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三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檔名:09-028-0013

  請掀開經本一百O二面。《綱要》所節錄的還是很長,我們想在很短的時間能夠學習得到般若的實用,所以再從《綱要》裡面選擇,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學法門之中迫切需要的開示來研究。所以我們採取的是選講,諸位看一百O二面倒數第三行,最後這一句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念:

  【善現復白佛言。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

  這一句非常重要。下面他說:

  【何以故。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世尊。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個一段我們讀起來,非常像《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其實是一個意思。《般若心經》是六百卷的精華、精要,也就是說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最重要的就是這麼幾句話,這稱之為《般若心經》。《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在這一句裡面。這就是『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無住生心。為什麼不能住?這個住的意思就是執著,我們現在講執著。換句話說,你可以分別,你不能執著,你才有個入門之處。如果把境界往上面再提升一層,那你連分別都不可以。前面我們曾經跟同修們討論得很多,因為一切眾生對於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物質,我們今天講的物質,「受想行識」是屬於心理。我們今天把它分為兩大類,現代的科學分為精神跟物質,色法就是屬於物質,用這一個字做代表;精神的部分就說四個,受、想、行、識。

  受是感受,我們有苦樂憂喜的感受,稱心的事情就很歡喜,違背的事情就很難過,他有感受,這個受是感受。想是思想,這個容易懂,幾乎我們的想是不會中斷的,連睡覺他還會作夢。夢從哪裡來?夢從想來的,你要不想就不會作夢。行,行是一個相續的相,它不會中斷。受想行識,受想行可以說是作用;識是心,是體。有體,有用,從作用裡面說受想行,體為什麼稱識?識是含藏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落印象。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有個印象,印象在哪裡?印象在識裡面。識就好像是個倉庫一樣,專門儲存這些印象,因為印象非常非常複雜、非常非常之多,我們一生就夠多的。

  識性裡面含藏的這些東西,累積儲存的東西無量無邊。這在佛法裡面講,這就是因,這是種子。你有這個因、有這個種子,它遇到緣,它就起作用。作用,我們叫起現行。現行,實在講,就是講果報。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所以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決定不是沒有果報,沒有果報是你沒有遇到緣。譬如說我們種瓜,瓜子是個因,瓜子要放在一個水瓶裡面,放一百年它也不會結瓜。為什麼?它沒有緣,它的緣是土壤、肥料、水分、日光。它有這些緣湊合,它就會發芽,就會生長,開花結果。所以諸位要懂得,因要遇到緣,才會結果;因要不遇到緣,雖有因,不結果。但是你要知道,那個因永遠存在。不像瓜子放在杯子裡儲藏一、二百年它就爛了,它遇到緣,它也不會起現行。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含藏在阿賴耶識永遠不會壞。所以什麼時候遇到緣,什麼時候果報就現前。今生今世遇到緣,現在就報了,我們講現世的果報,他現在就遇到緣了;這一生當中沒有緣,來生遇到緣,那來生這個果報就現前,這在佛法裡面叫生報,生是來生,不是這一生;來生也沒有遇到緣,將來總有一天會遇到緣的,這叫後報。後報,實在講,時間不一定,從你第三世一直到無量劫。決定不能說做了因沒有果報,沒這個道理的,決定有報,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時候是講它的緣,遇到緣一定會有果報。

  你執著,你執著無論是在精神方面、在物質方面,你以為它是真實的,你不知道它是虛妄的,你執著它,你想得到它,或者你想遠離它,也不行。總而言之,你對它已經起心動念,已經有了分別執著,這就叫住,住是這個意思。我們一般佛法講著相,著相就是住,著相就有這些果報。所以佛與大菩薩他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他不執著,他不著相;不但不著相,他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所以他在外面叫照見,不是分別見,叫照見。照見,像一面鏡子一樣,自自然然的就照得清清楚楚,裡面一點分別都沒有。分別尚且沒有,哪來的執著?為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佛說了,這一切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一個幻相,不是實在的。《金剛經》末後總結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佛把事實真相為我們一語道破。夢幻泡影都是比喻,你不能說沒有這個事,明明昨天晚上睡覺做了個夢,醒來還清清楚楚,你不能說沒有,但是了不可得。不但是你醒了之後了不可得,實在講就在夢中也了不可得,哪裡會有真的得到?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夢幻泡影,不是事實,有相沒有體,體也叫自性,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假的,不是真的。

  色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心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我們講物質的部分是色法,精神這一部分是心法,還是假的,還不是真的。有些聰明人他知道色法是假的,心法是真的,像西洋過去這些大科學家,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觀察,也說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說「我思故我在」。我,我在哪裡?他們也懂得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會想,我會思,我能想、能思的,那個是我自己。這個就是屬於心法。他認為心法是自己,色法不是自己,對這個色身他就不太重視,他重視精神這一部分。其實,我思還是假的,比我們一般普通人是進了一大步,可是還不是事實。為什麼?佛給我們講,能思的是什麼東西?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你看看落在第六、第七識裡頭,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依舊是錯了。不但六、七識不是自己,阿賴耶識也不是自己。但是阿賴耶識是距離自己最近的,貼近自己。迷了的時候不是自己,覺悟了就是自己。覺悟了就不叫阿賴耶,就叫真如本性;不覺的時候,真如本性就叫阿賴耶。所以阿賴耶叫半真半假,迷了,它就是假的;悟了,它就是真的。可是七識、六識、前五識,決定是假的,決定不是真的。

  《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什麼是有為法?《百法明門論》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這全都是有為法。這四大類合起來九十四法,這個九十四是天親菩薩歸納的。天親菩薩根據什麼講的?根據《瑜伽師地論》說的。《瑜伽師地論》講得詳細,裡面總共講了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為這六百六十法太繁雜了,對於初學相當不方便,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成一百法,叫做百法。在法相宗這是入門的一個教科書,是入門的東西。我們從這裡看就知道,這九十四法都叫有為法。他把這個法分兩大類,有為法,另外一邊就是無為法。無為法只有六個,有為法九十四個,包括我們今天講的物質與精神全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事實真相。也正符合《金剛經》上所說的,你看《金剛經》佛講的三心不可得,那個心就是精神這一部分,百法裡面講叫心心所。色法,這是講的萬法。佛說,萬法皆空。為什麼說萬法皆空?因為一切法是緣生的,因緣生法。緣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它不是單獨生的,它是由許許多多條件聚合起來發生的,這許多條件當中缺一個都不能發生。許許多多條件沒有自體,所以佛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能得的這個心不可得,你所得的一切物相也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這是真相。你今天以為你所得到的,那是你的妄想,不是事實。你以為我得到這個身,我今天得到很多錢、得到很多財富,全是假的,你那在說夢話,哪裡真有這個事情?這是我們要覺悟的。

  六百卷《大般若》,世尊說二十二年,就是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實在講,這個事實真相很難體會過來,不容易悟過來。說了二十二年,我們今天把《大般若》展開來念一念,念個幾遍,你能覺悟嗎?還是悟不了,還是把這個身當作真的,把一切萬物當作實在的,裡面還是患得患失,你糟不糟?這又是什麼原因?實在不得已,才套佛教裡頭術語的話,我們的業障太重了。佛說的這些,我們讀了、聽了,不能說不懂,但是我們做不到。境界一現前還是迷惑顛倒,還是老樣子,一絲毫都改不過來,這就是業障太深、習氣太重了。現在關鍵,我們如何消除業障,如何能把習氣斷掉?業障、習氣斷掉了,你就作菩薩,你就成佛、成菩薩。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佛是分證佛。分證佛就是菩薩,我們通常講佛是講圓滿佛、究竟佛,菩薩是分證佛,沒有究竟圓滿,他也是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記》裡面,給我們解釋經上講的諸佛如來,他解釋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多就稱為諸佛。這四十一個人,最低限度的,像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就是佛,一點都不假,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他見性沒有圓滿,他的無明沒有斷盡,只斷了一品。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那就是圓滿究竟佛。這些都是佛教普通的常識。

  所以我們讀了這段經文,跟《心經》裡面所說的沒有兩樣,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特別這裡要緊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是物質,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一切的現象,都是屬於物質,這個都叫色法。我們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乃至於意,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得到的,統統包括在色,用這個字來做代表。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就是空,「即是空」就是當體即空,你就是智慧開了,你見到事實真相。你知道這一切萬法當體即空,你不會再執著它。也就是我們講的,你不會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多累。放在心上的現象,就是執著、牽掛、憂慮,你就會產生這些煩惱。不知道事實真相是一場空,你起這些妄念不叫自找苦吃嗎?你本來是清淨無為,你本來是天真佛,今天變得這個樣子,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了解,看錯了、想錯了,才搞成這個樣子。

  所以這一句話非常重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可知,空不當作無講。說空什麼都沒有,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空是有。有即是空,這是我們學佛的難關,因為我們一般觀念,空跟有決定合不起來,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佛法裡面講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跟有是一不是二,你能夠從這上體會,這就有味道,你就有入門之處。《般若經》我們聽、我們讀,始終入不了門,就是空跟有這個概念合不起來,空是空,有是有,是兩樁事情,這就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佛法,這部經是大乘經,大乘經裡講怎麼入門?入不二法門,什麼時候你曉得空跟有不二,一就不二,你就入門了。這一入門就了不起,入門就是菩薩,沒有入門是凡夫,一入門就是菩薩。一入門在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在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大開圓解、大徹大悟都是講入門了,入的什麼門?不二門,知道一切法是一不是二。一即是二,二即是一,這個很有味道,你就入門了。一不是二,二不是一,你始終入不了門。為什麼有人能入,有人不能入?話說回來,還是有執著,分別、執著一不是二,二不是一,他永遠不能入門。有的人聽了覺悟,不分別,不執著。這一不分別、不執著,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他就入門了。

  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業障,你永遠見不到事實真相。你說這一切現象是假的,我們每天看到這個現象好像是真的,好像這些現象都存在,沒有改變,這是我們眼睛看錯了。你所覺得這個存在,你要懂得這個存在是暫時的存在,這個大家能點頭,不錯,暫時的存在。我們這個人活在這個世間,縱然活上一百歲,一百歲之前沒有這個身體,一百歲之後也沒有,這個一百歲是暫時,不是長久的。活上兩百歲也是暫時的,也是很短暫的,是暫時的存在。所以佛用個露,露水。露水,太陽沒出來它在,太陽一出來蒸發掉了。這種現象叫相續相,實在講它是不是存在?它不存在。你了解它不存在,你才看到它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如電,閃電。「如露亦如電」,如露是講它的相續相,就是暫時會存在一段時期,那是相續相,事實真相剎那生滅。

  這種事實真相,現代科學發達,逐漸逐漸的體會到了。科學家明瞭,我們這個身體,你到講堂之前的我,以及聽經聽了一個半鐘點出去講堂之我,這個身不是一個身,不是的。你以為來是這個身,回去還是這個身?錯了,大錯特錯,不是的,你這個身不斷在那裡生滅,已經不曉得改了多少次。說個淺顯的例子,諸位能夠體會一點,我們這個身體是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這個細胞新陳代謝,有細胞滅了,有新的細胞生了,它不斷的在新陳代謝。所以你來的時候,這一個小時,很多細胞已經消失了,很多新的細胞生了,哪裡是你來時候的我?不是的。不但我們這個身細胞新陳代謝,連我們穿的衣服也是剎那生滅,這個裡面一分析,原子、電子,分析到最後是粒子,它也是剎那生滅,它也不是永恆,不是常住的。

  證明佛在經上講的沒錯,它的存在是「如露亦如電」,它的事實真相是「夢幻泡影」。你能夠把一切物相,能看穿、看透徹了,你還會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嗎?自自然然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你的心得自在了。換句話說,你再也不分別,再也不執著,再也不打妄想,所有一切憂慮、牽掛,一切煩惱,貪瞋痴慢,一掃而光,你業障消除了(那個東西都是業障)。業障消除,你的真性現前了,你的真心本性現前了。真心本性裡面含藏著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統統現前了。本來是佛,本來成佛。佛是真的苦口婆心,將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你要能夠證得,你就要真幹。你聽了,懂得了,很歡喜,不肯做,不行。不肯做,你不能夠證得。你要認真去做,做就是行,所謂修行,認真去修行。

  般若裡頭修什麼行?就是修看破、修放下。看破,我過去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剎那生滅、夢幻泡影、了不可得,以前以為這些東西都是真實的,現在知道是夢幻泡影,你就看破了。從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憂慮,日子過得好苦。現在明白事實真相,把這個東西全部放下,業障就消掉了。看破是消所知障,放下是消煩惱障,你二障都破了,所以你就成佛、成菩薩。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你所過的是真正覺悟人的生活,那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我們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世間人講真善美是有名無實,佛菩薩過的日子,真善美是事實,你從此以後就過真善美的生活。所以這幾句經文是般若裡頭精華的精華。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也非常重要,接著看下去:

  【乃至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亦復如是。】

  這個言語很簡單。『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總持,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總綱領。我們修學佛法,要把佛法的總綱領抓住,你修學就方便、就容易。『三摩地』是定,翻成中文意思是定,禪定,也翻作止觀,都是修學的方法。要合前面的意思來說,「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是真看破了,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是放下了,這是佛法。正是《金剛經》上所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前面講的色空,裡面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這個講到陀羅尼跟三摩地,完全講的是出世間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也不能住。這個意思就是說世出世間法,你可以受用,你可不能執著。這個話諸位如果還不能聽清楚,還體會不到它的意思,我再講得淺顯、白一點,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可以享受,你不能佔有。這個話好懂!你有佔有的念頭,你就住,你就錯了,可以享受,不能佔有。

  諸佛菩薩為什麼那麼自在?就是他享受,他不佔有。我們眾生為什麼這麼苦?我們享受還要佔有,錯就錯在這裡。享受沒有錯,諸佛菩薩享受,你看看《華嚴經》,你看看《彌陀經》、《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怎麼不享受!吃飯的時候,講經的時候,大眾聚會的時候,有天樂,有天人奏樂來供給你欣賞,還有天女在跳舞來供給你欣賞,他怎麼不享受?載歌載舞!他為什麼那麼自在?他沒有得失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這就對了。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享受要想據為己有,那就苦了,那就自討苦吃。為什麼不能據為己有?因為是空的,相有體空,決定不可得。我們學佛要學這一點,在一切享受當中決定沒有絲毫佔有的念頭,於是我們的生活就能夠隨緣、就能夠自在。你的煩惱一天比一天輕,你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是佛法裡頭所講的轉煩惱為菩提。菩提是智慧、是覺悟,把煩惱轉變成菩提,轉變成真實的智慧。所以這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都不可以執著,都不可以據為己有,你才能夠得大自在。底下這段經文,諸位明白這個意思,自己就可以看。

  我們再翻過來,看一百O四面。這個文是從前面接著來的,我們把前面省掉,單單看這一段,看第三行,一百O四面第三行:

  【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諸取相者。皆是煩惱。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本性皆空。不可取故。】

  我們只看這一段的結論。前面給我們講的陀羅尼跟三摩地,這些都是菩薩在因地當中所修學的綱領。或者我們以為這個可以不要取著,無上菩提我應該要取著,我們學佛目的就是求證無上菩提。這裡告訴我們,『一切相智』,這一句就是無上菩提。《般若經》上講「一切相智」,一般大乘經裡面翻譯的叫一切種智。此地翻為一切相智,這是玄奘大師譯的;其他的譯經的法師,他們都譯成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個合起來,梵語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翻作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相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一切相智。

  佛在此地說得明白,『非取相修得』,無上菩提決定不是著相可以修得的。你要著相修學,你決定得不到無上菩提;不但無上菩提得不到,連菩提的邊際都得不到。你所得的是什麼?這裡講,你所得到的是煩惱。為什麼是個煩惱?因為你所得到的是分別執著,不是真正的無上菩提,決定不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說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就是說我們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現在我們這個智慧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就是因為我們念念取相、念念著相,所以它不起作用。我們還是用著相、用執著這個念頭來修學,換句話說,你還是不會得到的,一定要離相。所以《金剛經》上兩句話重要、關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但世間這一切現相不住,佛法的相也不住,你就真的成就了。這個意思很深、很廣,要細心去體會。

  從哪裡修學?從生活當中修學,生活當中修學不著相。我們吃東西,不著吃東西的相,你是真正在修行。你吃東西還要挑口味,還要去講求營養,這個東西好吃,那個東西不好吃,我要想吃什麼東西,你是凡夫,你不是修行、不是用功。真正修行人是一切味是一味。為什麼說一味?這個一味,並不是說酸甜苦辣鹹他都不知道,那舌頭不是變成麻木了嗎?那哪裡叫菩薩。什麼味道他都知道,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並不是說他不知道,他樣樣都知道,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好惡心,就是一切都隨緣,一切都好。你說他多自在!我們這樣也要挑剔,那樣也要挑剔,連學佛,對佛還要挑剔,這個就糟了。你去拜佛,這個佛像莊嚴,我喜歡;那個佛像我討厭,我不喜歡。你看看連佛像都要挑剔、都要執著。經本擺在這裡,這部經好,那部經不好。這部經印得很好,我喜歡;那部印得差一點,我不喜歡。你看看,你連佛法修學都是在那裡分別挑剔、在著相,你哪一天才能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說你哪一天才入不二法門?把這些妄想、念頭統統放下,那就是成就。所以修行在哪裡修?穿衣、吃飯,就是平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樣樣不執著,這個就是佛菩薩。

  換句話說,你看《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清淨、平等、覺。如果我們與這個綱領相應,你是真修行。我穿衣與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相應,我穿衣是修行;我吃飯,吃飯跟清淨、平等、覺相應,吃飯是修行,是佛道;我喝一杯水,喝水的時候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我喝水就是行菩薩道。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要與這個相應,就是經上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以為怎麼相應!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都跟覺正淨相應,這叫念佛;不一定口裡頭天天喊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叫念佛。口裡頭念佛,心行都不相應,古人諷刺你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果然念念相應,一句佛號都沒有念,他叫真念佛。為什麼?佛就是覺,佛就是清淨,佛就是平等,你念念都是清淨平等覺,你不是在念佛,誰在念佛?大家看看《華嚴經》,我們現在正在講著的,這剛剛講過沒多久。吉祥雲比丘代表的是佛寶,他給我們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都說到,他說念念相應,這是真念佛。二十一種念佛門把大小乘佛法全部都包括進去了,哪一個法門不是念佛門?可以說你的方法不一樣,你統統都是念覺正淨,只要念覺正淨就是念佛,覺正淨就是清淨平等覺。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最要緊的就是不著相,所以說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

  『諸取相者,皆是煩惱』,這句話要記住。你的煩惱從哪來的?煩惱就是取相來的。取就是得到的意思,我對於一切外面現象我要想佔有,我要想得到,這就是取。你看十二因緣裡面講的愛、取、有。愛是喜歡,愛,不想得到它,沒有得失的心,你的煩惱很輕,煩惱輕,你只有愛,還沒有取;如果落在取上,那你的煩惱就重;如果有,那就更重了。有是什麼?心裡頭真有,念念都不放棄,那個問題就大,你就真苦了。最嚴重是你心裡頭有,心裡頭念念執著不肯捨棄,這個佛要度他就非常非常困難。所以這些東西統統是煩惱。愛,煩惱很輕;取,就重了;有,就最嚴重。

  下面講,『何等為相』,哪些相?色相,物質;受想行識,精神。一切物質、一切精神的受用,剛才講,你可以受用,你決定不能佔有。諸佛菩薩他受用而不佔有,六道凡夫受用當中佔有。實在講,還有很多為什麼?佔有還得不到受用,你說那個冤枉不冤枉!怎麼說佔有而不得受用?現在在台灣這種例子就很多,有錢的人家,在風景很好的地方買了別墅,很漂亮的花園洋房別墅,他佔有了;他有沒有享受?沒有,一年難得去一次度假。平常僱一些人在那裡看守,讓那些人享受,自己不能享受。那些替他看房子的工人在那裡享受,還要拿他的待遇,還要接受他的供養。那些人是真有福,他自己沒有福。你看那個看房子的人,他有享受,他沒有佔有,他很快樂、很自在;這個有錢的人,他有所有,他不能享受,你說他多苦。有很多人別墅很多,到處都有,一年難得去一次。這種人叫做迷惑顛倒,不知道積功累德,不知道利益眾生。佔有能享受還講得過去,佔有又不能享受,你又何苦,花那麼多冤枉錢?大概總是欠債的還債,他僱的那個人替他看房子,那就是他的債主,大概是還他債的。只有這個解釋,否則怎麼解釋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佔有就是煩惱。

  『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無論是物質上的,無論是精神方面的,你要是著相、取相,這就是煩惱。下面佛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本性皆空,不可取故』,這是佛把真話說出來。為什麼諸佛菩薩受用而不取,而不據為己有?他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決定不可得,所以取、有這個念頭他們沒有。我們能夠把取、著、有這些念頭打掉,大乘佛法修學不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輕而易舉,隨時可以去的。這個法門殊勝,萬修萬人去。

  前天我們三重淨宗學院新道場建立了,邀請我去參觀。他們請了很多次,我都抽不出時間,我難得抽出一點時間,到他那邊去看看。我看了之後歡喜讚歎,實在難得。台灣還有一點福報,還有一些真正修行人在那裡用功辦道,我們托他的福。那個地方一百多人認真在幹,真修實幹。主持的人廖居士,他們是居士道場,沒有出家人。廖居士告訴我,這兩年他們同修當中有四位往生的,瑞相都非常好。確確實實是真的往生,不是假的。最近一位距離現在才兩個多月,兩個多月以前往生的,七十多歲的一位老居士,他學佛沒有多久。他告訴我,他學佛大概只有四個多月的樣子,往生的時候自己選擇時間,很不可思議。因為他初接觸到佛法,一接觸聽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他就去找廖居士,跟廖居士講,我一定要去。這個心非常的堅決,一定要去。過了一個月之後,他又到廖居士這裡來,向他借一些經書、錄音帶,回家去聽。又過了一個月,他又來找廖居士,他跟廖居士講,他說我們一家都不信佛,就我一個人學佛,我年歲大了,將來要往生,家裡的人來障礙,那不就糟了嗎?他們不懂得佛法,這個來哭、那個來鬧,再手去觸摸你的身體,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他問廖居士怎麼辦?廖居士就跟他講,你們家裡的人是不是都上班,有工作?他說:是。他說:那你等他們上班,家裡沒有人,再往生。他聽了有道理,兩個月之前,真的他選擇的時間,家裡的人統統上班,家裡沒有人,他往生了。等他家人小孩下班回來之後,他已經超過八個小時,你看看厲不厲害!可以選擇時間的,避免人家打攪。你看他也沒有人助念,念佛才四個多月,等於說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生病,好好的人,說走就走了。

  這個法門真正殊勝不可思議,這些例子就在我們眼前。你要問,他為什麼能做到?沒有別的,他真放下,所以才感應道交。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一面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地方還捨不得離開,那怎麼行?這個地方兒女親情,還有財產,還有股票,還有一大堆的東西,那怎麼辦?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怎麼念都不相應。人家為什麼相應?徹底放下,一絲毫牽掛都沒有,感應道交,可以自己選定時間,不可思議。

  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無住品」講完了。下面是「般若行相品」,也就是說般若修學的樣子,我們也在這裡面選段來討論。請看經文,一百O四面倒數第三行:

  【復次世尊。菩薩審諦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波羅蜜多。】

  我們只看這一句。『審』是審察,細心的去觀察;『諦』是認真的去觀察。細心認真的去觀察,觀察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實實在在講,現在西方有許多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家,現代的科技是向兩個方向在發展,一個是太空,向大的,無限大的發展;另外一個向小的,量子力學,極其微細的方面發展,這是兩個極端。從量子力學裡面去觀察,跟這個就完全一樣,觀察到一切萬法「無所有、不可得」。這些人是借重科學的儀器、數理的推論,才發現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沒有這些儀器,他憑什麼觀察?就憑兩隻眼睛觀察。佛的眼睛跟我們觀察的能力不一樣,我們是肉眼,他是五眼圓明。觀察這些物相,無微不察,比現代科學家用這些儀器觀察還要深入。觀察到一切萬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種觀察就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的樣子。什麼叫修般若波羅蜜多?這就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我們是凡夫,沒有這個智慧,粗心大意,也沒有辦法觀到這麼樣的細微,可是從粗的相,你要去觀察,你也是在修般若波羅蜜多。粗的相怎麼觀察?你觀察周邊這些眾生,因為人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但是你看到別人,一定要回來想到自己。看什麼?看這些人一年比一年老了,這裡頭生智慧。老了是什麼?無常。人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月一月的老,是剎那剎那老化。你能想到剎那剎那在老化,剎那剎那無常,這個就是無所有、不可得,青春不能永駐。再看看報紙,大家都有看報紙的習慣,不要看那些社會新聞,看那個東西我們心地被污染了,不看那些。看什麼東西?看訃聞,今天你看多少人走了,昨天多少人走了,無常。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那個時候我在公家上班,每天早晨報紙送來的時候,我一定看。我看什麼?我看訃聞,別的東西我不太注意。我就看每天都有人走,慢慢就會輪到自己。這個東西沒有忌諱的,人生一定要走這個路,你怕也不行。不能說怕,你就不死,哪有這個道理?你怕也要死,不怕還是一樣死,何必怕它?能夠提高警覺,能夠慢慢醒悟,一切法不可得。換句話說,你現在得了的也好,得不到的也好,得來絕不留戀,沒有得到的決定不想,就隨緣。所以有也好,沒有也好,都好。有,不會掛在心上,不可以據為己有;沒有,沒有就算了,絕不希求,你說你的心多安。

  今天有一個同修告訴我,他被扒手扒去大概不少錢,心裡很難過。著相!扒去,跟你平常捐錢做功德不一樣的嗎?捐給他就好了。你看那個念頭一轉,心情馬上就不一樣;你轉不過來,煩惱,苦不堪言。你那些錢是不是能得來?不會得到了,你又何必生煩惱,何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錢財,假的,得失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得到不要生歡喜心,丟掉也沒有任何煩惱,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這就是修般若波羅蜜多。如果我們學佛連這一點受用都得不到,那你叫白學了。一定是看得開、看得破,你才能得大自在。所以佛在此地跟我們講,一切法,你看講自性空,講了多少遍!這一句話在這部經上講了百千遍都不止。

  諸位再看一百O五面,一百O五面看倒數第二行,也從末後這句看起,我把這個文念一念:

  【一切法。離一切法相。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自性相。相自性亦離自性相。若菩薩於此中學。則能成辦一切智智。】

  這個開示妙極了,我們所希求的就是要求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他教給我們求智慧的方法。你一定要懂得,『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包含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包括在裡面。一切法,『離一切法相」,這個意思深了。譬如我們手上拿的這本書,這本書是法。我們著相的人看到,這是一本書,精裝本。明白的人看到,這哪裡是一本書?這是一百多張紙。你看到一百多張紙,書的相就沒有了,就離了法相,你看到的是真相。你看到這個書是看到假相,你看到這裡一大堆的紙,你看的是真相,這個看法跟我們一般人看法就不一樣。真相明白,容易破執著,他不執著。我們凡夫看到這件衣,這個衣不錯,做得很漂亮;菩薩看這件衣是什麼?這件衣是很多線條組成的,把線頭一抽,一條線,哪有衣?這個衣無非是線條編織而成的。再看那個線有沒有?線也沒有,線仔細一觀察是許多纖維組成的。這樣再一分析,再往裡面觀察,就變成分子、原子、電子、粒子,衣服的相不可得。所以,法離法相。

  『自性亦離自性』,為什麼?佛說自性,這是個名而已。有沒有這個東西?有。名,決定是假名,名可名,非常名。你要執著有個自性,你就決定見不到自性。這個是佛法最難的地方。所以佛說法,馬鳴菩薩教我們,怎麼樣去讀經,怎麼樣去聽法,你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他說得很好,「離言說相」聽,你聽不要執著他的言說相,不要分別他的言說相;「離名字相」,自性、一切法,這都是名字,一切相智、三摩地、奢摩他、陀羅尼都是名詞,都是佛學名詞,假設的,不能執著,無有自性。你要能夠離相,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

  『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這徹底說明一切法了不可得,這些句子徹底給我們說明。所以菩薩在一切法相裡面,你說他的心多清淨,一絲毫不染著。諸佛如來講經說法,菩薩去聽,佛清淨的,佛說法沒有染著,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這是不二法門;菩薩聽法,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聽跟無聽是一不是二,他也入不二法門。這是成就一切種智,若不是這樣修學,自性裡面般若智慧決定不能現前。這句話要用禪宗的術語說,就是明心見性。你要不與這個原則相應修學,你決定不能明心見性。念佛人也一樣,念佛人要不入這個境界,不是這樣的修學態度來念佛,你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一定要離相,一定要不著相,不能取相。相不能著,非相也不能著,這經文後頭都有。

  非相是什麼?空相。相是有,非相是空,空有二邊都不能著,都不能取。《金剛經》上說得好,不應住法,不應住非法,非法就是空,空有二邊都不住。了解這一切萬象的真實相,這些現象本體是什麼、怎麼發生的?對於這些道理,演變的程序、過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執著。明瞭是智慧,一切都不執著是禪定、定功。我們講到最粗顯之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了了分明是慧;決定不受外面的誘惑,決定不受外面的干擾就是禪定。你接觸外面境界,看到這個也好、那個也好,好的就想要,不好的就討厭,你就被污染了,那你就是凡夫,你被污染了,你在這個裡面生起執著、生煩惱了。諸佛菩薩在境界裡生智慧,不生煩惱。為什麼?他沒有取、沒有著,沒有這個念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智慧。學佛的人應當常生智慧,不應當常生煩惱。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