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一瞻一禮,表裡一如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20/10/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09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一面,我們從倒數第二行中間看起︰

  【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內,以同體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釋迦文佛,特昇忉利天中,報聖母恩德,諄諄付囑以頻申。令向佛法中,獻少水少華,並脫幽途之苦。】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這一段沒有能講完。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俾從大士前,能一瞻一禮,咸蒙勝地之歡。功莫京焉,義叵量矣。】

  到這裡才是一段。這段是說明本經的緣起,這部經是什麼因緣發起的。青蓮法師給我們提出一個修學的總綱領,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果然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一定能夠脫離惡道的苦惱,不墮三惡道。如果將自己的功夫更能向上提升,這就是末後這一段講的。我們在菩薩的面前『一瞻一禮』,瞻禮的含義很深,「瞻」就是看著菩薩,「禮」對菩薩一個禮拜、頂禮。瞻禮不是說你每天看菩薩的形像,頂禮幾拜,你就能得福,這個未必。要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連世間聖人都教導我們,「表裡一如」,你就得利益了。瞻禮是外表,外表很有禮貌、很恭敬,內心要是不相應,依舊是得不到利益。正如古人批評念佛人,念佛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裡還是胡思亂想,跟他講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在口中每一天佛念這麼多,但是內心,這心裡沒有改變,還是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習氣,那這樣喊破喉嚨也枉然。跟此地講的是同樣一個道理,表面上對佛菩薩再恭敬,心裡面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沒斷,沒有伏住,那也是枉然,也是無濟於事。所以在瞻仰這當中的深義,甚深的意義,就能夠想到菩薩在經典當中對我們的教訓。看到地藏菩薩,就想到《地藏經》地藏菩薩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怎麼做,這些教訓就想起來了。所以見到菩薩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就提醒我們這一樁大事,立刻就想到菩薩在經典裡面對我們的教訓,教我們什麼。這個瞻有功德了,看到菩薩就想起來了。禮是什麼?禮是奉行。想起來了、提醒了就立刻照做,這是禮。由此可知,瞻是提醒我們解門,解就是我們要理解,對菩薩的教導我們要能夠理解;禮是提醒我們行門,理解之後我們生活當中要照這樣去做,落實在生活當中才能收到效果,瞻禮它甚深的意義在這個地方。所以不是說表面上我們看看菩薩,然後向菩薩頂禮幾拜這樣就得福了,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

  在早年美國達拉斯,就是我們老和尚那裡建一個佛教會道場,達拉斯有個同修提出一個問題,說在佛七法會當中頗能攝心,就是參加佛七的心感覺還滿清淨的,但是回家之後,這個心又散亂了。我想這個問題有很多同修應該都有同感,妄想雜念又起來了,這是怎麼一回事?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古今皆有,古時候、現在都有。所以學佛的人學一生都不能成就,還要等待來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哪一個人不是這樣,都是這種現象。佛經說得沒錯,每個同修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用功努力,都在修行,無量劫搞到今天。今天我們想想,我們成就在哪裡?不能成就的原因在什麼地方?答案就是沒放下,不肯放下。為什麼不肯放下?對於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認識清楚,對這個事實真相不夠透徹、不夠明白,依舊迷惑在虛幻境界之中,我們還是迷惑在我們現前這個虛妄幻化的世界當中,把這個世界都當真,都放不下,是這個因素造成的。如果你真的把這些依正莊嚴,我們娑婆世界這些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就是講現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我們看到這山河大地、整個宇宙,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把這個幻相看清楚了。這些現相佛講得很好,《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的人事物,夢醒過來都沒有了。夢幻泡影,《金剛經》講的這一句經文我們也聽得耳熟,可是總沒有把它看成是夢幻泡影,總以為它是真實的,所以在生活當中做不到自在隨緣,還是攀緣,還是依照自己妄想煩惱在生活、在過日子,沒有把這個煩惱捨棄。佛教我們放下是放下這個,但是我們沒有放下。我們把妄想、煩惱放下之後,我們的生活就依智慧,不依煩惱,就得解脫、得自在。

  最近我們也跟同修在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江老居士講「作觀」很重要,觀是觀念,轉變觀念,觀照功夫很重要。我們這些道理聽也聽得很多,聽得耳熟了,為什麼做不到、放不下?因為沒有深入去觀照,因此我們這個心還是轉不過來。所以這個玄義講的重點也是在這裡,怎麼修觀,這個非常重要,修行能不能成就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個道理說起來,我們也不能說不懂,我們也懂,甚至於我們自己也會說,為什麼做不到?兩個因素,第一個,自己業障習氣太重,不知不覺起現行,這是第一個。我們大家如果仔細去體會,應該可以發現,的確自己的煩惱習氣,知道是知道,但是習氣一上來就控制不住,習氣太重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對於事實真相沒有透徹的認識,有一點認識,但是不夠透徹,所以依舊起不了作用。為什麼不能透徹?就是沒有用這個觀照功夫,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現在要加強的就是在觀照,這個非常重要。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了不怕,無始劫以來,我們打妄念打得很習慣,它很自然會起來,起來不要怕;怕我們覺悟太慢,就隨著妄念跑了,被它轉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要提起觀照,要時時刻刻提醒,一下子沒有提起觀照,一下子又沒了。

  經文「一瞻一禮」的甚深義趣不知道,這個地方講對瞻禮的意義如果不知道,以為自己依教奉行了,經不是這麼講嗎?瞻仰菩薩,禮拜菩薩,這我都做到了,可是經上講了這麼多的利益功德,我怎麼沒有得到?於是就產生懷疑,對聖教、對這個經典起了懷疑,認為這個經上講的不可靠,不是真的,大概都是勸人為善。生起這個念頭的人多,自古以來太多太多了!這是怎麼一回事情?以自己的觀點、以自己的想法看法,推測佛菩薩的教誨,對聖教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去認識。這個人對於聖教沒有信心,還是相信自己的妄想、妄念。《華嚴經》上教導我們「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不能建立,怎麼能成就?信心這樁事情實在是真難!在《彌陀經》佛給我們講難信之法,不但淨土法門難信,實在講佛法都很難信,淨土是難信當中的難信。佛法,實在講一般世間人都很難相信,我們可以看看這個世界這麼多人,七十幾億人口,有幾個信佛的?你去看就可以理解了。

  過去家師淨老和尚他出家了兩年才去受戒,受了三壇大戒,當然他就回去台中看李老師,也是給老師謝戒,感謝老師的栽培。見到李老師,李老師看到他回到台中,第一句話就跟他講,你要信佛!遠遠的就喊著: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家師當時聽了就呆住了:我都學佛這麼多年,也學習講經了,現在又出家,又去受了大戒,我還不信佛嗎?我不信佛會這麼幹嗎?家師淨老和尚他學佛七年就教佛學院了,那個時候還沒有受戒,就只是圓頂,剃頭。當時台北臨濟寺主持白聖法師請他去教三藏佛學院,所以一出家就開始講經,兩年後受戒,佛學院教了兩年,講了兩年。回去看李老師,李老師第一句話就給他講,你要信佛。當然就感到很茫然,那怎麼還不信佛,要怎麼樣才叫信佛?老師看到,當然也了解他還不明白,所以就跟他解釋,就告訴他信佛難,不容易,有多少老和尚活到七十、八十,到死了都還沒信佛。「信」的標準是什麼?解其理行其事,理解它的道理,道理理解之後要依教奉行,在事相上去把它做到,這才叫信佛。你對於佛講的道理沒有透徹了解,沒有做到,這不算信佛,只是形式上是一個佛弟子,那不是真正佛弟子。我們這一聽,才懂得李老師講的「信佛」兩個字的標準,想想真的不容易!

  到以後家師淨老和尚他講經,講到「信」這個字,就有很多種講法。信也分層次的,這樣講是比較合乎一個現狀的,應該要分層次。如果說你完全不信,那你會來皈依嗎?你會進到寺院嗎?當然不會。現在我們看到這個世間很多人不信,看到佛教他就躲得遠遠的,他連去接觸都不接觸,當然那是完全不信的,所以他不信佛。但是已經願意來接觸了,多多少少他總是有一點信心,我們也不能說他完全都不信佛,不信佛他為什麼還來?真的不信的人他不會來,他也不願意接觸,甚至連聽他都不想聽,那是真的不信;他願意來接觸、願意來拜拜的,那總有一點信心。我們師父講到信,當時聽了李老師的開示他就好多種講法,第一個「迷信」,他也信佛了,但是對於佛教經典這些理論一竅不通,但是他信,這叫迷信。迷其理好像他也信,這是一種,對道理不明白,你問他佛教是什麼、經典講什麼,他一無所知,反正我就是信佛,我到寺院去拜拜、我也去皈依,甚至於也有人去受戒了,但對佛經講的道理真的一竅不通,這叫迷信。現在我們看到迷信的人佔絕大多數,很多,我們到寺院裡面去看,信眾成千上萬的。你看在台北萬華龍山寺,節日那個信眾有多少去裡面拜拜。在日本那個東京淺草觀音寺,那也是人山人海,去上香、去膜拜、去抽籤,不信他會去嗎?他不會去。但是對佛教的道理他真的不懂,所以這類迷信佔多數。第二種叫「強信」,很勉強的信。人家勸他信佛好,他也勉勉強強,好吧,就來信吧,這是比較勉為其難的。像有一些同修她信了佛、聽了經,對一些道理也明白了不少,勸她先生信佛,她先生也跟著來。我們看到也知道他不是自己很願意來,他太太一直勸他勸了很多次,不來不好意思,或者親友勸,好吧,那就信吧,勉強的信,這叫強信。

  第三種佛家講的叫「正信」,正信對於理論多少明白一點,為什麼要信佛、信佛是什麼意思、佛是什麼意思,他有個理論依據,道理他理解得愈深,他的信心也就愈深,這屬於正信。比如我們淨老和尚過去講的《認識佛教》、《三皈傳授》,的確做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這個是必讀之書,必須讀的,甚至不是信佛的人也需要讀,對佛教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認識佛教》這本書是入佛門第一本要先看的,也可以介紹給一些不信佛的人看,看了之後他覺得這書裡面講得有道理,再來信佛,起碼他不是迷信,雖然談不上說深信,但是起碼他對佛教的觀念正確了,可以說正信了。真正能夠透徹了解而行其事,真幹的,這叫「真信」。我們老和尚講到真信,但是我的講法我又多一個,真正了解這些道理,在生活當中去把它做到、去落實,這叫深信,就深入了。從真信進入到深信,深信之後依教奉行,證實經典上講的這些功德利益,這個效果得到了,這個時候的信心叫真信,他絕對不懷疑,證實了。所以李老師講信佛的標準是真信,連我們一般講正信都還沒包括在其中,起碼要在真信,真信是真幹。所以這麼一說,我們就理解了,如果要達到真信,證實經典上講的這些效果,我們證得了當然不懷疑了,那個信心是真實的信心。

  信心具足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有成就,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必然是如其修因,證得果報,證實這個果報。凡是依照經論方法修行而不能證得,你要是細細去研究它的因素,第一個因素還是信心不具足。可見得信心真的不容易,難怪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為我們詳細說明,否則的話,我們把信這個字看得太容易,好像我不都信了嗎?看得太簡單,粗心大意就忽略了。沒有真信就不可能有切願,《彌陀經》修學的宗旨就三個字,信、願、行。願怎麼會發得出來?你沒有真正的信心,怎麼會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切願,你在生活上點點滴滴,跟佛的教誨就不能相應。念佛,大家只知道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知道念佛的深義、廣義,它甚深的義趣、深廣的義趣不能夠知道。穿衣吃飯都是念阿彌陀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這個事情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聽過很多,講了很多。「念」是今心,不是口念,就是你現在的心,你現在的心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這叫念佛;豈不包括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我們心裡頭真有佛,你跟佛心、佛願、佛行完全相應,這才叫念佛,這才叫禮佛、才叫瞻佛。

  我們一般學佛的同修,了解這一層意思的人的確不多。雖然說學佛了,出家多年了,弘法利生了,心裡面還是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那怎麼行?那種瞻禮只是形式,像演戲一樣,假的不是真的。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也是來表演,他表演得逼真,他不是在假演,真演。演得非常逼真才能感動人,演什麼像什麼,這才能教化眾生,不是像我們世間舞台表演,那是演假的,不是演真的。我們從舞台上看演員,最好的演員,為一般觀眾所欣賞的、所讚歎的,那是什麼條件?演得很逼真,演到逼真,觀眾才有看頭。跟諸位說,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演得最逼真的,所以才能感動一切眾生,眾生要這樣學習,才能得到殊勝的果報。所以此地一瞻一禮,前面講的『少水少華』,意思都很深很深。

  下面講果報,『咸蒙勝地之歡』,這句話說得非常靈活,說得活潑。「勝」是殊勝,也就是我們講的善根。善報等級不一樣,完全看你的心量、願望。人眼光淺的、願望不大的,我想來生還得個人身,來生能夠享受人天的富貴就好了。有的人他的志願是放在這上面,這個願望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依照菩薩教訓去修學,你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你還不想出離六道。所以現在我們佛教有很多寺院道場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的,這樣的人當然是比較多。有人眼光稍微大一點,人間富貴想一想沒有什麼意思,壽命又不是很長。我們現在看,人生不過百年,你活到一百歲就算很長了,活不到一百歲的也是佔大多數,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人活到七十歲好像就很稀有了,有很多人他不到七十歲就走了。所以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你那個榮華富貴你能夠享受幾年?你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事業、賺大錢,起碼也要三十年。如果說活到七十歲,那也不過享受四十年,活到八十歲五十年,何況你到三十歲,你未必賺到大錢,可能有時候四、五十歲,五、六十歲才賺到錢。就算活一百歲,實在講真正享福也不過幾十年而已。所以有的人他眼光就比較淺。比較深的他覺得人間福報很短暫的,他想六道還有天,天上好。你看西方國家信仰宗教,他將來要往生天國、天堂,天人的壽命長、福報大,這種人比前面那種人就比較聰明一點。人間的富貴不過幾十年而已,很短暫,這幾十年當中還要除掉你的經營、修福,至少得三十年,你前面要三十年的奮鬥經營,你的福報才會現前。就算從三十歲開始享福,即使你的壽命到七十、八十歲,那也不過享受四、五十年;有人短命的五、六十歲就走了,他能享受多久?十幾年,一、二十年而已。所以仔細去觀察,不值得,沒有意義,太短了,還是天上好,天人的壽命長、福報大,享福的時間長久。可是如果我們學佛的人,聽佛在經典上講經說法,知道天雖然壽命長、福報大,但是時間總是會到,還是不究竟。到了又要開始輪迴,雖然時間長一點,總會到頭,到頭了怎麼辦?依舊要輪迴、要墮落,所以覺得這個六道不究竟,六道不是好地方。聽佛說他方世界有佛的國土、佛的世界,聽說有一真法界,那個地方真的是不生不滅,永遠不會死。聽了生歡喜心,生起大願心,要追求永恆不生不滅,要追求永恆的自在快樂,這才叫發大心。你發這個大心,佛就教你修大法、證大果。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從來沒有勉強一個人,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叫什麼?隨緣。佛不攀緣,佛多自在!我們今天的慈悲心超過佛菩薩,我們一定要拉住眾生趕快往生,不去不行,我們要拉人,人家如果不肯跟我們去,我們就生煩惱。佛不拉人,人不去,佛不生煩惱。我們今天總是想要去勉強人、去拉人,仔細想想,我們是什麼慈悲心?我們是熱情過度,現在我們佛門裡面有很多人真的熱情過度。熱情是煩惱不是智慧,不是理性的。而佛是智慧,平常心是智慧。佛以我們人的眼光來看,他很有耐心,這一生不能得度等來生,你沒有辦法勉強他的,來生不能得度等後生,慢慢來,一絲毫都不勉強。我們想想佛做得對不對?對。為什麼?勉強不得,如果勉強能夠成就,那佛也會勉強;勉強不來,這是勉強不得!這才體會到隨緣的道理,什麼叫隨緣?要看他的善根到什麼程度,他能接受多少,你才能跟他講多少,所以隨緣的殊勝。現在我們一般人幹的是攀緣,我們所生的是煩惱不是智慧,人家是生智慧不生煩惱,佛菩薩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觀察,才知道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方法,就是經上講的「善巧方便」,極其高明,出乎我們意想之外,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諸佛菩薩對眾生無不是苦口婆心的勸導,眾生聽不聽不過問,眾生學不學不過問,所以他的心永遠保持清淨。苦口婆心演說那是大慈大悲的流露,大智慧的流露,這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此地講的「勝地之歡」,層次、境界是無量無邊。佛家所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依教奉行,一定能滿你的願望,你的願望小就滿你的小願望,你的願望大就滿你的大願望,你要不能認真踏實的去修學,大小願望都得不到。

  過去早年,這個話最少也是五十年前,家師淨老和尚在台北市有個法華寺,好像在西寧南路,我記得我去過,他在那裡講《地藏經》。當時廣欽老和尚還來聽了一堂。當時聽經當中有一位年輕的法師跟家師年紀差不多,那個時候還很年輕,大概四十出頭。他自己住一個小茅蓬,每一天出去應付經懺,人家請做經懺他就去了。這個法師當然很早就已經不在了。那個時候他也去聽家師講《地藏經》,講到「有求必應」,我們師父下座的時候,就是講經下來,這個法師就跟他講,他說、法師,你講的求地藏菩薩有求必應這個話靠不住!當時家師就說,為什麼靠不住?怎麼靠不住?他說:我天天拜地藏菩薩,已經拜了三年,求一個電冰箱都求不到。在五十年前一個電冰箱也算是不容易了。家師聽到他這麼一說,他說貴寶剎住多少眾?在佛教這個術語叫眾,不是說住多少人,因為人是眾緣和合的,所以我們問出家人你住眾多少,有幾眾。他回答說一個人,就他一個人。當時家師就跟他講,他說你只有一個人,用不到冰箱!難怪菩薩沒有送給你,沒有這個必要;如果你的道場人眾多,菩薩一定會滿你的願。你就一個人,常常出去趕經懺,也很少在家裡吃飯,何必要一個電冰箱?佛菩薩送你東西,要看你是不是必要,不是真正必要,不會送給你,絕不會增長眾生的貪瞋痴。如果增長你的貪瞋痴,那不是佛菩薩,那是魔,魔來了,你跟魔感應道交。魔也會有求必應,但是魔他那種感應是增長你的煩惱,增長你的貪瞋痴慢。佛菩薩幫助你,決定不會叫你增長煩惱,而是幫助你增長智慧,這是佛跟魔不同的地方。魔也有神通,魔也有道力,魔也有很大的福報,他也能夠加持人,也能保佑人,可是到最後的結果是不一樣。佛菩薩加持你是勝地之歡,魔加持你到最後都是促使你墮落三惡道,所以結果不一樣。

  下面這兩句是讚歎。『功莫京焉』,「京」是大,功德太大了。『義叵量矣』,義無量無邊,意義深廣無量。這一段是說世尊啟動地藏法會的因緣,就說到此地。下面說法師註經的因緣,就是青蓮法師他註解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一個因緣:

  【椉雖生末運】

  『椉』這個字是念乘,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大小乘的「乘」字,這個字是古寫,古代的寫法,乘是這樣的寫法,現在都改成我們現在乘車這個乘了。所以這個字是古寫,這是一個字,一個意思。法師的法名叫靈椉。『雖生末運』,「末運」就是說末法時期,他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清朝康熙年間距離我們現在三百多年了,三、四百年,他出生的那個時代已經是佛的末法時期。「運」是法運,佛的法運裡面已經到了末法時期。

  【幸遇真乘】

  這是慶幸自己在末法有這個福德因緣,遇到真正的佛法,稀有難逢!『真乘』是特別指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大乘法裡面的根本法,大乘法門裡面的真實基礎。他遇到了,我們有沒有遇到?還不一定,遇到了對它不認識,等於沒有遇到。遇到的說法也有它的深義,它甚深的意義,遇到了不相信;信了不解,相信了,但是對經義不理解;對經義理解了不行,不去實行;行了沒有結果,這都等於沒有遇到。所以真正講遇到,必須具備信、解、行、證,四個字都要圓滿,這樣才算真正遇到,真正得受用。大乘法在中國確實是無比的殊勝,中國的祖師大德其中有很多都是諸佛如來應化而來的,為中國人建立佛法,建立道場,樹法幢,度化這個地區根熟的眾生。就是他的根基、他的善根已經成熟的眾生,所以感應到諸佛菩薩來應化。這是這個地區的人有福報,這個地區的人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會有這種現相,才會感應諸佛菩薩應化成祖師大德的形像。

  在中國大陸,實在講,就是我國大陸四大菩薩,就四大名山,就像房子的四根支柱,顯示大乘佛法的教學,這四根支柱就是中國的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薩,教導我們大乘佛法怎樣修學。所以中國大陸佛教有這四大菩薩,好像我們一個房子四根柱子頂著,缺少一根都不行,四大菩薩顯示大乘佛法的教學,這四根支柱就是中國的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薩,教導我們大乘佛法怎樣修學。第一個是地藏菩薩。「地」,後面解釋經題會跟諸位詳細說明,地是表大地,「藏」是講寶藏。一切眾生不能離開地面生活,都要依靠仰賴大地,佛將這個意思比喻作心地。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同一個心地,「心地」也稱為自性、真如本性,這在前面都跟諸位說過了。大乘佛法的建立,是建立在心地的基礎上,我們心地有無量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一切皆是無量,是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就如同大地裡面含藏著金銀七寶,這寶藏埋在地底下,雖然有,我們不得其用,沒有開採出來。諸佛如來他們是已經開採出來,得到受用了;我們凡夫雖有,沒有開採出來。論家私我們是平等的,論家裡的財富,我們跟諸佛如來是平等、一樣;論現前的受用,決定不平等。諸佛如來開採出來,他得到完全的受用;我們有,但是沒開採出來,所以論受用就不平等,就好比這種情況一樣。佛菩薩他的寶藏開採出來,他得到全部的受用;我們有,沒開採出來,我們得不到受用。

  佛教導我們如何開發自性的寶藏?《地藏經》上教導我們,地藏是教孝敬,我們要懂得孝敬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善德,開發自性寶藏一定要用性德,它才能相應,其他的方法沒有辦法開啟自性的寶藏。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們佛門的孝經,它的內容教導我們孝親尊師。而且諸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成就無上菩提,證得圓滿的佛果,是怎麼回事情?孝敬做到圓滿就成佛。孝敬很認真、很努力在做,沒有圓滿,這叫菩薩。所以我們曉得,菩薩是一個孝順的子孫,是一個尊師重道的好學生,這是菩薩。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懂得菩薩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學,要以《地藏經》為基礎,這個非常重要。

  從這個根基再往上增長,發揚光大,這是觀音法門。「觀音」代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今天世間人講的大愛、博愛。「博愛」這兩個字出自於《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兩千年前翻譯的。把孝敬擴大就是慈悲,我們知道孝順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老師,把孝敬擴大能夠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這是觀音菩薩的法門。我們念觀音菩薩,我們瞻禮觀音菩薩,有沒有實踐觀音菩薩的法門?沒有,所以觀音菩薩怎麼拜也不靈。有人去拜觀音菩薩得到感應,你能說那個靈嗎?如果真的靈,應當每一個人拜都靈才對!求觀音菩薩保佑你升官發財,你買獎券中獎,每一個人拜觀音菩薩,個個人都中獎了,這是觀音菩薩靈;還有幾個人沒有中獎,觀音菩薩就不靈。我們世間人在觀念上都想錯了,這叫迷信,誤解了佛法的義理,曲解了佛法的義理,佛菩薩不是鬼神,不可能保佑人的。佛菩薩是什麼?教導人,講經說法,道理給你講清楚說明白,教你方法去修學,你如理如法去修學,就能得到你的願望,滿你的願望,要你自己去做。你能夠敬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會敬愛你,因為你修這個因,「敬人者,人恆敬之」,對人尊敬,那別人也尊敬你。你以誠意尊敬別人,當然人家也尊敬你;你肯幫助別人,人家也肯幫助你,這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正的意思。我們有災難,希望別人來救我們,菩薩來救我們;他們有災難,我們在那裡看到如如不動,看到好像沒看見一樣,我們這種心態怎麼能得好的果報?這種行為、這種心態跟觀音菩薩不相應。所以我們要求菩薩的保佑,也要學習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樣才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才能得到實質的功德利益,這不能不懂。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下面還有兩位菩薩,文殊、普賢,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來跟大家介紹。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