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認識佛陀教育  (共一集)  1996/11  新加坡  檔名:17-01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與淨宗學會,特別舉辦這一次通俗的講演,講題是「認識佛教」。這個講題過去在美國、澳洲都曾經講過。前些時候這邊的同修來要求我,希望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試驗著做一次光碟的錄影,我說也很好。

  實在講在今天這個社會,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地區,我們看到佛教徒人數確實不少,而能把佛教說得上來,能說得明白的確實不多,無怪乎社會一般大眾對佛教有很深、很廣泛的誤解。我們做佛的弟子有責任宣揚佛法,更重要的是要把「什麼是佛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給社會大眾介紹出來。

  今天諸位看到這個資料,這裡面一共分了七段,這個大綱是早年在美國三藩市馬袓廟講的,這是個老的大綱,我們還用這個大綱講,但是我們的時間短,必須要精簡。

  請看第一段「緣起」,佛教怎麼來的?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在現在的尼泊爾。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的那個時代是中國周朝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而佛滅度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照這個記載來計算,世尊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這是中國人算虛歲,前後都算上是八十年,實際上世尊是七十九歲圓寂的。他老人家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佛教傳到中國來是在後漢永平十年,漢明帝的時代,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一九九六年,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來,這是正式傳來的。非正式比這個時間早,在中國歷史裡面所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候就有記載,但那是非正式的。國家派使臣到西域去禮請,法師到中國來受中國帝王的尊敬,以老師的禮節相待,這是從永平十年開始。

  第二段要跟諸位介紹,佛教究竟是什麼?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智覺宇宙人生之教育,大智大覺,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瞭,這是佛教育的內容。而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現在也所謂是生活的空間,說空間當然包含著時間,而人生正是我們自己本人。由此可知,佛陀教育的內容就是說明我們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如果明白清楚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在佛法裡面就稱他為佛陀,所以佛不是神,是人,這個諸位一定要搞清楚。菩薩也是人,也不是神。菩薩雖然覺悟,但是沒有圓滿,圓滿就稱佛,沒有圓滿就稱菩薩,所以佛、菩薩都是人,都不是神,這一定要搞清楚。

  然後我們再解釋什麼叫「佛」?什麼叫「法」?「佛」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梵語稱為「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這個尾音都省掉了,單稱一個「佛」,它的意思是「大智大覺」。智是體,覺是用,智慧的作用就是覺,覺的對象就是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我們用一個代名詞,稱之為「法」。「法」是個代名詞,宇宙萬有,簡單的講就是心境事理之總代名詞,也是我們講宇宙萬有,用一個字來代表。

  法是所覺,智是能覺,能所是一,才是正覺。如果能所是二,那雖覺,佛法不承認他是正覺,為什麼?能所是二,這種的覺悟世間人有。我們現在所謂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很多,他也有相當高度的智慧、覺悟,但是他有能有所,佛法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佛法裡頭沒有能所。諸位要知道,能所是二法,能所不二那是一法,佛經裡面常說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在哪裡?這裡你看到了,能所不二,你就入了法門了。入這個法門,人家就稱你作菩薩,稱你作佛,這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真的明白了。如果是能所對立,沒搞清楚,沒有明瞭。一定要入進去之後,能所不二的時候,你才真的恍然大悟,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境界,這樣的人才真正通達佛法。如果能所對立,不通達,那只是道聽塗說而已,佛法究竟是什麼確實沒搞清楚。一切大乘經都給我們說這樁事情,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既然知道佛法是教育,而教育的內容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麼佛法之所求又是什麼?一切經論裡面諸位常常看到的,有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相信這個名詞大家很熟悉。這一邊是把它翻成中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的音譯,翻成中文,「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三菩提」翻作正覺,合起來「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就是學佛人所希求的,換句話說,佛教教學的目標就是這個。佛教一切眾生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要學佛,學的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從名相上把意思翻出來了。由此可知,這個名詞不是不能翻成中文的,為什麼古時候翻經的大德不翻出來,還要用音譯?這在從前譯場裡面有個規矩,這個規矩裡面有五種不翻,這種是屬於尊重不翻。實際上是可以翻譯的,這是為了表示對它的尊重,它是佛法修學的目標。這個名詞裡面的意思,就是覺了宇宙人生的實相,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加上究竟圓滿,就如同一般宗教徒讚美上帝,上帝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實際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上帝是不是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我們大家都很清楚,上帝還做不到,全知全能是別人讚美他的,不是真的。而成佛,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那你要問:怎麼曉得他是真的?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留下來的這些資料,我們仔細去看一看,去閱讀一下,你就明瞭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即使現代的尖端科技,佛在經上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其他宗教經典裡面找不到,唯獨佛經不可思議。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的人不是求升官發財,不是求富貴榮華,也不是求多子多孫,學佛不是為這個,我們世間人拜佛總是求這些。應當要知道,學佛求什麼?求究竟圓滿的智慧。也許諸位要問,我求這個有什麼用處?用處可大了,有智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凡是不能解決的就是你沒有智慧,你有智慧哪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這裡面絲毫的迷信都沒有。所求清楚明白了,怎麼個求法?這就非常重要了。

  第四段跟我們講「修學綱領」。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每遇一位善知識,對善知識恭敬,致敬之後,請教的第一句話,他就說明他自己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說明,我這一生就是希望求得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不知道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菩薩行。由此可知,菩薩道跟菩薩行就是我們佛弟子學佛的下手之處。菩薩道是什麼?菩薩道是存心,你用的是什麼心。「菩薩」這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菩薩道就是覺心,也就是覺而不迷。菩薩行是覺悟的生活、覺悟的行為,才能與無上正等正覺相應,相應才能成就,才能達到。

  下面我們略舉幾條,這幾條在大小乘佛法裡面都是最重要的修學原則、修學的綱領。第一,最高指導綱領,這也就是佛門裡頭一般所講的「三自皈、三皈依」,我們下一個鐘點專門講這個課題,就是教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沒有聞到佛法,沒有修學佛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總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我們的心是在迷邪染,這就是凡夫,無量無邊的苦惱都是從這兒生的。佛教給我們把它翻過來,從迷邪染回頭,依覺正淨就對了。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他們修覺正淨,我們搞迷邪染。這個題留在後面再細說。

  底下有個簡單的表,跟諸位略說修行。什麼叫修行?這個名詞定義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中國人喜歡簡單,修正行為,把正、為省掉了,修行。可是現代人不行,你要講這個簡單說,他會產生誤會,認為修行一定是出家做和尚的事情,在家人搞這個幹什麼?在家人不要修行,出家人要修行。或者一般社會上認為,你們學佛的人要修行,我們不學佛的人不修行,都是把這個名相意思搞錯了,不知道修行是修正行為。你的行為有錯處,錯了你要不要把它修正過來?不是佛教徒,錯誤的行為也要修正過來。

  行為無量無邊,把它歸納不出三大類:身、口、意。身體造作,口是言語,意就是思想見解。你做錯了,你說錯了,你想錯了,你看錯了,要不要修正過來?由此可知,修行是一切大眾之所必需,不論你學不學佛。你不學佛就不要修行了嗎?不學佛的人總不能把爸爸叫大哥,那這就大錯特錯,你要不要把它糾正過來?你把它糾正過來就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廣義的,所有一切眾生都要修正他錯誤的行為。這個一定要講清楚、要講明白,不要叫人產生誤會。此地講的綱領就是修正錯誤行為的原則。

  第二,僧團。三自皈是個人的事情,我們講是獨善其身,是修自己。人在社會上,不能離開群眾、不能離開團體,所以團體裡面我們怎樣待人接物,佛教給我們六個原則:六和敬。團體無論人數多少,佛教講團體最少是四個人,多是無限,大家在一起,人人都要遵守這六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和合的基礎是建立在這一條,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在經論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偉大處也就在這一條。佛並沒有說,你們眾生都是迷惑顛倒,我是大徹大悟,你們的想法、看法錯了,要依我的,佛沒這個說法,你們查遍《大藏經》,佛沒有這個講法。佛怎麼說的?佛說所有一切念頭都是妄想,妄就不是真的,你把妄想統統放下了,見就同解了,這個高明。佛叫我們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大家在一起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見解相同。由此可知,佛不是叫人聽他的,佛不牽著人的鼻子走,高明在此地。我們讀佛經,聽佛這個言論,佩服到五體投地。佛教我們修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執著,和合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那還有什麼話說?不能不服。

  第二「戒和同修」,這一條就是今天講的守法。團體人多了,大家在一起生活總要訂幾條規矩,我們不能亂來,總得有秩序,人人要守法。規矩由自己訂,佛不會給我們訂的。像現在無論大小團體,寺院有常住公約,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公司行號也有個章程,上下都要遵守,這就是戒和同修,人人守法。然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每個人在一塊生活都是歡歡喜喜沒有爭論。最後一條「利和同均」,就是講物質生活的待遇是平等的,這個裡面沒有特權,沒有特別的,大家一律平等,人心哪有不服?真的是心服口服。這樣的團體就叫做僧團。僧就是和合的團體,和合的團體是世界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尊敬的,所以稱之為僧團。

  僧團還有一樁事情必須要知道的,就是「同羯磨」。羯磨是梵語,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會議、開會。大家的事情一定要開會來議決,多數人贊成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法,少數服從多數,由此可知,這是民主。佛教僧團真正是民主,利和同均是共產,所以共產、民主不是現代人才提倡的,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提倡了,我們就照做了,而且做得很有成績,為社會一切團體的榜樣。

  第三,這都是修行裡面很重要的事情,「結夏安居」,這也是佛門裡面的術語,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進修教育。世尊當年在世,他的學生當中有成就的,就是學得很好的,無論在解門、行門,在德行、在學問都有相當成就的人,往往佛把他派到一方去代佛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但是每年一定要把這些學生召回來再做進修教育,你看非常符合現代人的思想。每一年有三個月的進修教育,把你的學問、德行再往上提升,而不是叫你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是不斷的向上提升。同學們在一起可以交換教學的心得、經驗和教學的方法,所以這個僧團永遠是團結的,它的目的是「以求精進,日新又新」。另外,像我們淨宗,我們除了這三個共同的原則之外,修淨宗的要特別著重在《觀經》的三種淨業,這個我們在底下一講再細講。

  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意思要用現代話來講,可以說之為「圓滿」,要照字面上來翻,翻為「彼岸到」。「彼岸到」現代人聽的時候叫莫名其妙,翻作「圓滿」大家好懂。「彼岸到」,我們中國人講「到家」。你某一樣東西有成就,做得最好,我們稱你功夫到家了。這個到家就是讚歎你做得好,太好了,不能再好了,就這個意思,古印度就稱為波羅蜜,意思在此地。這十種圓滿是從六度裡面開出來的,六度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圓滿,將「般若」再展開為「方便、願、力、智」,所以變成十個圓滿的原則。末後有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是淨宗同修必須要修學的。特別是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些綱領、原則,我們都必須要牢牢的記住,要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因為限於時間的關係不能細說,但是我們有很詳細的介紹在另一套錄音裡面,我們還有一本小冊子,詳細為諸位介紹佛教。

  下面一段我們簡單介紹「佛法教學的藝術」。「當世講學傳道,一如中國的孔老夫子」,這是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周遊列國。中國的孔夫子周遊列國的目的是想從政,希望當時的諸侯能夠用他,讓他能夠施展政治上的抱負。但是當時諸侯見到孔老夫子,感覺得他的確有學問、有道德,學生徒眾有很多,不敢用他,所以他周遊列國沒人用他,他就回到老家去教學。而釋迦牟尼佛的動機跟夫子相反,釋迦牟尼佛是王子的身分,可以繼承王位,可以施展他的政治抱負,但他把它捨棄掉了,他周遊列國教化眾生,到處講經說法,他幹這個事情。

  「後世教學,講求藝術的表法」,這裡面講講學、教學,教材、教法。在佛門裡面,諸位仔細去觀察,你能夠發現,佛法用音樂,所以大小乘經論裡面歌歎很多。不但偈頌可以配成譜來唱,經文都可以唱,經文都是歌詞,可以配著歌曲來演奏的。重視藝術的教學,這是佛非常聰明,高度智慧。教學用什麼方法最好?藝術表演最好,世尊在早年就用這些方法,美術、雕塑。佛菩薩的形像,這些形像都代表很深很廣的教育意義,所以佛像不是隨便可以雕的。現在一般人替他造像,憑著自己的想像,造出來的是藝術的佛像,跟佛法表法的佛像完全不一樣,他造出的是藝術的人像。而佛像所講求的,有一部經叫《造像量度經》,裡面說明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尺寸的比例,以及造形、手上所拿的道具,統統是表法。表法是教學的意思,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乃至於建築都含著有教育的意義,縱然這個建築變化,譬如印度佛教教學的道場跟中國道場建築的形式完全不一樣,雖然在容貌上不一樣,但是它的精神完全相同,這很了不起。變的裡面有不變,不變的是原則,形式上可以變,變跟不變也是不二。你細細去體會、觀察。

  在這個地方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供像,供養佛像表法略舉,一般習慣上供養佛像都是一尊佛兩尊菩薩,這好像是一組。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有體有用。體是一個,不能用兩尊佛表,只有用一尊佛。用,無量無邊,要造成許多菩薩像也麻煩,所以把無量無邊的作用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智」,一類是「行」,這兩類就統統都包括了,所以用兩位菩薩來做代表。你看,一位菩薩表德用,這裡面是智,另外一位菩薩的德用是表行。譬如我們修淨土的人,我們供的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世音菩薩代表行,慈悲是行,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有智有行。像天台家供養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代表體,旁邊一般是供文殊、普賢,普賢代表行,文殊代表智,這是常常供養的。也有不供文殊、普賢,供迦葉跟阿難,諸位也能看到這樣供養的。供迦葉跟阿難,阿難代表智,阿難是傳道的,迦葉尊者代表行,所以總是一個代表智,一個代表行,供養佛像是這個意思。所以佛菩薩形像不是神明,這一點諸位要記住,不是神明。我們見到這個形像就曉得有體有用,體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行就是自己的智慧福德。這是一般供養佛像一定要懂得。如果你把佛像當作神明去看待,那你就錯了。

  底下我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天王殿」。這是我們進入正規的佛教建築,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天王殿,裡面供養的四天王,當中供養彌勒菩薩,它代表什麼意思?這是你進入這個佛道場的第一個建築物,換句話說,這是第一堂課。第一堂課教給你,你一進門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造的像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五代後梁的時代。現在彌勒菩薩的像大家很熟悉,肚皮很大,笑瞇瞇的。你第一個看到他,這就是教給你,你要想入佛門,你要想學佛,學佛第一個條件是笑面迎人,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你見到人板著面孔,佛不歡迎你入門。入門要有條件的,做佛的學生要有基本的條件,一定要笑面迎人,一定要肚量廣大,要能包容。如果你的心量很小,你不能學佛,沒有辦法學佛,佛再慈悲也沒有辦法幫助你。為什麼?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所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那個小心量怎麼能學佛?這就告訴你,你想學佛先要把心量展開,笑臉迎人,歡迎你入門來。入門來你就看到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怎樣能把你的國家保持?保國就保家,家跟國是一不是二。負責盡分,也就是教你,你在這個社會上,你有你的身分,你有你應盡的義務,必須要做到,這是中國儒家講的五倫十義。你做父親,父親要慈;你做兒女,兒女一定要孝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要把你自己的責任盡到。你在社會上有你的職務,在你的職務上要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好,所以第一個是教你這樁事情,東方持國天王。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也是表法的,你看這個樂器,弦鬆了就不響了,緊了就斷掉了,一定要調得適中,這就是告訴你,對人對事對物要行中道。佛家講中道,儒家講中庸,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到,一切事情教你做到恰好,這就好了,教你做到適中,東方天王教我們這樣的。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這麼做法,要有這樣的心態。南方是增長天王,他代表日新又新。佛法講精進,天天要求進步,不是說我的工作做好了,到此就為止了,不行。要有進步,要求進步,日新又新。

  西方天王是「廣目」,北方天王叫「多聞」,這兩位天王,你看他的名字就能曉得,我們怎樣達到前面兩個目標,一定要懂得廣學多聞,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吸取古人的經驗、學問,行萬里路是吸收現代人的智慧、技能。行萬里路就是現代人講的觀光考察。我們能捨人之短,取人之長,自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天王殿裡面這五尊塑雕是教我們這個東西。你一看,懂得這個意思,馬上就明瞭,你的疑惑就解決了,知道怎麼對人,怎麼做事,你就全都曉得了。所以佛法懂得的,不要說一句話,從這些藝術品裡你聽聽看看就明白了,佛法至高至廣的道理都在其中,所以它的教學方法美到了極處,的確是現在人所講,充滿了真善美慧。可惜現代人不知道這個意思,把它看作迷信,把它看作神明,這是希望我們同修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把它發揚光大。

  底下一段講「果德殊勝」。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當然有成就,成就是果。第一個講「德用」,你所得到的是大慈大悲,決定會生起大慈悲心。大慈,你一定主動的去利樂有情;大悲心,你決定肯教化眾生,這是一個自自然然推動的力量,不是為名利,是慈悲心在推動。顯著的,我們從事相上來說,顯密諸宗,顯教、密教,各宗各派,成果殊勝。過去我們在典藉裡面看到,淨宗往生代不乏人,特別是淨土宗,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距離我們很近的地方,有站著往生,有坐著往生,有預知時至。甚至於還有人預知他什麼時辰走,不是講哪一月、哪一天佛來接我,是講佛幾點鐘來接我,到時候果然沒錯,佛來接他去了,果報非常殊勝。至於現前的果報,如果真正如法修行的人,確實如經所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有接觸佛這麼多的經典,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說「這個太難得了」。他又告訴我,「如果你求,求不到,你有求不應,那什麼回事情?你有業障。你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了」。業障是什麼?妄想執著,說得更粗俗一點,貪瞋痴慢疑。你能夠把貪瞋痴慢疑斷掉了,決定是有求必應,一點都不假,真是事事稱心如意。

  末後,「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經權互用,利物濟生,一切妄情迷執,非達佛旨者也」。這幾句話是歐陽竟無早年在他一篇講演當中所說的,我們讀了之後,有這麼多年的修學,肯定他這個話說得正確,一點錯誤都沒有。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