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二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檔名:09-028-0012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七面,看下面阿拉伯字,九十七面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善現言。世尊。何因緣故。於一切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佛言。是菩薩於一切心。心所法。不得不見。由此於一切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我想這個問題是我們大家現前一個共同的問題,特別是在修學上。善現替我們問得太好了,真是問到我們迫切需要的問題。他問,『何因緣故』,用現在的話意思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在一切法裡面,我們『心不沈沒』,「沈沒」就是迷惑。往往我們對事或者對人,叫迷惑顛倒,這是沉沒的意思。『憂悔』是從心裡上講,有憂慮,常常有後悔。這種現象在現前這個社會,可以說普遍的存在許許多多人生活當中,我們看佛怎樣教導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下面佛就說:『是菩薩於一切心,心所法,不得不見』。「菩薩」是覺悟的人一個共同的稱呼。對宇宙人生,我們常講,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換句話說,對自己本人以及生活環境不了解的、真相不明白的,這叫凡夫;如果明瞭就叫菩薩,徹底明瞭就叫大菩薩,經上稱摩訶薩。這些名詞的意思,我們要懂得。「是菩薩」就是這個人,指這個覺悟的人。他覺悟在哪裡?他「於一切心,心所法」,這一句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的深廣,一切是說一切眾生,這裡面就包括了九法界的眾生,除了佛法界之外,菩薩法界,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九法界眾生他們的心跟心所法,在法相唯識裡面說得就清楚,「心」是講八識,「心所」是講五十一個心所位。說八識,說五十一心所,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這是佛菩薩講經說法的歸納,其實認真說是說不盡的,心、心所都是無有窮盡的。心,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心理;心所,就是心理作用。他起心動念以及心的活動、起用,對這些法他通達明瞭,他曉得這個不可得。「不得」就是不可得。

  《金剛經》上說得清楚,《大般若經》諸位少念,《金剛經》念得多,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常講的三心不可得。《金剛經》講得簡單扼要就用一個心,其實這個心裡頭包括心、心所,這裡說得詳細,心、心所法,就是心法、心所法,《金剛經》上用一個字就表示出來了。三心不可得,這上面說不得,如果說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你不可得;未來的還沒來,當然你不可得;現在,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現在,說老實話,根本就不存在。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堂裡面過去講得很詳細。這個地方講的心,就是講的念頭。念頭剎那生滅,前念滅了,後念就接著生。我們能夠覺察到的、能夠體會到的,實在講是心、心所相續的現象。我們想想,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在思慮什麼,其實這是心、心所相續的現象,不是真相。真相,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出來,它生滅太快了。所以佛在經上常說不生不滅。

  其實一切法就是生滅法,為什麼說不生不滅?因為生滅當中好像沒有空間,你沒有辦法觀察到它的生滅相。所以生滅即是不生滅,意思在此地。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上的畫面是生滅相,這個大家容易懂得。我們知道放映電影,放映機一打開,這一張畫面放出去,再關起來,第二張再放上去,一秒鐘放二十四張,你看到銀幕上就好像很逼真。其實是一秒鐘裡面二十四次的生滅,它鏡頭開就是生,關起來就是滅。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你已經沒有辦法覺察到,它那個生滅的界限。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心心所起作用的那個生滅相,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剎那當中有九百次的生滅。我們彈指彈得很快,一秒鐘至少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多少次生滅?恰恰好兩個十萬八千。你們想想,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看得出它當中的空間?這是講的真相。

  佛這個說法,是不是就是完全是實相?我們現在想想,不見得。佛的說法還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比這個時間還短,一秒鐘不只兩個十萬八千,這是現代科學家證實了。但是佛這個說法,可以說已經很接近真相,可以從這個地方覺悟。覺悟什麼?覺悟心心所不可得,也就是說三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你所得的,這是外面境界,你眼見的叫色、耳聞的叫聲,六根接觸外面,佛把它歸納,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字來代表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不是真有?不是的,也是剎那生滅。諸位要曉得,能生的是心,所生的是萬物,萬物是從心生的。這個道理很深,但是不能不了解,你不了解,你的問題始終解決不了。

  你看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原理,最高的原理原則,跟我們講「境隨心轉」。《華嚴經》上尤其講得透徹,不但是世間一切法,連佛法也包括在內,沒有一法是例外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心識變現之物。心剎那生滅,能變的剎那生滅,所變的怎麼可能是不生滅?所以所變出來的也是剎那生滅。就像電影放映機一樣,能放的是那個鏡頭剎那生滅,所放出來銀幕上的那個相,當然也是剎那生滅,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佛給我們說,萬法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看能得、所得都了不可得,這是給你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如是。我們都迷在這個真相裡頭,都把它看錯了,以為能得的念頭真有,所得的萬法也是事實,哪有這個道理?景美圖書館韓館長往生,明天一百天。她是阿彌陀佛接她走的,這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她在世護持我們佛法三十年,我們很感激她的恩德。她這一走,我們仔細去觀察,能得與所得她有沒有得到?正是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樣都沒帶走。不要到人走的時候,這才覺悟一切不可得,必須要知道,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念念都不可得。這是不得的意思。

  「不見」什麼?不把見解放在心上,你的心多乾淨,你多自在!這才叫看破、放下。不得是看破,不見是放下。放下,不是說事情不要做,不是這個意思,那就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放下是心裡面不要有這些牽掛、不要有這些憂慮,一切法照做,做得比別人還要認真,做得比別人還要圓滿。為什麼?因為你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辦事,哪有不圓滿的道理!所以下面這個結論就是,『由此於一切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因為他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了解、明白,一切都能夠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隨緣就與大自然相應,與自然的法則相應。

  這個道理的確很深,可是我們中國人確實是很聰明的,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就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讀《禮記》,這是中國一部古老的書,五經裡面有它,十三經裡面也有它。《禮記》裡面有一篇「月令」,完全是講我們日常生活、飲食起居,非常有味道。這裡面告訴我們一個原則,怎樣養生?身體健康長壽不生病,跟我們講這個學問。飲食應該吃哪些東西?哪一個月生長的東西,你就吃這個月的東西;哪一個地方生的東西,你就吃這個地方的東西。這叫最健康的。什麼道理?順乎自然!

  現在人毛病多,為什麼這麼多毛病?飲食不自然。我在台灣,不吃台灣生長的東西,要去買外國東西,這就不自然,它不是我這兒土生的。現在明明快到冬天,我要吃夏天的東西,夏天的東西買得到、買不到?買得到。由此可知,我們現在是不能隨順自然,隨順自己的嗜好,於是找來一身的毛病。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哪個國家、在哪個地區,就吃它當地的東西,當時生長的東西,這就是最健康的食物。如果再要講求,那就很麻煩了,怎麼個做法,甚至於燒的時候用什麼樣的柴火,「月令」裡頭規矩可大了,學問就大了。現在人,我想沒有人會用那麼樣繁瑣的方法來生活,但是它講的這個,實實在在有道理。我們佛法講隨緣,講順著自然,順著自然,這是最健康的。所以叫你隨緣而不攀緣,你這一生就過得非常幸福自在美滿,你不會沉沒,你不會憂悔。我們如果有這些毛病,把這段經文可以多念念。再看下面一段:

  【善現言。云何其心。不驚不恐不怖。】

  這也是我們現代社會常常見到的大問題。我們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周邊的環境,常常有恐懼不安,想去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找來找去總是找不到。你說台灣社會不安全,你移民到美國,到了美國住了幾個月,美國也不安全。你再去找,找遍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安全的,你怎麼辦?這是現代的趨勢,當然這個裡面因素非常非常之多。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如何能夠求得身心的安穩?還是一句老話,「心安(要身心安穩)理得」,你把道理搞清楚,你身心就安穩了。所以心安是理得到了,理要得到,你的心就安了。理是什麼?理是個道理,大,宇宙的演變、運行、循環;小是一個人,我們中國人講一個人的命運,你能夠徹底明白了,你的心自然就安了。

  這個事情顯示得最明白的,你們大家都知道袁了凡先生,你們都讀過《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為什麼身心安穩,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打坐,一坐就是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這樣的人少有。雲谷禪師看到這個現象,讚歎他,佩服他:你的功夫不錯,三天這麼長的時間,你能夠把妄念止住,不起一個念頭,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是了凡先生他很老實,他告訴雲谷禪師說:我不是有功夫,我不是有禪定。那是什麼?他說:我因為命被孔先生算定了,我打妄想也沒用處。雲谷禪師一聽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有功夫的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那個凡夫,我常講叫標準凡夫,我們連標準凡夫都做不到,那才是個標準凡夫,知道自己一生的命運,所以什麼妄想都不打了。了凡算他運氣不錯,遇到雲谷大師。雲谷大師教導他,命運有,不錯,人確實有命運,但是命運可以改變。孔先生給他算命運是算定了,但是孔先生只能算一個人的命運,不懂得如何改造命運。這個是得力於雲谷大師教導他一套改造命運的方法,他依教奉行,果然跟他算的完全就不準了。

  所以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當然自己可以改。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住。別人不能給你改的,別人說:你花多少錢去改個命。那是騙你的,哪有這種道理?如果別人給你造的,他當然有能力給你改;命是自己造的,別人怎麼能給你改?諸佛菩薩對我們也無可奈何。佛菩薩要能替人改造命運,他不替我改造命運,他就不慈悲。佛菩薩不講假話,這個事情他辦不到,他只能把這個道理說出來、方法說出來,做,還得要你自己去做,你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怎麼樣能夠做到身心安穩,『不驚不恐不怖』,離開一切恐怖。下面佛教給我們,給善現說就是給我們說。

  【佛言。是菩薩普於一切意界。意識界。不得不見。】

  我們先看這一段。前面講的,是「心不沈沒,亦不憂悔」,這個說得細,的確是很深的心理現象。恐怖,這個相粗,比前面來講是粗,來得很強烈。它從哪裡來的?從意裡頭來的。意就是意識,相宗講的第六意識。如果再把第七識加進去,末那叫意根,充其量都是從意根、意識裡面發生的,所以比前面這個相來得粗。意根跟意識要從它起作用上來說,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分別、執著。意識是分別,意根是執著,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由此可知,驚慌、恐怖是你的分別執著裡面發生的現象。

  佛講這個菩薩,他『於一切意界、意識界』,「界」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範圍,他意識的範圍。前面這個「意界」,意就是意根,就是末那。末那識的範圍,意識的範圍,它起作用這個範圍『不得不見』。這四個字跟前面是一個解釋,前面的範圍是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講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的一部分,特別著重在末那跟意識,它們起作用的這些範圍,也是了不可得。所以《百法明門論》裡面,將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歸納在有為法裡頭。你看《金剛經》不是說得很明白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是那些?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幾乎把這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統統包括盡了。我們現代人的歸納,沒有佛講得那麼詳細。

  現在人講精神、講物質,心心所是精神,色法是物質;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講抽象的概念。這個東西,有這個事,但是沒有體,不是真實的,這是抽象概念。你不能說它沒有,而實際上它也是了不可得。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你也不會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於是你在一切法裡面,驚慌恐怖自然就沒有了。怎麼可能有這些事情?凡是有這些事情,說個實實在在的話,最粗淺的話,大多數是從得失這個妄想裡頭發生的。你對於一切法沒有得失的念頭,你怎麼會有恐怖?凡是生恐怖,一定都是起於得失。當然其他的因素也有,最主要的是得失這個妄念。沒有得到的怕得不到,得到的怕失掉,所以才有驚慌恐怖。如果曉得一切法不可得,這種現象自然就沒有了。

  再看後面這一段。這一段沒有問,而是佛叫著善現給他說的。經論上,凡是佛說話之前叫著名字,意思是提醒他注意,後面有很重要的話要講,叫他注意聽。叫著:

  【善現。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處。不得般若波羅蜜多。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名。不得菩薩。不得菩薩名。不得菩薩心。應如是教誡教授諸菩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

  這個總結結得好,這真實智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修行」這兩個字一定要認識清楚,修是修理、是修正,行就是做。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造作,起心動念是我們心的行,心在那裡行動;言語是口在行動;身體的一舉一動是身的行。行得再多,用這三條就全都歸納起來,身、口、意全部都歸納了。我們身語意的行持有了錯誤,一定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簡單的說,修正錯誤的行為。這個行為我們把它歸納起來,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言語、你的造作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這個地方所說的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在什麼時候?是不是我們現在講《般若綱要》的時候?是不是在你念《般若經》的時候?不是的,是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是在你起心動念的時候。般若是高度的智慧,用現代的話來說,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究竟的智慧。智慧是我們的生活,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表現高度智慧,這就叫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要怎麼個修法?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個原則,『於一切處,不得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名詞術語我們要懂得,「般若」翻作智慧,「波羅蜜多」從意思裡面講就是圓滿究竟,照著梵文格式來說,智慧圓滿究竟;照我們中國一般說話的順序,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他們這個句子是倒裝的,跟我們恰恰顛倒,我們講究竟圓滿的智慧,他是講智慧究竟圓滿。「不得」,你心裡面不能有一個高度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你還有這種分別執著,你已經沒有智慧了。一定要把智慧化成生活,不落痕跡;落上痕跡,你的智慧就沒有了,就生煩惱,哪裡能生智慧?這就是教給我們一切不能執著。你修學般若波羅蜜多,還有個般若波羅蜜多放在心上,這就壞了,這就成了障礙。不但不能有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念頭,連般若波羅蜜多的名字也不能有,名是假名。離開這個假名、假相,你真的顯示出高度智慧,真正顯示出究竟圓滿的智慧,在你一生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圓圓滿滿表現在你生活裡頭,像水乳交融,痕跡都找不到,那你是真正會修般若波羅蜜。這是講法。凡是表現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一般都稱他作菩薩。菩薩就是一個生活在圓滿高度智慧之中,這種人我們就稱他菩薩。

  『不得菩薩,不得菩薩名,不得菩薩心』。這些話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如果你心裡覺得:我覺悟了,我明白了,我是菩薩了。你是道道地地的凡夫,菩薩哪有分別、執著?菩薩心清淨、平等。我是菩薩,他不是菩薩,那就不平等了;我是菩薩,他不是菩薩,你的心就不清淨了,清淨心裡面沒有一物。你看禪宗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那才叫真正清淨、平等。這一段話就是說的本來無一物。你確實是菩薩,但是你不能以為我是菩薩,不可以以為還有個菩薩的名號,名號還有等覺菩薩、地上菩薩、三賢位菩薩,哪有那麼多麻煩?這個意思的確非常深、非常廣,而說得特別詳細的是在《大方廣佛華嚴經》。

  韓館長在往生之前,她有兩個願望付託給我,我也發心把這兩樁事情做好,一個就是教學,培養弘法人才;另外一個,她要求我講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很長,一天講一個半小時,一年到頭不休息,五年才能講圓滿。這大工程!這在往生之前,把這兩樁事情交給我。我說我也有這個願望,我從初出家的時候,就嚮往《華嚴》。過去曾經講了十幾年,因為常常出國,斷斷續續沒有能講完,只講了一半。那個時候也沒有錄音,也沒有錄影的設備,所以沒有能夠留下來。現在有這些科技設備,我是很想將它從頭到尾再講一遍。

  現在我們正在印經,我聽我們總幹事林居士告訴我,現在大家發心印《無量壽經》的人很多,而《無量壽經》在台灣已經達到飽和點,就是太多了。所以他來跟我講,要我跟大家報告一下,是不是可以把這筆錢,我們移送到中國大陸去印經。在大陸上印經比我們台灣便宜,我們台灣印一本,在大陸上可以印三本到四本。大陸上人口多,有十三億人。所以我們每年雖然送幾百萬冊的這些經書送到那裡,看不到,他們人太多了。我們送了十幾年,我估計一下至少有一、二千萬冊的書,但是在大陸上真的是看不到,太大太大了,人口太多了。所以希望大家發心,能把這筆錢送到大陸上印《無量壽經》來贈送,也節省了很多的運費。如果諸位同修同意,我們基金會就可以照做;或者是印其他的經本也好,《無量壽經》印得太多了。當然這個書還是多多益善,全世界五十多億人,我們總希望人手一冊,距離這個目標還是很遠很遠。希望大家要能發善心,共同來做這個善舉。此地所講的,決定不著相。

  末後世尊的教誡,『應如是教誡教授諸菩薩』。「教誡」跟「教授」不一樣、是兩樁事情,教誡是對一般大眾,教授是傳法。像我們平常這種講經的法會,甚至於解答問題這些法會,這都屬於教誡。我們教學教學生,訓練他講經說法,這是教授;指導他修學,這屬於教授,大菩薩要教小菩薩。只要發心學佛,真正肯發心斷惡修善、發心破迷開悟,這個人就是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佛在此地對於教誡、教授諸菩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如佛前面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那就是「修學究竟」。我們讀了這段話,可見得這個確實是我們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今天在這段經文上,我們遇到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我們還是選段看,因為這部經分量太大,我們這次的講演是選擇精彩片段。我們沒有從頭到尾講,選擇裡面最好的段落,對於我們非常有關係的,特別提出來。大家看九十九面第四行,從最後一句看起,我念一念這個文:

  【善現言。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住一切法而生想著。是為菩薩順道法愛。如是法愛。說名為生。】

  這段話也非常重要,因為是我們學佛的人常常犯的過失。為什麼會犯這種過失?可以說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不知不覺就會犯。菩薩行的綱領,大家要曉得,這個話我們要用更淺顯的言語來說明,就是菩薩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如果你不遵守這個原則,你就不叫菩薩。你一定要遵守這個原則,這個原則有六條,在經上講六波羅蜜多,就是菩薩生活的六個原則,一定要遵守的。第一個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放下,你要能放得下。放下不是指外面的事,外面的事,剛才講了,你要認真積極努力去做,放下你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佛為什麼這樣教你?這樣才與自然相應。為什麼?心,心本來什麼都沒有,心乾乾淨淨的,心不能有東西,有東西就壞了。

  你看,我們佛法,佛法也有個商標,也有個標誌,我們常用的標誌法輪,叫法輪常轉。為什麼不用別的做標誌,要用輪?輪是圓。你們大家都學過幾何,圓心在哪裡?圓一定有心,沒有心,它圓怎麼來的?圓心是抽象的,決定有,但是不可得。決定是有,確確實實不可得。所以,心一定有,心不可得。心裡面不能有一絲毫的東西,你有憂慮、有牽掛、有妄想,你的心壞了。外面事情為什麼叫你要認真努力去做?外頭是圓周,周一定要動。輪一定要動,它才有作用;輪要不動,什麼都不能動。你們坐車來,輪不動,你能來嗎?所以身要動,心要靜,這是養身之道的根本原理。你看佛法在三千年前,就用這個來做標誌了,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所以布施對外面來講是動的,我們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這是個動相。裡面呢?裡面要放下,裡面是靜的,裡面是清淨的,一塵不染。這樣裡外動靜一如,這裡面產生高度的智慧。我們今天世間人做什麼事情都是很操心,都是天天在思慮,事情未必能做好,總是做不圓滿。為什麼原因?是因為他用妄想、分別、執著在辦事,難免不出錯誤。佛菩薩辦事為什麼高明?佛菩薩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用高度的空慧,心空就是智慧。所以慧叫空慧,也叫空靈,心空了就靈,他辦事決定不會有錯誤,比別人高明就太多了。你懂得這個道理,把這個道理應用在你生活工作當中,你就是菩薩行,你就是在修菩薩道、學菩薩行。菩薩道、菩薩行在哪裡修?就在你自己本位的工作上,沒有離開你的工作。

  我在休士頓的時候,有一位同修提出來(家庭主婦),家庭主婦怎麼學佛?我就說了一大篇,就在你家庭主婦這個本位上。每天早晨起來,整理你的家庭環境,洗衣服、燒飯,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就是菩薩行,就是六度齊修。這舉一個例子而已。任何一個行業,任何身分,任何生活形式,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全是菩薩行,都能表現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這才說佛法是平等法,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貴賤智愚,都能過高度智慧的生活,都能過究竟圓滿幸福的生活。你不懂就沒法子;你要懂得,你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學不來,學不來是因為煩惱習氣在作祟,你必定要克服。克服的方法,經典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你可以去讀、可以去選擇。

  我們行波羅蜜多,修一切法門,這是講好的,修成緣覺、修成聲聞,就是修成阿羅漢、修成辟支佛,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都是修學裡頭有了偏差,善現才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種偏差?上面這一段就講得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句話諸位要曉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你依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有程序,都有先後次第,決定不能錯亂,這就叫持戒。所以大家看到持戒波羅蜜,你就想到五戒、菩薩戒,把這個範圍想得那麼小,你連個阿羅漢、辟支佛也學不到。人家還能修成阿羅漢、辟支佛,你為什麼修不到?你那個圈圈太小了。所以,持戒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如法,按照程序去做。佛教給你的這些方法,都有次第、都有先後、都有程序的,按部就班去做。一個國家有憲法、有法律,一個公司行號也有它的章程,也有它辦事的細則。這些法令規章所規定的,我們必須要遵守。然後這個事情就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有秩序。社會再複雜,只要有秩序,就呈現一片祥和。然後再教你忍辱,忍辱就是耐心,無論辦什麼事情一定要有耐心。精進就是求進步,不能夠以今天這個成就就滿足了,要求進步。禪定是自己心裡頭有主宰,不輕易被外面環境所動搖。般若就是高度智慧。這是菩薩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循的六個條件。所以我們在經上看到,「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這六個條件落實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層面上,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底下就說出毛病怎麼發生的?『住一切法而生想著』,這毛病出來了。你看正跟前面那一段所講的,「不得不見」,恰恰相反。他心裡面有了分別,有了執著;有了分別,有了執著,就想著。『是為菩薩順道法愛』,他是依照佛所教誡的去做,所以他在這個裡面對於這個方法喜歡。諸位要曉得,喜歡就是起了貪心。世間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貪心是個妄念,清淨心才是真心,清淨心才是本性。你看我們中國人造的這個字,這也是我常常提醒諸位同修,我們的老祖宗對得起後代,中國的文字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找不到,文字是符號,而中國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看看這個地方,經上講的「而生想著」,你看那個想字,想字是下面一個心,心裡面有了相,你看一想就有相。我想一個人,心裡就有一個人的相;我想到前面那個馬路,馬路的相就現前。只要你有想,這個相就出來了。心是真的,相是假的,你把那個相拿掉,真心就現前。你看這個字顯示出智慧!心裡有個相,相是假的。我們常講思想,思是什麼?思是分別。你看,思,心上劃好多界限,田就是劃格子,心量就小了;格子拿掉,你的心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思」是劃界限,「想」是在打妄想,都不是真心。現在是某人的思想,我們佛法聽起來很好笑,某人的思想就是某人的妄想,虛妄分別、虛妄想像。思想,田字拿掉,相拿掉,真心就顯露了。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只要懂得,一看,你就開智慧、就明瞭了。

  他這裡的壞就是因為有了思想。所以佛法,我跟大家講,很多人不相信,還以為我騙人。學佛,讀佛經,決定不能用思想。為什麼?佛的言語、文字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你一思一想就把他的意思全變掉了。所以佛經要怎麼讀?老老實實的去讀。不懂?不懂,不要緊,不要去理會它。你就把心念成清淨心,一切妄念統統都念掉,經裡頭的意思自然就出來了。千萬不要:這個不懂,我要去研究研究它、想想它。愈研究愈糟糕,愈想愈差,它不是世間文字。世間人寫的文字是用思考寫出來的,我要想想怎麼寫。用思考寫出來的,你用思考可以理解它。佛菩薩所講的沒有思考,你用思考怎麼能懂得他的意思?決定不會懂得的。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你要相信,你會有成就;你要不相信,你去研究,你研究一輩子,也研究不出個道理出來。不思就得了,愈思就愈糟糕。所以這個地方著重這一句,「法愛」,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應當要把它捨掉。

  諸位再翻開看一百頁,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現前很迫切的一個大問題。大家都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修學淨土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剛剛在《華嚴經》上講過菩提心的樣子,菩提心相。過去我們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彌勒菩薩最後也說出十種心,都是菩提心的樣子。我們讀了這些經文會不會發?怕的是像剛才講生起法愛。生起法愛,你所發的這個心叫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怎樣才能發真實的菩提心?把那兩部經所講的,跟這一段合起來,你能夠體會到,真正菩提心就有點影子出來了。請看經文,在第一百頁第二行,從第二句,它當中空了一個字,從這個地方看起: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菩提心不應著。菩提心名不應著。無等等心不應著。無等等心名不應著。廣大心不應著。廣大心名不應著。何以故。是心非心。本性淨故。】

  我們就念到這一段。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們修學還是很難體會佛的意思。一會兒叫我們做,一會兒又不叫我們做,我們到底是做好,還是不做好?愈搞愈糊塗了。這是佛法的難處,佛法理解要透徹,《金剛經》上講「深解義趣」。你解得淺不行,要解得深,它的義理趣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得受用。這個地方告訴你,真正修菩薩道、修菩薩行,就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跟《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完全相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你看,一開端就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發了,可是不能心裡頭著一個發菩提心的念頭,你著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產生了障礙。同樣一個道理,我也遇到念佛的同修,他說念了很多年,他就要求一個一心不亂,念了很多年都得不到一心不亂,於是他念佛懷疑了。他說,我很用功,不是不用功,天天在念,就是得不到一心不亂。來問我,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這一輩子都不會得一心不亂。他說:為什麼?因為你有一個得一心不亂的念頭在,這一個念頭就把你一心不亂障礙住了。怎樣求得一心不亂?把求一心不亂這個念頭也丟掉,自然就得一心!道理就在此地,跟這裡講的是一個意思。

  你發菩提心,昨天我們講的這段經文(在圖書館講的),海雲比丘教給善財童子發心十一種樣子。這十一種樣子,你去做就好了,你可不能執著。別說十一條,執著一條,就不是真的菩提心。叫你樣樣都去做,樣樣都不執著,這個道理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什麼?沒有執著;而生其心,是我樣樣都做。海雲菩薩講的十一條,我都做到,都應用在生活上。彌勒菩薩講的十心,我也做到了。自自然然都做到了,但是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是真正發心。發心著相,不是真正發心,那是世間的好人。我們現在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是世間法,你不能出離三界六道,為什麼?著相。我是好人,我做好事,都著相。由此可知,發菩提心,著相,也是世間的好人好事。你在這個世間法裡將來得福報,所謂善有善報,一定得善果的。可是怎麼樣?出不了三界,未必能往生,要懂這個道理。

  真正要出三界了生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可以圓滿成佛,佛經裡頭甚深義趣你就不能不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身心清淨、一塵不染。為一切眾生做事,好事情,好事情要不要做?隨緣做。像我們這兩個道場,我們兩個道場,大家為什麼這麼自在?每天工作很辛勞,但是一點壓力都沒有,這就跟世間一般人不一樣了。我們很努力、很勤奮的在工作,身心都沒有壓力,那就是我們的做法如法,跟佛的教誨相應。我們這個錢財來自於十方,多,多做,少就少做,沒就不做,這多自在!我一定一個月要做多少,那不累死了嗎?沒有錢到處去求人,求人是真難,求人這個事情很可憐,我們不可以做。所以一切隨緣不攀緣,你就做得自在了。雖然很忙碌,剛才講了,像圓一樣,輪轉得很快,在那裡轉動,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不動的、永遠沒有絲毫壓力,你的生活才自在、才美滿、才快樂。所以這個地方特別提出來,不應著菩提心名,不應著菩提心。

  下面說,『菩提心名不應著,無等等心不應著,無等等心名不應著,廣大心不應著,廣大心名不應著』,這個不必一句句詳細解釋。下面說,『何以故』,為什麼?『是心非心,本性淨故』。「是心非心」,三心不可得,心的相有,心的作用有,心的體沒有,體不可得。所以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本性淨故」,這與本性淨相應,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也就是真實智慧圓滿現前的現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