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12/7/20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08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二頁,沒有經本的同學大家聽我念經文,第十二頁從第三行正宗分經文看起: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就是本經經文正宗分的開始。前面序分通序、發起序我們介紹過了,這是正宗分的第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回答前面總持王菩薩請問的問題。總持王也是代表我們大家來問的,並不是他自己不知道。他這個問是屬於利樂有情問,我們眾生有問題不知道怎麼問,代表我們來發問,所以他是屬於利樂有情問,並不是他自己不知道。他請問佛,為什麼這個法會,這個大會,有這麼大的光明?到底這個光明在大會中是誰所放的?是佛放的,還是菩薩放的,還是天人放的,還是魔王放的,魔王也有光?請問釋迦牟尼佛這到底誰在密放神通,放光?請佛來跟大家說明。

  佛告訴『總持王菩薩』,『善男子』,這是對「總持王菩薩」的一個稱呼「善男子」。善男子在佛法講就是有深厚善根的男子。所以我們在經文上,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具體的講,就是《彌陀經》講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的男子、女人,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佛法沒有善根他不能接受,能夠接受佛法,能夠學佛,聽佛講經說法能夠理解,這是善根。善根有淺深不同。一定要有善根,沒有善根他不能接受。『汝等當知』,這是佛對總持王菩薩,「汝」是指總持王菩薩,說善男子你,這個當然是指總持王菩薩,因為這是總持王菩薩代表大家來發問,問這個問題;「等」就是包括與會的大眾,與會大眾我們在序分看的是無量無邊,每一類的都無量無邊。你看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大阿羅漢也無量無邊,色界天人也無量無邊,欲界天也無量無邊,天龍八部、鬼神等眾都是無量無邊,說不盡的,太多了。所以這個等它是涵蓋的言詞,就是包括所有的大眾,也包括我們在內。我們今天聽到這部經典,來學習這部經典,我們就在這個字涵蓋當中,也包括我們。汝等,所以等這個字是涵蓋性的言詞。「當知」就是應當要知道,佛就告訴我們,我們應當要知道。

  『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這個「菩薩摩訶薩」前面簡單跟大家報告過,這菩薩不是一般菩薩,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而且是等覺菩薩,還不是初住菩薩、二住菩薩,是等覺菩薩,就接近成佛了,等覺再上去就妙覺,成佛了。『名曰觀世音自在』,一般我們稱「觀世音」,就在一般經典上講觀世音菩薩。這個地方上面這句經文說,「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當然這是針對菩薩的稱呼,他的名號,下面就給我們講出這位菩薩的名號,叫觀世音自在。一般我們稱觀世音菩薩比較多,講到觀世音菩薩大家就很熟悉。也有經文我們看到觀自在菩薩,這是在《心經》,《心經》他叫觀自在菩薩,在《普門品》叫觀世音菩薩。所以佛這個說法就把這兩個名號都給我們說出來,就把它一起說出來,「名曰觀世音自在」。

  觀世音菩薩,用這個名號主要是在果位上,菩薩這個果位上,利益眾生的名號,利益眾生稱觀世音。自己修行稱觀自在,這是對自己修行來講。《心經》我們大家都念得很熟悉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自己修行,自己修行修到照見五蘊皆空,那就得大自在了!因為度一切苦厄了,自己度過一切苦厄,所有的苦、所有的厄難都度過了。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就叫觀自在菩薩。度一切苦厄就得到大自在、大解脫了,這是對自己修行成就這方面來講,所以這是自受用,稱觀自在是自己修行成就這方面,自受用。觀世音是幫助眾生這方面,偏重這方面,利益眾生這方面來講,自己成就了,成就之後要度眾生。

  觀音菩薩觀察世間眾生的音聲,眾生有什麼需要、有什麼需求,菩薩就有應,所謂三十二應身。三十二不是說三十二種,是三十二大類,每一類都無量無邊,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觀音菩薩他就能示現什麼身分去幫助他。每個眾生他現前需要的身分都不一樣,同一個眾生,就我們自己來講,每個階段我們的需求也不一樣。因此觀世音菩薩他隨類應身就無量無邊。就在此時此地,此時就是當下這個時候,當下這個地方,所謂無處不現身,「千江有水千江月,千處祈求千處應」,這是觀音菩薩,哪裡有求哪裡就有應。兩個名號佛都給我們說出來了,所以我們看到經典上講的觀自在、觀世音是同一個名號,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下面講,『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他成就已經很久了。在經上講觀世音菩薩其實他早就成佛了,他的佛號叫正法明如來,為了幫助眾生,從佛的地位退到菩薩的地位,用菩薩的身分來度眾生。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我們看到經文,觀音菩薩他起來報告,他是怎麼修行達到圓通的,圓通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向佛以及大家報告,就他無量劫前遇到一尊佛叫觀音如來,教他聞薰聞修,修耳根圓通,他依照這個方法修成就了。所以觀世音、觀自在是個通號,我們不要很呆板的認為這是某一個人是觀音菩薩。還有人說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是老的還是小的,是在家還是出家?給大家講都有,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在家出家,你只要依這個法門去修,修到證得圓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就叫觀世音菩薩。如果妳是個小女孩,修耳根法門,妳明心見性了,妳就是觀音菩薩,那個小女孩就是觀音菩薩。你看《妙法蓮華經》講龍女八歲成佛,龍女八歲牠就成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龍還是畜生道,前面我們看到的天龍八部,牠還不是人道,畜生道的女眾,年紀不大,八歲,很小,牠就明心見性,牠就成佛,你看畜生道的女眾,而且年紀還很小,牠也能成佛。

  所以每一尊佛菩薩,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他修學的法門,不是只有一個人,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你明白這個道理,就像我們世間的學校一樣,大家念大學都知道,大學裡面科系很多,有物理學系的、有國文系的、文學系的、外語系的,一個大學起碼有十幾個學系。每個科系它這個科系的名稱,比如說你讀物理的,或者讀商的、讀經濟的,它這個科系的名稱就好比我們佛經講的法門一樣,你學這個科系,學這個法門。你讀物理學讀到博士了,那讀到物理學博士的人不止一個人,也不限定男的還是女的,老的還是小的,都有,男女老少都有,他只要念到這個學位,他就是這個名稱。所以佛經裡面講佛菩薩名號都是代表修學的法門。

  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教學的宗旨,你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他是成佛了,三千年前在我們地球上的印度示現成佛,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的佛號大家都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他還沒有成佛他也不叫釋迦牟尼,我們在傳記看到,他的父親是迦毘羅衛國的國王,他的父親叫淨飯王,他俗家的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太子。後來十九歲出家修行去了,三十歲成佛,成佛他的佛號叫釋迦牟尼。釋迦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能仁,能夠行仁慈之人。在新店明乘法師他有辦一個學校,叫能仁家商,取這個釋迦,翻成中文叫能仁。牟尼是寂默,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這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來對治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煩惱習氣,來建立的一個佛號,就是現前這個階段、這個時期。這個時期娑婆世界眾生他的問題在哪裡?他的煩惱習氣是哪一方面比較嚴重?不是佛他自己喜歡哪個名號,佛他沒有起心動念,他也沒有名號。這個名號都是為度眾生建立的,佛自己心清淨,一法不立,這些都是度眾生的,看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大多數缺乏慈悲心,沒有仁慈之心。我們看看我們現前這個地球上的人類是不是這樣的?的確是這樣。

  你看佛這五戒、十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為什麼把這個擺在第一條?這個世界的眾生很喜歡殺生,殺害眾生。殺生吃肉大家都認為正常,沒有想到眾生被宰殺那個時候的痛苦,這就是沒有仁慈的心,沒有慈悲心,把自己的快樂建設在眾生的痛苦上,沒有仁慈心。所以佛用釋迦,能仁,就是他能夠行仁慈,就是教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要仁慈,不能太殘忍。牟尼是寂默,寂是安靜,寂默就是禪定,原來印度梵文叫靜慮,安靜的靜,慮就是思慮的慮,安靜才能夠思慮,才有智慧。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心浮氣躁,特別是現代人,學西洋的這個亂蹦亂跳的,這個身心像猿猴一樣一刻都停不下來。心浮氣躁,心就定不下來,定不下來就沒有智慧,那沒有智慧這個妄念就很多,心不清淨,身心煩躁不安,這樣會造成社會動亂。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現前的眾生很大的毛病。所以佛三千年前成佛了,用這個來對治我們世界現前眾生的毛病。佛,成佛都稱為佛,佛都是一樣的,這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覺的意思。

  觀音菩薩「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我們常常聽,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不管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統統是大慈大悲。不是說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難道地藏菩薩他就沒有大慈大悲嗎?文殊菩薩沒有大慈大悲嗎?普賢菩薩沒有大慈大悲嗎?都有,都一樣。只是每一尊菩薩他代表我們自性性德的一方面,他代表我們性德哪一方面。我們自性的性德它是很多,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實在講,講也講不完,說不盡,只能舉出幾個例子,舉出一些佛菩薩的名號來代表哪一方面的,太多了。我們從這個表法當中舉一反三,這樣去體會,我們自性德能它是無量無邊的,在無量無邊當中舉出幾個例子來代表,是這個意思。所以說每尊佛菩薩他都有他表法的意思,他教學的宗旨,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這裡講大慈大悲,上面加個「成就」,這兩個字是個關鍵性的字眼,往往我們看經文,像這些關鍵性的字眼我們都會疏忽了,我們往往就是念過去就疏忽了。大慈大悲是大家都有的,不是說菩薩有,我們眾生都沒有,不是這樣,佛菩薩有,一切眾生都有。這佛在《華嚴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說一切眾生,包括螞蟻、蟑螂都有,都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德相。但是現在如來智慧德相都現前,得到受用,眾生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德相,現在得不到受用。什麼原因?佛一句話給我們說破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簡單講,如果詳細講就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因為眾生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原因障礙自己自性裡面的萬德萬能,障礙住了,是這個原因障礙住。現在我們要恢復自性的德能,沒有別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我們自性的德能它就現前,就成就了。

  這個大慈大悲,我們經上常看到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佛菩薩,才有大慈大悲。我們現在還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有大慈大悲,但是不能現前,我們現在充其量我們有眾生緣慈悲就算很不錯了。昨天跟大家報告的,你的心量擴大,不只為一家人,為一個國家,甚至不只為一個國家,為整個地球所有的國家,整個世界,乃至地球以外的星球,那裡的眾生你也要幫助他,這心量就比一般人大很多,這眾生緣慈悲。我們一般人大部分是愛緣慈,我們一般人愛緣慈,我喜歡的人,跟我有關係的人,跟我關係比較好的人,我會幫助他;跟我沒有什麼關係,我不喜歡的人,我們對他就沒慈悲心,慈悲心生不起來。一般人在愛緣慈悲。愛緣慈如果能提升到眾生緣慈,這就進步了。

  法緣慈,這是四聖法界的聖者,證阿羅漢果以上,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還沒有見性的佛,天台宗講相似即佛,十法界的佛,他們的慈悲是法緣慈,他們也學習明心見性的佛菩薩要度眾生。他證得這個果位,他的慈悲就提升到法緣慈,比六道眾生那就大太多了。但是還不能跟明心見性的佛菩薩相比,他這個當中還是有條件的。只有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說他沒有任何條件,同體大悲,知道自己跟眾生是同一體。為什麼?他覺悟了,他看到事實真相,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他同一體,分不開的。

  同一體,眾生有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眾生得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因為他是一體。好像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所有的器官、四肢,這是一體。那快樂,這個身體就得享受;痛苦,也是這個身體都一起承受這個痛苦。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享受快樂,整體的都在享受,受苦也是整體在受苦。受苦的時候總是無條件去幫忙的,這不會講條件的,我們這個身體哪裡病痛了,左手癢了,右手去抓一抓。這右手不會說,那你給我什麼條件,或者喜歡不喜歡,我要考慮考慮要不要去幫你?沒有,很自然它就幫。為什麼?一體,知道這一體。如果不知道一體,他就在這個當中起分別執著,他不幫忙,不幫忙大家都受損害。菩薩大徹大悟,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眾生有苦難,當然他就沒有條件的去幫助眾生,所以眾生有感,菩薩他就有應。菩薩沒有怨親,但是眾生這方面有,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真相,這方面有。菩薩那邊他沒有,他怨親平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悲能拔苦,慈能與樂。

  所以這句經文關鍵在「成就」,成就是成就什麼我們一定要明瞭,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個成就。如果你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想學菩薩這個大慈大悲學不來,沒辦法。為什麼?我們有分別執著、有無明這些障礙在,這個大慈大悲的心我們生不起來。所以必定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大慈大悲這個心就成就了。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很早就成就了,成就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特別就是度眾生的,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有諸佛菩薩不管發什麼願,他的總原則就是四弘誓願,總原則都離不開四弘誓願,都是四弘誓願。只是每一尊佛菩薩他發的願有些不同,但是這總原則是相同的,都是要度眾生的,要斷煩惱的,要修法門的,要成佛道的,這是都相同的。阿彌陀佛也不例外,十方諸佛都一樣,佛佛道同。只是每一尊佛他發的願這有多有少,或者針對哪一方面、針對哪些眾生發的願。總而言之都是大慈大悲,都是要給與眾生最大的安樂,拔除眾生所有的痛苦,都是這個願,這是總原則,成就大慈大悲。

  下面這句經文講,『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這一句經文,「善能修習」這四個字,也是這一句經文的關鍵。修習,我們一般講修學,或者修行、修正,這裡的意思修學實習,習就是實習,習就是去做,修學實習。加一個「善」能,這個字就非常重要,就善能修習。我們修學佛法、修學世間法,這個善能修習的善就很重要,很關鍵。這個善學的人,真的是事半功倍;不善學的人這效果就很差,學得也很辛苦。善它也有善巧方便這個意思,佛菩薩講經說法善巧方便。我們自己修行是不是也要善巧方便?當然也需要,沒有善巧、沒有方便,這修學都會有障礙。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有慈悲心想要幫助眾生,但是你沒有方便,眾生他不能接受。你好心好意要幫助他,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這慈悲就是想幫忙眾生幫不上忙。所以要有方便。慈悲為本,根本就是慈悲;方便為門,要有善巧方便。我們自己修學佛法、幫助眾生都要有善巧方便,這樣才不會有障礙。

  所以善能修習,我們在修學實習過程當中,這個善巧方便就非常重要。你有了善巧方便就非常活潑,你的學習也會學得很快樂,不會學得枯燥無味。我們學習為什麼會退轉?學到最後枯燥無味,沒味道。學了半天,不要說斷煩惱,煩惱減輕一點也都辦不到,很容易就退心,就不想學,學不下去了。我們看學佛的同修,再看看我們自己,可能也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出在哪裡?不善學,不能夠善學,不懂得善巧方便,這學習就很困難。所以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字眼,我們也要學習,菩薩表演給我們看,就是在教我們。我們不要看這個經,這是觀音菩薩的事情,好像跟我們都沒有關係。跟我們沒有關係,佛跟我們講這個經也沒有必要,那佛跟大家講這個經就不需要了,他關起門來跟觀音菩薩一個人講就好了,何必大會那麼多聽眾?不是只有對觀音菩薩講,那是對大家講的,大家都要這樣修學的,這是佛教我們。你看釋迦牟尼佛,你看這短短的一段經文,把這修學的要領、重點都給我們提示出來。如果我們沒有細心去體會,可能就囫圇吞棗就這樣看過去、念過去。

  下面講「無量陀羅尼門」,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總持的意思,所以它的意思叫總持。你看佛告總持王菩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個總就是所有一切法都包含在裡面,持,這個義理都要保持,沒有遺漏的,所有一切法的義理都涵蓋在裡面。一般我們講陀羅尼都是指咒語,咒語就是總持的意思。總持我們用比較一般的話來講,就是總綱領,提綱契領,總綱領。我們學習如果能抓住一個總綱領,那就很快了,很快就能成就。如果抓不住總綱領,學了半天,這個效果也很有限,時間花很長,甚至有的走冤枉路的,這些都大有人在。所以「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他能抓得住總綱領來修學,這真的是事半功倍,在很短的時間就能成就。

  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給我們開示,這個佛法的修學,它要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是善能修習。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一個道理通了也通一切義理,這一切義理都總持不失,這是善能修習。所以我們還沒有斷煩惱之前,要守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煩惱斷盡了,我們就可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沒有障礙,因為一經通經經通。《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從一門入進去,那所有的法門你都通了,沒有一樣不通,這也是善能修習它主要的一個意思。佛菩薩也是教我們,示現表演給我們看,你看觀世音菩薩他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

  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了什麼?『為欲安樂諸眾生故』。這句就是四弘誓願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為了幫助眾生。「為欲」,欲就是希望,或者達到,讓眾生得到安樂,這個很重要。我們眾生,這裡講「諸眾生」,眾生種類太多了,眾生就是眾緣和合生起的一切法,有情的動物就眾緣和合生起的生命,或者生物。這個佛法講眾生,它分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無情眾生就是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這些無情眾生,這些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我們一般講植物、礦物、動物,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統稱為眾生。我們一般講就是對有情眾生,有情識的動物,當然也包括無情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華嚴經》講的。一般講比較偏重在有情眾生,當然也涵蓋無情眾生在裡面。

  「為欲安樂諸眾生故」,這句話就是很明顯告訴我們,眾生過的日子不安樂。如果眾生過的日子很安樂,那佛給我們講這句話就沒有意義了,眾生都很安樂了,他何必還要去安樂眾生,給眾生得到安樂?那就沒有必要了,眾生他已經很安樂了。我們看到這句經文就要知道,眾生他沒有安樂,眾生心不安,過的日子也不快樂。大概在二十年前,那個時候我還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天早上,我們淨老和尚帶我跟他到銀行去,那時候在景美街上有個中小企業銀行,去存一些印經款。我們淨老在那中小開個帳戶,有人要印經,委託印經的印經款,或者人家供養他的錢,他存起來印經,做講經的錄音帶,這些來跟大眾結緣,主要是印經。所以那天我們就吃過早餐,大概八點多就到銀行去,一般銀行都是九點開門,大概八、九點。

  那個中小企業銀行隔壁有一家好像是美容店,八點多他們有十幾個員工,十幾個小姐在那邊,他們那個店裡面規定的,大家在那做個好像訓練一樣,訓練調整她們的心情這些,有一個帶頭在跟大家講話。我跟淨老和尚剛好從她們前面走過去,站了一排,前面站一個小姐,一排站了十幾個。那個人就對她們一排小姐講,妳們快樂不快樂?她們都回答我很快樂。她們回答這句話,剛好我們就從她們面前走過去,老和尚聽到了,當然我也聽到。我就聽師父隨口回答一句,師父說真的嗎?她們說我非常快樂,師父說真的嗎?我跟師父走過去。後來我就聽師父講這句話很耐人尋味,她們那些小姐說我很快樂,師父說真的嗎?後來我想想好像她們不太快樂,我看她們臉部的表情都不是快樂的樣子,但是好像她們店裡面規定都是要這麼講,實際上心裡很不快樂也要說我很快樂。所以師父才會說真的嗎?到底是真的快樂還是假的?

  我們學佛的人學了經教,對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體會總比一般人認識得要清楚。佛在《法華經》給我們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六道沒有安全的地方。也就是說,在三界六道裡面沒有安樂的,沒有真正一個安樂的地方。佛在《法華經》,就是《妙法蓮華經》,在《法華經》用火宅來比喻,火宅就是這個房子失火了,這個人住在裡面他還不知道,那很快就被火燒死了。所以佛把三界六道形容火宅,就在三界六道,你還沒有出離這個三界六道,就像住在失火的屋子裡面,雖然還沒有燒到身體,但是很接近了。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眾生在三界六道不安全、也不快樂,沒有安全感,日子過得很苦,沒有快樂。所以《法華經》也講三界統苦。這苦,苦苦、壞苦、行苦,這是三苦。苦苦就是這個苦它不會變成快樂的,苦就是苦。比如說你肚子痛,很苦,那會不會變成很快樂?不會,受這個苦就是苦。肚子痛的時候不會說,我肚子痛很快樂,不會這樣,那叫苦苦。被人打一下很痛,再打一下不會變成很輕鬆,更痛。

  所以佛說四聖諦法苦集滅道,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就是真實的意思,真實叫諦。那苦諦就是苦是真的,我們現在也有感覺快樂,那快樂是假的,苦是真的,所以叫苦諦。苦從哪裡來?從集來的。集是什麼?煩惱,你有煩惱,集是因,苦是果。滅,滅什麼?滅苦,滅諦就是滅苦。這個苦可以不可以消滅?可以,這個也是真的,可以做得到。但是你要修道,道諦,修道就是你要斷煩惱,你煩惱斷了,這個因沒有了,那個苦的果就沒有了;你沒有斷煩惱,你想離苦得樂那就不可能。所以三界統苦,你看三苦。還有八苦,生老病死這是我們生理的苦,我們這個身體生理的苦,一切動物都有生老病死,做總統、做皇帝也是生老病死,做乞丐也是生老病死,沒有一個能例外的,身體生理的苦。心理有求不得苦、怨僧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這是精神上的苦,心理的苦,八苦。三苦、八苦。

  三界裡面三苦、八苦都有,你說在三界六道有安樂的地方嗎?縱然你生到天道,生到生道天人比人間好太多,壽命也長。你生到欲界天,比我們人間那好太多了,享受,我們人間也不能相比,壽命也比我們長,身體也比我們好。那色界天人就比欲界天就更殊勝。但是欲界天、色界天這些快樂有時間性的,時間一到,福報、禪定失去了又要往下墮落。所以他那個快樂是個暫時性的,不是永恆的,所以他那個樂叫壞苦,會壞掉的。欲界、色界,欲界是有苦苦、壞苦、行苦都有,色界天人他沒有苦苦,因為他得禪定了,但是他有壞苦。禪定很快樂,禪悅為食,但是那個禪定有時間性的,他不能永遠保持,那個定功失去,禪定一退失,他又往下墮落,那就苦了,那就壞了,壞苦,那個快樂過去苦就來了。無色界天人他沒有肉身,沒有身體,也沒有居住的宮殿,只有精神存在,他沒有苦苦、沒有壞苦,但是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的心還是遷流不息,他那個禪定的功夫,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最長八萬四千大劫,八萬四千大劫時間一到,他那禪定又退失,又往下掉了,有的甚至掉到地獄去了,所謂爬得高,摔得重,行苦。

  所以沒有出三界,統苦。佛在《法華經》講三界統苦,「猶如火宅」。現在看到好像有安樂,安樂的時間過去苦就來,就叫壞苦,那不是真正快樂。那個樂過去了,你後面跟著就是苦,所以那個樂就是壞苦,不是真正快樂。真正快樂是永恆不變的,那才是真正快樂。在我們人間,我們就比較好體會,你看我們人間有一些人福報很大,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有地位,又有錢有勢,身體又好,事事如意,享受人間福報,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不是永恆的。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我們在這個世間享受愛欲,榮華富貴,不能永遠保持,到最後都要別離,別離的時候愛別離苦就來了。所以現在在享受這個快樂,這不是真正快樂,這是壞苦,你這個樂過去了,那個苦就跟著來。苦苦那就更苦了。所以這在三界六道沒有真正安樂的,這是講三界裡面。

  超越三界,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他是比我們安樂,因為他們不需要受這個分段生死之苦。但是他們還是有變易生死,不過他那個苦比我們輕太多了。但是我們凡夫,三界六道的凡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這個苦都有,我們都具足。四聖法界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他們沒有分段生死,他們只有變易生死。那等於說解脫他解脫了一半,他比我們三界六道的眾生來講,他是比我們安樂多了,比我們得自在多了,他們得一個階段性的解脫。但是還沒有圓滿,一定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達到妙覺位,才究竟圓滿。

  觀世音菩薩他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了就是要給與眾生得到最大的安樂。最大的安樂就是幫助眾生成佛,那個安樂才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安樂是幫助眾生成佛。眾生還沒有成佛之前,每個階段菩薩也會讓眾生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安樂。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六道生死輪迴,在生活當中有時候受到苦難,那菩薩幫我們暫時解除這些痛苦,讓我們得到現前的安樂。特別我們六道眾生,需要菩薩來幫助的就非常多,而且非常需要。不但需要,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多災多難,天災人禍愈來愈多,現在是更迫切的需要。

  要得到究竟安樂,只有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這個經後面,觀音菩薩也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他跟大勢至菩薩幫助阿彌陀佛來接引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的。所以真正安樂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究竟圓滿的安樂。我們沒有往生西方,不要說在六道,就是在四聖法界,還不能算究竟安樂,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究竟安樂。我們還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在現前還住在這個世界,我們每個階段也都有需要,常常遇到一些苦難需要菩薩來幫助,讓我們暫時得到安樂。所以菩薩大慈大悲,他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的就是要讓眾生得到安樂,而且要讓眾生得到究竟安樂,這個意思我們要明白。究竟安樂就是勸眾生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得到究竟安樂。你看《彌陀經》講,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安樂,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六道生死輪迴,那沒有一個真正安樂的地方。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特別我們修淨土的同修要明白。

  『密放如是大神通力』,這一句給我們說出來了,那些光明,那個大神通,是誰所放的?觀世音菩薩他放的。「密放」就是他放的光是不可思議的,深密,那不是祕密,是深密,一般人不能理解,稱為密。其實佛法沒有什麼祕密,那我們不懂就覺得很深密,我們不能理解。如果上根利智的人一看到佛菩薩放光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根利的,不用講。放了光,我們看了半天也看不懂,總持王菩薩才代表我們來請問佛,是這個道理。你看有很多大乘經典佛還沒有講經之前先放光,你看《無量壽經》、《地藏經》都是先放光。佛先放那個光幹什麼?上根利智的人一看到佛光他就開悟了。那業障比較重的眾生,看了佛放光他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他有疑惑,提出問題來請教佛,佛才把這個放光的原因給大家說明。這個一般對中下根器,或者對上中下根器的人,講經說法,用言語來講。那上上根的人,他一看到放光他就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不用再講了,你都明白了。你明白了那就沒有密。密在哪裡?密就在我們自己心裡,不是在菩薩那裡,在自己。

  所以你看《六祖壇經》,惠明大師他是一個將軍出身的,四品將軍,後來出家了,跟五祖出家。五祖把這個衣缽傳給惠能,他也是跟大家一樣不服,去追,要去把衣缽搶回來,要給神秀大師。結果被他追到,追到了,六祖就把那衣缽放在石頭上,人就跑去草叢裡面躲起來。惠明大師他是個武將,武將力大無窮,一過去石頭上就要把衣缽拿走。結果一去拿,那個衣缽拿不動,他這怎麼可能?那衣缽有多重?他又是一個四品大將軍,是大力士,那個衣缽一點點那麼輕,怎麼會拿不動?拿不動,這有護法神護著。這個時候他忽然覺悟了,知道這個衣缽不是隨便人都可以得的,這時候他的念頭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轉過來他就喊,喊行者,喊惠能大師,說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而來。這個時候他念頭轉過來了,他說我是為了求法而來,不是來搶這個衣缽的,請你出來給我說法。這個時候惠能大師就從草叢出來,就坐在那個石頭上,坐在石頭上,等惠明大師他也坐下來,他心沉靜下來,就跟他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給惠明大師講這句話,惠明大師當下就大徹大悟,就給他頂禮了,大徹大悟。他大徹大悟,再問六祖大師,還有沒有什麼密法?大師給他講「密在汝邊」,密在你自己那裡,不在我這裡,在你那裡。所以這個密它是深密,這是我們的自性。

  觀音菩薩密放如是大神通力,放大神通,這根性利的人他就大徹大悟。所以這裡頭的密一定要知道,菩薩這樣的一個示現都是啟發我們的,讓我們覺悟的,在禪宗講讓你去參的。如果我們有恭敬至誠心,讀經、聽經、看經就會開悟,聽不明白也不要緊,不要去想,多聽自然就明白了。我們現在災難很多,我們自己本身各方面有很多苦難,身體不健康,多病,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物,生活當中方方面面的問題非常多。所以需要菩薩來幫助也非常多,多方面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正宗分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真正上根利智的人,這段經文看了他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全部明白了。我們不是那個根器的,下面我們接著還要再學習。佛講的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就是觀音菩薩他講的。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面的經文我們就下個星期二晚上七點半我們再繼續一起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