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化與生活漫談(十)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18/7/27  台灣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10-0020

  尊敬的繫念大和尚上悟下道法師,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早安,阿彌陀佛!我們昨天《常禮舉要》大概選了幾則,但是其實還有很多,時間上的關係沒辦法跟大家多做說明。不過我們只要把禮的原理原則很清楚的了解,其實也能舉一反三。我們所謂恭敬,恭敬很清楚的就是把自己放低,把別人抬高,自卑而尊人,就是佛法講的無我,無我一定要先從把我縮小開始做起。學佛講無我,所以佛法就是教我們無我的辦法。為什麼「我」沒有辦法縮小?就是我們學佛不得力。學佛得力了,或者說我們受用了,那這個人一定可以把我給縮小,漸漸趨於無我。這個就是我們學傳統文化,有沒有得到真實利益的一個地方。所以「我」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跟著我,跟著我來的就有我所,就叫我的。所以名聞利養就是我的,五欲六塵我的,貪瞋痴慢我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是我要攫取,貪瞋痴慢是我的感受。

  所以當我們這些愈多,表示我愈膨脹;我愈膨脹,那衝突就愈多。也就是說,我們執著,非常執著,就是我要。名我要,利我為什麼要給你?就是我們前幾天跟大家說的,譬如這個東西你要我也要,為什麼我要?因為我不能放下,我膨脹了。你要我也要,怎麼辦?就要看手段,看你有手段還是我有手段?這叫爭,這是一種。還有沒有第二種選擇?有,就是你要我不要。你要我不要,就解決問題了。我為什麼能不要?因為無我,我能讓、能捨。所以你看昨天有人就問了如何把感受捨掉?把我捨掉,因為那個感受是我所。所以從那個地方看恭敬。所以為什麼學傳統文化最核心的就是恭敬,也就是沒有恭敬,我們一絲一毫都入不進去,就是在這個地方。

  因此,因為聖人無我,聖人無我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智慧,記錄下來叫經典。而我們帶著「我」,我們來看這些經典就會看不懂,因為不相應。它是從無我的心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智慧,結果我帶著我來看,就是說我帶著我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的煩惱,來看這些從無我的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智慧,當然我們看不懂,因為它不相應。所以佛法為什麼很多人看了佛經之後,他覺得佛經沒什麼!你看像歷史上有人看了《金剛經》,學者看了《金剛經》,他說《金剛經》就是兩杯水,這杯水倒到這裡,然後再倒回來,倒來倒去,這是《金剛經》。他有沒有看懂?沒有。為什麼沒有看懂?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是為什麼就是不能契入那個境界?因為他沒有用一個相應的心來看,這個心叫恭敬心。恭敬心,也就是說真正把自己,當然一開始就擺低,淡化淡化,慢慢的把自己捨掉。善巧方便是什麼?前面我們跟大家說過,就是怎麼捨掉感受,怎麼捨掉自己的感受?念念想著別人的感受。你看這就是善巧方便,念念為眾生。你看,當我們所有的念頭都放在眾生身上,想要為眾生來離苦得樂的時候,請問我的感受在哪裡?就不見了。這個方法太好了,也就是說,它不是說我怎麼對治我的感受,我把我的感受要怎麼放下,不是,這個方法不好,這個方法不夠善巧。

  所以大乘佛法最善巧的就是念念為眾生,念念都想到別人。我們一開始會想到自己,第二念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就是想到自己:我不要,我不要,你看這感受就出來了有沒有?自私就出來,我不要。第二念轉念,轉得快,我不要,難道別人就該倒霉要嗎?不可以。你看立刻就轉念了,這恭敬就出來了。所以恭敬就是念念想到眾生,就是心裡真的有別人,而不是心裡只有自己。所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下手,改善我們生命的品質。我們過去念念會想到自己,我的感受、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的尊嚴,你要尊重我,有沒有?這些念頭現在我們學了禮,我知道應該把它怎麼樣?立刻轉成別人。我有感受,別人有沒有感受?有,所以要通情,你就能通達別人的感情。但是你能達諸佛之理,通情然後達理,所以我們在社會上跟人家相處,別人就會歡迎你。為什麼?因為你能理解他,你能理解他的感情,但是你不會縱容自己的感情,你會朝向修行的方向,淘汰自己習氣的方向去做,這個就是通情達理。所以學禮,要從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學起。這是第一個講到恭敬,念念想到別人,念念為別人著想。

  你看《常禮舉要》,你把它打開,很多的經文,你只要用這個心去看,你就看得懂了。為什麼「將上堂,聲必揚」,為什麼?你看過去是這樣,過去的房子是三進的房子。什麼叫三進?就是第一個有大門,這裡是大門;大門進去之後,這個地方叫庭,這個地方叫堂,這個地方叫室。所以這裡有二門,這裡有三門。二門,這裡是三門。所以古代的婦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這個意思。庭有沒有?這是一個庭,祭祀八佾舞於庭,就在這裡,八佾舞於庭就在這裡。這是堂,堂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一般住在哪裡?住在室,住在裡面,住在室。所以「將入門,問孰存」,是入哪個門?是入室,是入室這個門,是入這個門。因為人在裡頭,它是起居,他有時候正在換衣服,你沒有敲門就闖進去,那是非常失禮的。所以將入門的時候,要問孰存,就是入室。將上堂,聲必揚,那是出;一個是入,有沒有?所以你要上堂的時候,為什麼聲要必揚?因為這裡有人在接待客人,接待客人的時候,有的時候談話不想要讓第三者聽到。你要上堂的時候,你要讓對方準備準備,所以要怎樣?咳!咳!要讓他準備準備,不要讓他嚇一跳,你在那裡偷聽多久了?所以禮有避嫌疑的一個作用,避嫌,嫌疑。決嫌疑,這個我們等一下稍微講一下,避嫌。也就是說,這就是恭敬在堂上的那些人。為什麼聲必揚,就是讓他準備準備,恭敬他,讓他不要嚇到,或者是說讓他有擔憂,有種嫌疑在裡面,是這樣的一個意思。所以只要我們懂得這個恭敬的道理,其實禮你就學會了。

  所以我們說禮是恭敬、是撙節、是退讓。你看《常禮舉要》,其實大原則你就完全能夠體會了。再來就是熟悉而已,熟悉就是讀誦,經常讀誦。這裡有個同學他就問了個問題,他說為何「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這是《常禮舉要》裡面的一條。為什麼一個人不入古廟?兩個人可不可以入古廟?就可以,兩個人就可以進去了。二人不看深井,三個人可不可以看?三個人就可以看了。為什麼?其實還是嫌疑的問題,決嫌疑。古代古廟裡面可能有些非法的分子,像一些強盜,像一些惡少。我們大和尚在講有個婦女進到古廟,惡少就進去要欺負她。你看,那就是一人入古廟就會有這個危險,兩人就可以互相照應一下。所以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你看兩個人在看深井的時候,為什麼看深井?可能裡面有什麼奇怪的事情,可是如果太投入掉下去了,那你跳到黃河都洗不清。為什麼那個人掉下去?是不是你把他給推下去,因為只有你們兩個,在場就只有你們兩個,是不是你謀殺他?嫌疑有沒有?三個人就可以作證,「不是,不是的,這是他自己掉下去的」。這樣理解嗎?決嫌疑,避嫌,禮就要避嫌。所以你看,為什麼「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因為瓜田在綁鞋帶,人家遠遠看,以為你在偷瓜;李下你在整冠的時候,人家遠遠看,以為你在偷摘李子,對不對?這都是讓別人產生嫌疑,這就是沒有保護眾生的起心動念,這就是不恭敬。所以要保護眾生的起心動念。

  推廣開來講,過去學人在外商公司上班,我們在外商公司上班,我們跟女性,譬如說我們有辦公室,我們做主管的有個辦公室。女性的員工只要到這個辦公室,門都不准她關,門要開著。為什麼?避嫌,就是避嫌。你說我們是清白的,我是正人君子。那是你的事,因為你不能給別人有想像的空間。因為這就是禮,所以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就是說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一個設施。其實我們保護對方,保護到他的起心動念,你看,就是為對方著想到這樣細緻的一種程度,是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你看我們女生的宿舍,男賓止步。你看,就不能進去。你說我是正人君子。對,你是正人君子,可是別人會有想像的空間。所以為什麼禮可以決嫌疑。

  昨天有一組在表演的時候,他的那個詞,念的詞裡面有「禮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到底決什麼嫌疑?這就是決嫌疑。所以叔嫂,以前叔(就是小叔)跟嫂嫂講話的時候,眼睛不對看的,眼睛不會看眼睛。為什麼?因為決嫌疑,男女授受不親。什麼叫授受不親?授就是我要把這個東西拿給你,你要接過去,不能親自這樣,譬如我這手拿給你,你這手這樣拿過去,不是的。他是怎麼做?放在桌上,然後你再拿去。這樣理解嗎?為什麼?決嫌疑。可是有沒有例外?有。譬如說這個男生,是個年紀很大的老人,一個小女孩,等於說是跟他輩分也是差一輩或兩輩的,這個親自給,這沒有關係,這個就沒有嫌疑了。所以這就是說,大家要了解這些狀況,為什麼要決嫌疑,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這個時代就是因為沒有這些禮,所以男女的關係有時候會不會超越那個分界?會不會,會不會超越?會,會的。譬如說我們男生跟女生,在《常禮舉要》裡面不是有一條就是,要跟人家握手的時候,是不是要等長官或者是婦女先伸手,然後我們再去握手,有沒有?為什麼?決嫌疑。對不對?是不是決嫌疑?但是也有例外的,譬如長者,一個男的長者,跟一個女性年紀比較小的,那就例外了,因為這就沒有嫌疑了。這樣理解了嗎?譬如說我是男性,我跟女性相處的時候,我能不能像哥兒們一樣,哥兒們這樣子把人家摟過來,或者是拍一拍,你是不是要吃人家豆腐?這個就是有嫌疑。大家了解嗎?你說我不是,我只是在鼓勵她。可是,人家不舒服!有沒有可能?所以決嫌疑就是這個意思。

  《常禮舉要》還有一條,就是人家放在桌上的公文,沒有經過人家的同意,能不能看?那也是決嫌疑。因為你要是去看,結果那個機密洩露了,人家說那天誰偷翻你的那個文件。你說我沒有,我沒有,我沒有說出去。有沒有嫌疑?有,你跳到黃河都洗不清。這就是決嫌疑,所以禮有這個作用。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這是教條,覺得這個是威權,因為哪一個時代都需要,哪一個時代都需要。

  所以保持距離,因為現在男女的關係非常的貼近,很貼近。我們如何決嫌疑?真的,我覺得這就是尊重。現在講性別教育,其實性別不用教育,只要教禮就好了。就是我們把這個東西都扭曲了,性別教育其實變成了怎麼樣?不尊重性別。你真正懂禮,你會不會尊重性別?肯定會,你什麼人都會尊重。所以教育的這個方向搞錯了,真的是搞錯了。所以我們要教我們下一代知道怎麼尊重對方,怎麼決嫌疑,怎麼避嫌,慢慢的你就能養成一個心術非常正的人。教育第一個,就是正心術,把心術擺正。

  我們學禮,我們講一個恭敬,對不對?對人要恭敬,請問對事、對物要不要恭敬?要。對人的恭敬,把自己擺低對不對?自卑而尊人。所以你看那個稱呼裡面,稱呼別人都叫令,都加個令,稱自己都稱家,或者敝,或者是小,有沒有?昨天演戲的,有一組,有一組沒有遵守《常禮舉要》。哪一組?那個蘇東坡有沒有?蘇東坡他跟那個朋友,他稱那個朋友稱什麼,稱賢弟有沒有?然後他自己稱為兄,古人不會這樣稱。學人告訴大家,稱賢弟,學人跟大家講,雪廬老人給他的學生,現在的醒公上人,我們的徐醒民老師,寫了個墨寶,他上面講「醒民賢弟」,那是他的學生,他才叫賢弟。這樣理解嗎?所以平輩他不會叫賢弟的,不會的。平輩都稱兄,一定是往上稱,稱呼一定是往上,不會給他貶低的。他已經是老師了,叫學生賢弟,而且年紀差很多。年紀如果相仿,自己還稱弟。大家去看雪廬老人的紀念館,梅光羲大士,梅光羲老居士是雪廬老人的老師,因為雪廬老人的唯識是跟他學的,他們都是在司法院,都是在司法機關工作的,他是上司。他寫信給雪廬老人,最後落款「弟」,最後落款稱自己弟。這樣理解了嗎?所以古人都把自己擺低,稱呼都把別人抬高,這個就是恭敬。

  我們為什麼不能把自己擺低?為什麼一定要把別人壓低?這個就是我們失禮了。你看我們現在送給人家的禮,古人叫做什麼?薄禮。現代人稱什麼?送禮,這美國帶回來的,日本做的,我們送給人家的禮叫厚禮。不對,叫薄禮。那你說中國人很虛偽,明明招待完之後,還要跟客人說怠慢了。中國人好虛偽,是不是?如果禮你言不由衷,就是虛偽。所以講求什麼?真誠,真的覺得自己怠慢,真的覺得自己送的是薄禮,不是裝的。所以為什麼學傳統文化,為什麼禮多人不怪?因為真誠。為什麼禮多必詐?因為不真。所以禮,你要知道什麼人才能學禮?真誠、恭敬,否則禮都變成我們虛偽、虛榮的裝飾品,那個比不學更糟。所以大家了解這些道理之後,你才知道說為什麼我們講《常禮舉要》,我們要講這麼一大套的東西,因為傳統文化沒有恭敬、沒有真誠,真的沒有辦法入門。你學得很多,可能都變成是一個裝飾自己的知識,裝點自己外表的一種知識而已。不但不能對生命的品質有所提升,反而還會下降,更不要講生死問題的解決,那就更遠更遠了。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這些道理,就是說我們這個心術要擺正。

  這是對人,對不對?我們剛剛講,對事、對物要怎麼恭敬?對物品要怎麼恭敬?對物品的恭敬,正、定、靜、淨,這四個字,大家如果能把它記住,就對了。所有的東西都擺正,剛剛我們大和尚講到,公案裡面紀曉嵐先生的外公,你看他的書房裡面所有東西都擺得很正,放在書架的書都擺得很正。你看我們擺書架的書,不能是說凹凹凸凸的,大家知道嗎?因為書本都不一樣大對不對?所以你在擺的時候要怎麼樣?齊,外面要齊,就是向外的、朝外的那一方要齊。正,你不能說亂七八糟的,或者有的倒的、有的正的,人家一看就知道什麼?這個是不懂禮的人。講求次第,佛經一定要擺上,俗家的書要擺下。如果有兩個櫃子,那就要分開擺,俗家的書(俗書)不能夠跟佛書一起擺,因為一個傳遞智慧的。這都是恭敬,都有規矩。所以什麼都要擺正,放在桌上的東西統統都要正,擺出來的東西全部都要擺正。歪了,表示心怎麼樣?偏了。所以「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定,講到定。定就是說有一定的處所,我這個東西擺這裡,永遠就擺這裡。要不要用?要用,用完之後?動物歸原。你只要一動,用完了立刻歸到原處。「讀看畢,還原處」,還原處,這就是規矩。為什麼我們不還原處?為什麼沒有定位?因為我們的心不定,你的心是浮躁的,從那個物品當中看到我們心的品質,你心的品質不好,就是心的品質太差了,都看得出來的,內行人都看得出來。所以東西都要擺正,而且都要有定位。

  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譬如說你住飯店,到了旅館,第一個動作做什麼動作?定位。行李放在哪裡,衣服拿出來吊在哪裡,鞋子放在哪裡,書本拿出來定位在哪裡,第一個動作先做定位,東西都定完位之後才可以休息。第一個先定位,規矩一定要好。我們念佛求一心不亂,我們生活是亂的,請問你怎麼得一心?我們生活亂七八糟,怎麼得一心?人家一看就知道,你不會成功,你絕對不會成功,因為我們對物品沒有恭敬。所以要正,東西統統都要擺正。你這個房間裡面,只要東西一擺正就整齊。

  還要注意一個重點,東西只要一多,你擺得再正都不整齊,所以東西要少。東西怎麼做到少?怎麼做到減量?捨。用不到的送出去,就是捨,不斷的捨,捨掉。不要積累東西,不要積累,也不要收藏。我們學佛就是要捨,你要收藏的話,譬如說我們收藏很多的古董、很多的字畫,老和尚告訴我們,以後會投胎到哪裡去?做這些古董字畫裡面的蟲。因為你捨不得,你捨不得,因為收藏得很珍貴。所以老人家說他不收藏這些東西,像這些墨寶,他都用什麼?複製品,因為丟了不可惜,他不會罣礙。這樣大家能理解嗎?不要收藏東西,不要收集東西,那是壞習慣,那是在累積自己的貪戀,這都是很不好的習慣,要捨。所以東西都要擺正,都要有定位,然後要保持乾淨。時常要怎麼樣?打掃,保持乾淨,一塵不染。

  再來,安靜,就是我們拿東西的時候,輕拿輕放。我們「緩揭簾,勿有聲」,你看這就是靜。所有一切的動作,一切使用物品,都要安靜。而只要靜,這個物品可以使用很久,因為你不會糟蹋它,不會粗魯的對待這些物品,物品就能夠用很久,那就是撙節,就是節約的意思。所以你看,懂得這些道理之後,你慢慢的就會發現,你的依報轉變了,依報。因為現在的孩子真的是沒有這方面的習慣,學人第一天跟大家說的時候,我就舉王鳳英老師告訴我的,她說她女兒的朋友,那整個床都是衣服,她怎麼睡覺?把衣服撥開就可以睡了。那叫什麼?那叫豬窩。什麼動物住豬窩?豬。對,人不會住豬窩。就人為什麼不會住豬窩?因為磁場不相應。對不對?這我們舉過例子,你從糞坑裡面把蛆撈出來,把牠洗乾淨,噴香水,蛆會不會再爬回糞坑?照樣爬回糞坑。為什麼?因為牠跟糞坑相應,牠的業跟糞坑相應。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這個人身就住豬窩,這叫花報不好,這個花報就非常的不好,為什麼?果報一定在豬。所以我們怎麼能不把東西擺正、擺定、擺靜,怎麼可以?這是失人身的徵兆,這個花報很不好,這是妖,大和尚說妖,這就是反常。所以這就是沒有規矩。

  你看教育,如果把我們下一代都教成沒有規矩,注意!一個國家的國力建立在什麼地方?建立在人民的素質。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人民素質愈高,國力就愈強。這樣了解嗎?強國是這樣來的。強國必先強種,種就是說這個民族的根苗要強。所以大家去看,二次世界大戰,當然,二次世界大戰發起戰爭這三個軸心國都不好,日本、德國、義大利,可是你不能否定的是,這三個國家做出來的東西品質都很高。你看日本貨、德國貨,雙B都是德國的,法拉利是義大利的。你看這些東西的品質好不好?好。為什麼?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民族做事的態度很認真,一點都不馬虎,很敬業。這樣大家能理解嗎?它的問題出在哪裡?心量太小。如果它心量大,它這個國家就非常的強大。不幸它發動戰爭,你看,都差點亡國,都在亡國的邊緣。日本為什麼沒有亡國?我告訴大家,日本的飛機在轟炸,在投炸彈的時候,都避開寺廟。所以它雖然吃了兩顆原子彈,沒有亡國。它還尊重寺廟。所以恭敬有甚深的福報,我們一定要從這裡去觀察。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態度絕對不能馬虎,尤其是年輕人做事,不能馬馬虎虎、草草率率。做任何事情都要怎麼樣?謹慎,要小心。「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一生就是謹慎,非常謹慎。所以絕對不許馬虎,不可以應付,不可以交代,不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完全的全身心的投入,敬業。所以你說,這是不是生命品質的提升?所以一個國家的強大就在國民素質的提升。

  而國民的素質為什麼能提升?教育,教育太重要了。尤其是什麼?女人的教育最重要,因為有好媽媽才會有好兒女。所以這些都是聖賢人傳遞下來的智慧的教學。所以我們今天學禮,不但是對人要恭敬,對人的恭敬是把自己擺低,還要對物品恭敬。對物品的恭敬,擺正、擺定,保持乾淨,輕拿輕放,使用的時候要愛護它、愛惜它,愛物惜物,這就是恭敬物品。不是朝它磕頭,那這個人就學呆了,不是這樣子的。所以你看,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物恭敬,這個人就具備成功的因素,因果,成功是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你就找到了,你人生成功的因素,你就找到了。

  這是講到為什麼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決嫌疑,我們再跟大家補充的。這些原理原則只要我們懂了,其實《常禮舉要》你每一條來看,都能相應,你能看得懂。因為《常禮舉要》寫的並不是很難的字,字都不是很難。但是有些東西其實,我們講到禮的相狀是儀,儀還是隨著時代有點調整。你譬如說問人的姓,曰「貴姓」,這個是別人聽得懂,可是問名曰「台甫」就聽不懂了。請問台甫?我們會愣住,台甫是什麼?所以現在怎麼樣?也不妨怎麼樣?調整一下,就是說「請問尊姓大名」也可以,尊姓或貴姓。像大陸,我接觸很多的朋友,他告訴我免貴,免貴姓周。那個免貴你看,就是把自己擺低。這個很好,就是說我的姓不貴,免貴,很好。所以你看這是中國人的基因裡面還流著這些血液。所以這些禮儀,禮儀從俗。當然《常禮舉要》裡面有講到坐飛機、坐汽車,頭手不要伸出去。現在坐飛機頭你也伸不出去,那是古代的飛機,古代的飛機飛得比較低,那個頭可以伸出去,現在飛機不行,頭不能伸出去。當然這就是條文上,所以你抓住它的什麼?精神,要抓住它的精神,恭敬、撙節、退讓,抓住這個精神就對了。

  這裡還有幾個問題,我們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說昨天有因緣聽到恩師誦一曲,曲中有一段詞,叫放下自私與名利,放下貪瞋痴慢疑,落實四個根,絕不辜負師父恩。那麼末學想要與老師請教,此處所指的四個根是哪四個根?這個其實我們剛剛大和尚就已經講過了,《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加上《沙彌律儀》,這四個根。根就是能生的意思,所以如果沒有這四個根,就不能生了。我們學了再多,都沒辦法生長,沒有辦法拓展,那就沒有根基了。這個問題就這樣回答了。

  再來,他說您在上課的時候,講到修行人要放下對立,學生很有感觸,但同時有個問題想要提問。他說佛法中講的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和在三界當中,不是也在對立當中嗎?五濁惡世與極樂世界不也在對立當中嗎?佛代表覺悟,眾生代表迷,不也在對立的兩面嗎?而這些對立算是對立嗎?佛法中為什麼也有講這些對立?

  你誤會了,你完全誤會了。佛法講不二,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那個二是什麼意思?二是兩個嗎?不是,二是對立。《論語》裡面有一章疏,孔子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你跟顏回哪個比較勝,哪個比較優?子貢怎麼說?「賜也何敢望回」,我怎麼敢跟顏回比!「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注意!子貢說我聞一知二,顏回聞一知十,所以我比不上他。請問他們兩個差多少?差八,因為十減二等於八,是不是?那不是呆了嗎?這樣怎麼會看得懂經典?什麼叫聞一?聞一不是聞到一個,聞一是一接觸,一接觸,子貢所有相對的全部明白。子貢聰不聰明?聰明,他一接觸,所有相對的都明白了。換句話說,他在世間法通達了,二是這個意思,聞一知二是這個意思,所有相對的全部明白了。顏淵呢?顏淵更厲害,顏淵聞一知十。十是什麼?滿數,圓滿,圓滿就不是對立了。他一接觸全部明白,所以顏淵到達了聖人的地步,只是還沒有到達至聖。所以這個我們都不能隨便輕易的看過。

  所以你這裡有誤會,就是你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對立起來。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對立起來,娑婆世界是法相土,我那天是不是有講?法相,它在十法界。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它不是十法界的,它不是唯識所變的,不是的。極樂世界會不會有變化?沒有,「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沒有這些。它沒有晝夜,它所有的物品都發光,它不是靠日月的光,它沒有年月日,沒有住著家室,沒有門牌號碼,都沒有,它是法性土。所以它的那個樂,極樂的那個樂,不是跟苦相對的那個樂。那天不是有講嗎?那什麼是樂?無有眾苦就是樂。無有眾苦就離開相對了,所以你必須要離開相對才能契入那個境界。所以這個問題是有誤會的,就是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沒有對立。佛代表覺悟,眾生代表迷,它不是迷跟悟對立,沒有,它沒有對立。我們講轉迷為悟,迷跟悟還在染,還在妄,要把妄捨掉才歸真,那個真叫一真,一,還不二。所以這個就是有誤會,為什麼?佛經聽太少,就是一定要聽經,沒有聽經,這些問題都會困擾我們。但是可以問,因為這個是什麼?疑情。這個不是懷疑,他問不是因為懷疑而問。懷疑是什麼?懷疑就是不信,你再怎麼講我都不相信。或者他要挑戰你,故意要挑戰你問的,那個可以不回答。他這個是疑情,是因為不清楚而問,這個可以。

  往下看,他說請問,這有兩個問題,如何落實五戒於日常生活中,戒律中有關開遮持之法該如何運用?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因為我不是律師,這個你要請教律師。

  第二個,如何去人欲?他後面還括號,男女情愛的煩惱習氣。念佛,這是真的。如何去人欲?念佛。大家知道念佛,譬如說這裡有個木頭,以前的釘子,以前是榫,用榫來卡在裡面對不對?你怎麼把這個榫拿出來?你用另外一個跟它一樣大的木頭,打下去,這個就被取代出來了。這樣理解嗎?念佛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念,黑色的這個叫妄念,紅色這個念叫佛念,叫正念,以這個佛念取代這個妄念。所以要都攝六根,念佛在專。所以印祖教嘴巴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想得清清楚楚。這個時候男女情愛在哪裡?沒有了。你說如何斷掉,如何去除?就是念佛。你叫我告訴你其他方法,我不會,我只會這個方法,其他的我不會,如果你覺得這個方法不好,那你另請高明。對,因為我不會,你就要找另外一個高明的,看有沒有誰比較高明,你去請問他。這樣大家能理解嗎?只有念佛,沒有了。你說現在你要靠自己怎麼樣去修、怎麼樣去修把它斷掉,好像不太可靠。

  因為誰才真正斷掉?阿羅漢,至少阿羅漢。因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還在六道,他還沒有出六道。阿那含沒有了,因為阿那含叫不來;斯陀含就一來,他還要來欲界一次,斷欲界的思煩惱,思惑,所以他還要一來,他還有欲望。我們做不到,你做到了,你不得了了,你已經出六道了。所以我不會,我只會念佛,念佛會,念佛可以,我只懂這個,其他的我不懂。所以你說方法,方法就是念佛。但是學人告訴大家,在還沒有斷,要看淡,淡化。淡化怎麼辦?不接觸就好了,不接觸就好了。也就是說,不接觸,他不會引起。你說這個煩惱習氣,習氣不好斷,習氣阿羅漢都還沒斷。習氣要到誰?辟支佛,辟支佛才能侵除見思習氣。太難了!靠自力不容易。

  所以第一個,我們在家人有個夫妻關係,不要邪淫,避開。所以要避開這個不容易,為什麼?第一個你要避開報紙,第二個你要避開電視。因為報紙天天如果報婚外情,你心裡就會落這個印象,報導多了,你也覺得正常了,你就會躍躍欲試,因為你覺得正常,那就會產生問題。而年輕人,在這裡學人要告訴大家,邪淫會產生不如意眷屬的果報,得不如意眷屬。我們經常講「有情人終成眷屬」,對不對?有沒有如意?不保證,有情人成眷屬,不一定如意。所以你祝福人家終成眷屬,不一定吉祥,因為他成了眷屬可能不如意。什麼叫不如意?不如意就是說不順心,不能順心。不能順心,眷屬會怎樣?天天吵,天天打,天天我要你怎樣,你偏偏不怎樣,這叫不如意。你希望她貞潔,她偏偏紅杏出牆;你希望他順從你的意思,他偏偏不順從你的意思。兒女也是眷屬,你要兒女乖,他偏偏叛逆;你要兒女聽話,他偏偏不聽你的話。這叫不如意眷屬。所以男女的歡愉很短,時間很短,可是引來的災禍卻很大。也就是說,我們用片刻的男女情愛的那種歡喜,換得了是一生的累贅,一生的痛苦。所以不如意眷屬是生不如死,你不跟他住在一起,還偏偏要看到他,你想要離開他還離不開。這樣大家能理解嗎?

  所以你說如何去人欲?第一個念佛。第二個是什麼?知道因果。你就一定要去,但是去不了怎麼樣?你會放淡,你知道不如意眷屬的可怕,你就會放淡,你就淡化了,你對這些男女情愛的追求慢慢就會怎麼樣?比較冷淡,比較不會那麼熾盛。我們現在先做到冷淡,但是冷淡並不是說你跟太太打冷戰,冷淡是說心裡面沒有那種攪煩惱、攪情執的那種貪著。可是夫妻兩個人,你要不要通他的情?要不要?要。對,夫妻兩個人在相處的時候,是不是也是要像個夫妻?對!這樣大家能理解嗎?換句話說,他問你,你愛不愛我?你要跟他講我很愛你。但是我非常愛你,可是又如何?因為我很愛你,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到底是你先死,還是我先死?因為我很愛你,所以你先死。為什麼?因為留下我孤單,我來承受孤單的痛苦。這已經很愛了對不對?可是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所以恩愛夫妻應該怎樣?跟他商量對不對?約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約他往生極樂世界(我現在都要雙聲帶),約他。就是說我很愛你,非常愛你,你看這叫通情,有沒有?通他的情;可是要達諸佛之理,你不能說,我很愛你就迷下去了。我很愛你,但是我們這樣沒有出路,我們在娑婆世界沒有出路,「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所以我們一起往生極樂世界。我先走,沒關係,我在那裡等你;你先走,沒關係,你在那裡等我,我們到極樂世界約會。你看,很莊嚴,有沒有?你看,很莊嚴。但是不隨便,有沒有?很活潑,可是不隨便,一點都不隨便。你看,夫妻這樣的一種關係,他的生活當中充滿幽默、充滿著歡笑,但是不失莊重。

  學佛的人就要有這種智慧,生活的智慧。我聽到一個男士,他的太太學佛了,他們還沒學佛之前,夫妻感情很好,牽手去逛公園,然後一起看星星。結果太太學佛之後,你知道那位先生跟我抱怨,喝茶的時候在跟我抱怨說,我不要一個觀世音菩薩,我要的是太太。大家知道嗎?這是什麼問題造成?不敬,妳沒有敬這個先生,妳沒有扮演好太太的角色。對!不是叫你迷進去,不是。有沒有叫你迷進去?沒有,你要通他的情,可是你要達諸佛的理,通情達理。是不是可以商量,是不是可以大家在生活上變得有智慧?對,沒有離開生活。所以這個都是常禮,《常禮舉要》。

  雪廬老人在講,「食不言,寢不語」,寢,睡覺的時候不能談話,對不對?講完之後他說夫妻除外。這樣了解了嗎?夫妻有枕邊細語。這樣大家能理解嗎?聽不懂,因為我看大多數沒結婚。夫妻除外,寢不語,有時候夫妻上班都不在家,下班的時候,能交流的時間就是那個時間稍微交流一下,談談孩子,談談生活。這樣了解了嗎?所以不能呆板,但是不是隨便,不是輕慢,有規矩,夫妻之間還是有規矩,互相的尊重,互相的關懷,把家庭變成一個佛化家庭。但是生活不失幽默,幽默就是一種智慧。

  這裡最後一個問題。這問題就是講到,她說末學的女兒給自己的功課是一天要念兩個小時的佛號(太有善根了),中間不能間斷,不能與人說話(太有善根了),而且這兩個鐘頭一定要在佛像前念(太有善根了)。不過(不過,however,就是一個轉折語),末學的女兒回家後,總是一直滑手機,看有關於佛教的文章,和講經的影片,看到十一、二點,三催四請才去洗澡。常常半夜十二點才開始念佛,念佛的時候,又因為精神不濟就趴在佛前睡覺。有時候末學半夜三、四點起床,看到女兒趴在佛前睡覺,真是又心疼她的身體,又生氣她的行為。假日也因為晚睡,而常常睡到很晚才起床。末學曾經跟她說,末學跟她說妳很自私,只顧妳自己想要做的事。沒想到女兒卻回答說,對,我很自私,不管怎樣,我都要修行。因為女兒這樣的行為,讓末學已經和她不愉快很久了,很多次了。不過女兒依舊放不下手機,末學很憂心和無力,不知道如何是好。

  學人告訴大家,你看這個問題裡面充滿矛盾,充滿不合理。矛盾在哪裡?不合理在哪裡?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狀況?其實大家要知道,心量一定要大,你才能看得深。她的女兒有沒有善根?善根很厚,真的,善根非常的淳厚。因為現在大多數人的女兒,晚上十二點以後在做什麼?不是睡覺,一樣是在滑手機,但是不是看佛教的影片,是追韓劇。理解嗎?妳女兒已經比那些女兒有善根不知道幾百倍了,就在我看起來,太好了,我如果是她的爸爸媽媽,我會讚歎她的善根。大家理解嗎?也就是妳要去看看別人的女兒,妳就知道妳的女兒有多可貴。她沒有追韓劇,她居然在看佛教的影片,在聽經,還要堅持兩個小時念佛,不能有人干擾,要在佛前念。你看那多麼有善根!居然妳沒有稱讚她,對,我沒有看到妳稱讚她。妳只看到她的缺點,有沒有看到她的優點?沒有。一個人要表現出有善根的時候,妳還要潑她冷水,其實會打斷她的善根,除非她是真修行人,就是讓妳打不死的,這種人很少。就是真有善根的人,妳潑她冷水,她還屹立不搖的時候,那個人是法器,這種人很少,這種人通常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但是妳的女兒的善根還沒有到這種程度,她還需要妳的鼓勵,還需要妳的讚歎。這是一種,這是從媽媽這一面來講的。

  注意!那女兒聽了,不要說,「對,妳看,老師都這樣說了」。我們要轉過來對女兒講,你看回答問題要兩邊回答。女兒不孝,妳念佛會不會相應?不可能,妳不可能相應,因為妳念佛一定建立在淨業三福上面。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先講第一福就好了,世間福。我們連這個都沒有,請問妳念兩個小時的佛號,妳在念什麼佛?對,妳學什麼佛?妳讓媽媽操心操成這樣,妳對得起媽媽嗎?為什麼她會這樣?不是她沒有善根。妳善根很厚,妳沒聽經。有聽經,沒聽進去。為什麼沒聽進去?因為妳都十二點才開始聽,那是鬼道生活的時間。妳為什麼用一個妳最差的精神狀態,來學習一個最重要的人生哲理?妳不恭敬。妳應該用最佳的精神來接受正法,什麼時候?清晨,對不對?妳可以選擇十點睡覺,四點起床,是不是?妳這個時候,四點起床的時候,精神最飽滿,妳用一個最恭敬的態度,用一個最集中的精神來接受正法。妳看看,那不是很好嗎?那不是圓滿了,妳這才叫真正用功,然後媽媽也不會擔心了。妳這樣子的修行,這樣才叫修行。

  媽媽跟她講妳很自私。她說,對,我很自私,不管怎樣,我都要修行。這句話有沒有矛盾?因為修行是把什麼東西修掉?自私。答對了。她不管怎樣都要修行,表示她很不自私,結果她還很自私。所以這個話叫非常愚痴的話。為什麼她會說出這麼愚痴的話?因為衝動,我們完全能理解。為什麼她這麼衝動?因為媽媽不能夠讚歎她的善根。你看,兩方面都有問題。所以這兩方面的問題來自於哪裡?沒聽經,母女都沒有聽經。但是都很有善根,過去生都是學佛,所以帶有修行的習氣。注意!帶有修行的習氣,可是卻不明理。我們今天大家為什麼會來參加這個法會?我們這裡叫法會,以法來聚會。為什麼大家會到這裡來參加這個法會?因為你過去生一定有修行的經驗,你過去生一定有在佛前種過善根,你才會走到這個地方來。可是我們現在缺乏的是什麼?我們現在缺乏的是對經教的理解。但是我們雖然有善根,可是不足。

  我們往生需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而善根是什麼?能信、能解。可見她的女兒只有信而已,她相信,她不相信她怎麼會念?可是有沒有理解?沒有,所以她的善根還不夠。有,可是不夠,不能往生。因為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都遇到了,因緣具足了,可是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能行能落實。她的女兒完全沒有福德,因為沒有落實,沒有福德。她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她知道她怎麼還會固執的這樣做?這就叫執著,別人講講不聽,一定要堅持自己錯誤的見解,這就是執著。

  所以老和尚告訴我們,怎麼樣補足善根跟福德?聽經。注意!這兩個字「聽經」,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老和尚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有沒有帶大家一起修行?沒有,天天講經。修行是什麼?自己的事,就是你聽懂你就自己去修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領眾來打一場佛七,沒有,釋迦牟尼佛天天上課教學。所以你聽懂了,聽懂,你自己去修。你會自己去打佛七,你會自己去拜佛,你會自己去修行,對。所以他重視什麼?他重視上課。這都是老和尚講經的時候為我們講出來的,是不是?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講出來。所以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多聽經。然後媽媽要多讚歎女兒的善根,要多讚歎她,多關懷她,不要去責備她,因為她只是不明理而已。然後女兒要多體諒媽媽,因為妳念佛如果要突飛猛進的話,念佛的功夫要突飛猛進,妳從孝道的那個根去補齊,妳真的會突飛猛進,妳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看到妳非常大的進步,妳的善根跟福德會現前,福至心靈。這都是因為不明理造成的。

  好了,我們剩下一點點時間,大家掀開《群書治要36O》,第一百七十一頁,我們就講一句,一百七十一頁倒數第四行,「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其他的我們沒辦法講了,這一句可以講三天三夜。真的,因為傳統文化都在這一句裡面。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我們昨天說了,我們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對不對?但是,這裡講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就有這幾個層次,有這些層次。道是什麼?昨天說過了,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無思也,無為也,沒辦法講也沒辦法想。所以你能想得到的都不是它,你能描述出來的也不是它。所以我們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叫不可思議。所以只有你不思不議的時候,你才契入那個境界。所以這沒辦法講了,道沒辦法講了。沒辦法講,也沒辦法想,怎麼修?對!聖人已經契入這個境界,他還講不出來?對,他還講不出來。

  聖人怎麼教學?方便。因為我們昨天講,道雖然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但是它有作用。因為它不是死東西,它寂然不動,可是它會產生感而遂通,眾生一感,它就回應。為什麼眾生有感,它就會回應?因為它無處不在,它無所不在,叫法身。所以我們眾生有感,佛菩薩一定應。你說我現在有感,他為什麼沒有應?因為你不誠。所以感應的原理在哪裡?在誠,在真誠。所以它一定有作用,它的作用,它從自性裡面起應的作用,它回應你的作用就叫德,它會現相。自性裡面什麼都沒有,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有。聽不懂了,自性說什麼都沒有,又什麼都有?對,什麼都沒有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什麼都有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沒辦法講,只好怎麼樣?它起作用叫德,起的作用就叫德,所以他教學是以德來教。

  可是德,德很微細,而且德在內,沒有發展出來,所以能理解德的人很少,就層次要很高才能理解德。所以聖賢人不得已再講仁。所以仁從哪裡來?仁從德來的。德從哪裡來?德從道來的。可是仁,仁者愛人,你看孔子的學生那麼多,孔子只稱讚一個人到達了仁的境界,誰?顏淵。「弟子孰為好學?」「有顏回者好學」,他到達仁。有沒有?顏淵三月不違仁,其他的弟子都沒有,都是日月至焉而已矣,都是暫時而已,不能保持。所以仁容不容易達到?不容易。所以到了孟子講什麼?講義。義就比仁還要粗,還要具體。德比仁還要抽象,仁比德還要具體;義又比仁還要具體,仁比義還要抽象。

  所以到了孟子的時代,又距離孔子又一、二百年了,所以他講義。那什麼是義?義是合情、合理、合法。那什麼叫合情?合情就是通眾生的感情。什麼叫合理?合理是達諸佛之理,達諸聖之理。合法,那個法不是法律,那個法是因果法則,那個法就是因果。容不容易理解?還是不容易理解,怎麼辦?再降低,再講禮。就是這個道理,禮就從這個地方來。禮是什麼?規定,你不要問了,照辦就好了。所以很多人才誤會什麼?教條,封建,才會誤會這個。其實禮是什麼?禮是從道來的。所以守禮、學禮,最後怎麼樣?最後才有可能入道,不然不可能,你毫無入道的可能。所以「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做不到,根本做不到。

  道代表的時代,三皇的時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三皇的時代。而德的時代是什麼?五帝的時代,五帝都有德,堯舜就是五帝的最下面兩個,堯舜。到了那個時代,德很普遍,所以讓國,退位讓國,在那個時候人都有德,普遍都有德。到了堯舜時代以後,三王的時代,夏商周,三王的時代,這是夏商周,進入到仁的時代。所以夏商周三代開國的君主都是仁君,這是仁的時代。那個時候的人道德都很高,都仁者愛人,那些君王都是以仁愛、以仁政來得天下。那什麼時候是義的時代?是春秋。這是東周,周朝分西周跟東周,東周以後,周朝中葉以後,就進入到義的時代,因為春秋五霸講義。所以大道是講義,王道是講仁。所以大道還講義,尊王攘夷就是義,他還尊敬周天子,所以這是義的時代。到了什麼時代?到了漢朝,再降到禮。所以漢朝開國,叔孫通制禮作樂,制禮才安定漢朝的天下。

  所以漢朝以後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國人都守禮,每個朝代建立都制禮作樂。而到了今天,民國以後,禮有沒有?沒有。因為中華民國建立到今天,沒有制禮作樂。所以這個時代叫一個什麼時代?法,我們現在講法治。法治好不好?法治就是無禮。所以我們中國的老祖先告訴我們,禮是一個什麼?是一個門檻。禮再降下去,可不可以?不可以,那就變禽獸了。所以法是管誰的?法是管禽獸的。所以我們這叫法治社會,那是貶低我們所有的老百姓,你把所有的人都看成禽獸。我們需不需要法來管我們?不用,我們起心動念就管住了,禮,就不能失禮。

  所以《群書治要》第一條,你看「禮樂篇」第一條,一百零七頁,「夫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有沒有?人為什麼比禽獸還高貴?因為有禮,人沒有禮就變禽獸了。所以法治不是很高尚的,法是在管小人的。小人是什麼人?因為古人不會罵人,小人不是人。古人不會罵人,所以加個小就好了,講得很含蓄。

  所以在這裡,最後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中國叫什麼?叫禮義之邦。其實中國是道德之國,因為我們很謙虛,所以我們叫禮義之邦,千萬不能墮落到成為法治社會。這樣理解了嗎?《群書治要》很難講,沒辦法了,時間到了,我們只能第一句粗淺的跟大家講了,非禮不成。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