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習《太上感應篇彙編》的體悟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5/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31-0001

  成德法師:我們第一個是學習《太上感應篇》的體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鄧同學把二十二萬多字背起來了,所以她這一門《彙編》下的功夫深,我們也請她來法布施一下。謝謝。

  鄧同學:謝謝法師。學生就是因為這個主題,去翻找了一下自己以前寫的一篇關於《感應篇》的心得報告。找出來之後,這篇心得是二O一五年十二月份寫的,學生當時是二O一二年研究生畢業以後就開始學習《感應篇》,所以到二O一五年年底的時候已經是學習了三年半的時間。這三年多其實就是基本上也算是一門深入《感應篇》,沒有學其他的那些,所以這篇報告也算是對於那三年多學習《感應篇》的一個總結。因為報告篇幅比較長,所以學生就選取了其中一部分供養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

  鄧同學:第一個部分,學生寫的就是《太上感應篇》的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學習內容首先第一個當時學習的是老法師的《感應篇講記》,當時是從二O一二年的七月份開始學習老法師的《感應篇講記》,一共是二百五十四集。老法師他在講經當中他就提到說,一本書至少要看三十遍才能夠受到影響,得到受用。當時學生也聽到劉素雲老師講說,她剛開始聽老法師《無量壽經》講解的時候,是一集聽十遍。所以學生當時學習老法師《感應篇講記》的時候,也就是效法這個方法。

  第一輪的學習是一集是五遍,當時學生學的是老法師《感應篇》的講記,就是沒有看視頻和音頻,而是學的文字版。當時學的時候,第一輪的那個五遍是讀三遍,然後看兩遍,一集五遍的學習是二百多集用了半年的時間完成了。五遍學習完以後馬上就開始第二輪的學習,也是一集五遍,就是讀三遍看二遍,第二輪是用了五個多月的時間完成。完成這兩輪一共十遍的學習以後,就開始了第三輪的學習。

  當時因為前面兩輪的學習都是一集五遍,學生就發現身上一個挺嚴重的習氣就是很浮躁,然後耐心也不夠,每一集五遍的學習常常都挺急的,而且都會算著說,還有幾遍才能完成什麼的,所以就感覺學習起來也缺乏那種恭敬心。但是學習到第二輪五遍的時候,就能挺明顯的感受到浮躁著急的這種心就淡化了一些。然後就為了繼續克服這種浮躁、沒有耐心的這種習氣,所以第三輪的學習就直接改成一集十遍,讀五遍看五遍。所以那個時候是從二O一三年的二月份開始第三輪的講記的學習,因為當時已經參加工作了,所以都是用工作之餘來學習,所以第三輪十遍的學習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完成,到二O一四年年底才完成。

  其實二十遍學習完以後,那個體會是挺深的,就體會到老法師他教導的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一遍一遍的重複學習,才能夠體會出書中的意思。學生就發現說,其實這二十遍的學習也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到第二十遍的時候就會發現,前面十遍的學習有很多很多老法師特別重要的開示,反正就心很粗,都疏忽掉了,就感覺沒有認真的學習和體會到。甚至是當時看文字稿當中老法師一些慈悲的教導,雖然是已經看過十幾遍了,但是第三輪的學習,有的內容就感覺好像第一次看到一樣,就和之前有那種不一樣的感悟。所以學生當時那個感受就是覺得說,前面十遍的學習,就好像只能看到一個物體特別模糊的形象,後面十遍的學習好像才能夠看清楚一點那個物體的形狀,但是還是沒有得到那種特別真實的受用。所以完成那個二十遍的學習之後,就開始第四輪的十遍的學習。因為這篇心得是二O一五年年底寫的,當時就是第四輪十遍的學習是學習到八十二集,後面也都有堅持,一直堅持到備考漢學院那個時候。

  學習《感應篇》的第二個內容,除了老法師的講記,就是《感應篇彙編》的背誦。當時其實最初就是因為讀老法師那個講記,因為老法師他是按照《彙編》來講的,所以講記當中常常都有《彙編》的原文,當時讀的時候就覺得這些文言文很美,然後就覺得蘊含特別深的做人的道理,那個時候就很吸引自己,所以後來就發心背誦《感應篇彙編》。當時發願,學生印象當中應該是元旦,就是一月一日,是二O一三年的一月一日,就跪在佛菩薩面前發願說背整本書。當時的期許是希望能夠扎下文言文的根基,還有因果的根基、德行的根基,就是對自己有一個期許,成就自己的修學。

  所以當時採用的,背的是蘇州弘化社流通的《感應篇彙編》,當時連前面的序文、後面的跋文,以及書中摘錄的印祖對於《太上感應篇》的開示,整本書全部發願要背下來。所以是用了兩年的時間,自己都有記錄,是到二O一五年一月七日,那天是阿彌陀佛的聖誕,就是也很巧合,這個願算是圓滿了,就背完了整本書。其實背完之後那個感受就是,背書的過程其實是對治習氣、磨鍊耐性的過程。因為剛開始背的時候,特別求那個速度,貪多、貪進度,總希望能夠早點完成,就特別急躁,但是感覺結果總是適得其反,愈急愈沒法按照自己規定的那個進度完成,所以就感覺古人說欲速則不達真的是真理。

  成德法師:對。

  鄧同學:然後也感覺背書也是修定的過程,其實中間也都有發生過,去背書的之前剛剛發生一些事情,自己是屬於那種很生氣的狀態,但是又要去背書,所以就去背書了。就是不管當時是一個多麼生氣或者多麼浮躁的心去背書,但一旦開始背誦古文一遍一遍的讀的時候,就特別明顯感受到那個心愈來愈平靜、愈來愈平和,到後面完成當天背誦任務之後,前面那個情緒就是已經煙消雲散了,那個感受很深。在背書的過程當中,其實也體會到老法師他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真的,確實是這樣的。因為當時學生在背誦「推多取少」這句經文那個註解的時候,它裡面有一個證案的原文就是:「慈溪二友相善。甲得一館,修儀九兩;乙亦得館,修金止六兩。」當時背的時候先讀,但是對於「修儀」這個詞就不知道它在說什麼,所以對於整個故事所講的那個意思也挺模糊的。但是當時也沒去查字典,反正就是讀,然後在讀了幾遍之後,突然腦海當中就冒出來說,「修儀」應該是供養老師的酬金吧。就一下子把那個意思通了之後,整個那個故事所講的意思一下子就明朗了。

  成德法師:對。

  鄧同學:其實背書過程當中,有時就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對於某段它註解古文那個意思不太明白,查了裡邊不認識的字詞之後,還是對於義理模模糊糊的,但是就是去讀,然後背,在這個讀背的過程當中,整段古文的義理就愈來愈清晰,理解的愈來愈深刻。學生印象當中其實對很長的那種古文,一遍一遍讀背的時候,有時候腦海當中都會把它那個意思劃分一層一層的,會很清晰的顯示在腦海當中。所以,其實那兩年的背書學習確實是受益很多。這個是學生學習內容和方法方面的一個感悟。

  第二部分就是學習心得,也算是一些日常小事件的落實。

  第一個就是斷疑生信。因為在剛開始學習老法師的講記的時候,當時是有一位大德結緣給了學生一本很厚的書,這個就是老法師那個講記原文。當時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上面寫的是老法師二OOO年講的,學生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二O一二年,就感覺十幾年前講的,會不會過時了?當時真的有這個疑問,所以其實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那個信心就不足,就感覺也得不到什麼真實的利益。一直到學了一年以後,突然就想明白了,這個疑惑自己就破除了。那時候就想明白,就是說真實的智慧它是從自性裡邊流露出來的,它根本就沒有過時跟不過時、早與晚之分。

  成德法師:對。

  鄧同學: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用誠敬心來學習和力行,自然就能夠相應自性流露的智慧,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自己這個疑惑破除以後,學習的感覺恭敬心就提上來了。第一個就是斷疑生信那一塊。

  後面部分就是一個誠敬心的反省。當時學生看老法師在《無量壽經》學習班當中他有開示到說,「現在我們學習聖賢、學佛法都感到很困難,初學還不知道,學的時間愈久愈感觸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相應,這是什麼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心浮氣躁,沒有誠敬。」所以當時學生就是覺得孝是誠敬心的根本,然後就感覺沒有孝心哪來的誠敬心?所以當時因為在家裡工作,日常跟母親、外婆相處的話,就去反省觀察自己對待長輩的誠敬心和孝心就特別不足,然後就想改。在與家人的相處過程當中,外婆她年齡比較大了,外婆那個脾氣秉性就是稍微有點倔強,所以在思想上什麼的常常跟我們會有不太一樣的地方,這個時候特別需要家人去包容,讓她安享晚年。但是那個時候自己習氣挺重的,雖然能夠隨順她,但是那個隨順當中都夾雜有瞋心、怨心,就不是那種清淨慈悲和恭敬的隨順。

  那會兒背《感應篇》,背到忠孝那一節的時候,講古人孝親的故事,還有古代孝子對於父母那種恭敬、父子有親那種仁愛,時時體恤父母的那種存心,再對比自己就覺得無顏以對。所以那個時候就學習著在生活當中去體會父母的需求、體會外婆的需求。譬如說外婆她年紀大了,她牙不好,所以她吃的飯和菜都需要做得很軟很軟。但是我們做為年輕人,可能就不太吃炒得很爛的菜,但是那個時候就是要隨順外婆,學生做飯的時候會把菜切得小一點,然後菜炒得又很爛,就是去學習去體會。那個時候外婆很喜歡吃豆腐,但是老人家又很養生,她覺得外面街上賣的那些豆腐都有添加劑,不健康,所以她很多年都不買豆腐吃,但是她又很愛吃。所以那個時候學生了解到之後,就去網上查怎麼做豆腐,自己在家裡做豆腐給外婆吃。所以那個時候就是因為受到《感應篇》忠孝那一節,裡面古代孝子他們那種故事,看了之後就覺得應該去改正自己的這種不好的地方。

  成德法師:對。

  鄧同學:但是其實力行的還是非常不夠的。然後就是慈悲心的一個反省。當時就是在看到《彙編》當中他註解「慈心於物」這段經文的時候,他就說:「慈有二義:一是濟貧拔苦,一是戒殺放生。」但是他說這個「於」字,他說:「當從及物上說。」就是教導我們對於一切的蠢動含靈都應該以慈悲心來愛護。然後剛好學生當時家裡邊外婆她有買公雞、母雞回來養,她當時買回來一隻公雞,買回來的時候不知道,那個公雞菩薩牠長長長到半大的時候,發現其實牠是一隻癱瘓的公雞,牠那個腿是不能夠伸展的,每天只能給牠單獨弄一個紙箱子那個盒子,牠每天只能待在那裡面,牠偶爾就可以費力的用那個癱瘓的雙腿,然後再撲騰著翅膀挪動一點點的距離。因為當時買回來的時候發現牠有病以後,那個時候外婆不學佛,就很擔心她嫌棄這隻公雞把牠丟掉,所以那個時候學生印象當中是很怕外婆把牠丟掉,可能自己會去照顧這隻公雞菩薩,不給外婆增加額外的負擔。因為時隔太久了,我印象當中我是這樣的心理。因為公雞那個腿沒有辦法伸直,所以牠要一整天都待在窩裡邊,牠也會排瀉不少的糞便,所以晚上的時候就需要幫牠把箱子裡邊這些糞便什麼都給牠清理乾淨。最初學生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就會嫌髒,然後清理的時候完全沒有什麼恭敬心,而且還都有情緒在。

  有一天學生剛好看著這隻癱瘓的公雞菩薩牠在吃飯的時候,就突然想到說,如果這是一位癱瘓在床的老人,自己是不是也是用這種煩躁的或者說有情緒的心去照顧他?就是說公雞菩薩牠也是眾生,自己怎麼可以有這麼大的分別心?然後就感覺自己沒有慈悲心在,也挺慚愧的,所以就決定改正自己這種毛病習氣。從那天以後就改正,再給公雞菩薩清理紙箱裡邊的糞便什麼的時候,就一直提醒自己要認真做,不能有煩躁的心,把那個紙箱清理乾淨,然後還會灑一些那種乾燥的乾淨的燒煤球那個爐灰,讓牠紙箱子裡邊可以保持著一天都比較乾燥、比較乾淨的狀況。那個效果特明顯,動物牠真的都有靈性,牠都知道感恩的,學生那樣做了幾天之後,牠都記得我。平時家裡邊其他人在牠面前走來走去的,牠不會有任何的反應,但是晚上學生一下班回到家,牠只要一看到我,牠就會用那個癱瘓的雙腿,然後撲騰著翅膀就跑向我。我當時看到牠那個舉動的時候,其實是特別感動。我覺得那個公雞菩薩牠也是來好像度化我的,就是讓學生學習到應該以慈悲心去善待一切的動物,然後相信牠們是真正的都有靈性的,所以那個時候其實也很感恩那隻公雞菩薩的示現。這是讀到《感應篇》「慈心於物」這句經文的時候,當時發生的一些事。

  接下來就是在工作當中落實因果。因為當時學《感應篇》的時候,前面印祖有做很多開示,關於《感應篇》的,然後印祖就說到:因果之書,莫善於《感應篇》和《陰騭文》,就說這兩種書能常常講說的話是有很大的利益的。然後又因為學了《感應篇》這些道理就懂得因果,所以就在工作當中不敢造次。所以當時在單位上班的時候,學生就知道單位裡的每一件東西都是納稅人的錢買的,一定要愛惜,不能浪費。所以參加工作起,從來不用單位的電話處理自己的私事,也從來不敢用單位的紙張打印自己的東西。然後呈給領導的材料也都是盡可能雙面打印,來節省用紙。平常也都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單位裡面有一些文件的打印,它是必須要求用單面打印的,但是它用完之後,學生都會把它回收回來,蒐集在自己辦公桌的一個固定的地方。平日裡幫領導打印那些不太重要的材料的時候,我就用那些蒐集回來的可以再利用的紙打印那個材料給領導看。所以其實當時在單位工作的幾年裡面一直都是堅持這個習慣。然後就覺得提前知道因果的話,感覺在做事方面的的確確是會少造業,就是這種感覺。

  反正三年多《感應篇》的學習,真的是老法師所說的,學習久了、薰修久了才能體會到,其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相應的。其實當時學生寫的說是很慚愧的,自己是滿身的習氣,但是讀了《感應篇》就體會到聖賢教育對於每個人一生的重要性,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到這裡就是學生摘錄的二O一五年寫的心得報告當中的這些內容。其實學生昨日讀自己這份心得報告中的內容的時候也很感慨。就是看到當時自己學習《感應篇》是那樣的心境和努力,然後現在自己就會覺得有些慚愧,就覺得說其實保持最初修行的那分初心很重要,一時的精進修行容易,難的是一直堅持。學生自從加入了人能弘道群,法師一開始給出的主題是「學習《感應篇》的心得分享」,自己就想找回以前學習《感應篇》時候的那種法喜和感受。所以其實現在就開始了每日閱讀《感應篇彙編》的定課,所以每天都會捧起《彙編》讀上幾頁,細細去品味其中那些道理,就能感覺到那種歡喜和熟悉感在慢慢的回來。所以時隔幾年之後,再次薰修《感應篇彙編》當中的道理,是真正覺得《感應篇彙編》真的是一本教導我們做人做事、成聖成賢的寶典。

  學生的分享就是這些,有不妥之處再請法師和諸位老師指導,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鄧同學的分享,相信我們大家聽了應該都很受觸動。尤其這個最後強調一時勇猛容易,但保持不容易。佛門講初發心成佛有餘,我們這種初發心都是非常寶貴,我們一定要護好自己的發心,讓它不斷保持,甚至是能夠不斷提升上來。

  而且鄧同學在學習的這個過程,她自己還是在工作中,甚至於也要照顧母親、外婆,甚至還有公雞菩薩。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生活工作的一種強度,她還能夠拿出這些時間來學習,確實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也是見人善即思齊,可以來效法。當然她在學習過程的一些心境,也給我們很多借鑑。她也時時在觀照這個心境,是不是求快了?是不是浮躁了?確實是全修在性。心生種種法生,最重要的要先把這個心調對才行,不然看起來是每天都在讀、都在用功,有可能是適得其反。她也引了孔子的教誨:「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而且也可以從她的分享當中我們也反思,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我們自己本身的狀況都是比較浮躁,遍數不夠,可能很難深入。所以老人家很慈悲,他都以身教來影響我們,所以他老人家學習,包含《淨修捷要報恩談》,還有一些內容,他老人家都是帶頭學幾十遍。其實老人家在一九九九年講《太上感應篇》的時候,就已經有講到,他老人家隨時可以走,憑什麼?老人家說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放下了。等於老人家在一九九九年他的修學就很得力了,可是為什麼他還陪伴我們那麼久,到現在都已經二十一年了,甚至於在這二十一年,甚至是最近幾年,他還帶動學《報恩談》,而且還幾十遍幾十遍這樣聽,都是用身教來護念我們這些弟子的道業。這一分苦心我們當弟子的真的要領納在心上,不能辜負他的表演。

  鄧同學也感受到這個背書是修定,我們所有修學都不可能離開戒定慧三學,而她可貴的是,她讀著讀著真實感覺「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說信解行證,她是有體證到這一點,這個信心就會愈強。甚至於她建立了一個信心,就是老人家他講經是從自性真心流露的,所以根本就不會有時空的障礙。而且這一部經教,我們去觀察一下,老人家是教身邊最近的四眾弟子,等於是手把手帶的一部經。其他的經典很可能是對大眾比較多,但是這個《太上感應篇》都是面對可能都跟著他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學生,有時候遇到一些實際情況,他當場機會教育來提醒大家,所以這一部講記非常殊勝。

  鄧同學在學習《感應篇》她也很有善根,尤其是在「忠孝」這一篇,她產生這種慚愧。這個是兩個最重要的善根,所以能夠去盡孝,甚至於能夠以一種恭敬的心來照顧眾生。這是成德覺得都是自己的學處。包含深信因果,都是落實在每一個細節裡面,不去浪費公家一點一滴東西。其實甚至於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也不能浪費,因為我們一節儉,省下來的很多又可以去供養眾生。

  謝謝鄧同學這麼好的供養。

  ——恭錄自:社會教育研討(第四集)

  2020/5/3 檔名:55-221-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