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0/10/2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08

  《淨土大經解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四品:心得開明」。這個品題,我們一看也很清楚,心得到開明。在《大經解》,有一段註解這四個字,「本品彌勒領旨,心得開明。佛復垂訓:一者當斷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自利利他,轉相拯濟。三者重示樂國勝果。四者諭除疑悔,免生邊地」。這段註解,解釋世尊在這品經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求生淨土,彌勒菩薩代表大家,真的聽懂了、聽明白了,心開意解,感佛之恩,感恩佛的開示,大家聽明白了,心開了。佛在此地教誨四樁事情,第一樁是「斷惑念佛」,念佛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斷惑。念佛當中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只能跟阿彌陀佛結法緣,這一生往生就沒有把握了。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是根本。執著是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些都是屬於見思,見惑、思惑。斷惑,實在講不容易。如果見思惑斷了,就證阿羅漢,超越六道生死輪迴。破塵沙,是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塵沙惑都斷了,再破一品無明,就明心見性,斷無明惑。我們講到斷惑,也要有個概念,一般的法門,它超越六道的條件就是斷見思惑,見思惑斷乾淨,他就超越六道。斷思惑比斷見惑難,見惑比較粗。但是見惑,佛在經上講,要斷也不容易。像四十里流的瀑布沖下來,你一下子要給它截斷,讓它不流,這個難度是非常高,用這個來形容。我們第一關就是要先斷見惑八十八品。

  見惑,第一個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五大類的錯誤見解,一共有八十八品。這個八十八品斷了,還沒有出三界。思惑還有八十一使,思惑比見惑難斷。但是見惑第一關斷了之後,一般小乘的果位是須陀洹,在大乘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還沒有出離六道。在《四十二章經》佛跟我們講,斷了見惑,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能證阿羅漢。就是最長的時間,七次往返。當然有的根器比較利的,就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一般都是要七次往返。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七次的往返,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證阿羅漢,超越六道。斷了見惑,在三不退的位次講,他是屬於位不退。就是雖然還沒有了生死、出三界,但是他在六道裡面只有人天兩道,就是人間、天上這樣七次往返,決定不會墮三惡道。七次往返就是繼續修行,到了第七次他就證阿羅漢,就超越了。就是斷了見惑,我們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但是出三界有時間表,這個時間表最長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一定就超越了。

  如果還沒有斷見惑之前,你怎麼修的都不算,你禪定的功夫再深,深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是不能出三界,出離三界沒時間表,因為你見惑沒斷,只是得定。得定是什麼?伏惑,伏斷,不是滅斷。所有的法門都是要滅斷才能超越,斷見思惑,超越六道;斷塵沙惑,再破一品無明惑,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這是一般法門修學的條件都是這樣。當然這個法門有漸、有頓,有慢慢修的,有很快修的,這個當中差別也很多,但是條件都是一樣,一定滅斷。我們念佛法門斷惑,是伏斷就可以,伏斷就是你壓住,不要發作就好了。你有一點定功把它控制住,讓它不要起現行,不要發作。好像我們人有病,把病情控制,讓它這個病不要發作。我們念佛法門只要有這點功夫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樣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滅斷。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只要做到伏斷,把這個惑能夠控制得住,這樣就及格了。這個在其他法門是不及格,不能超越,一定要滅斷。我們這個淨土法門伏斷,帶業往生。

  所以斷惑念佛,我們一定要知道,佛號能夠把我們的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把它壓住,這個叫伏住,好像石頭壓草,把它壓住,讓它暫時不要長起來,這樣我們就有把握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此地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當中放下的層次也很多。如果照通途法門要滅斷,這個的確難度是相當高,我們一生當中很難達到滅斷。不要說斷見思、塵沙,就是一個見惑,我們都斷不了。所以伏,這個我們做得到。所以伏惑,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在佛七當中常常跟蓮友開示,就是伏惑往生。我們只要做到伏就可以了,這個功夫就比較容易了,大家都能做得到。此地這一品經講的,就是幫助我們斷惑念佛。我們能夠照佛這些開示來修,幫助我們伏惑,如果功夫深,當然就斷惑。如果惑伏不住,念佛往生就沒把握。

  「知苦修善」,就是知道這個世間苦,發心來修善。生活在現在社會太苦了,沒有樂,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人生,實在講只有苦,沒有快樂。《妙法蓮華經》,佛講得很清楚,三界統苦,欲界、色界、無色界,只要在三界都苦。苦苦、壞苦、行苦,我們欲界三種都有,三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三苦、八苦展開就無量苦。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六道裡面只有苦,沒有快樂。那個快樂也是苦,叫壞苦,樂過去,苦就來了。要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是苦,發心來修善。苦不怕,這是果報,是自己不善業跟眾生共業造成的,要歡喜忍受。像我們現在在這個地球上,災難這麼多,苦!今年災難特別多,特別嚴重,火災、水災、瘟疫、傳染病,這是這個地球人類的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覺悟了,要斷惡修善,要歡喜忍受,為什麼?因為這個畢竟也是我們跟大家共同造不善業,才有這個共業。我們過去修的不善的因,現在不善的果報,不能怨天尤人,要歡喜忍受,這樣業障才會消。

  我們遇到苦,苦有它的好處,不苦,我們把修行忘掉了,因為有苦,苦是警惕,不敢不修善,要認真努力去修善。善的標準是十善業道,這十條擴大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十條圓滿,這個人就成佛了。因為苦,所以佛勸我們要發心修善。因為我們過去修的是不善,感得的就是苦報。所以苦也有好處,對修行人來講,有苦才能給我們警惕。所以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人如果都沒有苦,很難覺悟。實在講,是不是沒有苦?我們看到佛在經上講,三界統苦,哪有不苦的。有一些人認為我沒有苦,我很快樂,那是人在苦中不知苦,不知道苦。知苦即是善生時,一個人知道這個世界苦,就是他善根生起的時候,他開始覺悟了。為什麼?因為人知道苦,就想要解決這個苦、解脫這個苦,要怎麼樣來解脫、來解除這些苦?這個時候就會發心來找這些解除痛苦的方法。這是第一「斷惑念佛,知苦修善」,這第一個意思,佛在這個地方的開示。

  第二,「自利利他」,決定要想到自利,利他就是自利。「轉相拯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大家互助合作,先要求自己幫助別人,自己有困難的時候,自然有人來幫助我們,這因果報應。喜歡幫助別人,捨己為人,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個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再一遍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殊勝的果德,讓我們嚮往西方極樂世界,發願求生,這個也非常重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苦,如果沒有極樂世界,知道苦也是枉然,苦你離不開。所以佛大慈大悲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是《彌陀經》的經文。西方極樂世界,苦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到。我們這個世界的苦,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沒有,所以他那個世界叫極樂。佛勸我們,要信願念佛,要相信,相信什麼?相信我們這個世界很苦,相信真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勸我們要發願,念佛發願求生西方,這個苦都解決了。所以沒有介紹淨土法門,我們知道這個世間苦,我們也沒辦法,也解決不了。有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而且是徹底的解決了。所以淨土法門它殊勝,就在這個地方。

  第四個,教導我們對極樂世界決定不能懷疑。這是這品經有講到,後面還會再講到。我們對極樂世界如果有絲毫的懷疑,雖然懷疑,還是肯認真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還是有信願,但這個信當中有夾雜疑在,他還是很認真念佛,這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就入不了品。連下品下生也沒有,邊地,見不到佛,聞不到法。所以在《無量壽經》,佛特別給我們提醒,不能有懷疑,如果有懷疑,你很認真念佛,還是發願要求生西方,會生到邊地去。佛大慈大悲也不願意讓我們在邊地,在那邊耽擱時間,在邊地要耽誤五百年,五百年是用我們這個世間的時間來計算。所以佛都不希望我們生到邊地去耽誤時間,希望能夠直接入品。所以勸我們避免,避免生到邊地,直接入品,那就是不能懷疑,要相信佛的聖言量。以上是講這品經,彌勒聽了佛的開示之後,心得到開明,向佛報告。佛再教誨開示,開示主要的是這四方面,這品經的內容就是講這四方面的事情。我們看經文: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蒙教脫苦,就是承蒙佛的教誨,讓我們明白了,依教修行,得到解脫這個苦。所以承蒙世尊的教誨,心開意解,離苦得樂,遠離這些苦,得到究竟的快樂。『白言』,這個字在此地念「伯」,現在我們大家都念白,這是破音字,白它是對顏色才叫白,青、紅、黑、白,顏色才叫白,就是白色的。白是指色彩,白色。這個地方用在這裡是「伯」,白是下對上,學生對老師、下屬對長官用白,就是晚輩對長輩講話用白,這是恭敬的言辭。『佛語教戒』,「教」是教誡,「戒」是禁戒,告訴我們,如何把佛教的老老實實落實在生活當中。這裡這個戒通作誡,就是跟加個言字旁這個誡相通。戒律的戒,旁邊沒有一個言字旁,如果再加上一個言字旁,就是教誡的誡,言語勸誡的誡。所以一般沒有言字旁的戒,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戒律,有條文的,一條一條,像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是戒。這個戒叫禁戒,就是禁止的,不可以做的,禁戒。加上言字旁,就是教誡,教就是勸導。加上言字旁,就是佛講經說法勸我們,所以這個戒,包括教誡,不是只有我們看到戒律條文這些戒。凡是佛的教誡,統統是戒,因此這個戒,在這裡是廣義的,它是廣義的。

  《俱舍界品頌疏》:「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誡是誡勗,令人斷惡。斷惡修善,故名教誡。」教誡是令人斷惡修善。教是教導,戒是勸誡,教導勸人要斷惡修善,鼓勵人斷惡修善,這個就是教戒。《會疏》:「教,上人被下之言。誡,誡約也。言徹實理,故云甚深。轉凡成聖,故云甚善。」老師對學生說話,這是教。教就是教化、教導,這個是教。這個教,當然這是言教,言教是用言語講話來教導、勸導。誡約,約是約法、規章,佛門的戒律、儒家的禮都是屬於誡約,就是它的規範。言語能徹實理,與真實的理相應,這叫甚深。言語聽起來好像很淺顯,就是勸人家斷惡修善,實際上甚深。與實相相應,真實的理相應,也就是說雖然勸我們斷惡修善,好像一般很平常的,但是佛勸人家斷惡修善它通實相,通自性。從斷惡修善通達到自性,這個叫甚深。因為自性的理很深,甚深。所以佛這個勸誡,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叫甚深。一般人他不懂,所以叫甚深。為什麼說善?這個善不是我們一般的善,這個善是轉凡成聖。能夠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這個叫甚善,不是一般的善。

  對根機淺的人,幫助他轉惡為善。就是說,幫助他不要做一個壞人,要做個善人、做個好人,這是一般根機比較淺的。你講太深了,他聽不懂,無法理解,當然他也就不能接受了。所以講他能理解的,眼前他能夠體會的,就是幫他轉惡為善,這是對根機淺一點的。對中等根性的人,幫助他轉迷為悟,這個就提升了。悟是開悟、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這個世間很苦,這個就覺悟了。一般的人,你給他講這個世間苦,實在講是很苦,但是他還不覺得很苦,為什麼?還留戀這個世間。所以我在大陸上,也遇到一些居士做企業、做生意,他們就跟我講,師父,我坦白跟你講,叫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還沒有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想要什麼?想要賺錢,做生意賺錢,賺錢事大,生死小事。這樣的對象,你就要勸他轉惡為善,這個是屬於人天福報,沒有出三界。人天比三惡道好,雖然苦,沒有三惡道那麼苦,總是比較好。

  怎麼樣才能得到人天福報?現在有很多佛教寺院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這些信眾大多數大家想追求的,就是經典上講人天福報,沒有出三界。平安,身體健康,升官發財,兒孫都很好,這是人間福報。求這個人間福報的人是大多數。佛也滿大家的願,就先教這些人,你要得到人天福報,要斷惡修善,你才能得到。就是《了凡四訓》講的,改造命運,這對根機淺的。對中等根性的人,他知道這個世間很苦,他想要解脫了,這個人覺悟了。就是幫助他要覺悟到這個世間很苦,要求解脫,不要再留連在六道裡面,生生世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沒完沒了,人天福報不究竟。這個人就要幫助他轉迷為悟,他的程度可以接受這個。對上根人,幫助他轉凡成聖。對上根的人,他這一生就要作佛了,他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上上根人,這樣的人當然比較少數。中下根器的是比較多,特別是下等根器的是最多的。所以教學也分這三種對象。所以佛一品經講的是一樣,但是每個人他理解的,他接受的,各人得到的果報也不相同。

  《大經解》下面有段註解:「法音廣被,普令聞者,皆蒙慈恩,解脫憂苦。」這是講法音廣泛的,就是普遍,沒有漏掉,廣被;普遍的讓聽聞的人都能蒙到慈恩,解脫憂惱痛苦。不但阿彌陀佛智慧、神通、道力不可思議,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也作阿惟越致菩薩,也是一生成佛。只是品位低的,時間晚一點;品位高的,很快他就成就了。下品下生他也是一生就成就了,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他也有能力分身無量無邊到十方世界去供佛。我們常常讀《彌陀經》,做三時繫念常常讀,每一天早上都能夠去供養十萬億佛。十萬億不是數字,它是一個代表數,代表無量無邊諸佛。他都有能力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能夠去供佛,分身。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沒有這種能力,有時候忙得忙不過來,有句話常講,「分身乏術」。沒辦法分身,就只有這麼一個身體,不夠用,忙不過來。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問題就解決,就能分身。而且能夠分無量無邊身,這個不可思議,跟佛就差不多了,一樣。

  分無量無邊身到無量無邊諸佛國土去供佛聞法,供佛是修福,聽佛講經說法是修慧,福慧雙修。在我們這個世界修無量劫,比不上極樂世界修一天,不去這個地方就錯了。這是真話,我們不要說供無量無邊諸佛,就依照《彌陀經》說,就以十萬億是一個數字,你每一天去供養十萬億尊佛,那也不得了了,一尊佛給你講一句法,那你不成佛也要成佛了。在我們這個世界六道輪迴,要遇到一尊佛都很難。我們現在是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佛已經滅度,根據中國的算法是三千年,外國的算法是二千五百多年。我們生在佛的末法,但是還是很幸運,能夠聽到這些經教,聽到善知識的說法。當面遇到佛,這個就很不容易。不要說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那個時候,在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見過釋迦牟尼佛,有看過、見到過;有三分之一的聽說,沒有見過;還有三分之一,聽都沒聽說過。你看同樣在一個城市,都不是每個人能見到佛,佛在世的時候。

  所以我們在這個六道裡面,真的要遇到一尊佛,都不容易。往生到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哪一尊佛你都能去供佛聞法,所以他成就快,比我們這個世界、比其他諸佛世界都快,那肯定的。其他諸佛世界,你要去供無量無邊諸佛,你自己要修到明心見性,那可以。像我們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你修到明心見性,你是自己修到這個程度,有這個能力去供養十方諸佛,沒有修到這個程度都不行。十法界的佛也做不到,十法界的菩薩、羅漢,見佛也都有限,當然比我們凡夫要殊勝。總是無法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提並論,不能比。西方極樂世界,凡夫往生的都有這個能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都跟實報莊嚴土的菩薩一樣,同樣有這個能力,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最殊勝的地方。

  這個世界這麼好,為什麼不想去?沒有搞明白,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認識不夠,雖然聽說,實在講半信半疑。為什麼?聽說,但是沒看到。特別我們念佛念念念,念了好多年,也沒有見到極樂世界,於是乎這個疑就起來了。尤其現在人,不要說不信佛的人,就是已經學佛的人,他聽經聽一百遍、聽一千遍,也未必能聽懂,為什麼聽不懂?業障太重。業障太重聽不懂,就是五逆十惡的惡業障障礙住心性,所以接觸到等於不懂,有障礙。有緣遇到了,經看不懂,翻幾頁不想看了;聽講經,聽幾堂課沒聽懂,也不想再聽,這是業障重。這個我們現在看,大有人在。這個也很自然的,聽不懂,他就沒有興趣再聽了。這是講已經學佛的人,自己本身有這個業障,所以經他聽不下去,因為聽不懂。不學佛的人,那就更不用談,不學佛的人,他連看一眼都不看一眼。所以,學佛的人還會去翻幾頁經典,去翻一下。那個不學佛的人,我看他從門口走過,他都不願意進來。

  我常常跟同修講,這個也是事實,我們都可以去觀察的。我們以前在佛陀教育基金會,那是大樓,我們三樓講堂,十二樓佛堂。那一棟也有好幾間住戶,統統住在一個大樓,他連進來瞄一下也沒有。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也是這樣,同棟大樓住的人不少,有去過的同修就知道,而且那一棟大樓還有天道、還有摩門教,三教九流都有。到我們現在信義路也是一樣,現在我們二樓流通處,還有個佛堂,我們就這一棟,旁邊我們就不要講,同住在我們這一棟,每天進進出出的,都在同一個電梯、同一個樓梯,他連進來看一眼,他也不進來。不要說那個經去翻幾頁,翻幾頁那還比較有善根的。從這個地方你就看出,佛講眾生業障重。不是佛不慈悲不示現,就擺在他眼前,他都不願意接觸,因為他有障礙。所以我們講這些來聽經,那是已經學佛的,那比不學佛的當然要強,但是還是有業障。如果聽不懂也想聽,這是善根深厚的人,他有真誠心。一個人一旦有真誠心,他業障重,但是他能夠消業障,因為他的心態好。他有恭敬心、有真誠心,久久慢慢的他就聽懂了。過去我們在景美也是好幾個例子,有些一些老居士,沒讀過書,聽我們老和尚講經,剛開始聽,聽不懂,聽不懂但是他們有真誠心、有恭敬心,還是去聽。到最後,聽個幾年,他懂了,業障消了。所以這裡講怎麼解脫這個憂苦?就是告訴我們求生淨土就解脫憂苦,你所有的憂慮痛苦統統解脫了,你得到好處了。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會疏》:「解脫憂苦者,得聞要津,絕流浪憂,飽耽法樂,脫生死苦。」《會疏》這個註解裡面有這段解釋。要津是重要的碼頭,就是我們一般講港口、碼頭。就是我從這裡可以回家,不要再流浪,用這個來比喻。《大經解》也有一段解釋:「意謂得聞法要,乃斷流浪六道之憂。飽嘗法樂,則除生死之苦。」真正嘗到佛教的法味,他脫離六道輪迴,再不會到六道來受苦。誰做到了?阿羅漢做到了,阿羅漢以上都做到了,不必再受六道輪迴生死之苦了。這個階段,主修的就是斷惡修善,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六道就超越了。六道是假的,自性裡面沒有六道。

  《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引用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就是在迷的時候,明明有六道,六趣就是六道。他大徹大悟了,六道沒有了,自性裡面沒有這個六道。是迷了自性,起了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生出塵沙,再來就發展到見思煩惱,最粗的,見思煩惱變現出六道輪迴的現象。六道輪迴的現象就是由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惑斷了,六道就沒有了,自然就不見了,就像作夢一樣,醒過來了。所以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過來,好像我們作夢醒過來,夢中的境界痕跡都找不到。

  六道醒過來,就是在十法界裡面,從六道法界超越了,他就到了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天台宗六即佛裡面講相似即佛,很相似,還不是真的,因為他還沒有見性,還沒有用真心。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在十法界,四聖法界叫做方便有餘淨土,叫方便有餘土。如果在娑婆世界,你修到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你就生到實報莊嚴土,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我們現在住在這個地球,我們在六道裡面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每一尊佛都有這個四土,極樂世界的四土,上三土,跟其他諸佛世界都一樣,斷見思、破塵沙生到方便有餘土;破無明,生到實報莊嚴土;無明破盡,回歸常寂光淨土,每一尊佛世界都一樣。極樂世界跟諸佛世界不同的就是凡聖同居土,一切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有六道,極樂世界只有人天兩道,而且凡聖同居土他同時通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個世界很奇妙、很特別。

  所以我們往生,我們現在是在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我們見思惑一品沒斷,我們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為什麼十方諸佛都勸眾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就他那個世界太殊勝了。所以六道輪迴,只要把見思煩惱放下,那問題就解決,就超越了。但是我們要修到見思煩惱斷乾淨,實在講也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還是伏惑,帶業往生,這個我們人人都能做到。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這段經文是「讚超群聖」,讚是讚歎,超是超越,超越一切的聖人。彌勒菩薩感恩得佛法真實受用,讚歎佛的智慧恩德。這段經文是彌勒菩薩對佛的讚歎,感恩。

  『佛為法王』,《法華經》裡面講,「如佛為諸法王。」《大經解》講:「如來於法自在,故稱法王。」佛經我們常常看到「王」這個字,王是取自在的意思,好像我們世間當國王的,他有權力、有勢力,這個國家只有一個國王,他自在,大家都要聽他的,他發號施令,別人都得服從。所以在我們世間,國王他是最自在的,就取這個意思。法王就是於法自在的人,這個人就稱法王。也就是指明心見性的人。佛在一切法裡面得自在,一切諸法的真相,他完全通達明瞭。萬事萬法,他完全通達明瞭,他絲毫障礙都沒有,絲毫疑惑都沒有,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他得大自在。在一切法得到大自在就稱法王,用這個來比喻。好像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那就是王的意思,所以稱為法王。《法華經》(就是《妙法蓮華經》,簡單講叫《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他自己稱呼自己。

  『群聖』,《大經解》解釋:「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斷惑證理之諸聖人。」群聖,群是群眾的群,群聖。註解是講,小乘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大乘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位以上),稱為聖人;小乘是斷惑證理(斷見思惑、證偏真理就是偏空涅槃),大乘是明心見性。『尊超群聖』,「佛為九界導師,眾聖中尊,故云尊超群聖」。大家對佛的尊重超越羅漢、菩薩。九界是九法界,一共是十法界,除了佛之外,下面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佛是九法界的導師。九法界是凡夫,佛現身說法,九法界的身都現。九法界的眾生都要照顧,只要是有善根的人,佛時時刻刻培植他,讓他的善根增長;善根成熟的人,佛一定幫助他證果,成佛。這些善根裡面,唯一特殊、究竟、圓滿、真實,而且快速成就的,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你不遇到就沒辦法了,只要遇到,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都能成就,萬修萬人去。到極樂世界修福、修慧,很快就圓滿,就是很快就成佛了。從凡夫地快速提升到如來地,到究竟的果地,這是淨土法門特別殊勝的一個地方。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佛之光明,徹照洞達,無有極限」。這是說見性的功德,見性,見到自己的本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顯現。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本來都具足這些德能。「徹照」是照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叫徹照,沒有一個地方不照的,佛沒有照不到的地方。佛的光明是常寂光。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全部都在常寂光當中,常寂光是我們的本體,離開常寂光,一法不立。只要有一法,這一法的理體就是常寂光,都是從常寂光裡面現出來的。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也是從常寂光現的;十法界裡面有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也是從常寂光出來的,所以常寂光它是一個本體,沒有一樣不是常寂光現的。彌陀的光明徹照洞達,無有極限。彌陀光明遍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一個剎土是在彌陀佛光之外,阿彌陀佛全部都照到了,而且全部通達。彌陀通達,極樂世界往生的每一個人也都像阿彌陀佛一樣都通達;無極,沒有一樣他不知道的,大到宇宙,小到微塵,微塵裡面還有世界,這是不可思議。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不想就通了,因為我們這想,想叫做妄想,妄想、分別、執著。

  《淨影疏》,下面這是舉《淨影疏》的註解:「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這是自己福報;「達空無極,自智殊勝」,自己的智慧也是很殊勝,福報、智慧都很殊勝。這個都是給我們說明,我們自性本具的福智,福報跟智慧,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具足的,跟諸佛如來都一樣平等的。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法的真相,完全通達。「達空無極」,達是通達,無論是理、無論是事都不可得,理事都不可得。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的經文,我們常常聽說,常常聽說都有個概念了。佛在經上講,凡是所有相,都是虛妄,都不是真的;物質的、精神的,一切有為法,也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十法界、六道輪迴是有為法,有為就是它有生有滅,好像我們人有生有死,死就是滅,就沒有了,這個就是叫有為法。我們再看看萬事萬物,都是有生有滅,有變化,不是永恆常住的。這一切有生滅變化,統統是有為法。

  有為不可得,你得不到,這是講現相、作用;無為不可得,無為講的是體、講的是性,性有。有,為什麼不可得?它是真有,但是它沒有現相,所以叫不可得。自性沒有物質現象,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我們的意識心,你去想像,也緣不到,因為它不是心理現象;它不是自然現象,連阿賴耶識的見分都緣不到自性。所以說萬法皆空,不管是有為、無為,你緣不到。有為法,我們能夠緣到的,它是假的。緣到就是我們能接觸到,能夠體會到的,剎那生滅,根本就不存在。我們所接觸到的是幻相,念念不住,像動畫、卡通影片,一張一張很快速的過去。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佛給我們講,那個快速我們感覺不出來,一個念頭是一個畫面,這個念頭滅了,畫面沒有了,第二個念頭起來又是一個畫面。它的速度太快,我們從來沒有覺察到。

  佛說「相由心生」,相是物質現象,由心生;心是妄心,前念滅,後念生,念念不住,它不停住。一個念它是一個境界,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我們現在這個現相,佛跟我們講,就是我們的念頭,念念相續,相續就是相似相續相,前面一念跟後面一念很相似。好像我們按照相機,站在那裡照第一張,不要動照第二張、照第三張,好像看起來都一樣,其實不一樣,那個叫相似,相似就很像,實際上它已經不一樣了。我們這個念頭,從這個比較粗的去體會,佛跟我們講的相似相續相,就像那個卡通,一張一張的,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好像很相似,但是不是完全一樣了。所以我們被外面境界騙了,以為它是真的,不知道它是念念相續,就像我們看電影、看動畫一樣。我們這個念頭全是迷,從來沒有覺悟過,念念迷,愈迷愈深。佛教導我們,我們跟佛陀學習,希望我們念念比前面迷得淺一點,就有開悟的機會,就有開悟的時候。如果念念跟從前一樣,就不能開悟。如果念念比以前迷得更深,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前途愈來愈黑暗。這些都是啟發我們,要覺悟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什麼?幻相,假的。

  下面引《淨影疏》:「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極。」阿彌陀佛的名號感應十方諸佛剎土,名號功德無有窮極。為什麼名感十方?十方諸佛都勸大家念阿彌陀佛,所以十方世界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的名聲最大、最出名了。阿彌陀佛,翻成中文是無量覺。這句名號就是自性、真心、真如,統攝一切萬法。你念這句名號,一法不漏,完全包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在裡面,就在這句佛號裡面,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感十方,這個名可以感應到十方世界,有緣就被阿彌陀佛攝受。你能相信,不懷疑,這就有緣;你能理解,這就有緣;你能真幹,就決定往生,那緣就成熟了。我信它,我理解,我沒有真幹,這一生未必能往生,但是你跟阿彌陀佛已經結上這個緣了;你雖然沒往生,在六道裡面無論輪迴到哪一道,阿彌陀佛都會去照顧你,佛光都會去注照你,常常照顧你。你什麼時候想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你在哪一道都去得了,都可以從那一道直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淨影疏》解釋無極這兩種註解合起來看,「達空無極,表自智究竟通達第一義空,徹證理體,是為大智,故云殊勝。普度十方有緣眾生,無有窮極,是為大悲。」達空無極:了達自性空,萬法也空。《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萬法,是說相與作用,相跟作用不是真的,一定要覺悟。更深一層,自性不可得;自性是真有,因為它沒有物質、精神、自然這三種現象,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叫它做空。空不是說沒有,但是我們緣不到,它真存在。所以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一句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遇緣能生萬法,它起作用,所以它是不空;它不起作用,它是空。阿賴耶的現象,它是起現象,起現象是空,現象是剎那在生滅,了不可得。

  第一義空:「對於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極之涅槃為第一義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為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這都是講空理,我們大家聽不懂也沒關係,聽不懂,念佛就好,念到心清淨,自然就懂,第一義空自然就懂。「如來從體起用,悲智並運,故妙用無盡。是乃彌勒以福智超勝讚歎佛德。」如來福德究竟圓滿,智慧究竟圓滿,這是彌勒菩薩讚歎佛的,讚歎佛的德能、德用。佛的德能,每一個人都有。

  『普為一切天人之師』,天人師是佛的十號之一。「天上天下,唯佛獨尊,遊步十方,為大導師,故云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佛在十法界,無論什麼地方,無論是哪個法界,眾生有感佛都知道,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叫感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自然就說什麼法,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佛所證得的,一切眾生各各都能證得,只要把障礙除掉就證得。所以《華嚴經》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就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的德能、智慧、德相不能現前,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去障礙住,現在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給它放下,本有的智慧、德能它就現前了。這個不是喪失掉,是迷失,不是喪失。這個障礙只要除去,本有的智慧、德相就現前,所以自性它是永遠不會失去的。佛法修證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放下,放下便是。在一切諸法、一切眾生之中,佛全放下了,所以他的智慧、福德究竟圓滿,他能幫助那些沒放下的人,顯出他比沒有放下的人要高明;如果我們都放下了,我們就跟佛都一樣,沒有絲毫差別。

  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我們為什麼要聽經聞法?我們要讀經,經還要看註解?主要是幫助我們認識這句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幫助我們認識這句名號功德。這句名號功德,我們如果不認識,實在講也不會認真努力去念佛,好像念這句佛號,大家都會念,三歲小孩也會念,人人會念。就是連外國人,你教他念,馬上也會念,就好像覺得也沒什麼,大家都會念。一般念,有口無心的念,念念念,也覺得沒什麼,也就不想念了。總是覺得其他那些法門,有很多內容的,那個才殊勝,這個太簡單了,這個沒什麼。實在講,佛法跟這個世間法是不一樣,佛法愈簡單是愈高的,愈高的法就愈簡單。

  這是三十年前,我到大陸北京,我們淨老和尚叫我拿《華嚴念佛三昧論》,黃念祖老居士他講的,把它整理成文字稿,我們師父叫我拿去給他校對。那時候韓館長就派我一個人去參加旅行團,去旅遊。到了北京,我就找時間去見黃老。我也聽說黃老顯教、密教都通達,所以也請教他一些密宗方面的。他跟我講,密宗現在修的都很低,比較低層的密法。我說什麼叫低層的?他說儀軌很多,壇場很複雜,那些是低級的密法。高級的呢?他說高級的很簡單,什麼都沒有。他說甚至最高級的密法,就一個字。所以我聽到他這麼一說,我心裡就有一些體會了,原來這句佛號不就是最高級的密法嗎?又很簡單。但是最高級的,一般人他不認識。那個很多、很複雜、很熱鬧的,一般人他比較能夠理解,去接受。很簡單,最高的,反而一般人他不認識。如果沒有這些祖師大德,這樣給我們詳細說明解釋,實在講,我們遇到了,我們也不認識。因此聽經聞法是幫助我們認識這句彌陀名號的功德,主要目的在這裡。

  如果沒有懷疑了,能老實念佛,實在講經也不用讀,也不用聽,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就了。自古以來真有這樣的人,不認識字。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的鍋漏匠,諦閑法師的徒弟,不認識字,幫人家補鍋補碗。他要出家,諦老跟他講條件,你出家,你也不認識字,住在寺院經也不會念,五堂功課你也沒辦法參加,怎麼住寺院?也叫他不要去受戒,給他講,你要剃度,不要受戒,戒場規矩很多,你大老粗,不懂規矩,恐怕戒沒受完就被趕出來了。第三,就是勸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這樣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他就說只要你肯幫我剃度,這個條件我都答應,他真的就老老實實的。諦老在寧波鄉下給他找一個小廟,找兩個老菩薩給他煮飯,煮兩餐,中午跟晚上,早上他自己處理。他在那個小廟,天天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再念。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站了三天,諦老來給他辦後事,對他非常讚歎。最近我們淨老和尚讚歎的海賢老和尚也是一個例子,這是更近的,才往生七年,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也是不認識字,師父給他剃度,也沒有教他什麼,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念了九十二年。他往生那個相,現在都有影片,鍋漏匠我們看不到影片,海賢老和尚有影片,我們去看看就知道。如果真能老實,真的,經也不用聽、不用讀,一句佛號就夠了。如果還有懷疑,才需要聽經、讀經。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