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十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71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零九面,第六行,第七十段開始:

  【理趣釋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

  這個意思很清楚,跟前面所講的一樣。重要的是前面曾經說過,『寂靜』就是涅槃的意思,梵語稱作涅槃,我們翻作寂靜。寂靜是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這個意思非常重要。再看底下一段。

  【賢首心經略疏曰。】

  這是賢首大師註解的《心經》。

  【涅槃,此云圓寂。】

  『涅槃』也翻作『圓寂』。

  【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這是把圓寂兩個字的意思說出來。『圓』就是他修德圓滿,性德圓現,三障都斷盡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也是三障。另外一個說法,則是講惑障、業障、報障,也稱為三障。通常一般「迴向偈」裡面講「願消三障諸煩惱」,這兩個意思都通。

  【甄解曰,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

  『光壽法身』是總,『四十八願』是別,可以說從光壽裡面分開來講,說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要合起來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總不出光壽的範圍。因此,佛在《彌陀經》裡面跟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就用無量光、無量壽來說。

  【甄解曰,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故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這是從度化眾生悲願來說的。彌陀弘願歸納為四十八條,也就是『四十八願』,願願它的深廣都是無量無邊,願願皆是如此。而每一願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而發的,所以『願願皆為眾生』。我們常說「四十八願度眾生」,底下講『攝受眾生』就是度眾生的意思。

  【又云,一一誓願,為眾生故。】

  這個意思在經義裡面呈現的很清楚、很明白。

  【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這句話重要,分開來講是四十八願,仔細去觀察,每一願裡面都包含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是,這很不可思議。所以《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得到證明,事實是這樣的,每一願統攝其餘的一切願。這就是『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望西師云,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

  這是說明彌陀名號裡面「無量光」的意思。如果不是這樣說,我們對於無量光、無量壽只有一個很含糊、很籠統的概念,不曉得光壽含義之深,不知道光壽這個現象的殊勝。看了祖師大德這個說法,我們才知道光壽不可思議。

  十方諸佛都攝受眾生,但是他攝受的範圍有限,一般講,一尊佛他的教化範圍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一佛土,這是他的教區。教區大小也沒有一定,三千大千世界有很大,也有很小。像我們世尊教化的娑婆世界不算是太大,在諸佛國土裡面不算是個大的範圍,比娑婆世界大的佛國土很多。他方世界與佛有緣,佛也去度化,不是說他方世界與佛有緣的,佛就不去教化,佛還是去。佛以什麼身分去?就像《普門品》裡面三十二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現之身沒有一定,所說之法也沒有一定,但是有個原則是不會變的,一定是順益,我們前面說過。「順」一定是順法性,與性德不相違背,「益」是利益,一定叫他現前得利益、來生得利益、後生也得利益,這個原則是決定不會變的。

  而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如來不一樣,你看『橫攝十方虛空無邊』,你要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大?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邊際。一切諸佛剎土有邊際,三千大千世界是個邊際,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邊際。為什麼沒有邊際?佛所發的願是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把所有一切諸佛剎土都包括在他攝受範圍之內,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就沒有邊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的剎土可以說都是彌陀的淨土,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勸導眾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是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特別是在淨土經裡面看得很清楚的。

  『國土無邊』,所以『眾生亦無邊』,阿彌陀佛教化的眾生沒有邊際。根熟的眾生,這一生往生了,沒有熟的眾生,都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了緣。特別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今天我們佛門的同修,不管他相信不相信淨土,不論他願不願意往生,誰不知道阿彌陀佛?只要他有一個阿彌陀佛在心裡面,彌陀淨土的種子就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頭。不僅是所有佛門的弟子,包括極力排斥、反對淨宗的,你反對什麼?我反對阿彌陀佛,他阿彌陀佛已經在心裡了。你反對歸反對,阿彌陀佛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他將來這個種子成熟,還是往生極樂世界。佛門以外,其他的宗教,也都知道阿彌陀佛。只要他在這一生當中聽過一聲阿彌陀佛,見過阿彌陀佛的形像,無論是雕塑的、是彩畫的,或者是見過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到處印得也很多,將來都是彌陀弟子,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不過現在他還不能去。由此可知,彌陀攝受眾生就廣大,範圍廣大。

  『眾生無邊,彌陀大悲亦無邊』,悲是憐愍一切眾生,在六道、在十法界迷惑顛倒,受諸苦難,佛見了之後,生起悲愍之心。

  『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是智慧,所說的權智,這個光明是權智,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種種善巧方便的智慧,這叫權智,這個光明是表這個意思。

  『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益是利益,攝受眾生的利益無量無邊。底下是『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這是這一段裡頭重要的意思。如果要想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那就一定要無邊的光明。無邊的光明,剛才所說的,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這才能給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這是望西師所說這一段的大意。再看後面這一條。

  【大法炬陀羅尼經謂,諸佛有兩種光明,一常光,二放光。】

  諸佛有這兩種光明。

  【常光者,謂圓明無礙,無時不照也,放光者,謂以光驚悟,有時而照,或現或收隨宜自在也,今願所指是常光。】

  這裡面含義也很深。光表智慧,有沒有這個現象?有,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能有一點定功的人可以見得到。現在中國大陸有不少人練氣功,練過氣功而有一點功夫的人也能見到。練氣功的人,他不叫光,他叫氣。不但每個人有氣,它的大小不相同,色彩也不相同,所有一切動物都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佛門裡面叫它作光。現在科學家也知道、也曉得,科學家也不叫它氣,也不叫它作光,叫它作磁場,其實是一樁事情,名詞不相同,是一樁事情。所以觀察光的大小、觀察光的色彩,能夠理解這個人的心行。心地清淨、純正之人,光的色好,他光的範圍也大。這是講的『常光』。如來果地,常光自然不必說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的加持,雖然說他煩惱沒斷,他沒有這樣殊勝的光明,但是蒙佛力加持,也顯示出有這樣的常光,這是不可思議。常光實際上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寂靜。常光是清淨心、平等心裡面透出來的,你的心愈清淨、愈平等,你的光色就不一樣。

  『放光』,這是他受用。如果用二智來說,常光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就是說一念不生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這時候是真實智慧顯露,是自受用,顯示出圓滿的光明。這個光明是沒有中斷的,『無時不照』。放光是後得智,是利益眾生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放光就是應,感應道交。底下說『放光者』,先以光使人警悟。我們看佛經,特別在大乘經上,佛每次講經說法先放光,放光現瑞。這是什麼意思?是令大眾生警悟之心。上根利智的人,一見到佛放光現瑞,不必佛說法,佛的意思他完全明白了。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見到佛光瑞相,他雖然感覺到非常稀有、非常驚奇,可是不知道佛究竟是什麼意思,必須要用言說來說明。利根的人不必要。所以放光是『有時而照,或現或收,隨宜自在』,這是攝受眾生、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的一種方式,或者說一種手段都行。

  『今願所指是常光』,此地所指的、所說的是屬於常光,不是屬於放光。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曰。】

  這部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的另外一個譯本。我們現在念的《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就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跟羅什的譯本大同小異,經文裡面有這麼幾句。

  【彼如來。】

  『彼如來』就是稱阿彌陀佛。

  【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

  這一節經文裡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常光普照,所以得到一切諸佛菩薩的讚歎、宣揚,這些讚歎、宣揚,皆是如來的常光。

  【禮讚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光明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他的名號是光明。用這個方式來攝受一切眾生,只要一切眾生具足信願,能執持名號,就決定得生,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來迎接,來接引。這是淨宗無比殊勝之處,這就是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

  一切眾生修行證果,實在講非常困難,很不容易。所以修行的人太多了,自古以來,此界他方,十方諸佛國土裡面的修行人,都不容易,都是很難成就的。唯獨念佛這個方法容易,所以稱之為易行道。雖然易行,可是難信,太容易了,大家往往疏忽掉了,不認真,這叫真正可惜。有警覺心,真正明白事實真相的人,一定要抓住這個法門,就是信願持名,深信切願,老實念佛。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就得念佛三昧,你就住正定聚,你心清淨。信願行是三不是一,你念佛三昧得不到,你的心是散亂的;換句話說,念佛往生沒有把握。如果入正定聚,念佛往生自己決定有把握。可是要如何能入這個境界?也就是一般常講的念佛功夫得力。你的心散亂是功夫不得力,心清淨是功夫得力,念佛三昧簡單的說是功夫得力。凡是功夫不得力,念佛心依舊是散亂,總而言之,你必定沒有能真正看破放下,你才犯這個毛病。果然真的看破放下,入這個境界是很自然的,應當如是,這是最可貴的。

  無量劫來,我們生死輪迴這個問題不能解決,這一生當中解決了,所以古人說這是希有難逄之一日,這個因緣多可貴。如果還有一念沒放下,就造成障礙,我們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就障礙住了。所以,真正想在這一生解決問題,想在這一生成就,這不能不知道。在這個世間,什麼事情最重要?念阿彌陀佛最重要。弘法利生重不重要?不重要,這是給你說老實話。弘法利生尚且不重要,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沒有了!真正弘法利生的事情誰去做?諸佛菩薩、再來人他去做。為什麼他可以做?他生死已了,他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他不是凡夫,他來為我們服務。所以我們自己要清楚,我們是凡夫還是佛菩薩再來的?總要有自知之明。

  在古時候,人心純樸,修行真有道心,所以寺院裡頭管事的那些人,我們講執事,為大眾服務的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凡夫做什麼?凡夫做清眾,只管修行,不管事務,這個要曉得。如果自己還是個凡夫,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就要學著萬緣放下,老實當清眾,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的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不至於這一生空過了。那些再來人,他們事情再多、再繁,表面的,外表忙得不亦樂乎,裡面的心清淨,一塵不染,那是再來人。裡外都亂成一團,這是凡夫,不是再來人。《般若經》上說了,外面事情再多、再繁,裡面若無其事,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這是大小乘經裡面常講的,入不二法門,他真入了不二法門。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落在二、三,那怎麼行!不是不二法門,是落在二、三。落二、三就造業,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報,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必定要受因果報應。

  我們看看彌陀,彌陀慈悲,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應化無邊,我們肉眼不認識。偶爾也有曝露身分的,那畢竟是太少數。像在中國歷史上,阿彌陀佛應化來的,身分曝露的,有永明延壽禪師、善導大師、國清寺的豐干和尚,這三位大概學佛的同修都知道,這三個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而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也常在這個世間。近代的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這是少數的身分到最後曝露了,絕對大多數的身分人家不露,我們根本就不曉得。這是佛的光明名字教授攝化十方無量無邊眾生。

  【觀經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這一句是講根熟的眾生,什麼叫根熟?對於這個世界厭倦了,確實他不希望來生再在這個世間,我們講在這個世間活膩了,不想再到這個世間來,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叫根熟的眾生。佛的光明對他的注照就特別顯著,因為什麼?佛光加持他,他這一生當中要往生,他不是等來生。他跟佛感應特別的密切,因為他對這個世間再沒有貪戀,希求往生的心、希望見阿彌陀佛的心非常的強烈。這個強烈的願望顯示出來,就是強光。他本身就光強,阿彌陀佛的光也強,他在這裡面起感應道交,『攝取不捨』,這決定得生。

  彌陀光照一切眾生,但是眾生不願意去,眾生不想念佛,不想生淨土,對於世間五欲六塵還是貪戀不捨。佛光雖然注照他,他裡頭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抗拒,不但不能接受,抗拒。不是佛不慈悲,是本身有業障。雖然有業障,但是佛並不是不照顧他,佛還是照顧他,還是很關懷他,佛很有耐心,等他回頭。什麼時候他在六道裡面,他覺得受夠了,他厭倦了,他想回來了,那也是攝取不捨。

  【法華曰,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

  這個話說得好,真的是大慈愍。因為眾生壽命短促,聞法、親近的時機很短,非常難得。而佛法的修學是要相當長的時間,以西方極樂世界來講,這是比較十方諸佛剎土,修學時間要超過太多了,就是時間短,短的太多。雖然說短的太多,我們從經典裡面仔細觀察,大概也要三、五劫的樣子,就是三劫到五劫才能修成,時間是論劫為單位,而且這個劫是大劫,不是小劫。這是最短的了。像我們這個世間人壽,算你長壽,算你活兩百歲,你也沒辦法完成,兩百歲跟三劫的時間不能比。如果離開佛、離開菩薩,沒有這些大善知識來照顧,我們退轉的機會就太多了。常常親近諸佛菩薩,你可以不退轉,你稍微有一點偏差,他就給你糾正,他來照顧你。由此可知,西方世界修學環境的殊勝,是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夠相比的。

  佛示現的壽命無量,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都受到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親切照顧,所以在很短時間裡頭你就成就了。這個大願是憐愍一切眾生。

  【澄憲讚曰,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也,誰不渴仰此願哉。】

  所以彌陀悲願裡頭,古大德常講,長壽是第一德,排列在第一位,這個話很有道理的。所有一切的無量,假如要是沒有無量壽,那些一切無量都落空。譬如我們講,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財寶,你短命,那所有一切無量都落空,你得不到享受。所以,第一要緊的要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你才能得到受用。你沒有壽命怎麼行?『佛壽無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跟佛的壽命相同,佛無量壽,往生的人各個都是無量壽,這是『化道至德』。「道」就是理論與方法,「化」是教化眾生、攝受眾生、接引眾生,這個道理與方法達到極處。誰不仰慕?無量壽這一願,哪一個不仰慕?

  有不仰慕的,迷惑顛倒的人不仰慕,為什麼?他還捨不得娑婆世界,還捨不得這個地方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正仰慕的人是個什麼樣子?統統放下了,這真正仰慕,所謂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好事,好事也放下,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比好事高明太多了。但是這個地方諸位不能錯會意思,你今天要不要做好事?你要做,你要全心全力去做。為什麼你要做?因為你沒有到無事那個境界。沒有入這個境界,你做好事,種好因,將來有好的果報。你要到無事那個境界,那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你現在辦不到。所以無事,心裡頭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外,什麼牽掛都沒有,那才叫無事;稍稍還有一點牽掛,你還是有事,你還是沒有入這個境界。沒有入這個境界,那就有因果;有因果,多做好事,少做壞事,決定對你有好處,你出不了六道。你才曉得無事的人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意思很深,決定不能發生誤會,認為我是什麼事都不要做了。什麼事都不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就錯了。

  【澄憲云,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

  這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所希求的,但是求不到,壽命是業力主宰的。色界、無色界天人,他的壽命是定力主宰的。欲界裡面是業力主宰的,所謂是隨業受報。人的壽命有一定,諸位看了《了凡四訓》你就曉得,一般世間人,佔決定大多數,都有命運,你真正遇到一個高明的人,就能給你算得很準確。你看了凡先生遇到的孔先生給他算命,就算得那麼準,說明命是業力主宰的。中國算命看相,它的原理是根據數學,多半是以《易經》,《易經》是屬於數學,從數理裡面推斷的。這在佛法裡面講是屬於比量,不是現量,是推理,推算出來的。功夫高明的人推斷得很正確,但是也會有偏差、有錯誤,因為他不是現量境界。第二種是定功,這是遇到真正有修行人,有甚深定功之人,他在入定的時候能夠看到你過去現在未來。他所說的決定沒有錯誤,他見到的,親自看到的。這是在世法裡面我們看到的兩種現象。

  所以命運決定是有。雖然決定是有,佛法不是宿命論,宿命論就是你命註定的,不能改變;在佛法說,命是一定有,但是可以改變。怎麼改變?你的念頭變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唯心造,這是不變的真理。我們世間人,每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你起一個善念,那是增加,起一個惡念,就減少。每天念頭在那裡轉,都有加減乘除,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但是加減乘除的幅度都不大,好像它有個標準線、基準線在那個地方,起伏都不大,人家算的時候還是算得滿準,就是你起伏不太大。如果你一下子大起大落,就不準了。像了凡先生他明白這個道理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那是大起,所以超越他的標準線,命運改變了。如果是小善小惡,離標準線不太遠的,你還是沒有辦法擺脫命運,你的一生還是受命運的支配。所以要懂得,真正斷惡修善,你可以把你的命運整個改變過來,命運好的更好,命運不好的可以轉好。

  如果看破這一層,六道沒什麼好留戀的,十法界也不值得羨慕的,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你說我有悲願,看到眾生很苦,我要發願普度這些眾生,好,大菩提心!普度眾生現在不行,現在沒有能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回來,有能力了。現在就要度,那你就錯了,好像看到有人掉到水裡要淹死了,自己也不會游泳,發了大悲心下去救他,賠一條命而已,無濟於事。你看到人掉水裡去,回去趕緊去學游泳,這才是個聰明人。所以真正講弘法利生,普度一切眾生,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成就德行、成就學問、成就智慧、成就能力,你才能在十法界普度一切眾生。不要認為現在眾生受苦受難,決定來得及,他們墮在任何一道裡面,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都能看到,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你真有能力幫助他,這才是聰明人。

  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得無量壽,你壽命長,無論修學什麼,你在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決定成就。不像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說老實話,我們以一生短短數十年寒暑,大乘經一部經都學不了,你時間不夠用。再看底下。

  【繼釋云。】

  這下面是解釋。

  【修行佛道者,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

  我們說在世間修行,哪有不退轉的道理?你這一生修得再好、修得再勤,壽命到了,死了。你是修行人,當然不會墮惡道,一轉世,來生,你善根福德深厚,再繼續修行。繼續修行,前一生的忘光了,一切又要重頭來起,你才曉得多難,前生所修的全部退掉了。還沒有成功,壽命又到了。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到悟達國師,悟達國師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十世高僧。他是個出家修行人,死了以後到第二世,他又出家,十次,十世連續的,這很難得,算他修行有功夫,他的願力非常堅固。第十世的時候,就是唐朝的悟達,才做了國師。這個出家人有大福報,得到帝王恭敬的供養,不是一世,人家十世修行才到這個地位。煩惱習氣沒斷,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他就受不了。定力不夠,生了歡喜心,起了貢高我慢的念頭,覺得天下出家人沒有一個能跟自己相比。這個念頭一生,完了,護法神都跑掉了,冤家債主找到身上,幾乎送了命。你才曉得這個世間修行多難!十世的修行,帝王供養的時候,這個心就控制不住了。所以說,不生煩惱,若無其事,這個話講得容易,做是真難,五欲六塵境界現前你能不動心嗎?他算是有相當定功,皇帝送一個沉香寶座,不行了,他心動了,這一動就失敗了。從這個地方看,你能體會到,『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

  悟達國師實在說他十世都是參禪,如果是念佛,他就早往生了,早沒事了,這是在行門裡頭搞錯了,沒有選擇念佛法門。

  【見佛聞法,值遇眾聖,供養諸佛,親近善友,自然快樂,無有眾苦,其德非一。】

  這些事都是修行人非常嚮往、羨慕的。我們能夠親見佛,親聽諸佛說法,我們能跟諸大菩薩共同聚會,與諸大菩薩做同參道友,這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辦得到。『供養諸佛』,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隨時隨地都有能力去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聞佛說法。諸佛說法,圍繞諸佛的這些菩薩、聲聞弟子,數量是無有邊際,這些人是善友,你能夠參與這個法會,親近這些善友,這多快樂!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實在是指這樁事情。你所見到的,沒有惡人,你所聽到的,沒有惡聲,正是《觀經》上所講的,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

  『其德非一』,這是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無量功德怎麼修?給諸位說,「信願持名」就統統都修到,你不用這個方法,就難了,那的確是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所謂積功累德,很長的時間。可是念佛人就方便了,因為這一句名號叫萬德洪名,只要一心稱念,老實稱念,念念具足萬德。實在講,念佛的人很多,知道名號功德的人並不多。果然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哪有不持名的道理!我們修什麼樣的功德都非常難,而修這個究竟圓滿的功德居然這麼容易,怎麼會不念佛?不可能的事情。凡是不肯念佛的人,對於名號功德是一無所知,把這一句名號等閒視之,所以錯過了大好的機緣。你以為修其他的方法能勝過持名,這都是錯誤觀念,什麼樣的功德都比不上持名。說實在話,我們就是用三千個小時,在這裡辛辛苦苦講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抵不得念一聲阿彌陀佛,這是我跟大家講的老實話。你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念這句阿彌陀佛,超過三千個小時講解《華嚴》。這底下,我們說到這段文:

  【若壽命短促者,遺恨幾計。】

  『幾計』就是「難計」的意思。『壽命短促』你什麼事情都做不圓滿,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所謂是遺恨終身,這個地方是遺恨難量。

  【如玉杯無底故。】

  這是個比喻,『玉杯』是非常珍貴的寶物,底下有漏洞,『無底』,裝什麼東西都漏掉,存不住。

  【此願最至要者也。】

  所以無量壽這一願非常重要,你有長的壽命,你什麼東西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望西曰,諸樂根本,只在此願。】

  這一句話也說得好,可以說做為無量壽的總結。離苦得樂,當然要有壽命,沒有壽命,這個樂誰去享受?所以一定要有長壽,才能夠離一切苦受,得一切樂受。

  【群疑論曰,命極長遠,縱令凡夫,還入變易,究竟成佛。】

  這是《淨土群疑論》裡頭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壽命很長,所以稱之為無量壽。『縱令凡夫,還入變易』,這句話是假設的話,底下弧括這是解釋,「了分段生死,而入變易生死」,在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這個現象。凡聖同居土往生的是凡夫,這句話主要就是以這個為對象,凡聖同居土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佛本願加持,就得無量壽。無量壽,當然分段生死沒有了,可是還是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諸位一定要懂得,不是真的有生死,是在境界每向上提昇一層,有修學之苦。這個生死是比喻苦,就如同我們現在學校裡學生讀書一樣。譬如學生讀一年級,要用一年的時間去勤奮努力的讀書,明年升二年級。升二年級,則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這叫變易生死。你從一年級變到二年級,二年級變到三年級,三年級變到四年級,每一次變化你都有一番辛苦在裡頭,把這個辛苦比喻作生死,不是真的有生死,真的沒有生死。

  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從下下品再變到下中品,下中品變到下上品,下上品變到中下品,再慢慢變到上上品,他要用修行的功夫。雖然有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指導,佛的教導、菩薩的輔導,自己還是要用功,不用功境界不能提昇,這叫變易。確實他沒有分段,分段是像我們死了之後,輪迴再來,那是一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他們沒有。這叫變易。『究竟成佛』,因此我們常說,西方極樂世界是當生成佛的佛法,決定是一生成就。這個一生就是他決定沒有分段生死,他有變易。

  【澄憲云,阿彌陀佛,弟子無量,三無量中,其一也。】

  阿彌陀佛弟子之中,『弟子無量,三無量中』,這說一個。「三無量」前面我們講過了,壽命無量,這個大致情形我們能夠理解。他的弟子也是無量,這些弟子從哪裡來的?十方諸佛剎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這個現象,好像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中心點,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老實說,用什麼方法度眾生成佛道?都是接引、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把他引導到極樂世界,他就成功了。諸佛菩薩把一個眾生勸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教化眾生的功德就圓滿了。因為送到西方世界,保證他一生成佛,絕無退轉。若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樣去幫助他,功德都不圓滿。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做,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去往生的人不可思議,太多了,弟子無量。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