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四)  (第三集)  1999/4/8  香港九龍  檔名:12-022-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四大段的第五小段,我們將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眾生緣成,故云如幻,如幻不實故空,如幻不無故有。此二不二,即是中道。】

  這一段也是教導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觀察。『眾生緣成』,此地「眾生」含義很廣,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做眾生,用現代的話說,所有一切動物眾緣和合而生,植物也是,礦物也是,乃至於自然現象,世出世法沒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緣」,就像我們現代人所講的條件,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條件,許許多多條件,聚合起來才能夠現相。所以任何一個現象都沒有自體,所謂是緣起性空,緣生之法,無有自體,當體皆空,這是講它『如幻不實』,它不是一個真實的。佛法講真實,就是永久存在,那叫真實。凡是有生有滅,它有變化,那就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講的是「夢幻泡影」。『如幻不無故有』,你說它不實,它是空的,但是這個現相不能說它沒有,它確實有這個現相顯現,但是這個現相不是真的。所以從相上來講不能說它無,「不無」那就「有」。由此可知,事實的真相是什麼?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空有是一不是二,這才是事實真相。你明瞭事實真相,你肯定事實真相,這就叫做『中道』,這就叫做第一義諦。底下一段告訴我們:

  【了幻無幻,方為見幻。幻法不無,方名為幻。故幻住自性不可思議。】

  『了』是明瞭。『幻』是什麼?一切有為法。《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對於一切有為法真正通達明瞭,這個「幻」你就不執著它。『無幻』就是離幻的意思,離幻用現代的話來說,你不再分別這是幻,你也不會執著這是幻,這叫「了幻無幻」。這個時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你真正見到一切有為法的真相,這叫『見幻』,你見到真相。這些現象,佛經裡把它歸納起來講,十法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就是此地講的『幻法』,無;它確實現相,而且這個相因果相續,因果在轉變,這就是「幻法不無」,所以才稱它作「夢幻泡影」。

  『故幻住自性不可思議』,這個「幻」是講「幻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的自性不可思議,自性無相能現一切相。自性不動,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理太深了,佛給我們講「不可思議」,也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些話都是說的事實,都是說的真相,如果我們果然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事實真相你就能見到。你見到了,你也沒有辦法想像,為什麼?一落思惟,思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錯了。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就現前,真相你也明白了,佛說得沒錯,不可思、不可議。這是從理上講。第七小段是事,事是理之事。有理一定有事相,落實在事相上:

  【三界六趣】

  舉這個例子舉得好,就近取比喻。我們現在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六趣』就是六道;『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三界」說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六趣:天道、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這是我們現前居住的環境。這六道裡面,一切有情眾生怎麼來的?

  【因業受生】

  佛講得好,人生為的是什麼?「人生酬業」;換句話說,業報而來的。你過去生中修的善,你得的是善報;你造的是惡,你受的是惡報;你欠人的錢,你要還債;你欠人的命,你要還命。往年我曾經在藍塘道,香港,在那邊講過《楞嚴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光明講堂。講堂上有一副對聯我還記得,說得好,上聯寫的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一副對聯把人生說透了,人生來幹什麼?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來幹這個事情。可是在酬償業債的時候,不會酬償得剛剛好,我欠你一萬塊錢就還你一萬,總是還要加一點利息,加得對方不服,來生他再來討,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就是「因業受生」。可是人生是不是真的?冷靜的去思惟,仔細的去觀察,夢一場。

  【猶如夢境。】

  人生如夢。我從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個時候的同修差不多有一半不在了,這些人到哪裡去?現在在講堂裡面,有一半過去沒有見過,這人從哪裡來的?你仔細觀察,那些人走了,到哪裡去?年輕人來了,從哪兒來的?豈不是夢一場?上個月我回到新加坡,我們中午在機場餐廳吃飯,我們一共有十一個人坐一張大桌。我告訴我們的同修們,我說你們仔細看,機場上來來往往這麼多人,你們都看清楚了,這些人跟我們一生當中一面之緣,下次還能看到嗎?不見得。一生當中只見一次面,一面之緣,看了之後再也看不到了。如果我們走在路上,看到馬路上這些人,你會不會想到這些人跟我們一面之緣,為什麼不歡歡喜喜笑臉相迎?這種緣分,一面之緣,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因此,明白了,覺悟了,就應當跟一切眾生結善緣,結歡喜緣,不要結惡緣。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過不去,夢一場,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去計較?佛在經典所講的,豈不就是我們眼前的環境嗎?業怎麼來的?下面跟我們說:

  【因思所起。】

  『思』是思想。業力怎麼來的?妄想變現出來的。

  【隨因善惡,勝劣報生。】

  這講六道。你樣樣都往好的這一面去想,你就造善業;樣樣都往壞處想,你就造惡業。造善業,三善道受報;造惡業,三惡道受報。再跟諸位說,三善道也好,三惡道也好,總是夢幻泡影,這才是事實真相。可是你在受報的時候,你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確確實實有苦樂的感受。就像我們作夢一樣,我想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的時間不長,醒過來之後曉得剛才做了個夢。夢裡是假的,但是正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夢是假的,夢裡頭真有苦受、真有樂受。我們現在正如同在夢中一樣,沒有醒悟過來,不知道自己在六道輪迴裡作夢,所以苦樂憂喜捨都把它當真,你真的在受。幾時我們像諸佛菩薩一樣,徹底覺悟過來,徹底從六道大夢裡頭醒悟過來,這個時候就有能力像諸佛菩薩一樣,不再跟這世間一切人事物去計較,真正做到隨緣度日。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說那個多自在!這兩句話徹底覺悟的人,他才能做得到;他要不覺悟,他做不到。這是說非空非有的理論,落實在事相上,三界六道。下面第八小段說:

  【世間生起,皆想所持。世間無生,妄起生想。今明了達,依他非實,妄起想心。】

  『世間』,包含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世」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間」是講空間。說時間、說空間,這裡面所有一切諸法都包含在其中。這一切法的生起,都是『想』在那個地方保持住。是不是真的能保持?不然。這個保持,就是為什麼會有剎那生滅,為什麼會有相續。生滅相續依妄想,如果你妄想斷了,給諸位說,剎那生滅就沒有了,相續相也就不存在。我們的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諸位要知道。你晚上睡覺為什麼會作夢?打妄想。你有妄想才有夢,你沒有妄想,哪來的夢?所以妄想的活動,是從來沒有停止過,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它不會停止的。妄想如果停止,你就成佛、成菩薩,佛與大菩薩沒有妄想。

  十法界這個現象是依妄想生,『世間無生,妄起生想』,這是真的。這個世間一切現象是這麼來的,『今明了達』,今天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明瞭通達了。但是這種明瞭通達是聽說的,聽佛這麼說的,諺語裡頭常講道聽途說,「是不是事實真相」,自己還在那裡打了很多的問號,所以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沒有辦法親證,道理在此地。我們聽了佛的開導、佛的說明,接著我們自己要去求證。如何求證?捨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到那個時候看看,這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不是如佛所說?必須親證,我們的心才真正放下,才真的放下什麼?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

  我們在講席當中,這些話講得太多,六道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現的相就是六道輪迴。如果我們把執著放掉了、捨掉了,世出世法裡頭不再執著;最嚴重的執著可以分為兩類,我們用功,我們想放下,從哪裡放起?從最嚴重的放起。最嚴重的執著,第一個就是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個念頭,有意無意,你這個念頭沒有斷過。有很多人,好像沒有起這個心,沒有動念,但是他有;他確實有想控制別人,控制一切事、控制一切物那個念頭。第二個是佔有,佔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他就有行為。這是六道的根源,不是好事情。所以我們修行,要從哪裡修起?放棄對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控制的意念,放棄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佔有的念頭。然後更進一步,破我執,我與我所有的放下,那就恭喜你,你脫離六道輪迴了。

  脫離六道到哪裡去?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沒出十法界,那是什麼原因?因為他還有分別,執著他沒有了,他還有分別,有分別就出不了十法界。更進一步,於一切世出世間法不分別,真正做到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那恭喜你,你出了十法界。出了十法界到哪裡去?經上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實的果報,十法界裡面不是真實果報。你能夠入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你是法身大士,禪宗裡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已經是成佛了。這是真正真實的果報,決定沒有退轉,真正證得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你懂得十法界、六道是怎麼來的,然後才曉得,佛教給我們解決六道、十法界的方法正確的,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我們不放棄一切執著怎麼行?放棄執著,我們的生活就得自在,一切隨緣,隨緣多自在。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修學第一步。我們知道這些幻相怎麼來的,「妄起生想」,現在明瞭通達。

  『依他非實』,依他,就是種種因緣、種種條件而生起的這些現象,這些現象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是『妄起想心』,那個想也是個妄想,也不是真實的。真心裡面沒有妄想,佛經上常講「真心離念」,沒有妄念,有念不是真心,真心離念,這個話很難懂。真心離念,離的是妄念,他有正念。正念跟妄念,我們要能夠辨別。可是跟你說正念,說老實話,那個正念還是個妄念。為什麼?正念跟妄念是相對的,相對的還是妄念。什麼叫正念?無妄念,也無正念,兩邊都沒有,那才叫真正的正念。諸位念佛,念佛都曉得有極樂世界,可是你們對極樂的概念,許多人搞錯了;「那邊很快樂」,一點都不樂,苦死了。怎麼說不樂?你的樂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樂是壞苦。什麼叫真樂?苦樂兩邊都離開,真樂。極樂世界苦樂兩邊都沒有,那叫極樂,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凡是落在兩邊,那屬於相對,都是虛妄,都不是真實,真實法不可思議。「想」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前面講的這正報,我們講有情眾生。下面一段跟我們講:

  【國土依報,亦心想生。心變影像,故依想住。心淨土淨,心染土染。】

  這一條非常重要。諸位能把這一段大意真正想通,能體會到,我相信你會破迷開悟。前面道理明白了,我要問問你:你還要不要找人去算算命、看看相?你就不需要了。為什麼?相隨心轉,命由心造。底下這一段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不會再去看風水,為什麼?境隨心轉。『國土』是依報,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中國人所講的風水,風水是講生活環境,也是從『心想生』的。我們依報環境,山河大地,無際的虛空,我們居住的地球,晚上你看天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星,從哪裡來的?我們『心變影像』,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所以虛空世界都是『依想住』;「住」就是相續相。特別是虛空,為什麼?因為所有一切有形的現象,我們能發現到它不斷的在變化,虛空好像沒有變化,所以在《百法》裡面,把虛空列入無為法,道理就在此地。虛空是個相續相,看不出它的變化,其實它還是有變化,它變化的非常微細,不但我們沒有辦法覺察,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沒有辦法覺察。「依想住」。

  後面這兩句話重要。『心淨土淨』,「土」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的同修,你修什麼?修清淨心。你心裡面有煩惱不清淨,有妄想不清淨,有分別不清淨,有執著不清淨,天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不管用,你的境界轉不過來,這個道理要懂得,心清淨境界就轉過來。首先轉的是身體,身清淨,身清淨最明顯的現象,不老,不容易衰老;第二個現象不生病。有人說他的身體很好,保養得好;這個話也不能說錯,但是也不能講完全是正確的。懂得保養的人很多,有地位的人、有財富的人,他們對於身體保養非常重視,可是依舊生病、依舊衰老。由此可知,人能夠保持不衰、不病,不是保養,而是心清淨,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少,道理在此地。你的分別執著多,再好的保養,依舊不免老病,清淨心太重要了。身心清淨,你生活環境就清淨,飲食起居隨緣,哪裡要講求?每天要講求營養,現在世間人很講求這個。

  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到外面去托缽,他講求的是什麼營養?他吃的是什麼飯菜?到人家家裡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沒有選擇的,這些諸佛菩薩、阿羅漢、比丘們,個個健康長壽。你要問為什麼?心清淨,感得外面環境清淨,飲食起居哪裡需要去選擇?有這個心去選擇,心就不清淨,那就是攀緣,就是妄想、就是分別、就是執著。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諸位細心去觀察,隨緣而不攀緣,什麼都好。給他住宮殿好,給他住茅篷也好,叫他大樹底下去坐一宿也好,他都好,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是我們應當學的。他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薩,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之所以做不了佛、做不了菩薩,生生世世在搞六道輪迴,道理也在此地。諸位細細去參。

  『心染土染』。心地染污,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我們居住的環境就壞了,變壞了。風水有沒有?有。風水從哪裡來的?人心感應而變現的。你的心善,你的心清淨,你居住這個地方,自然風水就轉好了,不好它也會變好。你的心不善,你的行不善,很好風水的地方,你到那裡去住,沒幾天風水敗壞了。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試問你還要去看風水嗎?不需要了。風水在哪裡?在自己的心裡。命相在哪裡?命相也在自己心裡。

  末後這一條,這是讚揚諸佛菩薩,以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辯才,無量的方便,教化一切眾生。

  【具四無畏,能決定說。】

  佛的言語字字句句肯定的,沒有模稜兩可,叫人聽了不會疑惑。

  【具四辯才,說稱物心。】

  佛有四種無礙辯才,所講的這些法,我們聽起來很舒服、很有受用。這就是講的契理、契機。

  【不壞相故求智地,不斷煩惱故入世間,證法界故流教海。】

  這顯示出佛的大慈大悲。佛示現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佛家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他能恆順世間。在恆順當中,在不壞當中,他求智慧。這個『地』,是地上菩薩的智慧,他求「智地」,地上菩薩是真實智慧。『不斷煩惱故入世間』,如果煩惱斷盡了,就不到世間來。我們看小乘,小乘初果叫預流,二果叫一來,還到人間來一次。三果叫不還,不來了,為什麼?欲界煩惱斷盡了,他不會再到欲界來。諸佛菩薩到不到世間來?來,常常來,他為什麼來?他不斷煩惱。諸位要曉得,有能力斷,故意不斷,不是他沒有能力,他有能力斷而不斷。為什麼不斷?要到這個世間來度眾生。他要斷了,就不來了。這是佛家講的「帶惑潤生」,這是慈悲到極處。他雖然不斷煩惱,他煩惱起不起作用?給諸位說不起作用,他有智慧,轉煩惱為菩提,他應用得自在,應用得靈活,活活潑潑,所以能夠在六道、在十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證法界故流教海』,他確確實實證得了一真法界,確確實實成就圓滿菩提,他才能講經說法,才能夠流布諸佛的教海。這一段是讚歎。

  由此可知,我們想學佛,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自行化他的功德,世間人講事業,佛法叫功德。你要成就自利利他,自行化他,這一段非常重要。這裡面都是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能夠掌握到這十條的原則,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淨宗易行道,他宗難行道,難行道如果掌握這個原則也能成就,何況易行道?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應當要學習的。請看序分的第五大段,「舉失顯德分」。這裡面我們節錄了五條,看第一條:

  【諸佛化儀,事非一準。如賢護等曾謗不輕,於千劫中墮阿鼻獄。其罪畢已,還遇不輕,受其教化。】

  這些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古今中外,過去、未來,這些事相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如果我們不知道,必定會犯過失,這就是「舉失」,失是過失。這個過失誰不犯?我們常常犯,菩薩也犯,諸佛如來過去在因地上也曾經犯過,只有明白人他不會犯。我們沒有明心見性,哪有不犯過失的道理?所以首先講『諸佛化儀』,教化眾生的方式沒有一定的,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勝熱婆羅門那都是諸佛再來,不是菩薩,是佛來應化的,你看他顯示什麼?愚痴。甘露火王瞋恚,脾氣很大,動不動就要殺人。伐蘇蜜多女淫欲,我們現在一般社會人講風化區,妓女的身分,她是什麼人?她是佛再來的,她要度那一類眾生,她現那種身相,我們凡夫不知道,「學佛了,還幹這些事情」,我們在毀謗。她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於是我們就輕慢她、毀謗她,甚至於侮辱她,我們造罪業。

  『如賢護等』。「賢護」,世尊出世的時候,賢護是等覺菩薩,示現在家菩薩。這是講過去無量劫之前,他曾經毀謗常不輕菩薩;毀謗有罪,不是說毀謗就沒事了。說老實話,佛菩薩絕對不怪罪於你,這個罪業怎麼形成的?是性罪。鬼神不是佛菩薩,鬼神對你所作所為厭恨,他報復你,他要來找你麻煩。所以毀謗之罪,『於千劫中墮阿鼻獄』,這個事情嚴重不嚴重?我們過去曾經講了一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部經另外一個名字叫《彌勒菩薩所問經》,《大寶積經》裡面的一會。這個經裡頭,世尊告訴我們,也是出家人,出家人毀謗出家人。有兩個講經的出家人,比丘,當然講經聽眾多了,供養多了,另外這些出家人看到心裡起嫉妒,造謠生事毀謗他,墮阿鼻地獄。不曉得,如果生一念隨喜心,那個功德跟講經的法師沒有兩樣。生一念隨喜心就成就功德,起一念嫉妒毀謗心就墮阿鼻地獄,一念之間果報差別太大了。

  但是那個罪是受得完的,千劫過去之後,『其罪畢已』。他的罪受滿了,滿了又生到人間來,沒想到又遇到常不輕菩薩,這個時候對常不輕菩薩生恭敬心、生歡喜心,接受他的教化。常不輕菩薩是賢護菩薩的老師,這是講過去劫當中的一樁事情。我們肉眼凡夫,看到這一些人作惡,我們千萬不要動惡念,為什麼?說不定他是哪一尊佛來示現,我們起個惡念,那個麻煩可大了。所以對於那一些人作惡,我們應該生什麼樣的心?也不要生歡喜心,生歡喜心也是錯誤,那你贊成造惡?要生警覺心,這個事情不好,我可不能做,這樣就好。看到人行善,是好事情我應當學,看到人作惡,我提高警覺,我不可以有這種行為,善人、惡人都是自己的老師,這樣子你就能學到東西。斷惡修善,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第二小段說:

  【聞法除疑,自知作佛。】

  這兩句話說得好,說到極處。尤其是大乘了義的經論,一切眾生總是疑惑自己的罪業深重;我們學佛,學佛求什麼?求個平安就好,能求發財就更好;幾個人學佛心裡想我要來作佛?大概我們現場同學當中,包括在家的,沒有一個,你們有沒有動個念頭「我要作佛」?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我二十幾歲,有個朋友他有一部《六祖壇經》,我借來看。看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惠能大師確實了不起,他到黃梅,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回答:我來作佛。這個口氣非同小可,所以他有那麼大的成就。人家的心願就不一樣,他要來作佛的。回頭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學佛為了什麼?求的什麼?跟人家不能比。為什麼我們沒有這麼大的願望?自己對自己懷疑,業障太重,罪業太深,哪裡敢想作佛?作羅漢、作須陀洹都不敢想。

  所以聞法的目的斷疑,疑惑斷盡了,自己曉得我有資格作佛,我應當作佛。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有佛性,我為什麼不能作佛?疑障破除之後,自信心才能夠現前。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如果自己不相信自己決定能生淨土,你這一生念佛也去不了極樂世界。對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得很清楚,淨宗三個條件:信、願、行,他將「信」說了六個,第一個要「信自」,相信自己決定往生,相信自己決定見阿彌陀佛,相信自己在一生當中決定作佛,這個自信心多強。第二「信他」,他是指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相信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句句是實話,絕非妄語,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落實,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信他。頭一個是自信,沒有自信,單信他,還是不能往生。

  斷疑生信,斷疑要靠聞法,如果疑惑不斷,聞法決定不能夠中斷,每天讀經,每天聽佛法,這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有空閒,還要念佛。我們每個月到香港來講三天,這個道場全天租下來,我們只是在晚上用兩個小時,白天沒人用,希望白天有空閒的人到這邊念佛,這麼大的場地念佛很舒服。希望從下一個月開始,我們租借這三天場地,大家利用這個地方來念佛,人數多少沒有關係,三個人也可以,五個人也可以。我們這邊會接待,你在這邊念一天,中午吃飯、晚上吃飯,茶水我們招待、我們供應,來念的人愈多愈好。但是事先要報名,我們準備茶水、準備飲食,這個報名不是別的,使我們有充分的準備,不至於到時候不夠,也不要讓它有多餘,多餘的不好處理。下面說:

  【令聞慶悟,修見聞種,皆是如來方便大用。】

  佛法長時期的聽講,天天聽,有個三年、五年,自然有悟處。你有悟處的時候,你就會很歡喜,法喜充滿,這是我們學佛真正得受用。佛經上常講「常生歡喜心」,他歡喜從哪裡來的?悟來的,覺悟了,明白了。你覺悟的愈深愈歡喜,覺悟的愈廣愈自在,所以慶幸。『修見聞種』,見佛聞法的種子,在你阿賴耶識裡面生根,這是好事。『皆是如來方便大用』,這個話說得沒錯,是諸佛如來善巧方便,為我們做增上緣,我們才能夠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

  【或海印炳現。或大權應為。以顯法深,各有由矣。】

  『海印炳現』是比喻,「海」是比喻廣大,「印現」是比喻無心,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為什麼會現?眾生有感,佛自自然然就現身;「炳」是明顯的意思;這是講感應道交。或者是『大權應為』,「權」是權巧;正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得度就用什麼方法,沒有定法,也沒有一定的形式,這叫「大權應為」。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佛法甚深,佛法之深顯示法性的深廣不可思議,所以諸佛菩薩的應化各有來頭,我們凡夫不知道。一個真正在一生當中修學成就的人,《華嚴》末後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善財童子示現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他用什麼態度?肯定自己是凡夫,自己是學生,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菩薩化現的,都是善知識。善人是善知識,應當向他學習;惡人是善知識,示現種種惡行,提高自己的警覺,不可以作惡;順境是善知識,惡境也是善知識,他都把它看作是諸佛如來化現來度自己的,度我一個人。

  所以善財沒有同學,為什麼沒有同學?如果有個同學,同學跟我差不多,我們兩個一樣的,你的恭敬心就不圓滿,你十大願王就有缺陷,就修不成功。學生只有自己一個,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諸佛如來,他一生才能成佛,一生才能圓滿。我們今天為什麼一生不能成就?看看這個不如我,那個比我好不了多少,所以你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煩惱不生菩提,生傲慢不生恭敬,你怎麼可能成就?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完全沒有懂,沒有體會到,也沒有辦法落實,過失在自己。所以佛慈悲,在《華嚴》上給我們講圓滿的理論,周詳的方法,後面還以善財童子,還以五十三尊佛來表演,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再要看不懂,再要不會學習,那就沒法子了。這真是佛慈悲到了極處,教學的方式真正做到了至善圓滿,這在《華嚴經》上看到。所以要知道,大權示現各有由來,我們要像善財一樣的存心,像善財一樣的態度來修學,他一生成就,我們一生也決定成就。第三小段說:

  【理契則鄰,菩薩遠而不隔。心迷便阻,聲聞對如聾盲。】

  『理』,就是真心,就是自性,一念自性。我們剛才講的句句都是真理,我們眼前所有這些眾生,是不是真的是諸佛應化的?如果你把這個道理搞通了、搞明白,你就會肯定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應化,度我一個凡夫的,一點都不錯。那為什麼這個人做惡事墮阿鼻地獄?菩薩示現的,教導我們,告訴我們,那個作法就墮阿鼻地獄,他做出樣子給我看,讓我覺悟。那一種人行善,修善法,他上天堂;那個人修清淨心,他出三界,他作佛了。全是諸佛如來示現給我看的,他怎麼不是諸佛示現的?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何以故?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經》上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個心是真心、本性。從真心、本性所現的相分,他怎麼不是佛?當然是佛,那還能假得了嗎?凡夫眼裡面看佛菩薩都是凡夫,佛眼看一切凡夫都是諸佛如來。我們現在把念頭轉一轉,轉凡成佛,我們要用佛眼看世間,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我們這一生當中怎麼會不作佛?這是善財教給我們的,輕慢一個人,輕慢一個眾生,就不能成就,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輕慢一個眾生就是迷失了自性,所以教給我們一切恭敬。普賢第一願「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圓滿的,一個都沒有漏掉。所以道理明白了,你跟佛就做鄰居,就靠得很近。

  『菩薩遠而不隔』,跟佛距離再遠,就跟在面前一樣,沒有隔礙。『心迷便阻』,你迷了事實真相,你不明其理,你不知道事實真相,菩薩在你的身邊也成了障礙,你也排斥,你也不會接納。這些大道理,真的事實,都在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此地舉個例子,聲聞、阿羅漢跟佛在一起,聽佛說話,如聾如盲。聾是什麼?沒聽見;盲是沒看清楚;「心迷」。由此可知,世出世法關鍵就在迷悟。下面跟我們說出迷悟的真相:

  【身遍剎塵,智入諸法。】

  這是諸佛如來,這是講自性的德相,也就是我們自性的「大方廣」;大是自性之體,方是自性現相,廣是自性作用,沒有說別人,都說自己,一念心性的大方廣。『身遍剎塵』,「剎」是佛剎,「塵」是微塵。我們換句話來講,周遍虛空法界,佛身如是,我們的身也如是。我們現在不曉得,以為什麼?以為這個肉棍子叫做身,錯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的身,誰知道?唯證方知。佛與大菩薩證得了,那叫什麼身?法身。諸位要曉得,你們都知道諸佛如來有法身、有報身、有應身,有沒有想到自己有法身?佛有三身,我們也有三身,佛有十身,我們也有十身,我們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諸佛如來在覺,我們在迷,差別就在此地。迷了,並不是法身就沒有了,迷了法身還在,法身不迷;我們迷失了法身,法身並沒有迷失。法身周遍虛空法界,報身也周遍,應身也周遍。這個說法就更難懂了,真的是周遍法界,一點都沒錯。諸佛覺而不迷,所以在虛空法界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現身,佛就有應。眾生之感有兩種:有有心感應,有無心感應。佛的應一種,無心的,佛是無心而應。眾生有感,佛有應;眾生有心,佛有應;眾生無心,佛也有應。『智入諸法』,「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也像法身一樣周遍法界。

  【何不見聞】

  諸佛如來「身、智」都周遍法界,為什麼我今天不見不聞?下面把這個原因說出來。

  【宿因現緣,並皆缺故。】

  過去生中,我們造作的不善因。我們的造作歸納起來,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分別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這三種東西障礙了。因不善,現前的緣也沒有,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大乘佛法,這兩個條件都不具足,所以諸佛如來的現相,諸佛如來的說法,你就沒緣,沒有緣的人多。我們在此地講經,外面馬路上多少人走來走去,他就不能來聽。為什麼他不進來?「宿因現緣,並皆缺故」,所以他不來。我們要感覺得很幸運、很慶幸,我們宿因現緣不缺,所以我們有機會在此地接觸到佛法裡頭第一經,根本法輪,《大方廣佛華嚴經》,無比的希有殊勝。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條:

  【心意既迷,六根皆昧。耳不聞,心不信,智不知,眼不見,聞慧不能憶念,修慧不能觀察,思慧不能思惟,證智不能證入。由無智慧,安住自乘不進修故。】

  『心』本來是覺悟的,怎麼迷了?心上有東西就迷了。中國文字是高度智慧的符號,心本來是悟的、是覺悟的,可是心上要加一點東西就迷了,心裡面不能加東西,六祖惠能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心裡頭本來無一物。『意』是什麼?「心」上加了一個「音」;有了點音聲,再微細的音聲,迷了。再一思想,就更迷,迷得深;想是什麼?心裡頭有「相」,妄相出來了,你在妄想。思就更糟糕,思是你的心裡有執著,在你心上畫好多框框。把框框、妄相、音聲統統都拿掉,剩下來清淨心,清淨心本來就是覺悟的。

  所以心,意就迷了。《壇經》裡面,惠能大師問永嘉,永嘉非常聰明,在曹溪只住了一晚上,這一晚上還是六祖留他的,不留他,他早就走了,禪宗詩裡面有名的叫「一宿覺」,他在曹溪住一晚上。六祖曾經問他:你還有分別嗎?他的答覆說:分別亦非意。分別不是意,六祖點頭,給他證明:沒錯,你如是,我也如是。怎麼分別不是意?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不是我自己有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不是我有執著,這就是「分別亦非意」。由此可知,那個分別、執著是恆順眾生的,是隨喜功德,不是自己有分別、有執著,自己確實沒有,這就是佛菩薩示現。可是你自己真的有分別、有執著,就壞了,你就迷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想想自己,我們是在迷的境界裡面,還是在覺的境界裡面?六根接觸外頭六境,起心動念迷了。迷了之後,『六根皆昧』。心一迷,六根就不聰明,六根表現就糊塗了。「昧」是愚昧。為什麼?『耳不聞』,耳雖然也聞,不會覺悟,聽了怎麼樣?不懂。不但不懂,甚至於把意思聽錯了,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為什麼你會聽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你所聽的法扭曲,會錯意思,這種事情太多太多。『心不信』,都是真的;如果心要信,你決定依教奉行,你會做到;你聽了做不到,你心不信,很難很難。

  我自己當年出家,受戒之後;我出家兩年以後才受戒,受了戒之後去見老師,到台中去見李炳南老居士。老師見我面,指著我:你要信佛。我是一出家就上台講經,我已經講了兩年經,受了具足戒才去看他,他見我面就指著「你要信佛」,我也愣住了!然後他給我解釋,信佛不容易,依教奉行才信佛,佛講的你沒有能做到,你不信。所以他告訴我,古今中外有很多老和尚,出家一輩子活到八、九十歲還不信,我們才真正警覺到,老師慈悲提示。所以自己常常要警覺到,我沒有做到,沒有做到就是不信;如果真的相信,你決定做到。這「心不信」。

  『智不知』,智迷惑了,對於如來的正法,你不知道。『眼不見』,眼哪有不見的道理?眼迷了,見的是幻相,沒有看到真相。『聞慧不能憶念』,這是講菩薩三慧:聞、思、修。『修慧不能觀察』,什麼是「修慧」?用現在的話,改變我們的觀念,那是修慧;佛家常講「修觀」,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這個觀念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人生觀、宇宙觀。我們對人生、對宇宙的想法看法錯誤,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叫修觀;修慧迷了,沒有能力觀察。這修慧。『思慧』迷了之後,『不能思惟』,不能正思惟,八正道裡頭正思惟,於是思惟是邪思,全是些邪知邪見。我們有『證智』,『不能證入』,不能夠契入如來境界;如來境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生活裡面,在我們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面,我們沒看出來,沒有發現;幾時你開悟,你發現了,你證實了,就如古人所說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在眼前,沒離一步,你證智了,你看出來了。「道」,道不遠,太近了;迷了以後,就好像遠之又遠,遠不可及,高不可攀,迷了。悟了之後,哪裡曉得就在眼前,就在腳下。

  末後這總結,『由無智慧,安住自乘不進修故。』因為沒有真實智慧,安住在你現在的地位上。我們現在地位是什麼?五乘佛法的人乘,我們安住在人乘裡面,不知道把自己的地位向上提升,不知道,不曉得再精進,不曉得再修學。實在說,果然能夠安住在人乘,來生再得人身,那也算不錯;怕的是『自乘』保不住,會往下陷落,那個麻煩就大了。由此可知,佛法不能不學,佛經不能不讀,佛教導我們理論方法不能不依教奉行。到這個地方,我們是把本會第一段介紹完了。後面還有第二段,第二段一共到第十個中段,然後這才見到五十三參。大概我們五月把後面本會第二段講完,六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開始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