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般若經綱要  (第五集)  1997/2  台灣台北華藏講堂  檔名:09-028-0005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面,從第三行看起:

  【次答從此間沒。當生何處者。舍利子。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我們今天看這一段。這一段很重要,說明我們修學一定要與般若相應。當然與般若相應是一樁難事,雖然難,並不是辦不到。諺語當中常講,「求人難,登天難」。實在講,要依靠外緣困難就多了,而佛法的修學,完全從內心裡面自發的,換句話說,真正肯發心就不難,沒有一樁是做不到的。所以要緊的是發心,尤其發心要與般若相應。般若是什麼?簡單的講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怎麼叫究竟、怎麼叫圓滿?還是不容易體會。而一部《大般若》所說的,分量太多了。所以古大德知道般若重要,是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分量雖多又不能不修,於是在《般若經》裡面採取它一分,《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卷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由於在唐朝時候,禪宗的五祖忍和尚提倡這個本子,而禪宗著名的六祖能大師就在這一卷經裡面開悟的,由於這樣的因緣,《金剛般若》在中國就普遍的流通。

  在一切經裡面,可以說知名度最高,沒有超過《金剛經》的。有很多人甚至於沒聽說《彌陀經》,他知道有一部《金剛經》。而《金剛般若》也確實可以代表六百卷,古德稱為六百卷的綱要,這個話沒錯。更精簡的就是《心經》,《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也是全部《般若》的精華之所在。讀誦的人多,佛門不論是哪一個宗派,朝暮課誦裡面有許多採取《般若心經》。這都顯示出對《般若》的重視。雖然重視,而實際上我們沒有得到受用。原因在哪裡?我們認真追究就能發現,我們對它沒能夠充分的了解,所謂不解其義,雖然讀誦還是得不到利益。我們的生活修持怎麼能跟般若相應?與般若不相應,就如同這部經上所說的,就是這一段經裡面所講的,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很難超越六道。與般若如果不相應,大多數都是生到天道,這是講你修行功夫好的;如果修行功夫不好,果報在三途,哪裡會有天道?天道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層天。

  由此可知,怎樣與般若相應你一定要懂得,般若是教你離相。《般若心經》最後的一句,可以說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的總結,「無智亦無得」。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深,如果我們用《金剛經》的經文簡單來說明,「無智」就是三心不可得,這個心起作用是智;「無得」就是所有一切境緣不可得。《金剛經》也是把它總結出「諸法緣生」。凡是緣生都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換句話說,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可是這些話我們聽到好像是明白了,這些經文我們好像也看懂了,其實差得很遠。如果真的懂得了,那就恭喜你,你真的看破了。《金剛經》末後那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有為法包括佛法,世法、佛法都是有為法。佛法也是緣生的,所以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捨是放下。

  捨、放下不是說不要了,不要怎麼行?我們凡夫必須依賴這個修學。我們又要依靠它、又要放下它,這個怎麼個做法?這就是智慧。在生活上,在事相上,我們要依靠它,可是在心境上,你決定不能夠執著它。如果你於一切法生起分別執著,那你與般若波羅蜜就不相應了,這個道理大經裡面說得很多。道理究竟在哪裡?我們一定要曉得六道、十法界是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你有妄想,妄想就是分別,就將一真法界變質了,變成了十法界;如果你在一切法裡面有執著,那就在十法界裡頭變現出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六道輪迴是執著造成的;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分別變現出來的。所以佛教給我們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不用這些東西,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就恢復到一真法界,這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不相應的人搞六道輪迴,相應的人生諸佛國土,佛在此地所講的。這個話要緊!

  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做?我們穿衣吃飯、工作應酬與世間人沒有兩樣。你在這個世間從事某一個行業,你在這個行業裡面就認真努力的去做,如同《華嚴經》上五十三參一樣。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位菩薩,示現作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把他們各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工作應酬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作一個好榜樣,世間法圓滿了。要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社會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各種行業圓滿成功的人物,他來給我們作示範。可是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此地,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他們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相應,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也都相應,穿衣吃飯點點滴滴沒有一樁不相應的,所以那叫過菩薩的生活。這個相應是什麼?就是他完全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讀經、研教要在這個地方著眼,我們就得受用。事要做,要做得很認真、很圓滿,決定不能著相。正如同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教給我們的,學般若是什麼?就學心裡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與般若就相應。你看心地清淨、不染,若無其事,不著有;可是一切工作又那麼認真努力去做,他不著空。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就相應。由此可知,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有沒有妨礙?沒有,在《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有障礙的法界就是十法界,而障礙最嚴重的就是六道,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學習,要認真的修行,修什麼?就是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放下,這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果然相應,那就像此地經上所講的,『從此處沒,生餘佛土』。

  人在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六道凡夫是受業力的支配。佛在經上說明,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佛以四個字把這個真相說明了,「人生酬業」。你過去世造的業,酬業就是你是受果報的。你過去生中造的善業,你現在就享福,就是善報。你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你現在就要受罪,你就要受苦受難,這是惡報。人生幹什麼?就是幹這個,這是佛四個字把人生說穿了。除了這些造業受報的一類眾生之外,還有一類眾生不是受報來的,那是十方世界諸佛菩薩、阿羅漢,他們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度化眾生的,這些人我們常講乘願再來,他是願力。換句話說,不管是業力也好、願力也好,總而言之,都叫緣生。因緣聚會的時候就現相,緣盡這個相就滅了,我們世間人稱之為生死,生是緣聚,死就是緣盡,緣就散了。這是事實真相。散了之後就等待底下一個緣,這些事情《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得很詳細。大致凡夫都是搞六道,他的緣都在六道,因為他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離開是非人我,沒有離開貪瞋痴慢,總在六道裡面打滾,不容易出離。而諸佛菩薩緣盡,就跟此地講的,哪一個世界緣熟了,他就到哪個世界去應化去了,他們隨緣而不攀緣。凡夫是攀緣而不肯隨緣,錯就錯在此地。隨緣沒有成見,攀緣有成見。我們看到這些菩薩,這些是依般若波羅蜜修學的菩薩。這個地方「沒」,就是我們一般講這個地方化緣盡了,盡了之後他不會墮六道,他也不會墮十法界。雖然六道跟十法界是他的舞台、是他表演的場所,但是他不住在舞台上,《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從此處沒,生餘佛土。」

  在一切諸佛土裡面,世尊與十方一切諸佛偏讚西方佛土。這個意義很深!為什麼諸佛如來不讚歎其他的佛土?你在這裡就應當明瞭,其他的佛土一定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你才能往生。換句話說,一定要真正做到空有二邊不著,你就能往生一切諸佛剎土。你的功夫不到家,沒有到這個境界,你還是有執著,大致上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所以他方諸佛國土就沒有這個緣,我們一般人講沒分,沒分就是沒有緣分。可是西方淨土就不然,西方淨土,任何一個凡夫業障再重,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個法門才能普度,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普度。所以西方淨土它用這句名號來接引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的。可是它的條件,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淨念相繼」,願生淨土,這八個字就行了,這個就是條件。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那也是念念相繼,這個念頭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就是淨念相繼。所以念佛,這叫功夫。現在念佛的人很多,沒功夫。為什麼沒功夫?念這一句佛號,裡面夾雜妄想,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想東想西,這怎麼行?所以你夾雜妄想,你這個念不是淨念,你這個念叫什麼念?叫雜念,摻雜妄想叫雜念,雜念怎麼能相應?而且這個念斷斷續續,不是相繼。這個對於我們業障深重的人來講,念佛還是有很大的困難。困難裡面,我們要求方便。古來大德有許許多多的方法教導我們。

  清朝初年灌頂法師教給我們十念法,那就是方便。但是十念法一定要養成習慣,也符合淨念相繼這個標準。每天早晨起來,他都念佛;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也念佛。一生每一天從來沒有缺過一次,他也算是相繼,他也沒有中斷。平常養成這個習慣,到臨終就產生作用,因為《無量壽經》的十八願,臨命終時十念往生。咱們一生培養這個習慣就像練兵一樣,臨終時候十念是打仗就用上了,決定往生。只要你不懷疑,你願生淨土,那個十念就決定往生。所以不要看這十念時間很短,好像沒有什麼作用,作用可大了。但是你每一天一定要如法去做,要做到淨念,就是十念裡面不夾雜妄想,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十念裡面不夾雜妄想,比平常一般人做早課,做一個半鐘點裡面夾雜很多妄想,那個功德還要殊勝。因為他雖然時間長,他妄想多,並沒有功德;你這十念時間雖然很短,但是裡面沒有妄想,屬於淨念,那功德就大。這個是我們要懂得的。灌頂法師傳給我們的是一口氣叫一念,每一個人體力不相同,氣的長短不一樣,因此每一口氣念多少聲佛號不拘,隨你自己。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六個字也可以,念四個字也可以,一般真正想念佛求生的人只念四個字,蓮池大師這麼說的。也不必多,也不能少,每一天早晚念十口氣,一聲一聲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一句一句接著,裡面不夾雜一個妄想。這個法子好,關鍵就是要有恆心、要有耐心,每天早晚都做,一生不能缺課,成功與失敗就在此地。

  在好幾年前,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講經。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如果論宗教,我們很冷靜的觀察,信仰宗教的人在全世界是以回教徒最虔誠。回教徒每天有五次禮拜,無論他在做什麼工作,他到那個時間,他把工作放下,他就去做禮拜去了。他的禮拜時間很短,可是他們天天這麼做,做成習慣了,產生很大的力量。我看了之後,我說我們念佛人也可以採取這個辦法。所以我在那裡教大家一個十念法。我這個十念法跟慈雲法師的十念法不一樣。慈老的十念法是一口氣一念,只是早晚兩堂課,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句,十句大概一分鐘,你就念完了。十句裡面不夾雜一個妄想,容易辦到。但是要養成習慣,一天要做九次。每天要做九次,一次都不能夠缺的,你去養成這麼一個習慣,也能保證你往生,這一句佛號裡頭具足圓滿的信願行。

  九次的分配,是早晨起來面向西方合掌,洗完臉之後,一分鐘的時間,這不耽誤你,你工作再忙碌也不耽誤;晚上睡覺之前一次,這是早、晚兩次。三餐飯的時候,三次。吃早飯,我們平常出家人吃飯先念供養咒,我們不念供養咒,念阿彌陀佛,念十聲阿彌陀佛,誠誠懇懇的念,我相信會幫助你消化。三餐飯是三次,吃飯之前不要忘了念佛,念十聲佛號。再就是你工作,你上午上班、下班,上班之前要工作了先念十聲阿彌陀佛,工作完畢下班的時候念十聲阿彌陀佛;下午上下班,這樣一共就是九次。這個十句佛號會念得你心平氣和,時間短,只有一分鐘,工作再忙碌的人,這個方法對他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對他有一定的好處,讓他身心清淨,生活、工作都在恭敬當中去修學。

  願生淨土,你要發願求生淨土,必定得生。為什麼?這個方法符合第十八願的原則,十八願裡頭講的原理原則,我們跟它相應。每一天能夠九次,你一生當中不缺乏,也是淨念相繼。生到西方淨土,見到阿彌陀佛,你與般若波羅蜜多自然就相應了。所以「從此處沒,生餘佛土」,我們生西方淨土,這句話是非常重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你一定就得到了。為什麼?西方世界是圓證三不退,這是無比的殊勝。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給我們介紹十方諸佛剎土,都沒有說是有不退轉的,沒有說過,都是進進退退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所以是一生圓滿菩提,這是西方淨土無比的殊勝。你們想想看,我教你們這個方法是不是很容易修學?沒有困難!一天至少九次,當然是愈多愈好,無論做什麼事情,在做事之前先合掌念十聲阿彌陀佛。所以愈多愈好,最少不能少過九次,容易攝心,符合淨念相繼。

  下面這段經文。『在在生處』,這個裡面不是講世世生處,為什麼?世世已經沒有了,他已經超越,已經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換句話說,已經超越時空。這個「在在生處」,就是哪裡有緣哪裡示現,就是這個意思。『常得值遇諸佛世尊』,沒有不見佛的,沒有不遇佛的。見佛,當然『供養恭敬』,這是修福;『尊重讚歎』,這是修慧,福慧雙修。『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一直到成佛,『終不離佛』,因為這裡面含攝《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與波羅蜜多相應的。從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等覺就圓滿菩提,這是四十一個位次,所以有「乃至」這兩個字。說明菩薩在四十一個階級當中,在在都不離佛,像基督教裡面講的,神與你同在。我們唯一的方法,能夠爭取得到的,就是老實念佛,比什麼都重要,而且決定不能懷疑。

  景美華藏圖書館韓館長昨天往生。她在醫院這些時日,我每天都去看她,幫助她念佛。她所現的現象殊勝無比,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她病雖然那樣重(過去我們也曾經看過很多病人,病人在病重的時候境界現前,就跟《地藏經》上所說的一樣,冤親債主現前,見到這個人、見到那個人,所說的都是他已經過世這些家親眷屬。是不是真的?《地藏經》上說不是真的,那是冤家債主變那個樣子來誘惑你、來帶你去,去了之後就跟你算帳,麻煩就來了,我們常常見到的),而韓館長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次都沒有,這是第一個殊勝。第二個就是一直頭腦清楚,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問她有沒有問題?「絕不懷疑!」她說絕不懷疑。你有沒有念佛?「念佛!」很不可思議。

  三月一號的晚上,一號的中午我在吃午飯的時候,她教人打電話叫我趕快去,我就知道大概有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不知道她病危。我以為她想回圖書館找我商量,所以我趕去了。趕去之後,她就非常嚴重,呼吸都很困難,我們看情形不對,就在圖書館調了幾個同修來幫她助念,高聲助念。這是《飭終須知》裡面告訴我們,一個人這是關鍵的時候,你來生是作佛、是作菩薩,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墮三惡道,就在這一念之間。所以這個時候保持正念是比什麼都重要,關係他的將來,我們全心全力就幫助她這一點,而且高聲念佛提醒她,希望她跟著念佛,不要有其他的念頭生起來。醫院的醫生告訴她的兒子,說她現在很嚴重,大概只有兩個小時,所以我們念的聲音愈念愈大。

  到八點鐘的時候她清醒過來,一切都恢復得很平靜、很平穩。我們以為是一般的迴光返照,但是迴光返照的時間都不會很長。所以趁這個時候,問她有沒有什麼事情交代,跟她談談她這一生當中對佛法這些貢獻,這一點很重要,讓她生起信心。到晚上十點半的時候,她大聲叫,你們大家看,阿彌陀佛來了。大概有三、四分鐘,然後跟我說,阿彌陀佛走了。我聽了之後,我說大概阿彌陀佛來安慰妳。我說,妳現在念佛,比以前念佛應當更親切了。她說:「對!」妳見過阿彌陀佛,妳見過面了,妳以前只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妳沒有見過面,妳這次親眼見到的,那妳念得當然更懇切、更親切了。於是以後她精神都很好,我就跟她談她往生後續的這些事情,我們談了很多,談了兩個多小時。我問她,她第一句話就告訴我,「教學非常重要」,就是培養人才,佛法要後繼有人,佛法才能興旺。第二個,《華嚴經》是她啟請的,她要求我《華嚴經》一定要講圓滿,我也答應她。我們談了很多事,到第二天我把所談的內容寫出一共十二條。寫出之後,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我每一條念給她聽,她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念完十二條,我說,妳沒事了?她點頭,沒事了。她說:「我可以走了,我們珍重,一帆風順」,還說這些。

  可是說走,她又沒走。我說:「可能妳還走不了,也許阿彌陀佛留著妳,後續工作還是我們兩個人做,不能給我一個人」,她點點頭。她想到,她說:「如果我要好了的話,《華嚴經》我要給它做個易解。」我說,很好!她過去有《阿彌陀經》的易解。我說,對,應當把這個工作完成。所以在四號,四號的中午,她又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來看她,而且看到蓮花,所以我們想她往生沒問題了。而且就在四號的那一天上午,我想起一樁事情。她往生的時候,我們給她做佛事,我們出家人穿這個服裝不如法。黃海青、紅祖衣,這個不是佛教的。你們諸位常常讀經,經論裡頭沒有這種顏色,出家人穿染色衣。紅、黃、藍、白、黑叫五色,叫正色,染色衣是避免這五種正色。所以要穿染色衣才如法,我就打電話給悟道,我們道場出家的男眾二十五條衣統統做咖啡色的,不要做紅色的。我們這是先做,我們女眾人數多,以後女眾的衣也要做。女眾受戒,她們穿九條衣都是黃色的,不如法。

  我們要重新做,就邀請板橋僧服店,通知她。老闆娘晚上七點鐘來給我們每個人量衣服,我們希望這個衣服趕快做。她點頭,她說我知道。我們就很奇怪,妳怎麼知道?她說中午阿彌陀佛通知她,她見到阿彌陀佛,僧服店的老闆娘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通知她,告訴她圖書館有急事要妳趕工。所以她把所有的布料都準備好了,才到我們這裡來量。我們聽了這個話的時候,我說:「館長福報很大,她可能是西方極樂世界來的,她的事情阿彌陀佛替她安排了,那還有什麼話講!」所以我們很安慰,也生很大的信心,對於阿彌陀佛特別感到他的慈悲、親切,他來料理,他來照顧,這個不簡單!過去我們聽見有這些事情,是鬼神在照顧,通知這個訊息的,或者還有的是自己靈魂出竅去通知,替自己辦事情。從來沒有聽說阿彌陀佛替人辦事,沒有聽說過,頭一次。

  那邊有不少同修日夜發心念佛,我看到這個情形好,也許是館長的功德。所以館長五號,五號下午四點二十分往生的。我們有很明顯的感覺,她是斷氣就走了,不像一般人有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她是斷氣就走了,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但是我們還是依照《飭終須知》,給她念十二個小時。十二個小時當中,我們觀察她沒有一絲毫的變化,就像睡著一樣,氣色都沒有變,看不出她是個生病的人,非常的安詳。因為我們過去也曾經幫人助念,大概在八小時他的神識離開身體非常痛苦,他的表情有痛苦,能夠看得出來。她完全沒有,所以她走的時候,一嚥氣就走了,這些我們在旁邊仔細觀察,很明顯的能夠體會得到。她兩次見佛,一次見到蓮花,信心具足。古德常說,往生就是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到那邊作佛去了。她對我們淨宗三十年的護持,我們今天淨宗有這個局面,她一個人的功勞,無比的殊勝,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讀這段經文,她是「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所以她生病也是表演的,我去看她,我說:「妳是維摩示現,可是示現得可以了,我們都懂得了,不必再示現了」,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也許圖書館現在這個風氣就會延續下去,學習印光大師當年靈巖山的念佛堂,每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喜歡念佛的人都可以到那裡去念佛,那個地方念佛日夜不間斷。我們原本是想念四十九天,現在想想應當學印光法師的道場,這樣一直念下去。因為大家念得很歡喜,個個人念得法喜充滿,所以我就希望永遠念下去。我們跟印祖的道場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晚上有講經,講經等於講開示一樣。現在講經講《華嚴經》,講五十三參。《華嚴》,實在講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彭際清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所以《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淨土宗也把它看為本宗的大經。

  我們研究討論這部經,這一次重點是要落實在生活上,換句話說,一個念佛人應當怎麼過日子、怎樣生活?就在你現前的生活環境當中,無須要改變,你怎麼樣去轉這個境界?就在你現前工作崗位上,怎樣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我們要落實在這方面。這部經學到了,馬上就有用處,最終的目的是導歸淨土,這部經才真正得到大圓滿。講經的機緣非常難得,同修們如果有時間,不能錯過。大家再翻開七十九面,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念,第四行:

  【舍利子。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得四靜慮。及四無量。四無色定。於九等至。次第超越。順逆入出。自在遊戲。非諸聲聞獨覺等境。是菩薩於諸等至。方便善巧。次第超越。自在遊戲。然於其中無染無著。】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我們要學的。菩薩很多,菩薩修學的範圍也非常之廣,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裡世尊為我們舉一個例子說,『得四靜慮』就是四禪定,我們常講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靜慮」就是四禪,得四禪將來就生四禪天。『及四無量』,「四無量」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是生色界天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如果你有定功,沒有慈悲喜捨,你還是不能生;有慈悲喜捨,沒有定功也不能生,所以這是生色界天最重要的條件。這是一段,這是講的色界天。

  下面是『四無色定』,這一句是講四空天,得這四種定就生四空天。『於九等至』,「九等至」就是九次第定,《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阿羅漢所證得的,這是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到十法界的聲聞法界,或者是緣覺法界,大概都是這樣的功夫。「等至」也是禪定的意思,等是平等,至是到達,第九定。『次第超越』,按著這個順序: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我們常講四禪八定,再往上去是第九定,第九定這超越了。『順逆入出』,「順逆」是指境界,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他對於三界的出入自在。『自在遊戲』,這是講菩薩,三界出入、自在遊戲是菩薩在六道種種示現度化眾生,所謂是遊戲神通。

  『非諸聲聞獨覺等境』,聲聞、獨覺沒有般若智慧,雖然修到九次第定超越六道,但是他不肯回來,沒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喜捨。他不肯回來,不肯度眾生,為什麼?眾生難度,度眾生這個事情很苦,你好心對待他,他惡意向你。所以小乘人,你去求他,他還要看看順不順眼,看到你很順眼,他就幫助你,看到你不順眼,他理都不理你。而不像菩薩,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找他,菩薩來找你,主動來幫你忙,這個是菩薩。這是說明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的,他修學也是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他在六道裡頭教化眾生出入自在,這是小乘的聲聞、緣覺不能跟他相比。

  下面說,『是菩薩於諸等至,方便善巧,次第超越』。「等至」就是禪定,我們一般講禪定。這些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於種種的禪定,或者說種種的三昧。到第二卷裡面,就說得很詳細,就說得很多,那段文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也不需要細講。他們有「方便善巧,次第超越」。他到底有什麼善巧?底下一句說出來。『自在遊戲』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就是便宜,便宜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非常適當,他的方法很適當,我們講方法太好了、太圓滿了,就叫做方便。無論做什麼事情,對人對事對物,他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都能做得很圓滿,這就叫方便。你做得很圓滿,你就自在遊戲,你的日子就過得很幸福,就過得很美滿。

  下面說,『然於其中無染無著』,那就叫善巧,所有一切境界裡面他沒有染著,「著」是著相,分別執著他沒有;「染」是在境緣當中,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動了感情,動了情就是染。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起了貪愛、起了瞋恚、起了愚痴、起了懷疑,那叫染,也就是講煩惱生起來了,煩惱是染污。他在對人對事對物一切境界當中不生煩惱,人家有這個本事,自在遊戲,不生煩惱,一切都不執著。符合《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無染無著,如如不動是清淨心現前,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這是我們要學的。雖然世尊在此地只舉了修行上的幾個例子,但是舉這個例子,我們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舉一隅,我們要懂得三隅,佛給我們說一樁事情,我們要能夠體會到一切事總不外乎這個原理、這個原則,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下面這一句,我們把它念出來,這個對於我們初學有很大的幫助。

  【有菩薩雖住六波羅蜜多。而以一波羅蜜多常為上首。具足修習。勸諸有情。亦令修習。】

  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初學。初學的人往往是不得其門而入,我們看到佛法浩如煙海,從哪裡學起?這一段的意思,就是強調一門深入。你看,他修的是『六波羅蜜多』,可是六波羅蜜裡頭他只選一種來修。給諸位說,這一種修成功,六種都圓滿了;這六種都圓滿,菩薩萬行就圓滿了。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從這裡下手。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十地菩薩,《華嚴經》上菩薩都是修十波羅蜜。六波羅蜜通大小乘,大小乘都講;如果講十波羅蜜,小乘裡頭沒有,唯獨大乘。《華嚴》講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後面還有方便、願、力、智,這變成十波羅蜜。其實十波羅蜜也是六波羅蜜裡面禪定跟般若開出來的。所以十跟六實質內容上沒有差別,一個是把它歸納,一個是把它展開來說,細說就是。

  可是我們看菩薩的修行,初地菩薩修布施,二地菩薩修持戒,三地菩薩修忍辱,他們都修一門,而且每一個人一門就是一切門。修布施的,持戒以後的九種波羅蜜都在布施裡面;修持戒的,二地修持戒,前面布施跟後面八位所學也都在持戒當中。也就是說,他在一切法裡頭,他抓到一個重點,而用這一個重點能夠涵蓋一切法。這種修法高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尤其是學佛摸不到門的,這一句是把門給我們打開,跟我們指示出來。因此,學經教也不例外,經教要想學得成功、學得好,從哪裡入門?你喜歡的經典,無論什麼經典,第一個是你要喜歡,第二個要適合你的程度。譬如說我喜歡《大般若經》,我沒有這個程度也不行,分量也太多,我受不了;喜歡《華嚴》,那也不錯,《華嚴經》也太大了,《華嚴》、《法華》,實在講初學的人都相當困難。所以學經教,初學最好選一個適當的,分量不要太長,經典不要太深,自己又有興趣,那你的學習就快速了,就很容易成就。

  所以現在一般來講,我們在全世界提倡《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初學最佳的經本,因為它的分量不太長也不太短,《彌陀經》太短了。實在講《彌陀經》比《無量壽經》深,這個諸位你們去念念《要解》、念念蓮池大師的《疏鈔》,你就明瞭了。《無量壽經》淺,特別是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一般中等以上的根機,看起來沒有困難,不聽講也能看得懂,不懂的裡頭少數幾句而已,在我想十之七、八,不聽講都可以看得懂。所以選擇這部經入門是最理想的,就是它不太深也不太長,能適合我們一般的程度,在現前大概一般高中生的程度就沒有問題。所以是非常適合的一個法門,要緊的就是一門深入。所以舉一個波羅蜜而為上首,『上首』就是主修的。『具足修習』,就是圓滿的修習。圓滿,當然就包含六波羅蜜其他的五條,都在這一度當中,這個叫「具足修習」。不但自己這樣修,而且他還能勸別人,因為這個方法修,成功的機會很大,只要認真努力鍥而不捨,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是法門無比的殊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