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二十二集)  1997/11/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22

  請看講義:

  【自性如如。言來者。約從自性來至得果。是名如來。性雖是一。因名應得。果名至得。其體不二。但由清濁有異。在因位時。違二空理。故起無明而為煩惱所雜亂。故名為染濁。雖未即顯。必當可現。故名應得。若至果時。與二空合。無復惑累。煩惱不染。說名為清。果已顯現。故名至得。】

  這一段文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如來」這個名詞的定義。「如來」這個名詞,學佛的同修與社會一般大眾都非常熟悉,可是這兩個字的含義能夠講清楚的人不多。一般人解釋這個名詞,多半引用《金剛經》上所說的。《金剛經》流通得普遍,讀誦的人多,經上講得也非常好,它講得很簡單、很扼要,意思也很圓滿;但是總不如清涼大師這個地方講得透徹,我們初學的人容易懂。我們看文。

  『自性如如』,這一句是講我們的真心本性,在未起作用的時候「如如」,如如就是經上常講的「法爾如是」;或者我們講「本來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有現相也沒有名字。『言來者』,「如」來了,「來」是什麼意思?下面說,這是就『從自性來至得果』,自性裡面變現出一個很圓滿的果報,這個果報我們就稱它作「如來」。可見得這個如來不是從其他地方來的,不是從阿賴耶裡頭來的,也不是從第六意識來的,是從真如本性而來的,這才能稱之為「如來」。由此可知,沒有見性就不能叫如來。

  六道的凡夫,十法界裡面的聖賢,他們都是阿賴耶識變現的相分,所以不稱如來。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可以稱如來,這個如來是分證的如來,不是圓滿的。他確確實實是如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說「四十一位法身如來」,這個話講得沒錯,分證如來。在百法裡面,不相應行法裡面有兩種,一種叫同生性,一種叫異生性。同生性就是如來,同從自性如如變現而來的。異生性是十法界之內的,十法界、六道這一些眾生,他們是從阿賴耶識相分變現出來的,不是從自性變現的,所以就不稱如來。這是從得果建立的名詞。

  下面給我們解釋『性雖是一』。無論是佛菩薩或者是六道眾生,要講到自性,要講到真心,是一不是二,眾生跟佛沒有兩樣。在我們凡夫分上,在因上講是『應得』,你應該會得到,但是你現在沒得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應當成佛。應當成佛不是你現在就成佛,你將來會成佛,「因名應得」。如果在果上講是『至得』,至是到了,達到這個境界了。所以應得跟至得的意思不同,應得是因上說的,至得是果上說的。

  『其體不二』,這個體是自性,也就是因位的人跟果位的人自性不二,真心不二,這個體不二。『但由清濁有異』。清濁是從心上講的,一個人心清淨,一個人心染著,那就不一樣了。果位上的人心清淨,妄想分別執著都離開了。但是在因位上,像我們是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且非常嚴重,所以在相上凡聖迥然不同。原因在哪裡?下面給我們說出來了,『在因位時,違二空理』,違是相違背,二空是事實真相,二空就是講的「人我空,法我空」。人我空是講我們的身體,是正報上說的;法我空是我們居住生活的環境,經上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正報上來說,人我空;從依報上來講,法我空。

  不但法性宗裡面說這些道理,說這些事實真相,法相宗也是這個目標。你看相宗入門的教科書,《百法明門論》是法相宗入門的教科書,一開端就講得很清楚,這一部論典講的是什麼東西?所說的就是世尊在經上講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那你們就懂得了。一切法把它分開來說成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說明這一切法裡頭無我。人法都無我,這才叫「明」了,「明」就是開悟了,這一下明白了,一下覺悟了。覺悟了之後把二空斷掉,你就脫離十法界了,你就是如來了。

  天親菩薩作《百法明門論》是依據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就是一切法,說明一樁什麼事?說明無我。可見得相宗跟性宗方向一致、目標一致,方法手段卻不相同,這正是所謂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最後的目標都相同。人無我,我們這個人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告訴我們緣生之法,一分析開四大五蘊,物質的部分是四大,五蘊裡面的「色大」,色再一分析就是「地、水、火、風」。這一分析之後,就曉得這個色相是假的,色相是因緣生法,《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合相」,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

  「四大」是說明基本的物質現象,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物理現象。現在科學家實在講也相當了不起,他們用科學儀器來觀察,看到基本的物質,稱它作粒子,比原子、電子還要小。這麼小的物質,它有四個現象,這四個現象就是我們佛門講的「四大」。我們叫它做地大,「地大」就是它是一個物體,雖然很小,在高科技儀器之下能夠探測到,能夠觀察到,它是一個物體;地就代表一個物體。「水大」說明它有濕度,「火大」說明它有溫度。現在科技上,它不講溫度、不講濕度,它講帶電,一個意思。水大就是帶陰電,火大就是帶陽電,它是帶電的,再小的物質它是帶電的。「風大」的意思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所以說風是動的。構成一切萬事萬物最基本的物質,它有這四個條件,我們稱它作「四大」,用地、水、火、風這四個字來代表。所有一切的物相,都是這個基本粒子所組成的,聚起來就現一個相,散開來相就不見了,所以這個相是假相,我們身體也是如此。這些物質聚會的時候,現這個相出來,等到它散掉了,這個相就沒有了;可見這個相「緣聚則有,緣散則滅」,完全是假的,它沒有自體。而造成這個身體的基本物質不生不滅,它只有聚只有散,它沒有生滅。

  這就說明了們這個色身了不可得,這個物理的現象聚散無常。我們今天所感覺到,這個身體在世間還能夠存在幾十年,我們把它看作壽命,其實這個身體剎那生滅。我們的心思很粗,所觀察到的是這種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不是真相,我們被這個假相欺騙了,這是物質,身體的這一部分。除這一部分之外,還有精神這一部分,我們講的心理的現象。精神這一部分,佛講「受、想、行、識」。「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念頭。「行」就是指它不住,它是剎那生滅的,它不會停在那個地方。行就是動的相,跟四大裡面風的意思相同,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識」是業,所造種種的業儲藏在阿賴耶識裡,這個叫識。阿賴耶裡面儲藏這些業力的習氣,永遠不會消失,它要是遇緣又變成了果報。這個果報還是幻化不實的,就是說六道、十法界的果報,它會現行。由此可知,善的業習種子就變現善的果報,人天果報;惡的種子就變現出三惡道。

  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這個事情就非常嚴重了。你有能力超出六道輪迴,那很好;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決定要受果報,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金剛經》裡面講得也很明白,佛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人我空;「諸法緣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這是講法空;我法二空,這是事實真相。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在這個裡面『起無明而為煩惱所雜亂』,生起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瞭,不明瞭事實真相叫做「無明」。你在裡面起貪瞋痴慢,你在裡面有取捨得失,這就亂了,心性裡頭就雜亂了,這叫做『染』,這叫做『濁』。「染」是對心性來講的,你的心地被染了;「濁」是對環境來講的。這個時候,我們的真如自性沒有能夠透出來,雖然不能夠『即顯』,不能夠透出來,『必當可現』,為什麼?因為這是本來有的。總有一天你這個真如自性會現前,所以叫應得;現在雖然沒有得,應得,你應該得,你將來一定會得,是這麼個意思。

  如果你修行功夫得力,能破執著、能破分別、能破妄想,『與二空合』。「合」就是契合,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言語造作、你的生活,都能與事實真相相應。合就是相應的意思,完全不違背,這個好!『無復惑累』,「惑」是迷惑、無明,你沒有無明,你明了,明瞭就不是無明,無明沒有了;「累」是煩惱的累贅。你脫離了無明煩惱,所以『煩惱不染』。這個時候『說名為清』,你心清淨了,身也清淨了;身心清淨,環境也清淨了,就像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國土怎麼清淨?人心清淨。這正是說明佛在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只要我們心地清淨,身與世界都清淨了。

  『果已顯現』,依正的清淨果報都顯現出來了,這個時候就叫做『至得』,至是到了,也就是我們講,至得就是證得,應得是沒有證得。我們明白、了解了,了解是解悟不是證悟,那還是在應得;到證悟的時候,這就是至得,才真正得其受用。所以這種說法比一般講解如來,確實清楚、容易懂。請看講義:

  【眾生即因。因稱法界。法界攝法無遺。故眾生亦攝無遺矣。】

  這是解釋眾生這個名詞術語,什麼叫『眾生』?確實有一些粗心大意的人,看到「眾生」,就是好多好多的人,眾生;或者是很多很多的動物,這叫眾生。這都把眾生的意思講錯了,這是粗心大意,沒有細細的去探討。「眾生」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諸位想一想,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我們人身、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四大五蘊是眾緣和合而生;植物、礦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乃至於自然現象,甚至於一些抽象的概念,都離不開眾緣和合而生。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佛法也是緣生法。由此可知,眾生是因,十法界、一真法界、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所形成的因。眾生就是因緣,因,緣省略掉了,這是因緣。『因稱法界』,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因稱法界」。稱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現象不是因緣所生的。

  『法界攝法無遺』,「攝」是包羅、包括的意思,虛空法界包含一切萬法;諸佛無量無邊的剎土,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法不漏。法界攝法如是,眾生攝法也如是,一個法界,沒有兩樣。這一段給我們說明眾生的本意是什麼,這是學佛不能不明白的。明白這個才曉得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就是眾緣和合而現的幻相。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在一切萬事萬象裡面就不會迷惑了。不迷就是破了無明,沒有無明,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一切造作就不犯過失。為什麼?決定不會在境界裡面起人我的執著,決定不會起貪瞋痴慢的念頭,這就沒有過失了。

  所以在過去學佛,對於這些名詞術語很重視,不僅僅我們懂它的意思,確確實實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覺悟,防範我們迷惑。譬如一個寺院、一個道場裡面住的這些修學的大眾,學佛的人、內行問的,是你這道場住多少「眾」,這個話就很內行的;外行人問,你這個廟裡住幾個「人」,說人是外行話,內行話講「眾」。眾是你這個道場住多少眾緣和合而現的假相,就這個意思,破你的執著。住多少人,是人我執,增長你的我執,增長法執。提醒你住多少眾,住多少眾緣和合的假相。名詞提醒我們覺悟。再看底下一段:

  【佛本覺與眾生本覺無有二體。同一覺故。本覺即法身故。法身同故。眾生未證。佛證法身。】

  『本覺』就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所以真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真智慧是我們自性裡本有的,稱之為「本覺」。它的能力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麼大的智慧。這個智慧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不是學來的。佛這個智慧現前了,佛為我們講經說法,講到他方諸佛剎土,佛講來頭頭是道,如數家珍。為什麼?他是智慧親證的境界,不是假想的,不是推想的。盡虛空遍法界天眼洞視,盡虛空遍法界天耳徹聽,六根的本能就是本覺,般若智慧,生佛不二。佛有眾生也有,佛不會比我們多一點,我們也不會比佛少一點,實在講無二無別。

  『本覺即法身』,所以智慧一開就證得法身,正是大經上所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兩品無明,證兩分法身。無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無明破盡,所證的法身就圓滿。等覺菩薩所證的還欠一分,等覺菩薩破四十品無明,還剩一品無明,那一品無明破盡,他就圓滿成佛了,這是圓教的佛果。

  由此可知,我們的本覺為什麼不能夠現前,佛的本覺現前了,我們的本覺有無明煩惱障礙著,它透不出來。就像白天的太陽一樣,陰天濃濃的雲層把太陽遮住,我們見不到太陽,不是太陽沒有,太陽有,被障礙了。這個比喻,就好像佛有本覺,本覺像太陽,佛的本覺沒有障礙,青天白日。我們這個太陽、這個本覺,有見思煩惱、麈沙煩惱、無明煩惱三重障礙,透不出來,不是沒有而是透不出來,所以『眾生未證』。如果我們要是證得,跟佛就沒有兩樣。為什麼?本覺同,法身就同。既然法身同,所有色相、受用、能力無一而不相同。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往生到極樂世界,得佛威神的加持,能力幾乎都現前了,這個話我們就可以相信了。我們這個信不是迷信,我們的信是有理論的依據。理上講得通,事上就可能,這樣的信叫正信。由此可知,正信的佛教徒,明理才叫正信,如果理不明白,還是迷信。

  學佛不能不聽經,不能不研究教理,學佛如果不必聽經,不必研教,釋迦牟尼佛又何必辛辛苦苦說了四十九年。佛說四十九年,實在講就是說明這一樁事情重且要也,太重要了。聽經研教非常非常重要。讓你明白,讓你開悟,然後你的信心才能夠堅定,你的願力才不會退轉,佛法修持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證得。

  所以我們學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但要聽經,而且還要發心為一切大眾講解經論。講經說法,我們不能把這個事情統統推給出家人,推得一乾二淨,這是錯誤的。在家同修也應當要講經說法,出家他是專業的,他當然要講經說法。在家有種種事業勞累,怕的是沒有時間來做講經弘法的工作,如果有時間應當要做,沒有時間可以不做,這是在家跟出家學佛的一點差別。在家學佛如果有空閒,也應當出來講經說法,世尊當年在世,維摩居士就是在家的佛,也常常為大眾講經說法。

  維摩以後,中國、外國,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居士建道場,居士講經說法很多很多,歷史上都有記載。居士林、新加坡淨宗學會都是在家同修建立的道場。居士自己有道場,沒有空來講經,禮請法師,禮請其他的大德,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這是正確的,這個做法是對的。講經說法就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覺,幫助我們證得法身,這是學佛最後的目標。

  證法身這一樁事,對我們來講是相當困難,但是我們能夠歸信淨土,乘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依照《無量壽經》上的理論方法,「深信因果,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能成功。煩惱一品都沒有斷,也能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是四十八願裡所說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菩薩?就是證得法身的菩薩。佛證法身,這個菩薩也證法身,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法身。說老實話,這不是憑我們自己的本事,我們自己沒這個本事。這是憑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志大願的幫助,使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這一種殊勝的果報。所以西方世界,諸位在《無量壽經》上看到是平等法界,真正不可思議,古人讚歎得沒錯。

  阿彌陀佛的弘願,就是令五乘齊入報土。五乘: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五種人,五種人的根性完全不相同,阿彌陀佛有能力叫他平等,齊就是平等,齊入報土,報土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法身大士所證的,所以念佛人下下品往生也入報土。經上跟我們講的三輩九品,又是什麼回事情?給諸位說,三輩九品是有的,不是沒有,三輩九品是講自分,不論佛加;佛一加持,大家都平等了;三輩九品是講自分。換句話說,要是不論佛的加持,你自己是什麼樣的地位,是那一品;佛一加持了,大家都是上上品,沒有上中品;要是有上中品,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平等了,清淨平等覺就講不通了。所以說論你自己自分不平等,有三輩九品;論佛的加持統統平等,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的。雖然得佛平等加持,我們自己真的要加功用行。為什麼?如果我們自分的品位高,成佛就快,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快;自分的品位低,成佛的時間就會延長。

  《觀無量壽佛經》講得沒錯。曉得這些事實真相,還是應該認真努力的修持,盡量把自己的品位向上提升。實在是煩惱習氣太重也不怕,提不起來也沒有關係,下下品往生也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到什麼時候成佛?要十二劫,十二劫花開見佛,那是論自分,不是論加持,加持是平等的。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然後才知道淨宗法門的殊勝,淨宗法門的不可思議。才知道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推崇,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果佛要不這樣勸勉大家,佛就沒有慈悲心了。明明有一條路,教一切眾生這一生當中就作佛,佛為什麼不說這個法門,為什麼不勸大家,講些其他的法門來接引眾生,那佛的慈悲心何在?所以,沒有一尊佛不說這個法門。說了你聽不進去,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所以佛才講其他法門,委曲婉轉。令你不斷漸漸覺醒過來,真正省悟過來了,還是歸這個法門。祖師大德們所講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很有道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請看講義:

  【眾生心中佛。為佛心中眾生說法。佛心中眾生。聽眾生心中佛說法。】

  清涼大師這兩句話,意思何在?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很有趣味,也是事實真相,一點都不假。前次跟諸位講過「一切所有,唯心所現」,也說過「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誰的一心?眾生的一心,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心。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心現的,離開自心,哪有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也是我們自心現的,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是我們自心現的。我們自心是能現、是本體,一切諸佛是現相。由此可知,我們自心裡面十法界的因統統有,哪一個因遇到緣,它就現行。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就是這麼回事情,統統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還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離開自心,一切法皆不可得。知道是自心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哪裡有去不成的道理?自己變現出來的境界,自己不能契入,那成什麼話!所以要曉得,佛與佛境界是我們眾生心中變現出來的,『眾生心中佛』。

  佛講經說法度眾生,度哪些眾生?『為佛心中眾生說法』。我們心現佛境界,佛心現眾生境界,彼此感應道交。這個境界,如果一下想不過來,我們可以用作夢做比喻;你作夢夢到佛,夢到佛講經說法,你在那裡聽法了,那夢是你自己心變的,夢裡頭也有自己,佛為自己講經說法。諸位細細從這個比喻上,你就能得一點消息了。說明什麼?說明自他不二、生佛一體。一體,為什麼會有生佛這一種迥然不同的現象?前面說過,眾生違二空理,所以為無明煩惱所障,我們這個樣子跟佛不一樣。佛是通達二空理,永斷無明習氣,他沒有障礙,現的境界相就不一樣,清濁不相同,染淨不一樣,道理在此地。無論清濁、染淨,體是一個,決定沒有二體。所以我們講生佛不二,講性相一如,是從理上講的。如果理上通達了,事上也不例外,那就入事事無礙的境界。這兩句懂了,下面兩句就好說了。

  『佛心中眾生,聽眾生心中佛說法』,這兩句就好懂了。剛才我講,這兩句意思很深,要細心去體會,要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觀念就轉變了。世間人最難相處的是冤家對頭,一見面心裡就很不痛快,你把這幾句經文念一念,「我心中冤家,為冤家心中這個我」,是一不是二。這麼一想,那個冤就沒有了,冤結就解開了。你不明白這個真相,你跟這個冤家冤是愈結愈深,這個結永遠解不開沒完沒了。你看這一句經文念個幾十遍,那個結就解開了,這個帳就了了。哪裡是我們心外之物?自性變現的。你歡喜的人,也是你自性變現的;你討厭的人,還是你自性變現的,無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既然是自性變現的,那就是平等的,就是清淨的。

  可見得這個意思的確是很深很深,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這一生就過得非常幸福美滿。真的是古人所講「仁者無敵」,仁是仁慈的仁,在我們佛法裡講是菩薩,佛家稱菩薩是仁者。無敵,敵就是敵對的,一個仁慈的人,菩薩心裡頭,決定沒有一個敵對的,敵對的人、敵對的事、敵對的物統統沒有。與一切人事物都能夠相容,都能夠圓融相處,都能夠達到自在,哪裡會有什麼過不去!由此可知,往後你再要遇到有過不去的人、過不去的事,你就好好想到佛經中所說的,是你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絕對沒有人事物跟你過不去,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迷惑顛倒,妄想分別執著,毛病出在這些地方。再看底下這一段。

  【如來不說法。亦不度眾生。我從得道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

  後面這兩句,是釋迦牟尼佛自稱;而前面這兩句,是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如來,都不曾說法,也不度眾生。我們學佛的人乍聽到這兩句,感到非常茫然。四弘誓願天天念,頭一句就是教我們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不度眾生?怎麼不說法?我們過去講過《金剛經》,還能不能記得,《金剛經》上講的如來、講的佛,諸位回味一下,凡是講如來,都是講性體,講的自性。真如本性離一切相,他怎麼說法?他怎麼度眾生?所以,講如來是從性體上講的,講佛是從相上講的。從體現相,相就起作用。所以佛度眾生,如來不度眾生,這個要搞清楚。如來是佛之體,是佛之本體,佛是如來起的現相。所以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佛不說法,誰說法?菩薩說法。那個佛就是代表如來的意思,所以佛代表體。

  我們供佛像,這也是常識,諸位不能不知道,一般很多人問到我們,我們要能夠跟他解釋,解釋就是機會教育。特別是現在一般寺院道場,觀光旅遊的人非常多,特別是一些外國人,看到中國這些文物,他們非常羨慕,也很欣賞。一看歷史悠久,他都會問,這供的是什麼?什麼意思?我們就有機會對他教育。

  大雄寶殿裡面,通常供養一佛二菩薩。為什麼這樣供法?因為佛不說法,佛代表本體。佛、如來,經論上你要看上下文,它是表什麼意思?有些時候「如來」也代表身相,有的時候它代表性體;說佛,「佛」有的時候也代表本體,用菩薩來代表現相,一定要看經的前後文,才知道它代表什麼意思。像我們一般供佛,佛代表本體,本體不說法,體哪裡會說法?從體起用,那就是菩薩,菩薩說法,菩薩說法就是佛說法;換句話說,如來要說法,如來一定要變現出色相,這個色相就叫做菩薩。「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那個佛還是菩薩,諸位要懂得,那個佛還是菩薩。

  就以《金剛經》來說,《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江味農居士《講義》裡面的解釋,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應以八相成道這個身來度眾生的,他就現這個身,我們稱之為佛身。初住菩薩就有能力現這個身,所以初住以上就是佛,不是假佛是真佛,天台家稱為「分證位佛」。諸佛就是指這四十一個位次,稱之為諸佛。

  所以這些諸佛,在《華嚴經》上是菩薩、法身大士,要現這種身才能夠利益眾生,才能幫助一切眾生。如果不現身,不現身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此地講的如來,如來是講性體。他不說法,他不度眾生,一定從體起用,起用就說法、就度眾生了。因為理體上沒有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現相,相上面就有說,有示有說;理上、性上無示無說,示是示現,沒有示現也沒有言說。體跟用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這是說明何以『如來不說法,亦不度眾生』。

  後面這一句話,不但是從體性上流露出來的,而且還牽涉到相。『我從得道來』,「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示現的,諸位要曉得叫藏教佛,示現八相成道。我們佛門也叫藏頭佛,天台家講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這是示現的劣應身,為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說法。藏教佛的果證,要在圓教裡面來講大概是七信、八信位的菩薩,沒有到圓教初住。可是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已經成佛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說法;換句話說,是來演戲的,來表演的,現這種劣應身。

  這個地方,「從得道來」,菩提樹下示現成道以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這個話說的是真話,說得很深很深。如果如來有說,你也有聞,有說有聞就落在能所裡面;落在能所裡面,是凡夫不是聖人;換句話說,你沒有超越六道輪迴。這就說明,凡夫之人學佛的人很多,為什麼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就是執著佛菩薩有示有說,我有聽有聞。你用這種心態來學佛,不是沒有好處,好處在哪裡?好處在生生世世不斷在薰習,阿賴耶裡面薰習成種而已。能不能起現行?不能起現行。原因在哪裡?因為你有能所,你依舊落在意識裡面,麻煩在此地。

  怎樣才能夠出頭?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說得好,教給我們一招,我們要牢牢的記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你要能懂這個意思,你要能夠肯定這個事實,那你是真的有慧眼,你看破了,你明白事實真相了。我們聽法怎麼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樣你就能超越三界。為什麼?你有能力破我法二執,功夫淺的超越六道,到四聖法界去了;功夫深的超越十法界,證法身大士。

  馬鳴菩薩教給我們這一招,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我們在這兒聽經,這個聽經是真有功夫,真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佛講經的言語,這就是「離言說相」;不分別佛所講的這些法相名詞,「離名字相」;佛所講的一切義理,不去想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不去思惟,不去想像,不去研究,不去推敲。一有這個念頭,你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你就掉在分別執著裡面了。落在意識裡面,頂多增長見聞而已,你不開智慧;不落在意識裡面,開智慧了,與自性般若智慧相應。才起心動念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意識裡面就變成世智辯聰,不能出三界。所以佛這一句話說的意思就深了,意思也圓了。佛就是示現這個色相以來,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

  「汝亦不聞」,這對哪些人說的?對那個聞法開悟的人說的,聽佛講經說法開悟了,明心見性了。確實,他怎麼明心見性的,就是這一句的意思。我們今天天天讀經,天天聽法為什麼不能開悟,就是「有說有示,有聽有聞」,壞就壞在這個「有」字。你有就壞了,到哪一天那個沒有了,你就成功了。沒有不是不來聽,不來聽經不是沒有嗎?那不行,不來聽經,你還是有胡思亂想,你還是有煩惱、執著。來聽而沒有,那才叫高明,「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不是我不來聽,那你就把意思完全錯會了。請看講義:

  【真如于一切法中最勝。】

  勝是殊勝,沒有比它殊勝的。

  【由緣真如起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真如所流。此智于諸智中最勝。由此智流出後得智。後得智所生大悲。此大悲于一切定中最勝。因此大悲。如來欲安立正法救濟眾生。說大乘十二部經。此法是大悲所流。此法于一切法中最勝。菩薩為得此法。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由觀此法。得入三地。】

  這一段文說明,世出世間法什麼是最殊勝的。聰明人一定是求第一殊勝,第一殊勝的根源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這個地方稱為真如。本性、真心、自性、真如,一個意思,同體而異名。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佛的用意很深,叫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執著名字相,懂得名字相裡面所含的意義,不要執著名詞。所以一樁事情說了許多的名字,用意在此地。這是一切法當中最殊勝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真如變現出來的。真如是能變,一切萬事萬法是所變。下面這個話重要了。

  『由緣真如起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大般若經》裡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講的無分別智,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諸位要知道,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是自受用;後得智,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教化眾生的,不是自受用。如果把後得智當作自己來受用,那就壞了,這就搞錯了。自己受用是無分別,無分別就是平等性智,分別就不平等了,所以無分別智跟真如相應,真如裡面的般若智慧流露出來。無分別智我們有沒有?有!哪個沒有!雖有而不會用,可惜在這個地方。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提示我們,我們眼見外面色相,耳聽聲音,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第一念是無分別智,張開眼睛看到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念頭還沒起來,你不能說眼還沒有起分別執著,外面看不見,一定要分別一下才看見,沒這個道理。你明明看得清楚,聽得清清楚楚,你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就是無分別智現前。所以第一念一定是無分別智,問題在哪裡?不能保持,麻煩在這裡;第二念它就分別執著了,它就起心動念了,這就壞了。

  諸佛菩薩的本事,能保持第一念永遠不變,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如果我們能保持第一念,那你就成佛了。所謂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麼?屠刀是比喻造業。什麼是造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造業了。把根本智變成了無明,把後得智變成煩惱,你看你冤枉不冤枉!怎麼變的?就是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真的能夠保持這第一念,於一切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的根本智現前,後得智現前;根本智現前,無明沒有了,後得智現前,煩惱沒有了。所以古人教導我們的方法,是不要分別執著。

  那麼學習起步從哪裡?起步一定要依照古人的成規,死心塌地就沒有妄想。把自己的分別執著縮小,縮得愈小愈好,不能擴大,擴大之後收不回來,縮小縮到最後就變成沒有了。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佛有沒有說法?佛沒有說法。佛所說的是什麼?都是說的古佛所說的,沒有一個字、沒有一句話是自己的意思。所以說:「我從得道以來,不說一字」,說的是什麼?古佛所說的。

  這就是所謂「述而不作」,出世間的佛菩薩如是,世間的聖人亦如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常常告訴別人,他是「述而不作」。自己沒有創作,沒有立言,沒有說一句話,所說的都是古聖先賢的,傳述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佛佛相傳」,所以如來又有一個解釋,又有一個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也叫如來。

  我們現代人總是想要標新立異,自己要創作,世間科技可以這個說法,修道不能這個說法,為什麼?道的根源是真如本性,你還能創造一個真如本性出來嗎?萬法的根源是沒法子創造的。一切諸佛的經教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頭流出來的,你怎麼創造法?所以世法裡頭勉強可以說你有創意,你有創新,佛法裡頭不行;一有創意,一有創新,就變成外道了,就是邪法,就不是正法了。這個道理我們如果不明白不清楚,學佛往往變成門內外,這是佛學裡面的一個術語「外道」,不是佛門以外的外道,佛門裡面的外道,「門內外」,學佛學成了魔。

  學佛學成魔,如果我們細心不難體會,為什麼?佛心清淨,魔心煩惱。如果學佛,學得愈學煩惱愈多,就是學佛學成魔了;假如你學佛,學得這個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你是學的佛沒錯;一天一天難說,一年一年做比較就比較明顯了。今年比去年確實清淨了不少,煩惱輕智慧長,你是在學佛,你的功夫得力了。如果你學佛,今年比去年的煩惱還多,今年比去年的心還亂,你已經不是學佛了,你已經變成魔了。自己變成魔還不曉得,還以為自己佛學得不錯,這個就壞了。所以這個開示就很重要了。

  『由緣真如起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真如所流,此智于諸智中最勝』。哪些智?通常我們講「四智菩提」,四智菩提跟它比,它還是第一殊勝。『由此智流出後得智』。所以無分別智實實在在說,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無分別智,那個覺就是無分別智,這個智是從清淨平等裡面流出來的,清淨平等就是真如的相。由這個智才流出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眾生來向你請教,如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切眾生遇到佛向佛請教,眾生提出任何問題,這一提出佛立刻就解答了,那個解答的能力就是後得智。諸位要記住,對方提出問題,不是去想一想這個問題,研究研究這個問題應該怎麼答覆,那就不是後得智了,那個沒有智慧。智慧是隨問隨答,沒有去研究,沒有去想一想該怎麼答,不需要,隨問隨答。沒有人問,佛是一念不生,有人問隨問隨答,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答覆出來的是無所不知,這是真實智慧。

  因為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所以說「說而無說」;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無說」。雖不起心動念,可是答覆一切眾生的疑難問題,答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都沒有錯亂,這樣的智慧就稱之為後得智。他有這個能力,替一切眾生解決疑難的問題,解決生死的問題,解決輪迴的問題,佛有這個能力。你想度眾生,你沒有能力辦不到。所以根本智現前之後,後得智就連帶現前,就像樹一樣,有根本自然有枝葉花果,這一定的道理,後得智就好比枝葉花果。所以從『後得智所生大悲』。

  『大悲于一切定中最勝』,此地要注意這個「大」字,如果單講慈悲不是這個境界,「慈悲」佛經裡面講有四種緣的慈悲。一般凡夫「愛緣慈悲」,愛你、喜歡你對你就慈悲,不喜歡慈悲就沒有了。可是這個慈加上一個大慈,大慈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由此可知,四種緣的慈悲,這裡頭最後一種叫「無緣慈悲」,那是大慈悲。其餘的三種,眾生緣的慈悲,法緣的慈悲,都不是此地所講的境界。為什麼?還有情識摻雜在裡面,那就不是定;縱然是定,不是深定。此地講的這個定,明心見性的這種大定,這就是最殊勝了。

  世間四禪八定也能生慈悲心,眾生緣慈悲。所以仁民愛物,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眾生緣慈悲,比愛緣高得太多了,但是不能出三界。出三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的定功比四禪八定高明得多了。他們修的是出世間的禪定,對一切眾生有慈悲心,這個慈悲叫法緣慈悲。換句話說,還是有條件的,知道一切眾生與自己同一體,還有這個念頭在,有這個念頭在的慈悲心就是法緣慈。這個念頭都打掉了沒有了,才叫無緣慈,那就是甚深的禪定。這個禪定是脫離十法界,證一真法界這樣的深定。所以這個大悲心是從這個深定裡面生出來的,才生出無緣的大慈大悲。

  『因此大悲,如來欲安立正法救濟眾生』。此地的如來跟我們上面講的如來意思不一樣了。這個如來就是佛,就是有色相的佛,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個如來。所以同樣是一個如來,我們看經文前後的意思,這裡頭淺深的意思完全不相同;有的完全是講自性的本體,這個地方也可以說色相。這個色相像佛的四種名號,四種名號裡第一個就是如來,這個如來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是這個意思。所以佛要安立正法,也就是建立正法;或者我們用今天通俗的話來說,我們要建立正法的教學,要建立佛陀的教育。我們要到這裡辦教育,其目的是救濟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才說一切經,『十二部經』就是講的一切經。『此法是大悲所流』,如來所講的一切經法是從大悲心裡流露出來的。

  『此法于一切法中最勝』,世間一切法都比不上佛法,佛法是世間一切法裡面第一殊勝。大乘法而且比小乘還要殊勝,一乘法比三乘又要殊勝。諸位要知道,《華嚴》是一乘法,《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是一乘法,無比的殊勝。『菩薩為得此法』,菩薩是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是如來的真正弟子,他聞到佛法覺悟了、明白了。明瞭,能夠落實在自己生活行為上,這就叫「得」。如果我們明瞭,沒有把它落實在生活上,對我們自己現實的生活、思想行為,沒有一點影響,沒有一點改變,那你沒有得。你雖然聞佛法,你沒有得,得是得到受用。他們得到這個法了,得到受用了。得到受用有個什麼現象?『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你沒有得到的時候,你難行還是不能行,你難忍還是不能忍,你雖然修學佛法,沒有得到受用;真正得到受用,那不一樣了。

  『由觀此法,得入三地』,這個三地雖然沒有說是藏、通、別、圓,但是《華嚴》是圓教,圓教三地菩薩地位高了。「由觀此法,得入三地」,由此可知,他的果證不可思議。即使我們離開圓教,以別教來說,這個地位也相當之高。別教三地也是超越十法界了,別教初地菩薩等於圓教初住菩薩,可見得別教三地就是圓教三住,都已經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得到真實的受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