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對上海同修講話—實質的皈依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3/4/19  中國上海  檔名:WD32-141-0001

  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已經有三年多不見了,時間過得很快。記得在二O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從上海回台灣,一直也都沒有出來,都一直在台灣。因為回去就開始新冠狀瘟疫的流行,也就沒有出國了。我們昨天從台灣再到上海,也是一個因緣。三年前從上海回去,一直都沒有出來,這一次第一次出來又到上海,這個因緣也是我們事先都沒有安排的。三年前到上海臨時來這裡做一場法會。因為香港那一年正好在遊行,十二月冬至祭祖法會,原來我的機票是從寧波到香港,到餘姚佛教居士林做法會,做完就從寧波直接飛去香港做冬至祭祖。餘姚法會做圓滿,我們老和尚為了安全起見,就臨時取消冬至祭祖法會,取消之後就沒事了,後來就到寧波,去寺院走一走。後來到了上海,臨時把機票改從上海飛回去台灣,我記得是二O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那一天,那一天回去就不能出來,就被關著了。這個疫情就全球性的,非常嚴重。一直到昨天才出來,出來也沒想到又到上海來,這個當中還是有一些因緣。

  三年前我們取消到香港而到上海來,也是因為我們老和尚的指示,就是為了大家安全起見,那邊正在遊行,很多事情怕有安全的顧慮,所以就臨時取消。這次來,也是我們老和尚在去年七月二十六往生,圓寂之後,有很多同修也沒有辦法去參加荼毗、讚頌會。因為去年老和尚往生那個時候,疫情很嚴重,還是沒有開放,境外的外國人都不能進來。我們老和尚他的弟弟就住在上海,徐教授,他也不能來,年紀也大了,今年九十一歲,他是小我們老和尚六歲。那個時候他就打電話給我,他說:道師,我年紀大了,現在又是碰到疫情,我沒有辦法去台灣。他跟我講了這些事情,到現在只能我過來,他要過去就不方便。特別現在年紀大了,前一陣子身體也比較差一點,的確九十一歲要出遠門也不方便了,又坐飛機也是很累,所以我們昨天來看看徐教授。因為過去我也都是有到大陸來,到安徽廬江,就去老和尚他父母的墓,他們家族的墓,去念佛迴向。我們已經有九年沒有去了,時間也很快。所以這次來,也就是來看看徐教授,看看大家。因為我們這邊的同修大家平常也都非常發心,非常護持,大家也都很關心我們老和尚往生之後的一些事情,所以也利用這個機會來跟大家見見面。我們今天先跟上善念佛堂同修見見面,明天還要到徐教授那邊,去跟他辦一點事情,後天去看兩個地方的同修,分開來看看,再到廬江去。

  大家來到我們住的地方,路程上比較遠一點,大家能來到這裡,也非常非常感謝大家這麼發心,這個的確大家非常的護持。過去我們到上海來,來這邊主要就是做法會,還有跟大家講講話。

  我們老和尚往生了,人在這個世間有生必有死,這個也是人生的常態。年紀大了,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還是有入滅。所以在六道裡面,佛菩薩來示現也都跟我們一樣,生老病死,有生有滅,都是跟一般人一樣的,只有到極樂世界就不生不滅,無量壽。在我們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他們也沒有生滅。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已經脫離六道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沒有,但是還有變易生死,沒有像我們六道眾生,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生死,在四聖法界就沒有了。但是他們還有變易,變易就是心,心裡的一個變化,那個叫變易生死。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諸佛菩薩兩種生死都了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也都了了。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我們必定斷三界的見思惑,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都斷盡了,我們才能超越六道,生到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十法界的佛菩薩就是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他們斷見思惑、斷塵沙惑,但是還沒破無明;如果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超越十法界,就生到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當然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他們沒有生死了,也都是無量壽,都沒有生死。我們要以自己修行的功夫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難度很高,不是說做不到,很少人能做得到,少數,有極少數,就是斷見思惑都很難。

  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修行,都一直沒有辦法出離六道,這個關鍵,第一關見惑都不能突破。如果第一關見惑突破,雖然還沒有超越六道,但是超越六道的時間表就可以預期。根據《四十二章經》講,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根性比較利的還不必到七次往返,可能三、四次,五、六次,他就超越了。最長就是七次,他必定會證阿羅漢。所以證得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就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雖然還沒有超越生死,還在六道,但是在六道裡面,他們只有在人天兩道,就人天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證得初果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稱為位不退,他的地位不會退到凡夫,他只有往上提升,不會再退回來。所以在三不退裡面,他這個地位屬於位不退,他這個地位只有往上提升,他不會再往下退。雖然是小小乘,但是很難得,他已經證得位不退,超越了。

  斷見惑,難度是第一關,佛在經上講,好像斷四十里瀑布的水流一樣,四十里的瀑布這樣沖下來,一下子要給它截斷,那個難度很高。所以這個見,見惑很不容易突破。第一個就是見惑。見惑五大類,第一個就身見,第二個邊見,第三見取見,第四戒取見,第五邪見,所有的錯誤的見解都包括在邪見。見這個字它有固定、決定的意思,我們一般講見解,我認為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各人的見解不一樣。我們凡夫的見解,第一個大家都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叫身見,就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見解是很堅固的,不容易突破。所以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為什麼?還不是為了這個身,為這個身體三餐、吃喝玩樂、享受,不是為這個身嗎?為這個身在忙,在造業。殺生吃肉,為什麼殺生吃肉?那才有營養,營養什麼?身體健康,身體好,要照顧我這個身體,就造這個殺生的業。大家去聽聽,不管中國外國,你去聽,不都是這個見解嗎?吃素不營養,要吃一點肉,不然營養怎麼夠?這個就是見。這個見解很牢固,我們不要講什麼深入的見,就這個見,不容易破除,是不是?我們學佛多年,聽經多年,我們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這個見容不容易破。我們現在種種的,還不是為這個身體嗎?像道家的練氣功,養生種種的。所以這個身見不容易破。見惑五大類,第一個就很難突破。

  第二個邊見,偏在一邊的,在一般講,一個執著唯心、執著唯物的,各執一邊。在印度,古印度有斷常二見,有人他的見解,認為人死了如燈滅,斷滅見,那個叫斷見。人死如燈滅,就沒有了,沒有什麼六道輪迴,沒有什麼來生來世,他就認為有兩個見解不一樣。另外一個就是常見,常見就是認為人死了還會來投胎,來世還是人,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那個狗死了還是狗,永遠是狗。這個見解叫常見。佛跟我們講斷常二見都不正確,是不一定的。人不是死了就沒有了,那也不是固定的,在六道,你不一定是都在哪一道,那就看各人造的善惡業,生生世世造的善惡業不一樣,都有。造了善業,善業成熟了,你就投胎到人天善道;造了惡業,惡業成熟,就投胎到三惡道去了,所以這個六道輪迴才是事實真相。

  見取見,「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不是那個因,認為是那個因。像印度有持狗戒、有持牛戒的,看牛吃草,那個牛死了就生天,他以為吃草是生天的因,所以有一些外道就學牛吃草,吃草就生天了,這個是錯誤的。那個牛不是牠因為吃草生天的,過去世他有造五戒十善的善因,也有造十惡業,惡業先成熟,那個先報,那個就報到畜生道去。畜生道那個業報受完了,過去世修的善業成熟,他就直接從畜生道生到天道去。是這個因,不是因為吃草那個因,有一些外道看錯了,以為是吃草。所以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不是那個果他認為是那個果報,那個都錯誤的。

  第五種邪見,就是所有錯誤的見解統統包括在邪見。所以學佛第一個就是正見,在八正道第一個就正見。在六和敬,第一個也是「見和同解」,所以這個見,就是決定我們修行的方向。這個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定位、導航,它要引導你去哪裡,這個叫見。如果見偏差錯誤了,你怎麼修。古代印度,古今中外修種種無益的苦行,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成佛,他去參訪過,印度很多宗教他都去學,但是實驗了之後,發現這個是錯誤的,所以後來才放棄。才放下,這個全部放下,到菩提樹下去打坐,忽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夜睹明星,見性成佛。

  學佛第一個要正見,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的見往往是錯誤的,我們的看法、想法往往是錯誤的。因此我們為什麼入佛門要三皈依?大家都有皈依了,也都知道我們入佛門第一個要先皈依三寶,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因為我們凡夫沒有皈依三寶,沒有依據三寶來學習,往往我們都是偏差錯誤的。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循、依止、依據,這個是依,就是一般講,我們學佛、修學的理論依據。三寶皈依佛,佛是第一個,第二就是皈依法,第三是皈依僧。佛法僧三寶,我們常常在念,包括我們做三時繫念,最後也要念個皈依三寶。在一般的早晚課、做法會,或者講經,像我們老和尚晚年,斯里蘭卡強帝瑪國師也建議他講經前先皈依三寶,這個也是很好的。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三寶就是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的一艘慈航,我們依據三寶來學習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

  皈依的人很多,真正對三皈的意義了解的人就不多。過去我們淨老和尚給人授三皈依也講得很清楚,講得也很有深度。講到皈依自性三寶,依據《六祖壇經》講的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把這個三皈的意義也講得有一定的深度,但是一般人聽了,也是似懂非懂的比較多,真正懂的還是不多。為什麼?真正懂的,你碰到任何問題你都會回歸到三寶來。像皈依佛,三寶有住世三寶、自性三寶,有一體三寶。我們現在皈依外面這個三寶,稱為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就是佛當年在世稱為「化相三寶」。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我們這個地球就有佛寶出現。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就僧寶,有僧團了。佛門四個人以上一起共修,就稱為一個僧團,僧寶有了。為五比丘說四諦法,開始講經說法,就有法寶了。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法寶。所以當時佛在世的那個階段稱為化相三寶,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三寶成立了。佛滅度之後,佛不住世,也不再講經說法,佛的弟子也一個一個入滅,現在只有一個賓頭盧頗羅墮尊者還沒有入滅,其他弟子統統入滅了,所以化相三寶也就轉變成住持三寶。佛不在世了,現代有畫的佛像、泥塑木雕的佛像,佛像稱為住持佛寶。佛當年講經說法,記錄下來,從印度梵文傳到世界各地,傳到中國來翻成漢文,就是中文,現在我們看到《大藏經》。在中國最早的《大藏經》有宋朝《磧砂藏》,明朝的《南藏》,清朝的《龍藏》,最近的一套是《龍藏》,乾隆皇帝那個時候完成的;在日本有《大正藏》、《大正續藏》;在韓國有《高麗藏》;在蒙古有蒙古《大藏經》;在西藏有藏文的《大藏經》。藏文的《龍藏》,現在在台北故宮就是有藏文的《大藏經》,《龍藏》。

  經典都稱為法寶,這個叫住持法寶。每部經只要收入《大藏經》,都稱為法寶。過去要入藏的經典,必定經過國家嚴格的審核,皇帝請當代的高僧大德來審查,正確的,沒有錯誤的才能夠入藏。所以過去入藏是很謹慎的,不是很隨便的。我們現在人就沒有那麼嚴謹,現代人的著作恐怕就很多問題。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在世,他也常常勸我們,要看盡量看古代的,有經過當代的高僧大德,還有國家來審查、來鑑定,才能入藏,所以這個就比較可靠。現代人編的就靠不住,所以盡量看古代的。我們現在用古代的經典,做為我們修學的理論依據,這個就皈依法。現在就是要依住持法寶,因為佛不住世,我們有問題也沒得問,只能在住持的法寶裡面去找我們要想知道的相關的經論。

  經典我們不知道,就要去找當代的這些在家出家高僧大德向他們請教,這個也就是僧。僧也有出家僧、在家僧。僧是通稱,不是出家人專稱。但是現在在我們中國佛教講到僧,講到僧就是指出家人。實際上在古印度,僧它是通稱的,在家出家都通稱。像和尚、法師、僧,這是通稱,就在家、出家都通用的。在天台祖師講,法師也有好幾種,講經說法的法師,還有你會讀經的也叫法師,他列了五種。一般來講,法師它的含義就很廣義的,像現在我們看到有做經懺的,經懺法師,給人家誦經唱讚,做經懺佛事的這一類的法師,這一類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在家人也在做經懺,他也叫法師,在家的法師。我在汐止拱北殿,一個道教的廟請我去當住持,供呂仙祖,他是三教,呂仙祖是三教的,全真派的,儒、釋、道。他們平常做法會,有請出家的法師去做經懺,也有請在家的誦經團去誦經,誦得都不錯,他們也叫法師,如果按天台大師他講的法師的意義,他也叫法師。你會讀經,你就是法師。所以大家也都可以稱法師,大家參加三時繫念,《彌陀經》大家都會讀,也會唱。所以這個法師就很廣義的,不是很狹義的只有限定在講經說法。我們現在一般的概念講經說法才叫法師,不是講經說法就不稱法師。在佛教裡面,稱法師比較偏向於講經說法,實際上是涵蓋讀經、誦經、做經懺等等的。另外,你參禪的稱為禪師,修戒律的稱戒師,修密宗的稱金剛上師,實際上也在家出家通稱。出家人專稱的名詞,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這個是出家人專稱,在家人就不能這樣稱呼。所以僧也是有在家僧團、出家僧團,就是你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是一個僧團。所以現在在家的僧團比出家僧團多。像我們上海很多念佛小組,你們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僧團,在家僧團。所以這個僧它並不是出家人的專稱,是通在家、出家,出家僧團、在家僧團,這是這個名稱它的本意,它本意是這樣的。但現在在我們中國佛教,僧就是專門指出家人,實際上僧它通在家、出家。

  皈依僧,就是說經典我們看不懂,請這些在家的大德,或出家大德,他懂的,我們向他請教,他這個善知識,有正知正見的,皈依僧,我們就依靠他來學習,向他請教。就像孔老夫子過世,他的私淑弟子第一個是孟子,孟子是他私淑弟子,他跟孔子沒見過面,但是他很仰慕孔子,他要跟他學,怎麼學?就是把孔子留下來的著作,他自己去讀,讀不懂的去請教孔子的學生,還在世的,向他們請教。後來他也學成了,成為亞聖,所以也成為我們中國儒家的一個代表性人物,我們一般講孔孟,孔子再下來就孟子是一個代表,他就是私淑弟子的一個開端。我們現在講,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私淑弟子,因為佛不在了,我們就讀他的經典,不懂就請教師父、請教法師,在家、出家都可以請教,只要他懂得,我們不懂可以向他請教。這個就是屬於僧,皈依僧,當然這僧要正知正見,不能是皈依邪知邪見的。

  今天聽說有人要皈依是吧?就一個。因為我聽說有人皈依,所以我就談到三皈依來,這個大家聽一聽,有皈依過的也聽一聽,溫習溫習,溫故知新。皈依是很重要的,皈依不是戒,皈依是皈依,戒是戒。有一些人以為說他皈依了,他就不可以吃肉了,他還不能做到吃素,所以他不敢皈依。實際上這個觀念是不對,皈依並不是受戒,所以不要怕。皈依,學佛要根據三寶來學習。如果不皈依三寶,我們學習沒有依據,所以三寶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標準、一個依據、一個準則。因此我們還沒有成佛,是不能偏離三寶,偏離三寶就學錯了,學得不對。佛不在世,我們要依法為主,以法為中心。我們學習就是依法來學,依據經典。經典也很多,那依哪一部,這個又是一個問題。佛教在印度並沒有分什麼宗派,傳到中國來,中國的祖師大德就給它分宗派。分宗派也是方便大家學習,就好像大學分科系一樣。因為佛教的經典法門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很多,經典也很多,我們到底該從哪裡下手、要先學哪一部,這個就是我們學佛的人的一個問題,在古時候就有這個問題,浩如煙海。我剛出家的時候,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有一個小姐問我,她說法師,你們佛教經典那麼多,《大藏經》一百本,到底看哪一本?人家基督教《聖經》就這麼一本,它就是那麼一本,多簡單!你們佛教為什麼不一本就好?我就跟她講,我說佛教《大藏經》那麼多,也不是說叫你全部都要去讀、去學,你可以選擇適合你學習的,你有興趣的,你喜歡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通了,所有的經都通了。

  佛為什麼講那麼多經?因為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宗教跟教育的差別,就是教育,你可以發問,你有疑問可以提出來,老師給你解答。弟子問問題,我們看經典,大部分都是佛弟子提出問題,有疑問,請教釋迦牟尼佛。佛針對他的問題來跟他解答,幫他解決問題,記錄下來就是一部經典。每一個人問題不一樣,各人的疑惑的地方也不一樣,所以很多弟子問的問題也都不一樣。縱然同樣一個弟子,比如說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他是最親近佛陀的。你說阿難尊者問的經典有幾部?那太多了,就他一個人,他問題怎麼那麼多?因為你每一個階段碰到的問題不一樣。我們每個人不是一樣,你每個階段,生活上碰到的問題都不同。像我們這個三年,瘟疫,我們碰到這個問題,如果佛在世,我們一定是請問這個問題,從這個瘟疫是怎麼來的、什麼原因?所以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問題。就同樣一個弟子,一個學生,他不同的時候問的問題都不一樣,何況弟子那麼多,問題當然就更多了。佛為他解答,這個問題有個別的,有共同的問題,所以記錄下來,經典也就非常多。因為生活當中方方面面就很多了,無所不包,整個宇宙的事情,你看無量無邊,這個說不完的。

  宗教是什麼?上帝講的就這樣,你不能問的,你不可以有疑問的。上帝說什麼就是什麼,你不能問,這個叫宗教。所以宗教跟教育它的差別就在這裡,宗教是你不能問問題。有一年,我們淨老和尚到加拿大去講演,有一個西洋人也來聽經,聽完之後就提問題。他說他怎麼這命運這麼不好,都常常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看到別人運氣都很好,然後他怎麼這麼倒霉,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老和尚也就問他,說你這個問題有沒有去請教牧師?因為外國人都是信基督教、天主教,你應該去問牧師,請牧師幫你解答。他說有,我有去問。那牧師怎麼說?他說上帝的安排。他肯定不滿意,才會來問老和尚,不然他滿意就不會來問了,是不是?他肯定說上帝怎麼這麼不公平,給我安排這麼倒霉,那個人那麼好,你為什麼對我這麼不公平,但是又不敢講。這個就是宗教,宗教就不能讓你問問題的。所以他就是說怎麼樣都是上帝安排的,你不能有疑問,你不能發問,當然他一本《聖經》就夠了,也不要一本,就一張紙大概就夠了。就是一句話也夠了,上帝安排,不要問那麼多,那不就解決了。那這個叫宗教,所以宗教跟教育不一樣。教育就是老師跟學生,老師是為學生解惑的,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學生解除疑惑,傳授道業的,這是老師的性質,所以這個我們也必須認識清楚。現在因為大家都是把佛教也當作一種宗教,的確我們老和尚講《認識佛教》也都把它列出來了,現代一般大多數的人信仰的都是宗教的佛教,把佛教教育變成宗教,變作一個宗教信仰,把佛菩薩看作神明。其實佛菩薩不是神明,佛像就像他是老師的代表,菩薩、阿羅漢都是我們的學長,佛是老師。佛的教學就是要教導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都有佛性,人人都是佛,只是現在不知道自己是佛,所以要造一尊佛像在這邊給你們看,看了不是說叫你去拜外面的住持佛寶。所以住持佛寶,佛像就住持佛寶,你看到佛像,不是叫你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佛寶。住持的佛寶它的作用是什麼?佛像它是啟發我們皈依自性三寶,皈依自性佛寶,皈依自性佛,我們自性就是佛,是這個作用,不是說叫你去皈依外面那個佛像。是依照外面的佛像,住持佛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的佛寶,這個才是三皈依,皈依佛真正的意義。

  第二個皈依法,法就是經典,經典也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念給我們自己聽的。我們修學的依據,就是依據經典,離開經典,我們修方向都會偏差錯誤。所以經典是我們修學的一個依據、一個標準,不能離開經典,離開經典,我們往往修學方向都偏差錯誤了,修錯了。

  皈依僧,這個僧也是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修學的,無論在家、出家的大德、善知識,都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對象,要向他請教的。像我們淨老和尚,當然他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一個出家法師講經說法的一個代表,一個大善知識。他老人家在世也常常給我們推薦在家居士大德,像他學經教是跟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學的。他在家的時候就跟他學習經典,出家之後又再回去台中跟他學經教。所以經典是我們學習的依據,無論在家、出家,只要對經典通達,我們都可以向他學習請教。還有我們淨老和尚推薦的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會集本,這是我們民國初年當代的在家的大德,還有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也是當代的大善知識。這些都屬於僧,出家僧、在家僧,他正知正見,這個我們都可以向他學習。

  我自己個人也是因緣,很年輕就遇到我們老和尚,一直跟他學習,一直到他圓寂。圓寂,還是跟他學。其他的在家、出家的大德,有經過他老人家推薦的我才敢去看,沒有他推薦的我不敢看。像印光祖師,他是極力推薦的,也是李老師跟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後你要去跟印光大師學,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所以印光大師《文鈔》,我是從學佛,聽我們老和尚講經就開始看了,所以跟印祖《文鈔》緣也很深。印光祖師他當年在世,他弘法的地方就是上海蘇州,還有浙江普陀山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很多他的開示都是在上海。上海這個地方,是一個講經弘法的一個地點,因為這邊的人知識文化水平比較高,所以這邊很適合講經說法。你看很多祖師大德都是在江浙、上海這一帶弘法。你看民國初年的諦老,他在寧波觀宗講寺,觀宗寺,倓虛老法師也是來那邊學經教,北方沒有,坐火車坐了幾十個小時,坐到南方來學經。這個就是我們老和尚推薦的當代的大善知識。還有江味農老居士他講《金剛經》,也是在上海講的。還有上海的圓明講堂,圓瑛法師也是我們當代的出家的一個高僧大德。所以親近善知識,還是我們修學成敗很重要一個關鍵,如果你跟的人不對,那你這一生學不會有成就。但是這也是總是在緣分,善導大師講,「總在遇緣不同」,每個人緣不一樣。你跟哪個法師、跟哪個大德有緣,你就跟他學,各人的緣不一樣,在家、出家,很多人的緣不一樣。緣也是過去生結的。我這一生很早就親近到淨老和尚,有這個緣,一直到現在。我們親近的大德、善知識也是影響我們這一生修學的一個方向,一個很主要的一個因素。除非自己聽得很多、學得很雜,這就沒有一個主要的目標方向,就很亂、很雜。現在這樣學佛的人也很多,到處聽、到處學,反正統統好。但是聽了那麼多,消化不了,到最後也無所適從,不知道要走哪個方向,這一生也只是結結緣,這一生要成就就很難。

  所以我們這一生想要有一個結果,我們還是依照淨老和尚的開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個老師的指導;長時薰修,他也不是說你永遠就不能去看其他的,不是這樣的,他有個時間,就是最低限度你要開悟,開悟就是解悟,起碼你要解悟。解悟是還不能了生死,但是你能夠辨別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你這樣才有資格去接觸其他的。接觸其他的,你自己有能力去分辨,你就不會走入歧途,起碼要這個條件。當然證悟,大徹大悟,當然那就更是沒有問題,起碼要解悟。你沒有這個能力,最好不要去亂聽、亂看,看到最後自己會迷失方向,不曉得要走哪條路,這一生就很難有成就。

  所以我們老和尚親近雪廬老人,跟他約法三章。就第一個,你過去不管聽誰講的,在家人、出家人,統統作廢。你要跟我學,從今天開始,只能聽我一個人的,外面的法師、大德來台中講經,你都不能聽。書,包括經書,你要看,要經過我同意,你自己不能亂看。他聽了之後,一開始覺得這個老師好像滿跋扈的,好像天下只有他行,別人都不行。後來為了跟他學習,也就勉強答應下來。答應下來,李老師就跟他講,他說我跟你約法三章是有時間性的,不是永遠這樣。時間多久?五年。他說你遵守五年,你這五年就聽我的,你不要去亂聽。結果他遵守了半年,他覺得比過去心清淨,過去這裡看、那裡看,看得亂糟糟的,沒有頭緒。後來他感受到這個好處,知道老師這個規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五年到了,他自己自動延長五年,所以一共遵守十年。這是他老人家修學的一個經驗,來告訴我們。我們老和尚常常講這個,但是他對我們這些徒弟沒有像李老師那樣硬性規定,他沒有,但是他是用勸的,讓你聽,你接受就接受,不接受那就隨你去了,他也不勉強。

  我不止十年,因為我聽我們老和尚的經,十九歲,今年七十三,五十四年了,我不是五年,五十四年了。因為自己也沒有智慧,業障也深重,真的不敢亂聽,他老人家推薦介紹的這些相關的書籍、經典,我才會去看看。所以皈依僧,這也是在皈依僧裡面的。所以我們三皈依,也要皈依了之後要知道怎麼皈、怎麼依。不是在佛前念念三皈依,這樣就算是皈依了。皈依不是受戒,所以皈依跟受戒不一樣,皈依是皈依,受戒是受戒。但是你要受五戒,就必須要先三皈依,才能受戒。淨業三福,第二福就是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所以戒律威儀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三皈依又建立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基礎上。有第一福、第二福,才能進入大乘菩薩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所以皈依是我們修學入佛門很重要的、很主要的一個關鍵。

  我們現在修學,佛不在了,皈依佛也就是說經典,就是皈依法為中心。皈依法有四依法,所謂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第二是依義不依語,這四依法。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這個法就是經典,這皈依法就是經典。人,有在家人、有出家人,有地位很低的人、有地位很高的人,有很有名的人、有沒有名的人,總之,不管是什麼人,中國人、外國人,只要是人,這個統統包括在人這個字。就是說無論他什麼人,他什麼身分、地位,他是什麼國籍的,不管他是哪一國的人,哪一種身分、地位的人,他講的法我們要跟經典對照,有依據才能聽他的。如果經典找不到依據,那不能聽他的。不能說這個出家人名氣很高,他講的就一定不錯,你不可以這樣,你三皈依就不可以這樣。你要看他講的經典有沒有這麼講,這叫依法不依人,皈依法。

  皈依法,又會有問題,有時候你這個法執著在語言文字上,那就爭議了,爭執。遇到這個問題怎麼辦?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不一樣,但是它的意思是一樣的,這樣就可以了,不一定用原來經典這個語言文字。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六祖就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個就依義,六祖講這個叫依義,不一定依那個語。因為佛法僧它的意思就是覺正淨,你不要在那個文字上去爭執。文字上,你這個可以通用,我們現在念三皈依,還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解釋可以說覺正淨。

  我們修學,經典很多,你選擇修的法門也不一樣,你每個宗派也要以它主修的經典做為一個主。一個主,因為常常有一些同修說一門深入,那一部經,什麼經都不能看,那又造成他的問題了。一門深入,也不是說那你除了這部經,其他的經統統不能看,也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賓主要分清楚,主伴要分清楚。你主修是哪一部經,我是依這部經為主,其他的經叫做伴,陪伴的伴,伴就是說來補助我深入這部經的,我是以這部為主,其他都是來補充說明這部經的,讓我深入這部經典。因為每一部經展開就是一切經,濃縮起來就是一部經,它的義理是深廣無盡的。所以《華嚴》講主伴圓融,你懂得《華嚴》的原理,你的毛病就不存在了。

  我現在星期五在台北都有一個佛學問答,那個問題好像問不完的,每一次在騰訊上線,有兩百多人,都在視訊問答,問問題,問題也是滿多的。也有很多問題就是問到這個問題,聽老和尚的經,老和尚現在往生了,也沒得問了,只能找他以前在佛學問答看有沒有回答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就有同學問到,他說現在我們主修《無量壽經》,現在老和尚又說要學《弟子規》,又學《太上感應篇》,又要學《十善業道經》,那是不是夾雜?他這個問題馬上就出來了。我就跟他們分析,我說要把一門深入、一部經它這個意思你要明白。一部經就是說我主修哪一部經,我是以這部為主,其他的就是來補充我這部經,幫助我深入這部經的。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廣學為了你一門深入。不是叫你說賓主分不清楚,不曉得哪一個為主、哪一個為伴,都搞不清楚那個就不行。所以你《無量壽經》為主,所有的經典包括世間的善書典籍,也都是幫助我們深入《無量壽經》的。你說一部《無量壽經》,它有沒有《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慈心不殺,這些有沒有?有!怎麼沒有。比如說《無量壽經》講,若不能大持經戒,要當修善,那什麼是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不貪、不瞋、不痴,就列出十條。那十條,你沒有去看《十善業道經》,你懂得那十條?這樣念一念,你就知道怎麼修十善了嗎?你念了《十善業道經》,你沒有讀《感應篇》,你知道怎麼去修十善?你沒有讀《弟子規》,你怎麼知道去修十善?這個淨業三福第一福你就落空了。所以,以經解經,讓我們更深入這部經典,這個沒有矛盾。這個當中,我們也一定要了解,這樣修學才不會產生困擾,這個是有需要的。

  因為我們一般是中下根器的,我們並不是那種上根利智。如果上根利智的,你說你是六祖,那什麼註解也不要,他經典他也看不懂,那個字他看不懂,你念給我聽,他就會講給你聽了。你念的人不懂,他聽的人懂了,他明白了,他是上根,上上根。我們是不是那種根器?我們不是。我們經念了多少遍,怎麼還不開悟?人家六祖都聽幾句他就大悟,在曹溪聽幾句就大悟了,到黃梅去參五祖,五祖要傳授衣缽給他,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經沒講完,五祖說都不用講了,後面全明白了,衣缽就傳給他。我們中國佛教自古以來也就出現一個六祖,之前沒有,到現在也還沒有發現。這說明什麼?中下根性,中下根性的絕大多數。我們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那你不求開悟怎麼行?下愚是什麼?我們老和尚講,鍋漏匠、海賢老和尚,我們學得來嗎?你學看看!人家他老實,老實當下就無分別智,這個我們也學不來。上智我們達不到,下愚我們也達不到。

  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經常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看到他老人家帶人家打一個佛七、打一個禪七,怎麼都天天講經說法?因為上智下愚的人少,你不天天講經說法,他生不起信心,疑惑太多。疑問太多,問題太多了,所以要天天講經說法,解決問題。講經說法的目的是什麼?斷疑生信,你疑斷掉,你信心才生得起來。所以信佛不容易,我們不要以為我皈依了,我信佛了,沒有。淨土是難信之法,實在講,佛法都是難信之法。我們也不要講什麼很高的佛法,就講《了凡四訓》,一個改造命運,你都很難相信,你相信嗎?你相信你能改造命運嗎?我相信!這個不算。你真正命運改造了,你就真相信,你沒有改造過來你怎麼叫相信?早年,二十幾年前我到泰國,泰國淨宗學會那個會長,現在已經過世了。請我去泰國講經,請到他的別墅,他是我們台灣移民到泰國去的,那邊也算是很有錢,他的私人別墅,請我到他家吃飯。吃飯之後,他就跟我交流,他說:悟道法師,老和尚在講《了凡四訓》,說財布施得財富,財布施,布施得愈多,財就回收愈多。他說如果是這樣,我當然敢布施,布施出去很快又回來,又有多一些利息,當然我就敢布施了。但是後面他又講一句,萬一我布施出去,不回來那怎麼辦?這個是不是疑問出來了,有懷疑了,懷疑那信心就生不起來。信心生不起來,你就不會去信願行,你就不願意這麼去做,願就是你願意這麼去做,行就是這麼去做叫行。就是這一條,我們老和尚他也做給我們看,那才叫真信。所以他信的標準在這裡。不是說我信了、我不反對,那還沒有達到信的標準,你還有疑。你真信,你就會去做,你真願意去做,信願行,那才叫真信。所以我們老和尚去受完戒,出家了,到台中去看李老師,李老師遠遠看到他,指著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他就莫名其妙的,我都學講經,我都在講經說法、教佛學院,現在又出家三壇大戒受戒回來了,還不信佛,那怎麼樣才叫信佛?李老師看到他很疑惑,後來就請他進去裡面,就給他分析,他說有些老和尚出家幾十年,還是不信佛。所以信就是說你真正能夠去做到,那才叫真信,還不能做到就還不算真信,叫半信半疑,不能說完全不信,有信,但是有疑惑,有懷疑。因為有懷疑才要講經說法,才要聽經聞法。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斷疑生信,我們修學才會有成就。

  所以現在我們老和尚講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我個人來講,我覺得都還不夠。所以我還要加上李老師的《常禮舉要》,還有他講的講記,《常禮舉要講記》,還有《論語講記》。《論語》,你也不能亂看,我們沒有讀李老師的《論語講記》,我們也不懂。他給我們指出來,宋朝程子、朱子註解《論語》錯誤的地方很多,沒有他給我們點出來,我們自己看也看不懂。而且他介紹我們看《論語集釋》,蒐集歷代各家對《論語》的註解,有兩百多種,你怎麼挑?有一句經文,各種解釋不一樣的,到底誰對誰錯?所以沒有高人指點,我們自己摸索,你光讀個《論語》,你讀不懂。現在大部分都是讀朱子,宋朝的註解。這個註解,李老師也說明原因,因為明朝跟清朝要科考,考舉人,政府規定要依照朱子的註解去考,如果你不依照朱子的註解去考,你考得再好都不會錄取,所以大家只好依照朱子的註解。但是李老師跟我們講,朱子的註解錯誤的地方很多,給我們指出來。那現在不用考這個了。所以李老師的《論語講記》,我建議大家也是要學習,《常禮舉要講記》,他講的不會很深,但是每次看都會有一些悟處。

  李老師在《論語講記》講,說年紀大的蓮友,因為他看到台中蓮社頭十年往生的人最多,第二個十年就少了,第三個十年就更少了,他發現沒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不行,往生無望。所以我們這一生要真正往生,也不能疏忽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基礎,畢竟我們不是上智下愚,一定要認識自己。人貴自知,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根器,不要自己不老實以為自己很老實,這個就不行,自己不老實要承認。不老實,你就要學習,斷疑生信,你就老實了。所以李老師講年紀大了,不能學太多,有兩部一定要的,一個《論語講記》,一個《彌陀要解》,他特別說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他說這兩部你能掌握住,這一生往生就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

  皈依法,我們要依照經典,講到淨土都是依《淨土三經》為主。講到其他的經典,比如說《地藏經》,有人說《地藏經》在家人不能讀,不能在家裡讀,也不能晚上讀,晚上讀,鬼就特別多,來到我家,都把鬼請來了。早年我在台北就有很多同修問這個問題。我說你皈依了沒有?他說皈依了。我說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皈依法,你現在講的是《地藏經》的問題,那我們要依《地藏經》,這個是法。我就問他,《地藏經》你常常讀嗎?讀得很多遍了。我說《地藏經》,釋迦牟尼佛有規定說晚上不能讀這部經嗎?幾點幾分不能讀,幾點幾分才能讀,有沒有這麼規定?他說沒有。我說沒有,二十四小時統統可以讀。他說某某人講晚上不能讀,鬼很多。我說你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還是皈依那一個人?他是皈依那一個人。

  有一年我到西雅圖淨宗學會去講經,有很多人皈依。我看那些人都是知識分子,沒有一個博士,最少一個碩士。我說你們知識水平都這麼高,可不能學佛學錯了。我就不要像老和尚講皈依自性三寶,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聽起來好像懂,其實都不懂。我就舉出一個例子,我就說你們要皈依,我先問一下,我說皈依佛,你要以佛為師,以釋迦牟尼佛講的為主;皈依法要以經典,有經典的依據;皈依僧,不管在家出家,這個僧他講的,他有依佛、依法你才能聽他的,這個叫皈依僧。他都亂講你就不能聽他的,不能說他是出家人,或者在家很有名氣的居士,你可不能聽他的。你要聽其言,觀其行,這個是我們皈依的一個準則。所以我就問他們,我說釋迦牟尼佛說不能殺生,殺生有果報,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我說那如果你們聽到科學家講,殺生沒有果報,盡量殺,沒事。我說你聽科學家的,還是聽釋迦牟尼佛的?他們就在那邊想,想了半天。我說想清楚,想清楚再皈依,不然你到底要皈依科學家,還是皈依釋迦牟尼佛?我再問,你要皈依釋迦牟尼佛,還是皈依科學家?他想了幾分鐘才說,釋迦牟尼佛。我說要真的,你不能亂講。我舉出這個很實際,你聽誰的!

  我二OO九年在山東金山寺做百七繫念,山東大學也有幾個退休的教授要來皈依,我也是這樣子跟他們講,我說你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我說你是要實質皈依,還是形式的皈依?他說什麼叫形式?什麼叫實質?形式就是跟著我念一念,皈依證發給你,那你到底有沒有皈依也不知道。我說你們這個高級知識分子這樣皈依,好像會給人家看笑話,你還是要搞清楚一點。那什麼叫實質的?我說實質的,就是要依佛的,依佛、依法、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說你們是不是都學《唯物論》?唯物,是!我們都學《唯物論》。那我說你現在要皈依,你要放下《唯物論》,你要依《唯識論》,我說差一個字,差一個字!佛是講《唯識論》。你現在學的是《唯物論》,你要依《唯物論》,還是依《唯識論》?你要皈依哪一個?這個都是法,你要皈依哪一個法?我就把唐大圓居士那個《唯識易簡》,解釋唯識的拿給他看,我說你去研究研究《唯識論》,看這個佛講的有沒有道理,你們再來皈依。

  所以這個我跟他講真話,那有一些,有時候法會人很多,有時候臨時來求皈依的,我就沒有時間講那麼多了,反正統統來皈依,那結結緣,就這樣。如果你要有一個實質皈依,其實是要講清楚一點,讓大家心裡明白,我們要怎麼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比較一個具體皈依的做法。不然你遇到問題,你既沒有皈,也沒有依,你到底依什麼?就像那問《地藏經》的,晚上不能讀,聽那個人講的。這個就說明什麼?他對三皈依根本就,不要說很高的三皈依,就是初步的三皈依他都不懂,那你這個皈依不都落空了,都是形式而已,實質都沒有。所以今天有一位同修皈依,我希望同修你要皈依實質一點的,會比較得到三寶的利益。因為你皈依形式的,就得不到三寶的利益,三寶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就結結緣,那也很可惜。我們希望三寶的功德利益能夠圓滿的獲得,這才是我們皈依真正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