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13/7/2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22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六頁,從第三行,請看經文: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個地方。講到『般若』,上一次也跟大家報告,「般若」是我們佛法的中心,也可以說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差別就是在於佛法有般若,世間法沒有般若。所以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般若智慧」。般若這兩個字是印度梵音的音譯,沒有翻成中文的意思,只翻它的音,保持它原來的音,用我們中文發音跟梵音接近的字彙來翻,這類叫音譯。就像咒語一樣,只有翻音,沒有翻意,沒有翻它的意思。般若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在我們中文字彙裡面,有智慧這個名詞,為什麼翻經的法師不把它翻成智慧,還是用原來這個音譯?怕大家誤會了,誤會我們世間的聰明智慧就叫般若,怕造成這個誤會。

  世間的聰明智慧在佛經上講叫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難就是遭遇到困難,他不能理解佛法、不能明瞭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這個世間的聰明智慧達不到。世間的聰明智慧,像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這些哲學家、科學家,這世間有聰明智慧的人很多,不少,這些智慧並不是經上講的智慧,而是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世智辯聰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斷不了煩惱、破不了無明,這世間的聰明智慧達不到。世間的聰明,我們淨老和尚現在也怕大家誤會,所以就講世間這些聰明才智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就是這些常識非常豐富,他知道得很多、他認識得很多、他懂得很多,人有聰明才智,這一類的世間聰明智慧就是佛經上講的世智辯聰。

  如果把般若也翻成智慧很容易搞混了,把這個世間的聰明智慧當作自性的般若智慧,那個誤會就大了。因此這個翻譯經典的法師斟酌用音譯,翻音不翻意,等到講經或者做註解再來解釋,這樣比較不會造成誤會。如果直接翻成智慧,恐怕很多人會誤會這個世間的聰明才智就是般若智慧,那就大錯特錯。所以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修到要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就是學一個般若智慧,我們一般講開智慧。我們常常聽經的同修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不會有錯誤。所以學佛學什麼?我們可以說學智慧。但這個地方要再加上般若才不會造成誤會,要學習一個般若智慧。

  『船』是比喻,我們知道世間這個船,我們要過江、過河、過海,從這一岸要達到彼岸,要達到對岸,必須借用船隻這個工具,我們才能從此岸達到彼岸。把此岸,我們娑婆世界六道生死輪迴比喻作此岸,我們在生死輪迴這邊、這一岸,這邊的海岸,對面是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我們從生死的此岸要到達涅槃的彼岸,必須度過海洋,必須越過海洋,才能達到涅槃的彼岸。要度海,我們都知道,你沒有坐船那不行的,沒有坐船那個海那麼寬闊,這一岸到那一岸那麼遙遠,你沒有借用船隻這個工具到不了彼岸。所以佛在經上把生死輪迴比喻作生死苦海,這個苦海,在六道受生死輪迴的大苦,就像苦海一樣,人墮在、沉沒在這個苦海裡面,頭出頭沒。

  頭出,佛在經上給我們一個比喻,我們六道凡夫在生死的苦海,在這個生死苦海裡面,佛在經上有用「盲龜浮木」的比喻,沒有眼睛的烏龜在海裡面,偶爾那個頭露出海面,剛好碰到木頭有個孔,這個形容機率非常少。這是比喻形容我們凡夫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個苦海,沉到苦海海底裡面的時間長。這個海底比喻作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墮落這三惡道的苦海時間長,機會多,沉下去,沉沒。偶爾從海底上升,這個頭露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就好比在六道裡面三惡道經過很長的時間出來,到人天善道來。到人天善道,就好像掉在苦海裡面經過很長時間,偶爾出來,升到海面上,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但是沒多久又再掉下去,那又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再出頭。

  所以經上給我們講,我們凡夫在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海頭出頭沒,頭沒,沉沒在海底,這個時間長,機會多;出來到人天善道,這個機會少,時間短。如果我們沒有超越度過這個苦海,永遠就在苦海裡面頭出頭沒,那就非常可憐,佛在經上講可憐憫者,冤枉受這些輪迴之苦。要度過這個生死的苦海,必須要有般若智慧那才能度得過,才能從苦海的這一岸度到涅槃的那一岸。所以經上給我們講般若波羅蜜多,波羅蜜多也是印度的梵音,也是音譯的,把它翻成中文的意思就叫到彼岸,從這一岸到達那一岸,到彼岸,在印度叫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從這個生死的此岸要達到涅槃的彼岸,就是要「乘般若船」,把般若比喻形容像船隻一樣,船的這個工具。我們知道,要度這個海你沒有船不行。這個意思也很重要,就是我們學佛的人沒有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就不行,你就度不了彼岸,你就到不了彼岸。好像你要度河、度海,沒有船這個工具你就到不了,過不去。因此學習般若我們不能不注重。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蓮池大師是我們淨宗八祖,我們看到他在《竹窗隨筆》也講了兩個有關般若的重要啟示。他老人家也是用比喻,這個比喻好像是你這個主人沒有注意自己的東西,他是用戴帽子,坐轎子戴帽子,不注意,打瞌睡,或者不注意,帽子被偷了也不知道,被偷了。他在開示裡面講用這個生活當中一個事情來比喻般若,一下子不注意,帽子就不見了,被拿走了也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沒有注意。那沒有注意就好像你忘失般若觀照的功夫。這個般若觀照功夫你一暫停,煩惱賊它馬上就出現,我們的功德法財都被它偷,就被它偷走了,用這個來比喻,比喻觀照般若它的一個重要性。如果我們平常生活當中提不起觀照般若,都煩惱在當家做主,我們自己做不了主。煩惱是生死輪迴的因,生死輪迴是煩惱的果。為什麼有生死輪迴?因為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有三大類的煩惱。大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講的。

  觀照般若就是要照破無明煩惱,般若智慧是我們每個人、每個眾生本性都具足的,這個不是外面來的,大家都有,佛菩薩有,我們也有,一切眾生都有,都平等的。佛菩薩因為他知道要提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所以他回歸到自性,不隨著煩惱、不隨順煩惱繼續造業受報。說實在話,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我們實在也要發心來學習,般若實在講它也是共同科目,它不是說屬於哪一宗哪一派的,凡是佛法都是要般若。般若智慧現前才能解決問題,才能斷煩惱。如果不是自性的般若智慧,你世間再聰明、頭腦再好,你也斷不了煩惱。斷不了煩惱你就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不了三界,還是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縱然得禪定也超越不了三界,你沒智慧。

  所以印度古時候很多很高明的外道,禪定功夫很深,最高的禪定可以達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那有禪定的定功之深,連小乘有些初果、二果的定功都不如他們,他們定功還比他們深。但是佛門裡面的初果、二果,定功不如這些外道,但是他們有智慧。這外道得世間禪定,他沒智慧,他沒有觀照般若,他沒有智慧,斷不了煩惱,只能伏煩惱,斷不了。定功有時間性的,這定失去了煩惱又起現行,他又要墮落,問題沒有解決。如果般若智慧現前,那斷了,斷了那就解決了,永遠不會受煩惱的繫縛了,得到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在。所以這個般若非常關鍵。現在我們修學八萬四千法門,它的條件就是要斷煩惱,才能超越三界六道。

  我們修學淨土可以帶業往生,不用斷煩惱,煩惱一品沒斷,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對我們,特別是現在末法時期的凡夫來講,我們真的沒有能力斷煩惱,說實在話連伏煩惱我們都辦不到,這是真話。但是往生淨土,帶業往生的條件,你可以帶舊業,不能帶新業。舊業,古大德也跟我們講,「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這個帶業只能帶過去的,不能帶現行。現在生煩惱,發作,這個不行,這會有障礙,障礙我們往生,障礙帶業往生。所以過去的業,像昨天,昨天過去了,昨天發生造的業可以帶。昨天發了一個脾氣,貪瞋痴這個脾氣,昨天造了這個業,煩惱起現行。今天我們要往生,我們今天沒有發脾氣,念佛,這個煩惱沒有發作,沒有起現行,我們這句佛號現在能把它壓住。最重要是臨命終最後那一念你壓得住,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那就可以帶業往生。

  我們來生下一次我們要到哪一道去,要到哪個地方去往生,關鍵在臨終最後那一念,那個念頭是哪一念比較強。古大德給我們講「強者先牽」,強的它先拉走。就好像欠債一樣,欠最多的先要,少一點的排在第二個,再少的,再排在第三、第四。所以最後臨終那一念非常關鍵。因此我們淨宗古來祖師大德提倡助念,這也是根據經典,助念就特別重要。助念是什麼?提醒,提醒臨終的人放下萬緣,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統統放下,其他的念頭統統放下。這個世間的事情,貪瞋痴,都要放下這些煩惱。貪心的核心,我們淨老和尚講是情執、貪愛,親情放不下,放不下就起貪愛心,貪愛臨終這一念比較強,捨不得、放不下這些情執,這貪心,到哪裡去?到鬼道去了。所以我們一般人常講人死做鬼。在六道裡面不一定是去鬼道,但是這句話也不無道理,是說多數人死了都到鬼道去比較多。

  為什麼?你說這世間人哪一個人他沒貪心?貪多貪少,或者貪的對象不一樣,財色名利,各人貪的對象偏重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古董,他貪古董;有的人貪舍宅,房屋、動產,貪那個。甚至,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常講,我們學佛的人世間這些不貪,他貪經書。貪經書也不行,本身那個煩惱性質沒改變,只是換了一個貪的對象,還是要墮到鬼道。不過貪佛法墮鬼道會比較好,比其他的鬼要好,會做有財鬼,生活在鬼道過的日子會比較好過,如果貪其他的那就不好。貪心的核心最嚴重的就是情執,如果情執能放得下,其他的也就比較容易。所以佛勸我們把最難斷的先把它放下。

  瞋,這凡夫哪個人沒有瞋恚心?多多少少,只是說有的人比較嚴重,有的人比較沒那麼嚴重,只有這個差別,都有。瞋的核心是傲慢,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如果一個人能斷傲慢,你看不但佛法,佛法是說要斷這個慢,這是大煩惱,要斷。儒家的聖賢,因為他沒有講到出世間,出離六道,但是他的教學是要人做個好人,在佛法講叫人天乘佛法,將來死了還能保住人身,或者再提升到天道。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宗教的教學,大部分是教人來生再得人天善道,不要墮落三惡道。所以它沒有要求斷,要求不要增長,儒家講「傲不可長」,傲慢大家都有,但是要節制,不要讓它不斷的去成長,這再成長就不得了,會墮落。所以儒家講傲不可長,節制。因為儒家沒有講到脫離六道,所以它只要求不要增長。這世間聖人。佛法要求是要斷,因為他要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你不斷不行,你出不去。傲慢是瞋恚心的核心,這個核心能放得下,那其他也就比較容易。

  愚痴,這痴也是很麻煩的。愚痴的核心是邪知邪見,這個十善業道你看不邪見,《十善業道經》講不邪見,有的經上講不愚痴,邪見是在愚痴當中是最嚴重的,就是它的核心。如果邪見這個嚴重的核心煩惱放得下,愚痴其他的方面也就比較容易放下。所以臨終念佛,我們簡單來講,你貪瞋痴就跟三惡道相應,如果不貪、不瞋、不痴就跟三善道相應。臨終起個善念,跟善道相應,就往生到人天善道;起個惡念,貪瞋痴,就到三惡道去,臨終看哪一念比較強。臨終如果念佛這一念力量最大,這一念起現行,其他的念頭都不起來,那六道十法界沒有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才有阿彌陀佛,所以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平常我們念佛、念佛,最重要還是在臨命終那最後一念,要提起念佛這一念。平常念佛就像練兵一樣,兵家講的「練兵千日,用在一朝」,練兵練一千天練這麼長的時間,但是他用的時候只有一天。

  我們念佛人念佛一生用在臨終一念,那個最後那一念我們要提得起來,那我們就成功了,就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如果臨終那一念(佛念)提不起來,貪瞋痴這些念頭起來,那就到三惡道去。如果起個善念,到三善道。三善道是比三惡道當然要好,但是還是不究竟,還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沒有超越。所以佛勸我們提起淨念,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是淨念。過去的業都可以帶,昨天的都可以帶。甚至說今天,比如說今天早上、下午,我們現在是晚上,早上發脾氣,下午發脾氣,晚上你就不能再發,晚上要往生,往生最後這一念再發個脾氣,那就不行,那就起現行了,西方又去不了。所以帶業往生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它帶舊業不帶新業,不帶現行,現行就是現在,特別在臨終最後一念,那個時刻不能起來。所以為什麼現在我們注重臨終念佛?就是怕這臨終的人他生煩惱。

  平常他如果沒有定功,或者他修很大的福報,如果做很大的善事,修很大的福報,他臨終也不會有障礙,他一斷氣,沒有中陰身,他直接往生到人天善道。反過來講,幹壞事幹很大的他也沒有中陰身,他一斷氣就到地獄去報到,沒有經過中陰身,一個大善大惡,沒有中陰身。如果不是大善大惡,都要經過四十九天的中陰身,所以一斷氣,他神識沒有馬上離開。如果大善大惡的人,或者念佛往生淨土的人,他一斷氣他就離開,他的神識沒有停留在身體八個小時的問題。你看《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屈伸臂頃到蓮池」,屈伸臂頃,屈、伸,你看我們屈、伸,這樣就到蓮池了,可能一分鐘都還不用,他哪裡有八個小時?沒有。所以臨終真正往生,見到佛他走了,神識離開這個身體,他沒有中陰身停留在身體八個小時。

  所以真正往生,或者修大善大福報的人,他一斷氣他也馬上走,他也沒有中陰身,就馬上到人天善道。有的修得比較好的,他往生天道,看到天人也是列隊歡迎,馬上給他接走了,大善;造大惡業的,一斷氣就到地獄去報到,像重刑犯沒有經過法庭的馬上就抓進去,他也沒有停留。一般大多數都有。都有,我們沒有辦法確定把握這個人是不是往生到西方,有時候沒有很明顯的瑞相,我們不能確定,最好就是八個小時都不要去動他,因為你沒把握,萬一他還沒往生,他神識還在身體,第八識還在身體,這不能動。這個時候他前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不起作用,他眼睛也不會動,耳朵也不會聽,身體也不會動,也不能跟你講話了,但是他還有感覺,第八識還在。

  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在玄奘法師翻譯的《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裡面就跟我們講,根據這個經典給我們講,第八識是「來先去後做主公」。就是我們人投胎,我們人在母親胞胎裡面,還沒有形成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它先,是它來投胎,它最先來的。阿賴耶識一進入胞胎就有生命,他就有生命,所以你看懷孕大概一個星期他就有生命。雖然他這個人的身體還沒有成形,還沒有眼耳鼻舌身意,還沒有成形,但是已經有生命。因為阿賴耶識先進來,一受胎的時候它就先進來,所以來先,它來是最先的。去就是說死了之後,它最後離開身體,也是阿賴耶識。最先來投胎是阿賴耶識,最後離開這個身體也是阿賴耶識。

  所以根據這個經論,我們一般人都有這八個小時的中陰,一個停留在身體的時間。因此我們助念就不能動,為什麼?動了怕他生煩惱,生煩惱這時候他又不能講,不能講就氣在心裡,他一生這個瞋恚心就墮落到地獄道去,瞋恚跟地獄道相應。如果這個時候家人哭哭啼啼,讓他捨不得、放不下,到鬼道去了;如果這個時候再愚痴顛倒,就到畜生道去。愚痴也是很麻煩,像老人痴呆症是屬於這一類的愚痴,跟畜生道相應。臨終如果顛倒相現前,助念都很難幫得上忙,最怕這個。所以臨終這個病人他神智清醒,這個條件是最好,身體有病痛還不怕,身體有病痛他的頭腦還清楚,這不怕。最怕的他頭腦不清楚,不省人事,家親眷屬來也不認識,我們現在講老人痴呆症。這是醫學上的名稱,在佛法講叫愚痴相,愚痴顛倒相。所以我們念《彌陀經》佛跟我們講,平常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那臨命終時才心不顛倒,你心不顛倒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心一顛倒那就不行,就有障礙,顛倒就是愚痴心現前,貪瞋痴都是顛倒。

  我們念佛雖然不用斷煩惱,而且還可以帶舊業,不能帶現行。我們這一生要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平常也要有一點功夫。這個功夫跟其他法門來比都是不及格的,其他法門是不及格。其他法門你那個功夫得定都還不行,得定你將來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那還是出不了三界。得禪定,你沒有開智慧,沒有斷煩惱,不行,不及格。佛法的修學最起碼你要了生死,把這個標準再降低,最起碼你要證得須陀洹,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時候是證小果小聖,還沒有了生死,還在六道。不過證得這個果位,在六道裡面他只有人天兩道,他決定不墮三惡道,證得這個位次叫位不退。《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證得初果須陀洹,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一定證阿羅漢,就超越三界。雖然他沒有出離六道,但是他出離六道的時間是可以預期。不像我們遙遙無期,我們不曉得哪一年哪一月都不知道,因為我們還沒有斷見惑,還不及格。縱然你禪定功夫再高,不行。印度那些外道禪定功夫,我們佛門很多都還不如他,但是他沒智慧,斷不了煩惱,不能超越六道。

  我們淨土法門有一個方便,就是你只要有一點點功夫,一點點定,這個定還不是真正禪定,欲界未到定,有這麼一點功夫就可以。就是有一點定,但是還沒有達到色界定的標準,還在欲界。所以欲界第三層天以上,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天人有修福報還要有一點定,但是這個定還沒有達到色界的定,還沒有達到那個標準。所以他這個定在經上給我們講叫欲界未到定,未到就還沒有達到色界那個禪定,還在欲界。欲界第一層天四王天,第二層天忉利天,這兩層天都還沒有定,但是有很大的福報。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定功,但是有修福,你看我們的淨業三福,你有修福,這個福報大,迴向發願,你往生也沒有障礙。沒有得定,就是沒有得三昧,那你修福報,有大福報,你不要求人天福報,你把修的福迴向發願到西方那也行,臨終也是能夠往生。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修淨土修這個善,淨土這個善,有分定善跟散善。定善就是修觀想修到得定,得念佛三昧,在《彌陀經》講這一心不亂,這得三昧了,這叫定善,念到得定,這個往生是絕對沒問題。雖然沒斷煩惱,沒斷煩惱你只要信願念佛,這帶業往生,煩惱到極樂世界再斷,分兩個階段進行。修其他法門不及格,出不去;修淨土可以,你只要有這點功夫就能超越,這是淨土的方便。散善,就是得定也沒辦法。修福,淨業三福,這九品。所以《十六觀經》從第十四、十五、十六,這個上上品到下下品,都是修福。上三品是發大乘心的凡夫,我們要看他的註解要看清楚,發修大乘心這個凡夫,迴向發願,往生上三品,雖然還沒有得三昧,他可以上三品往生;中三品是修小乘善以及世間善的凡夫;下三品是造作惡業的凡夫,統統是凡夫。總是要有修福,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修福也非常重要,福能除障。我們沒有能力修到得定、得三昧,但是可以修福做好事,修福惜福,福報我們修也要惜,我們希望把這個福報用在臨命終,臨命終心不要顛倒,不要有障礙,不要受病苦的折磨,這是大福報。你看我們中國古人講的五福,最後一個就是壽終考,壽就是說他的壽命也很長,死的時候也很好死。俗話講好死好生,一個人他死去得好,知道他去往生的地方也是好的。

  我們念佛當然能夠伏煩惱這是最好,為什麼?我們能伏貪瞋痴慢這些煩惱,能夠用念佛來把它控制住,我們這一生就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平常念佛有這樣的功夫,臨終才有把握;如果平常沒有這個功夫,臨終就沒有把握。臨終沒有把握,就要看臨終那個時候的因緣如何,就看那個時候善根福德因緣好不好。善根福德是自己本身的,比如說臨終頭腦清醒;這因緣好,家親眷屬、朋友有學佛來幫助助念,這個緣好,這有可能往生。如果臨終緣很好,大家來助念,但是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夠,那也不行,也不能往生。比如說得了老人痴呆症,大家來助念,助念他也聽不懂,他也沒有辦法跟大家念佛,大家也幫不上忙。這是緣好,但是他自己本身的善根福德不夠。自己本身善根福德夠,那個因緣不好,遇到那些冤家債主,那些家屬不學佛,臨終來給他亂搞,本來能往生,被弄得就不能往生,這福報不夠,因緣不好,也是障礙。所以《彌陀經》給我們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這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是可以培養的,那怎麼培養?念佛。講到念佛,我們大家都聽得很多了,有時候煩惱一來就念不下去,事情一忙也忘記念佛了。這是有很多同修有這個問題,事情多、事情忙、繁雜了,特別是有煩心的事情、操心的事情。特別現在家庭兒女這個問題,那做父母操心一輩子,操心到眼睛閉起來斷氣都還在操心,你說這是不是有障礙?念佛念不下去,是在念那些事情,而不是在念佛,念這些兒孫、念自己的財產、念自己的事業,心裡所想、所念的都是這些,哪裡是在念佛?念佛是偶爾念一下,念這些時間長、多,念佛的時間很少,那這樣往生就沒把握。那往生要有把握,實在講這些都不能念,只能念佛。那幾個人能做到這樣?雖然這是帶業往生,條件比其他法門容易太多,但是對我們來講還是放不下,還是很困難。

  這是有很多念佛同修,特別聽經聽很久的同修,有這樣的一個感慨,沒辦法,拿這些煩惱沒有辦法,何嘗不想放下?就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看破。過去有人說,看得破忍不過,其實忍不過還是沒看破,真看破了那必定能放得下,還放不下就說明沒有真正看破。像黃念祖老居士以前在世的時候常講的,大陸北京有些同修也常常向他請教一些問題,關鍵的問題還是看破、放下。他說一般人沒事情的時候似乎都放下,這是特別指我們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他當然不提。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要放下,事情沒來的時候似乎好像放下了,但是事情一來,他說一樣也放不下。我們想一想,的確是這樣。那說明平常以為放下了,其實沒放下。為什麼?因為事情沒有來,沒有考驗,不知道,以為放下了;這個事情一來,一考試才知道不及格,沒放下。放不下,念佛帶業往生都有障礙,帶業往生是不用斷煩惱,但是也要把世間這一切身心世界要真的放下,那才去得了。

  願生西方,就是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必須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是這個道理,這我們不能不搞清楚。你說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又不願放下娑婆世界,那去得了嗎?那去不了,這個道理不難懂。所以信願行,願就是放下娑婆,願生極樂。講到放下,我們學佛的人大家也知道要放下,就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為什麼沒看破?我們沒有智慧,沒有般若智慧。雖然般若智慧是我們一般法門都是需要的,沒有般若智慧你就斷不了煩惱。但是我們淨土帶業往生,雖然不要斷煩惱,但是也要伏煩惱,你要暫時給它控制住,讓它不要發作,這樣就能帶業,帶到極樂世界再去斷,我們修淨土有這個方便。其他法門就不行,一定要斷。

  但是我們要暫時得到一點小小的定功,你沒有借用觀照般若還真不行。你看古大德給我們講,「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文字就是經文,佛給我們開示的這些道理方法,這文字般若,依文字般若你要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般若,要提起觀照,觀照功夫深才能證實相般若。在禪宗講就是他參禪的功夫分三層,第一層是觀照,能夠提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得力就能控制住煩惱;這個觀照功夫用深了就得定,在念佛講叫做三昧,照住,妄念不動。觀照功夫,就是念頭一動,才動馬上就發覺,發覺馬上就沒有。妄念不斷起來,不斷提起觀照,妄念馬上它就沒有了,這是觀照功夫得力。這個功夫用久他就照住,照住就得定了,心定下來。這個定再定久了,定功再加深,就是照見,《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自性般若全體現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照見。禪宗它分這三層功夫。

  我們淨土講的名稱不一樣,其實功夫境界是一樣,我們淨土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我們一般講,我們有功夫成片就能帶業往生,往生就有把握。我們講功夫成片就是禪宗講的觀照功夫得力。禪宗是用參話頭,提起一句話頭,妄念起來,話頭提起來,馬上轉過來。我們念佛是用念佛這個方法,妄念一起來,馬上提起念佛這一念,把它代替過來。我們在用功的時候,就是古大德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凡夫一定有妄念,沒有妄念就不是凡夫,肯定有,妄念一定會起來,它自自然然會起來。起來不怕,不要怕妄念起來,怕的是我們發覺得太慢,隨著這妄念一直跑,發覺太慢。這妄念在經上比喻作小偷到你家來,你看到小偷來了,你看住了,他就不敢動,他就不敢偷東西。他知道,你知道他,注意到他,他不敢動,東西就不會被他偷;如果你沒有注意到,東西被搬光了,自己還不知道。甚至還把他當作好朋友,還請他喝酒,那就功德法財都被他偷光了。這是把煩惱比喻作賊,叫煩惱賊,煩惱這個賊來偷盜我們的功德法財。所以要發覺得快。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我們念佛法門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是說禪宗才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念佛人覺遲就沒有關係了嗎?不是這樣。是一樣的道理,還是要覺悟要快,要發現得早,轉得快,那我們功夫就得力。所以平常用功就是在這個地方用。那我們在佛堂、在道場在做功課,這是做預備功夫,比如說誦經是提醒,也是提醒我們生活當中要提起觀照功夫。做晚課是反省,我今天做了多少?這樣不斷的提醒、不斷的反省,我們功夫才會提升、才會不間斷。所以早晚課的用意是在這裡。現在做早晚課都變成一個形式,住在道場沒有做早晚課,吃這一碗飯好像沒有一個付出,做早晚課好像是為了吃飯的,沒有做早晚課,吃這碗飯不好意思,做了就可以吃,好像為了吃這餐飯來做早晚課。這跟祖師大德定的早晚功課那個意義完全是不對。

  但現代人他也不懂,做個形式的,念經念給佛菩薩聽的,跟自己生活毫不相關,就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只能說在佛法裡面,我們這一生繼續加強種善根,佛經的印象種子加深印象,這一生不起作用。等到來生來世,哪一輩子知道提起觀照,那個時候就有作用。不懂得提起觀照,這個善根種子埋在阿賴耶識還是不起作用。等到哪一生懂得提起觀照,遇到這個緣會用功,那就起作用,這些過去的善根就起作用。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也不能不懂一點般若,我們不要說懂得像禪宗那樣大徹大悟。你看禪宗講觀照,我們念佛叫功夫成片,照住就是事一心不亂,照見叫理一心不亂,一樣的,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樣,那境界層次是完全一樣。禪宗它一定要到理一心,起碼要到事一心斷見思惑,他才能超越三界,最起碼的;他只有觀照功夫那還不行,觀照功夫縱然照住得定了,也還不行。得定,你斷煩惱了,那可以超越,沒有斷煩惱那還是超越不了三界。

  我們淨土就有個方便,你不要說到照住,我們有觀照功夫得力,有這麼一點點功夫,那就可以帶業往生。但是最重要,就是也基本上也需要有這條件。好像在學校,在一般諸佛的世界,我們現在用考大學這個百分比來講、來比喻,最起碼的大學也要六十分以上才錄取,六十分、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一百分,起碼要六十分算及格才能錄取。這就是起碼你要斷見思惑,這個門檻高。阿彌陀佛這所大學,百分之二十就可以了,二十分就夠了;其他諸佛的大學最少最少要六十分,那門檻就高了,阿彌陀佛二十分就可以了,二十分就錄取,這個考上的人就多了。但是總不能考個零蛋,考個零蛋這是不行,起碼要有一點點成績,那這樣阿彌陀佛那邊就收了。入了阿彌陀佛這所大學有個好處,你成績好、成績不好,到那邊都是一生成佛,這就方便太多了。

  現在我們還在這個世間,我們最重要的一個功夫就是要有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就是我們淨老和尚現在講經也常常講,就是看破,觀照就是看破。你真看破了,那你自然就放下,那個放下是絲毫不勉強。如果沒有真正看破,要放下很難,縱然勉強的放下也放得不徹底,總是有拖泥帶水,放得不徹底。你真看破了,他這個放下他自然絲毫不勉強。為什麼?他看到事實真相、他知道事實真相,他感受到、體會到這個真相,他很自然從心裡真正放下了,絲毫不勉強。如果沒有看破的話那很難。所以我們觀照功夫就是在行,信願行,要透過這個行,修行,在生活當中去行。行就是提起觀照功夫,你在做,在行、在做。你行的當中有一分的功夫,有一分的實驗經驗,幫助你信解更深入。所以信解行證,佛法大小乘修學都是這樣的一個順序,它是相關的,它不是分割的,相關的。信幫助解,解又幫助信更深入,解了你才會去行,你真正落實在生活當中去行一分,又幫助信解更深入一分。你行到證實經上講的效果,信解行就堅定了,就不懷疑了,因為他已經證實了。這些都要靠觀照。

  所以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我是偶爾翻一翻,有時候比較有時間翻一翻、看一看,也很有受用。所以這個修行,我們總得要,再忙還是要安排個時間,一天縱然是很短的時間都好,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你聽經也好,看看註解也好。早期我們淨老和尚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曾經講過《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很長,照江老居士他的註解。他的註解他也是集大成,再加上他自己修學金剛般若的經驗,他講的真的是有他的道理。如果我們真的這個身心世界能徹底放下,當然我們就不需要去學這些東西,一句佛號念到底也就好了;如果還放不下,那這個不能沒有。

  是不是有很多老阿公、老阿婆,他也沒有聽過經,也不認識字,人家勸他念一句佛號,他真的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像鍋漏匠一樣,他就老實念,這樣的人有沒有?有,像鍋漏匠就是,修無師也是,做泥水匠也不認識字,大老粗,但是他聽說淨土法門他就真能放下、真能老實念佛。這種人雖然這一生他不認識字,生活很苦,但是他能夠老實念佛,這也是過去世曾經在無量諸佛種植了深厚的善根,這也不是偶然的。如果不是在諸佛那裡種了深厚的善根,他不可能,不是說不認識字的他就會很老實,也不是這樣。我看到很多不認識字的,那也是很不老實。以前我們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館長往生前好像兩年,花蓮有一個女眾老菩薩,六十幾歲,今年應該是七十幾了,我記得她大我十二歲,一個女眾,也是沒念什麼書,就發心說要到來道場做義工,義工做了幾個月,做義工她就幫忙拖地這些。做了幾個月之後就跟我講,她說她想要出家,六十幾歲,都有孫子了。

  出家,有沒有出家那不重要,老實念佛比較重要。她就拜託我跟韓館長講,那時候在圖書館出家一定要韓館長同意才能收。因為住在圖書館,必定要經過韓館長同意才能收,她不同意就不能收。我還沒有跟韓館長講,我看看她,我說妳真要出家妳就學鍋漏匠,妳也不要去受戒。她說沒問題,這個道場粗重的工作她來做,就學鍋漏匠、修無師他們幹苦活,老實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年紀也大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要緊,她跟我講的是絕對沒有問題。我說那沒問題,我就去館長報告,我就跟館長報告。館長說可以,她來做義工。我說她說不受戒也可以,沒關係。館長說可以,道場多一個人來幫忙總是好的。出家幾個月,後來又有年輕的女眾,陸陸續續又很多人來出家了,悟莊、悟梵這些年輕的很多人來出家。出家她們大家都去受戒了,看到比她慢出家的去受戒,她就哭了,哭起來了。我說妳哭什麼?人家都去受戒,她沒受。我說妳不是說不受嗎?那個時候她就不跟我講道理了,以前跟我講的承諾都忘記了,現在看到人家去受她沒去受她就很難過。後來我就跟館長講。好,要受就去受!受了戒,不懂什麼叫戒。現在聽說回到高雄她女兒家裡,在道場住也沒有辦法跟人家相處。

  所以要老實不容易,如果不是過去世的善根深厚,也很難。不是說不認識字的他就一定能老實,也不一定。有的人他不認識字他很老實,這樣的人有,這樣的人一定往生,他真放下。真放下真的他一句佛號就夠了,他不需要聽經,也不需要念經,什麼都不用,一句佛號成佛就有餘了,這句佛號就是這麼好用。現在問題是我們不能老實念,常常忘記,還在念其他的,我們現在是不老實,沒辦法,所以才要聽經,懷疑,疑問一大堆。我們這個世界上這種人是佔絕大多數。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天天講經說法,他也沒有帶人家參一天禪,也沒有帶人家念一天佛,他每天都是講經八個小時,四十九年不中斷,為什麼?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助眾生斷疑生信。我們淨土信願行,其實所有的法門都是信願行,你有疑惑,你有懷疑,你的信心就不足,不足你就有障礙。一定要把你疑惑斷除,你信心才會生起來。所以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在哪裡?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信心具足,不用聽,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一段有很多意思,我們要來多多學習,所以多用一點時間也是有需要,明天再繼續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