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祭祖的意義—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3/8/27  台灣宜蘭羅東鎮南豪社區活動中心  檔名:WD21-148-0001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宜蘭妙音淨宗念佛堂例行性的中元普度祭祖祈福息災超薦法會第二天,昨天已經舉行了一天的繫念法會。中元普度,這是民間的一個習俗。在道教裡面講三元,上元是農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元宵節就是上元;中元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這個稱為三元。三元,上中下,配合三官大帝,上元是天官,天官賜福,所以我們過年在傳統裡面都會寫四個字,「天官賜福」;中元,是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三元也就是配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這是道教每一年拜三官大帝的節日。

  道教是我們中國本土的,儒教孔子代表,道教老子代表,這是中國本土的儒、道。佛教是印度傳到中國來,印度傳教的法師尊重中國本土的儒、道文化,也就是說印度傳教的法師到中國來弘揚佛法,印度這些法師他們尊重中國本土文化。我們中國人就是有拜祖先的觀念,在傳統的家庭都有拜祖宗牌位,現在可能年輕人就沒有了。我俗家,我弟弟現在還在拜(都有祖先牌位),這是傳統的,都有拜祖先,這是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佛教傳到中國,印度的法師尊重中國本土文化,知道這個孝道文化很好,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來,佛教也隨順中國本土文化的這些習俗,這些傳統的觀念也尊重。中國人都要紀念祖先,要寫牌位。佛教寺院,你看現在超度都寫牌位。我們做法會,牌位是臨時性的,自己家裡供的牌位是永久性的,就是要教下一代的子孫,子子孫孫都要拜。為什麼要拜祖先?祖先,我們也不認識,也沒有見過面,為什麼要拜?這個就是教孝,就是教人不要忘本,「吃果子拜樹頭」。「飲水思源」,就是我們喝一滴水,要想到這一滴水的源頭,它是從哪裡來。你吃這個水果,也要知道這個水果樹,它是長在上面的水果,但是它下面有根、有本,沒有那個根本,怎麼會長出水果?所以在我們中國儒家這個祭祀,祭水神,不是祭海,也不是祭江河,是要祭山上流下來的水,那個水是從山上高的地方往下流的。像我們雙溪小築現在都吃山水,山頂上的水源把它接下來,我們下面才有得喝。你喝這滴水,你要想到那個源頭是從哪裡來?你不能把那個源頭忘記,不要那個源頭了。那個源頭不要了,我們就沒水喝了,所以飲水要思源,這個是教孝。

  我們有這個身體,身體是得自於父母,父母上面還有父母,你一直推上去,推了很久遠,遠祖。所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祖宗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我們祭祀也不可以沒有誠心,也要有誠心來祭祀。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論語》上講的兩句話。一個人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是對現在父母,父母要臨終(臨命終),要慎重來照顧、來處理,不能隨隨便便的。所以我們佛教淨土宗這個是最殊勝的,慎終追遠是最殊勝的,就是我們有助念,最少要八個小時。不能父母一斷氣,就把他往冰庫送,這個就大不孝。所以要慎終,對現前的父母,父母臨終、命終,要慎,謹慎來照顧。追遠就是追思遠祖。一個人如果知道要慎終追遠,民心就歸於厚道,人就不敢為非作歹,民德就歸厚,天下就大治。所以治國,剛才送給陳議員的匾額「孝」,就是要孝。「百善孝為先」,沒有孝,可能什麼壞事都會做。「百善孝為先」,所以這個善從孝親尊師開始。有孝順父母的心,尊敬自己的祖先,這個人心就厚道。不然人心就很苛薄,刻薄(台語),就很苛薄。厚,就兩片竹子把它疊起來就厚了。現在的人沒有這個教育,所以現在年輕人非常苛薄。首先對誰苛薄?對父母。現在找幾個孝順父母的?不要給你找麻煩就阿彌陀佛了;不要給你忤逆,那就阿彌陀佛了。所以,這個教育就要教孝。現在做父母的人不懂,因為現在做父母的人他的父母也不懂。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生前就講過,往上推大概五代,已經有五代的人沒有教了,一百年前的人還有孝親尊師這種傳統觀念,現在已經斷了一百年。現在民國一百一十二年,最少斷了一百年,所以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他沒有這個概念,沒有這個觀念。現在中國人就是崇洋,就是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是現在中國人的心態,所以都向西方學習。其實人文、政治、教育都是西方要向中國學習,現在中國去跟外國人學習就顛倒了。中國人跟外國學習只有科技這一部分,科技他們比較先進,我們比較落後,要跟他們學習這一部分,這個也是國父講的。現在我們台灣也很離譜,大陸也都是崇洋,都是西方的好,崇尚科學,不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不重視這個。全世界都不重視,只重視科學的發展,發展科技為了就是經濟,賺錢。賺錢要怎麼樣賺?競爭、鬥爭、戰爭,天下大亂。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大家都還不覺悟。所以這個方面我們也要了解,我們現在是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亂世。

  中國接受佛教文化,佛教是外來的,佛教傳教的法師尊重中國本土儒、道的文化,就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現在講儒釋道,現在佛教已經變中國本土的佛教,已經現代化、本土化了。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說講儒道,都是講儒釋道,都已經融合了,儒、道、佛,已經三教都融合了。所以上個世紀,一九七O年代,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講,他有寫一本書叫《展望二十一世紀》,在台灣有翻譯中文在流通。《展望二十一世紀》他講,中國人接受外來的文化(外來,他是指佛教文化,接受外來佛教文化),豐富中國本土文化。這句話講的是有根有據,不是亂講,的確我們現在,你看我們現在普度有寫牌位,牌位是中國人寫的,印度人沒有寫牌位的,你去印度廟看有沒有寫牌位,這牌位是我們中國,就是我們家庭拜祖先,祖先牌位。佛教也尊重中國本土文化,我們也上香,也寫牌位來超度。超度的理論方法只有佛教有,儒、道只有祭祀、祭祖。你看我們拜祖先,在《論語》裡面講,「祭如在」。什麼叫做祭如在?就是拜自己的祖先,拜自己父母、祖先,父母過世了,我們要祭祀,祭祀就如同父母在世的時候沒有兩樣,用那樣的心來祭祀就會有感應。我們以前那個祖宗牌位有寫四個字,「神之格思」。神之格思,佛法講叫感應,就有感應,這個叫神之格思,以前祖宗牌位都寫上這四個字。所以以前我小時候看到父母,一年做忌做好幾次,現在好像都濃縮成重陽節,一次。剛剛過世的,週年紀念,就是要祭祀,要祭拜。這是我們傳統拜祖先,祭如在,就是拜自己的祖先,祭祀祖先如同父母祖先在世的時候一樣,事死如生。所以傳統這個文化都是優良的教孝文化。你看我們台灣,以前我小時候,父母、長輩過世,都要供飯、供菜(捧飯),現在年輕人沒有這個概念了,就是要供飯、供菜。供飯、供菜供什麼?父母生前喜歡吃的,就供這些。所以,這是事死如生。這個叫祭如在,如同父母在世沒有兩樣。「祭神如神在」,《論語》裡面有兩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個祭神就是外面天地鬼神,各種神都有。在佛經講,神就很多,神眾非常多。天地鬼神,祭神如神在。

  這個祭神如神在,它的原理就是佛法講的觀想。《十六觀經》,觀想念佛,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念佛法門叫憶佛念佛,憶就是你去想念,你拜媽祖,你就觀想媽祖,你就跟媽祖感應;你拜關公,你觀想關公,你就跟關公感應;你拜城隍老爺,你就觀想城隍老爺,你就跟城隍老爺感應,因為萬法唯心造。我們放小蒙山,開始就會用《華嚴經》的一首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麼叫唯心造?都是我們的心造的,我們的心造,你觀想什麼對象,你就跟那個對象起感應,這個道理就在這裡。所以祭神如神在。所以中國本土是祭祀,祭祖。超度這個理論只有佛經才有,儒、道沒有,其他宗教也沒有,沒有記錄超度的理論方法。佛經超度的理論方法就是在《地藏菩薩本願經》。

  在我們中國民間傳統,七月叫做鬼月,好像這一個月當中開鬼門,讓孤魂野鬼到陽間來接受人間的祭拜。這個我們習俗的說法,就是這個月,所以各地都有辦普度。這個普度不一定在十五,在這個月當中都有人拜。昨天我從雙溪,從濱海過來,看到好像頭城這邊沿海,那些住家門口都有人在拜,那就七月供這些鬼神,跟他們結緣,這個都有。因為有佛經來做解釋,我們就更了解,我們中國道教拜的這個,在經典上也都找得到根據,這個都有。在佛教當中,農曆七月是屬於「教孝月」。為什麼跟鬼也有相關?主要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這個僧團(出家人這個僧團),出家人僧團他每一年有個結夏安居。就是在古時候印度它一年當中有三個月是雨季,就是天天都在下雨,就是我們農曆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是印度的雨季。當時出家人他每一天要去托缽,自己沒有設爐灶煮飯,沒有,就是托缽,就是向人家討飯,到施主家去化緣齋飯。下雨天,出家人也不方便打雨傘,古時候也沒有雨衣,所以出門去托缽就很不方便。佛就允許這三個月可以接受居士送飲食到僧團來,所以在一個地方結夏安居。平常在外面弘法的弟子,這三個月也都回到僧團,有常隨眾,有的不是常隨眾。常隨眾,我們在經典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常隨眾,那就更多了。在這三個月都會回到僧團,在一起、在一個地方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三個月圓滿,七月十五這一天,這個就是自恣日,「僧自恣日」,自恣就是反省檢討。平常出家僧團,彼此有什麼過失都不講的,到了這一天,佛就允許,彼此可以舉出有哪些過失,舉出來,大家向佛懺悔。佛自己也帶頭來懺悔,帶頭說我有什麼過失,你們提出來,我們來改。所以這天僧團裡面大家都會互相舉出缺點,大家互相檢討反省,然後懺悔改過;改過,修行就會提升。所以佛看到就很歡喜,看到自己的學生都能夠認真懺悔改過,就很歡喜。這個僧團,大家在這一天都會發露懺悔改過,所以這一天也叫做「佛歡喜日」。

  這個跟鬼又扯上什麼關係?主要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我們簡稱目連,目連尊者,實際上就是目犍連尊者。他的母親在生很慳貪,很貪心,又慳吝不肯布施,死了之後,墮到餓鬼道。墮到餓鬼道,目犍連證得阿羅漢果,他有神通,看到母親墮在餓鬼道沒東西吃,他去托缽這個飲食,他就到鬼道去,要供養他母親,要給他母親吃,吃這些食物,吃飯菜。結果飲食送到她口中就噴火了,都燒焦掉了,沒辦法吃了。這個目犍連尊者就看了很傷心,他很孝順,看到母親這樣在那邊受饑餓之苦,自己托缽的飯菜要去供養母親,母親吃不到,沒辦法吃。所以就回到佛前,求釋迦牟尼佛指點,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他母親可以脫離餓鬼道?不要在餓鬼道受這個苦。佛很慈悲,就告訴他,他說你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這一天圓滿之後,結夏安居就解除了),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他就勸目犍連尊者,這一天你發心來打齋,供養僧眾(供僧),你藉這個僧眾的力量來迴向給她,把供齋的功德迴向給你母親,你母親就能脫離餓鬼道。所以目犍連聽了就很歡喜,七月十五日僧團他來打齋,就把他的母親從餓鬼道超度出來了,往生人天善道。因此,我們現在佛門農曆七月也是齋僧月,這個月就是齋僧。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齋僧的規模就沒有像以前辦得那麼大。今年齋僧好像在中部辦,沒有往年那麼多人。往年,我記好像在林口體育館辦,有好幾萬人齋僧。七月是齋僧月,居士有很多發心來供齋,七月份請出家人吃飯。

  供齋,還有一個因緣。目連,這是一個因緣。另外一個因緣,賓頭盧頗羅墮,我們念《彌陀經》就會念到這位尊者,這位尊者他證得阿羅漢果,有一次他跟外道比賽神通,他比賽贏了。贏了之後,他就去向佛陀報告,他以為佛陀會發一個獎狀給他,我的神通比外道厲害,他們輸我了,結果被佛呵斥了,被佛處罰了。因為佛規定佛弟子證得阿羅漢果、證得菩薩果位,不可以隨便顯神通。顯神通是要看因緣,不能隨便顯神通,你跟人家比賽怎麼可以!結果被佛處罰,所有的佛弟子都可以般涅槃(般涅槃就是示現入滅),他就不可以,這位尊者到現在還在人間。佛陀到現在三千多年了,他已經三千多歲了,還在人間,他沒有入滅,佛不允許他入滅,處罰。就是你要在末法時期給佛門的弟子種福田,接受他們供養、供齋。所以七月供僧、齋僧,都要另外弄一個桌子、弄一付餐具放在這位尊者的面前,另外供這個尊者,就是請這個尊者來應供。但是他來應供不會坐在那個桌子,那個桌子都空空的,這個尊者他會變一個普通的出家人,你看不上眼的,你不會注意他的,他會來接受供齋。但是要怎麼樣才能感應這個尊者來?就是供齋的在家眾要平等心,凡是出家人男眾、女眾,南傳、藏傳、漢傳,只要他現出家相都一律平等供齋,沒有分別心,這樣就會感應這個尊者來。這個叫無遮大會,無遮就是平等,平等供齋,大家都一樣,沒有差別。這個也是七月份供僧的一個因緣,所以在台灣、在大陸七月很多人供僧。

  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以前在台北信義路蓮池閣,因為疫情的關係,蓮池閣在三年前沒生意就收起來了,非常可惜,他都做自助餐的。有一次我去吃飯,七月份去吃飯,吃完,他說師父,不用付錢。我說為什麼不要付錢?他說有人供僧。就是有人他也不願意留姓名,他就是放一些錢放在餐廳(給餐廳),就是說有出家人來,反正就我放的錢供完為止,他這個也是一種供僧的方式。這樣的供僧,這個方式我覺得滿平等的,他也不認識哪一個出家人,反正你看到出家人來,你就不要給他收錢,我這個錢就是供僧的,這個也是現在無遮大會的一種方式。

  所以七月是供僧,在佛門叫「教孝月」,因為這個月最後一天是地藏菩薩聖誕。所以現在在大陸九華山,這個月就很熱鬧。特別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人山人海。地藏菩薩在佛門代表孝,孝道,孝親尊師,代表孝。所以中國四大名山,第一座就是九華山,地藏菩薩;再來就是浙江的普陀山,觀音菩薩;再來就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再來就是四川的峨眉山,普賢菩薩,這四大名山,四大菩薩代表。地藏菩薩代表孝,孝道,《地藏經》在佛門稱為孝經,我們讀《地藏經》就知道了。所以七月份很多道場都有讀《地藏經》,這個叫「教孝月」,因為我們看《地藏經》裡面講,光目女、婆羅門女就是具體代表孝親,超度她母親。她母親不信三寶,造惡業,死了墮到地獄。她孝順的女兒有信佛,知道母親去的地方一定不好,造惡業,平常勸也不聽。後來是求佛指點,怎麼幫助她們的母親脫離地獄?佛大慈大悲就教她念佛,怎麼修學。這兩位孝女也發了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另外一個是大長者子,也是發眾生沒有度盡,他不成佛。另外是兩個國王,其中有個國王發願要先成佛再來度眾生,另外一個國王發願要先把眾生度成佛,他才要成佛。先度眾生成佛,自己才成佛,這個是地藏菩薩。實際上地藏菩薩早就成佛了,只是他沒有示現。因為這兩個國王都是修十善業,看到其他國家都在造惡業,怎麼辦?一個國王就發願,我趕快成佛,才能度這些眾生;另外一個,他要先度眾生,他才成佛。都是以十善來教化眾生,勸眾生斷十惡、修十善,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的一個具體代表。《觀無量壽佛經》第一福再詳細講就是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體詳細說明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要怎麼樣孝養父母,怎麼樣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淨老和尚在生前他老人家也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來落實第一福的修學,這個非常重要,這是根本。我們修淨宗的同修,這個也不能疏忽,疏忽,我們這一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有障礙。因為淨業正因就是這個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還沒有教韋提希夫人十六觀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再教她十六觀。韋提希夫人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她想往生到極樂世界,要怎麼樣才能去?佛還沒有給她講十六觀之前,教她先修三福,三福這個基礎奠定了,十六觀任何一觀,你都能夠修得成就。所以講完這個三福,佛就給韋提希夫人講,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就是沒有一尊佛例外的,你要修淨業的正因就是這三條(三福),可見得這個三福的重要性,我們要重視。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這個是世間孝、出世間孝都有。

  世間的孝,孔子他有寫一部《孝經》,那是世間的孝。世間的孝,也就是一生一世的,從父母生到死,這一生的。世間的孝,在《論語》講,孟懿子請問孔子,要怎麼樣才是孝?孔子對學生來問孝,同樣是問孝,要怎麼樣才算是盡孝,他的回答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對象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身分、地位不一樣,你在你現前的身分、地位,你該怎麼做才是盡孝。像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有編一本《常禮舉要》,「生事之以禮」,就是父母在世要怎麼樣來奉事?依照這個禮來奉事父母。「死葬之以禮」,葬禮(殯葬)也要依照禮,父母生前的身分、地位,根據他的身分、地位,合乎他身分、地位的禮。古代有講究這個,現在人沒有了,現在是亂葬。古時候葬禮的規格不一樣,根據各人身分、地位不一樣,他的規格有不同,死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祀也要依禮來祭祀,這個就祭拜父母、祭祖,能夠做到這三件,就算是盡孝,這個世間的孝。所以世間有《孝經》,佛門的孝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是佛門的孝經,我們都必須要學習。

  我們法會超薦,也隨順我們民間的風俗。佛門也有齋僧,有僧自恣日(佛歡喜日),還有盂蘭盆會,地藏菩薩聖誕,教孝月。七月跟中國本土的道教祭拜也很相應,結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們現在法會的名稱中元普度(中元普度是道教的),我們的中元普度有祭祖、祈福、超薦繫念法會,儒釋道就融合在一起。其他宗教就沒有辦法融入中國本土的儒跟道,只有佛教融入中國本土的儒、道,所以我們現在稱為儒釋道三教。

  今天我們這個法會,大家來誦經、念佛迴向給自己的父母、歷代祖先,必得佛力加持,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六時吉祥,身心安康,事業順利,闔家平安。好!我們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