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應有的警覺性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4/6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40-0001

  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吉祥!

  我們看到老人家最近的這些開示,其實我們可以感覺到,老人家哪怕短短的開示,都是將他一生修學還有人生的閱歷和盤托出,我們都要很珍惜。修學入境界的人講出來的都是很深、很遠、很廣,就像印光大師他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這麼一段開示,整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都在裡面。老人家短短五分鐘、十分鐘,很多修學也好,弘護正法也好,重點、綱領也都會在裡面,我們不能輕易滑過、走馬看花,我們要如貧得寶,一字一句都要用心去看、去聽,可以說老人家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

  就像二O一八年一月三號,老人家在極樂寺餐後開示,這一段題目是「在這個世間吃一點苦頭好」。我們看到這個標題,也想到佛也是這麼交代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畢竟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忍辱就是我們修學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樞紐,沒有忍就前功盡棄了。忍不住脾氣就火燒功德林了,更何況我們要弘護正法,在這個時代更必須能忍、能吃苦。

  老人家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含義深長,一開始老人家就說,「護法要有智慧、要有福報,沒有智慧、沒有福報,對佛法只有害,沒有好處」。這個話對我們要弘護正法的人就是一個高度的提醒了。我們不是說憑著一個熱情就能把佛法給護好,熱情裡面假如摻雜我們的習氣、我們的感情用事,那就可能有害,不見得有好處。老人家特別強調要有智慧,還要有福報。福報當然從我們擴寬心量,量大福就大,福給眾生享,自己不貪。而這個智慧,那當然也不是馬上我們就能有智慧,也要經一事長一智,但在心態上我們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個心態重要,不然我們一做好事,有時候善惡夾雜,還帶點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分別執著,那做好事也容易強勢。尤其假如我們又在主管的位置,講話的口氣又有點發號施令,那不是把世間的習氣又帶到佛門來?佛法重要的是去掉貪瞋痴慢,而不是換對象繼續貪瞋痴慢,這個我們得認知清楚,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好像在為佛法做事,實質上貪瞋痴慢假如沒有減少,我們利益不了自己,更不可能能利益佛法、利益眾生。所以我們得很冷靜的來面對弘護正法的因緣、工作。

  而我們還沒有到開智慧,可是我們能守住一個態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依照經典來對人、對事、對物,這樣就對了。不隨順自己的習慣,甚至是經驗。經驗假如沒有經教印證,那也有可能會有所偏頗。但是問題很可能有能力的人、有經驗的人特別容易相信自己的經驗跟能力,而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提醒。這個經驗能力反而容易變成他的執著,他執著自己對,聽不進人家的勸。佛門最怕的就是執著,一執就成病了,他就不能集思廣益了。所以統統要依照經典來弘護正法。

  為什麼《四十二章經》要特別提醒,「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但是我們隨著年齡增長,累積了不少的經驗、能力,就容易倚老賣老,就容易師心自用。因為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我慢、我見就很厲害。所以真正學佛,善學的人他高度警覺性,不斷觀照到自己的分別執著、貪瞋痴慢,進而去放下它,這才叫歷事練心。不然事愈做愈執著在做事,沒有在練這個心、調伏這個習氣,那就只是修到福報,不是修到功德了。而且這個福報當中,可能還難免因為自己的固執去惱害到眾生,甚至難免也會障礙佛門的事情。

  所以老人家這句話我們不能忘,要用智慧、要用理智,要隨順聖賢佛菩薩的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不能不知道」,提醒我們,要有智慧、有福報來為佛門做,自己跟佛門才能得利。

  接著老人家說:「佛法興衰、宗教興衰,都看這十年,這十年當中,興,興起來了,興不起來就衰下去了,這個十年是關鍵的年。」我們看到這裡,因為有師長老人家、因為有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我們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才不再輪迴,才懂得要出輪迴。所以佛法還有師父上人對我們的恩同再造,再生父母,是我們法身的父母。我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救我們的佛法衰敗下去,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來傳承佛法,就像阿難尊者在《楞嚴經》說的,「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而且這裡還點出了一個重點,就是救佛法這十年是關鍵,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這十年是關鍵的十年,我們再怎麼辛苦、再怎麼犧牲,都要能夠盡到我們的力量。我們不做千古的罪人,不能讓幾千年的法斷在我們手上。只要我們有這樣的信念,相信不可能會斷,因為有一個人竭盡全力去護持,必感得諸佛菩薩加持,也會感召來志同道合的人。

  接著老人家還勸勉我們:「你積德,這個時候;你造業,也是這個時候。積德,這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為什麼老人家說是第一等好事?因為五千年來沒有出現文化繼絕存亡的時刻,現在出現了,現在要找個孝子都難,要找承傳的法子那也是難。因為對未來整個世界的影響很大,傳下去了,儒釋道就能夠利益到天下蒼生;不能傳下去,後世子孫都學不了,你能把它傳承,那當然這是第一等功德事。可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起了反作用,障礙了佛法承傳,這個業那也是相當相當大了。所以「無論在家、出家都要重視」,因為他不能給它斷了,斷了,我們變成佛法、佛門的罪人。都有責任,四眾弟子都有把佛法弘傳的責任,都有培養承傳人才的責任。「錯誤的,無間地獄;正確護法的,你心裡想往生,統統可以往生,佛力加持,關鍵的是這個時候。」

  我們聽老人家這麼講,也可以感覺到現在能正確護法是很可貴的,能犧牲奉獻是可貴的,所以只要能這麼做,功德很大,只要想往生,都能往生。所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都能往生。而且這個佛力加持,不是往生的時候加持而已,現在做,因為這是最關鍵的十年,加持力也會非常明顯。

  師父上人接著又說,他過去遇到韓館長,「可遇不可求,太難得了,稀有!真正熱心護持,沒有名聞利養這些念頭。佛門要認清楚真正的護法」。這話也是語重心長,一來要找一個好護法不容易,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有一個好的護法。而且在《報恩談》當中,黃念祖老居士強調,在密宗三個根本,護法是事業的根本,能不能很好的護持,讓弘法的工作能夠順利。可見找一個好護法重要,沒有好的護法,弘法的人不安心,弘法的人發揮不了。所以老人家感謝韓館長,我們一來了解護法的重要;再來,我們說不可少善根,善根是能夠判斷什麼是好的護法。那這裡就點出來了,沒有名聞利養。我們得要會判斷,找一個好老師要會判斷,找一個好護法也要會判斷。為什麼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不是真正見和同解。當然,這個護法也要是深入我們師父上人的經教,這樣我們才比較容易見和同解。你不要急於趕快要上路、趕快要弘法,結果一配合,事情都推展開,才發現重要的護法理念都不同,這就要進退兩難,所以一定什麼事要慎於始。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所以護法的事我們也要禮敬,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對待。所以不能急於馬上工作有人做,用錯了人,擺錯了位置,到時候再來抱怨,造口業,因為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這個是有很重要的責任在其中。所以要選擇重要的護法,推薦人家做護法,都要慎重對待,不能掉以輕心,不然好心辦了壞事可不妥。

  所以我們當時候跟著老人家,有同修要把一個道場交給另外一個人負責。老人家他就提醒,你們要把這個道場給他,得要選清楚,因為道場畢竟是大眾的,不是個人的,假如你選錯了人,一來這麼多的資源可能就用錯了;再來,這個道場那麼多的信徒可能都被誤導,多少人的慧命都跟這個道場是密切相關。老人家有時候面對這些緣分,他只能把道理講清楚,但是當事人能不能聽話照著做,那這個就不是老人家能夠強求的事情了。

  所以老人家對於怎麼弘法、怎麼護法都有非常多的開示,只要一遇到相關的因緣,就會一再強調怎麼弘、怎麼護。我們也要慎於始,我們是弘法工作還是護法工作,首先不是先急著做事,應該是先好好的深入老人家對弘護正法的開示,我們有了正確弘護正法的知見,我們才不會做錯。好心辦壞事,那就太遺憾了。我們抱的信念,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老人家說,要認清楚真正的護法,是要沒有名聞利養的。其實不管是弘還是護,老人家曾經講過一個專題,「傳統文化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其實也就包含弘護人才,應該都要包含這些素質。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教誨當中去觀察,這個人適不適合弘、適不適合護。內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痴慢疑;外學孔老夫子,處世溫良恭儉讓。所以師父每句話都有深意。

  剛剛我們提到的,老人家說不要有名聞利養,其實就十六個字,其實就是放下貪瞋痴慢疑,而且是熱心護持,就是那種為佛法、為眾生的心非常的切。我們要有善根去判斷,其實就是能深入師父的弘護的教導,我們的善根、我們的判斷力就能增長。再來還要有福德,那我們能依教奉行,先好好修自己,就有福報去感得好的護法。所以一切的緣分都是感應,假如是業,就感業報;假如是願,那就會感得殊勝的因緣出現,都離不開感應。

  老人家接著說:「弘法、護法都很不可得,在家、出家,弘法、護法,要認清楚。」我們有機會,再就怎麼弘法、怎麼護法進一步多以老人家的教誨來探討、來深入。而護法其實功德大過弘法,這老人家講經也有說。確實我們自己做弘法工作,對這句話體會很深,護法不穩定,根本事情很難進行。而護法的工作事實上比弘法難度高,因為他要面對很多人事的挑戰,弘法的人相對的比較單純,所以護法人才的培養可能難度還超過弘法的人。所以我們有人願意發心來護持,我們不單只是想到有人來做工作了,更重要的有人發心護法是可貴的,我們怎麼護持他,在一開始就懂得怎麼來護持,等於是他能夠有個入模子培訓,把老人家所教導護法最重要的這些觀念、態度可以建立起來。比方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絕對不是來求世間的這些福報,是盡心盡力為佛法。因為只要起了這個求福報,他所做一切功德就翻成輪迴邊事,就是輪迴的善業,這個就非常可惜了,所以這觀念要把它建立起來。就像梁武帝,做了那麼大貢獻,結果就因為心不清淨,還要人讚歎,結果全部報成輪迴的業報了。

  所以《金剛經》才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等於是他做護法,又不去求世間果報,那他這個功德就很大。我們希望所有來到團隊的,都是結了脫生死的緣、結往生的緣。包含護法也要懂得分工不分家,不然到時候一有工作、一有權力了,結果就那是我小組的、那是你小組的,你不要動我的人,最後把世間搞這些權勢、這些習氣拿到佛門來,那造的業就很大了。所以一開始都要把這些觀念跟他們講清楚,假如我們沒有講,後來他們犯這個錯,那我們主事的人就有責任。這個一碼歸一碼,他錯是他錯,他錯裡面有沒有我失職的地方,這是我們主事的人都應該要考慮到的。經過一件事,我們要長一個智,甚至於我們握有比較高的權力的人,都要時時是「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來護法。不然我們沒有這個心境,很可能一遇到事,我們去指責他人的時候,就把整個團隊捲入爭是非人我了,那就不是我們的初心了。都得講清楚。

  修行就是為了這個我執、我所要淡,世間的,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我的錢、我的什麼,統統是留戀世間的枷鎖,就是要把這個放下,怎麼到了佛門還在我的小組,你們不能動我的人,那不是很冤枉嗎?入了佛門可以積功累德,結果變造業了,你說不是冤大頭?所以都要講清楚。

  還有,比方護法一定要懂規矩,不懂規矩,到時候還壞了人家的道風。就像師父上人曾經說過,他到聖一法師的道場,人家是禪宗道場,老人家去了,自始至終讚歎人家禪宗,因為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動道人心罪過很大。我們今天是依止師父上人,依止淨土宗的經教,結果我們來護法、來做義工,反而在發其他的法門或者其他善知識的資料,那不是讓人家學得會受影響嗎?我們說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我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因為跟師父的緣、跟善知識的緣分,這個是不容易的。每個人可以去選擇他要依止的和尚,但是到了道場,決定要讓道場的人好好的建立起對這個道場導師、他們老師的信心,這個才是正確的護持。所以決定不能動人家道人心,不然這個過失是非常嚴重的,看起來好像是熱心,事實上是不懂規矩。而且在團體當中,「事雖小,勿擅為」,這個道場有負責教學的部門,我們有關教學的資料,只要在團體裡面,都不能隨便發,都應該要請示相關的部門,最起碼自己單位的領導要請示。所以假如不懂規矩,假如連《弟子規》這些規矩都做不到,不知不覺就犯下很大的過失。所以「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很有道理。

  就像《了凡四訓》說的:「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我們事奉師父上人,或者是事奉領導,這個是盡忠職守,這個是最關我們的陰德。但是不能覺得領導不知道、師長不知道,隨隨便便去做事,這個都有損我們為人學生、為人下屬之道。而這些道理我們都應該講清楚,這樣我們接納的所有的義工、同仁,都能在正確的觀念當中去護法、去弘法,這樣大家結的都是殊勝的法緣,都能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樣才是對得起彼此這樣的法緣。

  老人家接著說:「我們這一代已經沒有規矩了,都是搞個人的名聞利養、利害得失,沒有替佛法去想,沒有為正法著想,這個罪過重。無論出家、在家,在家是護法,出家是弘法,都造很重的罪業,死了以後就知道,知道來不及了。」

  老人家這一代人接受的傳統文化、佛法還比我們現在多,他們這一代都出現這樣的問題,假如我們這一代沒有高度的警覺性,也很難不變成這樣。所以老人家這是以他走過來的經驗,很苦口婆心,很慈悲來提醒我們。所以真的看破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般將不去」,有什麼好去爭的?「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只要在佛門裡,很可能造的都是斷人慧命、破壞佛法形象的業,這可不得了!

  所以我們以老人家這句話為戒,然後更高度警覺,調伏自己內在的煩惱,能夠抵禦外面的誘惑,然後真正還是要好好把弘護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不能重踏前人的覆轍。其實老人家很慈悲,都一而再再而三提醒我們,我們可不能不好好的來珍惜。所以其實這段話也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真正時時為佛法去想,為正法去著想,我們就不至於會造這些業了。

  接著老人家講:「造罪修福,佛門裡頭是第一功德,你如法,如理如法,修福,來救佛教」,這個很有意義,我們遇到了佛門、傳統文化繼絕存亡,我們全心全意,這個可貴;要是隨著自己搞名利,那就墮無間地獄。《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地獄的文最長,「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這些情境想了都害怕。師父說阿羅漢可以看前五百世,想到自己墮地獄的時候都流血汗,可見那個苦有多重!我們能念地獄苦,就不願意在佛門再造這些業,這也太冤枉、太不值得了,太糟蹋自己可以積功累德的因緣。

  最後老人家還提到修福,就是能念阿彌陀佛,這是最大的福報。因為黃念祖老居士說:「老實持名,全攝佛德,深具信願,決定往生。」我們老實念佛,就攝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就成了自己的功德,這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而蕅益大師說: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所以怎樣修福、修慧最快?就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都是有福報的人,「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福報現前了,我得珍惜,好好聽佛的話,老實念佛,我的善根福德就快速增長。

  最後老人家還叮嚀,「在世間吃一點苦頭好,消業障。不要以為他侮辱我、他欺負我、他騙我、他害我,好處,替我消業障」。所以真的把佛門的道理搞清楚,真的是事事是好事。你看罵我們、騙我們,幫我們消業障,我們還要感恩,不能抱怨。因為《金剛經》也有講到這個事實,《金剛經》說道:「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為什麼受人輕賤?這有業。本來是要墮惡道的,但「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真的是幫我們消業障,「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幫我們消業障,他幫我們的道業障礙減少,能夠完成菩提道,所以都是恩人。真的明白這些道理,過的就是「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了。這是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是有法喜的。

  所以《金剛經》是整個般若,《大般若經》的精華。所以般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而《金剛經》特別強調:「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個離四相重要。所以我們跟同修們一起弘護正法,決定要往不斷放下四相去走。決定不能跟般若、跟正法、跟清淨心相違背,反而愈做愈執著在我的功德、我的團體、我的道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愈來愈重,結果還打著佛教的旗幟來增長四相,增長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然後還把信眾統統都帶錯路,以盲引眾盲,這個罪過就大了。

  我們以經典時時提醒自己,我們也以老人家走過的路跟叮嚀來鞭策自己。相信我們只要真正沒有其他念頭,一心為佛法、為眾生,弘護正法,決定都能蒙佛菩薩加持、都能功德圓滿。以老和尚的話,就是多帶一些人回極樂世界。

  以此跟大家共勉,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