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會聽話,聽懂話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3/30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37-0001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一切吉祥!

  佛經上說,「當信佛經語深」。佛經都是佛陀稱性的教誨,所以每一句我們真正好好去領會,毫不懷疑的受持,得很大的受用。比方「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完全不懷疑了就有信心,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就不會再消極、氣餒了,除非你又不相信這句話了。所以這個話就得很大的受用,不懷疑自己了。因為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是很大的障礙。信為道元功德母,可以增長善法、增長善根。有信心的人,對真理也有信心不懷疑的人,他接觸一切人事物都是在增長善根,他都在印證佛法。所以這個信重要,就對治了愚痴的核心懷疑。

  「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佛經這一句話兩個重點,第一個我們認識自己的佛性,不再退縮、不再懷疑,不再常常給自己扯後腿了,任何時候都相信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讓我們明白,我們無始劫有染上這些習氣,所以才讓我們的無量智慧德能不能起現行、不能發揮作用。知道這個道理了,還有分別執著要去對治,那就不傲慢了,自己還有這些習氣,不好意思去看別人了。然後愈下功夫在放下分別執著,對人愈不苛刻了,因為覺得很不容易放下。所以真放下的人對人一定厚道、寬容,因為他走過來,他知道不容易。儒家講「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真的無這些習氣、無貪瞋痴了,再去護念別人放下貪瞋痴,他是很柔軟的,很能設身處地的,很不苛責的,很不急於求成的,因為他自己是過來人。

  佛的一句話就對治我們兩個最重要的習氣,確實佛經語深,得大受用,從此不懷疑自己,也不懷疑眾生,因為眾生也有如來智慧德相;然後不傲慢,自己對治煩惱習氣,連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了,就像夏蓮老說的,真正學道的人無剪爪之暇,就連這個空閒都沒有,安有時間說閒話、說是非?所以真的知道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己就不再任著這個分別執著糟蹋自己了,趕緊下功夫,讓自己恢復本有的無量智慧德能。這個是真正尊重己靈,《勸發菩提心文》說的,真正愛護尊重自己的佛性。所以真的真用功,會發覺我們自己滿身分別執著、滿身病痛,真沒有時間說別人,二十四小時下功夫在自己身上都可能還不夠、不足,假如再去看別人的過,我們就更沒有把握這一生能成就了。而且這個慣性我們得轉過來,因為「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我們都看別人了,那這個慣性愈來愈重,就不能內觀,就往外看,見人過了,就無法往內反省、往內察過失了。

  不只是佛經語深,因為佛是見性的人,所以他講出來的話無量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自己讀佛經,十年前讀這句,十年後讀這句,感悟不一樣,它有無量義。不只是佛經語深,大修行人的話都是很有深度、很有遠見的,甚至很慈悲、很有含義,很可能都是講給後世幾百年、幾千年之後的人受用的。因為大修行人他入境界,他的智慧是「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我們看《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品談到的社會現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那都三千年前,佛沒有障礙,講得那麼清楚,我們現在種種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些現象。所以我們中國人有福報,佛法傳承了三千多年,歷代都有高僧大德。多少佛菩薩來示現,為了什麼?就為了每一個人成就,因為他們是同體大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諸佛菩薩、老祖先、聖賢的心肝寶貝,這是真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我們明白這個真相就要珍惜,就不能再糟蹋這些佛菩薩、祖師大德、祖先們的慈悲愛護,要把他們的話真正放在心中,得大受用。

  就像成德感受,老人家每一次開示、每一集講經的錄像,都是把他一生修學的功力、修學的真實體悟和盤托出,來成就我們,我們得珍惜。比方師長老人家他就提到,他自己講經,心境是他是學生,底下聽的人都是監學、都是老師。這個心態很重要。老人家是謙卑好學,老人家那個謙卑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他時時能夠向別人學習。我們自己體會很深,我們自己這些學生,毛病習氣一大堆,可是老人家還去聽學生們的課,聽完覺得可貴的地方都還去讚揚。那是老人家在表演普賢行給我們看,看到一切人的優點,稱讚如來,看到一切人的付出,去感恩。所以很多話老人家都是為了護持我們後面的子弟、後來的人。因為我們已經沒有他老人家的根基了,走這條弘法的路,假如還不能效法他老人家的態度,很可能這個路走著走著就偏掉了。

  上台是個挑戰,因為在台上講課給人家聽,容易調動起我慢的習氣。孟子也說「人皆好為人師」。我們這個四大煩惱,我見、我愛、我慢、我痴常相隨,一沒有高度的警覺性,遇到境界它就冒出來了。所以上講台雖然可以利益眾生,但是也是一條會染著的路,得要有高度的警覺才行。包含護法,假如擁有權力,那更要如履薄冰,因為人一有權,我們這些過去生的習氣,強勢、控制、要求、佔有,這些習氣也容易在這個境緣調出來。

  所以師長老人家說,我們這個時代弘護正法,困難比他老人家多十倍、百倍都不止。這些話都是愛護我們,因為我們內的煩惱超過他老人家十倍不止,外的誘惑、考驗也超過他老人家十倍不止,乘起來,內外交感,十乘以十,就百倍了。所以老人家這些話也是語深,也是慈悲愛護,我們都要如貧得寶,放在心上,不辜負他老人家的提醒。我們聽老人家的話,包含聽祖師大德的話,都要用心去感悟。

  老人家前幾年特別有一個開示,「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我們要善聽、善思惟、善言、善行,還要善於去觀察。我們讀《無量壽經.積功累德第八》,就是去觀察阿彌陀佛是怎麼修行的。包含我們也要善於去觀察老人家怎麼修布施的、怎麼修忍辱的、怎麼落實菩薩六度、怎麼落實普賢十願的。我們善於去觀察,看懂了,就懂得怎麼去做、怎麼去效法。

  那也要善於去體會。比方老法師都說,見到李炳南老師守三個條件,老人家不知道重複多少次了,我們得要善於體會,是講給誰聽的?假如我們聽的時候說,那是李炳南老師講給老法師聽的,那我們就不善體會了。老人家重複最多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就像老人家說:「佛經當中重複最多的是最重要的。」比方佛經都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很重要的。老法師也常說「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句話也重複很多遍,那這句話也是很重要的。老法師講師承三個條件,雖然老人家沒有說「你們每個人都要守」,但是為什麼一直講?因為佛法是師道,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一定要靠師承才能承傳佛法的道統。而老人家就是因為守了這三個條件,所以他是法器,把這個法傳承下來了。法器最重要的就是心態,心態對了,這個法才能承接下來。所以比喻我們承接法的學習態度,就像一個器皿,能把東西接住,能把法接住。

  而這三個條件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態度。只能聽一個善知識的話,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

  第二個,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其實這個就是對治我們的傲慢,我們心裡還覺得以前學了點東西、有什麼,那這杯子沒有倒空,怎麼接法?再來,邊聽邊用以前學的去打量善知識講的,那不是浪費善知識的時間跟精力嗎?所以每一個條件都有它的深意在裡面。

  第三,要看一切書,其實延伸開來就是接觸一切人事物,都要老師同意,老師判斷我們的狀況。我們要知道,接觸人事物,在佛門叫參學,參學得有條件,不然參到最後亂掉了,知見都被搞亂了。比方說你到一個地方去,遇到五個人,你問他們同一個問題,五個人講的都不一樣,那你看要聽誰的?假如大家講的都不大一樣,你又長期這麼聽,就聽亂了。所以古人這些原理原則都有道理。

  為什麼要五年學戒?這個戒可不是持五戒的概念而已,他是學老師的教誡,用五年的時間把我們的正知正見建立起來,時間不夠不行。知見一建立起來,任何境界都不會動搖,這樣才能分辨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妄。他能分辨了,他才不會稀里糊塗被境界給扯走了,給轉掉了;他能分辨了,他就在境界當中「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順逆皆佳境,惡善咸良緣」,他有這個功夫了,這個才能參學。所以為什麼第三個條件,要看什麼書要老師同意?怕亂掉了。不是同一個老師,你看那個書,遣詞用句都不一樣,那我們的知見還沒建立起來,我們的分別執著還存在,一看這些書又產生了自己分別執著,好像跟老師講的不一樣,又看亂了。

  所以古人這個五年學戒太有道理了,五年跟著一個老師,整個知見才能穩定下來,這個時候一接觸什麼,馬上能夠辨別,馬上能夠用老師教的這些聖賢的綱領,然後把它融會貫通。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已經有功夫了,他的功夫高,他是有了根本智,每次參學就不斷提升境界了。我們沒有這個基礎,愈接觸,腦子都亂了。其實真的要從這三個條件來守,我們冷靜看看,經過了二年、三年、五年,我們是有進步還是在退步?我們的根基一定是扎在孝親尊師,才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而這個尊師首先是能守師承,那才是尊師。而這三個條件不守,我們不退,成德自己是覺得不可能,我一定會退。因為自己根性比較差,其他的人成德不知道,但是自己深刻體會,不守,自己鐵定道業一直在往後退。

  而且我們要善於去體會一點,連老法師這樣的善根,這樣的家庭教育,這樣經過戰亂的洗禮,產生這麼多的人生閱歷,還有悲天憫人的胸懷,都要守這三個條件才能成就,假如我們不守,有可能成就嗎?這個都是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的。而老人家是慈悲為懷,他修學又有功夫,所以他講的每一句話都是至誠的心,每一句我們不能輕易的就滑過去,不能走馬看花。包含他舉的例子都很用心,比方他老人家舉到新加坡演培法師,那是年齡還比老人家長,但是應該不會差很多,是同一個輩分的。而這個演培法師他是十幾歲就跟著諦閑老法師學習,你看這個緣多殊勝,天台宗有成就的祖師。結果老人家跟他交談過程,突然恍然大悟,原來這三個條件不是李老師定的,是祖祖相傳的規矩。但老人家講這個例子,我們得要善於去體會。演培法師也是宿世善根,這麼早就出家了,經典都能深入了解,但在跟隨諦閑老法師的時候,他可能不一定能了解這三個條件的深意,所以後來離開了。所以老人家談到這裡,也覺得很可惜。所以老人家舉這個例子也是在提醒我們,重要!這個師承的深意,都透過舉這些例子,讓我們反思,讓我們一定循古法。

  在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那個變化的速度是五千年歷史當中最快的。在農村,本來連手機都不會用,短短二十年,不只會用手機了,可以用手機到城市裡購物,都直接刷了就行了。一支手機裡看到全世界的狀況,變化太快了。可是變著變著,我們假如沒有掌握不變的,我們就被這個變化搞得隨波逐流、搞得心浮氣躁,搞得每天就盯著這個死東西看,都被它控制住了。所以要掌握不變的。什麼是不變的?夫婦有別,才能互相感恩。兩個人比賽誰賺的錢多,這個要互相感恩就不容易了。那不是說一定是先生賺錢,兩個人商量好,不然最重要的孝養父母、教育小孩忽略掉,那這個家庭很難家道繼續能興盛下去了。

  包含守這三個條件,這個也不能變。我們看到現在大學很多,可是能出一二百年前那樣的大學問家、大政治家嗎?這裡面很關鍵的,真正要在各行各業成為頂梁的人才,那不見得是在書本上學來的,在哪裡?手把手帶出來的。書本裡面不一定能夠把這個行業最偉大的人的精神傳遞到我們的心裡面,可是我們看韓劇許浚,他是一個好醫生,是一個心醫,他也是因為跟他的老師柳義泰出去,看到老師面對一個屠夫,這個是社會地位很低的,因為背長瘡,還睡在非常臭的屋子裡,他的老師進去,用嘴巴去吸那個膿瘡,他自己都掩著鼻子受不了,他的老師居然用嘴去吸,他震撼他的心靈。所以各行各業的頂梁人才,很可能都是要手把手帶的。這就是我們要掌握不變的,不然看著世界日新月異,我們也變得不知道哪些是應該不能變的了。

  每一個行業用佛家來講,真正能為社會做出真實貢獻,那都是在各行業行菩薩道。醫聖張仲景、孫思邈、華佗,這醫學界的菩薩;商業界,范蠡陶朱公,甚至於山西晉商、安徽徽商,每個地區都有非常傑出的商業界的領袖人物,他們最關鍵的就是在那個領域行道。你看辦政治,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聖王;教育方面,孔子是代表。這師道、君道、醫道、商道,每個行業要行菩薩道,每個角色都要盡我們的本分、我們的道。五倫都是大道,這一些道都得靠真心跟真心的交感、都得靠手把手帶。

  老人家一提到跟著李炳南老師十年常隨眾,老人家說好多不懂的,看著老師、聽著老師教誨,都學到了。當然,我們可能不一定有老人家這樣的福報,跟在李炳老這樣大善知識身邊十年,可是我們真有心,真願意守這三個條件,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找三五個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一起依止老法師的經教,用至誠的心去聽他老人家的教誨。實在講,他老人家每一堂課都是和盤托出,所有修學的關鍵、精神,包含他老人家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娓娓道來,講得非常的細膩。我們一起依止,我們也可以守三個條件,就依他老人家的教誨,在一起,任何事情我們都可以依老人家的教誨來探討。到最後真的還是探討不出結果,也可以到時候請教,可以寫信到佛陀教育協會去請教。老人家還住世,我們還是很有福報的,還是能守這三個條件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所以老法師語深,包含這些高僧大德語深。像《了凡四訓》,從頭至尾都可以感覺到了凡先生的苦口婆心。成德就舉其中一段,比方說他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是他的憐憫,生怕我們掉到這個因循,就糟蹋了我們這一生的因緣跟我們的善根。

  還有一段了凡先生舉到:「舜在雷澤」,他說到舜王在雷澤這個地方,用自己的身教,只用了一年的時間,把互相爭奪的風氣整個轉成相讓。了凡先生說:「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這是他的智慧領悟出來的,有他這段話,我們才更看得懂舜王的表法、舜王的良苦用心。舜王假如那個時候用言語去教這些百姓,我們後世人就不好學了,因為我們沒有舜王的明哲,但是舜王他用身教,每個人都能學。

  而由這個歷史事件,了凡先生又把它結合到我們這個時代,他說:「吾輩處末世」。這是了凡先生四百多年前講的話,他在那個時候就覺得在末法時期應該怎麼處世待人。而我們又已經經過四百多年了,假如我們不照著他的教誨去做,那就更不可能跟人家很好的相處了。就像老人家都要守三個條件,那我們假如不守,能成嗎?了凡先生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洞察整個處事待人接物應該用什麼心境、什麼方式,而我們現在比起四百多年前的人心狀況,那已經滑了一個大的坡了,更要受持這些教誨。「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我們讀這個的時候要觀照,我們現在處世,是不是有跟這些教誨相應?不相應處,鐵定我們的人際關係會有問題的、會有摩擦的。他又說:「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這都有處世的智慧在裡面。

  跟大家拉里拉雜談了一些,就是跟大家共勉,我們對佛經、對師長老人家、對一切祖師大德的教誨都要倍加的珍惜。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