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一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檔名:09-028-0011

  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九十四面,看下面阿拉伯的數字九十四面,從第一行看起。

  這一段是講法師說法的辯才。佛家說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這點我想許多老同修都知道的。佛門裡面的稱呼,除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四種一定是出家人,受過大戒的人。其他的稱呼,像和尚、阿闍黎、法師都是一般的稱呼,在家人都可以稱,不一定是出家人。和尚是印度梵語音譯的,他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直接教導我的這個人,那就是我的和尚。所以它是個普通名詞。因此我們跟什麼人學法,接受某個人指導,這個人就是我的和尚,所以不一定是在家、出家。像我過去學佛,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在佛門裡面講,他就是我的和尚,這是親教師。法師,凡是以佛法自己修學、教導別人,都稱之為法師。這是一種通稱,這是佛門的常識,我們應當要知道。說法能夠說的相應,我們也常常講,決定不是自己的能力,是得三寶加持,一定有感應。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佛在經上也是這麼說法的。大家看經文,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文前面一句是:

  【善現。知諸所念。便告舍利子言。】

  這是佛告訴舍利弗尊者,『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尊者。

  【諸佛弟子所說法教。當知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諸佛宣說法要。彼承佛教。精勤修學。便能證得諸法實性。由是有所宣說。皆與法性能不相違。故佛所言。如燈傳照。我當承佛威神加被。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非以自慧辯才之力。】

  這句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凡是說法之人,無論是出家在家,只要他以真誠之心,就能夠獲得感應。如果這裡面夾雜一絲毫名聞利養、個人的利益,那就得不到感應,就得不到諸佛的加持,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特別是發心想弘法利生,有一些人問我,講經要具備些什麼條件?條件是有,跟世間法裡面不相同,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這個條件最重要。你說學歷,學歷不重要,經驗也不重要,年齡亦不重要,都不是重要的事情。

  四十年前我在台中求學,那個時候李炳南老居士開了一個經學班,就是專門訓練講經的人才,他找了二十多個學生,我也是其中之一。這個班上的同學們,大概一大半(總有三分之二)是小學程度。我參加那個班,我是初中程度。所以我們小學、初中程度大概就佔了恐怕五分之四,念過高中的只有一、二個人,好像念過大學的只有一個人,我們是這麼一個班。年齡最大的,林看治老居士六十歲,女眾。六十歲,小學畢業,也能講經說法,講得還挺好的,法緣很勝。林看治老居士活了九十多歲,念佛往生的。

  由此可知,這個問題就在你是不是發真誠之心。自己深受佛法殊勝的利益,真正肯發心出來幹,認真努力學習,沒有不成就的。你的成就,就是此地經上所講的,佛力加持。特別是淨宗法門,你要發心講《彌陀經》,發心講《無量壽經》,不僅是阿彌陀佛加持你,所有一切諸佛統統加持你,很不可思議,而法緣的殊勝,也不是修學弘揚其他法門所能夠相比的。這在四十年當中我們在道場、在各地講經說法所觀察到的,正如經所說,可見得佛沒有妄語,句句話都是真實。

  今天我在講台上,看到有兩張字條,這一位同修問:「若已經造重惡,要如何才能消除業障?單靠佛前拜懺有效嗎?還是束手等待惡報?」我把它念掉,給大家總答覆,與我們這部經都有關係。

  這一位同修問的,他說「他以前想出家,在佛前發了毒誓,說今生絕不結婚,若結婚便墮三惡道,永無出期。可是弟子現在不想出家,想結婚,做在家居士,這個毒誓可以取消嗎?」這是他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他說「我講念佛不夾雜、不間斷,供佛的供養偈可以不念,直接一直不斷念佛嗎?包括三餐吃飯時,可以不念供養偈,只念佛號嗎?」可以的。「為了不夾雜、不間斷,拜天的時候可以不念天神名號,直接念佛嗎?」你說可不可以?你自己想想看。

  學佛就像過去倓虛老法師所講的,學佛是學做個明白人,學佛是學做一個有智慧的人,般若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學佛不能學成個糊塗人,那就錯了。佛門裡面沒有人叫你發毒誓,發毒誓的哪裡是佛?佛家大慈大悲,那個誓是你自己發的,你看看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當然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佛菩薩不會管你這個事情,這個不要放在心上,認真學佛就好。出家是佛弟子,在家也是佛弟子,對佛法、對眾生同樣有好的貢獻。

  如果要想懺罪,最有效的方法是發心講經說法。過去我們在台中,李老師看到學生當中有命相很薄的(一般都能看得出來),沒有福報的、短命的,李老師都勸他發心出來學講經,講經的功德最大,轉變業報效果非常殊勝。他的話是真的。如果自己不能講經,也有第二個辦法,請法師講經。不能常常做,一年做一次,看自己的力量。如果自己有力量,請一個法師,我們借一個道場、租一個道場,請法師講一部經。這部經短,一個星期;長,一、二個月。你請法師講經,那個功德跟法師沒有兩樣,這是一個辦法。自己不講經,請人家來代講,這個可以。等於說你辦學校當校長不教書,你請好的教員來替你教書,這個功德是你自己的,這是一個辦法。

  如果沒有這個力量的話,我請法師講一天經,大概這個是一般人都能夠做得到的。我們租借一個場所,請一位法師,供養他一點,請他講一天,這個功德都很大,要有人會做。當然最好的是自己,但自己也真的必須要具有相當的條件、緣分。但是禮請法師、居士來講經,這個比較容易,這個消業障比拜懺的效果大得太多了。你要知道,你發起講經不但聽眾得利益,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這個道場許多鬼神在這裡聞法,他們都得利益,對你都生尊敬、感激之心,這就替你消除業障。

  所以消業障的方法很多,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拜懺有沒有效果?那要看你怎麼個拜法,你真正懺悔就有效果。真正懺悔不是把那個懺悔的文字念一念就行,那個沒有用,一定要依教修行,改過自新,就有用處,那是真懺悔。懺悔文念了之後做不到,那個沒用處。所以一定要依照經文發願,依照經文真正懺除業障,這就有效果。如果說束手等待果報,那是愚人,那個不是佛弟子。佛弟子一定有方法把這個惡報將它避免過去。惡報要把它消滅掉是不可能,這在理上講不通的,惡因一定有惡報。如何能夠避免?我把惡緣斷掉,你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也就是說我們修善斷惡,我善緣成熟,惡的緣這一生當中沒有,將來受果報,善報先提前,惡報就退後。善裡頭最善的就是念佛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所有一切惡報都沒有了。

  大家聽了這個話,不要產生誤會,「都沒有了」,這個沒有是暫時的沒有,不是真的沒有。那怎麼辦?將來你到十方世界弘法利生,這個果報還會現前;雖現前,你已經得自在,所以你受那個果報就不會痛苦。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他也曾經天天托缽托不到,沒人供養他,三個月馬麥之報;孔老夫子在陳絕糧,那都是惡的果報現前。但是他知道這個果報,過去是什麼因造成的,所以他很歡喜接受,沒有苦惱。由此可知,業因果報是定律,不能避免,也不能抵消。我過去造惡,現在造善,可以能抵消,沒這個道理,不能抵消。所以佛法講緣生,他為什麼不講因,講緣?緣是樞紐,可以轉變;因不能轉變。但是因沒有緣,決定不會起現行,也就是這個報不能現前,必須要有緣。你過去造的有惡因,現在繼續不斷造惡,就是惡緣,那這個果報就很快現前。所以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如何趨吉避凶,你就懂得了。

  念佛,確確實實一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的功夫容易成就。這位同學問,這三餐飯念供養咒可以不念嗎?可以。我三餐飯都是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我教大家的那個十念法,一天修九次,三餐飯就是三次;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就四次;早晨起來一次,晚上睡覺之前一次,一天修九次,時間很短,但是很有效果。吃飯的時候,合掌心裡頭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佛號。所以我沒有念供養咒,我念十聲佛號。但是拜天不行,為什麼?這是跟別人打交道,打交道是禮尚往來。我要跟一個朋友打交道,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知道我叫誰?你一定要叫他的名字,他才曉得叫他,所以這是禮節。你拜天神一定要念天神的名字,念了天神的名字,可以勸天神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好,天神也被你度了,他也會感謝你,所以這樣才好。你不叫他的名字,他知道你叫誰?所以這是一般的禮節要懂。

  修學如法都能夠得三寶加持,但是經文後面這一段幾句話非常重要。『諸佛宣說法要,彼承佛教』,這個「彼」是指我們,我們接受佛的教誨,佛對我們的教誨就是經典。所以展開經卷,就如同面對佛菩薩,聽他的教誨。他說得很多,不一定我們完全能夠聽懂,也不一定我們完全能夠理解,這個不要緊,你能夠聽懂一句,你能夠明瞭一句,終生依教奉行,你就得利益。佛說得多,他是要應各種不同的根機。我們每一個人根機不一樣,有人從這一句明白了,有人從那一段開悟了。這才曉得,佛所說法是一切根機他都顧到,我們接受佛法的不一定在哪一句、哪一段裡頭開悟了,等於說明白了。

  明白之後要『精勤修學』。「精勤修學」這四個字是祕訣。什麼叫精?一門深入。不夾雜才精,夾雜就不精。所以最要緊的是一門深入,決定不能搞得太多、太雜了。雜修是吃力不討好;專修,決定能夠得到事半功倍之效,利益非常殊勝明顯。勤就是不間斷,精就是不夾雜,你看給你講得很清楚!修是把我們的毛病習氣改正過來叫做修,修是修正。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學習過佛菩薩的生活,學習做佛菩薩的工作,使我們現前的生活、工作都變成菩薩道、菩薩行,自己就成菩薩了。

  所以底下講,『便能證得諸法實性』。這一句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你能夠證實宇宙人生的真相。實性、實相都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性是從體性上說的,一切諸法的本體、理體、道理,你就能夠證得,這是一般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見了性,你所有一切的言說,一定跟你所證的道理相應,你所講的跟諸佛菩薩所講的沒有兩樣。諸佛菩薩講經說法,就是依據這個理論來說,親證的。這個道理你也見到了,那你講的跟佛講的當然不會有兩樣。這樣一來展開經卷,看到佛所講的正是自己所講的,這叫做相應,這叫做『如燈傳照』。

  『我當承佛威神加被』,諸佛加持是說的這個。由此可知,如果不見性,你就不能得一切諸佛的加持。這是個難事,我們幾時才能見性?但是,如果你要能發一個狠心,像古人講拼命去幹,捨棄生命也不在乎,也不惋惜它,你能做得到。怎麼個做法?《金剛經》上講的四相,你能拼命把四相捨掉,你就見性,你就見到諸法實性。這個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捨掉一條,其他三條都捨掉了,大多數的學人,從我相下手,破我相,也就是破我執。

  我們要曉得,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差別在哪裡?你先把這個原理搞清楚。法界原本是一真,所以叫真。從這個真的,現在變成虛妄的,虛妄的是什麼?十法界是虛妄的,十法界不是真的。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跟我們講得很妙,「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意思就是說,六道、十法界是夢中的境界,那就不是真的。我們今天墮落在這個裡面,為什麼會墮落的?佛說了,在《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執著」。經上講得很簡單,「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圓滿的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個個都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句話把事實真相說破了。我們為什麼不能證得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把諸法實性障礙住,見不到自性,毛病出在這個地方。

  六道怎麼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你明白這個道理,我於一切法,對人、對事、對物,我統統不執著,你能夠一切不執著,你就出了六道輪迴。雖不執著,還有分別,所以六道出去了,後面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有四聖法界。四聖從哪裡來?分別來的。如果你在一切都不分別,四聖沒有了,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這是華嚴境界。維摩居士講的「入不二法門」,也是說這個境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四十一個階級,《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是在一真法界,都是超越了十法界。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妄想沒有斷乾淨。所以,有妄想就在一真法界裡產生這麼多的差別;有分別就糟糕了,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有執著,十法界裡頭變成六道輪迴。

  佛在經上把這個事實真相都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怎樣能夠超越?那就完全看自己了。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你就成佛了。所以你們提的這些問題,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常講,講的都是老實話,凡是提出一大堆問題的都是不老實。老實人哪有問題?老實人沒有問題,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問題都沒有。有問題就是你還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就不老實。老實念佛不容易,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阿彌陀佛,就叫做老實念佛。千萬不要誤會,我很老實!天天打妄想,還很老實?

  所以這個裡面與法性相應,這一句話非常重要。能與法性相應的,實在講並不多見,我們也做不到。我們今天得佛力加持,完全憑一點誠懇的念頭,真的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是印光老法師講的。我們今天只沾到這個邊緣,沒有見性。這部經上講的是見性,見性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看《華嚴》,《華嚴》會上這些菩薩們講經說法是這個境界。我們再繼續看底下這段文。這是我們要懂得,講經說法一定要靠佛力加持,絕不是自己有智慧辯才,這是我們要明瞭的。下面說:

  【所以者何。】

  這是提起一個疑問,為什麼?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非諸聲聞獨覺境界。】

  『聲聞』是阿羅漢,『獨覺』是辟支佛,我們中國人習慣把它稱作小乘、中乘,菩薩稱大乘。這些人雖然沒有菩薩的智慧,但是他們確確實實證得了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作無上正等正覺,他們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這裡說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是要正等正覺的菩薩才能證得。聲聞、緣覺雖是正覺,他也沒分,不是他們的境界,當然就要靠佛力加持。阿羅漢、辟支佛講經說法還要靠佛加持,何況我們凡夫?我們離開諸佛菩薩,離開祖師大德,我們能講什麼?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善現白佛言。此中何法名為菩薩摩訶薩。復有何法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這個問得好!『善現』,實在講是代我們問的,問的這個意思就是什麼叫菩薩?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多?下面說:

  【世尊。我不見有法可名菩薩摩訶薩。亦不見有法可名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不見有。云何令我為諸菩薩宣說。】

  善現就是須菩提尊者。須菩提是梵語音譯的,善現是意譯的,他的意思叫善現,解空第一,對佛講的空義,他非常了解,透徹的明瞭。他提出這個問題,與法性、真實智慧很相應,雖有名,但是絕不執著這些名相,就是《金剛經》上不斷重複的說,「即非」、「是名」。菩薩摩訶薩即非菩薩摩訶薩,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他這個地方講的這一段意思,就是《金剛經》這種方式,他真的懂得。說法不著說法之相,聞法不著聞法之相,正是《起信論》裡面所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就能與自性相應。離即同時,不是分成兩截的,兩截你就落空,你就錯誤,它不是兩截,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所以離即是同時,這個才叫一真,才叫入不二法門。我們凡夫最困難的就是沒辦法同時,離就不是即,即就不離,這個麻煩就大了,所謂是凡夫著有、二乘著空,都著在一邊。菩薩聰明,二邊不著,離即同時,這個就妙,所謂真空妙有。空有不二,才叫真空妙有。真空的相就是妙有,妙有的體就是真空,體相不二,空有一如,講的是這個道理。他這一番話說了,我們看看佛說些什麼:

  【佛言。善現。】

  此地這個『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先叫著他的名字。經典上有個規矩,凡是叫著名字,下面的話就很重要,因為叫著名字是提醒他,意思要叫他注意聽。

  【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此之二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佛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我們修學、讀經、聞法,能不能得真實義,關鍵就在此地。你看,開經偈我們天天念,「願解如來真實義」,有幾個人真的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在這裡看到善現解如來真實義,這段文很有味道。『菩薩摩訶薩』,這是個名而已,名是假名。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可以體會,你不能分別,你不能執著。一分別,一執著,你就錯了;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能體會得。佛說法的這個義趣你真正明白了,恍然大悟,豁然開竅,就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今天聽經聽了很多,聽了多少年也不開悟,不但不開悟,愈聽愈迷惑。為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就是你聽經的時候執著,執著言說相,執著名字相,還在裡頭打妄想,糟糕不糟糕?這個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佛講一切經,一切名相術語統是假名,都不能執著,都不可以分別,不是此地說的這兩樁事,每一樁事情都是如此;並不是這兩樁事情不可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皆不可得。所以《金剛般若》是《般若經》的綱要,裡面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夢幻泡影是假的,不是真的,夢幻泡影決定不可得。所以樣樣都不可得。如果你要知道一切法樣樣都不可得,你那個得失的念頭就沒有了;得失念頭打掉了,你的煩惱就去掉百分之九十。你想想看,你多自在,你多快樂!你天天患得患失,不曉得得失是一場空,等於零。這是講你錯用了心,你白操心了。這是佛菩薩眼光裡頭看到,叫可憐憫者,眾生真可憐。

  佛為什麼要講經說法?這裡也講得很清楚,『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有想等想」是指誰?指有妄想分別執著的這些眾生,對這些眾生不能不假設這些名詞、這些術語,用這些假的東西誘導他,希望他在這個假的東西能夠領會真實。這是佛說法的意義,這是佛說法的用心。假如你執著這些名相術語,那佛真是要喊冤枉。他本來用這個東西來誘導你出離迷關的,哪裡知道你又被佛法迷住了,你已經被世法迷得很可憐,現在鑽到佛法裡被佛法迷了,佛自然要掉眼淚。這個就是常說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這樣我們才真正明瞭,大經大論上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個話說得有道理。這個慧是世間聰明才智,讀佛經不解佛義。為什麼不解佛義?他執著裡面的法相名詞,執著言說文字,他不知道佛說法跟世間人說法完全不相同,佛經的文字跟世間的文字也完全不相同。不相同的處所,就是佛經的言說文字,決定不能分別,決定不能執著,你才能夠體會它的意思。一起分別執著就錯了,再去研究研究,那錯得就愈離譜,這是佛法跟世法不同之處。後面這一段,世尊又特別叮嚀、囑咐。

  【諸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應正修學。】

  這段話重要,佛教給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修學大乘佛法,你要懂得。你真正想修學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自性真實智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自性本具真實智慧,你要想把這個智慧能托出來,你就要懂得於一切法(這個一切法是世間法、佛法都包括在裡頭),要知道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名都是假的。佛法沒傳到中國來,古代中國的老子他就懂得。你們看《老子》第一句話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明假的,他懂得不是真的。言說是假的,名相是假的,「道可道」是言說是假的,「名可名」是名相是假的。常,常是真的,無常是假的。

  『名假,法假』,「名假」,我們要用法相宗的話來說,名是抽象的,是不相應行法裡面的;「法假」,法假是因緣所生的,沒有自性,緣生之法。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性,就是它沒有自體,所以法是假的,你不能執著。無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要以為有所得,沒有,假的。『教授假』,我們向善知識求法,善知識很熱心教導我們,我們在那裡修學成就了,教授也是假的。那個教授的事有沒有?有,名也有、法也有、教授也有,但是要曉得,這些東西全是因緣生的,全是緣生法,全是緣起性空,全是了不可得。所以你可以用它,你不能執著它;換句話說,你可以自在去受用,你不可以說我要得到它,那就錯了。為什麼?你得不到,它沒有自性,你怎麼能得到。

  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說過,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切法,我們希望能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我使用,就很自在,就很快樂。所有權是擁有,自己的,那是個錯誤觀念,這裡有這個意思。一切法你可以使用,你可以用得很快樂,決定不能執著「這是我的,這是我所有的」,你就錯了。在這個裡面離我、離我所,一切法受用自在,那真的叫快樂無比。好比我們出去旅行,住在旅館裡面,旅館我住在這個地方,我有使用權,我在這裡住得很舒服、很開心。旅館裡面哪個地方壞了,不關我的事,老闆他有所有權,他去操心,我不操心。我這個房間住得不舒服再換一個,就是我們要作客,不要作主,要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你就得大自在。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也在此地,凡夫樣樣都要所有權,菩薩決定不要所有權,菩薩一定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所以他能得大自在。教授也假,事確實是有,決定不能夠執著。『應正修學』,不要搞錯了,這一點很要緊、很要緊。

  向下這些經文不難懂,諸位自己可以看看,可以細看,都能得受用。再看下面一段,有一段重要的開示。在第九十六面第二行,末尾的這一段,它當中有個空字,就是空字下面這一段。這段不長,我念一念:

  【菩薩般若二名。】

  說這兩個名詞。

  【不見在有為界中。亦不見在無為界中。】

  這個『見』在此地應該念「現」,古時候見跟現用一個字,「見」就是顯現出來。不顯現在有為界中,亦不顯現在無為界中。

  【何以故。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不起分別。無異分別。住無分別修一切法。唯正勤求一切智智。】

  這一段開示要緊。我們學佛求的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大乘佛法修學的目標,學佛就是求這個。這句話翻成中文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在現代為了說法方便起見,無上正等正覺,人聽了很含糊,意思搞不清楚。所以我們把這個言語變一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說法大家概念比較清楚,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智慧就不能解決問題,佛法求的是智慧。智慧要怎麼求?《大般若經》裡就是這一個目標,教給我們求智慧的方法。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有許多精彩的開示,我們在這裡面選的,選的是最精彩的。這個本子是前清初年葛彗居士,從六百卷裡面選出來的,這是節要,節錄下來的。節錄得好,你看他節錄的經文,是哪一卷、哪一品裡面,他都寫得很清楚,讓你可以跟全經去對照。我們這一次在此地跟諸位同修研究,我們在他精選裡面再精選段落,是選出最精彩的、最重要的開示,我們來學習。希望我們能用短的時間,收到最好的效果。這一段就很精彩。

  菩薩、般若這兩個名詞,不現在有為界中,有為界就是眾生法界,無為界是諸佛法界,眾生法界跟佛法界裡面都沒有。我們聽到這個說法,當然有疑惑。下面佛給我們解答,『何以故』,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不起分別』。底下有,『無異分別』,這就是二邊不住。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所以有為、無為裡面都不現。這道理在此地,事實真相如是,所謂是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離開二邊,佛又說個中道,中道是不得已勉強說的,你要執著有個中道,你就又錯了。執著有個中道,二邊就變成一邊,你還是落在二邊。所以告訴你二邊脫離了,中道也沒有,那就是不落有為,也不著無為,這叫做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你們會嗎?要會,那就很了不起。在哪些地方會?在穿衣,你穿衣能不能不落有為,也不著無為;在吃飯,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才知道佛菩薩過的生活,跟我們過的生活沒有兩樣。

  沒有兩樣是什麼?從形式上來講沒有兩樣。我們穿衣、吃飯,他也穿衣、吃飯;我們工作,他也工作;我們應酬,他也應酬,可是在受用上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個受用是有苦、有樂,就是有苦樂憂喜捨,我們落在這個裡面,而他苦樂憂喜捨完全沒有。完全沒有,他事上有,事上也穿衣、吃飯、工作、應酬,他不落空,他不著空;心裡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不見在有為界中,也不見在無為界中」,這叫做修行般若波羅蜜多,這是菩薩的生活。特別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的生活,他們過的是這個日子。自在隨緣,快樂無比,這是離苦得樂。隨緣就是什麼都好,你才自在。攀緣是什麼?樣樣動腦筋去想一想,那就糟了,你就落在有為裡頭。什麼都不想的話,你就落在無為裡頭。你想怎麼辦?如何才做到不落有為,也不落無為,這就是真實智慧了。事上樣樣隨緣,理上一塵不染。

  所以他這裡講,『不起分別,無異分別,住無分別,修一切法』,這四句很重要。我們能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對人對事對物,「不起分別,無異分別」,心裡面決定不能有分別執著,但是在事相上表現的有分別執著,這就是無異分別,無異於凡夫,理事二邊都顧到了。佛法、世法是一法,不是二法,是不能分割的。如果你說一切都不分別,人家問你,你姓什麼?沒有分別,這糟糕不糟糕。你對男女老少什麼都不分別,你還能活嗎?你不能活。所以事上要分別,心裡頭沒有分別,這就對了。佛菩薩要是一切都不分別,還能講經說法嗎?給我們講經說法,那就要分別。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不打妄想,你怎麼能講經說法?所以他給我們表現的,他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實際上他沒有,只是表現在外面有,裡面沒有。我們是外面、裡面真有,統統都有,壞就壞在這裡,壞在這個地方。聲聞、緣覺他們這些人是裡外都沒有,我們凡夫是裡外都有,所以都偏在一邊。裡外都有,著有這一邊;裡外都沒有,著空這一邊。著空,他雖然有自受用,他不能利益眾生,他不能度眾生。所以菩薩高明是外面跟眾生和光同塵,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這麼生活,這樣過日子。這樣過日子,給諸位說,長生不老。外面跟大家一樣,裡面乾乾淨淨。

  人為什麼會老?諺語說得很有道理,「憂能使人老」。你心裡頭有煩惱、有憂慮,你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情,這個東西逼著你衰老了。你要能統統放下,一塵不染,你就很不容易衰老。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真正學佛,不老、不病、不死,這是真的。往生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見到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走,這個臭皮囊不要、丟掉了,活著走的,不是死了以後才往生。死了以後就不得了,麻煩大了,就搞輪迴去了。所以往生是不死。這是佛法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有緣遇到,你能夠抓住這個機緣,你這一生當中就成就了。所以這四句話要緊,我們在生活當中怎樣能把它用上,「於一切法不起分別,無異分別」。

  『住無分別,修一切法』。「住無分別」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修一切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應當怎麼樣作法?如理如法,那叫修。把我們錯誤的作法統統修正過來,所謂是入境隨俗,在中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我們要跟大家一樣;到外國要遵守外國的法令規章,要學外國人的生活方式,我們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才能和睦共處,這裡頭沒有隔閡,沒有意見。所以修就重要,修是隨時要修。修一切法,不住空;住無分別,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

  『唯正勤求一切智智』,唯獨我們所追求的,就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也就是通常一般大乘經上講的「一切種智」。這裡頭是兩個智,兩個智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後得智;一個智是實智,一個是權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實智,無所不知是權智,權巧方便。也就是在對人對事對物,應用上來講是無所不知,不用的時候是無知。你心地清淨,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無知,可是對人對事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這個一切智智的兩個智是這個意思,一個是講實智,一個是講權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