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0/5/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02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我們淨老和尚講的《地藏經講記》。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經題,我們今天接著來講「人題」,人題就是翻譯這部經典的人,簡單的介紹。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要在中國流通、弘揚,必須從印度的梵文翻譯成中文,這樣才能在中國地區普遍的來流通、弘揚,所以必須有翻譯的人。本經翻譯的人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這是人題,就是翻譯本經的人。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譯,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所說的。寫出翻譯的年代、場所及翻譯的人,證明它的真實性。」「古時譯經」,在古時候翻譯這個經典,「不是一個人,參加譯場工作的人很多」,少則五、六百人;在唐朝武則天那個時代,譯場參與翻譯工作的,最多有三千多人。各司其職,每個人分工分得很細,參與這個翻譯的工作。那是用國家的資源來做這樁神聖的大事,所以參加譯場工作的人很多。「譯人是譯場的負責人」,我們現在講主持,主要他負責,他來安排,經典翻譯成功之後用他的名字來代表,「他負責任」。「唐指唐代」,就是在我們中國唐朝這個時代。這裡我們就不詳細講哪一年了,因為現在網路上也很容易查,你一點,它就全部出來了。我們知道這個經是唐朝時代翻譯的。『于闐國』在現在的新疆,在唐朝那個時候是個小國家。這在網路上也可以查得到,你給它寫上于闐國是現在什麼地方,它就會出來了。于闐國在唐朝那個時候是西域的一個小國。這是給我們介紹翻譯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法師他的籍貫,我們現在講他的國籍。

  「三藏沙門代表學歷,通常稱為三藏法師」,經、律、論三藏他都通達。所以要翻譯經典不容易,實在講,不但佛教的三藏都要通達,連世間一些學術、學問都要通達。所以以前翻譯經典的法師不容易,不是一般人,有的都已經證果了,可能有的已經證了三果以上的羅漢。「沙門是很謙虛的稱呼」,沙門就表示謙虛。「譯經的法師一定要通達經律論三藏,才有資格翻譯。」我們現代人,實在講,一藏都沒通就要翻譯經典,這個問題很大。翻出來到底對不對,這個都不敢說。翻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有人提倡中文翻成英文的經典,過去早在三十年前就有人發心來做這個事情,花了很多錢、很多時間,翻成很多英文的經典,但外國人看不懂;實在講,中國人也看不懂,到最後也就沒有辦法流通。這也給我們說明,翻譯經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要通達經律論三藏,而且中文、外文,文學、文字的底子都要很深厚,這樣才能夠去翻譯經典。

  「沙門是梵語,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稱沙門,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你出家修行,都稱為沙門。像我們中國道教,道教也有出家修行,道士、道姑,在印度也都稱沙門,凡是出家修行的都稱為沙門,不是佛教專用的名稱。「沙門,在中國是佛教出家人的專稱」,這是佛法傳到中國來,就變成中國出家人專門的一個稱呼,在古印度它是通稱,通其他宗教的。沙門是梵語,「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沙門翻成中文就叫勤息,勤勞的勤,息滅的息;勤就是認真的修戒定慧,來止息我們內心的貪瞋痴煩惱。「實叉難陀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學喜,歡喜學習。」就像《論語》上講的,孔老夫子在《論語》第一篇,一開始就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之後去時習,得到喜悅,很歡喜來學習。所以我們從他的名字來看,實叉難陀法師他是很好學的人。「譯是翻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出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還有「八十卷《華嚴經》也是他翻譯的」,他對中國佛教,在翻譯經典方面有很大的貢獻。以上介紹人題,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這部經就是唐朝于闐國的三藏沙門實叉難陀法師主持翻譯的。

  我們下面要正式的進入本經的經文了。《地藏經》它的經文前面都有品題,一共有十三品,我們先看第一品: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經文有十三品,「忉利天宮神通品」是序品,序就是是開端。每部經都一樣,都有一個序,一個端序,一個開始、開端。「釋迦牟尼佛一生修學、成道、教學、轉法輪、度眾生。在教化眾生緣分即將終結時,示現滅度前,特別為我們示現報母親之恩。」這是佛將要入涅槃前三個月,上升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世尊出世之後,母親就過世」,他出生七天,母親就過世了,他母親往生到忉利天。所以世尊在涅槃之前,升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在忉利天住了三個月,說這部《地藏經》。「忉利天宮這次法會非常殊勝,世尊為我們說出地藏菩薩過去因地中度母親的公案因緣,希望我們聽了之後能效法地藏菩薩,奠定大乘修學的基礎。」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這是證信序」,證信序就是給我們證明這部經的確是佛講的,讓我們對這個經有信心。證信序「說明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開始是信成就。『如是我聞』,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不是傳聞,這叫「如是我聞」,就是我親自聽說的,我參與這個聽經的法會。阿難聽佛講了這部經,「阿難尊者為我們複講」,複就是重複,給我們講出來。「字字句句如佛所說」,他自己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都是佛所說的,「沒有摻雜絲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讓人家對這個經能生起信心,這是如是我聞,信成就。這也是佛在滅度之前,阿難尊者請問釋迦牟尼佛,佛滅度了,佛在世講的經典,我們弟子整理(結集就是整理),要流傳到後代,經文前面要加上什麼字才能取信於後人?佛就講,你加上「如是我聞」,就是加上這六種成就。這是第一個,信成就。

  「『一時』是指感應道交時、師資道合時。」為什麼不清楚的記載某年、某月、某日?「若記載年、月、日、時,那是死的,一時是活的。」所以我們看到佛經,沒有哪部經它記載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個時候、幾點幾分講的,沒有記載,用個「一時」,這個一時它是活的。如果記載年月日,就變成過去,是過去的歷史了;過去了,那個時候適用,到我們現在還適用嗎?我們難免對這個就起了疑慮。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是古時候的,又是古印度,在當時可以,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合不合時宜?難免現代人會有這個疑問。

  一時為什麼是活的?一時就是任何一個時候。我們現在在網路上跟大家來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那我們現在也是一時,就在這個時候。任何一個時候都是一時,所以它是活活潑潑的,沒有受時間限制。所以用一時是正確的,如果定個年月日,那是那個時候人需要,我們現代人就不需要了。所以一時是任何一個時候,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一時。「昔日智者大師定中見到釋迦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法華一會儼然未散」,佛還在印度靈鷲山,還在講《妙法蓮華經》。智者大師他出生那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一千多年了。在我們世間來看,佛講《妙法蓮華經》已經過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前講的,那一會早就散了,怎麼一千多年後,中國的智者大師他入了定,釋迦牟尼佛那個法華一會儼然未散?這是說明什麼?「現在科學家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這也是一時的意思,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科學家知道,但沒有辦法去突破時間,「若突破時間,就能回到過去,也能進入未來」;「換言之」,換句話說,「過去、未來任何事情你都清楚」。「佛法用禪定的功夫可以突破,定力愈深,突破的面愈廣」,這是定功,科學家現在只用科學的儀器,沒辦法突破。實在講,不但佛家,在古印度,甚至我們中國道家修行人,他有禪定功夫,他都能突破,根據定功的淺深,他突破的面大小就不同。「一時是一心不亂之時」,也有這個意思,「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我們現在心太雜亂,妄想分別執著太多,喪失突破時空的能力」,我們突破時空的能力喪失了。「然而這個能力是本能」,是一切眾生本來他就具足的。本來就有,但是現在為什麼沒有?都被我們的妄念,妄想執著障礙住。障礙住,我們本能是不是就沒有了?還有,還是存在,只是暫時被障礙,現在不起作用;你只要把障礙排除,這個本能就恢復。

  「所以,佛教我們修禪定,淨宗法門教我們念佛」,念佛的目的就在得一心,「恢復本能而已」。這個方法很多,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是要得定,因定開慧。「得事一心不亂」,如果你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你得念佛三昧了,「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後的事情通達明瞭」;「得理一心不亂」,能力與諸佛如來就差沒有多少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一切事物皆悉洞徹」。「一時,是說時間的真相」,這是佛在經典裡面講的一時,「這一句完全是講真話」。「佛在經上講不生不滅,你懂得一時,就懂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對於生死的恐怖就離開了;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是生滅的,但體性是不生不滅,這才是真相。」「一時,佛說這部經的因緣成熟了」,這個時候到了。一時,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就更深入了,大家看我們淨老和尚這個《講記》就能明瞭。我們根據老和尚指導的複講,只能減少,不能增加。所以我們知道一時它主要的意義就可以了。

  下面,「佛,是主成就,這個法會的主講人,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我們容易懂,就像我們開會,有個主席,主講人就是主席。「在,這個字用得非常好,是從事相上說的。說在,這是說真話。說住是假的,你怎麼住?今天搬家搬這裡,明天搬那裡,永遠不離開,這是住。」這是給我們說明住的定義,就是你都沒有離開那個地方,這個叫住。「身常常在動,這是在。」你現在在哪裡?我們現在問人家也是這樣,你現在住在哪裡?所以「只說身體現在在那裡」。你在家裡,還是在外面?你在哪裡?這個意思就對了。「經上講住是心住,不是身住。住處有四種:一、天住,心安住在十善業道,生欲界天;二、梵住,心安住在慈悲喜捨,生色界天。修禪定、修清淨心,一切欲念、五欲六塵看得很淡,心中充滿慈悲喜捨。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幫助眾生解除苦難;喜是看到別人得福、得好處,沒有嫉妒心,而生歡喜心;捨是萬緣放下。」這是講梵住。「三、聖住,空、無相、無作,此三種三昧為三聖聖者所住」,聲聞、緣覺、菩薩所住的。「四、佛住,首楞嚴等無量三昧為一切諸佛所住」,這是《楞嚴經》講的。「落實在淨宗,安住在念佛三昧」,我們心安住在這句佛號上,這是以我們淨宗來講。這是給我們講「住」這個意思。

  下面『忉利天』,「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層天。我們這個天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三界。欲界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稱為四空天,所以合起來一共有二十八層天。「這是欲界的第二層天」,這個天,有的經典翻譯為帝釋天,這裡是翻譯忉利天,意思是一樣,同樣是指欲界的第二層天。在我們中國道教講,玉皇大帝住的;在外國,西方的宗教講天國,這都是指欲界第二層天。「娑婆世界有二十八層天,欲界天六層、色界天十八層、無色界天四層。欲界天人還有男女飲食之欲」,還有這些欲望,但是比我們人間就淡很多,「愈往上面就愈淡薄」,愈高層次的天,欲望他就愈淡;到第六天,欲界最高的一層天,他化自在天,那個欲是最淡的。「色界天人還有色身,沒有財色名食睡這些欲望」,這些五欲他都沒有了,「禪悅為食,不需睡眠」,不需要飲食。所以一般做法會,上午供,都會念禪悅為食,滋養他身體是禪定,不是飲食、睡眠。所以有定功的人不用睡覺,他一入禪定,那比睡覺精神好,也不要吃、也不用喝。在近代,民國初年,佛門的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他定功很深。他一打坐,一個月不吃不喝,旁邊放著要煮芋頭的鍋子,出了定都長霉了。他出了定之後,精神特別好,這是說明他是禪悅為食,不需要飲食、睡眠。色界天人還有這個色身,但是五欲沒有了。再上去就是無色界天,「無色界天人沒有色相,連身體都不要了」,只有精神存在。這是給我們介紹天道。佛講這個六道,講得非常詳細。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他以前住在韓館長他們家裡,斜對面有個天主教堂,小教堂,一個神父,方豪神父,他也看佛經。有一次就跟我們老和尚講,他說我看你們佛經,好像去過天堂一樣,怎麼講得那麼清楚?他吃什麼、喝什麼,他的交通工具、他穿的衣服、他壽命多長。我們老和尚笑笑跟他講,的確是去過,不但去過,還很深入的去接觸、去了解。

  「佛是應化身示現在世間,我們看到他有生有滅,其實佛是不生不滅。他示現在世間的緣盡了,其他星球的緣成熟了,暫時離開這個世間,去其他地方示現,教化眾生,這是大自在。」佛、菩薩、阿羅漢都有這個能力。就連在我們中國有一些高僧大德,我們大家都知道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也示現往生。棺材埋下去,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再打開他的棺材,他的遺體不在了,剩下一隻草鞋。以前商人都是到西域去做生意,回到中原來,他說在西域碰到達摩祖師,而且他背了一隻草鞋,只有一隻草鞋。他說達摩祖師死了很久了,你怎麼還會看到?他說我明明看到了。後來才知道,他示現的。佛菩薩當然這個能力,是肯定不生不滅的,他到其他地方去度眾生,這個地方示現入滅,那個地方又生了,這是大自在。

  這個身體有三種,「法身,這是真身,所有一切身皆從法身而生。法身能生一切萬法,能現一切身相,能現國土、山河大地之相」。也就是說所有一切宇宙的本體,這是法身,你所有的相都從這個本體所出生的,這是講法身。報身是指智慧之身,「智慧現前,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無所不知」,沒有一樣他不知道。「應化身,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古印度,那是應化身來的,也有父母、也有家庭、也有國家,這些家屬都有,這叫應化身,一般簡單講叫應身。還有另外一種,化身,化身就是說他突然出現,事情辦完又不見了,也不知道去哪裡了,找也找不到,那個是化身。所以應化身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佛他就現什麼身。「佛到人間來,到任何一道,來去自如,沒有障礙。凡夫是業報身,受業力的控制(命運的支配),毫不自由。過去造善業,這一生得善報;過去造惡業,這一生得惡報。佛菩薩生死自在,不受業力控制,完全是由自己的願力做主宰。在世間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想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學佛,「將我們的業力轉變成願力」,我們也慢慢能得到自在,這就是一般講改造命運,「要從心轉起」。要怎麼轉?從心轉,心轉,這個身也就跟著轉。心是主導的,主導這個身,所以心轉身就轉。

  『為母說法』,「為母親說法,這次法會是忉利天主啟請的。他說:過去一切諸佛都曾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報母親生育之恩。世尊成佛了,當然也不能例外。世尊接受忉利天主的啟請,到忉利天開這次法會。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實在說也是大權示現,是佛菩薩再來的」,是示現的。「這句為母說法,意思很深」,第一個,「避免世間人對佛法產生誤會。學佛,尤其是發心出家,好像從此以後就不再照顧父母,世間人以為是不孝」,這是不了解佛法,「不知道出家是大孝」。「二、做一個榜樣給學佛的四眾弟子看,啟發他們的孝思。佛門即使出家,也不能置父母於不顧,可是孝養的形式不一樣。認真修持,依照佛的教誨去奉行,以此功德迴向父母,父母能得諸佛護念、善神保佑,這才是真孝」,這是佛門真實的孝養父母。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母親過世了,在上海,那時候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弘法,他也是把後事都給他俗家的弟弟徐教授來處理,他也沒有回家去奔喪,因為那個時候正在新加坡講經弘法。他把講經弘法,當時在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把這個講經弘法的功德迴向給父母,包括師長。像雪廬老人往生,我們老和尚剛好接受美國那邊邀請弘法,所以他也沒有回來參加告別式,就韓館長跟我大師兄悟本法師,還有一個女眾悟德法師,三個人代表,去參加這個告別式。這是講我們一定懂這個道理,這個形式上有不同,實際上能夠依教奉行來學習佛法,把這個功德迴向給父母是更殊勝,這是真正的孝養,這個我們一定要懂。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從這段開始至本品最後」,本品就是這一品,第一品,到最後「為發起序」。因為序分也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證信序,就我們剛才看到的六種成就;從這段經文到這一品結束是發起序,發起序就是什麼因緣發起佛講這部經。「發起序裡面含攝教理行果。佛說法,先把果報展示出來,依這個果報生起信心,然後再解釋果報怎麼形成,再給你說因」,給你說明怎麼來修這個因,「你就很認真去聽,很想知道它,這是說法的善巧方便」。所以佛說法,先說果,再說因。你想要得到那個果,我告訴你怎麼修,你就會得到那個果報。如果先說因,再說果,果報他沒看到,也不知道果報是什麼,你叫我修這個,到底能不能得到你說的那個果?他就不太容易接受。所以佛都是先說果,因為果你看到的。比如說苦集滅道,他就先說果,再說因。苦諦,你看到現在生老病死苦不苦?這個大家都看到了;人會死,你看到了嗎?看到了,他就比較容易理解,然後再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說明那個因,那個原因。這是佛講經說法,善巧方便。「一開頭展示參加大會這些人物,這是果。他的果德感動這麼多人來參加集會」,這是果報。「佛在講經之前現種種光明瑞相是理」,道理;「文殊菩薩見到這個現象生起疑惑,表行;文殊問,世尊解答,這是教」。所以在發起序裡面,我們看到教、理、行、果都有。

  『爾時』,「佛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之時。釋迦佛講《地藏經》,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皆來聽經」,這個法會是太稀有了。「即使《華嚴經》、《無量壽經》也沒有如此殊勝的場面,無比的稀有!」「通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諸佛他來化現聲聞、緣覺、菩薩這樣的身分,來幫助佛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我們在一般經典都看得到。所以佛的弟子當中,很多是古佛來示現的,像舍利弗、目犍連,古佛來示現,示現聲聞的身分、示現菩薩的身分,來幫助佛弘化。「此地諸佛是以佛身來參加法會」,這個真的,我們只有在《地藏經》看到。佛都來了,「大菩薩摩訶薩隨從諸佛而來」,也就跟著來了,「數量就更多」,『皆來集會』。「世尊一生弘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沒有一會如此殊勝」,沒有一會這麼殊勝的。「參加集會的人,他們為什麼來?」因為沒有一尊佛不報母恩的。今天釋迦牟尼佛講地藏法門,說的是孝親尊師之法,這是最根本的,「一切諸佛一定要來參加,當影響眾」。因為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也是以這個為根本,自己修行也是以這個為根本,所以不能不來,必定要來。這也就所謂「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一樣。「忉利天主是功德主,請佛到忉利天講《地藏經》,福報可修大了。所有一切諸佛都到齊,一尊不漏,來提倡孝道,這是無比稀有的因緣。」我們學習了這段,我們也必定可以知道,讀《地藏經》、講說《地藏經》,也必定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跟《彌陀經》一樣。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這一段話不容易說出來,「若不是諸佛如來親口宣說,菩薩也說不出來;不入這個境界,怎麼說得出來!」「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作釋迦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的總綱領,佛出現在世間就為這個。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的教主,是佛教的本師(根本的老師)。」釋迦,翻譯作「能仁」,能夠行仁慈的人,這釋迦它的意思。「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仁慈。「牟尼,翻作寂默」,寂默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佛的名號,代表他在這個時代教學的宗旨」,它是針對性的,針對娑婆世界,現前這個時代眾生的心,「娑婆世界的人缺少慈悲心」,不慈悲。我們從哪裡看?就看我們地球的人類,你看這個地球,如果不是學佛的人,哪一個不殺生吃肉?你殺生就沒慈悲心。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人的確缺少慈悲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是散亂的。佛教化眾生以慈悲、清淨為宗旨」,這是佛的名號,就是代表他在這個時期、這個地區教學的主要宗旨,是針對的,不是說我比較喜歡這個名號,不是的。所有諸佛如來的名號,都是針對教化當時、當地的眾生所取的,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理解到,每一尊佛菩薩他出現的時代、地區不同,他名號的建立就是根據當時、當地眾生的情況來建立的。過去韓館長在世,每一年都要拜三千零五十三尊佛,有一尊佛我的印象最深刻,「南無敬老佛」。後來聽我們師父上人講這個道理,我就聯想到,那一尊為什麼叫敬老佛?我們平常講敬老尊賢,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人缺乏敬老尊賢,看不起老人,老人都不要了,討厭老人,所以那個佛出現在世間,他的名號就叫敬老佛,教大家你要敬老尊賢。所以釋迦牟尼佛用這個名號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好,這節課我們就先上到這裡。下面『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惡世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