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和諧世界 從我心做起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8/8/25  英國倫敦Excel展覽中心  檔名:WD21-112-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由悟道來跟大家講講話。我們下午兩節課,由我們英國威爾士大學漢學院同學來跟大家分享文字學。文字學非常重要,在全世界中文正體字,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一個文字載體。中文有六書,跟其他國家文字不同,有表象、有表意、有音,六書。其他國家文字主要是表音的,就是音聲,以表音為主。中文表象為主,象是形象,看到這個字的形象,就能直接感覺到它的含義。表音文字經過時代的變遷,語言也會隨著時代有所不同,那個音變了,以前文字也就不懂它的意思。唯有中文正體字,它都不變的,不管語言怎麼變,但是文字不變,這一點是它的特色。我們在座有很多越南同修,二OO四年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那個時候我們淨老和尚也請蔡老師(現在他出家了,成德法師,以前的蔡老師)他去講課,當時大家都在讀《弟子規》,越南的同修,他們也讀《弟子規》,文字是一樣的,用越南的話來讀,文字是一樣,經文一樣。

  有一年,大概也在十幾年前,我到日本京都光明寺。中西隨功法師,他是在京都一個佛教短期大學,以前是副校長,現在擔任校長,有一天我到京都去,去拜訪他。他自己家裡還有一個家廟,一個小寺廟,光明寺是他們學校的。他那個小寺廟叫「觀世寺」,觀世音菩薩的觀,觀世音的世,觀世寺,寺院的寺。他們那天誦經,做一個法會,大概半個小時,主要是念《心經》。他就約我,他說我們來念日文的《心經》,你念中文的《心經》,都一樣,跟我們一樣,大磬、木魚。這樣我們有同修去,他先念日文的《心經》,經文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經文,中文的經典。他用日語去念,念《心經》,他念完之後輪到我念,我們用現在國語去念,也是敲木魚念,文字一樣,音不一樣。不一樣的音,它的文字一樣,意思也就一樣。所以現在韓國、日本、越南誦《心經》、《彌陀經》,跟我們念的經文都一樣,但是音不一樣,他念的我們聽不懂,我們念的他也聽不懂。但是對那個經文,一個字、一個字,只是他的發音不一樣,文字是一樣的。發音不一樣,文字一樣,他照那個念,意思就完全一樣。在佛的四依法裡面,「依義不依語」,依那個意思,意思對了就好,語言不一樣沒關係,用什麼發音都可以。

  像我們中國,方言是最多的地方,這個村子到另外一個村子,語言完全不一樣,就好像去外國一樣。我一九九O年第一次到大陸,從香港轉機,先到香港,香港都講廣東話,我們去講國語也不通,講廣東話。我去到那邊,就好像去到外國一樣,他講的我們都聽不懂。光福建省,福建一個省,方言就二十幾種。真的,現在吳董不在,吳董是福州人,我們福建的閩南語跟福州話完全不一樣的。另外江浙這一帶,浙江、江蘇,也是這個鄉村到那個鄉村,好像去到外國一樣。所以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古時候方言這麼多,他們怎麼溝通?後來我想一想,語言不一樣,但是文字一樣。我想,講話講不通,用寫字的,文字一樣。

  有一年我也是去日本東京,要到京都去,中西隨功法師請我去京都。我們兩個人坐電車,坐電車我們兩個人坐在同一排,他坐在我隔壁。有同修講:「悟道法師,我來幫你翻譯」,中西隨功法師說不用翻譯,我們用寫的就好。他拿的便條紙,他就寫在紙上,用中文寫,「你幾年生的?」他寫給我,我也寫給他,我們就可以溝通了。所以從那一次我就想到,可能古人用這個方式。語言講不通,文字是統一的;語言沒有統一,但是文字統一。還好得力於秦始皇統一文字,不然就真的很難溝通了。

  因此從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展現出中文這個正體字,的確,老和尚講的一點都不過分,真的,每個國家地區重要的資料要流傳到後代,讓它不要變味道,保存它原來的意思,用中國這個正體文字,是最好的保存工具,這個講的一點都不誇張。這個湯恩比教授他也知道,他說孔老夫子如果跟我們現代人來講話,肯定他講的話我們聽不懂,我們講的他也聽不懂,的確是這樣的,但是文字統一,大家看文字,文字可以溝通。因此英國漢學院也具有很重要的指標意義,就是學漢字、文言,現在剛剛開始。因為我們中國人已經把老祖宗的傳統文化丟掉一、二百年了,最少也一百年以上,對自己中國祖宗的傳統文化非常陌生,對西方文化很熟悉。現代講到聖誕節,大概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知道聖誕節是哪一天,大家都知道;但是講到佛誕節,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大家知道佛誕節哪一天嗎?不知道。大家都知道聖誕節,你看一到聖誕節,不管你有沒有信仰基督教,大家都在慶祝聖誕節,大家都知道,包括賓館都會穿聖誕老公公的衣服。在日本、韓國、越南,這些國家統統有。但是佛誕節,大家都不知道了。孔子的聖誕,中國人也不知道。大家知道孔子聖誕是哪一天嗎?也不知道。因此現在中國人,包括亞洲人,對自己祖宗的傳統文化陌生到這樣的程度,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淨老和尚,老人家真的大慈大悲,挽救中華傳統文化。挽救中華傳統文化不只是為了中國人,而是為了全球人類的前途。這個也是他老人家很受英國湯恩比教授的感動,英國湯恩比教授在上個世紀講,「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上社會要恢復秩序,必須提倡學習中國孔孟學說以及大乘佛法」。當時他提出這個看法是一九七O年,那個時候中國大陸正在文化大革命,很多人對他講的話都產生很大的質疑:你在提倡中國傳統文化,孔孟學說、大乘佛法,人家中國人現在都不要了,要徹底把它除掉了,你還在提倡?你是不是有問題?當時很多人提出這個質疑。當時不但外國人質疑,連中國人自己都很懷疑,都不要了,要把它除掉,怎麼你還在提倡這個東西?現在到了二十一世紀,真的,這些話都被他講中了。你看這個世紀,比上個世紀更亂,災難更多。這些災難從哪裡來?人心不善來的,現在全球的人類都是受錯誤的思想在引導。思想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行為善或者不善,我們思想在指導的。我們身口意三業行為受我們錯誤思想的引導,決定了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錯誤的行為決定我們災難的果報。如果這個問題不改善,這個地球,的確我們在網路新聞看到很多預言,預言這個地球上的大災難。你看氣候暖化,南北極冰山融化,全世界海邊地區,海平線水平都上升,沿海地區很多地方都被淹沒了,天災、人禍、戰爭,種種的災難。這個並不是危言聳聽,的確事實都擺在我們眼前,這個世界好像愈來愈不和平,希望世界和平似乎是一個理想、一個口號,實際上很難做到。

  所以湯恩比教授他講的,真的應驗了。你看上個世紀,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徹底把中國傳統文化去掉,不要了,完全西化;到了這個世紀,到了現在,二O一八年,現在大陸在提倡恢復中華傳統文化。文革到現在,文革到一九七六年結束的,結束三、四十年了。所以有智慧、有眼光的人他看事情看得深遠、看得深廣,跟一般人的眼光就是不一樣,一般人看眼前、看很短的,有智慧的人他看得很長遠。

  傳統文化現在要恢復也很艱難。要破壞很容易,要恢復很艱難,現在要恢復,從頭開始,當然有它的難度。所謂「萬事起頭難」,做任何事情,一開頭都很艱難。海賢老和尚他講,「事非經過不知難」,這事情你沒有去經歷過,你不知道它的困難在哪裡,必定要去經過。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沒有經歷過,我們就不知道它會發生什麼狀況;必須去經歷過,有了經驗,才會知道裡面它的困難在哪裡。所以現在漢學院開始起頭難,大家想一想,在我們中國都很難,在英國那不是更難?但是難,還是要去做。菩薩道,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那才是菩薩。我們淨老和尚是菩薩,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來做這個事情,也難得英國人他有這個認知。中午吃午餐,那個南北的校區負責人傑洛米先生,他講他們西方現在很需要東方兩方面的東西,第一個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還有這種教學的方法。他講出這個話,我說難得你有這個認知,不容易。他就講,他說這都是我們淨老和尚教的。的確也是老和尚教的,我們也是老和尚教的。如果我不是聽老和尚的經,我也不懂,跟一般人還是一樣。沒有遇到老和尚這個因緣,我們真的也不懂,也不會來學習這些傳統的佛法,的確是這樣。所以我就跟他講,我說萬事起頭難,很辛苦。他也講,知道做什麼事情都會很多挫折的,但是還是要去突破。的確是要這樣,做任何事情,必須要經歷過一番的折磨,才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很難得,英國人有這個認知,我們中國人感到很慚愧,還不如外國人,真的感到很慚愧。所以我們大家要同共發心,來學習淨老和尚提倡的中華傳統文化。

  現在學習傳統文化,什麼事情還是先從自己來做起。學習傳統文化,它的特色跟佛法一樣,每個人他的根器不一樣,因此學習的方式也不同。因為根器不一樣,程度不一樣,興趣不一樣。在佛教裡面講應機說法,在儒家講因材施教,你是什麼樣的材料,適合做哪一方面的契機,因人而異。所以這個教學,它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像現在這個教學,到學校,大家都一樣的,一樣的功課,這種教學法是死板的教學法,一點都不活潑。所以古人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最快樂的事情,現在人為什麼讀的那麼痛苦?不是他興趣的,硬逼他去讀,當然痛苦。如果他興趣學的東西,我看他一點都不痛苦,三天三夜不吃飯,他都不覺得累,是不是?所以這個應機施教非常重要。

  孔老夫子教學就是因材施教,你說學生問孝,孝道這個孝,每個學生去問,夫子回答的不一樣,他不是一個答案。為什麼同樣一個孝,各人去問的答案不同?各人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人不懂得照顧他自己身體,夫子就跟他講,父母親最擔心就是子女的身體,你把身體照顧好那就孝了,不要讓父母操心你就孝了。每個人做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身分地位,孝的這些道理,層次都不一樣,這個我們也要了解。所以這個很明顯的,展現出因材施教,就適合他現前需要的。現前他的需要,解決他的疑惑、他的困難,當然他就法喜,就很歡喜,當然他就會很樂意來學習。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愈學愈歡喜,愈學愈法喜。我們現在是愈學愈痛苦,愈學就愈不想學,原因就是方法錯誤,得不到法喜,枯燥無味,學不下去,方法錯了。學到一肚子煩惱,增長煩惱,這些都是心態上的問題,方法上的錯誤。

  我們在漢學院學習這些,也要懂得《弟子規》講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好像道德仁義這些都學會了再來學文,如果我們這樣看就看呆了。過去早年我們在華藏圖書館,我們師父上人常常跟我們開示,他說以前他們到台中蓮社去求學,李老師常常跟學生講,說以前讀書讀成書呆子,現在你們學佛學成佛呆子。學呆了,變佛呆子,不能活用,那個頭腦像木頭一樣轉都轉不動。以前我在圖書館,師父上人常常給我們開示。以前我也真的是不會轉動的,後來師父很慈悲,一直給我點醒,現在有一點悟處。所以法號給我取「悟道」,就是要悟道,不能悟呆了,要悟道。你有悟處,你學的就很歡喜,不會生煩惱。所以「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文它包含了所有的藝術、科學,各方面的,造原子彈也是文,這些都包含在裡面。

  你在學習這些當中,如果沒有各種藝術來調劑身心,學了會枯燥無味,到最後你就退心了。大家相不相信?不相信可以試看看。過去有人寫信去請問印光祖師,一門深入,什麼都不要學了,念一句佛號就好了。後來祖師回答,說只有念一句佛號,什麼統統不要,只有打佛七的時候可以。那要注意聽,打佛七的時候,七天,就是念一句佛號;打七,平常時間不行。印祖說,怎麼可以說只有一門深入?印祖就用個比喻,說你吃飯,當然你不要配菜也會飽,但是沒有菜就不下飯,對不對?當然不要配菜,光吃飯也會飽,但是不下飯,吃不太下,沒胃口。所以印祖就用比喻,你吃個飯也要菜來配,讓我們飯能夠吃的下,能夠更可口。所以這個一門深入,你不能把它誤解了。現在學漢學也是一樣,你也不能誤解,它還是要有其他的一些藝術,各方面的,生活的情調,對不對?生活上的情趣,這樣你那個人的身心它才能得到平衡,不然你就生煩惱。不相信,試看看。

  我為什麼會講這些話?因為我是過來人。所以你不懂得調劑,那麼會有障道。所以佛十個通號,其中有個通號叫「調御丈夫」,有沒有?有沒有聽說過這個通號?調御丈夫。調就是要調整,御是駕馭,好像一匹野馬,你要馴伏牠,你要調。你調那個琴也要調,《四十二章經》有調琴這個比喻。修行的過程這麼漫長,你不懂得調怎麼可以?所以懂得這些理論方法,教學很快樂的,怎麼會生煩惱?怎麼會學到那麼痛苦?如果那麼痛苦,我們學那個幹什麼?我們現在就很苦了,學了更苦,那何苦來哉?應該我們學習的時候很苦,但是苦中有樂,那就對了。所以我們學佛,不管學哪個法門,這些道理都要懂。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現在修學各種法門,都沒有重視般若,怕談般若、妄談般若、淺談般若。佛法的中心就是在般若智慧,沒有般若,你學得就枯燥無味,你不懂得觀法,學的功夫不會得力的。

  我自己也是修到很煩惱,沒辦法,自己去看看這些書,忽然有一點點心得。講到觀法,今天早上我們祭祖,祭祖它有很深的道理在。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也講到祭祖,我看到了,跟大家分享分享。剛才講到這個觀,我們在學佛,不懂得觀察、觀想、觀照,不懂得作觀,功夫不會得力,我們伏不住煩惱的;伏不住煩惱,我們就會退轉,這是必然的。我把《論語》這一章念一念,「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祭如在,祭就是祭祀。祭的對象很多,祭天、祭地,我們這個是祭祖先,我們拜佛菩薩是祭佛菩薩。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講這個神,大多是講自己家裡祖先,說拜鬼;不是外面妖魔鬼怪那個鬼,是自己祖先叫鬼,鬼是歸的意思,回歸的意思。不是自己的祖先不拜。不是自己的祖先去拜,就變成諂媚巴結;為什麼拜?求保佑、求降福、求平安。還有賭博的去拜神,輸錢了,把那個神像丟到河裡面去,在台灣以前很多這種事情,沒有保佑我贏錢,反而輸了很多錢,氣得把那個神像丟了一大堆。他那個祭就是他有目的的,他是諂媚,他是投機取巧的心理。所以這個祭要如理如法。祭神,就像我們今天祭祖,祭祖先,這個是孝道。所以祭鬼,那個鬼我們要知道,是自己家裡祖先,不是外面的。要恭敬,是報恩,是本分當中應該做的事,我們應該做的事。我們做應該做的事,祭就得福,我們祭祀,你就得福報。

  參加祭禮要想得降百福,必須齋戒。齋者,齋心。齋戒,以前當主祭,譬如說今天要祭祀,前三天要閉關,要齋戒沐浴,閉關三天,把萬緣放下,心中唯有觀想祖先這樁事情,其他事情統統放下,專心觀想祖先,或者觀想祖宗之德。在我俗家,我們都有拜祖宗牌位,祖宗牌位都會寫一個「祖德流芳」,祖宗之德,流芳就是流傳到後代。祖宗的德行,他對家庭社會的貢獻,做好事、善事,流傳到後代,觀想這些,觀想祖宗之德,觀想父母在生,生活上的景象。以前人過世,都要設靈堂,那靈堂有四個字,「音容宛在」,他聲音跟容貌宛然跟生前一樣,你就去觀想。譬如說你的爸爸往生了,你要觀想以前他的生活習慣,你觀想,他就會有感應。所以這個必須齋戒,就是祭祀之前三天要齋戒。齋者就是齋心,就是你心中唯有觀想這件事情,沒有其他的念頭,其他念頭統統放下。就跟我們佛門裡面講,念佛,你其他妄念統統放下,只有念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個就叫齋心。你祭祖先,你的念頭只有思念祖先這個事情,其他事情都放下了,這個就叫齋心。所以吃素並不是吃齋,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現在吃素叫吃齋,齋、素它是兩樁事情。在佛門八關齋戒過中不食,沙彌戒也是過中不食,那個是齋。這個地方特別講齋心,心清淨就是齋心,不論到哪裡,觀想,祭時如鬼神在目前。這是靠觀想的力量,我們心去觀想。譬如說你祭關公的時候(我們中國民間很多拜關公的),就像關公就在你的眼前,你這樣觀想,他就有感應。我們燒香,我們做法會唱讚,爐香讚、戒定真香,或者是我們一般上香,其實上香也是要觀想,燒香就好像打電報給佛菩薩;我們現在都用微信,你燒香就是用微信發信息給佛菩薩。怎麼發?就是要觀想,要觀想才能得到感應。

  所謂神其來格、神之格思,以前我們俗家祖宗牌位有「神之格思」這個對聯。以前看那個「神之格思」,也不懂什麼意思,什麼叫神之格思?格什麼?也不懂。「神其來格」,就是你要觀想,才會有感應。在我們佛門,這樣做早晚課才會有靈驗,才靈。我們唱讚也要觀想,你觀想就靈,像我們唱彌陀讚,你要觀想七寶蓮池,要觀想。以前我第一次到天目山去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道場,唱到「昔因三藏取來唐」,我就觀想三藏法師騎著一匹馬到印度去取經,就觀想那個景象,這樣觀想,唱起來特別感動。所以很多同修說,悟道法師,你唱讚都會打到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告訴你這個祕訣就是觀想,透過觀想,你唱出來才有那個法味,才有那個穿透力。如果你有口無心,嘴巴張開跟著唱,那就沒有感應,沒有穿透力。這個祕訣告訴大家,所以大家下次做法會,要懂得觀想,你唱什麼讚,你就觀想那個讚它的內容。我們現在剛開始在學觀想是比較粗,我們先從粗的觀,慢慢觀,熟悉了,再慢慢入細,這樣你的功夫就會不斷的提升。

  儒家的祭祀,上祭鬼,下祭神,鬼神鬼神,鬼是自己的祖宗,所以祭祀不是祭自家的鬼叫諂,諂媚。不是你的祖宗你去拜,那你一定有目的的。那個諂就是說求他來保佑,求他保佑我們升官發財。像台灣賭博,賭六合彩的,去拜那些神,結果錢輸光光,那個神像也就倒霉了,都被丟到河裡面去了,那個就叫諂。所以祭什麼就行什麼禮,這個裡面有那個禮在,不能違背那個禮,有一定的禮;而且祭祀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專一的全神貫注。所以孔子說,他祭一定得福,他說他如果去當主祭官,他一定得福報。「我祭則得福,我戰則克」,我祭祀,我一定得福報;我去戰爭,我一定能打勝仗。

  下面講,「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如果上這個祭祀的場面,他當主祭,但是或許忙、或許生病,由我代表,他沒有參加祭祀,這場祭禮就像沒有辦一樣。看看人家的誠心。所以這個主祭,他也是要合乎這個禮,譬如說我們辦這場祭祀,在佛門講齋主,啟請的齋主,他一定要來。我們在這裡辦祭祖跟三時繫念,是英國威爾士大學休斯校長他啟請的,他去香港跟老和尚啟請的,所以他是齋主,他是主祭,他請的。所以今天是中方代表來主祭,實際上齋主是他。他上午也有來參加,明天他會當主祭。所以主祭的人沒有來,這場祭禮等於沒有祭一樣。好像主人不在,去找一個人來代替,那這說明什麼?沒有誠意,沒有誠心。這點禮要懂。幾年前,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王會長辦祭祖,我就跟他講,明天辦祭祖,你要當主祭官。他說沒有,我們很早就安排好,明天要去旅遊了。所以他去旅遊,我也去旅遊了。我說你是主辦單位,你是會長,你不當主祭官,你們全家去旅遊。所以那一天我也跟師父說,「師父,我也到大陸去旅遊了」,那天我也沒有參加,就是齋主不見了。所以這個它是有個禮在,就是你啟請的,是一個齋主,好像你主辦單位辦這場活動,那你不在,請人代替,就沒有那個誠意。

  這個祭祀,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因為我們淨老和尚要提倡祭祖,這個任務交給我,我是什麼都不懂,到處向人家請教,去請教孔廟童校長,請教他們,請他們來指導,這套儀規我們也不懂。慢慢再深入,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記》講到這個祭祀的地方也很多,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我們辦祭祖的儀式,也要去學習它的內容,為什麼要這麼祭?要怎麼祭?要學習的。所以這個地方李老師講,上這個祭祀場面,應當他當主祭官的,但是或許他很忙、或許生病,由我來代表,他本人沒有參加祭祀,這場祭禮就等於沒辦,主人不在。「怎麼如不祭?吾學佛,故懂中國文化。自己不參加,就是沒祭。他人如何觀想法?所祭的對象如在目前,才能感召,別人代替則祭不如在,神不來格,不等於不祭嗎?」對象不一樣,你主祭的人不能請別人代替,自己不參加就是等於沒有祭,別人怎麼觀想?

  有一些子女,他也不懂這些道理,家人、父母過世,請法師做法會,寫了牌位,他不來參加法會,寫個牌位,五百塊供養悟道法師,你幫我超度。我都講得很清楚,我超度不了,這個我沒辦法的。不是供養五百塊,寫個牌位,你去吃喝玩樂,然後叫我幫你超度你的父母,我沒有那個能力,這個你要另請高明,我要先話講在前面。他不來,跟這裡講的意思不是一樣嗎?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寫牌位,我們都盡量說,你們家人,最好自己來參加。你來參加表示你的誠意,你有誠意你才會來,你沒有那個誠意你不會來。只有寫個牌位,這個誠意是不夠的,供養再多錢,誠意也不夠。如果你家很有錢,供養很多錢,那個錢對你來講是九牛一毛,但是對於超度你的家親眷屬就沒有幫助,因為你沒有誠意,就沒有感應。所以這個啟請的齋主必須自己要參加,這樣才會有感應;自己不來參加,那沒有感應的。沒有來參加,表示沒有誠意,沒有誠意,那怎麼會有感應?就不會有感應。所以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沒有學佛的人不懂,當然他不懂是很自然的,學佛的人不懂也大有人在。如果他懂了,他怎麼會這樣做?幫我們寫個牌位,我給你寄一些錢過去,幫我超度超度。這樣怎麼會有感應?不會有感應的。如果你親自來道場參加,才會有感應,你本人來了,表示你的誠意。

  最後李老師又講一句,「阿彌陀佛光照十方國,無奈你不接受」,那這句話有很深的意味在。阿彌陀佛光無所障礙,遍照十方國,有沒有照我們?有,無奈我們不接受。佛光照,但是我們不接受,我們自己給它障礙住,不接受,不是佛不慈悲,是我們不接受。什麼叫接受?要誠心誠意,就是接受。這個事情,這樣講出一個例子,我們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譬如說我們來參加這個活動,你有來參加,表示有誠意。我到日本去做法會,有兩個日本人,我實在是佩服他們,我都不如他們。如果說粉絲,那這兩個絕對是不誇張的。你看日本人,他聽我們國語,他聽不懂。在日本有個陸菁,她先生是日本人,她是中國人,我每次做法會,從頭坐到尾,我去講經也是從頭坐到尾。他聽不懂,從頭坐到尾,一場都不缺。我實在是不忍心,我說來一下就好了,回去吧!意思到了就好。他就從頭坐到尾,每一次去都是這樣的。而且他還煮素菜給我吃,他自己親自煮的,那這個是夠粉絲的,粉絲大概沒有像他這麼粉絲。一個男眾煮菜煮的比他太太好吃,他太太不會煮,他煮得不錯,每次就煮給我吃。另外一個是淺野宮居士,我們國際會議中心三天的法會,他也去參加三天。我本來說上上香就可以了,可以去玩了,但是他就坐在那邊。所以那個三天,他也都完整的參加三時繫念。我到日本去,他再忙也會來一下。這個實在講,我也很佩服他們。我聽不懂,我坐不住的,他有那種耐力,實在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向他學習,聽不懂,他能夠坐在那邊如如不動,這個我們也很佩服的,這個功夫也不容易,這一點也是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所以人都有優缺點,都有讓我們學習的地方。

  這段講到祭祀這一樁事情。祭如在,這個祭,它的關鍵就是在觀想,就是我們心中只有這樁事情,其他念頭放下,這樣他就會有感應。學習《論語》,我現在看到李老師講的這個《講記》,我也看出一點眉頭,看出一點門道,所以常常翻翻看看,都很法喜,重複看都有法喜,我也希望漢學院的同學、老師菩薩,大家多學習《論語講記》。

  這次我請溫州金總金海燕居士,也有帶二十四套來,我請問老和尚要放哪裡?他說要放威爾士大學圖書館,主要是要給大家看的。放在圖書館,有人去看嗎?這個我就不太清楚。放在圖書館沒有人看,那個書擺在那裡也不起作用。跟大家講一講、提一提,大家才會有興趣;如果不提,他看不懂,他沒有興趣看下去。《論語》,你只要懂個一句、二句,李老師講的,你的見地就跟一般人不一樣。很實用的,我感覺滿實用的,非常實用。你看蕅益大師都有註解。所以我們大家發心來學習。我現在印得很多,希望跟大家分享。它會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很多問題,而且有一些方面,的確李老師講的,像「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我們如果沒有看他的講解,我們一定會誤會,以為說我們這些統統都學會,再來學那個,搞錯了。就是你這個基本的德行要學,但是你有一些空檔時間,也可以學學其他的。這些要懂得活用,要懂得生活的情趣。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教我們怎麼過日子的。

  我今年到溫州去,我們金總也有來,在現場聽經,非常感謝她的護持,去她那邊做法會。住的那個賓館,剛好王財貴先生帶讀經的,剛好在那個賓館讀經,他們穿那個衣服都是古人的衣服,在那邊讀經。他們那些義工碰到我,也很客氣的請我去聽,我也去聽了一下,好像開光師也去聽了。王財貴先生他很厲害,一上講台講三個小時,我去聽兩個多小時。他講三個小時,中間沒休息的。他有他的方式,當然他有一些方式就是我們要去改善的,也有他可取的地方,可取的地方就是讀經,這是肯定要的。佛在經典也勸我們要讀誦受持,但是我們讀誦是為了受持,不能停留在讀誦,不受持;你只有停留在讀誦,不受持,你得不到法喜,你沒有心得,你就枯燥無味。所以讀誦,要去受持,生活當中怎麼去做。但是他們也有,他們像在生活上,他們會帶學生去遊山玩水。像以前李老師也是一樣,在台中,帶學生去遊山玩水,然後講課,生活也很有情趣的。這樣學才會快樂,不要學得神經兮兮的,那學那個幹什麼?我們學佛要離苦得樂,愈學愈苦,那學它幹什麼?大家說是不是?學佛是不是要離苦得樂,還是愈學愈苦?愈學愈苦,我們現在就很苦了,何必再學?應該愈學愈快樂就對了,愈學愈苦就錯了,肯定學錯了。所以以前老和尚講經常講,我們學佛要活活潑潑的,的確老和尚他的教學是活活潑潑的。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學得很死板,現代人不敢學,現代人他看了就害怕,就跑了。

  我聽經,我也是觀察師父他怎麼做。早年到美國去,韓館長在世的時候,她喜歡逛街。我們出家人,我們跟著師父;館長出去,我們就要跟著出去,出去逛街。我們很多師兄弟受不了,我跟其他師兄弟不一樣,我看師父。館長喜歡去吃川菜館,葷菜素煮,我們很多師兄弟又受不了,那我就看師父,他什麼表情,他怎麼面對,我在觀察。我看師父吃得很自在,師父就是這樣很正常的吃,那我們何必吃的那麼痛苦,你們說是不是?我說師父都是這麼自然的在吃,我們何必好像彆彆扭扭的,何苦!所以我也就學,跟師父學,這個也要學,學吃飯怎麼吃。然後韓館長去逛化妝品店,在美國逛化妝品店,女眾在擦胭脂、香水那個,我們很多師兄弟「哎喲,怎麼來這個地方?我們出家法師怎麼可以走這個地方?」又是男眾。他們又受不了了,不敢進去。我看師父,我說師父你進去,我就跟你進去。我看師父走進去,師父前腳走進去,我後腳就跟進去了。我就看師父,館長在挑胭脂、挑香水,我就看師父的表情,看師父很自在,還拿個扇子在搧一搧,我說那我們何必那麼痛苦?師父都這麼自在,那我也就學師父,我也是很自在,要看就來看,反正我也不會去買。

  師父有一次給我們講:當時三十年前,一個悟照師,一個悟明師(悟明師他往生了,小我一歲,往生三年了),我們三個人比較執著。因為我出家,師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持戒律持得很精嚴的。我們都是天天吃大鍋菜的,不能炒、不能煎、不能煮的。悟明師、悟照師,他們對這個戒也滿有他們的看法的。所以師父就知道我們三個人滿執著的,把我們叫去房間,講了一個多小時。出來的時候,香港一個女眾,叫悟藏師,「師父給你們講什麼?我們女眾都沒有進去聽。」我說我們被師父訓了一頓,妳們最好還是不要進去。師父給我們講,我這個是《華嚴經》的理論,殺盜淫妄這些境界統統接觸。這個不在大乘,還在大乘之上,一乘法,就是這樣修學的,你們願意學就跟我學,不願意學,你們再去找老師。後來我們這兩個師弟就跑了,就離開了,我撐到現在,撐到到英國來,跟大家坐在這裡講這些話。這都是經驗談,這些也是心路歷程,就是我們學佛,前提就是愈學愈快樂,愈學愈法喜,這樣才是對的,愈學愈苦那就錯了;縱然我們遇到很多辛苦,在辛苦當中它有法喜、它有快樂,這樣才對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我們明天還有祭祖,下午有個音樂會,大家調劑調劑。雖然這些比較世俗的音樂,有時候我們也不要完全跟它們隔離。實在講,如果你會參的人,你聽什麼都會開悟的。所以這些,我們大家要懂得調御丈夫,《四十二章經》講調情欲,李老師講的這些學文,我們統統要去深入,這樣才不會單調,才不會枯燥無味,才不會退轉。好,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