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二)  馬濤老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19/5/31  台灣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60-014-0016

  主持人:熱烈的掌聲恭請馬濤老師,再一次上台為我們講解,謝謝老師,老師請。大眾請起立,大家向老師行禮,一鞠躬,謝謝老師。大家請坐,老師請。

  馬濤老師:尊敬的上悟下道法師,尊敬的諸位老師大德,尊敬的兩岸的親人們,大家早安!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再璀璨、再輝煌的文明和文化,沒有傳承也只能變成歷史。像世界曾經很多古老的文明,如果從它的科技和文明發展的高度來看,到現在還有好多我們未解之謎,但是已經沒有辦法解開了,因為失傳了。那為什麼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三十年一代,如果傳承到現在那都是上百代,如果有一代或二代沒有傳就斷了。而且我們看到現在近百年有點疏忽了,本來是滿正常、滿好的文化,現在變得好像有點陌生,好像有點排斥,那有可能就是教育的疏忽。但是當我們重視了之後,是很好恢復的,為什麼?我們得天獨厚的一個條件,因為中國人有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教育,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方法,包括五千年的效果。

  講到教育,那一定要談談我們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因為朱熹夫子曾經講過一句話,非常的中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如果沒有孔老夫子的教誨,可能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迷茫、和苦惱、和痛苦中度過。夫子的出身就是一個平民,甚至是家境非常的落魄,但是祖上行善積德,就像昨天黃警官講到的,那都是祖上多少輩人行善積德,家裡一定出聖賢。當時夫子的外公,就是看到孔家有這樣的家世,雖然落魄還是把女兒嫁了過去。夫子出生之後,家庭教育做得好,從小孝順、好學,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於學。而這個志立得廣大,就像我們現在讀書人講到的,讀書是志在聖賢,十五歲的時候就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通過十五年的學習,「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們從這段《論語》的教誨,能夠感受夫子循序漸進。他老人家不是天生的聖人,不是說我一出生,我什麼都知道,我什麼都會。跟我們一樣,應該還是有很多不了解和困惑的,但是好學。

  所以夫子曾經對自己有個評價,「十室之邑」,十室就像十間房子,邑是個鄉村,就是形容這個環境不是很大,就是大概十幾戶人家。「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丘是夫子的自稱,就在這樣的一個小環境中,一定有和我差不多根性的人。如果這樣講,就是有這樣根性的人應該是很多,但為什麼夫子會成為聖人,很多人還是普通人?如果有區別的話,就在後面這句,哪一句?「不如丘之好學也。」諸位朋友,如果我們也像夫子一樣好學,請問我們有沒有機會成為聖人?怎麼聲音這麼小?(有)。如果我們學了好久,都不能成聖人,那學它做什麼?我們學了一定是有意義,因為我們的時間、精力是很寶貴。我們每天讀書、每天學習,為什麼我們要?因為我們也想成為像他老人家,那樣光明磊落、那樣坦坦蕩蕩、那樣偉大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為什麼他老人家能夠做到?因為一方面是學,另一方面他看到還有好多人因為迷惑而痛苦,就發心來教學。以前聖賢學問也在承傳,但為什麼孔老夫子為人尊重?因為他老人家開創了普世的教育。換句話來講,就是平民老百姓都能夠平等的接受教育,而且是有教無類,大家只要你想學都可以來學。有沒有條件?沒有條件,甚至一分錢學費都不收,怕有些家庭困難都讀不起書。

  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不僅僅是在當時代為大家所景仰和效法,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我們看到夫子教化的影響,因為是輾轉的教化。公元前一三六年,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把孔孟學說列為國家主要的思想和教育之後,這二千多年一直綿延、一直延續。而我們今天在打開《孝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包括《論語》我們耳熟能詳的,「學而時習之」,怎麼樣?「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已經隔了二千五百多年,我們看起來還是那麼的親切,為什麼?因為中國人有智慧,用文言文把經典保留下來。更重要的是有《孝經》、有《大學》、有《中庸》、有《禮記》、有《尚書》、有《樂經》,這些四書五經把聖賢的教誨,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那不僅僅是要有這些經典,更重要的是每一代都要有人學,每一代都要有人講,每一代都要有人弘揚,代代的傳承。

  再看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在這裡馬濤也是給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報告一下學習的心得可以嗎?在十九歲那年感覺人生有生老病死,很多的苦是地位、財富、名譽所無法取代的。所以思考人生是不是一定要受這些苦?如果有機會解脫的話,這個解脫的方法是什麼?十九歲就發心求學和求道。在三十歲那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找到了究竟圓滿的解脫之道,從此以後老人家就做一件事,哪一件事?就是講經教學。一直到老人家圓寂涅槃,四十九年講經沒有中斷,三百餘會,很多的經典會集成《大藏經》,代代的有祖師大德一代一代承傳下來。

  我們在這個時代,特別難得、特別幸運的,是遇到了我們尊敬的師父上人。在六十多年前,老人家也是偶然的一個機緣,接觸和學習到了。不是說這些教誨沒有,這些教誨一直都在,但是沒有機緣認識,所以很多也是當面錯過。當學習之後發現真是寶貝,真是好東西,真是中國文化的財富,就發心除了學習,還有在講經。跟章嘉大師三年的學習,跟雪廬老人十年的學習之後,就一直講經教學。我們很熟悉老人家講了很多的經典,尤其是從新加坡到澳洲,在台灣,很多的經典都在講解,像《無量壽經》已經講了十幾遍,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啟講,到二O一O年一共講了二千一百二十一集,共四千二百四十二個小時。同時還包含《太上感應篇》一百九十五集,《十善業道經》一百四十九集,包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過兩遍,一次是九十集,另外一次是三十八集。

  後來從二O一O的四月五號也是清明節那天,含義也特別的深刻,也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報世尊、報祖師、報大眾的恩德,開始啟講《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回圓滿共六百集,一千二百個小時;接著又講《淨土大經科註》,講解五百七十八集;第三次是《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共六百四十四集;第四次啟講,《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五百多集,一直到現在還常常的在開示。如果沒有老人家六十年的弘法,諸位同修,我們容不容易接受到聖賢的教誨?所以從這裡深刻的感受到,這弘法利生的一個不容易。包括我們尊敬的上悟下道法師,讓我特別感動的,老人家講經六十年,我們的師父聽經是五十年,每天都在學習、都在落實、都在弘揚。而我們何其有幸,能夠生此時代;何其有幸,能夠聆聽師父老人家的教誨;何其有幸,能夠看到善知識給我們的表演。讓我們對聖賢教誨,生起堅定的信心。

  如果我們講聖賢教誨,它的原則和核心,孔老夫子和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啟蒙經典,就是《三字經》,大家都知道《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是本性,是誰的自性、誰的本性?人人本有的,當然也包含我們自己。同時也像世尊在大徹大悟之後,在《華嚴經》上有記載,老人家講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其實這句話,跟「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道理。但為什麼現在卻看不到,沒有了?可能是很多的煩惱和疑惑。原因在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從這裡來認識我們的本來面目。有時候講到人性本善有一點抽象,在經典常常會打一些比喻,讓我們來體會和感受。經典常常把自性、把我們的本性,比喻成摩尼寶珠,摩尼寶珠是梵語,形容是如意珠,就是用今天中國人的話來講,叫心想事成。

  跟大家打個比方,假設在我的手上放了一個摩尼寶珠,大家看到沒有?配合一下吧!看到沒有?這個寶珠,因為性相近,習相遠它比較抽象,我們用一個大家能夠感受比較直觀的,來體會這個比較深刻,很重要的道理。這個摩尼寶珠閃閃發光,沒有受一點的染著,就像六祖惠能大師覺悟的時候所談到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自性就像這個摩尼寶珠一樣,閃閃發光,諸位朋友,大家喜不喜歡?現在。請問現在還有沒有?可能我們看到的是煩惱的、疑惑的,甚至是怨恨惱怒煩的自己。說是有!也只是聽說;但是你說要真有的話,怎麼還有這麼多的一些困擾?原因就在性相近,習相遠,它是不知不覺受習氣的一些影響。

  打個比方,就好像隨著時間我們家裡的衛生,如果有一、二個月沒有打掃,請問桌子上面有沒有灰塵?請問灰塵是昨天落的,還是一個月前落的?不知道,但是,它不知不覺落。你看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就有灰塵,如果十年、二十年,甚至是無量劫,你會發現原本的自性被一些習氣,我們講灰塵。像如果起了貪心、起了煩惱、起了瞋恚的心,那個灰塵就一層一層不知不覺,就落到了這摩尼寶珠上,厚厚的把它全部都蓋住了。可能不知情的,看到這個物體,請問還喜歡不喜歡?你們怎麼沒反應了,喜不喜歡?不喜歡了。可能說就像看到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看到很多人的習氣,肯定就會有點不喜歡,生煩惱。但是不管他的習氣有多重,不管這個灰塵有多厚,請問摩尼寶珠還在不在?(在)。在哪裡?在灰塵的下面。接下來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了,請問能不能恢復?(能)。怎麼恢復?好,大家不要說趕緊拿抹布來,它這是無形的,像貪心、欲望,如果說是拿有形的,你還真是容易去得掉。因為它無形,但是養成習慣了,所以密密麻麻就蓋住了。哪怕蓋得再多,但是如果古聖先賢不告訴我們,如果世尊不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相信,我還有這麼好的,像世尊、像至聖先師一樣,圓滿的智慧、德能和福報,想都不敢想。但是他們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為什麼他們知道?因為他們恢復了。他們是怎麼恢復的?我們向他們學習,請問我們能不能恢復?(能)。這就是教育從這裡開始,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方法,包括教育的目的也在這裡圓滿。

  接下來,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相不相信自己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我們要不要努力的把它恢復?(要)。用什麼方法恢復?大家的方法,可以說是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我們會看到,古聖先賢他通過教育和教學。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孩子,他也受了很多習氣的影響,但是通過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你會發現他的本善在恢復。曾經我們參加一個課程,有一個主辦方他的朋友給他打電話,說他一個十九歲的兒子能不能來參加學習?他說可以。但是那個孩子不願意來,父子關係很緊張,兩個都快打起來了。當時就到了朋友家跟這個孩子講,能不能來聽一下課?這個孩子看長輩勸,也就勉強過來。早上吃飯的時候正好講到這個事情,我們就很好奇,是哪個孩子?他說那個孩子很好認,頭髮是黃黃的,就是可能很調皮的那樣的一個年輕人。

  正好跟他分在一組坐在旁邊,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導演,看到年輕人來學習,內心還是很歡喜,然後就說:小伙子,哪個單位的?關你什麼事?結果這麼一說,老人就心裡很難過:好、好、好,不關我的事。他就說你怎麼多管閒事?中午的時候就說到這個事情,我們看到老人也是有點難過,但也是講現在的年輕人,人不學是不知道,人不學是不知義。但是後來經過二到三天的學習,尤其是聽到一堂課叫「德音雅樂」、「百善孝為先」,可能聽到這個樂曲在唱到,父親、母親歌曲的時候,其實對自己父親、母親的那種愛,不知不覺就流露了出來。看著孩子的眼淚流下來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孩子有沒有人之初、性本善?(有)。後來在五天的課程,下午就要結束的時候,老導演跟朋友正在說話,突然衝過來一個人,離著還有點距離,鞠了一個躬就跑了,你們猜是誰?看到那個黃黃的頭髮,老導演那天晚上多吃一碗飯。可能這是我們參加學習之後,我們看到很多人的一種改變,讓我們益發的相信人性本善。在看到別人的本善的同時,我們對自己也有堅定的信心,因為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應當成佛。

  那在傳統文化聖賢教育當中,如果把它歸納起來,講的是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就是倫理,倫理講的是關係,這個關係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個是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第二個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三個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用孟老夫子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請問哪個關係最重要?「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難不難?說難很難,說不難,只要把五種關係相處好。這五種關係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是一種自然法則、規律,我們稱之為道。就像孩子出生,自然就有父子關係;兩個人結婚了,就是夫妻關係;弟弟、妹妹出生了,就有兄弟關係。你說誰規定的?沒有人規定。既然是自然的法則,就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去做,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所以這五種關係,有它的綱領和原則,歸納起來,就是「父子有親」;這種天性的親愛延伸,就是「長幼有序」;再延伸,就是「夫婦有別」。到了社會一定會有工作,只要有工作,就有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看似上下級關係好像是偶然,實際上也有它的必然,為什麼?人與人的緣分在這裡。所以他是我的同事,他是我的領導,他是我的上級,這都是屬於倫常,是一種自然的法則,既然在這個法則當中,那就是「君臣有義」。朋友之間是有一種信。

  除了倫理,還包含道德,道德就是老人家常常告訴我們的,四維八德。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好像四根擎天柱一樣,把這個社會的安定和諧就維持了下來,如果有了缺損就會傾斜。另外還有孝悌忠信、仁愛和平,當我們不違越的,按照這種德行去做人、去相處,自然家和人樂。用古人那句話來講,就是「父慈子孝雙親樂,兄友弟恭滿堂春」。到了單位,上下級之間,互相的有一種道義,有一種盡忠職守,所以事業也能順利,走到哪裡都有朋友的相助。從這裡我們能感受倫理道德的重要,同時還有因果的教育。昨天我們聆聽了黃警官的因果教育,諸位朋友,重要不重要?(重要)。因果包含了三世,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它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所以老祖先知道這個道理,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前面這三種教育,可以說是普世的教育,再提高,就是提高我們的靈性,那就是哲學和科學的教育。哲學就像我們有的時候會想到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我來到這個世界來做什麼的?我將來又要到哪裡去?我周圍的環境,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從哪裡來?宇宙之外還有沒有宇宙?可能這些問題能很多思考,但是並不一定能夠了解,但是傳統文化和佛法,把這些道理都很好的給我們描述了出來。就像我們尊敬的師父上人,曾經講過一部經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過兩遍,第一遍四十八集,第二遍一百零八集。就把宇宙從哪裡來,我從哪裡來,我跟宇宙的關係是什麼,我在這個世間,該怎麼來過一個究竟圓滿幸福的生活,總結了六個方面。從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起二用,有了我,正報和依報同時產生;示三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包含行四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和代眾生苦。如何能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有五止和六觀,讓我們能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諸位朋友,聖賢教誨好不好?(好)。我們要不要學?(要)。重要的是誰來學?所以古聖先賢告訴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接下來,想問大家一個問題,聖賢教誨好不好學?怎麼又沒反應了,說好學也好學,說不好學,有沒有它難的地方?(有)。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很想做到,但老是做不到?有沒有我們看到「怒」這個字?其實我們看到這個字都會有感悟。大家看到上面是一個奴是,下面是一個心,當情緒起來的時候,我們的心還是不是自己的主人?好像被壞脾氣就拉著走了。你說你喜不喜歡不高興?好像沒有人說是我喜歡不高興的,但為什麼常常容易受影響?你說難它還是真難。但是我們也要去了解,真正的難是難在哪裡?當年師父老人家,曾經也問過章嘉大師說,好像聖賢教誨是行難知易,你說不知道?知道,但是怎麼總是做不到?後來章嘉大師就講到,聖賢教誨的事實真相,不是知易行難,而是知難行易。

  打一個比方,有時候回家,對父母和顏悅色難不難?你們怎麼沒反應了。來,諸位朋友大家笑一個,真的很感謝,感謝諸位長輩的配合。我們會發現笑一笑不難,但是你會發現現在成年人,笑起來好像少了。心理學家他們也做研究,說小朋友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成年人一天平均笑七次,還有二次是皮笑肉不笑。不是說都不想笑,就是心裡缺少一點喜悅和快樂,原因是煩惱的事太多。你說是忙吧,你看那個「忙」是心亡,實際上那個心就麻木,然後有時候也有很多錯的地方,也有很多迷惑的地方。所以我們會看到,就是要和顏悅色並不難,就是行,但是為什麼有時候做起來難?原來是這個知。如果我們能夠像古聖先賢,像大舜、像閔子騫、像曾子,那種對父母純真的愛。大家想不想找回,我們小時候對父母那種純真的、天真的、純潔的愛?能不能找回來?(能)。其實你只要想找回來,它就是能夠找回來。

  當然有時候也會有些煩惱起來,所以《弟子規》是非常好的一個教誨,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從平常的小事,從應勿緩、從行勿懶、從須敬聽、從須順承,從冬溫夏凊、晨昏定省、出告返面,「親所好,力為具」,不知不覺把從小對父母的那種天性的親愛,給找回來。所以我們了解,如果我們在落實聖賢教誨的過程中,還有些很想做到,卻還沒有圓滿的做到,或者還有些常常做不到的地方,不是我們做起來難,有可能是我們知得還不透,知得還不深刻。那怎麼樣幫助我們來理解?聽經聞法學習就特別的重要。就像孔老夫子一生講經教學,學生跟著學習,把這些教誨整理起來,就是我們現在學習到的《論語》。其實那都是綱領,如果要展開的話,裡面的內容應該是非常之豐富。包括老人家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因為當時的傳播主要靠書籍,所以「刪詩書,定禮樂」,把這些經典保存下來集大成。包括世尊老人家覺悟了之後,四十九年一直都在講經教學,為什麼?因為眾生他苦的根源在迷,那如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達到離苦得樂?重要的是能夠不斷的明理,不斷的深入了解。包括我們尊敬的師父上人也是一生講經教學,我們感老人家的恩德,我們希望知恩報恩,最好的報恩就是我們聽老人家的講經。

  老人家在八十多歲的時候,都還每天講經有四個小時,我們要不要每天也學習?(要)。我們能夠像悟道法師,我看回顧片的時候也特別的感動,因為悟道法師也特別重視教育和教學,甚至現在在這麼忙的情況下,大家能夠去感受在這麼多的事務,還有好多地方祈請,師父很慈悲都能夠去度化眾生,儘管是這樣,還是忙裡要抽一點時間,有講解《論語》。包括下一節課,我也是想認真的學習《論語》和念佛。因為當我們的思想覺悟之後,自然而然我們把一些妄想分別和執著,就能夠放得下來。當一個人放下,他不知不覺就會影響到家裡人;一家人,大家看到你這麼的歡喜、這麼的幸福、這麼的美滿,肯定會向你來請教和學習。這就是「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現在的法寶流通已經非常的廣泛,不僅僅是能夠把法寶送到更多人的手上,我們需不需要給法寶做證明?我們做出好的榜樣,應該愈來愈多的人看到之後,心生嚮往、心生歡喜。就像《無量壽經》所談到的「佛所行處」,這個佛就是佛法教化所行之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我們看到一個美好的環境和世界,這些都是通過教育、教化慢慢的達到。所以古聖先賢講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記得當年在安徽廬江湯池小鎮,我們用傳統文化做教育和教化。剛剛去的時候大家還都很陌生,不了解,但是通過幾個月的教化之後,我們看到湯池的民風,就像「和諧拯救危機」上面所談到的,有了非常大的一些改變。甚至有一次,有一個村委書記就談到,以前鄰里之間都有些矛盾、都有些糾紛。去了之後有幾個月,他說村裡面的一個委員會,就是負責協調鄰里關係的人就跟村委書記講,現在鄰里的關係都比較融洽了,好像我沒有多少事做,我會不會下崗?當時村委書記講到這個事的時候,跟我們講到,別說他了,有一次有兩個人鬧矛盾到我這裡來,我兩句話就把他們說服了。我們很好奇,哪兩句話?中心的老師來講《弟子規》,你們聽過沒有?聽過了。聽過還吵架!

  記得自己有一次,這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當時去一家超市買東西,正好他看著我們是穿唐裝,知道我們是中心的老師,隨口就說了幾句,我們有很多教學的一些形式,有週一到週六都有各種形式的教學。他說以前超市裡,因為有的忘了付錢,還是怎麼樣,經常掉東西。但是這幾個月沒有人在那裡,因為他需要好多人在那裡有看一下,現在沒有人看了,都不掉東西了。大概一年之後,中心的老師有到民政部門去了解,治安和家庭的一些情況,發現離婚率是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包括治安的方面也有非常大的提高。後來我們也覺得那還有百分之五十,不是還有些家庭不和睦的?後來了解,因為很多是在外地打工,他沒有機會聽到傳統文化,所以還是有些家庭矛盾的地方。甚至有一次,我們聽到一對年輕人的說話,他就說到看中心的一些老師在做義工,旁邊的這位女士就跟小伙子說,你看人家都在做好事,你也不學好一點!結果這小伙子說,妳不知道我最近已經變好了嗎?前一陣子有一個人問我,二姑峰怎麼走(是當地的一個旅遊景點),他說要以前,我肯定告訴他相反的方向。

  看到以前有一個小樹林,這個小樹林都有很多人在那兒,喜歡打麻將,後來這個風氣對家庭、對社會也不是很好,在小樹林就架起了投影,就播放蔡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四十集。這個播放的聲音也不能太大,太大之後會打擾到他們,但是聲音也不能太小,為什麼?還是要他們能夠聽到。所以當他們聽到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是以身作則。其實人都是有自覺性的,當他沒聽到這個道理他不了解,當聽到這個道理的時候,他一邊打著麻將,會不會想到我給孩子做不好的影響?就是慢慢的這個風氣都在轉變。所以我們也能夠相信通過教育和教化,而這個教育和教化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們知道聖賢教誨是博大精深,世間學一門學科都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更何況聖賢教誨它是一個循序漸進、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科學,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古人有一句老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教育是百年大計,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像我們的至聖先師,像我們的本師,像我們的祖師大德,像我們尊敬的師父老人家六十年,像我們的悟道師父,像我們的華藏淨宗學會,都是幾十年不疲不厭的在努力。所以我們也發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向師父老人家、向悟道法師學習。有講錯誤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老師為我們授課,大家請起立,謝謝老師,我們向老師行禮,向老師一鞠躬。阿彌陀佛,謝謝老師,讓我們恭送老師,以及我們尊敬的師父上悟下道法師先離席。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