以佛法到最後的成就無不是念佛。

  我修念佛法門,是從什麼地方堅固的信心?就是從《華嚴經》。我民國六十年在志蓮精舍開始講《華嚴經》,從《華嚴經》裡面看到五十三參,才覺悟到淨土法門是修行的根本法,難怪《彌陀經》裡面六方諸佛讚歎。我們這個世間教學,諸位曉得,第一個老師很重要,第一個老師會影響你一生,所謂說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重要,啟蒙的老師。善財童子出來參學,第一個老師德雲比丘,本經裡面叫吉祥雲比丘,是一個人。那是實叉難陀翻譯跟般若大師翻譯的不一樣,吉祥就是德,德就是吉祥,梵語是一個,翻譯的不同。第一位善知識教給善財童子的是念佛法門,頭一個遇到老師善知識就教他念佛。看到最後普賢菩薩第五十三位善友,不但教他念佛,乾脆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但帶了善財導歸極樂,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去。你們想想看這個味道,一個開頭,一個終了,當中絕無中斷。由此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代表的是八萬四千法門。

  你仔細看事實如此,代表八萬四千法門,他的修行方式,念佛是正修,八萬四千法門是助修,正助雙修,圓滿菩提。我是讀《華嚴經》才堅定信心去學念佛法門。從這個地方看出來,從佛法根本法輪裡面體會到的,曉得這個法門妙不可言。以後就找這些註解來研究、來看,愈看愈不可思議。我第一次講《彌陀經疏鈔》,是在蓮友念佛團,四年講圓滿。當時我就跟同修們說,我的能力可以講八年,不能再細講,什麼原因?我們抗戰才八年,我說一部《彌陀經》講八年,未免也太過分。第二遍是我們圖書館建立,圖書館建立我照例是先講《地藏經》,為什麼?我們有地了,我們要慶祝一番。道場新成立,應該第一個講《地藏經》,我們有地,這個地是建立心地,換個名詞來說,心理建設,《地藏經》是講心理建設,心地法門。《地藏經》講圓滿之後,就接著講《彌陀經疏鈔》,到今年五月間講圓滿,這是第二次講圓滿。第二次講圓滿很好,留了有全套的錄音帶,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每個帶子九十分鐘,你們看看一部《彌陀經》愈講愈有味。

  現在講《彌陀經要解》,《要解》我預計大概在今年年底可以講完。明年我們《彌陀經疏鈔》是第三會,我們第三次來講。第三次講的比第二次一定更要精彩、更殊勝,境界不一樣了。第三次,我們打算現場錄影,我們保存錄影帶,我預計三年講圓滿。不深入淨土法門,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不曉得這個法門的好處,好處真正是說之不盡。本經就是《彌陀經》現前生活化的經典,西方極樂世界現前我們得受用,人間淨土,我們現前的淨土。《彌陀經》所講極樂淨土是未來的淨土,這個講的是現前淨土,諸位真正能夠入這個境界,現前淨土。我們再把底下這個文念下去:

  【一切如來願聲雲。一切如來言音海雲。一切如來種種相好色光明雲。顯示如來出現世間不思議相。】

  這些實在講,每句裡面都有非常殊妙的境界,因為這個文字在經典裡面,一般講叫流水文章,一句一句細說可以,但是耽誤時間太長,尤其是這麼大的經典。希望諸位同修要從平常聽經,細心去體會,悟入這個道理。下面這是講成道,如來示現成道的還是講環境,講他依止的環境。

  【善男子。此普現三世一切如來莊嚴境界大寶蓮華王。有十佛剎極微塵數妙寶蓮華以為眷屬。周匝圍繞。其諸蓮華一一臺上。皆有摩尼寶師子座。一一座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

  這是說的成道之前,可以說他這個準備、預備,是到最後的階段,我們在這個經裡看,一尊佛的出現真正不簡單,他這種種莊嚴實在是不可思議。『蓮華』是有表法甚深的義趣,它表因果同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說什麼?說我們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是無量因果變現的,「蓮華」是代表這個意思,念念當中都是無量因果。第二個意思是不染著,清淨無染,表什麼?表一真法界。蓮花在池裡面長在泥土裡面,泥土代表六凡法界,不染六凡,它超出了,超出上面是一層清水,水代表四聖法界。它開在水上面,四聖六凡它都不染著,四聖六凡它都不執著,表這個意思,這個我們要學習的。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染著,都不執著,我們的身心清淨就像蓮花一樣。我們步步所踏的都踏在蓮花上,所謂說有蓮花的意思。在諸佛菩薩變現的這個境界裡面,我們看到畫像、塑像,佛像裡頭都有一個蓮花取這個意思。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見到這個相,就要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可以受用,不能染著。染著就迷了,煩惱障、所知障就起來了;不染著是覺,得大自在,遊戲神通。下面這個經文,這是說他成道。

  【善男子。彼普智寶焰吉祥威德王如來。】

  這是他說的第一尊佛,第一尊佛說得詳細,以後就不這麼麻煩,就輕描淡寫幾句話就帶過。這是第一尊佛,就是普救夜神他在往昔,在學佛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尊佛,就是普智如來,他的名字全名叫『普智寶焰吉祥威德王如來』。

  【於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於十方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很重要,這是說佛初成正覺,初成正覺的現象,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一成一切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說我們想像的,你要那麼樣做,你自己沒成,為什麼?你還是落在第二意識裡頭。自己成佛是什麼境界?看到大地一切眾生同時成佛道。所以首先我們對於成佛這個概念要搞清楚,什麼叫做成佛?什麼叫做得道?如果這個概念含糊不清楚,是很大的障礙。成佛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他是成無上正等正覺,成的是這個。正是不邪,覺是不迷,決定沒有邪知邪見,決定沒有迷惑,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這叫正覺,這正覺到極其圓滿,再沒有比這個更圓滿了,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等還有個說法,正等是菩薩,雖然他是正覺,跟佛的正覺沒有兩樣,沒有圓滿,等是等於。但是他正確的,正確的等於如來的正覺,他沒圓滿,圓滿叫無上。正覺的相是正知見,覺而不迷這個現相,給諸位說,破了我,破了我執就是正覺。

  你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勸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是邪知見,不是正知見。為什麼說你是邪知見?因為你有自己,你有我執,佛說的話不勉強。什麼時候可以相信自己?你證阿羅漢就可以相信自己。為什麼說證阿羅漢相信自己?阿羅漢破我執,阿羅漢再不執著四大五蘊身心是我,可以相信自己。阿羅漢、辟支佛才叫正覺;換句話說,破了我執叫正覺。再破了法執,叫正等正覺;我執、法執破盡了,圓滿了,叫無上正等正覺,是這回事情。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金剛經》講的那個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境界不高。《楞嚴經》上二十五位菩薩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你看《金剛經》說得非常的簡單明瞭,「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非菩薩就是即非正等正覺。你有四相,有四相是凡夫,我法二種執著都沒有捨掉。

  所以學佛學什麼?去執著而已。小乘麻煩,過去我們曾經講過,八十八品見惑跟八十一品思惑,我們講過好幾遍,而且用的時間很長,大概都是講十幾個小時,單單講這個迷惑,不好斷。大乘法裡它有方便,它的方便巧在哪裡?拓開心量,把自己忘掉了。教你個祕訣,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都想著別人,不要想自己。這樣漸漸養成一個習慣,把自己忘掉,你看,我執沒破沒有了,這很奇怪。菩薩弘願真正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功德不是福德,破我執,破法執。我們一般凡夫起心動念先想到我,對我有沒有好處?這先想想到自己,這是什麼?增長我執。就連修行對我有沒有好處?弘法利生、講經說法對我有沒有好處?我講這個經可以增長我的智慧。如果講這個經,只對別人有,對我沒有好處,算了我不要講。這樣講經講到三大阿僧祇劫還是凡夫,還是凡夫法師,為什麼?我執沒破,不但沒破,天天增長,天天增長我執、增長法執怎麼得了。

  所以諸位學佛一定要記住,起心動念要為現前一切眾生著想,要為十方法界眾生著想,他就是自己。處處想到別人,就是真正自利,為什麼?我執破了、法執破了這是真正自利。起心動念都想到我,給諸位說,連往生都不能成就,都有困難。因為西方極樂是大乘境界,不是小乘境界。你仔細去研究,雖然永明延壽大師講「萬修萬人去」,你得要具足條件,你條件不具足的去不了。這個裡頭最大的障礙,臨命終時一下錯亂,亂在哪裡?我執。如果一個人無我,什麼樣妖魔鬼怪都沒有辦法擾亂你,無我。縱然有人擾亂,誰受?沒受的,他怎麼不往生!一定是增高品位。

  這是說佛成佛,他所見到大地眾生統統成佛。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要從這裡修。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所以你要想像我自己是什麼境界,不要想別的,我現在看這個境界是什麼?我看這個世間各個都是好人,我本身才是個好人。一看到這個好人,那個人壞得不得了,誰壞?這個好人,是我的善心所跟他相應;那個境界,是我的惡心所跟他相應。其實外頭境界沒有善惡,善惡是什麼?是你自己八識五十一個心所在外頭相應,為什麼?境界是一真,一真裡頭哪有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