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異中有同,同不礙異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0/10/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12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綸貫第二面第十行︰

  【以眾生性具三千之寶,為煩惱六賊所覆,意識惡王所害。乃出此三德祕藏,用贖常住之命。今地藏之名,正取乎此。】

  我們上一堂課這段還沒有學習完,上一堂課我們講到《法華經》天台宗講的「十如是」。我們一定要曉得,除了自性之外,確實無有一物、無有一法可得。前面跟大家說過,性體湛寂,作用虛靈,活活潑潑,決定不可得。你可以受用,你不可以有得失的想法,你有得失的想法就錯了。這些悟入、覺悟的人,他知道得失的現象是什麼,緣生緣滅。緣生好像有得,緣滅好像失掉了,實在講緣生也沒有得到,緣滅也沒有喪失掉,所以才給我們講真話,真話是什麼?不生不滅。《中觀論》的「八不」說得好,八個字說盡了。八不是以「不生不滅」為主,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是給我們說一切法的真相。而會用心的人,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就用這個觀,絕不能打妄想,你就用這個標準觀察一切境界相,觀久了會開悟。打妄想就不能開悟,打妄想你心裡頭生煩惱,決定要離開,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的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現在的話講直覺,用直覺決定,不用思考,你才會開悟。你一落在思考裡面就落在意識裡頭,意識是迷不是悟,迷決定不能開悟,覺才能開悟。

  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成立佛學院,佛學院的教育,實在講佛陀教育跟世間的教育是完全不相同。但是現在佛學院,包括佛教大學,都是用現在大學裡面那個框架,那個方式在教學。所以佛學院的教育跟世間教育是完全不相同,所以決定不能用世間這些教育的方法與模式來做,用世間這種教育的框架去填框框,我們永遠達不到目的。這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是啟發一切眾生真實智慧的教育。真實智慧是要離心意識,世間的學術沒有離心意識,這個教學是要離心意識;也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教育才是真正名符其實民主、自由、開放的教育,它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世出世間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到這個地方統統化解了。

  「十如是」後面還有八個字,我們前面講了兩個,後面這八個: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如是。這個在此地就不細說了,這要詳細說兩個鐘點都說不完,在此地只有提一提。一百界,十個法界乘以十就一百,每一個法界有十如是,這變成一千。天台大師講五陰一千、眾生一千、國土一千,叫三千,此地講『眾生性具三千之寶』,就是說這樁事情。這句話簡單的講,就是眾生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才藝、德能。佛這些寶他得受用,他完全沒有障礙,落實在生活上,所以得大自在,能夠在十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不疲不厭。我們今天苦在哪裡?『為煩惱六賊所覆』,「六賊」就是指六塵、六識;『意識惡王所害』,六識裡頭最重要的是意識,眼耳鼻舌身意那個「意」,我們一般做三時繫念念懺悔偈,身語意那個意。六識最主要的是那個意,我們為「意識惡王所害」,現在的人講用心,用什麼心?意識心,凡夫把意識心當作自己的真心。

  意識的能力確實很強,它能思惟、想像、邏輯等等的,諸位在《百法明門論》裡面看到,唯獨意識具足五十一個心所,其他任何八識裡頭相應的心所沒有那麼多,只有意識是圓圓滿滿,五十一心所都具足,可見得它的作用很大。它向外攀緣能攀虛空法界,就對外可以攀緣到整個虛空法界;向內可以攀緣到阿賴耶識,它可以緣到阿賴耶識,這個能力多大!但是它唯獨不能緣自性,緣不到自性,因為它是在「迷位」,性是在「悟位」,悟的這個位置。識它是在迷位,所以在悟位的自性它緣不到,意識心緣不到自性。它能夠緣十法界,緣不到一真法界,你看它這個功能多強。一真法界是覺悟的境界緣不到,但能力很大,這意識心能力很大。我們今天不能見性,不能入一真法界,為什麼不能入一真法界?「為煩惱六賊所覆」,被這個煩惱六賊所纏縛、覆蓋,它障礙我們,又為「意識惡王所害」,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我們總得要曉得。佛真的是一個高明的大夫,替我們治病,一下把病根抓到了,你的病從哪裡起源的,他把我們的病根找到了。

  佛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乃出此三德祕藏』。由此可知,三德祕藏就是大乘教義的內容。我們讀《華嚴經》,《華嚴經》自始至終是不是講法界?現在世間人講多元文化,我們就用現在這個名詞來說,你說多元文化,我們也跟你說多元文化,這樣好懂。盡虛空遍法界種種族群、種種異類,異就是不一樣的種類,那可多了,《華嚴經》說的多了,「種種」說了十幾、二十句,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多元文化,那太多了。佛如何能夠解決多元的矛盾和衝突?就用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是果,法身是理,般若是智,用這個方法來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佛法修學的目的是教你證得法身,也就是教你仔細觀察清楚,你肯定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你的問題就解決了。大乘法裡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兌現了,它不是一句空話,不是一個理想,是事實。你對於一切眾生還會有惡念嗎?不可能。這是斷一切惡,是徹底斷掉了,從今而後對一切眾生絕對不會再起一個惡念,惡斷盡了;善生了,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念念幫助眾生也入這個境界,也懂得事實真相,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法身。明白這個真相,是自性本具圓滿的般若智慧。佛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恢復自性,這就好比『用贖常住之命』。「常住」是真心,不會變的,叫常住,而意識心是會變的,念頭不可靠,變化太大。地藏菩薩的名號就取這個意思,地藏兩個字就是取這個意思。底下這幾句我們念一念:

  【三德祕藏,蘊在一切眾生身心之內。諸佛悟之而證得,眾生迷之而流轉。然此祕藏,初無改移。故地藏薩埵,從發僧那之初,及住等覺之後,自行化他,總不離此心祕藏也。】

  『蘊』是蘊藏,藏在眾生,我們自己是眾生,我們現在是眾生,我們身心確實具足三德祕藏,藏在我們身心裡面。『諸佛悟之而證得』,「證得」就是落實,落實在生活上,它起作用了。『眾生迷之而流轉』,眾生迷了自性,變成流轉六道,在六道裡面輪迴,過這些苦日子,苦不堪言。『然此祕藏,初無改移。』但是般若、法身、解脫三德,它沒有迷悟,所以在佛沒有增加一點點,在我們凡夫迷位也沒有減少一點點,它是如如不動。『地藏薩埵,從發僧那之初』,就是地藏菩薩從最初發心一直到他修學圓滿。『及住等覺之後,自行化他,總不離此心祕藏也。』這是地藏菩薩自己修學跟教化眾生的依據,他憑什麼修行成功、憑什麼教化眾生?就憑自性本具的三德祕藏。地藏如是,地藏菩薩是這樣的,每一尊諸佛菩薩亦如是,沒有一尊佛菩薩例外的,都是跟地藏菩薩一樣,都是依據三德祕藏自行化他,這是為我們說出佛法教學理論的依據。這不是隨便說的,不是一個人創造發明,是自性本具的。底下這兩句話也很要緊:

  【此心祕藏,即是涅槃。】

  『涅槃』這個名字,學佛的同修們都很熟悉,但是涅槃真正的意義能說得清楚的人不多。此地也有個解釋,給我們解釋涅槃的意義。在第七行的下半段:

  【梵名摩訶般涅槃那】

  『摩訶般涅槃那』,中文把它翻作涅槃,翻成中文意思是大滅度。這是譯經法師把涅槃(涅槃是音譯,印度梵語的音)翻它的音,翻成中文意思是大滅度。「大」就是法身;「滅」就是解脫,滅煩惱、滅生死,煩惱、生死沒有了,我們今天講所有一切意見,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滅了;「度」就是般若。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此三法中。一一皆具常樂我淨,故名為德。】

  這段就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叫三德祕藏,為什麼說它是「德」。「三」是說法身、般若、解脫,「德」就是說『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德。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永遠沒有痛苦,像世尊講極樂世界一樣;「我」是大自在,自己能主宰;「淨」是清淨不染,與世出世間法毫不沾染,所以稱作德,這個三德的意思。底下又說:

  【此之四德,不離我心。雖在迷時,隱而不失。正當悟處,證而不著。故知心藏,具足眾寶。】

  『四德』就是常樂我淨四德,這四方面就是德,是自心本來具足的。我們每個眾生自心本來就具足這常樂我淨四德。這當中解釋比喻大家自己看,我們接著看第五面第一行最後一句,家師淨老把這個連到這個地方來看︰『雖在迷時,隱而不失。』只是「隱」,就是不能現前,並沒有失掉,隱藏起來,不是說就失去沒有了,是隱而已,沒有失掉,我們的三德祕藏沒有喪失掉,都在。『正當悟處,證而不著。』如果著了就沒有證得,決定不能著相,決定不能起分別執著,一起分別執著就迷了。『故知心藏』,這是自性的三德祕藏。『具足眾寶』,「具足眾寶」是比喻無量智慧德能。

  下面一句:「即空假中」,這是天台宗的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從體上講,體是空寂的;即假是從相上講,現的相是假的,夢幻泡影,相是幻相,幻相你不能說沒有,相有,但不是真的,好像作夢,夢中真有相;即中是什麼?中是叫你要用中。中國聖人教人要用中庸之道,佛菩薩教化眾生也教人用中,中道第一義諦。為什麼?體是空的,相是假有,二邊都不沾,二邊都不執著,我們這個用就用得自在。空有二邊不墮,要把這個變成我們的生活,你這一生就過得自在快樂。曉得一切諸法是「體空寂、相幻有」,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這就是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用中,攀緣就是偏執,錯了!用中是真正幸福自在,所有一切憂慮、恐怖、煩惱全都沒有了,你說你多自在!我們今天所謂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會用中,不會用中的人那是煩惱憂慮重重。所以這個地方講:

  【即空假中,無不如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地藏之名,其義若此。】

  這個地方再給我們解釋地藏菩薩名詞的含義,地藏菩薩名號的含義,你看看多圓滿!我們再看第六行第二句看起:

  【今我佛於忉利天宮,以法界眾生,殷勤付囑地藏,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者,正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四德大寶盡安置祕密藏中。】

  我們只看這一段。這一段說明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這一樁事情,這個使命,這個任務,付託給地藏菩薩。在這個地方大家明瞭,地藏是表法,任何一個人依照這個法修學,依照這個法教化眾生,就是世尊所囑咐之人。所以這個人就是古人講的「直下承當」,他的事業是地藏事業,真正是續佛慧命,正法久住。佛不住世,要有這些發大心的人來從事這個工作,要有大願令一切眾生『永離諸苦,遇佛授記』,要教他永離諸苦,沒有得佛授記還不圓滿,一定要幫助他遇佛授記,你幫眾生忙才算幫到底。這個事情大難大難!說起來容易,要怎麼才能做得到?這部經教給我們很多的方法,從哪裡入門?孝親尊師。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

  佛法是教學,這點我們一定要清楚,決定不是宗教,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這個目的永遠達不到。佛法是教學、是教育、是師道,我們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佛弟子,我們跟他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不是宗教。宗教是主僕的關係(主人跟僕人的關係)、主奴的關係、父子的關係,不是師生的關係;我們是師生關係,要搞清楚。換句話說,這個大問題,宗教不能解決,教育能解決。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他搞教育,他不搞宗教。他要搞一個宗教,真的也可以當教主,但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第一樁要緊的大事是正名,孔老夫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先要正名。一般人講到佛教都認為是個宗教,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現在不得已要麻煩一點,把佛教再加兩個字,「佛陀教育」,這是正名,名正言順。所以家師淨老和尚在三十六年前,在台北市杭州南路成立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就是三十六年前成立那一年,我就是在那裡剃度的。在教育部申請立案的,這個就是要把佛教正名,回歸到它的本質,佛教的本質是教育,不是宗教,現在大多數人都誤會了,認為佛教是宗教,實際上它是教育。

  教育從哪裡教起?從孝親尊師教起,這一部經就是教給我們孝親尊師。所以稱為《孝經》,佛門的《孝經》。為什麼?孝親尊師是性德,孝親尊師是覺不是迷。孝親尊師是覺,懂得孝親尊師,這個人是覺悟的人,他不迷惑;不知道要孝親尊師,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個人迷惑顛倒。我們用這個方法,開發自性本具的三德祕藏。我們三德祕藏每個人都有,怎麼開發?就是孝親尊師。先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老師,然後逐漸擴大孝順、尊重一切眾生。佛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的父母、未來諸佛。」是我過去父母,我就要孝敬,就要孝順他;是未來諸佛,我就要尊敬,未來諸佛是老師。這個觀念要不能建立起來,這個事情要不能做到,三德祕藏永遠隱藏不會現前。你的三德祕藏現前,給諸位說,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超凡入聖。你明瞭,你就要做到;你不明瞭,你做不到,你就永遠不能超凡入聖,超越不了,這個事情誰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雖然非常愛護我們,也幫不上忙,佛對我們的恩德,只是教導我們,在「開示悟入」,佛只能做到開示。開是言教,示是身教,做樣子給我們看,指示給我們,我們自己要有能力悟。我們聽到佛的開示,見到佛的行誼,要覺悟、要能契入,也要入佛的境界。如果不悟、不入,還是等於零,得不到受用。

  悟入這個事情佛幫不上忙,佛也不能代替我們悟,悟是個人的事情,佛只能給我們指導、啟發、開示,悟是我們自己悟。在楞嚴會上諸位看到,阿難尊者存了僥倖的心,實際上是做樣子給我們看,好像在演戲表演。阿難尊者他以為你們大家都要修行,你們不修行不能成就,我沒有關係,我跟佛的關係,佛是我的老大哥,我現在不認真修行,將來他會拉我一把,我也會成佛,他會幫助我。當他遇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曉得自己不修行,老大哥也幫不上忙,說明這一樁事情沒有人能幫得上忙。我們用簡單的話來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你自己肯放下才行,任何人不能幫助你放下、不能代替你放下。你怎麼才肯放下?你真正覺悟了,覺悟就放下了。所以佛能幫忙的,只是幫助我們覺悟,為我們講經說法,時時刻刻把這個事實真相說給我們聽。我們一遍不覺悟,佛就說兩遍,兩遍不覺悟,就說三遍,佛很有耐心,不疲不厭,一直勸到你覺悟。這個比孔老夫子要高,孔老夫子教你三遍不懂,他就不教了。佛很慈悲,三遍不懂還教你,一百遍、一千遍不懂還是不捨棄,這真叫大慈大悲!這是世間一般老師做不到。遇到這麼一個剛強難化或不聽話的學生,佛還是不捨棄,還是那麼慈悲,這到哪裡去找?找不到這種好老師。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放下、要契入,然後要學佛一樣,沒有任何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

  在幫助上,我們應當以義務教育工作者的身分來做,就沒有過失了。可是義務教育工作者,這是諸佛菩薩真正的身分,他在世間隨類現身,無論現什麼身都是利用這個身分,利用他的職位,利用他的權勢,全是從事於智慧教育,這就是佛菩薩。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國王菩薩、大臣菩薩、宰官菩薩,做商人的商主菩薩,做醫生的醫王菩薩,他們的身分、行業都不相同,精神完全相同,就是幫助眾生覺悟,真的是「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遇佛授記在我們現在這個大時代裡面,只有勸人修淨土法門,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他就決定遇佛授記。《楞嚴經》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都見到佛了哪有不授記的道理?我們用別的方法,令一切眾生遇佛授記難,真不容易!淨土法門比較容易,幾乎是肯修學的人都能得佛授記。地藏名號它的意義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第二段是「菩薩」,就是給我們說菩薩這兩個字的意思。菩薩這兩個字是梵語,意思好懂。在第五面倒數第六行第一句,我們看這個文︰

  【具足應云菩提薩埵】

  「菩薩」這是梵語音譯,是屬於尊重不翻,在五不翻裡頭屬於尊重不翻。這個意思是可以翻譯,為什麼不翻譯?尊重不翻。中國人喜歡簡單,『菩提薩埵』就把它尾音省掉,我們就簡稱為「菩薩」,照印度的梵語是菩提薩埵。它的意思古今兩種翻譯都翻得好,古今兩種翻譯是以玄奘法師為一個界限,玄奘法師以前翻譯的,我們習慣稱為古譯,比較早的翻譯,玄奘法師以後稱今譯,玄奘是大法師,三藏法師,玄奘大師以後稱今譯,今古是以這個為標準。所以說古譯跟今譯它的界限就是從玄奘法師這裡區分的,玄奘法師以前所翻譯的稱為古譯,比較古、比較早的翻譯,玄奘法師以後這些法師翻譯的都稱為今譯。古時候的翻譯,就是玄奘法師以前的法師把菩薩都翻作「大道心眾生」,菩薩是眾生,實在講跟我們沒有兩樣,但是人家有道心。小乘人也有道心,小乘聲聞緣覺也有道心,加個大是揀別為大道心,他是大乘道心,不是小乘,這稱為菩薩。玄奘法師把它翻譯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這是揀別一般凡夫是迷惑的有情眾生,像我們是迷惑的有情眾生,菩薩他是已經覺悟的有情眾生。所以翻作大道心眾生也好,覺有情也好,兩種解釋都好,真正覺悟的有情眾生就是菩薩。

  覺悟的程度淺深不一樣,所以菩薩階級高下就不相同,在大乘圓教從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這當中總共有五十一個位次,這是真正覺悟了。覺悟的標準是什麼?前面講的法身、般若、解脫,以這個為標準。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天台、賢首兩家都是這個說法,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那就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菩薩地位最低的,譬如你上學五十一個年級,你證得圓教初信位你是一年級的學生。地位雖然是最低,為什麼稱為覺者?他不會退轉,不會再退到凡夫,所以他所證得的叫「位不退」,三不退裡面他證得位不退,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會再退轉作六道凡夫,這就非常非常難得。我們曉得八十八品見惑裡面,第一條是「身見」,可見得這些人覺悟了什麼?不再把這個身體看作是自己。圓初信位的菩薩把什麼看作自己?盡虛空遍法界看作自己,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我這個身體以外統統不是自己,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已打破這個身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自己,身見破了,真正覺悟了。所以他跟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祕藏他就有一分的相應,相應雖然不多、不夠深,但是他的觀念見解正確,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他有這個認知,這就是智慧,認知是智慧。他在這裡面得自在,把我、我所放下,用現在人的話說,得失放下了。我們凡夫患得患失,他得失的念頭放下了,在這一生當中不再有得失的念頭,得到他也沒有歡喜,失掉他也沒有憂慮,得失不放在心上,這是圓教的初信位菩薩。

  不論什麼身分,也不論什麼宗教,凡是契入這個境界都是菩薩。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有許多婆羅門、外道,他不是佛教徒,他是其他宗教的,但是他也契入這個境界,只要他契入這個境界,他信什麼宗教的我們都稱他作菩薩。這些人也都是佛的學生,也都是佛的弟子,可見得佛教是多元文化的教學,釋迦牟尼佛沒有排斥其他宗教,所以在佛的弟子當中婆羅門、外道很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就看到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宗教的領袖。他們覺悟了,有機緣聽佛說法,他的心行,他的思想、見解、行持與三德祕藏相應,菩薩婆羅門,菩薩外道。我們今天跟其他宗教接觸,家師淨老和尚提倡多元宗教的團結,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後來到了澳洲,也在當地團結宗教,澳洲那邊也很殊勝,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稱其他宗教的這些長老都稱他們菩薩。我們在一堂聚會、在一堂討論,家師淨老稱他們菩薩。他們也很歡喜,問我們淨老和尚菩薩什麼意思?你們佛教講這個菩薩什麼意思?就跟他講,菩薩是有智慧、是覺悟的人,你們都是有智慧、都是覺悟的人,他們一聽到這樣的解釋就笑起來了。你們是宗教領袖,天主教稱神父菩薩,基督教稱牧師菩薩,伊斯蘭教稱阿訇菩薩,我們不就打成一片了嗎?這菩薩是通稱,多元文化馬上就融和了。這是異中有同(就不一樣的當中有同樣的)、同不礙異,這個同沒有妨礙你不一樣的,你還是你的神父身分、牧師身分。《華嚴經》講事事無礙,這個世界多采多姿才顯示出它的美,不是清一色的,清一色的錯了,你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家師淨老和尚舉出比喻,我們可以從這個比喻去想想,譬如我們人的一個身體,這個一身整體的莊嚴,帽子戴得很華麗,身上披的瓔珞,手上戴的首飾、鐲子、戒指,這就是多元文化了。頭不是身,身不是手,手不是腳,你一定要統一、要一樣、要整齊,帽子戴在手指上,戒指套在頭上,那成什麼樣子,不倫不類!你才曉得各個族類有各個族類的文化,有各個族類的美。頭有頭的美,身有身的美,手有手的美,腳有腳的美,這是多元文化,這個融合起來是整體之美,怎麼能夠強迫別人跟自己一樣?強迫就大錯特錯!強迫手要跟頭一樣,頂戴帽子,手指也要戴帽子,不成話。所以文化本來就是多元的,宇宙本來就是多元的,這裡面講求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得大自在,才是真善美慧。特別在祖國大陸五十六個族群,我們到大陸旅遊也常常看到少數民族,他們有他們的服裝、有他們的舞蹈、有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他們的飲食習慣、有他們的文化等等的,看到很多族群在一起。在大陸上每一年春節表演大型活動節目,少數民族也都參與,構成一個多元文化真善美的畫面。

  佛法的教學絕不勉強一個人,絕沒有控制人的念頭,這是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自由是不妨礙別人自由。所以從來沒有一個妄念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沒有控制,沒有去控制別人的念頭,我們才真正得到解脫,自他都解脫,這才達到真善美慧,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的美好社會。所以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異不妨礙。同的是什麼?自性相同、尊重相同、互愛相同、互助合作相同,但我們衣著可以不同,生活方式可以不同,這基本相同的是自性、性德,這個大家都一樣,我們看看華藏世界、看看極樂世界,不盡是如此嗎?現在在這個世間有些野心家要征服世界,征服世界什麼意思?要強迫別人跟自己過一樣的生活,跟我同化,我要把他們都同化,錯了!有這個心態、這個做法違背了自然生態,他不會成功,那只有造業,不會成功。

  所以我們現在提倡中華傳統文化,有一些人誤會,特別現在在台灣,有些人誤會好像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文化,要給人同化,其實不是。其實中華文化有一個它的中心,這個中心儒家跟佛家講的都是一樣,都講性德,這個大家都一樣,不管你哪個族群都有自性,一切眾生都有自性;這個華,就好像一個花園,很多很多種花,五花八門,很多,那個就是多元文化。其實中華文化就涵蓋所有的不同的文化,所以中華是這個意思。所以現在很多人誤會了中華文化只有一種,其實中華文化可以適用在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裡面,就像佛法,任何人都可以學,任何的族群都可以學,任何的文化只要學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你的族群、對你的文化只有幫助,只有提升,這個我們不能誤會。

  佛菩薩有高度智慧,他對這些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的人、明白的人,這個人就叫菩薩。所以我們接觸一切人都稱他菩薩,做官的稱宰官菩薩,經商的稱商人菩薩,我們先把菩薩這個帽子給他戴上,然後再教他真正學菩薩,他就很高興。教他先學菩薩,學會了帽子再給他,那要等到什麼時候他才能戴得上?先送給他,然後教他怎麼學習作菩薩,這個方法很有效果,大家也比較樂意接受。我們實際上在做這個工作,做得很有成效。所以家師淨老和尚希望我們同修多想想,怎樣來學習,怎樣成就自己,幫助別人,自己做個真正的菩薩,也度許許多多人作真菩薩,那就功德無量。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堂課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