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十六集)  2012/6/1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66

  尊敬的河南省許昌市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諸位貴賓,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治要360》進行到第三個大項,「貴德」當中的,「謙虛」這一節,第七「謙虛」在五十五頁。我們看到謙虛,想到《易經》六十四卦,謙卦六爻皆吉,唯一六個爻都還是吉祥的,在六十四卦當中只有這個謙卦,所以也提醒我們,謙虛是人生一定要樹立的德風。什麼念頭、什麼行為才算傲慢,才不是謙虛?那為什麼人會變得傲慢,原因在哪裡?這是我們上次跟大家談的重點。能知道自己的念頭、行為是傲慢,才知道要用謙虛來調整自己,所謂「自知者明」,有自知之明。我們想想,從家庭來講,夫妻為什麼現在吵架的很多,甚至離婚的很多?其中一定缺謙虛的態度,傲慢聽不進對方的勸,沒法溝通了,這是從家庭來看。

  延伸到企業團體,為什麼現在企業的壽命愈來愈短?很多大的公司也很快就倒掉,原因也離不開奮鬥的時候很謙虛,有了地位、有了金錢不可一世,連以前共同創業的這些老同仁的話聽不進去,那很可能做出一些嚴重錯誤的決策,那這個企業團體可能就要垮掉了。我們看到數字上顯示,這個也是很多年前的,中小型企業壽命只有二點九年,不到三年。我們冷靜想一想,一個企業團體的成就,那是很多人的心血一起貫注在其中,才把這個事業、企業能夠發展起來,可是三年就倒了。我們常形容,說人做事不慎重當兒戲;我們常常說,又不是扮家家酒,一個企業體怎麼二、三年就倒下來了?可是這確是呈現在我們社會當中的事實。

  我們處在現在的時代,面對社會、家庭種種現象,我們得要很冷靜能看出問題出在哪,原因出在哪?其中因為不謙虛、傲慢才會出現這些現象。所謂「覺者畏因,迷者畏果」,有覺悟、有智慧的人他所慎重的、敬畏的,在於事物的根本原因在哪,他才能把它解決掉。迷者畏果,迷惑的人、不會去找問題答案的人、問題根本的人,只是看到這些結果,然後心裡很擔心。比方他還沒結婚,就怕自己會離婚,因為離婚率很高。比方看人家說癌症比例愈來愈高了,他每天在那裡:我會不會得癌症、我會不會得癌症?他沒有去了解原因出在哪?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真正明理的人,他不會恐懼的,理得心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明理,要生活得很快樂,我覺得很困難。就光是看到這些家庭社會現象,可能就嚇得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所以從根本來講,所有的問題都出在德行上的不足,而謙虛對自己德行的提升是太關鍵。

  上次我們跟大家交流到,哪些念頭、態度是傲慢,這一段是提醒我們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能看到自己的問題,進而去改正,才能德日進,過日少。比方我們上次有提到,我們常常去評論他人這是傲慢。人與人相處要有道義,不是去評論,要去幫助他這才有義。只是評論,那可能造成對立,甚至在評論的過程當中有瞧不起人的。包含我們逞強好勝,這也是傲慢;有時候自己想一想,我挺聰明的、我挺有本事的,這個也是傲慢;常常拍著胸脯我真不簡單,這個也是傲慢。其實在成長過程當中,人是很容易傲慢的,在這個時代說不傲慢的人,那真的不是普通人。因為我們在這競爭的氛圍,好像什麼都要跟人家比高下,比方頭髮的造型,趕不趕得上流行,也要跟人家比。我曾經有一次,應該是二十年前,我剪頭髮,都是讓我媽媽的學生的媽媽剪的。所以這是家庭理髮很便宜,好像理一次多少錢,我想一想,不用錢。這一位女士特別尊重老師:老師的兒子不用錢。這是我們台灣普通話,所以我也不知道剪髮多少錢。

  我們有一個同學,初中同學特別Fashion,特別趕流行,我就跟著他,所謂劉姥姥入大觀園,跟著他到市區去理了一次髮。當理髮師給我報多少錢,我差點沒昏倒,當時我們家庭理髮三十塊錢就可以,結果一理五百五十塊錢。理了一次髮痛了一個月,這麼貴!其實理得莊嚴就好了,理那麼貴去趕那個流行幹什麼?就要跟人家比高下,比到最後誰累?自己累。追逐虛幻的虛榮心,頭髮髮型要比,住的房子要比,車子要比,衣服要比,都要是名牌的。真的要靠外在物質跟人家比高下的人,他真正看清自己是什麼?是自卑。人假如真正有信心,自我尊重,不會瞧不起自己,他幹嘛要用外在的東西來突顯自己?他自己每天法喜充滿,每天盡本分,過得心安理得,他何必還要用這些外在物質,來證明自己有意義?所以其實會跟人家攀比的人,往往是他對自己是自卑,沒有信心。所以俗話又講,「打腫臉充胖子」,這都是內在沒信心所流露出來的行為。

  在這種競爭的社會,人假如沒有很冷靜,去觀察他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很容易就隨波逐流,追逐這些根本帶不走,虛幻的這些物質追求。物質什麼都帶不走,它只會讓我們貪著,愈貪著靈性就愈墮落,貪著吃、貪著穿,然後一貪著了,這靈性一下降,內心更空虛,更沒有安全感。而且追求物質的欲望,欲又似深淵,這個不歸路,我們看到很多人很有錢,空虛到常常有尋短見的念頭,這個都是現在的社會現象。所以人生踏出的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要對,他的人生價值觀的追求一定要正確,就是靈性的提升。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什麼價值?幫助親戚朋友,幫助身邊的人更有德行、更有智慧,這個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我們以前還沒有學過經典,像《四書.大學》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個人的智慧德能圓滿了,又幫助別人圓滿,這兩個都圓滿叫止於至善。但是前提,是要先幫助自己恢復本有的智慧跟德行,叫明明德。第一個明就是恢復,接著這個明德是本有的本善,本有的智慧跟德能。經典第一句話,就把我們的人生方向、目標指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們還沒讀經典,真的沒有開慧眼,就跟著潮流一直走了。

  我們讀書的時候就覺得以後要賺大錢,那變成大學之道在賺大錢,在享受,在享樂。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缺乏冷靜,都很急躁,我請問大家,你們有沒有見過哪一個人,因為賺大錢,最後他的人生是快樂的?您看過這樣的人沒有?應該沒有!他只有賺了大錢然後他就快樂了,沒有。可是你看看多少人,他的目標就是賺大錢,有沒有?現在的社會好像在讀大學的人,年輕人就是賺錢、賺錢、賺錢。可是好像沒有看到一個人因為賺了大錢,他的人生從此都圓滿幸福,我好像沒見過一個這樣的人。可是大家為什麼都往那個方向走?我反而看到很多人賺了很多錢,然後愈來愈不快樂。我第一次到上海去,二00四年八月的時候,五天的課程結束,有一位女士,她的先生也是企業家,她給我講了一句話,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她說她身邊都是企業家的太太,她們這些貴夫人在談話的過程當中,比較冷靜的人都會感覺:她們窮得只剩下錢而已!這句話是她們說出來的,可能她們的感受比我們還強烈。

  所以這些話當中,也讓我們了解到,人生的方向很重要。而且我們也重新要冷靜來思惟,人生真正的幸福跟快樂是什麼?真正的樂絕對不是外在的滿足跟刺激,欲望是不可能滿足的。無欲知足才會樂,所以古人留給我們知足常樂、為善最樂。大家有沒有冷靜看看,我們老祖宗所有給我們指明的幸福快樂,都不是享受欲望,沒有一樣是這樣。可是我們炎黃子孫現在的方向,怎麼跟老祖宗的教誨背道而馳?方向錯了很多苦果都出現,所以現在變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冷靜再看看,自己這一生因為不謙虛,有沒有吃過虧?父母的話沒有聽,一些師長,包含生命當中,一些比我們有智慧的人勸我們,我們沒有聽,最後我們要吃大虧。再來,我們再想想,我們身為人家的父母、長輩有一個責任,就是自己人生走的彎路不能讓後代子孫再走,這是慈愛。我們現在了解到,因為不讀聖賢書,繞了很大的彎,我們要創造更好的環境,讓下一代早一點接觸聖教。

  我們因為傲慢,不謙虛,人生跌了很多跤,那我們現在對孩子要從小教他謙卑。孩子有好的表現,我們應該引導他,父親就要教孩子:你要感謝你媽媽,給你身體照顧的這麼好,從小又放《弟子規》、《三字經》給你讀,你才能這麼聰明,三餐都給你準備得這麼營養,讓你這身心都很健康。包含在學校老師教導,同學幫助,你才有好的表現,不可以驕傲。他在自己好的表現當中,都是生起一個感恩心,就對治了他的傲慢。重點是當今天我們的孩子,種種表現很優秀的時候,我們當父母的人很可能不冷靜,很高興:不愧是我兒子。然後把孩子的好到處炫耀:你看我兒子多厲害考第一名,什麼比賽都得獎。他年齡那麼小,我們還常常把他讚歎得這麼厲害!

  我們以前熟悉一個故事,蘇東坡跟佛印禪師的故事。蘇東坡是大儒,修養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所以八風厲不厲害?諸位學長你們已經入定了,沒有反應就是八風吹不動嗎?這故事提醒我們,人要起傲慢太容易了,不知不覺。自己覺得很不簡單,慢心就增長,慢心一增長,連佛印禪師這樣的高僧提醒他,聽不進去。他覺得自己修得很好,寫了那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得好不好?你假如是他的朋友:好,寫得好!那你把他推下水了,他已經起傲慢了,你還讚歎他,他不是愈傲慢。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傲慢,誰成就他的?身邊的父母長輩一直捧他,把他捧壞了。所以大家看「誇」字怎麼寫?一誇要吃大虧了,你看旁邊大虧了。所以大家現在冷靜看看,要找到年輕人謙卑,現在都不容易,不容易是結果,原因是什麼?父母長者沒有能引導他謙卑的態度,這怪不得孩子。大家想一想,觀照自己念頭對不對不容易,蘇東坡先生在寫這首偈子,八風動了沒有?什麼時候動的?就是寫那一句八風吹不動的時候,不就動了嗎?動了不知道。

  再來,寫過去一直動有沒有?從寫開始動,一直動動動動,愈動愈厲害。為什麼?他在那裡:待會佛印禪師回回來的是什麼?寫得真好。你看人在那裡期望別人稱讚,不都在動嗎?當他接到那個屁字的時候,離他的期望值差太遠了,一下子受不了,氣沖沖的就趕過去要理論。佛印禪師還是高,人家都算準了。待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歷史故事,古人看到他的動作,就知道他以後會敗在哪裡,所以老人言要聽,不能不聽。氣沖沖過去了看到那兩行字,佛印禪師寫的,「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當下非常生氣,還是沒有領悟,只是心裡:好!你都這麼講了,在理上你佔上風。對,你說八風吹不動,你不還過來了嗎?但是心裡不服才會有後續發展,後續什麼發展?抓到一個機會,佛印禪師跟他一起打坐,蘇東坡先生問佛印禪師,你看我打坐的時候像什麼?禪師說你打坐的時候很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很高興,佛圓滿智慧了!接著他想這次應該贏定了。

  其實人想要贏別人的心,就已經是輸了,為什麼?想贏就是想要把別人壓下去,高下的念頭出來就是傲慢。所以接著問佛印禪師了,看起來好像戲都他在安排了,你覺得我看你像什麼?佛印禪師說那你覺得?禪師身材比較豐腴,其實人身材胖一點,心廣體胖,人家就是心裡不裝事,好吃好睡才胖得了,像我這種修養不夠,根本胖不了。所以大家去看肚量很大的人,基本上身材都是比較有分量的人,尤其臉都會寬寬大大,耳垂都會很大,相由心生。蘇東坡抓到機會,佛印禪師說你說?他說我覺得你看起來,胖胖的看起來像一坨糞。佛跟糞,他心裡想這次終於打了一場大勝仗,就回去了,喜上眉梢。他的妹妹看到了,就問他,哥,你今天怎麼這麼高興?他就把這個經過告訴他妹妹。結果旁觀者清,他妹妹說,哥哥,你今天輸得夠慘的,人家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哥哥你心中有糞見人都是糞。萬法由心生,這個講到根本處。

  後續會有這個發展,人想要把人壓下去事實上是自取其辱,為什麼?不順著自己性德已經不自愛了,已經讓自己墮落了,怎麼會顯得尊貴?而假如蘇東坡先生當時候看到佛印禪師寫的那兩行,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他能當下生起反省、慚愧,甚至於他能跪下去,對著佛印禪師的方向磕一個頭,大家想想,蘇東坡先生的人生會不會改變?會!人的命運要變,從哪裡開始變?從心,從人生的態度開始變。所以「改習為立命之基」,改掉自己的習性,什麼是習性?貪瞋痴慢疑就是根本的習性。其實我們不承認自己的習性是傲慢,不承認習性了更談不上改習性,就更不可能改造命運。《了凡四訓》當中,我們看到雲谷禪師循循善誘非常慈悲,引導了凡先生先謙卑下來。找到自己的習性,而且是他自己承認的,進而去改,他的命運就轉了。所以人要改掉習性,還得時時善觀己心,時時能夠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修養自己得從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動念,自己的心念能夠真誠,能夠正直,所謂誠意正心這個身才能修,家才能齊。

  剛剛跟大家有提到,傲慢如何產生的?很多時候是大家稱讚,從小被這樣捧壞了。或者少年得志,年輕的時候就有一些好的表現,沒有人引導他感恩,慢慢的自視甚高就會傲慢。包含他所擁有的這些外在的條件,健康,人一健康會看不起不健康的人。就好像人年輕看到老人,有時候會有一種傲氣:怎麼動作這麼慢?慢吞吞的。大家想一想,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是要讓我們去感恩的,是要讓我們藉由這個擁有去服務、去奉獻的。可是我們現在卻因為擁有,而產生了種種的貪著,種種的傲慢;所以人要自愛,得要時時護好這個心念才行。人假如能夠真正知道,人生的目標是明德,所有這些物質欲望的追求,他就不會受到誘惑。我這一個多禮拜到了台灣,還有去了一趟北京,在機場看到最多廣告,其中有一種就是減肥廣告。那個減肥廣告好大,這麼大的一個版面,都不知道要收多少錢,可是他們就是花得下去,顯然是他們賺了不少,所以才花得下去。

  我為什麼站起來?剛好飄來了一陣白白的雪花。我突然想到以前當老師不容易,以前我們小學的時候都是用黑板,還有粉筆。當時候都聽家裡的長者說,一個小學老師一輩子要吸多少粉筆灰?那時候聽到這一段,當老師挺不容易的。我是剛剛看到粉筆灰,想到了這個事情。這個小插曲,因為我剛剛站起來,好像很多人不了解我為什麼站起來,是剛剛有粉筆灰飄過來了。那當然我們班主任上來擦,他的用意是要減低我的負擔,因為待會還得我擦,所以他非常善解我的狀況,就幫我擦了。只是他沒有測過風向,目前是吹東北風、還是西南風。我看到大家的眼神,怕大家誤會,說你看他剛剛擦了,害那些粉筆灰飄到蔡老師這邊來了。我怕有人會誤會他,我必須先給他澄清一下。而且從這裡,我們也延伸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態度,叫「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比方說我們剛剛看到粉筆灰飄過去了,我們只看到這個現象,我們會說,怎麼可以讓粉筆灰飄到講課的老師那裡?那我們這麼一批評,當事人會怎麼樣?他會很受委屈。他的出發點好不好?很好,所以當原其心。

  我們常常會把人家的善意,整個扭曲掉,因為我們會看到事情馬上反應。比方粉筆灰飄過來,你搞什麼?你沒看到我在講課,我嘴巴張開來,你要讓我吃進去是吧?那他是為我好,我這麼一講,他下次做什麼事就嚇得半死,甚至於他這個善心就被我給打壓。小孩有很多時候,他那個善心都是被大人給呵斥回去的,他看媽回來了很高興,媽工作今天辛苦了,高高興興的端了一杯熱茶,然後太高興,跑得太快,要端過來給他媽,一不小心翻了,打在地上。他媽一看:你不知道杯子多少錢嗎?罵一堆,罵到最後孩子覺得很委屈,他就想要盡這分孝,最後變成被罵一頓,他的善心會不會受影響?會。所以人往往沒有辦法,在每個當下去理解對方的心,甚至從他的動作當中又加上自己的錯誤判斷,就責怪對方,最後人與人的那種不理解、隔閡就產生。那請問大家,杯子比較重要,還是孩子的人格比較重要?可是我們往往吵架,都是為了東西在吵,而不是為了彼此的人格,或者彼此的和諧、家庭的和諧。所以人生時時要拿出天平,孰輕孰重,自己要秤好!我們現在把物質看得太重,把人與人之間的情義、人群的和諧,都擺到後面去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你看現在減肥廣告那麼多,那不就是在暗示,人現在都在比這些東西,你就光看一個減肥廣告,你就看現在的社會風氣已經偏掉。女人多辛苦是吧?為了一公斤要花多少錢?你說她當得累不累?她還要教育孩子,還要扶持整個家,她還要在乎這些,比這些東西,我一想當女人真辛苦。再來,這社會愈重視女人身體的美貌、身材,不代表現在的男人在墮落嗎?男人看女人的什麼?美,外在,那不是代表這個社會在墮落。娶妻要娶賢德,怎麼現在把外在擺在第一位?真的,你光看到社會的景象,就知道現在價值觀偏在哪裡。首先自己不要偏,不隨波逐流,自己先立住這就很重要。

  我們能洞察到自己有傲慢,怎麼來改掉傲慢?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傲慢對自己是非常嚴重的傷害。只要傲慢,德行能力就有瓶頸,就上不去,滿招損,損了自身,也損了自己的事業、家庭。而且傲慢它會讓整個人際關係很不好,所以曾國藩先生說,「討人厭敗在一個驕字」。驕傲,人家在我們身邊,這種傲慢的態度都會壓到別人,好像別人就會比我們矮半截,人家就不歡喜跟我們相處。再來,傲慢一定會感來別人的一種障礙,所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我們人生遇到的境緣還是自己的心感召來的。我們想說怎麼這麼多人都找我麻煩,看我不順眼?可能要反思,是不是我也常常氣勢凌人,才會感召來人家對我這樣的態度。所以在格言當中有說到,「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古人留了這些格言,都是對後世一種愛護,提醒我們不要犯這樣的過失。

  那我們進一步,要來對治這個傲慢的習氣,在《弟子規》當中有講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看到人家的優點,我們能夠去欣賞、去效法,這樣就能謙虛。而不是生起一個態度:他有什麼了不起?也沒有比我好到哪裡。所以這一句經句可以對治我們的過慢,明明人家已經比我們不錯了,我們還瞧不起人家。還有「見人惡,即內省」,有時候我們看人家錯,會指責人家,無形當中好像我比他好很多,高下很強烈,心裡面都是別人的錯,高下就很強烈。能不見人之過,那得真正我們見人惡馬上是內省:我自己有沒有?而且看到人家不對,心裡是想著怎麼樣善巧的去幫助他改,而不是去指責他。再來,對治當中我們遇到事情,能先反省自己,這也不容易傲慢。可能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在論斷事情,好像道理都在我們這邊,錯都在別人那邊,這就可能各相責天翻地覆,但能反省,就各自責天清地寧。所以時時有反省的態度,也是對治人的傲慢。氣勢愈來愈強,是覺得好像都是別人錯,能夠發現自己有不足,有不對了,這個傲慢的氣勢就降下來。

  再來,人假如常常能有自知之明,他也不容易傲慢。所以在《書經》當中,有談到一段話,說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人能夠時時看到別人學識比我們好的部分,或者是他的德行、能力比我們好的部分,我們都效法他,能自得師者王。像孔子是至聖先師,可是孔子遇到項橐,他才七歲的孩子,可是他懂的,孔子不懂,他還向他請教,孔子有這個謙卑的態度,他的學問才能成就。能自得師者王,這個王是成就德行,也是能做表率的意思;謂人莫己若者亡,看到他人都覺得人家不如我們,這樣的人,他的德行不可能成就、不可能提升。而且身邊也不會有人歡喜跟著他一起配合,一起往正確的目標去奮鬥。

  接著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對治傲慢,就是我們有錯的時候馬上跟人家道歉。只要感覺他確實講得對,這個時候可能人家講到我們的問題,面子上有點不舒服,可是人要提升德行,一定要突破。當我們覺得要道歉,要做一個動作有難度,這個時候就要勇往直前踏出去,然後承認錯誤。其實還沒講出口,覺得面子很難受了,真正講出口了反而覺得心裡比較踏實。面子掛不住了不講,事後反而更後悔,為什麼?自己沒有突破。再來,該道歉不道歉,他人對我們的信任會降低的。而這些都要透過一次一次的突破練習,慢慢的把這面子放下去,隨時可以謙卑的接受別人的指正。再來,我們可以每天起來,對聖賢禮拜,每天早上起來給孔老夫子三鞠躬、三跪九叩都可以。禮拜聖賢效法他們的謙卑,然後也謹記他們的教誨不敢忘。而人在做禮拜這個動作,對於他整個心理的影響是可以調伏傲慢的。我們看一看,我們這一代人是最低不下頭的,最沒有能夠給父母、給祖先感激磕頭的,這些禮節所產生的教化力量其實是很大的。我們以前對禮教不是很理解,很多道理為什麼我們不理解?因為我們差聖賢人的智慧太遠,聖賢人他是通達人性的。

  我們給班主任掌聲鼓勵一下,他非常的精進,他洞察到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粉筆灰不會飄起來,所以他這一次拿了毛巾來擦。不過我看底下的學長,有人是入定的狀況:不可以被影響、不可以被影響,專心看前面。

  剛剛我們跟大家講,古人在制禮作樂,他都是通達人性的。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才能很恭敬的去領受文化裡面的這些教誨。大家冷靜去看,現在這個時代,人依照經典去做,會被旁邊的人罵,比方說教育孩子很嚴格,然後身邊的兄弟姐妹就開始:哪有人家教孩子像你這麼嚴格的!不只兄弟姐妹罵,連媽媽爸爸,就是爺爺奶奶都罵:不可以這樣教孩子。現在都寵,真正用正確的方法教,一般人還覺得你不對,可是十年、二十年過去了,爺爺奶奶說對,這樣的孫子好,真孝順。兄弟姐妹開始來找他了:我們的孩子都出問題怎麼解決?所以這個時代誰最有福氣?肯聽經典、肯聽老祖宗教誨的人有福氣。縱使不明白都先照做的人,最有福氣:不然聽那些似是而非,都什麼時代了還這麼做,一聽對就受影響,就沒福了。

  我們自己第一次給父母磕頭,就知道這一件事,假如再早十年、二十年就來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人生不一樣。那個頭磕下去,一謙卑下去了,在這個禮儀的動作攝受之下,我們那個感恩心上來了,開始回想起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付出的點點滴滴。所以磕下去的人有福,他雖然不明白老祖宗定這些禮儀的深意,可是他肯老實聽話就先磕了,磕的人就知道個中對我們人生的啟發。所以我給父母一磕頭下去,我感覺給父母磕頭太舒服,站著不舒服,要磕頭磕下去才舒服。我們可以禮敬聖賢,甚至於給孔老夫子磕頭,祈求夫子保佑能調伏我的貪瞋痴慢的習氣,我這個習氣一起來,求您老人家提醒、加被,這個至誠會有感通。而且我們多讀《德育故事》,多讀古聖先賢的這些榜樣,人也容易謙虛。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跟古聖先賢學習,「德比於上則知恥」,讀這些《德育故事》常常察覺自己不足,就不可能傲慢。

  再來,深信因果也可以對治傲慢,我們負責一個團體的事情、團隊的事情,只要傲慢了,造成團體的失和,這對公家的事、公眾的事損害很大。因為自己的習氣而障礙了團體的事情,這個罪過自己是要負責任的。這個世間所有的事情都要負因果責任,人能明白這個道理,他就不敢隨順這些習氣,人傲慢,好的人才都不用,這個罪過都很大的。所以可能我們在團體當中,常常會想到:我付出很多!我們起這個念頭付出很多,我們就不在義當中,在利害當中。道義的態度,付出都覺得是我的本分,應該的,應該不會起說我做很多。人假如覺得自己做很多了,就會抬高自己的身價了:我很重要。這種心境一起來會傲慢,人一傲慢沒有辦法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很可能身邊出現很好的人,比我們能做得更好的,我們反而瞧不起他,甚至還打壓他、不重用他,這些都會造成團體很大的損失,這個都要負因果責任。

  《大學》裡面提到的,「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這命意思就是太傲慢。見到賢德之人不能舉用他,舉用了還不能馬上讓他去發揮,這個都是怠慢。所以我們在團隊當中時時要存在著,「讓功於眾,讓位於賢,讓名於上」,都有這樣的胸懷,在處世當中,自然懂得謙退,不會傲慢。讓功於眾,都是眾人之力,還有祖宗保佑,怎麼是我們自己的功勞而已?讓位於賢,別人可以做得比我們好,趕緊讓給他,不要有私心,不要有嫉妒心。讓名於上,好的這些名聲讓給上位的人,讓給團體、讓給國家。我們最重要的是什麼?做實事,不是要虛名,這些事都是本分事,不做心裡不安,人生求個理得心安。

  還有一個方法,怎麼讓自己謙虛?求諫,求別人給自己提意見;求諫以後,要接受別人的勸諫,受諫。接著要改過,人家肯規勸我們,指出我們的不足,我們不能聽完以後又不改,那人家以後就不跟我們講。諸位學長,我們這一個月左右,有沒有在家庭裡面,跟家人說你看我最近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你幫我提出來。或者在團體當中,面對上司、面對下屬,我們能很誠懇的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段時間我有哪些話講得不妥,哪些事做得不妥當,可不可以請你給我指正一下,指出來一下。這都是讓我們調伏傲慢,提起一個謙卑的態度,具體的做法。

  再來,還有一個做法就是止語,大家一看不講話,不講話跟調伏傲慢有關係嗎?有。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習氣,是因為很浮躁,每天心都定不下來。人心一定下來,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念頭,而人話愈少你的心才愈能靜得下來。大家不要衝動,不要今天回去之後,寫了兩個「止語」,掛在自己的胸前,然後你們家裡人說,怎麼每次上課回來,都有點不正常。這是原理原則,這原則是什麼?沒有任何意義的話都不要講,沒有必要的話都不要講。除非家裡的人,或工作上需要,你跟他溝通、回應這個都要;只要不是很需要的,一句廢話都別講,讓心能夠常常靜下來。話愈少代表這個人愈有福氣!大家想一想,你們有沒有遇過話很多像機關槍的人,很有福氣的?(有)有,他那個話很多就是樂於助人,所以話很多。假如不是樂於助人話很多,鐵定沒福,為什麼?言多必失。而且他話又多急躁,急躁一定容易做錯事、說錯話,這不是我講的,這《易經》上講的,「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浮躁的人,話很多;吉祥的人、有福氣的人,話少。話少了不會造口業,話少了,心容易定下來,容易觀照自己的錯誤念頭,然後講話也會三思而後行。

  再來,我們時時以自卑而尊人的態度處世,自卑就是不傲慢,時時能察自己的不足,自然就自卑了。尊人,因為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你就尊重每個人的明德了,這個很自然能夠提得起來的。他說可是他有很多錯誤的行為。那是他的習性,不是他的本性,那是可以改得過來的,哪怕他沒有任何的身分地位,我們還是尊重他,因為他有性本善。這是提到,我們用一些對治的方法,諸位學長,你們回去有沒有想到哪些對治傲慢的方法?可不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們都比較害羞,比較靦腆。做人不應該強人所難,大家現在不想講,我也不想強迫,不過有一段話想跟大家交流一下,什麼是修行?「生處令熟,熟處令生」,這就是修行。比方我們這傲慢的念頭很容易就起來,熟處要什麼?令生,讓它不會再起來。謙虛的念頭很陌生,現在能夠常常提得起來,就生處令熟了。然後熟處令生,本來這個布施的心、成就別人的心、為人設想的心,不容易提起來,生處令什麼?令熟。提醒自己從今天開始,念念為對方著想,這樣生處就會令熟。

  本來念念都只考慮自己,熟處令生,本來都考慮自己最後什麼?都不會想自己,這熟處就令生了。所以本來不敢把好的感悟供養給他人,這叫生處怎麼樣?要敢,要敢於講。熟處令生,什麼熟?害羞很熟,要讓它不害羞,只要能利益別人,我本來不敢做的事,都敢做,這叫修行。舉一反三,那你對照對照,比方我們容易逃避的,就要勇於承擔,這才叫修行。不敢承擔,生處令什麼?熟。什麼事情:好,我來試試看,勇於承擔。本來都是逃避的,熟處令生,把這個逃避的念頭打掉。我們假如不這樣去下功夫,看起來在用功,事實上執著在增加。怎麼說?自己喜歡做的拼命做:你看我很喜歡付出,別人一直讚歎。自己不敢做的,不想做的,都推得遠遠的,還一大堆藉口。那這在增長什麼?增長自己的愛憎,喜歡的就拼命做,不喜歡的就愈推愈厲害,那還是沒對治到習氣!所以修行從心上下手。

  大家想一想,我們很多不敢做,卻是應該做的事,從最不敢做的下手,OK?沒有反應。沒有反應是正常,還是不能強人所難。大家假如還是有好的,要寫下來,麻煩大家放在我的桌上,我幫大家拿來供養給我們所有的學長。人生要惜緣,我們今天一、二百個人聚在明倫堂,請問還有下一次嗎?剛好又是這一、二百個人,有沒有可能?你看緣分容不容易?不容易。你下一次絕對沒有從祖國河南省來的這些貴賓,是吧?而且河南省跟我是同故鄉的,我是河南人,河南河洛人,黃河跟洛水一帶的人叫河洛人。你們都聽不懂?河洛人,閩南話叫河洛人,所有的閩南人都是河南人,都是從河南遷徙到南方,到福建這一帶的。所以我們姓蔡的故鄉在哪?叫上蔡,河南省上蔡,大家要認祖歸宗。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河南人,為什麼?因為黃河是文化的搖籃,很多姓氏的祖籍,都是從河南那邊遷徙過來。

  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句經句,一百二十二句: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這是《尚書》上面的教誨,『惟德動天』,只有德行能夠感動天地。這個『無遠弗屆』,「屆」是至的意思,就是不管多遠的地方都會被感動,進而來歸順、歸附,所謂「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這個地方完全落實五倫八德,首先這個地方一定是風調雨順,因為作善降之百祥。而現在大眾都想把他的孩子教育好,這個地方落實了道德,里仁為美,很可能很多家長縱使在千里之外,都要把孩子帶到這裡來成長、來受教。很多家長在點頭,就可以證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惟德動天」,不只感動天地千祥雲集,而且人心所向,都會到這個地方來歸附。所以現在很多國家地區要求發展,希望招商引資,最好的方法就是當地真正落實五倫八德,落實傳統文化,那他這個地方就變成全世界的寶地,自然感來人群、人和,到這裡來共謀發展。

  『滿招損,謙受益』,自滿、傲慢會遭到損害,首先自己德行就受損害了,再來可能招來別人的對立,找麻煩。而且因為自滿這個態度,很可能就會把事情給搞砸了,「損」就來了。有一句話叫「驕兵必敗」,在古籍《國語》這本書當中,有記載周襄王二十四年,周天子周襄王二十四年的時候,秦國帶著軍隊要去打鄭國,經過周天子管轄的京畿北門,他的軍隊從北門經過,王孫滿看到了這個軍隊走過去,就對周襄王說,秦國的軍隊一定敗,一定會受到上天的罪罰。周天子很驚訝:你怎麼看它的軍隊走過去,你就下這個斷言?王孫滿就說了,因為他經過周天子的地方,應該是要行禮的,叫尊重天子。可是他的軍隊經過的時候,頭盔拿下來了,但是身上的盔甲沒有脫下來,頭盔脫了,盔甲沒有脫下來。而且走了幾步路之後,就馬上又跳上車,等於就好像應付一下,並不是誠心行禮的。而且應付應付馬上就跳上車的,有三百輛戰車,那等於是整個軍隊大部分對周天子都很傲慢。接著王孫滿就說了,他們的軍隊非常的輕狂、又驕傲,輕狂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會深謀遠慮,不會做好萬全的準備,輕狂就不會慎重。

  傲慢則會無禮,驕傲了則會無禮,無禮那做什麼事都隨隨便便。而且因為不慎重,而不慎重又隨隨便便,可是又要進入很危險的地方,他們是要去打仗的。以這樣的態度去應戰,那是絕對必敗無疑的。假如秦國的軍隊沒有失敗的話,那古人留的這些教誨就不準了。古人他在分析事情都很細微,一個人輕狂他就不慎重了,他可以推。面對戰爭還不慎重,面對戰爭還隨隨便便,那怎麼可能會不敗?所以最後果然秦國要去打鄭國沒有打成,軍隊回來到了晉國的邊界,被晉國打得落花流水,三個大將都被抓了。所以「滿招損」,古人就看這個軍隊的動作,就看到它要戰敗的後果。對我們自身來講,我們也時時要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凶還是吉、是福還是禍?這就很需要我們自己慎重來對待。所以《太上感應篇》才說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接著經文講,「謙受益」,謙虛就會受到很大的益處,我這個們經文一開始就有講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就在我們第一百二十一句。所以「謙受益」,受到人的愛戴,受到鬼神的庇蔭,謙受益。在《了凡四訓.謙德之效》當中,有講到好幾個例子,其中一開始,他們一起去進京趕考,有一位同學是最年輕的丁敬宇賓,年齡最小,可是他極其謙虛,他的處世態度很謙虛。了凡先生馬上跟旁邊的朋友費錦坡先生說,今年這個同學一定考上。一般想他年齡最小,可是了凡先生卻非常肯定的說他會考上。接著說我們所有的人當中,他是最謙虛的、最謙退的、最恭敬的,甚至於受到別人侮辱他都能忍受,受到別人毀謗他也不辯解,後來開榜,果然是最年輕的丁敬宇賓考上!所以這些《了凡四訓》上的故事,都印證了謙受益。有很多人在面臨大考試,往往都會考得比較不好,可能這就要反省自己謙德不夠,往往在重要的時候會出狀況。這個時候不能怨天尤人,反而應該修正自己的德行。

  像在《了凡四訓》當中,就有舉到江陰一帶有個讀書人張畏巖,他文筆很好,在學術界也很有名氣,可是他都考試沒考上。有一次又沒考上,就罵那主考官瞎了眼睛,居然讓他沒考上,這個當下沒考上沒反省。旁邊有一個道士就在笑,他很生氣,道士還笑,他就把憤怒移到那個道士的身上。他怒目相向,反而道士很有功夫,笑著對他講,你的文章一定不怎麼樣。他聽了更生氣:你沒看過我的文章,你怎麼知道我文章不好?接著道士講,做文章最重要的是平心靜氣,我今天聽你罵人罵得這麼凶,你的心很不平,我看你的文章也不可能寫得太好。他講得很有道理,張畏巖聽完馬上氣下來了,這不簡單,人家講得有道理他就接受了。接著就請教他,考上就要有福氣,才考得上。他想我那麼窮,我怎麼有錢去造福、去積福?接著道士告訴他,修養德行、積功累德不一定要錢,像謙虛不用花錢;你考不上就罵考官,不反省自己當然沒有福。最後他改過學謙卑了,最後也有考上。所以「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這個「時」就是這,就是此,這就是自然的規律。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