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十四集)  檔名:12-002-0014

  一百二十二面,第五行:

  『離愛別怖,離怨會怖』,從這兩句開始。這是說的二十二種恐怖,這兩種都很容易懂。恩愛別離包括的範圍也非常之廣,不僅僅說人事,環境亦包括在其中。凡是你所喜歡的、所愛好的,在某些因緣之下不得不捨棄、不得不離開,這就叫做愛別離。愛別離當然不是我們所意願的,事情來了,或者這個事情沒有來的時候,想到這樁事情,心裡面免不了有憂悲恐怖,這叫做愛別離苦,八苦裡面叫愛別離苦。在佛法裡面,將這個事實的因緣都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所謂有果必有因。我們在這一生裡面可以說飽嘗愛別離苦,為什麼原因我們要受這種苦報?一般人只能看到表面上的因素,而不曉得三世因果,果報通三世,有過去世的業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現前種種因素,實在講,是過去業因的增上緣而已,如果過去沒有這些業因,今天縱然有這些環境,還不會有這個果報。固然佛法裡面有講共業,共業當中有不共業,所謂共業當中有別業。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詳細。

  我們要離苦,一定要修因,經上所舉這二十二種,可以說皆是差別的業報,當然各有差別因緣。可是觀音菩薩很巧妙,他教我們修一種法門就能夠離一切恐怖,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一種法門,諸位必須要記住,觀音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大悲門。大悲,這兩個字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悲是悲憫,憐憫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這叫悲心。悲與慈常常是連起來講,慈悲。慈悲要加上大才能夠離一切苦,才能夠離一切恐怖。大很不容易,慈悲,慈悲心嚴格的說,權教菩薩都有,而我們凡夫不見得有,這是要懂得的。為什麼?慈悲是基於理智,絕沒有感情作用;凡是帶著感情作用,不叫做慈悲。我們世間人講愛,或者講博愛、講仁愛,這是我們有的。一切眾生確實有仁愛,推己及人,有仁愛、有博愛,仁愛之擴大,這是博愛;可是沒有慈悲。為什麼?慈悲是從平等心裡面生的,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把別人跟自己看成一樣,完全平等,這是沒有的。只要有人我的差別,這裡面就沒有慈悲,這點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因此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慈悲。如果說仁愛、博愛,那他們有,他們可以說是很具足,但是講到慈悲,他沒有,那就是心不平等。

  講到大悲心,這就不是普通菩薩所有的,最低限度是要見了性的菩薩,明心見性。見性的菩薩,我們可以說大慈大悲。如果嚴格的講,大慈大悲是七地以上的菩薩,距離如來果地已經不太遠。他那個大,大到什麼程度?經裡面常講盡法界、盡虛空界、盡眾生界,而且是等慈,平等慈悲,對於菩薩、聲聞以及六道眾生一律平等,沒有說是厚此薄彼,這樣才能叫大慈。觀世音菩薩示現是在等覺的地位上,所以我們講觀音的大悲,應該是以等覺菩薩為標準。而在大乘佛法裡面所表法的,全是以等覺菩薩為當位代表。地藏菩薩代表的孝親尊師,也是以等覺為本位。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統是以等覺為當位的表法。這裡是教給我們,我們學佛要向等覺菩薩看齊,要以等覺菩薩為榜樣,正是所謂取法乎上,我們要以第一標準作為我們的榜樣,才能夠離一切苦、離一切恐怖。這是經典裡面顯示離怖畏的妙法。

  「離怨會怖」,就是離怨憎會,冤家對頭不願意碰到的,偏偏常見面。恩愛的,希望不要斷開,偏偏要別離。菩薩教給我們是總綱,但是每一種事情它的業因,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因素非常之複雜,佛在經裡面有舉出幾個例子,叫我們從這個例子裡面去推想。打獵的人,他造的這個因,就是叫那些鳥獸父子夫妻不能團聚,正是破壞牠的家庭,令這些鳥獸時時生恐怖之心。他這一世打獵很自在,來世就要受愛別離的苦報,也要受怨憎會的恐怖,冤家總是要聚頭的。凡事都有因果,但是今天世人不相信因果,苦報只有天天增加、年年增加,不會減少的。

  今年這個世界,你看最近幾天報紙上所登的,整個世界天然的災害、氣候的變化,很不正常。今天報紙上,剛才我又看到一樁是日本人預測的,大氣的染污,這些年來的統計,一年比一年嚴重,他們認為這是與氣候變化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對的,確實是如此,人為的災害。這個我們剛才講了,也不過是災難的增上緣而已。真正的業因是什麼?真正業因世人他不承認,給他講也不相信,深入佛法的人能懂得這個道理,佛法給我們講,在基本原理上說,萬法唯心,萬法唯識。昨天我們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見到的,觀音、普賢、文殊、彌勒這些大菩薩都是我們自性當中變現之物,所以才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外面的境界相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的。自己心是什麼沒有人曉得,佛法討論的是什麼?叫我們明瞭的是什麼?就是叫我們明瞭心。禪宗標榜的明心見性,這是佛教的宗旨。所以古德說「若人識得心」,假如這個人認識了真心,「大地無寸土」。一切萬法是唯心所變,因此能變的是心性,所變的是萬法,萬法隨心所轉,人心善,境界就善;人心險惡,這個境界也就險惡。

  今天世界上的人比起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人心要壞得多、要險惡得多,這些災難,這些果報,怎麼能夠免得了?佛法確實有救治的辦法,奈何人不相信。不但不相信,還一口咬定佛法是迷信,這個罪過造得就更大。佛教,迷,迷在哪裡?佛教我們修清淨心,心清淨境界就清淨,一切災害自然就化除了。這是從根本上的救治,一切恐怖自然遠離了。像《心經》,《心經》也是觀自在菩薩為主,他老人家代佛所說的。《心經》說得簡單,這裡說得詳細。《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經上只一句「度一切苦厄」,此地是一句擴展到二十二句,這二十二句是一切苦難的綱領,二十二類是教我們用智慧照了。照了了,心裡面就沒有妄念;不能用智慧照了,心裡面才有疑惑,有疑惑才起妄念。妄念對這個境界,境界無邊,妄念無邊,這個麻煩就來了,這才造成無量無邊的苦難畏怖。

  所以整個佛法是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礎上。真正智慧不是知見,這是我們要曉得。所以《大般若經》裡面講,大般若翻成中國意思叫大智慧,《般若經》裡頭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般若無知」。可見得我們自己以為很聰明,我們有知、有見解,我們有智慧、有見解,這就錯了。有智慧是邪知,有見解是邪見,為什麼?智慧、見解染污了你的清淨心。六祖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叫塵埃?我有智慧,智慧就是塵埃;我有見解,見解就是塵埃。清淨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這才叫真智慧。真智慧的心,心就像明鏡一樣,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切萬象對著這個鏡子照得清清楚楚,所以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它的本體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要修行,修的什麼?就是修的一個清淨心,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修這個。確實到一塵不染的地步,這就叫成佛,功德圓滿。所謂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若是有所得,有所得,又不清淨。

  心清淨,自己生一念:我現在的心很清淨了。這一個念頭就是染污,你這個清淨心裡頭又落了一粒灰塵。心愈清淨,愈有受用;愈清淨,愈能照見一切事物的真相。真相明瞭了,你當然有適應的能力、有解決的本事,這才能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離怨會,古德常說「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樣才能夠離怨憎會之苦。我們不與任何人結冤仇,別人仇視我們,當然有因素,我們要想法子化解,萬萬不可以冤冤相報,懷恨在心,念念不捨,那個麻煩就大了。我們講最淺顯的,你要學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怨懟多了,你念念不捨,縱然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某人跟我還有過節,我還沒報復,現在還不能去,等我報了仇再去。哪有這種道理?這是講不通的。所以說一切怨懟都要把它捨掉,這是嚴重染污了清淨心。

  下面有兩句,『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這兩種恐怖。這兩種是講的身心受到了迫害,這也是在所不免的。如果受到身心的迫害,我們懂得這個法門,勤修觀音法門,可以避免的。但避免,現在還要受,受的程度會減輕。一方面自己修學的力量,一方面也有菩薩加持的力量,所以可以能化解,可以能夠減輕。身心兩種苦,特別要重視在心苦。

  『離憂悲愁歎怖』,「憂」是說心之苦。我們在五種受裡面苦樂憂喜捨,心之苦叫憂,悲愁嘆都是憂的相,憂苦的幾種現象。這個境界相裡面,當然是在生活上、在環境上是樣樣都不如意,在愁苦裡面度生涯,這是很可悲的事情。愈是在這個境界裡面,迷得愈深,惑障深重,他不能擺脫困苦的環境。這個憂悲愁嘆,不一定是說很貧窮,才每天過日子愁眉苦臉的;有些大富大貴的人家,他心裡也不自在,他的日子也不好過,可見得與貧富沒有關係。

  我們讀古書,顏回很貧窮,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在物質生活上他過的什麼生活,可是顏回絕沒有憂悲愁嘆。他的日子愉快得很,連孔老夫子都讚歎說「回也不改其樂」,可見得他的日子過得很快樂。他樂在哪裡?他樂在明道,樂在覺悟。由此可知,物質生活影響我們苦樂的感受不太大,離苦得樂是在精神上生活的提升,而精神生活一定要開悟。所以,凡是憂悲愁歎,一定是執迷不悟之人,很固執,很頑固,冥頑不靈,迷惑顛倒,才會有這個現象。這也是念觀世音菩薩。但是諸位要記住,念觀世音菩薩或者念佛號,不是一味只是在那裡祈求菩薩保佑我,這又是迷惑顛倒。念佛菩薩的目的是要開悟,是要破迷開悟,悟了才能解決問題;迷惑顛倒,不能解決問題。

  念菩薩是一種開悟的方法,所以它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如此。你看念阿彌陀佛是方法,目的是在一心不亂。念觀世音菩薩也是方法,目的也是在一心不亂。唯有一心才能開悟,一心是定,因定開慧,智慧是從定當中生的。所以我們今天許多念佛、念觀音菩薩的,只一味盲目的崇拜,不知道這是個手段、是個方法達到一心不亂,不曉得。所以用散亂心去念,念的結果還是散亂心。結果所求,求不到,沒有感應:我念這麼多年,佛菩薩不靈,佛菩薩沒有照顧我,怨天尤人。諸位想,這錯到哪裡去了?怎麼會有感應?我們再想想,這二十二類的恐怖,佛菩薩叫我們遠離,用念佛的方法能不能離?能離。

  在講這一章經之前,我也跟諸位說過,我們修觀音法門是第二階段的修行,第一個階段是地藏法門,沒有第一階段的基礎,第二階段不會有效果的。地藏菩薩教我們孝親尊師,我們有沒有做到?不孝父母,不尊師長,這種人哪裡有慈悲?不可能有慈悲。觀世音菩薩是教我們慈悲,而慈悲心是從孝心裡面生出來的,沒有根,哪有本?地藏是根,埋在地底下,看不見的。慈悲是本,佛法裡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本。本是什麼?從根長的幹,這是本。長在地的上面看得見,一切枝葉都是從本長出來的。可是它要有根,它沒有根,哪來的本?我們念觀音菩薩,在家裡不曉得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師長,你的觀音菩薩念的就不靈。念觀音菩薩,一方面要求一心不亂,一方面要學慈悲一切,這樣才能感應道交。一心不亂能消業障,一切災難都可以消除,能消業。慈悲一切能生福,本來沒有福報,福報都來了,為什麼來?因為慈悲一切,慈悲能生一切善法。

  所以我們講消災,如何消災?一心就能消災,比什麼都靈驗。所以諸位要想消災免難,修什麼?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果然證得一心,不要說理一心,證得事一心,給諸位說,生死都沒有了。諸位想,生死都沒有了,還會有什麼災難?證得事一心的人,三界六道分段生死就沒有了,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事一心等於阿羅漢,講斷證的功夫,見思煩惱斷盡了,三界六道生死的業因沒有了。這是講的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更高,更不必說。所以念佛、念菩薩的目標都要擺在一心不亂,換句話說,修的是什麼?清淨心而已。從清淨心裡面再生慈悲,這是修福,福慧雙修。

  慈憫一切眾生,你有這個心,有心必定有行,一定有行為表現。行為是什麼?盡心盡力利益一切眾生,念念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上著想。想不想自己?不想自己。為什麼不想自己?沒有自己,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眾生。所以念一切眾生就是念自己,為一切眾生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我們說捨己為人,世間人的知見,不是佛菩薩的知見。佛菩薩正知正見,沒有捨己,捨己為人是自他對立,佛菩薩沒有對立。這個道理,諸位研究唯識就曉得。所以唯識跟世間的哲學不能夠相提並論,不是一類的。世間哲學是有能有所,唯識裡頭沒有能所,而是什麼?自己研究自己。八識五十一心所,色法、不相應行法,乃至於無為法,全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不同於世間哲學。

  我們今天研究唯識,為什麼得不到成就?是把唯識當作世間哲學來研究,有能有所,這才不得其門而入。不但唯識這一門不得其門而入,大乘佛法,可以說任何一門都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你有人有我,有能有所。《金剛經》說得明明白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大乘佛法破了四相才能入門,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一個法門都要破四相才能入,不破四相不能入。淨土法門也是如此,什麼時候念到四相沒有了,才得一心。這是大乘佛法的門檻。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叫方便門。這些道理,如果我們要不明瞭,大乘佛法怎麼個修法?

  念佛這個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直接、最簡單、最容易入道的一個法門,但是怎麼樣?我們不會用。實在講,不會用是不懂這個道理,人家用這個東西有效,成就一心不亂,用這個方法破了四相,破了四見;我們用這個方法,不但不能破,而且還增長知見,這就是我們錯用了功。人家念佛,心裡一起心一動念,馬上一句佛號。起心動念是過失,這句佛號是對治。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分人我,立刻就覺悟,錯了,一句阿彌陀佛把這人我念壓下去,這是念佛的作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有好惡之心,動了感情或者生喜歡的心,或者生厭惡之心,這個心才動,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我們這個妄念無量無邊,就要用這句佛號去壓,久而久之,心裡面只有佛號沒有妄念,這叫事一心不亂,沒有妄念。什麼叫理一心不亂?這一句佛號也沒有了,那就是理一心不亂。就好像完全健康了,有病的人,這是凡夫,菩薩是會用藥治病,我雖然有病,沒有關係,到時候我吃藥,我還能維持到很健康;什麼時候藥也不要了,那完全健康了,完全恢復,所以藥也不要。一句阿彌陀佛,一句觀世音菩薩,是藥!藥是治病的,沒有病了,藥也不要。

  所以禪宗「念佛一聲,漱口三天」,為什麼?他本來無一物,何必要念個佛,佛也是病。好好的人沒有病,吃什麼藥?那藥一吃的時候,反而吃出病出來,所以要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還有妄念,有妄念就必須要用藥來對治,這個藥是少不了的,要會用,要會對治。千萬不要在這裡頭又打個妄想,我一天念多少佛號,念少了,心裡好難過:我今天念得太少了,我對不起佛菩薩,我又退步了。你不是在起妄想嗎?這樣搞法,諸位想想看,什麼時候你才能到一心不亂?這是製造困擾,增長迷惑。古人所謂定功課,那是訓練小學生、訓練幼稚園學生的辦法,克定功課,叫你這樣做,不是真正用功,都沒有上軌道。上了軌道就曉得,知道這個佛號的作用,是對治煩惱的、對治習氣的、對治妄念的,這樣才能叫我們達到一心,心地清淨,心淨則佛土淨。西方是淨土,清淨心與淨土才能感應道交;心不清淨,念佛念得再多,與淨土也不能起感應。你念得多是另外一樁事情,你心不清淨,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

  憂悲愁歎,念佛人也免不了。剛才講,功夫用的不得力。這還算是好的,我們常常講,有慚愧心。還有些天天退轉,天天生惡念,他還很自在,還滿得意,那連憂悲愁歎還不如。念佛人覺得自己功夫不能長進,有憂悲愁歎,這還是慚愧心現前。但是慚愧心現前,應該要怎樣?要發憤精進不懈來對治。光是憂愁,光是悲歎,又有什麼用處?無濟於事,增長煩惱,是錯誤。所以曉得錯了,錯了,就要改過,就要精進。後悔跟疑慮都是佛教我們捨棄的,為什麼?都是一心的障礙。

  底下一句,『離所求不得怖』。求不得的業因,非常的明顯,而且簡單:吝嗇。你吝財,你求財求不得;你吝法,求法有障礙。所以我們如果要想著所求如意,有求必應,我們要怎樣修法?要修布施,絕不可以吝嗇。凡是吝嗇的人,貪吝的人,無論他有什麼學問,有什麼本事,雄心大志,可以說他的成就有限。這是諸位要記住的,他成就有限。為什麼?慳吝之人,只知道有自己,不曉得有別人。建大功,立大業,要得到大眾的擁護,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如何能得大眾的擁護?不可能的。所以諸位看看歷史上英雄豪傑做大事之人,哪一個不是慷慨大方!為了幫助朋友,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他能夠建大功、立大業。所以凡是慳吝,果報是所求不得。這就是教給我們,我們要離這個畏怖,一面求清淨心,求一心;一面要施捨,要布施。講到布施,佛法裡可以說最多,也說得最詳細,為什麼?就是布施這一個法門,能夠圓攝八萬四千行門。所以在菩薩行裡面列為第一,第一就是根本法。學大乘佛法的人不肯布施,那是什麼法他也學不成。施是有求必應的業因,求什麼,就能得什麼,這個根本的業因是在布施。

  底下一句,『離大眾威德怖』。「大眾」,大庭廣眾之下生恐怖。怎麼說在大庭廣眾之下恐怖?這個平素看不出來,大庭廣眾之下請他到台上講幾句話,全身都發抖。在台下很自在,談笑風生,一上台真是手足無所措,兩個手不曉得怎麼放好,腳也不曉得怎麼站好。如果台下有些有地位、有學問的,那更慌,說話也打哆嗦,這就是大眾威德的恐怖。像這種情形,我們看到很多。要離大眾威德的恐怖,佛法裡面,我們剛剛《大智度論》裡面講過「四無畏」,四無畏,四無礙智,就是「離大眾威德怖」,入眾沒有恐怖。四無畏裡面我們要記住,我們應當要學習,第一個是一切智,要成就智慧,沒智慧,這才恐怖;第二個要斷煩惱。這兩條非常重要,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一切智能應付一切問題,四無畏是前面兩種為主。而四無畏、四辯才,菩薩也有,不是不共法,共法,乃至於十力,這我們都念過的,十種智力。四無畏,四無辯才,菩薩也有。十八不共法,那菩薩才沒有,唯有佛有,菩薩沒有,不共,菩薩沒有。四無畏是共菩薩,菩薩有四無畏,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四無畏裡面講,頂重要的還是斷煩惱,煩惱斷了,才能成就一切智。不斷煩惱,心不清淨,心不自在,根本智不能現前。根本智一定是煩惱斷盡,心地清淨,才顯現出根本智。由此可知,念佛就是斷煩惱的妙法。煩惱一生,煩惱就是念頭,諸位要知道這個,不是心裡不高興叫煩惱,起心動念都是煩惱,一切境界裡面一起心一動念都是煩惱。所以古人教給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是什麼?就用佛法來對治。我們在境界裡起心動念,立刻提起佛號,就是念頭轉變,轉變為佛號。這個方法就是以一念,佛號這一念,止息一切念,取代一切妄念,使一切念歸到一念,這就叫一心不亂。剛才給諸位講事一心不亂,最後到這一念亦無了,這就是理一心不亂。我們要會用這個功夫,這才能成就,比阿羅漢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斷見思惑要高明得太多了。

  諸位果然善用念佛這個方法,一生能成就。用阿羅漢那些方法,用三十七道品,苦集滅道四諦法,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那費事大了,才能把見思斷掉。所以大乘,大乘是明理,小乘不明理,不懂這個道理,用方法去修,雖然也能修成,路子很遙遠,很曲折迂迴。大乘是明理,直截了當,單刀直入,快刀斬亂麻的方法,一生就能成就。但是大乘最難的在哪裡?難的是明理,這些道理你跟小乘人講,他不相信。所以我們中國大乘佛法,南洋小乘佛教,他不肯接受,他不相信,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做不到。這就是他不曉得這個理論,智慧淺。大乘佛法信解行證,先要求解,理論要不透徹,那個方法你就用得不恰當,因此也很難收到效果。理論透徹,方法才能運用得很適當。

  《四十華嚴》,我們念的這部經,就是善財童子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把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就是大乘的理論、就是大乘的方法融合而為一,所以才叫做事事無礙。五十三參顯示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而我們現在所學的是什麼?理事有障礙,事事有障礙。這個佛法學了什麼?叫枯燥無味,這裡面才生疑惑、才生煩惱,造成種種障難。追究其原因,都是沒有正確的理解經義,道理沒有正確的理解,造成許許多多不必要的誤會。所以佛法,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你看他教學的重點,完全擺在講解上。理論必須要講解,不講解,理論怎麼會明白?理論講解明白,修行在個人,你自己都會了,所以各個人有成就。

  佛法傳到中國來,歷代祖師也是重視在講解。歷代講解這些著書,如果全部保留到今天,我相信我們現在《大藏經》的分量再加上一百倍,恐怕還不止。為什麼今天只保留這些?這一點諸位要曉得,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韓愈的文章做得好,我們今天看到韓昌黎的《全集》,試問問,韓愈一生寫的文章是不是全都收在裡面?十分之一,如何呢?韓愈一生十篇文章,就保留一篇下來嗎?不可能!百篇、千篇才選那一篇最好的,這一篇可以流傳到後世。看看寫的,這不行,那也不行,這不要,都是挑剔的精華。那些歷代講經註疏註解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當時印刷不發達,版一個字一個字雕出來的,成本非常之高,所以不是最好的東西都把它淘汰掉,剩下這一點,千篇、萬篇裡面去精選,選出來的。像這些道理我們都應該要明瞭,是精選,是經過大家看過,經過公認的,好,這應當留下來。要是印刷術像今天這樣發達,這麼方便,全部保留下來,那這個《大藏經》,在我想像當中應當是有一百倍,比現在要多一百倍,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最保守的估計,一百篇裡面選一篇,是最保守的估計,實際上,可能還不止。這也是提供我們作為參學的參考,我們要不著重在理解,那真是不得其門而入。

  佛陀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歷代祖師也是天天講經,叢林寺廟裡面天天有講座,首座和尚分座講經,不止一個講堂。首座和尚就是等於教授一樣的,住持就好比校長,寺院是堂口,堂口就是講堂,就是一個獨立的講座。寺廟人住得多,喜歡修哪個法門,有哪個法師在主講;如果說這個寺院沒有講經,那試問問他修什麼?禪宗不講經,天天講開示。念佛堂不講經,也天天講開示。六祖大師三十七年的教學,講多少東西!今天我們看《壇經》薄薄的一本,語錄裡頭的精選,不是三十七年就重複講這些東西,不是的,是精選,等於說他那個裡面句句話都是題目,每一句話都可以講幾十個鐘點、幾百個鐘點,都可以照那個題目去做。六祖大師那個時候,連木刻版本都沒有,那個時候流傳要靠手寫、手抄。中國有這個木刻的書,從宋朝才開始,唐朝時候還沒有,所以寫一部書多不容易。

  這是講到四無畏,一定要修學、要講學。我們現在佛教之衰,衰在我們有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很大的錯誤,不重視學術,不重視教義,而誤會什麼?我們有修行就行了,不要緊。實在是什麼?是自己恐懼理太深,沒有法子解。沒有法子解,要求!沒有法子,算了,根本就不求,太深了。太深,我不要,我念佛就好了。實際上,佛也念歪了,不能對治。這樣才把佛教給糟蹋掉了,把佛教給毀滅掉,這是我們要深深反省。

  末後這一句,『離流轉惡趣怖』。這就是六道生死輪迴,這也是二十二種恐怖裡面最重的一種,這是從果上講。因上講是第一句,第一句是「離險道怖」,那是造因。這個地方「流轉惡趣」是果報,就是三界六道生死輪迴。我們想到輪迴之可怖之可怕,就應當要發心捨離,不是離不了,能離得了,也不是說一生做不到,我們這一生你只要懂理論、懂方法,這一生決定可以做得到。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