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13/7/30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23

  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六頁第三行: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句。這一句因為講的是『般若』,「般若」是佛法修學的中心,因此我們今天也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來跟大家分享。這個資料是從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寫的《竹窗隨筆》,裡面有三則講到般若這個事情。大家現在看到這個資料,是今天我請講記組,他們最近有把蓮池大師《竹窗隨筆》把它翻譯白話,還有深難字注音,這些名詞的一些解釋。現在大家看的這是般若咒,這是《竹窗隨筆》裡面,蓮池大師講到《般若心經》,包括後面三個講般若的,連這個一共四則。講記組我本來請他找那三則,他說還有一個般若咒,也順便幫我印出來,印出來了我們就來學習。

  「般若心經曰,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這是我們平常念《心經》,大家也念得非常熟悉,這段經文。蓮池大師給我們講,這個經文,它指的是「般若為咒」,指的是般若這樁事情,不是指後面那個咒語,「非指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這我們平常念的咒語。下面講,「今人但知咒屬密部,而般若心經顯部也」。因為我們學佛的人,在大乘佛法有分顯密,顯教跟密教。大家,今人,就是蓮池大師講他們那個時代學佛的人,包括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學佛的人,應該也是都有這個情況。但知咒屬密部,知道說咒語是密部,而般若心經是顯部,是顯教。蓮池大師給我們講,「是顯部亦咒也」,顯就是說這個經文,不是咒語的部分,那個經也是咒。「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這是持咒學密的人他所疏忽,他疏忽了,沒有去覺察到,原來佛講的經它也是咒。

  「又阿彌陀佛四字,悉皆梵語,使前人不加註釋,與大明、準提密部何別?」蓮池大師又給我們講了,他說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也沒有翻譯中文,這是音譯,也都是梵語的音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古來講經的法師大德解釋得很多。蓮池大師說使前人不加註釋,他說以前的人如果沒有把阿彌陀佛四個字加以註解、解釋,大家念也是跟念大明咒,這個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這個持咒的人常常持;還有準提咒,準提密部,所有的密咒,何別,何別就是有什麼差別?「今人但知大明、準提為咒,而彌陀佛名也。是佛名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所以蓮池大師給我們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也是跟這《般若心經》講的一樣,「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同樣的道理。一般持咒的人他就疏忽掉了,祖師在這裡給我們指出來。這個譯文大家自己看,這一份大家可以帶回去。

  我們再看《竹窗隨筆》,我們念到有深藍字的地方,我們下面有一個註釋,註釋裡面有讀音,大家可以看一下。一則,蓮池大師講,「土之能朽物也,水之能爛物也,必有殘質存焉,俟沉埋浸漬」,自己的自這個音,「之久而後消滅」。這是講土跟水。土能朽物,就是放在泥土裡面這東西會腐朽。水之能爛物,這東西放在水中放久了會爛掉。必有殘質存焉,就是必定有殘留的物質存在裡面,所以它才會朽爛。俟就是等,等待的意思,註釋下面有,俟是等待,等到它沉埋,沉在水裡,埋在土裡,浸漬之久而後消滅,這水泡久了,在泥土埋久了,這些東西它就會消失了。「若火之燒物,頃刻灰燼」,火就是比喻,火燒這個東西一下子就燒光了。現在我們比較明顯的,這個人往生,現在有土葬跟火葬。土葬,一般講五年到六年,這個肉它才會爛掉,筋、肉、皮膚都爛光了,就剩下骨頭。一般就是五年到六年就可以去撿骨。以前我們的老人,像我父親是六年,他用土葬,撿骨頭。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埋在土裡面,或者泡在水裡面,這些東西要消失必須經過比較長的時間。如果你看人往生了,現在都用火葬的,去燒一燒,大概一個多小時燒出來就變骨灰。所以若火之燒物,頃刻灰燼。

  「吾以是知般若智如大火聚,諸貪愛水逼之則涸,諸煩惱薪觸之則焚,諸愚痴石臨之則焦,諸邪見稠林、諸障礙」,我們看注音,「蔀屋」,它上面有個草,也是念「部」,還是念「部」。大家看第五頁,第五頁第八段,我們看看蔀屋,因為它這裡面寫的一些古時候用的名詞,我們查字典。你看「蔀屋」,它這有解釋大家看一下,「草席蓋頂之屋」,你看這蔀上面有個草部,這是草蓋在屋頂上,「覆蓋於棚架上以遮蔽陽光的草席」。這一般我們是像以前的茅草屋,現在茅草屋很少見,以前有茅草蓋在上面,搭個架子草蓋在屋頂,屋頂是草蓋的,叫蔀屋。

  這是形容比喻,般若智慧像大火一樣,大火聚。諸貪愛水逼之則涸,貪愛的水被火燒,一燒就被燒光了、燒盡了,會燒乾了。這比喻我們的貪心,貪愛之心,如果我們自性般若的大火聚現前,這個貪愛的水它就很快被燒乾了、燒盡了。諸煩惱薪觸之則焚,煩惱薪就比喻好像木柴一樣,煩惱很多,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煩惱比喻作木柴,木柴遇到火,我們都知道,那很快被火燒掉,這是比喻煩惱薪。諸愚痴石,把愚痴比喻作石頭,臨之則焦,石頭被大火一燒也會被燒焦,燒焦掉。諸邪見稠林,稠林就比喻很稠密,邪知邪見,特別我們現代這個時代邪知邪見充滿整個世間,好像稠密的森林一樣。諸障礙蔀屋,把蔀屋形容一個障礙,「諸妄想情識種種雜物,烈燄所灼,無復遺餘」,這些被大火一燒什麼都被燒盡了,燒得光光。

  下面講,「古謂」,古時候的人講,「太末蟲處處能泊,惟不能泊於火燄之上;以喻眾生心處處能緣,惟不能緣於般若之上。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太末蟲處處能泊,惟不能泊於火燄之上,太末蟲是很微細的,大家看第九段,這註解,是很微細的微生物,末就是微末,太末就是極微末的,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細菌。太末蟲到處都能棲息生存,只要有地方牠都能生存,但不能棲息生存在火上,碰到火就不行了。這是比喻眾生的妄心就像太末蟲那麼多,處處能夠去攀緣,去附著在各個地方,但是緣不到般若的境界,就緣不到般若。就是我們的意識心它的作用很廣,它能緣很多很多方面。我們所有一切知識都從意識心出來,現在科學、哲學這種種的發明,都從意識心出來,它能緣的範圍很廣。但是就是不能緣般若,般若它緣不到。為什麼?因為般若不能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那就產生障礙,就緣不到了,所以惟不能緣於般若之上。以上蓮池大師給我們講,我們種種煩惱,種種的雜念、妄想、邪見,給我們做這些比喻,對治這些最好的、最圓滿究竟的就是般若智慧,才能對治,也就是般若智慧才能排除這些煩惱、邪見,種種障礙。所以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則,第二則,它這在《竹窗隨筆》,它是一二三,三則它連續的。我們再看「般若二」,它這五十七是《竹窗隨筆》,《竹窗隨筆》有分初筆、二筆、三筆,這是在第二筆第五十七則,前面我們剛才念的那是五十六。我們先看看這深藍字,「予病足,行必肩輿」,「病足」,我們看註釋第一段,這是蓮池大師他於明神宗萬曆辛丑年,公元一六O一年正月初十,這裡的年月日記載得很詳細。一六O一年正月初十,正月初十都算農曆的。我們今年是公元二O一三年,今天是六月二十二日,這是四百十二年前的事情,一六O一年,今年是二O一三,是四百十二年前明朝末年。正月初十就是剛剛過完年。

  「入浴池,不小心跌入滾燙熱水中」,他洗澡,以前洗澡是燒熱水放在浴桶,木頭做的桶。我們現在在台灣也有賣這些木桶,我樓上人家也買一個送給我,但是從來沒有去泡,大概放在那裡當古董。以前都沒有浴缸,就是木桶,現在還有,現在六樓樓上還有一個。以前就是燒水,燒熱水倒進去,然後再進去洗、去泡。可能它那個燒滾的熱水當中,燒的溫度太高,溫度太高沒有先試探一下,那加一些冷水,溫度太高,他不小心跌倒,就被滾燙的熱水從後腳跟到大腿這個地方就被燙傷,被開水燙傷,這也是滿嚴重的,蓮池大師被燙傷了。「後又因調養治療失當」,那治療又治得不對,所以被熱水燙傷的腿經過兩個多月才治好。這個參考,我們可以看《竹窗隨筆》初筆「湯厄」。這個古時候泡澡叫泡湯,現在日本去泡溫泉叫泡湯,我們現在台灣泡溫泉也都是用泡湯這個名詞。這是古代,古代用這個名稱,所以他寫湯厄。

  「肩輿」就是乘坐的轎子,肩輿就是轎子,就是兩個人抬的那個轎子。「夕」是傍晚,「暝」是昏暗,「輿人」,輿人就是抬轎的人,我們一般講轎夫。一個足再一個質,這裡注音是注「至」,讀「至」,這個意思是跌倒。「傾蓋」,傾蓋就是轎子翻倒,蓋就好像車篷一樣,轎子上面它有屋頂,有個蓋。「攘臂」,就是捲起衣袖露出胳膊。下面第九個讀音是「決」,「攫」是奪取。「意謂」,就是以為、認為。「內人」,就是宮女,宮中的女伎,貴族的女伎。「已而」,就是很快,沒有多久。「日輪」就是太陽。「纔」,跟我們現在寫的剛才的才一樣。「姦宄」,一個寶蓋再一個九這個音念「鬼」,就是我們一般講見鬼那個鬼,就是作亂,或者竊盜的壞人。下面「照」,還有「無明煩惱」,這也都有個註解,大家可以看。

  我們看譯文,蓮池大師講,我的腳因為要洗澡的時候不小心燙傷了,所以外出必須坐轎子。有一天傍晚,天色剛剛變暗,轎夫因為喝醉了跌倒,轎子也跟著翻倒,翻倒就是傾斜翻倒。轎子,我們前些年到大陸去旅遊還有坐過,現在還是有。但現在大陸旅遊點那個轎子都是用竹子編的,上面都是空空的,露天的。我到天目山去,他們齊老菩薩請那個轎子有比較好,請比較好一點的,這上面有屋頂,旁邊又有布,比較好的轎子。古時候這個轎子它有比較好、有比較差的,就像我們現在這個車子一樣,有高級的車、有一般的車子,古時候轎子也是有這樣的區別。這抬轎子的喝酒喝醉了,喝醉了抬就跌倒,那如果兩個人,一個人跌倒,這個轎子也就跟著倒下去了。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幾名男子七手八腳的來奪取我的僧帽。可能那個時候是冬天,天氣還很冷,出家人也有戴個帽子。這些來偷搶轎子的盜賊,以為那蓮池大師是什麼官僚貴族的女眾,頭上必定有戴著金銀珠寶這類的首飾,利用這個轎子倒的這個時候,手伸進來要去偷首飾。結果往頭上一抓,帽子抓下來,結果是個光頭和尚,發現抓了一個出家人,那不是什麼貴族女眾,那頭上有什麼金飾,這些人感到很慚愧就趕快跑了。

  碰到這個事情,蓮池大師有所體悟,他說我因此就明白,般若智如同大太陽,好像太陽出來,這般若。這太陽如果剛剛西落,太陽下去了,這些盜賊,違法作亂的人,就利用黑暗的時候出現來偷、來盜。所以修行人,他遇到生活當中一切事情他都會回歸到修行這方面來。所以以智慧觀照事理功夫才稍放鬆,無明煩惱隨即發作。先德有言,般若暫時不在,猶如死人。因此學道之人不可片刻離開般若智慧。這就非常關鍵了,你一下子沒有般若,這些無明煩惱它馬上就出來作亂了。這是把那些盜賊形容比喻我們的無明煩惱,把白天大太陽,大太陽看得清清楚楚,那盜賊他不敢動,不敢作亂,到了晚上他就有機會了。比喻煩惱像煩惱賊,像盜賊一樣,把般若比喻作大太陽一樣,如果般若正智在起觀照,這些煩惱它就不敢動。如果一下子這個觀照失去了,像太陽沒有了,盜賊他就利用這個機會出現,這來比喻我們的煩惱。所以不能暫時離開般若。這也是給我們說明般若觀照這個重要性。

  我們再看五十八,般若第三則,「經言:暑月貯水在器,一宿即有蟲生,但極微細,非凡目所能睹,故濾水而後用。若水在火上,火不熄,水不冷,則蟲不生。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觀照熾而不休,溫養密而無間,彼偷心雜惑將何從生?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這一段,經言,這是引用經典,這是在《戒經》講的,佛在《戒經》講的。暑月就是夏天,像我們現在夏天,你用一個器具去裝水,裝水你放一個晚上,這水它就有蟲了。但極微細,但這個蟲很小,我們一般肉眼看不到,故濾水而後用。這是在沙彌戒,不殺生這條戒,出家人有這條。出家人出門,古時候他要帶濾水囊過濾這個水,這樣才不會去殺死這些微細的生蟲,所以濾水以後才能用。

  若水在火上,火不熄,水不冷,則蟲不生,如果這個水你把它放在火上面燒,火不熄掉,那水它就不會冷,水不冷它就不會生蟲。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這般若智慧就好像火煮水。觀照熾而不休,溫養密而無間,彼偷心雜惑將何從生?這是我們煩惱妄想這些種種妄念、習氣,觀照般若就像大火熾而不休,好像火燒這個水給它保溫,沒有間斷,它就不會生蟲。這個蟲比喻作我們偷心雜惑,好像雜念迷惑種種的妄念,從哪裡生?它就不會產生。故學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一失去,那蟲又生起來。這是用形容比喻來給我們講般若智慧它的重要性。

  我們學佛不能離開般若,一離開般若那很多問題都出現了。所以江味農老居士講《金剛經講義》,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把這個原文早年講過。後來大概在二十年前,我們淨老和尚先講《無量壽經》會集本,那二十幾年,李老師往生那一年,民國七十五年,今年是民國一百零二年,二十五年了。李老師往生,他把李老師以前送給他夏蓮居老居士《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這個經本,把李老師的眉註,李老師把這本註解送給他。原本,用毛筆小註,把註解註在經文的旁邊。當時他要紀念老師,叫我去印一萬本,叫我去接洽印刷廠,印一萬冊來流通贈送。印出來之後,同修就請老和尚講這個經,看這個經大家看了滿歡喜的,但是沒有人講解,就請老和尚來講。講了之後大家聽了非常歡喜,讀誦的人很多,當時有人發心讀三千部,老和尚鼓勵大家讀三千部,有人超過三千部,讀了上萬部。但這個經讀了之後怎麼樣?還是沒看破、還是沒放下,反而增長很多我慢煩惱,造種種的口業。

  後來我們老和尚再講兩部經來補充《無量壽經》,就是現在我們看到,我們現在在結緣架有《金剛經講義節要》,大家看那個節要,《金剛經講義節要》。那是從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把它節錄出來,給它排成一條一條,有編這個數字。編好了他就講了一遍。這是最近大概二十年前講的,二十年前。那個時候老和尚正在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已經弘揚四、五年了,那個時候發起講《金剛經》。發起講《金剛經》,老和尚也做了說明,他說是幫助深入《無量壽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破理障,道理上的一些障礙。另外又講一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幫助我們破事障,也是《無量壽經》的一個註解。這在我們講經當中,這種解釋的方式叫做以經解經,以經典來解釋經典。

  比如說這部經有一句經文講得很簡單,你看我們這裡讀了,『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般若船」很簡單,般若船這三個字再加上「速乘」也不過五個字。我們一般人讀了、念了也是囫圇吞棗。囫圇吞棗就是把棗拿到嘴巴一丟就吞到肚子裡面,你說這棗什麼味道?什麼滋味、什麼感覺?不知道,這叫囫圇吞棗。我們學經常常犯這個毛病,囫圇吞棗,念過去,知道了,我念了,知道,但是沒有深入去理解。所以你吃一個棗要放在嘴巴細嚼慢嚥,你才知道它的味道。我們學經也是一樣,你沒有深入的,比較細心去深入學習,我們很難理解經義。經義不理解,當然對我們看破就幫不上忙;看不破,那肯定我們是放不下。所以要深入。

  因此《般若經》,我們雖然修淨土,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是不用學得像其他法門那麼高的一個標準,但是起碼幫助我們伏惑,伏煩惱,這個還是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人也是需要般若智慧,不能說沒有智慧,般若就是發菩提心,就是菩提心,幫助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往生就決定有把握。我們有時間,大家有興趣可以來學習《金剛經講義》,非常重要。所以這個短短幾個字,就說般若,你一展開就是《大藏經》裡面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起來一部《金剛經》,再濃縮一部《心經》。如果我們沒有去進一步的深入,我們就念這個,念了實在我們也不知道它的內容,也不知道該怎麼修學。如果不知道內容、理論、方法、作用,發這個願就會落空。所以願發了之後我們要有行,所謂信願行,你要去修行,要去深入,這樣這個願才不落空。好,這句經文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這句經文的引申就學習《般若經》它的重要性。我們再看下面這個經文: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這一句我們也可以跟前面一句合起來看,這『苦海』,我們一般在經上講,六道生死輪迴,佛在經上比喻作「苦海」,好像我們掉在苦海裡面出不來,超越不了。苦海,我們知道要度海就要靠船,我們前面一句經文說「願我速乘般若船」,我們要早一天得到超越苦海,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海,必須要般若船,般若這個船,才能幫助我們超越生死苦海。所以《般若心經》佛給我們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苦厄就是這裡講苦海。所以願早一天「得越苦海」,這個般若的學習更迫切的需要。我們再看下面: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我們大家常常做三時繫念法會,三時繫念一開始,第一個讚,拜完三拜第一個讚,就是唱「戒定真香」。中峰國師為什麼把這個讚放在最前面?這就是告訴我們學佛它修學的原則,學佛不管修哪個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這裡是偈頌,偈頌它文字受字數的限制,不像長行文它可長可短。偈頌它受字數的限制,這一句如果具體的講,應該是戒定慧道,戒定慧。所以我們求觀音菩薩,願觀音菩薩幫助我們早一點得到『戒定道』,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佛法的修學,這三學是所有的法門的總原則、總綱領,當然我們修淨土也不例外。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伏煩惱,智慧,就是開啟般若智慧,是斷煩惱。我們前面講到般若它的重要性,般若它是需要由戒定來做一個前方便。戒是手段,定是目的;定又是手段,慧是目的,開智慧是目的。

  所以講到戒,我們可以分三大類。這三大類第一個是「律儀戒」,律儀戒就是它有條文的,比如說佛門的弟子大家都知道,五戒,五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還有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都有一條一條的條文,這一類就叫律儀戒。在三藏經典律部,有條文的都屬於律儀戒,這是第一大類。

  第二大類叫「攝善法戒」,就是戒律它沒有條文的,但是它這事情是屬於善法,我們就要去遵守、去保持。所以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蕅益祖師有做註解,是地藏三經之一。我們知道觀音有三經,地藏菩薩也有三部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知道的人是最多,讀誦的人也最多。我們道場十齋日都會加持一部《地藏經》,其他兩部經知道的人就少。《占察經》裡面,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也有做註解,在註解也跟我們說明。在這個經文裡面,本經這個經文,佛也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就講十善,善惡,善是十善,惡就是十惡。所有的善法都歸納在十善,所有的惡法都歸納在十惡,凡是不好的就歸十惡。十善、十惡都有條文,那條文它總是有限,就那麼十條。但是一展開它是涵蓋一切,講到十善就涵蓋所有好事、善法都在十善,反正不好的惡事都在十惡。

  攝善法戒,就是說佛在這個戒律條文沒有明文規定的,但是它是屬於善法,我們也要遵守。比如說過去有人在講說受五戒,五戒佛只有制不飲酒,不能喝酒,這個佛有明文規定。但是有些出家人抽煙,有人就有疑問,怎麼可以抽煙?他就解釋戒律沒有這一條,在家戒、出家戒沒有不抽煙這條戒,所以可以抽。抽煙,大家都知道,對身體不好,也污染空氣,影響別人,對自己身體也不好。所以它是歸納在攝善法戒裡面,就是說佛沒有明文規定的,但是它屬於是不好的,你也要戒除,好的也要去遵守。所以攝善法戒,包括各個地方善良的風俗民情,各地的法令規章,國家的憲法,這也要去遵守,這些都屬於這一類攝善戒裡面。這是第二大類,佛沒有明文規定,好的要遵守,不好的還是要去除。

  第三大類叫「饒益有情戒」,又叫攝受眾生戒,這是幫助眾生學佛的,饒益有情戒,饒益就是給眾生豐饒的利益,對眾生有好處的。這個事情有這個機會、有這個因緣那你就必須去做,你不做也叫犯戒,這大乘菩薩戒來講也是犯戒。所以戒它有分止持跟作持,止就是禁止的,不可以做的,比如說不殺生,不可以做;不偷盜,不可以做,這一類就屬於止持,禁止的,要保持,禁止而不可以去做。另外一類叫作持,作持就是那是好事,你有這個機會、有這個因緣,那你就必須去做;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因緣,那就沒有辦法。或者我們很想做,但是沒能力,沒有能力也要隨喜,看別人做我們隨喜,那是好事,對眾生有利益的。如果自己有這個機會、有這個能力,我們自己責無旁貸要去做,因為這是幫助眾生。那不做就沒有慈悲心,特別受了菩薩戒的。你看中國大乘佛教,出家人受戒都是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是小乘戒,菩薩戒是大乘戒。那大乘,小乘戒只有止持,他沒有作持,大乘菩薩戒它有止持與作持,這跟小乘戒不一樣。小乘戒他不去做他不犯戒,他沒有受菩薩戒,他只要守住不可以做的他不做,他就可以。大乘菩薩戒就不一樣了,要做的好事,你有機會、你有能力,你不做就犯戒。

  就像我們淨老和尚,現在在聯合國提倡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為了幫助這個世界真正能達到和平。所以在聯合國這個和平會議,他也代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教授的身分,去參加這和平會議。我們一般出家人平常是不參與這些活動,也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去參加這些活動都不是為自己,為眾生,為這個世界和平,大家找不出辦法。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去幫助這個世界,勸導各國的領導人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特別舉出上一個世紀七O年代,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他講的話,說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要恢復和平、恢復秩序,要解決問題,必須要提倡中國的孔孟學說以及大乘佛法。如果沒有提倡這個那沒辦法。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希望和平,但是是愈來愈不和平。所以淨老和尚現在做的這些國際活動,包括以前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這個都對世界和平、國家安定有幫助的。

  另外就是有因緣接引大眾來學佛。所以這個戒它就有它的開緣,有開遮持犯。特別是大乘菩薩戒,有利益眾生的機會,你就要把握這個機會,把這個佛法介紹給大眾,平常他們沒有機會。所以老和尚在講席當中,我記得他講了好幾次。講到飲酒這條戒,在家人持五戒他就不飲酒,如果八關齋戒,就是持戒這一天他不飲酒,他不喝酒。有一次我們淨老和尚到北京去,那時候好像去看黃老,黃念祖老居士還在世,他在美國跟他認識之後,一年一次、二次去看他。去的住在一個賓館,大概五星級的賓館,那一次坐電梯,剛好碰到美國一個同修,華僑,他回到大陸。剛好那一天他在辦喜事,他的兒子結婚,新娘是日本的小姐。所以看到我們老和尚,太好了,在美國認識的同修,在大陸上無意中在電梯碰到,臨時把我們淨老拉去當證婚人,因緣太殊勝了。他們也是在社會上有相當一些名望跟地位,娶的新娘又是日本小姐,對方日本那方面家屬也都來參加。男方這邊也請了很多官方的這些官員、領導來參加這個宴會。

  他抓我們老和尚去當證婚人,老和尚,他們是請他去當證婚人,老和尚他一看這個介紹佛法的機會來了,這機會難得。因為請他當證婚人,安排個十分鐘給他致詞講幾句話。臨時找他去,肯定沒有辦素菜,我們可以理解的,他怎麼可能去給他辦素菜?請他到桌上去坐,滿桌看的都是雞鴨魚肉。當然吃肉邊菜可吃可不吃,重點不是去吃飯。但是擺酒席,中國人無酒不成席,沒有酒就不叫酒席,一定要酒。酒,這就是要敬酒,敬酒老和尚也跟大家喝,喝了三杯,三小杯酒,請老和尚致詞。老和尚他的酒量比我好,他喝了三杯大概也沒怎麼樣,就致詞。老和尚看到現場這些高官領導很多,平常你哪有機會請他來聽經、聽佛法,請他也不會來,這個時候他一定要聽。上去雖然十分鐘、十五分鐘,就把重點扼要的佛法介紹給大家。所以老和尚一生弘法,這個機會機不可失,機會難得,讓這些人種個善根,種個佛法的善根種子。像這個時候的喝酒,那不叫破戒,那叫開戒,就是開緣。

  有的法師他持戒持得很精嚴,從來我不開緣。我們聽起來好像好了不起,從來沒有開緣,對不對?不對,佛不是這樣講的。佛是教我們要有開遮持犯,你從來不開,該開的時候不開,該持的時候不持,都不對。像這種情況,有利益眾生的機會,你就必須要開,不開也叫犯戒,這個我們要懂。不是說我不開就不犯戒了,不是這樣,你不該開的時候,不開當然是不犯戒;應該開你不開,那也是犯戒。所以我們聽到有法師講這個話,就知道他對戒律是很外行的,戒律很外行的。其實戒律有開遮持犯就非常活潑,沒有我們想像那麼呆板、那麼可怕。佛制這個戒很合情合理合法,明白之後,我們會很樂意來學習、來受持。

  所以這一類就是屬於饒益有情戒,就是給眾生利益。如果當時老和尚講,不行,我吃素的,這也不能喝酒,他不去。在小乘戒來講他沒錯,但是大乘菩薩戒來講就沒慈悲心,有這麼好利益眾生的機會你不去幫助眾生,在菩薩戒來講就是犯戒了。所以在中國出家人來講,他受三壇大戒,他有受菩薩戒,菩薩戒有作持。如果沙彌、比丘小乘戒,包括五戒、八關齋戒,都是屬於小乘戒,小乘戒它只有止持,它沒有作持,你去看戒律條文就知道,它只有禁止,比如說不殺生,很好,我不可以殺生。所以現在小乘佛教國家,他們不吃素的,但是他們不殺生,吃三淨肉,在佛陀的時代吃五淨肉。

  這三淨肉第一個是不見殺,我沒有現場看到這個動物被宰殺。如果在現場看到這個動物被宰殺,這就不吃了,見殺,不忍心再去吃。這就像儒家講的,「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第二個就是不聞殺,聽到動物被宰殺的慘叫聲,他不忍心去吃那個肉,不忍心再去吃那個肉,這是惻隱之心。我們人都有惻隱之心,看到眾生受那麼痛苦,就不忍心去吃牠的肉。所以前幾天,這個月去組團去朝拜觀音,莊霖師他父親也去了,他也難得去參加旅行團。他跟我講,有一次他看到一隻羊被殺,他聽了那個慘叫聲,叫得他說他都不敢去吃那羊肉了。因為岡山的羊肉爐是很有名的,慧師她家就是養那個羊,賣給人家賣羊肉的店。所以第二個不聞殺。第三不為我殺,不是專門為我一個人。像我們到人家家裡,人家請客,我殺一隻雞來請你,這就不吃了。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在《了凡四訓》裡面講那些功過格,它要加一條,自己養的他就不吃,因為自己養的跟自己有感情,自己養的,這也是屬於三淨肉。另外在釋迦牟尼佛印度那個時代,除了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另外還有一種,動物自己死的,另外是野獸互相吃,吃剩下的。比如說虎狼吃羊、鹿,吃那小動物,牠吃飽了,剩下牠不吃了,你去撿那個來吃。後面那兩種大概現代人沒有人敢吃了,那有衛生的問題,吃了恐怕會中毒。但現在三淨肉,在市場上,超商超市賣的,那些都是屬於三淨肉。所以你現在去泰國、去斯里蘭卡,我們現在老和尚去斯里蘭卡,他們都不吃素,那出家人都吃肉。但是他們不殺生,而且還過午不食,但是他沒吃素。

  在中國佛教,這是北傳的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你看這個出家人,包括在家居士,你看大家不殺生,而且還吃素、還放生,吃素跟放生屬於作持。這也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從梁武帝開始,梁武帝讀《楞伽經》,讀到經文說菩薩大慈大悲,不忍食眾生肉。他看到這句經文深受感動,當時他做皇帝,他就提倡素食,提倡素食運動,第一個響應的就是出家人,後來在家居士也跟進了。形成從梁武帝,佛法傳到中國,從梁武帝開始,佛門出家人都全素,在家全素的也很多。因為梁武帝他帶頭吃素,皇帝帶頭吃素,下面的人當然會響應。所以中國佛教,在家、出家吃素,素食延續到今天愈來愈興旺,這是梁武帝的功勞,他的功勞。這是講到戒的止持、作持。

  佛法修學我們也不要好高騖遠,現代人這受戒、持戒都是重形式不重實質。所以我在山東做百七,那個時候每天早上都利用一個小時,九點到十點,在金山寺,在網路上跟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同學大家學《五戒相經箋要》。所以我們要學戒我們從五戒開始學,不要一下子受了很多戒也做不到,懂也都不懂,那怎麼做?所以我們還是從基本五戒十善來學,受了戒要學戒。所以在山東金山寺很多出家眾,我那個時候一個禮拜好像有一天,一天講五戒,其他的時間都講《沙彌律儀》,很多出家眾,年輕的出家眾,他也不來上課。在寺院裡面說要去受戒的趕快來拿報名表,一大堆人大家搶著拿。我說你們這麼喜歡受戒嗎?那麼喜歡受戒,為什麼都不來上課?有的來上,有的不來。不來上課的搶著要報名,搶第一個拿報名表,那個去受了戒有用嗎?沒有用處。大概只有世間法裡面,我有一張戒牒,世間人說你受了戒,佛菩薩不承認,因為它只是一個形式。連個五戒都不懂,那你還能受持什麼戒?這就辦不到了。

  戒定慧,戒非常重要,現在講經的人還有,講戒的人幾乎沒有了。現在我們台灣,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讚歎的一位果清法師,果清律師,現在在我們台灣,現在可能在國際上大家都稱他為律師,因為他深入戒律三十幾年。我出家那一年,民國七十三年,今年是民國一O二年。我出家那一年,我剛出家,果清法師就到佛陀教育基金會,在杭州南路。那個時候我出家,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請日常法師住在佛陀教育基金會來教我們戒律。日常法師已經往生很多年,聽說在廈門往生的。他是上海人,到台灣來讀台南成功大學,比老和尚好像小,比老和尚小。果清法師那個時候可能出家沒有幾年,根據我們淨老和尚講,他們三十幾年沒見過面。當初他在李老師那邊,李老師辦一個經學班有八個學生,好像是四年還是兩年?八個學生,果清法師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那一期辦了之後,畢業就沒有再辦。後來這八個學生,只有果清法師他出家。出家專攻戒律,所以有講戒的地方他都會去參學。

  那個時候我剛出家,他就來基金會,聽說我們淨老和尚請日常法師來教戒,他也就來住一個月,我跟他相處一個月。那個時候他的修持的確非常好,修持很好。後來他離開了,離開之後我也是二十幾年沒有碰到他,我出家到今年二十九年,快接近三十年了,沒有見面。最近,我去年到美國去,到洛杉磯淨宗學會,陳會長跟我講,他們也剛剛請果清律師來講課,但是我去的時候他已經離開。最近,今年,好像他去香港看老和尚,三十幾年沒見面,老和尚跟他見面之後,知道他這三十幾年專攻戒律,在南投埔里的圓通寺,專攻戒律三十幾年。老和尚看到他現在在弘揚戒律,現在弘揚經典的人還有,弘揚戒律的人沒有,只有看到他。這以前也算是我們老和尚的學生,那個時候經學班,老和尚,李老師也請他當老師,他是當學生。看到他現在在戒律上有這麼高的成就非常讚歎。所以就請定弘法師到南投來跟他學戒。就勸定弘法師,你經講得再好,如果沒有學戒,以後人家會批評,這個法師對戒律都不知道,沒學過,他說你這就被貶下去了。所以戒是律學,經是定學,「戒定道」是開智慧的前方面。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這段本身的意思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