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般若經綱要  (第一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檔名:09-028-0001

  《大般若經綱要》。諸位同修,今天我們在此地要給大家講解《大般若經》。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古大德為我們分判為五個時期。第一是世尊示現成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二七日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是在定中所說的,與會的大眾皆是法身大士,不但我們凡夫見不到,即使小乘聖者、權教菩薩也沒有分,只有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入佛的境界,才能聽到這樣的大法。第二時是世尊從定中出來之後,看看娑婆世界的眾生,大眾的根性,還不能夠接受《華嚴》一乘圓滿的大法,於是世尊就到鹿野苑度五比丘,為他們講阿含。阿含好比是佛教的小學,從淺顯的這些教理,逐步逐步來提升。阿含講完之後,第三時講方等。方等也講了很多年,這是大乘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大乘的始教,一個是大乘的終教。始是開始,終就像將要到畢業了,彷彿是中等學校,我們以中學來做比喻好懂,大乘始教就好比初中,大乘的終教就好比是高中。第四時就是給我們講《般若經》,般若好比是大學,講的時間最長,一共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大般若經》。最後講法華、涅槃,開權顯實,那就好比是研究所,結歸到一乘大法,一乘法就跟《華嚴》無二無別。所以《華嚴》開端,到最後還是歸到《華嚴》。這是世尊四十九年說法大致的情形。

  從這個地方我們明瞭,佛法的中心確實就是在《般若》。「般若」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把它直接翻作智慧,還要用般若這個名詞?這在過去譯經體例上有所謂「五不翻」,在五種狀況之下用梵音音譯,不用意譯。「般若」是屬於尊重不翻,不是它不能翻,為了尊重這椿事情,所以還是用梵音,它的意思就是智慧。不過這個智慧,講的是真實的智慧、究竟的智慧、圓滿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可惜我們迷失了自性,雖有而不能夠現前,也就是不能起作用。所以跟我們一般觀念當中所體會到的智慧的意義是不相同的,我們要說,它就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就像一般宗教家讚美上帝、讚美天主,「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能的智慧。實在講,這種讚美正是佛家講的般若智慧,佛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宣說這個法門。由此可知,我們人人雖然本具,迷失得實在是太深、太久了,不是幾句話能令人覺悟的。所以佛是反覆的說,用許許多多善巧方便,希望我們能在他的言下大徹大悟。

  而這部經譯成中文的分量最多,總共有六百卷。諸位現在拿到這個本子,在全經就像這樣的本子,這麼厚、這麼大,是二十四冊。因為經太大了,不但現代人看到這麼大的部頭不想看,閱讀的興趣就沒有了,古人也有這個情形,否則的話,怎麼可能有綱要的出現?這個綱要的出現,諸位看前面序文就曉得,清朝康熙年間(這是清朝開國不久),有一位居士,他姓葛,叫葛彗。這個彗字現在很少用,彗的意思是小鼎,鼎大家都知道,小的鼎叫做彗,他叫葛彗。康熙年間,大概就是看到《般若經》太大了,一般人很難讀誦受持,他發了個大心,用了二年的時間去節錄,節錄成這樣的一個本子,他節錄得很好。

  我們從《綱要》裡面去看,從第一卷一直到六百卷,每一卷他都節錄了那一卷裡頭最重要的句子,等於說把它抄出來。每一卷、每一品都記載的很清楚、很明白,如果諸位不怕麻煩的話,你看它的卷數跟品數,可以照原經對照。六百卷《大般若經》好像我們基金會也曾經印過,我們印的把字縮小了,所以沒有這麼大的分量。而實在說,只要抓住綱要就行了。葛居士節錄的《綱要》,我們還是嫌多了,這個《綱要》如果說一句一句跟大家來解釋,三年也講不完。所以這一次我跟諸位同修在這裡做研究討論的方法,是採取它的精華,我們不講全部的《綱要》,講裡面的片斷。這個片斷,對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修持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學了立刻就有用。《綱要》節錄得好,我們在好裡面再挑選精華,這樣我們才能得受用。

  就全經來說,古大德常說,「《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全經的綱要」。所以《金剛經》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古人把這一卷抽出來單獨流通,流通得非常之廣。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大德講這部經、註解這部經,所以留下來的註疏、著書非常豐富,超出一切經論之上。而《金剛經》我們在去年曾經講過一遍,也講得很詳細,我想有不少同修聽過這個錄音帶。為什麼要講這部經?這是看到這些年來,大家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念了這麼多年,功夫不得力。如果你要問,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找這個原因,就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口念阿彌陀佛,心裡面還有許許多多牽腸掛肚之事,這個佛號怎麼能得力?怎麼可能有成就?這才想到《般若經》重要。所以六百卷《大般若》,要把它歸納成一句話,就是《般若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智是能知,得是所得,這就是告訴我們事實真相,能知的心跟所得的法都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這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說這個事實真相。其實這個真相,在《金剛般若》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很透徹了。由此可知,世尊二十二年不厭其煩,屢次宣說,希望喚醒我們,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深太深了。

  《金剛般若》雖然說過了,看看大眾好像還是沒覺悟,我們才特別選這一部經,選這部《綱要》。這個本子是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的時候得到這個本子,我看到非常歡喜,雖然是木刻版,刻的字刻得好,非常清晰。我在香港帶回來兩本,平常有一本是我自己看的,有一本保存得很完整,裡面沒有做記號,我就交給我們基金會,讓基金會把它印出來流通。這樣好的版本,應當要保存下來。印的時候,稍微放大了一點。原本,我手上拿的,諸位看原本,這個本子三十二開,小。你們現在這個本子放大了,字也放大了,看得就更清楚、更舒服,希望大家珍惜。

  葛居士用兩年的時間去摘錄,這都是替我們做了好事,我們今天得到這個本子,要用心的珍惜。至於我們應當講哪一段?我選了一些。其實你們同學也可以選,你們本子看到哪一段,你覺得挺好,你要我講也可以,告訴我第幾頁從第幾行起,也行。所以大家平常可以看。好,現在前面介紹完了,我們現在就選段了。這個書下面有一個總的頁數,阿拉伯字寫的,就是底下,總頁數。旁邊這個頁數,它一共是十卷,是每一卷的頁數。我們看總頁數,現在這十卷我們合訂在一起,從前它是十本。諸位看五十三頁倒數第三行:

  【卷三(學觀品)】

  他把卷數、品題都節錄上了,所以我們要跟原文對照非常方便。在這一段裡面,文字不太長,我們把它念下去。

  【爾時世尊知諸世界若天。魔。梵。】

  這個『若』字是貫下來的,若天、若魔、若梵。

  【若諸沙門。乃至龍神。若諸菩薩住最後身。紹尊位者。若餘一切於法有緣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爾時』是緣起品講完之後的這個時候。『世尊』是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他觀察大眾的根機,知道這個世界,世界稱『諸世界』,指這世界之多不僅僅是我們這一個世界。世界也就是世間,這個世間裡面有諸天,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二十八層天;『若魔』,這個「魔」是講天魔;『若梵』,這個「梵」是講的梵天、大梵天,這三個字就是將欲界、色界全部都包括了。還有『沙門』,「沙門」是修行人、修學佛法的人。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提到沙門都是佛教修學的人。如果是在印度,這個名詞不一定是學佛,其他宗教徒出家修行都稱之為沙門。所以沙門是修行人的通稱,它的意思是「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叫沙門。『乃至龍神』,這是舉一個代表,佛經上講的八部鬼神,這裡面有不少是發心護持佛法的。除這個之外,還有『菩薩』,「菩薩」裡面範圍就非常之廣,像《華嚴經》上,從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住最後身,紹尊位者』,這一句是講的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彌勒菩薩都是屬於這一類,他在菩薩是最後身,再往上去他就成佛了,所以他是菩薩的最後身。除此之外,還有一切與佛法有緣的這些『人非人等』,可見得這個法會無比的莊嚴。這些大眾我們肉眼能見的不多,八部鬼神我們見不到,諸天我們也見不到,大菩薩我們也見不到,可是他們都參與這個法會,『皆來集會』。

  【便告舍利子言。】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告訴『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舍利弗,諸位在《心經》裡面念到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他在世尊十大弟子當中代表智慧第一,《般若經》是講智慧,必須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跟他談《般若》,所以以他來做代表。佛告訴他說: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這句話非常重要。『菩薩摩訶薩』,將世尊大乘法的學生全部都包括盡了。我想我們同修當中,有不少人都受過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小行菩薩。就好像菩薩裡面,你是幼稚園的菩薩,一年級還不夠格,這是小菩薩。但是雖是小菩薩,你發的心很大,你曾經發了四弘誓願,你發願要普度一切眾生。不過,願是發了,沒做到;做到了,你就是大菩薩,就不是小菩薩。總算你是發心了。可是佛在這裡教給我們,發心之後,你要想『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一切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也是我們平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一切法。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我們對於自己了解多少?我們對於自己生活環境認識多少?這個心不能沒有。而佛在此地說的「等覺」,覺是覺悟,對於一切法都能夠通達明瞭,這是覺;等是跟一切諸佛平等。佛的覺悟是究竟圓滿,我們也要達到究竟圓滿,要跟一切諸佛平等的覺悟一切相。「一切相」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發這個心叫做菩提心,沒有發這個心,那不叫菩提心。發這個心就叫菩薩,沒有發這個心,縱然你修行得很深的禪定,見思煩惱斷盡了,你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你不叫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沒有發菩提心,也就是說沒有發心想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發這個心,發這樣的心是菩薩。佛在這裡教給我們,你發了這個心,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你應當要學『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般若經》,你要修學這個法門,你才能夠圓滿菩提心,才能達到平等覺悟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這句話很重要。佛這麼一提起,底下舍利弗尊者就說話了。

  【舍利子白佛言。云何菩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尊者不是他不明瞭,而是我們不明瞭,他是代我們請法的,要求世尊把這樁事情給我們詳細說明,否則這句話我們讀了覺得很籠統,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所以他就問了,『云何』就是為什麼?為什麼菩薩想在一切法裡面,平等覺悟一切法相,要學『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問,我們想想正是我們自己要問的,非常難得,尊者代我們問出來了。下面世尊為我們解釋,這個開示就重要了。

  【佛告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你看跟《金剛經》上講的一樣。所以,古人說《金剛經》是六百卷般若的綱要,這個話沒說錯。應無所住,『無住』太重要了,「無住」就是你心裡面不能有一絲毫的念頭,你有念就住了,你有住,你就有我相。我們起心動念,誰起心動念?我起心動念,你就有我相,與我對立的就有人相,那麼《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就具足了。我相、人相是怎麼來的?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相出來了。現的這個現相,在這個世間它能夠停住多少時間,壽者相現前了,壽者相是講時間。四相具足是凡夫,不是菩薩;換句話說,是迷惑顛倒,沒有覺悟。這佛在金剛般若會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非菩薩是什麼?凡夫一個,凡夫就要搞六道生死輪迴,跟菩薩的見解不一樣。

  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醒,你要想學菩薩,先學無住,無住就是清淨心。你看禪宗,過去六祖大師他老人家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無住,他的心清淨,一切時、一切處所,他一念不生,這就是住般若波羅蜜,這就是無住。所以,佛在此地講『諸菩薩摩訶薩』,就是小菩薩跟大菩薩,都應當要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怕不善學的人聽了之後錯會了意思:我什麼都不住,什麼都不住就是安住般若波羅蜜多。結果怎麼樣?還是有住,住在般若波羅蜜多上。般若波羅蜜多也不能住,那才叫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你要把般若波羅蜜多又當作你的住處,就壞了。所以底下講:

  【能住所住不可得故。】

  這才叫真住;換句話說,住跟無住是一不是二。這個話很不好懂,難在哪裡?難在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我們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在我們觀念當中,住、無住是兩樁事情,決定不相同。你有這樣的分別、執著,你就在十法界,你就在六道輪迴。所以六道從哪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十法界從分別來的。如果我們把分別心、執著心捨掉,六道輪迴跟十法界就沒有了。沒有以後是什麼境界?佛經上不得已假設一個名詞,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就是無住。由此可知,佛這個地方對我們講住,就是住六道輪迴、住十法界。住六道輪迴是什麼?你心裡頭住執著,你住執著,你就住六道。你住分別,我不執著,但是有分別,分別就是十法界。分別、執著、妄想統統不住,那你就成佛了。

  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千言萬語就是講這麼一樁事情。這樁事情我們聽起來好像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難在哪裡?無始劫來的習氣斷不掉。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會起心,還是會動念,白天打妄想,晚上睡覺也不老實,還是打妄想,作夢,作夢就是打妄想。可見得我們製造六道輪迴、製造十法界,從來沒有間斷過。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製造六道輪迴,製造十法界,叫自作自受。不是別人製造來給你受的,不是,自作自受。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明瞭之後,你就不會怨天尤人,這個事情是自己搞出來的,還得自己去解決。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只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破而已。他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不能。為什麼不能?因為這個事情不是他製造的,是你自己製造的。你自己製造的,你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在那裡看得很清楚,把事實真相說破。你要是真正覺悟,我從今天起不再造了,問題就解決。怎麼個不造法?我不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輪迴就沒有了;我不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我不再打妄想,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個法身菩薩位次沒有了。《華嚴經》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為什麼會有四十一個位次?妄想沒斷。妄想要斷了,四十一個位次沒有了,叫圓滿菩提。

  這是世尊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所以告訴你,『能住所住不可得故』。《金剛經》上說得很細,能住不可得。「能住」,《金剛經》上講的三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看你妄想、分別、執著是那個心,佛說心不可得,能住不可得。「所住」的是境界、是諸法。佛說,諸法緣起,緣起性空,了不可得。所住不可得,你還打什麼妄想?能所都不可得,這個道理你明白,事實真相通達了,就叫做看破,你看破了。看破之後,再不打妄想、不分別、不執著,那叫放下。所以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事實真相看清楚了,這放下了。能看破、放下,這一句阿彌陀佛求願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跟華嚴會上文殊、普賢沒有兩樣。於是這才知道般若對我們的利益,般若就教我們這樁事情,世間沒有一樣是真的。《金剛經》後頭這個比喻是教我們觀,智慧的觀察,觀察世出世間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如夢幻泡影」,這就告訴你,沒有一樣是真的;「如露亦如電」,是講夢幻泡影存在時間的長短,跟你講真的,剎那生滅,根本不存在。所以,你感覺到這個現象的存在是怎麼回事情?相續相。相續相的存在也不長,所以用露水來做比喻。露水存在的時間比閃電要長,這是講的相續相,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不能執著,執著就吃虧了。執著你就在造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本來沒有,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所以在此地跟你講,能住所住不可得,住跟無住不二,才叫真正的無住。

  「應以無住而為方便」,這個話意思很長,住跟無住不二,那就方便了。你要是執著個無住,我什麼都不住,你住著什麼都不住,你還是住了。總而言之,你動個念頭,你就住了,不管你這個念頭是有念、是空念,你都住了。你有一法,你住有;一切都沒有,你住空。這是《般若經》的難處,一定要細心去觀照,不能思惟。為什麼?思惟就打妄想,不可以思惟,思惟落在意識裡頭。所以佛法叫你參,不叫你研究。研是什麼?研落在意識裡頭,意識會想、會思惟。智慧裡頭沒有想、沒有思惟,所以叫你觀照。觀照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的,裡面痕跡都不落,就是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照得清清楚楚,這叫觀照。你會用觀照,那你就是佛菩薩;你不會用觀照,還用思惟去研究,你是凡夫。你修得再好,也不過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而已,你沒有離開意識心,你在生活當中還是意識心做主宰。意識心也有覺與迷,迷了就搞六道輪迴,覺悟了就是三乘菩薩: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不出十法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再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是教給我們具體的修學方法,怎麼樣去學般若波羅蜜。

  【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這教給我們修布施。你看,布施不是要捨嗎?他開頭講『無捨』,這個意思是一定要捨,捨不能有捨的念頭。你修布施,你還有布施的念頭,錯了,那你不是修的般若波羅蜜,是連布施的念頭都沒有。這底下講:

  【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這叫三輪體空,要這樣的修布施,你的布施心清淨。不是修了布施:我今天布施多少財物,哪些人接受我的,我多少供養布施。你的心裡面分別、執著、妄想一大堆,這有沒有什麼好處?有一點點好處,你修的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與般若波羅蜜毫不相干,你是修的世間福,不是學菩薩行。菩薩行的布施是一念不生,決定沒有分別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些什麼,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沒有這個念頭?因為自他一切法當體皆空,俱不可得,所以他修布施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修布施就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換句話說,這就叫做般若波羅蜜,這就叫真實智慧。這一段講的是六度,這一句是布施,再看第二句:

  【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

  諸位要知道,這個裡面所說的不是六道眾生,也不是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裡頭有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如果以天台家的講法,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沒有離十法界。這一段經上講的,不是他們的境界,這是法身大士,《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境界。所謂法身大士,就是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了。你的清淨心現前了、平等心現前了、正覺的心現前了,這是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護』,「護」是護持戒律,還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了。有這個念頭是妄想,你的戒律怎麼會清淨?你還有妄想,怎麼會清淨?這個妄念沒有了。所以,「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圓滿了。

  犯戒、不犯戒的相都不可得,為什麼?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了不可得故,這是持戒波羅蜜圓滿了。這個境界很高很高,我們如果到不了這個境界,換句話說,我們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裡面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沒有這麼高的境界,要想學這些菩薩,那就錯了。為什麼?你學得不像,你學錯了,學到最後的結果是墮阿鼻地獄。你問為什麼?因為你著相,你沒離相,你還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你一樣都沒有空,一樣也沒有放下;換句話說,在持戒的教學裡面你就有持、有犯。這是決定不能夠誤會的。可是你要懂得,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才達到究竟圓滿。十法界不究竟,十法界裡頭佛都不究竟,何況菩薩、聲聞。再看第三忍辱波羅蜜:

  【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

  動的相跟不動的相不可得。所以從每一句的結論,我們就明瞭,這叫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入一真法界,這個境界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這也是《般若經》難懂的地方,也是《般若經》容易誤會的地方,所以講不能不講清楚。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頭說得很多,修學大乘不能不修《般若》,《般若》不能不詳細說明,《般若》不能夠誤解。誤解了,那有很大的副作用,什麼副作用?撥無因果,那還得了嗎?所以這是修行裡頭最高級的修行法。

  『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取」是取捨。取與無取不二,捨與無捨不二,這是真的放下了,真正的看破了,他才能得圓滿的忍辱波羅蜜。這個地方用的『安忍』,「安忍」在六度裡面是正確的翻譯,而古來翻經的大德把安忍翻作「忍辱」,是有特別的用意。這個意思就是中國從前的人(不是現在的中國人,古時候的中國人),對侮辱看得非常重,古人文章裡面常常有「士可殺,不可辱」,就看得這麼重。士是一個讀書人,現在講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的,把侮辱看得這麼重。所以翻經的法師,你們把這個事情看得這麼重,好,忍辱,辱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所以把安忍翻作忍辱,這種翻法特別是為中國人翻的。這是忍波羅蜜得圓滿了。

  忍,這個心動,動相。我想諸位都有這個經驗,你受了侮辱,叫你忍;要忍,很難忍。忍,心有動相;不動,你是功夫深,雖然受侮辱,你心很平靜就不動。不管是動相、不動相,俱不可得,也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不是真實的?你仔細想想就曉得,因緣所生法,緣起性空。《般若經》上常講,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心得清淨。再看底下一句:

  【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這裡頭意思不要搞錯了,搞錯了:「精進、懈怠都不可得,那我們就懈怠一下好了」,這樣你就錯會了意思。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不精進的,換句話說,絕對找不到一個懈怠、懶惰的。他為什麼要勇猛精進?菩薩勇猛精進是因為他於究竟圓滿的智慧沒證得,也就是我們講的,他還沒有成佛,他要努力證得無上的佛果,所以他要精進。證得佛果之後,他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永遠沒有休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願力。他曾經在初學的時候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成了佛,這個願不能不兌現,成佛之後一定要兌現。所以願力、慈悲心在推動他,永遠沒有懈怠,永遠沒有厭倦。

  雖然如此,他的心常清淨。不像我們,我們分別精進之相、懈怠之相,我們分別這些。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裡頭說,『身心勤怠不可得故』,是講的這個意思。所以他勤奮,心裡頭決定不執著自己在精進、在勤奮,沒有這個念頭。所以,『以無勤而為方便』,他是真勤快、真精進,「無勤」就是不作是念,他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的精進,就跟普賢菩薩一樣,永遠是無有疲厭,他沒有疲倦、沒有厭倦。我們凡夫如果每天幹一樣的事情,幹久了就厭倦。佛菩薩天天幹一樣的事情,愈幹愈有精神,什麼道理?他沒有動這個念頭。這也正是佛在大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不可思議。而六道是凡夫的心想生,什麼心想?執著的心想;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是從心想生,什麼樣的心想?妄想、分別的心想,都是從心想生。唯有真實的智慧,通達般若波羅蜜多,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住般若波羅蜜多。住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住一真法界,在淨土宗裡頭就是住實報莊嚴土、住常寂光淨土,這個名詞不相同,意義、境界都相同。再看下面一句,末後一行:

  【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

  這句是講的禪定,六度裡面的第五度。禪定也叫做思惟修,所以經上講,『應以無思而為方便』。什麼叫思,什麼叫想?中國的文字很微妙,中國的文字是充滿智慧的符號。你看,思是你心上畫了界限,這個界限就是分別的意思,你有分別了,心裡頭畫了許多格子。想是你心上有了相,你看你想一個人,它就有人相,想一樁事就有事相,想一個房子它就有房子相,想是什麼?心裡頭有了相。有了相比那個思更嚴重,相是執著,執著就有相;思還沒有執著,思是分別,還沒有執著,到執著就現相了。「無思」,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當然沒有執著,這個禪定波羅蜜才成就。『圓滿靜慮波羅蜜多』,「靜慮」是禪定的中文翻譯。由此可知,禪裡面它不是死定,靜就是定,心裡頭一念不生。如果只有一念不生,他墮在無明裡頭,他什麼都不知道,那不叫定;一念不生又清清楚楚,所以它底下有個「慮」字,慮是講清楚,樣樣清楚、樣樣明瞭而一念不生,這才是禪定。

  所以六根的作用,不但沒有失掉,而且更聰明、更伶俐。當心地上一念不生的時候,你看東西,我們現在看一個人,只看他的表面,如果你心裡真的一念不生,他裡面內臟你都看得很清楚,那個眼睛就跟X光一樣,這是本能,神通,叫天眼通,其實是本能。我們今天能力為什麼失掉,只看到外面這一層,裡面就看不到?因為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把你的功能減少了。如果你真的是分別、妄想、執著都沒有了,你的能力就恢復了,這是靜慮。『有味無味』,禪裡頭有味,這個味是什麼?感觸,有非常美好的感觸。我們凡夫每天要喝水、要吃飯,才能維持這個生命,欲界天都沒辦法離開飲食,愈往上面去,他飲食愈少。可是到初禪以上就不要飲食,用什麼東西來滋潤身體?禪悅為食,就是禪味。這個東西就是滋養身體的,比我們人間飲食、養分不知道要高明多少。我們的飲食還有很多的副作用,帶來什麼?帶來疾病,所謂病從口入。四禪天的人,他不要人間這些五穀雜糧的飲食,禪悅為食,永遠不生病,沒有副作用。「有味無味不可得故」,這是高級的禪定。再看後面這一句:

  【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無著』就是無住,以此為方便。『方便』就是在日用平常之中,我們現在講在日常生活裡面,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裡,你運用這些原理原則、運用這些方法,稱之為方便。一切都不執著,這就是『圓滿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麼不執著?因為『諸法性相不可得故』,不但是相不可得,性也不可得。性相有沒有?性是決定有,它真有;相是妙有、是幻有、是暫有,如夢幻泡影一樣。相會變,性不會變,但是要知道,決定不可得。

  到這個地方是把六波羅蜜說出來了,平常我們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菩薩日常生活的六個綱領、六條守則,怎樣跟般若波羅蜜多相應,這是說出來了。如果與般若波羅蜜多不相應,這六個原則是修福,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是修福;如果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那你是福慧雙修,這跟諸佛菩薩就沒有兩樣。我們要學會了,學會了就學會過日子,就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工作、學會了應酬,你過的日子是菩薩的日子,不是凡夫。沒學會,你過的日子,還是凡夫的日子,你還是搞六道輪迴。學會了,你過的是佛菩薩的日子,決定不再搞六道輪迴,那你在造什麼?你在造的是淨業,你造的是一真法界,不但不是六道,也不是十法界,這樣就對了。我們把下面這個文念一念,做為一個總結: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一切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

  因為諸法不可得故,才是真正的圓滿。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六波羅蜜多。得大果報。】

  這個『大果報』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所講的毘盧遮那的華藏世界,你得到了。念佛的人往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果報,你真正會得到。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一波羅蜜多。能滿五波羅蜜多。】

  這個跟《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一個能圓滿一切。所以這六條,無論修哪一條,只要與波羅蜜相應,你修一條就圓滿其餘的五條,統統圓滿了。

  【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此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希有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這是佛在末後勉勵我們的一句話,由此可知,般若重要。那麼般若怎樣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我們每天工作裡面,表現在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這應酬方面?這具體的表現就是《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般若波羅蜜落實在生活裡面。所以我們兩面講的經是一部經不是兩部經,這個地方講的理,那邊講的事,讓你了解般若應該怎麼做法。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