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二集)  2020/8/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42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四百六十八頁,從第一行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稱佛名號品」第一尊佛、第二尊佛,這堂課我們接著學習地藏菩薩給我們講的第三尊佛。第三尊佛是『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是梵語」,印度的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紅色蓮花。「『聞』,不是我們聽到人家念佛,就有這樣殊勝的利益,不是的。」我們淨老和尚特別再給我們說明,「聞」這個字它的意思。我們平常聽到人家念佛,或者我們現代有很多念佛機聽到佛號,這也是算聞名,聽聞。「這種聞名只可以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是這句佛號我們聽進去,落在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裡面,這個種子種下去了。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失的,將來種子它會成長,成長到這個善根種子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能遇到佛得度。就是我們一般聽人家念佛號,「只是在阿賴耶識種下一個佛種」,在《妙法蓮華經》講,「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功德也非常殊勝」,這是講將來這個種子成熟了,必定成佛。所以多聽聞佛號,多落下這個種子,幫助金剛種子不斷的成長,這是有決定的功德利益。只是現前還感受不到那個功德利益,雖然感受不到,但是也在無形當中,不斷的增長善根種子。

  此地講聞到波頭摩勝如來這個佛名,『歷於耳根』,就是說從我們耳根聽進去,那這個人他就能『千返生於六欲天中』。「千返」就是一千次往返六欲天中受福報。「六欲天」就是從四王天第一層、第二層忉利天、第三層夜摩天、第四層兜率陀天、第五層化樂天、第六層他化自在天,這個稱為六欲天。六欲天如果最高升到他化自在天,這在欲界天福報最高的、最大的,享受這個福報。但是我們聽了一句佛號,是不是我們馬上就能夠在六欲天一千次的往返?我們淨老和尚在此地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那這裡經文明明講是「歷於耳根」就能得到千返生於六欲天中,這又怎麼說?下面我們淨老和尚就給我們解釋,關鍵就在聞這個字上。「如果『聞』是三慧當中的聞,一千次往返六欲天這個果報就會現前。」這個給我們解釋聞它的標準,聞是指聞思修三慧,聞慧、思慧、修慧。就是聞了要去思惟其義,明瞭這個意義,然後在生活當中去修行,這就是此地這個聞它真正的意思。「聞名解義」,聞到這尊佛的名號,了解它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了解它的真實義。這尊佛的名號他叫波頭摩勝,勝是殊勝,波頭摩是紅色蓮花。蓮花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大家都看過,蓮花是從污泥長出來的,但是它長出來到水面,它是清淨沒有絲毫污染。這也是我們常講的「出污泥而不染」,這是蓮花它表法的意義,它表法的意思。那我們看到「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看到這個表法,「從這個地方我們省悟過來」,覺悟。我們現在自己生活的環境,在佛門有一句話講「紅塵」,紅塵滾滾,在「六道之中,特別是欲界」,五欲六塵。我們現在生在欲界的人道,人道五欲六塵非常多,這些五欲六塵時時刻刻在引誘我們起貪瞋痴慢。我們在這個大染缸裡面,能夠像蓮花這樣出污泥而不染,我們不受紅塵這些五欲六塵的污染,那大家想一想,這個功德就大了。「能把五欲六塵放下,果報不止欲界天,還能證聖果。」還能證阿羅漢果,出污泥而不染。

  在《無量壽經》講,你看在《無量壽經》後面三十三到三十七品,這當中有講到,我們現在是在五濁惡世。佛給我們講,我們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修一天齋戒清淨,勝過在極樂世界修一百年;在我們現在這個五濁惡世修十天的齋戒,勝過其他諸佛國修一千年。為什麼?極樂世界它沒有污染,在那邊的環境純淨純善,只有幫助我們提升,不會退轉。所以那邊修行提升跟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娑婆世界修行,時間上,極樂世界他一直在進步,但是他進步的幅度不是很快、很大。因為那邊沒有這些順境逆境讓你起貪瞋痴的這些五欲六塵,來勾引你、來誘惑你、來考驗你。那邊純粹是清淨的世界,只有不斷提升,他不會退轉。其他諸佛國也是一樣,他們現在正是很好的情況,像極樂世界一樣,沒有不好的事情。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現在正是減劫五濁惡世,污染特別嚴重,特別在今天。在這個地方修行,就是大起大落。我們如果像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在這邊修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讓這個身心得到清淨,你修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一百年,等於他方清淨佛土修一百年。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現前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如果我們能通過這些嚴峻的考驗,當然我們修行境界的提升是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如果我們不能通過這個考驗,受到污染,心被境轉了,那我們墮落也是大幅度的墮落,大幅度的退轉。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說明了,聞這個字它真正的定義,就是在聞名解義,理解它的意義、意思,理解之後照這樣來修。聞思修,聞名是聞,聽聞,解義是是思,理解這個意思,我們在生活當中去修行。這個聞它一個字代表,實際上是聞思修。儒家的修學也是一樣的,儒家講得還更詳細,佛家講聞思修。所以能夠把五欲六塵放下,那果報不止生欲界天,真的還能夠證得阿羅漢果。「對於世間五欲六塵淡了、輕了,不像過去那樣分別執著」,就是比較淡化,對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種追求淡了,還沒有完全斷,也沒有像過去那麼分別、那麼執著了。雖然他不能出三界六道,但是能夠從人道提升到天道,這也是必然的,道理在這個地方。「歷於耳根就是他記在心上,聽到這個名號,心裡有所領悟。」這是他超生、提升的一個關鍵。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科註,「科註云:表聞名者,雖生欲天,實不著粗弊五塵」。這個表法,表這個聞名的人,雖然他生到六欲天去了,實際上他不執著這個粗弊的五欲六塵這些境界,他不執著。雖然是生到欲界天,但是他不執著。「以解離聞性本空,生天亦寂,以空處即假,權示天身,以度實生著欲之者。」這是我們淨老和尚講,「一聽就開悟,有能力超越,然慈悲心很重,還留在欲界天度貪著五欲享受的眾生」。這就給我們說明了,為什麼開悟、有能力超越三界六道,為什麼我們還留在欲界天?因為慈悲心很重,留在欲界天度那些還在貪著這些五欲六塵享受的這些眾生,留在那裡唯一的理由就是幫助還沒有覺悟的眾生。

  「又云:聞名尚爾,況志心稱念者乎。」「志心稱念,迴向淨土必得往生。」這個聞名是利於耳根,是指短暫時間聞名,心它一念間覺悟了,他就有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能升到六欲天去。何況志心稱念,那就不是短暫的聞名了,就是像我們念佛長時間一直念,而且這個地方念,這個「志心是一心稱念,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縱然斷不盡,一定也很淡薄」。志心這兩個字我們在佛經常常看到,《無量壽經》我們也看到「志心信樂」,在大乘經典這兩個字我們常常看到。但是對志心這兩個字,我們常常看到,但是並不是很清楚的了解什麼叫志心。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把這個志心那就講得很詳細,我們可以參閱《占察善惡業報經》。在《占察經》裡面講志心分三個層次:下志心、中等的志心、上等的志心。所以志心它也是功夫層次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也是要來參照《占察經》,以經解經。就是這個經典講得沒有那麼詳細,其他的經典對這兩個字講得比較詳細的,以那個經典的經文來解釋這個經典,這稱為以經解經。這也是有需要的,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那個志心它的境界、它的層次、修學的功夫,這是有必要的。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可能這樣看過,我們對志心只是一個概念,但是沒有能夠深入的去理解志心它的定義、它的標準在哪裡。所以這裡我們淨老和尚講,志心是一心稱念,這是我們常講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縱然沒有完全斷,那也很淡了。「佛蓮千瓣,表千法明門,故云千返。」這個科註裡面就是舉出,佛那個蓮花有一千瓣,花瓣有一千瓣,一千瓣是表一千個法門,故云千返。所以它這當中也有它表法的意思在,「千返不是指一千次」,是以這個一千來做一個圓滿的數字,那是表法的,是科註給我們舉出表法的意義。

  好,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在《講記》講,「『師子吼』是比喻佛說法的威德」。這在大乘經我們常常看到,佛說法稱為「師子吼」,這是比喻佛說法他的威德就像獅子吼一樣。我們看到獅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一出來,一吼,所有的野獸都被降伏了。用這個來比喻「佛說法面面俱到、理事圓融,能令世間一切魔外種種辯才都屈服於佛說法之中」,都被佛講經說法來懾服了。把這個比喻作獅子吼,這是取佛說法的狀況來立的名號。「『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佛名就想到佛說法的威德,所以是『一念歸依』。」這個也是關鍵的經文,「一念歸依」,你說一個念頭,回頭了,歸是回歸,依是依靠,「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依佛所說的正知正見,這就相應,這是真正佛弟子。『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心行相應,就得到諸佛如來加持、保佑,這就是『摩頂授記』的意思。諸佛如來應化的目的是廣度有情,我們能發心廣度有情」,那我們發的心跟佛一樣,「佛當然加持」,佛就可以加持上了。「若起心動念只顧自己,佛想加持都加持不上。」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從來沒有想到別人。「度眾生從哪裡下手?從這部《地藏經》下手,《地藏經》確實可以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實在講那不只是度九千年末法時期,在本經佛前面給我們講,在彌勒佛還沒有出世以前,釋迦牟尼佛就交代地藏菩薩,代理佛來教化眾生。就是不但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實際上,度釋迦牟尼佛跟彌勒佛這個當中,沒有佛法這個時期的眾生。「這部經的內容深明因果」,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果然能依教奉行,必得一切諸佛摩頂授記」,這個也是必然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同名的佛菩薩很多」,就是相同名號的佛菩薩很多,「此佛確定不是賢劫的拘留孫佛」。賢劫千佛拘留孫是賢劫千佛當中的一尊佛,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講記》裡面講,此同名的佛號,這尊佛不是指賢劫,在賢劫之前也有一尊佛叫拘留孫佛。「拘留孫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所應斷」,也翻譯作「作用莊嚴」。所應斷就是煩惱應該要斷、生死應該要斷,這個是佛的名號從這裡建立。「大乘法常說,見思、塵沙、無明是應當要斷的。」這在我們四弘誓願第二願,我們常常念「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是拘留孫佛他表這個法,就是說煩惱就是應該要斷的。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度眾生,這是大乘佛法。「斷見思,證小乘阿羅漢」,出六道輪迴,不會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了。斷了見思煩惱,再斷塵沙煩惱,再破一品無明煩惱,那就出十法界了。斷見思煩惱,出離六道法界,入四聖法界;斷塵沙、無明就出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聽到這尊佛名,就知道要認真斷煩惱。」

  煩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煩惱在哪裡斷?在生活裡面,善緣順境不生貪愛,惡緣逆境不生瞋恚,煩惱就斷了」。我們的煩惱主要就是愛憎,一個貪愛、一個憎恨,這是主要的煩惱,我們一般講貪瞋痴。「真正會斷煩惱的人,對於一切人事物常存一個感恩之心,沒有這些境界現前,煩惱怎能斷得了?天天在這個環境裡面,先斷瞋恚,再斷貪愛。佛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心裡有絲毫不高興,就會火燒功德林,功德全燒掉。外面任何力量不能毀壞我們的功德,是自己毀壞的。外面惡緣逆境現前,你要是生瞋恚,心被境界轉,過失在自己。」這也是要常常提醒我們自己,往往我們都是怪外面的境界,但是修行你就要回頭,自己心被轉了,要回頭來反省自己,自己懺悔改過。

  「修行就是在這裡練功夫,練到心不為外境所轉,自己在境界裡面做得了主宰,功德就保住。布施、持戒是積功累德,忍辱波羅蜜能使功德保持而不壞失。不能忍辱,布施、持戒的功德全部毀掉」,只有保留福德,功德就沒有了。功德是清淨心,「以清淨心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是功德,以雜染心斷惡修善是福德」。功德在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講「定善」,那個定是功德。散善就是散亂那個散,散善是福德,福德心還散亂、還有雜染,心還有雜染,斷惡修善是福德。「脾氣大,性情不好,你修大福報」,如果再加上嫉妒、好勝,「將來到阿修羅道享福」。這個阿修羅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鬼道都有阿修羅。「我們一定要學佛菩薩,在一切境緣中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這兩句話是大乘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的修行祕訣。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與眾生和光同塵,成就自己的道業,也成就度生事業,能度化一切眾生。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才是真修行,而不是你每天讀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有什麼用處?還造罪業。真正修行功夫得力是一念回心,把輪迴心轉成菩提心,輪迴業轉成菩薩業;換句話說,沒學佛之前我們過的是六道輪迴生活,學佛之後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這就對了。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裡,有沒有歡喜?有沒有懊惱?決定沒有。諸佛菩薩示現的相,有歡喜也有煩惱,那是教化眾生的手段,舞台上表演給舞台下的人看,不是自己真的喜歡、真的煩惱。種種表演幫助眾生覺悟,心裡確實一塵不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們要學佛,斷盡一切煩惱習氣,從這裡做起。」

  下面講,「聞名,『志心瞻禮』,真誠心瞻禮」。『或復讚歎』,「讚歎是利他」,利益眾生,「自行化他」,『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這個福報就大了」,不只在欲界天,到色界天去了。「為什麼?他能斷惡修善。一念轉過來了,他是菩薩。」菩薩為什麼還到色界天去當大梵天王?這是「以大梵天王的身分幫助天人斷煩惱」,天人還在六道當中,「天人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出不了三界。他能斷,再現身說法幫助別人斷。『得授上記』,上記是成佛之記」。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毘婆尸』是梵語,意思是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凡夫對一切萬物往往看偏差、看錯,不殊勝。對一切諸法的真相看得清楚明白,就是勝觀。簡單講,觀就是你的觀念。」「捨識用根,不用意識,根是根中之性」,我們六根當中那個性,叫根中之性,「也就是用見性見色法,這個觀就殊勝」。不是我們用眼識去看色法,但是這個要會用,我們凡夫都是用識在看,那就看不到真相。「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用根中之性」,用耳根,耳根它有聞性,「根中之性是真心」,我們自己本來的真心。「換句話說,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用見性見,見到的是色性而不是色塵」,這叫見性,明心見性。「用眼識見色」,那我們見到是色塵,那不是見到色性,「塵是染污」,是虛妄的。「見到色性」,那就見到真相、見到真實了,「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用聞性聞聲性,用嗅性嗅香性,用嘗性嘗味性,明心見性。見性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那這就是破一品無明,圓教初住位菩薩。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第一念是用見性。睜開眼睛看外面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時候,這是第一念。這一念是佛知佛見,這一念是見性。可是凡夫無法保持,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就落到意識裡。能永遠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嗎?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眼睛睜開看得清楚明白,這時候是見性見色性,你的見是真實的,外面色也是真實的,就是一真法界。第二念起來,他就有妄想分別執著了,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佛菩薩,為什麼他們住一真法界?因為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是一不是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是在這個境界裡。」

  「宗門、教下都修止觀,所以修觀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不會修觀的,才教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會修觀就可以不帶業,因為念念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佛家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清淨平等覺。不執著就清淨,不分別就平等,沒有妄想就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除了,那當然成佛了。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自己的自性。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就壞了,快速墮落,快速的在變化。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迷邪的接觸,諸佛菩薩的接觸是大覺的接觸。轉變在自己,修行在個人,佛菩薩再慈悲,也無法幫助我們轉變。」他只能告訴我們修行的理論方法,我們明瞭了,修要自己去修。

  「『聞是佛名』,明白道理,立即回頭,認真學習,他當然『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勝妙樂,絕不是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樂」,這些樂是世間凡夫在追求的,那不是真正的樂,「勝妙樂是真樂」。「《大莊嚴論》云:『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沒有病,這是真實的利益。」那這個是我們生病的人最能夠體會,像我從小病到老,真的是無病是最好,病不管是大病、小病,總是很難過。所以沒有病是最大的利益、是真實的利益。「過去佛弟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第一富。」不是億萬家財、家財萬貫那才叫富嗎?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物質生活只有三件衣服、一個缽。要吃飯還得向人家要飯,而且一天只有吃一餐,日中一食;住在樹下,一棵樹只能住一個晚上,明天就要搬家了。但是他是第一富,最富有的,這個當中,我們要從這地方好好去體會。這個是知足。為什麼他第一富?知足他就富了。如果不知足,錢再多,他覺得他還是缺乏。知足的人,他睡一個草蓆很滿意了,他就很富有;不知足的人,生到天上,他覺得還不夠,他還是覺得很窮。所以它第一富的定義在這個地方,就是在知足,所謂知足常樂。一個人如果能知足,那他生活就過得很自在,他得到解脫了,他沒有壓力了。全世界的人如果都知足,世界就太平了,世界和平了。現在為什麼亂成這個樣子?都是不知足,已經有了還要想更多,得不到就爭,競爭、鬥爭、戰爭,把這個世界搞成這麼亂,都是不知足產生的。所以現在錢再多的人,你說他富有?他覺得他不夠,他想要賺更多,他就不富!反過來,知足的人他是真正的富有。不知足的人,錢再多他還是很貧窮。「涅槃」,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這是第一樂。「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善友第一親,諸佛菩薩跟我們最親近的。涅槃就是清淨寂滅,這是最快樂的。「『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學佛才有真正的快樂,不學佛,實在講我們在這個世間那個樂,實際上也不是真的樂,經典講叫壞苦,樂過去,苦就來了,不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是真樂。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寶勝如來』,寶是珍寶。世間人重視七寶,有了寶物,物質生活富裕而不缺乏。佛法有四寶:常、樂、我、淨;這是出世間的四寶,也是我們希望得到的。實際上,佛法僧三寶裡才有常樂我淨;離開三寶,常樂我淨求不到。『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名就皈依,聞名就回頭。『畢竟不墮惡道』,他的生活、行為能與自性覺正淨三寶相應,怎會墮惡道?縱然造作惡道的因,惡道的緣斷了,所以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三寶,真正的深義,知道的人不多。許多人皈依三寶,是不是真的皈依?沒有,做一個儀式,沒有實質內容。真正皈依是回歸自性」,那才是真皈依。在六祖《壇經》講:「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自性是覺正淨,「皈是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依是依靠,依自性覺正淨,這是真皈依,這是真佛弟子」。「自性覺正淨才是三寶,這是佛法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讓你這一生、生生世世,向著這個方向、目標努力邁進,就能成菩薩、成佛。皈依是皈依覺正淨三寶,而不是皈依某個法師,這個要記住。釋迦佛沒有教我們皈依他,而是教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覺正淨是寶,是最殊勝之寶。三寶都是屬於自性。懂得自性覺正淨是自性三寶,然對於形相上的三寶也要尊重,因為形相三寶(即住持三寶)」,住持三寶:佛像、經典、出家人。它的作用是時常提醒我們、啟發我們、誘導我們,讓我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回歸自性三寶。「我們見到佛像、聞到佛名,立刻回歸自性覺;看到經書、法物,立刻回歸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相,立刻回歸自性淨。所以,形相的功德無量無邊。」「沒有形相三寶」,我們又忘記了,不知道了,「我們就很容易迷惑顛倒,繼續造業、受苦報」。在六道造輪迴業,受輪迴的苦報,就永遠不能出離。所以這個形式的三寶也非常重要,見到形式三寶、住持三寶要懂得回歸自性三寶,形式的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的,這個一定要明白。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