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化與生活漫談(五)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18/7/25  台灣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10-0015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早安,阿彌陀佛!我們接著昨天的課程,我們昨天講到禮,講到禮的體是敬,禮的相是儀,禮的作用是和,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一貫從第一天講到今天,學人一貫的就圍繞在三生教育,生活、生命、生死。在生活當中歷練生命,了脫生死,這個概念太重要了。因為我們每一天都不能離開生活,而我們不能離開的生活,卻成為我們歷練生命的歷程,那就太精彩了。如果我們的生活不去歷練生命,那就叫浪費生命,那叫浪費時間。一個人活十歲跟活一百歲差別在哪裡?如果他沒有歷練生命,那活十歲跟活一百歲沒什麼差別,都是浪費生命。所以一個懂得在生活當中歷練生命的人,他就不會浪費生命。因為所有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讓他在提升生命的素質,而他的生命提升到某一個程度之後,能夠解決生死的問題,這才是真正教育的本質。所以我們一貫這樣子的邏輯,就是學人授課的整個一貫的,大家一定要先把這個抓住。然後禮是提升生命品質的一個重要基礎。

  就是我們第一天跟大家講的,八正道裡面,中間那段叫戒,從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那幾個都是屬於禮的範圍。它教我們怎麼說話,教我們怎麼做事,怎麼待人處事接物,在生活當中怎麼去過生活,然後歷練生命。所以這個重點大家一定要先抓住,然後你打開《常禮舉要》每一條,你都能夠往自己生命的歷練上面去做相應的時候,你就學會了。換句話說,除非你不想提升你的生命素質,否則你一定要學這套學問。那你就知道這個不是教條,這不是說誰來壓我、來束縳我、來綁住我,跟那個都不相干,那個都是誤會。你只要了解這些學問,都是讓我在生活當中歷練生命的一個學問,那你就不會放棄這個學問,你一生都會守住它。因為你一生都想提升生命的素質,而且你最後會希望解決生死的問題。因為我跟你保證,你這一生一定會看到很多的生死,隨著年紀的增加。像學人,你看我們比較年輕的時候,送的都是長輩,長輩死了,我們送的都是長輩。我一天一天年紀老去了,我開始送的是我的朋友,就是我這個輩分的,跟我同樣年紀的人,一個一個走掉,我的同學走了好幾個。我在廬江,廬江的同事大概走了五個,廬江到現在才十年而已。

  就是你會看到一個一個離你遠去,你開始會對生死感到急迫,有迫切感。我們在場有很多的十幾歲的孩子,沒有迫切感,他對生死還沒有迫切感,我有迫切感。《論語》裡面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我的父親快八十歲了,我有迫切感。所以大家要知道,生死一直在逼我們,只是你不想要看這個問題而已。如果你要去看這個問題的話,你會問怎麼辦?怎麼解決?你沒有路了,只有一條路就是提升生命的品質,沒有了。所以怎麼能把這個學問,當成是所謂的教條,所謂的權威、威權,要打倒它,怎麼可以這樣子?這都是害人的法身慧命。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今天在講傳統文化,我要把這些誤會跟大家做一個說明,然後大家知道原來我們誤會太深了,你才能夠轉得過來。所以回過頭來我們再復習,剛剛這一段就是把過去這幾天,我在這幾堂課跟大家談的這些問題,做一個簡單的歸納,然後我們再繼續講禮。

  禮的體是敬,所以敬非常的重要,一切的學問都在恭敬上面著力,一切的學問。也就是說,剛剛我們這個大和尚告訴我們,學問是什麼?放心,求放心。就是把放在外面的心收回來,你能收回來,那就叫學問。不是說這個人有博士學位,有多少個社會上的肯定名譽,那個不是,不一定;著作等身,不一定。看什麼?學問看什麼?看把心收回來的能力,看這個能力。就是說你能夠把心收回來,你叫做有學問。譬如說像剛剛,你看我們和尚跟我們談到的手機,手機是一個什麼?工具。這個工具本身有沒有善惡?沒有。我們在講體相用,我用體相用來講禮的時候,體跟相都沒有善惡,善惡在哪裡說的?在作用,在作用上說的。換句話說,手機這種工具談不上善惡,問題在你怎麼用它?你在用它的時候你能駕馭它,你就有自主權。意思就是說,你有定慧的功夫,你才能駕馭這個東西;如果你沒有定慧的功夫,你會被它駕馭,你就不得自由。也就是你的心就黏在上面,你心黏在上面的時候,你的心放出去了。請問,你的心放在手機上面,你會不會隨著它起舞?會,你的心就會散亂,你的心就會染污。

  而我們說智慧怎麼來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當中練習出來的,從清淨心當中顯出來的。我們昨天不是講有顯、有隱嗎?只有顯隱兩個狀態。怎麼會隱?我們把心放出去了,隨著六塵相波動就隱了,你的智慧就隱了。你能把心收回來,智慧慢慢就顯了。換句話說,一個有定慧的人使不使用手機?使用,因為它是工具。可是他在使用的時候,他有自主權,我想使用我就使用,我不想使用我就放著。就是說我必要使用的時候我才使用,我能駕馭它,我不被它駕馭。就是各位同學,大家要練這樣的功夫,所有的工具才能為你所用,你才能得到自在,你才能得到自由。所以很多人把自在、自由、民主都搞錯了,自由是從哪裡講的?自由是從解脫上來講自由。我們為什麼不得解脫?也就是說,你為什麼沒有自由?因為我爸爸媽媽管我管得太嚴,是不是這樣?這個就是糊塗話,也就是說這個話充滿著愚痴,它不是從智慧流露出來,它與智慧不相應。我們不是講文化就是與智慧相應的生活嗎?換句話說,我們說這樣的話,表示你與智慧不相應,你的生活就是沒有文化。不是你父母把你管得太嚴,所以你沒有自由,不是,完全不是。是你的煩惱束縛了你,所以你沒有自由,答案是在這裡。

  所以你要得到自由只有一條路,就是解開你的煩惱,叫離縛,脫塵離縛。這個塵指的是六塵,六塵在外會不會干擾我們?不會,它不會招惹你,六塵相不會招惹人。人的七情是自己的煩惱沒有辦法解脫,他面對六塵相才起七情去回應它。如果你能不起七情,六塵相對你毫無作用,這叫功夫,功夫是在這裡練,這是內學。我們講心性的學問就是這個,這就是心的品質,這就是我們大和尚說的一心不亂。所以一心不亂,不是像那個計程車司機說的那樣,紅燈、綠燈分不清楚,載客人,他說我專心在念佛,所以載客人都不知道載到哪裡去,那是什麼?那是愚痴。一心不亂是智慧、是明瞭,他怎麼會分不清楚?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開車的時候能不能念佛?我換一個問題來問,大家現在在聽課能不能念佛?不可以,你要專心聽課。你看,這就是搞不清楚。

  也就是說,學人在這裡上課,大家的心要放在哪裡?對,放在我的身上,不是因為我帥,是因為你要專心。大家的耳朵要豎起來,把學人說的每一句話聽進去流入心田。不是因為我說得多有道理,不是,是因為你專,是因為你恭敬。所以不是老師會教,而是學生恭敬,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現在坐在這裡就要專心聽課,不能念佛。你要念佛什麼時候念?下課到念佛堂去念,或者下課在劍潭繞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時候就是念佛。現在叫什麼?叫憶佛。對,現在叫憶佛,沒錯!也就是說,大家來這裡上課的目的是什麼?是成佛。對,答對了。對,學佛你不成佛,你成羅漢,那你沒有達到目的,你成了菩薩都沒達到目的。就是說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生活上做任何一件事情,穿衣吃飯為什麼?成佛,這就是憶佛。你所有生活的功德統統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憶佛。大家在這裡上課,專心聽講有沒有功德?有。為什麼?定慧就是功德。就是當下就要專,這就是敬業,這叫恭敬,這就是禮,禮的本質就在這裡。所以如果我們連這個都不能夠清楚,請問我們怎麼學《常禮舉要》?我們學只是學一大堆的知識而已。

  知識是不是智慧?我告訴大家,知識是迷了的智慧,是帶著煩惱的智慧。智慧是去掉煩惱的知識,它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只是一個帶著煩惱,一個把煩惱拿掉而已。怎麼拿掉?收心,脫塵離縛。難道脫塵是離開六塵相嗎?不是,是在六塵相當中不受干擾,不受誘惑,不受影響。因為相根本不會影響你,是你受影響,答案就是這個。所以不能把責任推出去給別人。為什麼你沒有自由?是你有煩惱,不是因為別人限制你的自由,不是的。那什麼叫民主?民主叫投票嗎?民主是以民為主,為民做主。就是當官的人念念都想到老百姓,為老百姓做主,為民之父母,把老百姓當孩子一樣看,如保赤子,這叫做民主。所以這些觀念我們都要清楚,否則我們怎麼開智慧?你不能開智慧,你的生活就是個糊塗的生活,就不是一個文化的生活。

  所以剛剛講到敬,恭敬,恭敬第一個就是專。恭敬就是做什麼,心就在那個上面,做什麼像什麼。我們昨天告訴大家,我們的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能力),有無量的福報,對不對?那個計程車司機在開車的時候,開車叫什麼?叫做德能。他的計程車,進去的人覺得這個計程車磁場很好,那是他的福報。從哪裡來的?不是糊塗來的,是從專心敬業來的。學人在前幾天跟大家說學佛,學佛沒有第二的,佛法裡面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誰第一?人人都第一,每個人都第一,沒有第二的。就像你的身體裡面五臟六腑,每個細胞,請問你的身體裡面,哪個細胞第二?哪個器官排名第二的有沒有?如果有,你就生病了。你身體所有的器官都是第一,你就健康;你的身體所有的細胞都第一,你就健康。每一個人都第一,可是在某一種因緣之下,某一些因緣之下,有先有後,有主有伴,有沒有?你看大和尚在這裡講課,好像大和尚第一,不是,大和尚是主,我們是伴,叫主伴圓融,這是因緣。所以以誰為主,以誰為伴,那是看因緣。注意!是因緣。有先有後,長者先,幼者後,那是什麼?因緣。佛法講因緣,緣生!但是每個人都第一,這個大家一定要很清楚。

  在事相上有先有後,有第一、有第二、有第三,有次第;在理體上圓融,不礙,理事無礙,事事還無礙。所以這些道理一定要清楚,你才能夠懂得怎麼修行。所以我們講專心就是敬業,「教之道,貴以專」,上課一定要專心。你要覺得很睏,趴下來睡覺,專心睡覺,睡完再繼續聽。對,這個沒有問題,因為你很睏,那是生理上沒有辦法克服的,我們都可以理解。合理,就是講求一個合理。但是如果你的身體狀況很好,專心,拿出全力來聽講,為什麼?因為這個就是從生活當中歷練你的生命。因為你那個專心就是在提升你生命素質了,你的生命素質已經跟一般人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你的智慧慢慢在開展,注意!你的能力也慢慢在開展,還有你的福報也慢慢在增加。可能你都不知道的情況之下,它已經在增長了。對,這個就是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這裡。這是指開發智慧、清淨心對不對?再來為眾生付出,為眾生服務,增加德能,增加福報。

  所以大家有這樣的觀念之後,你就知道我們用心,用心,怎麼用心。所以禮就是一個恭敬而已。恭敬就是把自己擺低,把心量拓開,把我放下了。我擺低就是把我放下,無我才能忍。所以忍不是壓,忍是無我,沒有我,誰忍?從什麼地方看我?從我所來看我。我們昨天不是講到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我,什麼地方看出我們的自私自利?從名聞利養,我所,我的名、我的利有沒有?從名聞利養裡面看我,我所當中看我,從五欲六塵當中看我,從貪瞋痴慢當中看我。我們很簡單的跟大家說明,我們今天第一個要練習的是什麼?各位同學,把感受放淡。佛法裡面講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什麼?這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愈往前面生命的品質愈低。什麼叫色?色就是物質。生命品質很低的人,很重視物質生活的享受,重視吃、重視肉體的欲望。五欲六塵,你看眼睛想要看好看的,所以你看我們電視的發展,一開始是黑白電視,為什麼黑白電視後來變成彩色電視?因為要滿足什麼?滿足眼睛看的欲望。彩色電視還不夠,還要液晶的,因為解析度比較好。平面的電視已經不能滿足人,所以要3D的,有沒有3D的?現在還有4D,還有5D的,在看那個電影的時候,那個椅子還會搖動有沒有?浪拍過來的時候椅子還會搖動,讓你感覺到臨場感很好。為什麼在追求這個?在物質上追求。

  也就是說,這樣的人、這樣的生物形態,他的生命的質量是很差的,這樣了解嗎?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從這個當中去捨。也就是說,我們會想要追求眼、耳、鼻、舌、身、意的舒服,舒適感。眼睛想要看好看的;耳朵想要聽好聽的,喜歡聽人家讚美,喜歡聽人家恭維,喜歡聽人家對我們種種的諂媚;身體想要接觸柔軟的。我們坐在跑車裡面的時候,覺得走路有風有沒有?那都是在追求什麼?對,物質上的享受。這種生命形態,是很低級的生命形態。再往上,追求什麼?感受,喜歡好受,討厭難受,這個也很低級。所以學佛一定要學文化,你要開智慧,一定要先把感受捨掉,好受、難受捨掉。你怎麼能捨掉?我所,這不是我所嗎?對,我捨掉。所以不要在意感受,要淡化感受,這是入門的第一步。否則禮,你沒有辦法學。也就是說,學人講這個都在為講禮做舖墊而已,我們還沒正式開始講《常禮舉要》,就這只是舖墊而已。你看為什麼飲食,大家要取食物的時候,為什麼說我們取的食物不能倍於他人?什麼叫做倍於他人?就是我取的食物比他多。一般人會覺得什麼?這我應該的,因為我要享受美食,我怎麼能不比他多!為什麼我不能取得比他多?為什麼?感受,你要放下感受,從恭敬心當中去求智慧的打開。除非你不要智慧的打開,除非你不要能力的提升,除非你不要福報的增加,這樣了解嗎?就是說你懂得這個道理之後,你就必須辦這件事情,你就得做,不做不行。所以戒不是綁我們的,不是把你綁起來,不是,是讓你解脫的,是讓你清涼的,這個話才能聽得懂。

  所以如果我們不講這些,我來講《常禮舉要》,等於白講。那講了這些之後,《常禮舉要》我一條都沒講,大家回去都能看得懂,就這個道理。這樣能體會,學人要告訴大家是所以然的道理,那個知其然很容易,所以然很深。所以要把感受捨掉,學佛的人不太重視感受,並不是他不會追求享受,不是的,因為他知道感受是業報。就為什麼我會有難受?因為難受是負面的能量在釋放能量給我們看。我們那天不是講了嗎?為什麼你會覺得好受、舒服,為什麼?是因為正面的能量在釋放能量給你看。而那些能量的釋放都是什麼?都叫業,都是你自己造的,都是你自己過去生造的,然後現在成熟了報給你看,回報給你而已。不作不受,自作自受,就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你懂了,你的心就平了,心平氣就和。問題是心不平,那怎麼辦?怎麼解決?心為什麼不平?因為你理沒有得,你心就不安。所以一定要從這個道理上去體會,為什麼要放下感受?並不是這個人有被折磨的那種,叫做被虐待狂,不是,這是太膚淺的想法。而是什麼?他在訓練自己開發智慧的方法。所以感受要放下,不要再談什麼感受,他讓我好難過,他讓我好沮喪,你太幼稚了。菩薩行菩薩道,請問會不會有挫折感?菩薩有挫折感叫退轉。這樣大家能理解嗎?菩薩會不會有怨言?不會。為什麼?他沒有感受,他哪裡來的怨言。

  注意!但是沒有感受,不是沒有敏感度。我們台語有一句話講,沒有神經,怎麼翻譯?兩岸交流,要讓大陸同胞知道,什麼叫沒有神經?就這個人麻木了,叫麻木不仁。沒感受是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所以學佛感受力要降低,敏感度要增加,就是他沒有感受,可是敏感度很高,不是沒有神經。敏感度很高的意思是什麼?注意!我們前面不是跟大家講,自受用是什麼?清淨心對不對?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他受用呢?是慈悲心對不對?好,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很多人犯一個問題,就是把自受用的清淨心拿來變成他受用,把他受用的慈悲心拿來自受用。什麼意思?我們經常聽到人家說,你不是學佛了嗎?你怎麼還那麼不清淨?就是我們把清淨心讓別人受用有沒有?所以我們就要要求別人都要做好。對,你都學佛了,你怎麼還這樣?好像學佛的人都應該要很清淨才對。你錯了,清淨心是自受用,你不能拿來他受用。再來,你怎麼不對我慈悲一點?你都學佛了你怎麼對我那麼不慈悲?慈悲心拿來做什麼?自受用對不對?不對,都學錯了,完全學錯了。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要去調整自己這樣的一個思惟。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放下自己的感受,但是要不要去體會別人的感受?要。太好了,如妙,好。你看,小朋友很認真,有沒有?要體會別人的感受,你不能說,你都學佛了,你還那麼多感受做什麼?不可以這樣講話,這叫無禮,這個人是不懂禮的人。

  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應該做到什麼?我告訴大家,要通情達理。色受想行識都是情,我們學佛,最後成佛叫業盡情空。所以情是好東西還是壞東西?情是好的還是壞的?情是壞東西。對!情很壞,很壞。因為什麼?因為你成佛情要空,情空業才會盡,你要情不空業怎麼盡?這樣理解嗎?所以情是一個壞東西。所以我們在學佛的時候,要不要把情拿掉?要,對。情有無量無邊對不對?無量無邊的情對不對?儒家歸納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個要把它拿掉,拿掉這個人不就變木頭了嗎?這個人也沒有喜怒哀樂,這個人都沒有情緒了,那這個人不是變木頭人了嗎?就是我們剛剛講這個人沒有神經了,這個人已經沒有神經了,這個人還是人嗎?這還是個人嗎?這不是木頭、這不是石頭嗎?學佛有沒有教我們學成木頭、石頭?你可不能學成木頭、石頭,學成木頭、石頭,你開車就會紅綠燈分不清楚。你說那不是叫不執著嗎?我沒有執著紅燈,也沒有執著綠燈。你就學呆了,你就學傻了。學佛要學成這樣,那不是變成阿呆嗎?學佛是學什麼?是學智慧,怎麼會不清楚!那請問沒有情,情空了,不叫無情嗎?無情,我們台語講這個人很無情,我們學佛能不能學到很無情?你看,搞混了。

  我剛剛講情不好,又不能無情,你到底在講什麼?到底要不要情?情到底要不要?我告訴大家,情不能要。你自己要有情的話,情是障礙,障什麼?障礙你見性,那叫業,業下面就是障,這個大家都要懂。無情,無情有什麼?有慈悲。無情,慈悲就出來了,大家明白嗎?因為慈悲是見性的第一德。為什麼我們沒有慈悲?因為你有情。聽不懂,我看到大家眼神告訴我,我聽不懂。我告訴大家,淘汰自己的感情,那個情就是煩惱。但是,但是你要通眾生的情,注意!你自己沒有情,你要通眾生的情。所以眾生在難過的時候,他在悲傷的時候,你雖然沒有悲傷,你外表要不要同他的情?要。你可不能跟他講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家死了親人,你跟他講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要哭,都是虛妄的,可不可以?不行,你要先陪他哭,你去弔唁的時候你要先陪他哭,這樣理解嗎?要通他的情,要不然你叫什麼?你叫做不知禮,你是個無禮的人。首先人家就把門給關上,這個人無禮,他不跟你講話。所以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有沒有壞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法,釋迦牟尼佛父親過世了,釋迦牟尼佛還回到俗家幫父親抬棺,抬棺木。所以這個大家都要懂的,就是他沒有情了,可是他能通眾生的情,他能現眾生從情感上能理解的那個樣貌,來幫助眾生回頭。所以禮要不要學?要學,你不要說那是世間法。世間法叫生活,出世間法叫生死,它是一個東西,只有覺跟迷而已。

  所以大家一定要從這裡去體會、體會,就是為什麼儒家是基礎,我們學佛,如果沒有儒家的基礎,你為什麼學不出來?因為我們不會生活,因為我們不通人情世故。你不能通人的情你怎麼教化眾生?可是你自己能不能有情?不能。你要有情,你就跟他攪煩惱,你怎麼度化他?所以你要隨順他的情,可是你自己又要沒有情,難就難在這裡。因為你要隨他的情的時候,如果我們有煩惱,你會迷進去。所以大家從這個地方去認識禮。所以感受淘汰掉,但是當你在感受淘汰掉的時候,你的敏感度會增加,你不會變成一個麻木不仁的人,眾生的苦在哪裡你都會懂。所以學佛,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是故於其中,緣起大悲心。眾生的苦你能不能理解?以苦為師,聖教衰眾生才苦,如果聖教不衰,眾生就不苦。所以為什麼會有經香?經的香從哪裡來的?因為經能救苦、能拔苦,它就有戒定真香。為什麼世間的書沒有?世間的書是破壞禪定的,它怎麼會有香?

  所以大家從這裡去體會,就是說我們把感受放下,但是你要去體會別人的感受,眾生還有感受。所以眾生,你看他在受苦的時候,你不捨他受苦,你就想盡辦法怎麼幫助他。貧窮苦不苦?貧窮很苦。好,怎麼救貧窮?怎麼救?他沒有一碗飯吃,我給他一碗飯能不能救他?我告訴大家,只能救他這一餐而已,因為那一碗飯沒有辦法轉他內心的顛倒。所以你就會進一步的思考,怎麼轉他內心的顛倒?他貧窮,為什麼貧窮?果上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你那一碗飯給他,是在果上解決他的問題。怎麼辦?教他布施。我都已經貧窮到這樣,你還叫我布施,我已經沒有辦法布施了。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大家聽到這個好像很熟悉有沒有?老和尚見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他什麼?「看得破,放得下」。據說這六個字等了多久?等了一個鐘點還半個鐘點對不對?講完之後就結束了嗎?沒有,講完之後老和尚請問從哪裡下手?那才是重點。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給他兩個字,「布施」,答對了。布施就是捨,就是恭敬的第一步,你要不捨怎麼能恭敬?捨什麼?捨財嗎?捨那一毛錢、捨那一塊錢嗎?不是,捨慳貪,透過我所把我捨掉,把我捨掉才叫波羅蜜。沒有把我捨掉不叫波羅蜜,就是你沒到家,你那個布施叫不清淨布施,與般若是不會相應的。

  所以這個都是很純粹的佛法告訴我們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向自己的心裡面去求。因為學人講這個,我告訴大家,不是深淺的問題,你只要專心,你就聽得懂;你只要閃神,你就聽不懂了,我跟大家保證。就你只要有一點點不專,你一定聽不懂,不是深不深的問題,因為沒有深淺。深淺不是佛法,因為深淺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一心你才能跟佛法相應。所以這個道理,大家一定是從這個實驗當中得到,就為什麼大和尚在這裡告訴我們,手機收了之後第一天很抗拒,第二天有點抗拒,第三天就不抗拒,第四天就轉了,第五天就一百八十度轉過來,為什麼?因為他專,能專就能契入。就是說你愈早能夠專,你的人生就愈快翻身。你要是不能夠專的話,你的人生不能翻身,你會耽誤了這一生得到人身的機會,耽誤了。所以感受要捨掉,但是不是叫你去捨掉別人的感受,你要去體會別人的感受,自己要不要感受?不要。所以以後不要跟人家講,你讓我很難受,那你不是一個學佛的人;你讓我很挫折,那你不是一個學佛的人。你為什麼會有挫折感?因為你想要讚歎,你想要恭維,你的感受還在那裡,就是說你的感受還很強烈,那你決定入不了門。不要說入不了門,你的生命的品質很差,已經跟三惡道有點相應,可能自己都還不知道。所以這是心的品質。

  再往上,想,心的品質再往上提升。哲學家、科學家,我自己研究所的時候,我是學科學的,我念生物化學,我在中央研究院待了兩年,我的碩士論文是在那裡完成的。我認識、我看到的,我的老師他們都是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在不在意物質的享受?不太在意。他們中午吃飯就是一個便當,有時候都不吃,為什麼?投入研究。他們在不在意感受?他們也不太在意感受,每天都關在實驗室裡面。他們浸泡在哪裡?想,他們浸泡在這裡。就是我看到的這些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是這樣,因為他如果要在科學上有成就,他不能夠分心。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在學術上要有成就,他不能分心。所以這些人生命的素質,那就比追求肉欲,追求身體的那種感官的剌激,追求感受的那種人的生命形態還要高了。這就是外國的哲學家說的,「我思故我在」。請問,他認為的那個我是什麼?是想。想是不是我?不是,是我所。他還沒看到我,事實上,他還早得很,就他連行跟識都沒有看到,他怎麼看到真我?真我是常、是樂、是我、是淨。所以我是什麼?我就是常,我就是樂,我就是淨,涅槃四德才是真我。所以哲學家看到什麼?看到想。你看,還沒看到,但是不錯了,生命的品質,已經比一般追求肉體的那種剌激,追求感受的剌激的人還要高了,還要高明了。所以他們能夠開發出,這個世間人覺得比較新穎的科技,比較吸引人的思惟,比較能夠說服人的所謂的思想,很多人會跟著他們的思想去營造人生,但是他還不是智慧。這樣大家能體會嗎?

  再往上,行跟識,那是到什麼程度?我告訴大家,行,那是世間的禪定才能看得到,四禪八定。在欲界天未到定,可是到了欲界天第三層的時候,已經是空居天,第二層是忉利天,四王天、忉利天,忉利天還是地居,地居天表示什麼?沒有禪定。我們依地而居,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禪定。到了第三層夜摩天他就有禪定,只是還沒有到家,因為他還有欲望,但是他欲望薄。六欲天愈往上欲望愈薄,福報愈大,能力愈強,靠什麼?未到定。有沒有見到行?還沒有。一直到色界天是初禪,欲界往上就是色界,為什麼叫色界?色就是代表它只有物質。他有沒有欲望?沒有,不是沒有是伏住,如石頭壓草,根沒有斷,他伏住而已,暫時伏住。把什麼東西伏住?男女、睡眠、飲食伏住了,沒有男女的欲望。所以色界天有沒有男女的形相?沒有,只一個性別。那怎麼生殖?化生。他不是透過胎生,男女交媾而生,不是,化生。我們人就是色界天來的,所以人為什麼長成這樣?色界天人就是這樣,就長得這個樣子。只是他的身體是透明的,我們的身體污濁,有血肉,裡面有膿血,你如果一口氣不來就長蟲,就有屍臭。色界天人身是透明的,為什麼?禪定,他能看到行。再往上就是無色界,連這個形相都不要,定功更深。所以四禪定、四空定叫八定,八定不能了生死,他還沒看到妄識。再往上,九次第定就把六道給捨掉,他就出六道了,哪個階位?阿羅漢的階位,小乘阿羅漢,大乘七信位的菩薩,就是他相當於大乘的七信位菩薩。他出三界了,出六道了,這個時候他用什麼?他還用妄識,但是他用得正,他用妄心。什麼人才把妄心捨掉?圓教初住,就是十信後心把這個念頭一斷掉,妄識就沒有了,就轉妄歸真。這個時候識才沒有,才叫做捨識用根,多難!就是說我們生命品質的提升多難。這大家能理解嗎?這叫學習,就是我們一生學習的目標,你一定要看清楚生命品質的提升,怎麼提升。但是注意,都沒離開禮,都沒離開戒。所以戒是無上菩提本,全部都沒有離開戒,就你離開就不行,離開你就不會成功。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到,這是個很深的學問,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學習,去提升你生命的品質。而隨著你生命品質的提升,你的福報愈來愈大!福報愈來愈大,你看到了四禪,三災達不到,沒有辦法到四禪,火災、水災、風災達不到,福報多大,大到那種程度,但是我們一般人不能理解。就像你跟螞蟻講,你跟螞蟻講有一群人在這裡開兩岸三地中華文化青年學術研習營,螞蟻會懂嗎?螞蟻會說,騙肖ㄟ(你當我白痴),就是牠不能相信,大家知道嗎?因為牠的福報沒有到這種程度。所以大家要去了解到,就是說大家現在的福報,跟你生命的品質是有關係的。所以就是說,你看我們大和尚在這裡告訴我們那麼多的故事,有很多人會覺得說,為什麼古人都遇得到?我怎麼都沒遇到?鬼都會來通知告訴他,有一個驛使有沒有?驛使他起了一個邪念,鬼都會來通知他,然後他有起慚愧心,一早就收拾行李就趕快跑了有沒有?起慚愧心。為什麼鬼都沒來通知我?我的邪念那麼多怎麼沒來通知我?為什麼?對,福報不夠,答對了,太好了。我們現在的人就叫算總帳。古代德行很高的人,有一點點邪念就有惡報,立刻報就是讓他有警惕,一方面那個報就把它消掉了,它不會累積。我們現代的人都叫算總帳,臨終算總帳,都是這樣子的,他不通知你,為什麼?因為你聽不懂。其實通知你的人太多了,但是因為你看不懂,所以當面錯過。所以統統都算總帳。

  我們在這裡辦這個活動,有沒有在給我們信息?有,都在給信息。為什麼有人懂,有人不懂?為什麼有人入心,有人觸目驚心,有人卻依然故我?福報的不同。學人跟大家講,真的是福報的不同。福在哪裡?福田心耕,福在你的心,你願不願意耕耘而已,不在別人。所以從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通眾生的情,但是要達諸佛的理。也就是說,我一方面要對眾生的情要通達,可是你不能隨波逐流對不對?你通他的情,就是昨天學人跟大家講的,我同理你,同理就是通情,可是我不能同意。你這個東西錯了,我不能同意你,為什麼我不能同意?因為我要達諸佛之理。所以我對諸佛之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對眾生不計較,完全不計較。我們能夠做到這樣子的一個態度,這是修行。因為我們修行,大家要知道,有好幾個過程。我自己是這樣,就是說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怎麼計較,就是糊裡糊塗,也不知道怎麼計較。以後學了佛,學了《弟子規》,學了《感應篇》,學了《十善業道經》,開始計較了。就是說糊裡糊塗不知道怎麼計較,那是因為愚痴;開始知道了,就開始計較了,為什麼?這個人違反《弟子規》,這個人違反《感應篇》,這個違反《十善業道經》,很計較,愈清楚愈計較。進一步呢?再把計較捨掉。不是把清楚捨掉,把清楚捨掉又變愚痴了。就是還很清楚對不對?可是已經開始怎麼樣?不計較了,你就一層一層在進步。

  所以一般的社會大眾是糊塗,也不知道怎麼計較。學佛的人,清楚了之後,開始很計較,就會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習慣,這個人也沒學佛,那個人也要下地獄,那個人要墮畜生,好像全世界的人沒有他看得上眼的,那是傲慢,那不可以的,之後還要怎麼樣?通情。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會計較?因為你還是在結果上看;為什麼你可以通他的情?因為你會在他的原因上去理解他,所以這都是層次上的提升。所以不是叫你不清楚,而是叫你不計較。所以放下不是叫你放棄,隨緣不是叫你隨便,自由不是叫你散亂,這些都要很清楚的體會。所以在一方面通眾生的情,一方面達諸佛的理。所以你不會隨波逐流,你達諸佛的理,你就有定慧;你通眾生的情,你就有妙用,隨緣妙用無方德就能出來,你不會隨波逐流。你看到眾生的煩惱,看眾生的苦,你就有方案,你能拿方案。那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禮的作用。

  所以我們第一天,我第一天跟大家講到善惡。這第一個層次,我們學習的第一個層次,是轉惡為善。什麼東西轉?心。我們不是說歷事練心嗎?在生活當中歷練生命,生命就是心。所以當我們用一個惡心的時候,我們的正報會產生依報的環境,就叫三惡道。當我們的心轉成善心的時候,我們的依報就變成三善道。你看我們昨天,大和尚在跟我們講公案的時候,不是說到有一個人怒氣沖沖要去殺人嗎?去殺人的時候,他後面跟了一大群什麼?凶神惡煞對不對?那個凶神惡煞是什麼?他感召的,是他那個殺心,他想要殺人那個心感召的凶神惡煞。他到了門口,他想到什麼?跟我有仇的只有這個人,他的老母親也跟我沒仇,他的兒女也跟我沒仇,算了、算了,我把他殺了不是等於殺了他全家嗎?不要,不要殺他了。你看,他的一念心轉過來有沒有?善神、吉神就跟在他後面了。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再講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從北京要回到南方的蘇州,以前都搭船,這個人是一個富家子弟。所以那艘船是他私人的船,他從北京,因為他父親在北京當官,他要回到他的故鄉蘇州。有一個鬼,我們看不到他,這個鬼看不到,但是他能發出聲音。我們台語講,有聽到聲音沒看到影子,就是能聽到聲音,但是不能看到影子。這個鬼就請求說,他就表明他的身分,他說我是一個鬼,因為我的家鄉是在蘇州,所以今天要搭公子您的船,搭便船,可不可以順便讓我回到蘇州?但我不會打擾你們,我會在船的一個角落躲在那裡,我不會打擾你們。公子就答應了,說可以,反正要回去,搭便船,鬼也要搭船。然後船開沒多久,這個鬼就說,請你們停一下船,因為岸邊有觀世音菩薩在施食,就是做法會,在放燄口。他說,我去吃一餐再回來,你們可以行行好嗎?這個公子說可以,好,可以,就讓他上岸了。可是沒有多久他就回來了,公子就問他,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他說觀世音菩薩主壇,我因為生前食牛肉,所以吃不到。你看就有障礙了,施食他還吃不到,為什麼?生前吃牛肉。這個公子一聽,桌上一拍,因為他聽他說吃牛肉不好,他桌子一拍,我從今天開始不吃牛肉了。這個鬼就開始哭了,他說你哭什麼?他說你不知道,公子,你這麼一拍說你不吃牛肉了,這就是發願。你這個心願一發,護法神就來了,你護法神一來,你的船我就不能待了,他就必須走路了。你看他這個心念一發出來,護法神就來了,你說感應快不快?非常快。這就是我告訴大家,感應是沒有時間差距的,感應同時。換句話說,我們在這裡念阿彌陀佛,你就受到佛光的注照。佛光不是不注照我們,佛光一直注照我們,因為我們有障礙,因為不相應。所以念佛在什麼地方?在相應。念佛不在多,在相應,這個道理大家要懂。所以這是講善惡,轉惡為善。我們所有儒家的學問,所有佛家講基礎的這些,像《十善業道》都在講這些,都在幫助我們斷惡修善,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轉迷為悟。因為善惡都是什麼?都是迷。善惡迷在哪裡?迷在我,因為我作惡,我作善,我能作善。所以帶著我,注意!帶著我,你作多大的善都不能離開六道。注意!作多大的善都不能離開六道。所以《金剛經》裡面有較量,有沒有?滿恆河沙的七寶布施,恆河沙有多少?不要說恆河沙,就是這間房間裝滿七寶,我都沒看過。這樣大家理解嗎?他現在拿滿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都不如四句偈,為什麼?因為恆河沙的七寶布施不能超越六道,四句偈可以,所以它的較量就是這樣來的。所以善惡都是迷,離開善惡就是悟;善惡都是染,離開善惡就是淨。所以我們現在講淨業,淨業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你看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句是善還是惡?都不是,因為這句阿彌陀佛,在這個六道裡面沒有相對應的果報。這樣大家能理解嗎?就是說你念阿彌陀佛,在這個六道裡面,你是找不到相對應的果報的。

  為什麼念佛一百種果報,第一種是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因為沒真念,這樣理解嗎?你要真念的話,那個真念佛的念在六道裡面沒有相對應的果報,他的果報在哪裡?在極樂世界。這大家一定要懂,你才會有信心!所以淨就是離開善惡。所以這個地方是在哪裡?注意!這個地方是六道對不對?這個地方就是四聖法界,加起來,六加四等於多少?十法界。所以善惡這個地方叫做凡聖同居土,淨這個地方叫做方便有餘土。可是不管是淨還是染,迷還是悟,都叫什麼?都叫妄,因為他都用阿賴耶,都用妄心,都用識。所以十法界是什麼變的?是唯識所變,答對了,是識變的。所以只要能把識放下,十法界在哪裡?十法界就不見了,因為它是妄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四聖法界都是虛妄的。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就是生命的品質一直在提升。生命的品質從惡提升到善,從善提升到淨,但是他還是妄,只是他在這個四聖法界裡面他用得正,他用妄心用得正。三善道用偏了,三惡道用邪了,只是這樣子而已,用心不同而已,都沒離開這個妄識,都是這個識所變的。

  它為什麼會變?因為你用得不一樣,你要是用得正,現出來就叫四聖法界。所以四聖法界跟我們現在的六道,有沒有隔閡?大家聽不懂,好,我舉一個例子。你為什麼看到六道?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六道?因為我們用偏了,我們用邪了,你就看到六道。當你把偏邪放下,要不要離開這個境界?不要,這個境界立刻變成四聖法界。當你把念頭放下,注意!這個境界立刻叫做一真法界。所以如果釋迦牟尼佛還在世,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手牽著手走在一起,我活在哪裡?我活在凡聖同居土,他活在常寂光淨土,環境有沒有變?沒有。所以不要去改變環境,不要去找好環境,因為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也就是說,我們要去尋找那是攀緣,就是那是錯誤的理念,那是你的知見錯了。你依照錯誤的知見,只會下降你生命的品質,不會提升你生命的品質,因為邪思惟怎麼會變成正的生活?所以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很有信心,就是說你認識得愈深,你才會起信。如果你不起信,你怎麼能夠深解義趣,你不深解義趣你怎麼落實?你怎麼修行?你不落實、不修行,不在生活當中磨練,你怎麼證明?所以這個都是很重要的觀念。

  所以不管是染還是淨都是妄,有念皆妄。所以十法界怎麼來的?念頭來的,念頭變現的。所以《妄盡還源觀》裡面講念頭有三種特性有沒有?第一個「周遍法界」,第二個「含容空有」,第三個「出生無盡」,出生無盡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森羅萬象。請問,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怎麼來的?一念。注意!一念,不是大爆炸漸漸漸漸變成的,不是,一念。請問,一念多長?一彈指裡面有三百二十兆念,念念成形,物質現象;形皆有識,精神現象。換句話說,一念就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就具足了整個宇宙的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統統具足了,時間這麼快。我們怎麼知道念念是不相到的,我們不知道。就它的那個投影片放映的速度太快了,我們以為是連續的,其實是相似相續,就是前一念不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這樣理解嗎?很難理解,但是佛經講得太清楚了。而前一念滅了,後一念生,這就叫相續;而前一念滅了,後一念生,這叫生死。而前一念是後一念的因,後一念是前一念的果,這叫因果的相續不空,轉變不空,循環不空,所以因果不空。

  如果你前一念滅了,後一念能不生,如果你有這個本領,請問你叫做什麼名字?你沒有名字,強名曰佛,強名曰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你就是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那個生命品質最高,他把念頭放下,叫真,妄已經沒有了。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念都是妄,因為自性裡面沒有念頭,真就出來了。所以這裡叫什麼?這叫一真法界,叫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裡面的人接受聖賢教育。那一真法界怎麼來的?老和尚告訴我們,起心動念的習氣,習氣。所以從這個地方以下十法界,念頭產生的。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看放下執著六道輪迴沒有了;放下分別,四聖法界;放下起心動念回歸真心,這叫明心,這叫見性。他明心見性的第一德是什麼?是慈悲,就是一體。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雖然我們還沒有這個程度,但是要懂這個道理。

  你說太難、太難、太難了,有捷徑,捷徑在哪裡?你從這裡,從善這裡可以直接跳到極樂世界,就通到這裡。因為極樂世界是法性土,不是法相。妄全部是法相,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相唯識,真是法性。所以有一個捷徑,可以讓我們直接從善跳到法性,那就是念佛。所以你要提升你生命的品質,最快的捷徑是念佛。但是念佛要持戒、守禮,還是以禮為基礎。因為什麼人能往生?具足信願的人。而淨業正因,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叫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福,這個人叫善男子、善女人,從這裡開始,從善開始做。我們不要把標準提得太高,放下妄想我們先不要談,放下分別先不要談,放下執著,執著要放下。我們不能進入到小小聖,至少要從初果向的地方,往初果向的地方走。所以大家要把對立、控制、佔有的念頭放下,不要去執著這些東西,不要計較。不執著就心裡面沒有,不計較它,所以心量一定要擴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午再繼續,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