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示無住以生信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0/7/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14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頁,《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二十頁,我們從第六行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這段經文前面的科判:「九、詳談」,詳談就是詳細來談般若,這是講佛詳細來跟我們談般若。「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以這個境界給我們說明無住(無住生心)來彰顯般若的正智。「的示無住以生信」,也給我們開示以無住來生起信心,所謂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本經講「無住生心」。大家都聽過,如果過去有常聽經的同修應該都聽很多了,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在《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文,在五祖言下大徹大悟。所以這句經文,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

  【一、『佛告』句,甚為緊要,不可忽略讀過。『諸菩薩』句,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

  《講義節要》第一條,把經文『佛告』這兩個字給我們提醒,『甚為緊要』。佛告訴大家,這就是下面佛要開示了。當機者是須菩提,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告訴須菩提也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所以這句非常要緊,我們也不可以忽略讀過。佛要正式講經,這個時候非常關鍵。『諸菩薩句』,下面第二句,『諸菩薩摩訶薩』這一句,『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發大心要修菩薩道、行菩薩行,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發這個心就是菩薩了,發這個心就是發大心。「摩訶」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大。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這是無量無邊的。「發大心」,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我們要體會這個言外之音,就是這個大它不是相對的一個大。我們在這裡知道是發大心的善男善女來講的,你發菩薩心,你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你就發大心了。發心,我們凡夫就可以發心。我們看下面第二:

  【二、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乃是無所成而上成,無所化而下化。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

  這段就是告訴我們,『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發得圓滿究竟」,就是此地講的菩薩摩訶薩;如果發心發得不圓滿、不究竟,那就是菩薩。所以菩薩有菩薩,還有菩薩摩訶薩,這樣的區別。這是從哪裡區別?就是發心,你發得究竟圓滿,你就是菩薩摩訶薩;你發得不究竟、不圓滿,那就是菩薩。下面給我們說明怎麼樣發才是發得圓滿,怎麼樣發不圓滿。『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如果你只是發一個我要上成佛道、我要下化眾生,有佛道可成、有眾生可化,這樣指菩薩,這就不能稱為摩訶薩。為什麼?不究竟、不圓滿。要怎麼樣發才究竟圓滿?『又知』,雖然發心,知道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但是他又知道『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然我們發心要上成佛道,我們要作佛,實際上「無所成」。這個話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有一點聽不懂了,為什麼我們要求上成佛道,而又實無佛道可成?實無佛道可成,那我們上成什麼佛道?我們又要「下化眾生」,要度眾生,又實無眾生所化,沒有眾生所化,那度化什麼眾生?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必須明瞭,從性跟相來講。就我們本性來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既然本來是佛,那還有什麼上成佛道?就本性來講,眾生他本來是佛,實際上也沒有眾生可以度化。所以佛在經上講,佛不度眾生。這從自性來講,因為自性本來是佛,但是眾生現在迷了,迷失自性。佛法的教學無非是啟發眾生回歸自性而已,現在說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是從相上來講。從相,佛有佛的相,眾生有眾生的相,菩薩有菩薩的相,羅漢有羅漢的相,這個相可就多了。相不一樣,佛是覺悟(徹底覺悟)的相,眾生是迷惑顛倒的相。有的迷得深、有的迷得淺;覺悟也有覺悟得圓滿、覺悟得不圓滿。像阿羅漢覺悟了,但是比不上菩薩;菩薩覺悟了,比不上佛,佛是究竟圓滿,這個相來講不一樣。但是性都一樣,平等的。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經》我們常常念,「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去不來,這就本性來講。所以如果你知道這是講性相,我們對這個就不會有疑惑了。如果就自性來講,真的就是成佛「實無所成」,因為本來是佛,就是恢復自性而已。下化眾生,眾生本來他也是佛,他也是回歸自性而已,那也「實無所化」。所以不要去著有個佛道可成、有眾生可以度化,這樣就性修不二。

  『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所以大菩薩跟菩薩差別就在這裡,你明瞭這個道理,你發心就發得究竟圓滿;不明這個道理,還是認為有佛道可成、有眾生可化,那只能成個菩薩。實際上只是明不明理,知見上的問題,認知見解上的問題。因此,『佛告須菩提』,為什麼說這個話很重要?因為這個道理明白了,你發心就發得究竟圓滿;你這個道理不明白,你發心發得不究竟、不圓滿,只能成個菩薩,不能成菩薩摩訶薩。因此,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它的重要性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佛為什麼一生示現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佛沒有帶人家做一場法會,也沒有帶大家打個禪七,也沒有帶大家打個佛七,沒有。天天講經說法,為什麼?因為知難行易,明白這些道理比較難。道理明白了,疑惑斷除了,信心就生起來了。生起真實的信心,修行就不難了,知道怎麼修了;不明這個道理、方法,修行很困難。因此,聽經聞法、講經說法是佛教主流的教育。這是講發心。我們再看第三:

  【三、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因行人發心不大,只知自了。則最上乘法,竟成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並下品亦不夠。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也。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

  這段江味農老居士他也舉出一個例子,比如『念佛法門』。現在淨宗學會我們都是修念佛法門,現在修念佛法門的人很多。在末法時期,實際上,我們一生想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除了這個念佛法門以外,其他法門,我們不能說都沒有人能夠修得成功,因為其他法門要修到出離三界六道難度很高,不是我們一般人一生就能達到。你起碼要斷見思惑,你一品沒有斷乾淨,六道出不去。只有念佛法門,他帶業往生。雖然帶業往生,實在講,念佛法門它的超勝,它超越、它殊勝的,不止出離六道,實際上出離十法界了。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跟法身大士一樣的,雖然也跟其他諸佛世界都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但是它跟諸佛世界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四土合在一起。我們帶業往生,只能往生到凡聖同居土。

  我們現在住在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是凡夫,跟佛菩薩、阿羅漢住在一起,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我們見不到阿羅漢、辟支佛的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的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他們住方便有餘土,我們見不到。四聖法界還沒有明心見性,他們見不到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他見不到。實報莊嚴土的菩薩,無明沒有斷盡,他只能分證常寂光,不能圓滿證得常寂光淨土,這是一切諸佛世界都一樣。只有極樂世界非常非常特別,它最特殊的,還不在上三土。上三土,你斷見思惑,生方便有餘土;破無明,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最特殊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帶業往生,煩惱一品沒斷,信願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等於往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是諸佛世界都沒有的。所以極樂世界最特殊的就是凡聖同居土,跟一切諸佛的凡聖同居土迥然不同,四土合在一起,生一土等於生四土。

  所以這裡講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圓」就是究竟圓滿,「頓」就是快速,『之無上妙法』。「無上」就是佛,沒有比這個更高,稱為無上。這個法門它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從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信願念佛往生淨土,一生就作佛了,這是至圓至頓無上妙法。江老居士在此地,他也舉出念佛法門,它本來就是至圓至頓無上妙法。因為『行人』,就是念佛人,『發心不大』,「發心不大」,就是心量太小。『只知自了』,「自了」,就是好像阿羅漢、辟支佛,他只是自己想得到了脫,他沒有發願度眾生。把這個最上乘的佛法變成小乘,小乘聖人他只有自度,他沒有發心要去度他。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也不是說完全他都不度眾生,就是說他沒有主動發心要去度眾生,如果跟他有緣的眾生來找他,他還是會幫助他;眾生不找他,他不會去找眾生。跟他有緣的找他,他會度他,他不主動去度眾生,跟菩薩不一樣。我們在《無量壽經》,大家都讀過,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沒有請,菩薩自己就去了。所以菩薩他主動發心度眾生,心量大。發心不大,只能往生下品,實際上在《觀經》講是中品。

  《觀經》九品往生,上三品是發大乘心凡夫往生的,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我們要注意聽,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講,「發大乘心的凡夫」。凡夫就是煩惱一品沒斷,就像我們一樣,我們是凡夫。凡夫可以發大心,發大乘心凡夫,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最高就是凡聖同居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是發小乘心的凡夫。大家要注意看,他也有持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戒,這是小乘戒。發心持戒,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這些小乘戒。持戒,但是沒斷煩惱,煩惱也是一品沒斷,這樣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因為發的心是小乘,只有自度,自了,最高可以往生凡聖同居土中上品(中品上生),其次,中品中生,這是發小乘心凡夫,信願念佛往生的品位。中品下生,他是世間善人,這個善人平生沒有聞到佛法,但是他是好人,做善事、修十善,臨命終遇到善知識,勸他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候他聽到他就生歡喜心,這樣念佛求生淨土。他臨命終的時候,才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生淨土,聽到他就接受了,他就真信不懷疑,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也願意念阿彌陀佛,這樣的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中品下生。是世間善人,他沒有受三皈,也沒有持戒,也沒有受戒。

  就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的,在美國D.C.周廣大先生。他還不能稱居士,因為他生平也沒信佛,他人很好,好人、善人,在開麵包店。年紀也大了,得了癌症,醫生也放棄治療,送回家了。送回家,他的家屬還是到處找寺廟道場,問問看有什麼方法、有什麼奇蹟,可以讓他病好。後來就找到我們華盛頓佛教會,當時第一任會長是我們淨老和尚擔任的,有一些同修請我們老和尚去擔任第一任會長。大家都在那裡修念佛法門,修淨土。他的家屬去問,剛好問到龔振華居士,這個居士也往生很多年了。龔振華人心直口快的,在達拉斯佛教會,我也見過他,他也來參加佛七,講話心直口快的。剛好碰到他,請他去了。龔振華看到他說,你現在就不要再找什麼醫生、什麼方子了,我告訴你,你趕快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無量壽,就成佛了。你到極樂世界再回來度眾生,度你的家屬,不要再留戀這個世間,不要求病好,你趕快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龔振華居士就直截了當的告訴他,讓他死了這條心,你不要求病好,只要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世間統統放下。周先生過去世也在無量諸佛種諸善根,這個時候因緣成熟了,遇到龔振華居士這麼一勸,直截了當勸他放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他真的就告訴家人:「不用再找藥了,我從今天開始念阿彌陀佛,我一心求願往生西方,不要再跟我找藥了」。所以同修就去幫他助念,真的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就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大家去助念,念了三天三夜,第三天,他講西方三聖從雲端下來,他要走了。往生的時候,光明遍照,瑞相稀有。周廣大居士臨終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在生是個好人、老實人,世間善人。如果根據《觀經》經文來對照,他應該是中品下生,世間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的,中品下生。

  《觀經》講下三品,都造惡業的凡夫,也是臨命終遇到善知識勸他放下萬緣,懺悔,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像五逆十惡,那是罪業最重的,臨終地獄相都現前了,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這個時候毫不懷疑,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樣真信切願,一念十念也能往生。所以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下品上生是指一般世間人,在家居士,平常造了十惡業,臨終地獄相現前,他就是沒有五逆十惡那麼嚴重,但是也是相當嚴重了。也是臨終遇善知識勸他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立刻就毫不猶豫,放下萬緣,一心求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念佛,佛來接引,下品上生。下品中生,指的是造惡業的出家人,這個罪就比下品上生要重,也是臨終遇善知識,勸他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佛來接引,往生是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惡,這最嚴重的。

  這裡講,心發得不大,『甚且並下品亦不夠』。連下品下生也不夠,不能入品。不能入品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生到哪裡?生到邊地疑城。他也信願念佛,但是心有疑惑,不是懷疑自己的智慧不夠,就是懷疑佛的智慧,造成自己的障礙。他還是念佛,還是發願,但是這個疑沒有放下。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也是在蓮花中化生,但是見不到佛、見不到菩薩,但是享受像在忉利天一樣。在邊地疑城,要五百年之後,他自己回頭,懺悔了,他一懺悔,他就能入品了。在九品裡面,看他懺悔的功夫在什麼層次,他能入品。如果懺悔懺得徹底,還可以上上品,其次就上中品、上下品(就是中品、下品),總是懺悔他就能入品。最長五百年,他就會回頭,就是耽誤(以我們這個世間的時間來計算)五百年。如果他早一點回頭、早一點懺悔,也不必到五百年。比如說去了一天、二天,發現不對了,他就懺悔了,他馬上就可以入品。五百年是說最長,最長五百年。佛在《無量壽經》為什麼特別講這段?就是佛他也不希望眾生生到邊地疑城,在那邊多耽擱五百年。佛大慈大悲,希望你一天都不要耽擱,直接入品,早一天成就。所以佛大慈大悲,特別講了邊地疑城,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懷疑。生到邊地疑城,他也出離三界了,雖然最長時間要耽誤五百年,不能見佛、見菩薩,不能聽經聞法,但是他也超越三界了。最長五百年,他也一定會回頭,會入品。實在講也不遺憾,也是超越三界了。所以這裡講「並下品亦不夠」,就是生到邊地疑城,連下品下生都入不了。

  下面,江老居士講,『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對上辜負佛的大恩大德,對下辜負自己的靈性,自己本來也是佛,因為自己發的心不對,有懷疑,心量小,造成這些障礙。『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也』,這句也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會這樣?都是由於不明白無上大法才會這樣。「之所以然」,就是才會這樣的。所以「無上大法」,一定要聽經明理。不聽經,佛沒有給我們講這部經,我們也不明白,無上大法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也不認識,也不知道。佛給我們開示,我們才明白。關鍵在發心。發大心,關鍵在明瞭無上大法,如果不明瞭無上大法,他心發得不究竟、不圓滿。一般人也不知道發心,他也不知道。『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因為是這個緣故,所以我們學佛不能不開智慧。這個智慧是講般若智慧,不是講世間那些聰明才智,這個我們不能誤會。世間的聰明才智,跟佛講的般若正智,那不一樣的,不能搞混了。我們再看第四:

  【四、『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覺者覺。初發心人,下手祇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

  『降伏其心』,是降伏什麼心?降伏我們的妄心,我們現在這個心叫妄心。我們妄想很多,這是我們學佛同修每個人都有這個問題,特別我們念佛人,常常有同修問我:「我念佛的時候妄想很多,控制不了」。我跟他講,我也是跟你一樣多,我也沒有比你少,你很多,我也是很多,所以你講的我也能夠理解。我們往往念佛,或者你修其他法門,你用止觀、用參禪、用持咒、用念經,我們要讓妄想不要起來,愈想讓它不起來,它就偏偏起來,而且起來的更多。所以有一些念佛人說,我沒有念佛好像沒妄想,怎麼愈念愈多?那是不是因為念佛才妄想愈來愈多?實際上不是,我們本來就這麼多,只是我們沒有念佛,心沒有靜下來,沒有發現。當我們心要靜下來,念佛也好、讀經也好、念咒也好、修止觀也好、參禪也好,就發現妄想很多,而且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妄想都冒出來。好像平常我都沒有去想這個,怎麼會有這種妄想?這都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阿賴耶識那邊的業習種子,妄念。所以有一些念佛人怎麼愈念妄想愈多,不敢念了。實際上,那不是因為念佛,或者你修行,才妄想那麼多,你本來就那麼多。本來那麼多,因為你心沒有靜下來,沒發現,靜下來了,才發現。就好像我們地上很多灰塵,沒有掃,看起來還滿乾淨的;掃把拿來一掃,那個灰一揚起來,陽光再一照,灰塵那麼多。是不是因為掃了才那麼多,沒掃它就沒灰塵?不是。它本來就灰塵很多,你沒有去掃,你沒發現,你一掃才發現。我們的妄想、妄念,就跟地上的灰塵一樣。妄想起來怎麼辦?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個原則,妄想起來不要理會它,我們不要去在乎那個妄想,不要再去回憶那個妄想,不要去害怕那個妄想,我們就是把這句佛號,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念得明白,聽得清楚、聽得明白。妄想起來,你不要管它就好了,不要理會,不要在意。所以我們專注在一句佛號上,注意力專注在這句佛號上。修學所有的法門,也都同樣的一個原則,參禪也是一樣,修任何法門都一樣。禪宗祖師大德講,「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這裡講,『令妄想不起』,就是「降伏其心」。「妄」就是它不是真的,不要理會,它就沒有了;你愈在乎那個妄想,妄念就愈多。所以功夫沒有別的,降伏妄心而已。八萬四千法門,原則上都是降伏妄心,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一樣的,我們念佛法門念到一心不亂,伏妄念。

  『使不覺者覺』,什麼叫「不覺」?什麼叫「覺」?我們現在修淨土法門,就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在禪宗是提起觀照,如果你觀照失去了,你就不覺;你提起來就覺,忘記了不覺。我們念佛,念佛的時候就是覺,忘記念佛就不覺了。你這句佛號提起就是覺,忘記就不覺了,就這麼簡單。我們常常忘記。我們念佛,我們也要明白念佛真正的意思,就是我們心裡的念頭。我們做三時繫念,你心繫,繫就是掛念,你掛念什麼東西。我們世間人,一般都是繫念世間這些事情,繫念我銀行多少錢、多少房子,誰給我借錢、兒女的事情、事業種種的,心裡無非都是念這些。我們說放下,一般念佛人有放下局部,但是沒有完全放下。所以我們實在講心裡繫念的還是世間這些事情,繫念阿彌陀佛的時間很短暫、很少,繫念世間事時間多。現在念佛,我們怎麼才會進步?就世間事盡量減少,念佛就不斷的增加。我們繫念這個世間的事情很熟悉,繫念阿彌陀佛、繫念極樂世界我們還很生疏。古大德教我們,「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念佛很生疏,現在慢慢轉成很熟悉;念世間的事情很熟悉,現在慢慢給它生疏,這樣我們功夫就會進步了,用功就在這個地方用。

  所以我們念佛人要怎麼降伏?就是提起一句佛號就降伏。你心裡念阿彌陀佛來代替所有的妄念,這就是降伏,就這麼簡單。佛號提起來,在心裡真有佛,這個時候就覺;忘記了,又不覺。但是我們功夫不得力之前,常常忘記,忘記,要常常提醒。所以我們拿個念珠是提醒念佛。拿念珠幹什麼?現在有人用計數器,一個一個按,但是拿念珠還是比較好一點。現在還有念佛機,我們忘記念了,它念給你聽,這個也是提醒,這也是補助的一個方法。要提醒我們一句佛號,不然我們又想到其他事情去了。所以初發心人,下手只有降伏。我們念佛,怎麼降伏?提起一句佛號。不是只有口中有佛,心裡真有這個佛,那才叫念佛;如果有口無心,只有口在念,心不念,那不是真念佛。關鍵心要有佛。所以「念」這個字是今心,今就是現在,你現在的心中有佛。不是只有口中有佛,心沒有佛。所以心口都有佛,這才是真正的念佛;口沒有念,心有想佛,那也是真念佛。好像你做父母的人,心心念念都會念自己的子女,你口中沒有一直念:「兒子、兒子」,沒有這麼念。但是你心裡會不會掛念兒女?會!特別他到遠地方去,現在他不曉得怎麼樣?你掛念,那就是念。

  所以過去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時候有個老居士,大陸來台灣的,以前在教育部開車的,田瑤平老居士,也往生多年了。他七十幾歲,退休了,那時候圖書館一年都去達拉斯打一次佛七,他就有一次參加了,到達拉斯去打佛七。他到了美國達拉斯打佛七,就跟我們老和尚講,師父,我現在退休了,兒女也都長大,兒孫滿堂了。他說我現在什麼都放下,但是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我們師父就問他,什麼事情沒放下?他說,我一個小孫女非常可愛,我一回家,她就爺爺、爺爺,我來這裡打佛七,心裡還一直想念我那個小孫女。我們師父就跟他講,你現在把想念小孫女那個心,換過來想念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所以這個就直截了當告訴他,什麼叫念佛?他念他的孫女,他也沒有在口中:「孫女、孫女、孫女」,他沒有這麼一直念,但心裡真有。嘴巴雖然沒有一直念,但是心裡真有。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嘴巴一直念一直念,心裡有沒有?有沒有像念孫女那樣的心去念阿彌陀佛?這就要問我們自己了。所以我們師父跟田老居士講,讓我們去體會什麼叫念佛,不是只有口念,最主要心要念,叫做繫念。我們三時繫念,繫念的意思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們世間人繫念什麼?繫念錢、繫念經濟。全世界的人他繫念什麼?實在講繫念貪瞋痴。不是貪嗎?貪財,貪什麼的。貪是水災,瞋是火災,愚痴是風災,貪瞋痴,這就是招感天災人禍。

  下面講,『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你只要妄息掉就好了,你不要再去找一個真的。好像我們念佛人,要求一心不亂,你要求一心不亂,心就更亂。我念這麼久,怎麼還沒有一心不亂?我念這麼久,怎麼還沒見到佛?妄念不斷的增加。你只要抓住佛號,一直念下去就好了,其他你就不要管,都放下,這樣就對了。放下萬緣,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就對了。不要念念念:「什麼時候才會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又是什麼樣子?」愈想妄念愈多,心愈亂。所以只要妄息下去就對了,你不要再去找一個真的,那又頭上安頭了。所以「即是此意」。我們再看下面第五:

  【五、不但初發心,實則自始至終,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無所住。】

  這段給我們講,『不但初發心』,不是說初發心,降伏其心,令妄想不起,實際上『自始至終』,從凡夫到成佛這個修行過程,『亦只有降伏之功』。就是不斷去降伏這樣而已,『乃至成佛,亦無所住。』無住生心,沒有住,只是降伏。所以降伏也就是我們修任何法門用功的一個要訣,一個重要的訣竅就是降伏。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一樣,也不例外,只有降伏。所以從初發心到成佛,只有降伏。

  【六、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除降伏外,別無進修方法。】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大菩薩、佛,二邊不住,只有降伏,二邊不住。我們凡夫住生死,我們住在生死,因為我們住生死,所以六道輪迴出不去。二聖,阿羅漢、辟支佛,他住涅槃,所以不能明心見性。所以佛勸我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就超越了,超越六道十法界;不住涅槃,那就能夠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了,一住就停在那裡了。『除降伏外,別無進修方法。』只有降伏,沒有其他進修的方法。你只要降伏妄念這樣就對了,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降伏,只是用的方法門徑不一樣,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因此《金剛般若經》也不是禪宗的專利,實在講是所有法門的共同科目。我們雖然主修淨土,但是這部《金剛經》也是我們重要選修的功課。我們在學校不是有主修跟選修嗎?在選修,這是重要選修的一個科目,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放下萬緣。下面,我們接著就是第十:

  【十、正明】

  正式來給我們說明怎麼降伏。請看經文: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是「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要怎麼來降伏其心?「正明」,開頭這段經文就是教我們如何降伏妄心。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段:

  【一、緣合現生,緣散即滅。當體即空,了無所得。就性言則本既不生,今亦無滅。】

  這是第一段。「正明」,這段經文,《講義節要》第一段。江老居士講,『緣合現生,緣散即滅』。什麼叫眾生?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為什麼叫眾?眾就是數量很多、種類很繁,數量、種類繁多,太多了。這一切眾生,你看這些生物。眾生又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山河大地,植物、礦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有生命的,有情眾生。這裡講有情眾生,有卵生的、有胎生的、有濕生的、有化生的,我們六道輪迴有這四種生命,這四種。卵生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雞、鴨、鳥,這個卵生的,我們有看到。胎生,畜生道也有胎生的,像什麼?像牛、馬、豬、狗、貓這一類的,跟我們人一樣,我們人也是胎生的。還有濕生,濕生就是蚊、飛蛾、小蟲這一類,在有濕氣的地方這些生物。化生種類也很多。每一種都很多,卵生的、胎生的、濕生的、化生的,每一類都很多。化生,鬼道也有卵生、也有化生。阿修羅也四種都有。但是天道,天人他是化生的,從六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去,色界天,有禪定功夫當然更是化生的;無色界天,沒有物質現象,只有精神。所以『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最高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只有精神,沒有物質,沒有身體。化生,地獄也有化生,鬼道也有化生,天化生。所以這四種生,胎生最苦,再來卵生、濕生,化生最好,化生不用經胞胎之苦。所以四種生命,胎生是最苦。所以我們人投胎到母親的肚子裡面,胞胎,佛在經典形容胎獄,不見天日。母親喝一杯熱水,像八熱地獄;喝一杯冷水,像八寒地獄,靠臍帶跟著母親呼吸,不見外面的天日,就像在牢獄一樣。十個月在胎獄,不見天日。所以胎生是最苦的,其次是卵生、濕生,化生最好。但是化生也很多種,鬼道也有化生,地獄也是化生,地獄化生也是很苦,最苦。天人化生就很好了,最好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那是最好的。所以生物有這四種生,有色相的(有物質的)、有無色相的,無色的我們看不出來。有有想的、有無想的,也有非有想、也有非無想,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大家如果去看過海洋世界,那些魚的種類很多。佛講《十善業道經》就是在龍宮,海底講的。水族類為什麼那麼多?光水族類的就無量無邊了,何況還有飛禽走獸,這個生命太多了,形形色色。你再去看電視的「動物奇觀」。我們地球上的人類也很多種,黑人、白人、黃種人,不黑不白的,這個也很多。所以生物有太多了,像海底世界,你去看,我有看過石頭魚,長得就跟石頭一樣,牠沒動,我們看好像是石頭;仔細看,牠動了一下,那原來是魚。所以你去讀《十善業道經》,再去看海洋世界,然後你從水族類的眾生再以此類推,到十法界這些生物,你才會體會到佛在講什麼。佛說,為什麼會這樣?魚最大,像鯨魚那麼大,也有魚小小的,透明的;有的很漂亮,有的很醜。佛在《十善業道經》就跟我們講,這都是眾生的心,身口意三業,造善不善業力所致。《無量壽經》佛跟我們講,這一切怎麼來的?「不可思議業力所致」,一句話就跟我們說明白了。科學家搞了半天,搞不懂。佛一句話講得清楚明白,透徹明瞭。所以眾生,什麼叫眾生?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眾就是數量、種類繁多,無量無邊,所以稱為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有物質現象、沒有物質現象(只有精神現象),統統包括在裡面。

  這麼多無量無邊的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眾生那麼多,種類、數量那麼繁多,我們統統要把他度入無餘涅槃,怎麼度?佛教我們這樣發心,你就發這個心就對了。『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量無邊眾生,我們都要幫助他入無餘涅槃。眾生那麼多,我們發心要「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者。我們又搞不懂了,那麼多眾生,怎麼又說沒有眾生得滅度?就剛才我們講,從性上來講佛不度眾生,眾生本來是佛;從相上來講,眾生很多。眾生成佛是回歸自性,性上本來就是佛。眾緣和合生起的,第一段講「緣合現生,緣散即滅」。緣聚合起來,它就生起這個現象出來;這個緣時間到了,它散了,這個相它就沒有了。所以眾生,事實真相是什麼?『當體即空』,就是這麼多的現象,但是它是空的,它是緣生法,它沒有自性。緣合現生,緣散即滅,不是真實的,了無所得,當體即空。這麼多眾生,但是當體即空。眾生本來就是佛,他有佛性,所以度他成佛,也實無眾生得滅度,也是真話。

  『就性言則本既不生,今亦無滅。』如果就這個性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不生,本來就沒生;本來就沒生,它就不會有滅。所以叫做不生不滅。經典上我們常常看到佛講,「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無生無滅,就你證得自性,明心見性,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本不生。密宗講,「阿字本不生」,「阿」這個字本來不生。我們的自性它本來沒有生,本不生就是說本來它就有,本來它就存在的。本來就有,它就不生,就本不生,不生它就沒有滅。為什麼有滅?因為有生,那才會有滅;沒有生,哪來的滅?它本來就存在。好像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有生,父母給我們生出來,小小的,然後有變化,老了、病了,最後就死了,死了就滅了。那就送到火化爐燒一燒,倒出來就一堆灰,滅了,身體沒有了。但是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滅?沒有滅。因為它沒有生,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所以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人有沒有死?人根本就沒有生死。生死是從我們這個身體來講的,這個身體有生死,但是我們的自性本不生,沒有生死。大家想一想,我們晚上睡覺就像死了一樣,我們的精神,一般世間人講靈魂,有沒有死?沒有,它還在活動,但身體躺在那裡動也不動了。跟死人差別,只有我們還在呼吸,死人他不會呼吸,就差這樣,其他不是跟死人一樣嗎?所以我們要了解本不生,所以不會滅。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講義節要》還這麼多,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