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十四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14

  請掀開經本一百六十六面,請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科題裡面標示的是「舉果明因」,佛是果位,菩薩也是果位,就果上顯示菩薩在因地上的修行,顯示出無得而得,得而無得,做出這個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去學習,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樁事情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行菩薩道的時候,小註裡頭有,他是證得八地菩薩果位的時候,八地是證無生法忍。《仁王經》上告訴我們,無生忍位的菩薩有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初證得,所以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薩證的是寂滅忍。《仁王經》上說無忍位,也跟本經義趣相同,對於忍辱非常重視,它不用別的字,它用忍,可見得修學過程當中,連地上菩薩、法身大士都把忍辱看得這麼重,何況我們初學!無怪乎世尊在本經後面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真的不錯,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不能忍就註定失敗。世間法要想成就,要有耐心,要能忍,出世間大法也不例外,關鍵還是在一個忍字,這是我們要特別重視的。

  他證到八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問有沒有法?經文裡有「如來」兩個字,『如來於然燈佛所』,小註末後,第五段,「說一如來,即含有不應住法意在矣」。為什麼?說如來是性德,如果說佛,是從事相上講,可以說有法,說如來是本性,真如本性裡面一法不立。「覺性圓明,豈有法塵,作佛時如此,則昔在八地時,其心無法塵也可知。」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就對了,什麼叫清淨心?清淨心裡一法都不立,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如果執著還有個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變成有一物,無生法忍是不是證得?證得了,證得心裡無有一物,那是真的證得,若是心裡面執著有這個法在,並沒有證得。心要清淨,法法具足,沒有一法你沒有證得,六祖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生法忍本來具足,無上菩提本來具足的,大慈大悲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的說不上證與不證,這都說不上。本來沒有的,你得到,可以說我得到的,本有的得什麼?自性本來具足,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

  所以,重要的是要見性。可是有見性這個念頭存在就見不了性,因為性是清淨心,清淨心裡不能有一絲毫的摻雜。譬如古人講,很好的眼睛,眼睛裡面如果著一粒塵沙,我們眼睛就很難過,這裡頭著了一物。這個塵沙比作什麼?比作六塵。不著塵沙,這裡面著一粒金剛鑽也壞了,金剛鑽比喻什麼?比喻無生法忍,發菩提心,這個東西也不能執著,什麼都不能執著就對了,有一法執著就錯了。學佛無論學哪個宗派,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方法、手段儘管不同,目的是一個,都是清淨心,明心見性,性就是清淨心,就是求這個東西。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會發現原來淨土是直接求清淨心的。禪是直接的,淨比禪還要直接。淨就是用一句名號,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圓滿的清淨心顯現出來。清淨心中法法具足,不能說得,不能說無得,得與不得統統用不上。

  世尊提出這個問題,下面須菩提尊者答覆,他答得也很妙。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尊者的答覆,句子都是活句,這是我們一般人讀大乘經最難解的地方,古人所謂死在句下,就錯了,不曉得經裡所講的話是活句。『不也』是活句,不是否定的句子,意思是「謂非無法非有法」。要用我們現在話說,不能這個講法,就有這個意思。為什麼不能這個講法?如果肯定一邊都錯了,你說有法也不對,說無法也不對,「離四句,絕百非」這才是事實真相。世尊在『然燈佛所』證八地果位,蒙然燈佛為他授記,在賢劫這個時代作佛,這是事,事上真有,怎麼能說無?佛為什麼給他授記?他確實達到這個境界,這是他自己成就。佛能夠觀察,觀察到未來,未來釋迦牟尼佛跟他有緣的這些眾生機緣成熟,應以佛身而為說法,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自然現佛身為大家說法。佛是看到了,預先告訴他,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預言,預先告訴他,這叫授記。授記不是佛安排他這樣做的,是佛看到他將來這個樣子,預先告訴他,這叫授記。

  證得無生法,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如是,哪有法可得?所以他的意思是說非無法也非有法,這個答覆就答覆得正確,須菩提尊者確實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他也見到了。

  【佛言。如是如是。】

  佛給他印證,你所說的、你所看的很正確,沒有錯誤。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說出這句話,『實無有法』,意思是說我心裡沒有一絲毫有得法的念頭。心裡清淨,這才能證得菩薩果位,將來才能成佛度生,如果有一念這種念頭就錯了,所以此地「實無有法」是心裡頭沒有。無上菩提法是自己清淨心中本來具足的,哪裡有得?你的心這麼清淨,這是得而無得,無得而得,沒有得的念頭,真得了,如果有得的念頭就決定得不到。這是我們跟念佛人常講的,我們念佛求一心不亂,求一心不亂是願,可是不能有這個心,如果常常有這個心,「我要求一心不亂」,你一心不亂一定得不到。為什麼?一心不亂是個雜念,你清淨心裡頭摻雜這個雜念在,你的一心怎麼會得到?所以有願,不能有心,這很難懂。有願不可以有心,我們有度眾生的願,不能有度眾生的念頭,你有度眾生的心就壞了。所以經上一再講,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能存這個心,這是菩薩,這才真正叫離四相、離四見,這是最難的事情。一些人往往心、願搞不清楚,混雜在一起,這是他修行不能成就,障礙之所以。再看底下經文,世尊從反面來說: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這就說明,過去然燈佛給他授記,是他心地清淨,沒有得無生法忍的念頭,如果有這一念,然燈佛決定不會給他授記。我們念佛要體會這個意思,我們求願往生淨土,我們求願得一心不亂,可是不能有這個心,如果念佛人有這個心,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就不能得一心。因為念佛,原則是淨念相繼,你有這個念頭在就不淨,淨念是除了一句佛號,絕對不容許有第二個念頭摻雜在其中,那叫淨念。因此我們求一心,心裡不能有一心的念頭,求往生,不能有往生的念頭。我念佛幹什麼?念佛就是求往生的,不可以再加個往生在裡頭,那叫頭上安頭,錯了。所以念佛法門,古德說過也叫不迴向法門,我們現在念佛勸人迴向,為什麼勸他迴向?他沒有意思往生,叫他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是這個意思。真正要念佛求生淨土,迴向幹嘛!我聲聲阿彌陀佛就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加一個迴向不又打閒岔了?要明白這個道理。

  過去蓮池大師教人念佛,這在《竹窗隨筆》裡有記載,有人向他請教,老法師你怎麼念佛的?我念四個字。你怎麼教人?我教人念六個字。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自己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人家並不想往生,加個南無,南無是皈依、恭敬、禮拜的意思,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我一定要往生,決心要去,客氣話都免了,都不要,因為《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名號沒有南無,你就懂得這個意思。真正求往生,有什麼客氣的!不求往生的人,還不想往生的人,你家裡供佛像要供在佛堂上,沒有佛堂也應該供在客廳上,恭恭敬敬。真想往生的,供在床頭、供在臥室,那個不一樣。供在臥室是什麼?我晚上睡覺也看到阿彌陀佛,我要去,什麼客氣都沒有,真想去。不想去的要恭敬,不恭敬是不應該的,是錯誤的。想去,沒有恭敬,什麼都談不上,我一心想去,念念不離佛,睡覺也不離佛,吃飯也不離佛,那個不一樣。所以從《金剛經》經文,這些意思都很明顯的浮現在眼前,我們細心體會都能夠領略到。下面經文: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正因為他心清淨,正因為他不著相,所以佛才給他授記。這一段經文義趣深長,義理深廣,我們限於時間不能細講,希望諸位有這樣一個提示,你去看《節要》,或者是看《講義》,會更有興趣。下面的經文也非常重要,都是《金剛經》關鍵的句子。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一節經文是告訴我們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跟大乘經一開端「如是我聞」,那個「如」就是這段經上所說的。如是我聞,無有一法不如。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的一切經,一切經裡頭講的什麼?就是『諸法如義』,就是法法皆如,這是講從名號上說的。「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解釋得非常好。我們在小註裡頭看前面兩段。「如來之義,離一切法差別之虛相,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是之謂如,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是之謂諸法如。」這個意思很清楚,可是一般人看到依舊看不出來。一切法,形相上千差萬別,如果仔細觀察,沒有差別,在差別裡面看出無差別,就如了,如就是一樣的。看出一切相差別是錯覺,你看錯了,看出一切法無差別,你見到真相。現代科學家比一般人聰明,他看到所有一切形相,他看到這個相是分子結構的,分子是原子結構的,原子是電子結構的,看到最後完全是一樣的,沒有兩樣,一切法平等的。大家把金剛鑽看得很寶貴,價值很高,一塊石頭不值錢,沒有人瞧得起,科學家看它是平等的,只不過是原子結構排列的不同而已,其實一樣的。他看到的是真相,真相是平等相,凡夫看到差別相,看到的虛妄相,都被虛妄相欺騙。

  諸法如義是看出一切法的平等相,看到一切法的真相。科學家所見的不是純真,接近真,相似的真,沒有看到純真;換句話說,他看的深度還不夠,但是比我們高明太多了。再要深入,原來相就是真如本性,這要什麼人才能看出?法身大士見到了。千差萬別的現象是自性變現的,就像前面舉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差萬別的金器,體都是金,從體上看,平等一如,相上雖然千差萬別,體是一個,是一樣的。眾生與佛平等,一切萬法平等,《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有情、無情,眾生跟佛,一切萬物都是平等,都是自性變現之物,就從相上見到性,這叫諸法如義。所以世尊乃至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所宣說無量無邊的佛法,沒有別的,就是說明諸法如義。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見到諸法如義就是佛知佛見,《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跟佛的見解就相同了。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是從「果德明如」,先明無法。小註裡說得好,「或疑其仍為有法」,有這個疑問的人確實很多,總以為佛一定有法證得,他才成佛,菩薩也一定有法可得,他成菩薩,殊不知『實無有法』。這對我們念佛人來講太重要了,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自然就會死心塌地的念佛。許多念佛人還不死心,去涉獵一些大乘經典,為什麼?總是還有法可得、可修、可證,他不死心。如果真的了解一切事實真相「實無有法」,他老實了,老實念佛,什麼都得到了,你才真得到。八地菩薩無有法可得,才證八地,如來無有法可得,他才成佛,無有法得一心,那個人得一心不亂,他才真成就。有就壞了,有怎麼?有就著相。這個說法,破你執著有的,但是也不能說真無有法,真無有法,你又著空了,著空、著有都不能成就,所以底下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這就又怕你墮落空。「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無實無虛』才是「諸法如義」。空有二邊不著,不能說有法可得,也不能說無法可得,有無二邊統統捨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真有,不是沒有,無生法忍真有,也不是沒有,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心清淨到一定的純度,這個境界現前,因此不能說有得,你說有得,是因為沒有,現在你得到才叫有得,它本來有的,本來有的不能說有得。也不能說無得,本來雖有,不起現行、不起作用,現在發現,起作用了,所以你不能說無得,有無都說不上。實在講,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不可以說有,不可以說無,說有說無,執有執無,都錯了,這樣才顯示出『諸法如義』。這個經義確實甚深,我們要很冷靜、很客觀、很細心的去體會,你能體會到,你就會修行,你的功夫就會得力。如果體會不到,無論怎麼修行,說實在話,就是佛經跟古大德常講的盲修瞎練。《楞嚴經》上世尊有比喻,比喻那些人如同蒸沙做飯,因果不相符,再認真、再努力、再用功,得不到結果。這個原因是不明事實真相,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請看一百七十七面。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說法前後並不矛盾,前面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皆非佛法,這個地方給我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什麼說皆是佛法?你明瞭諸法如義了。一切法皆是佛法,無異說一切相皆是實性,真實的真如自性,從相上見性了,無異說一切器皆是真金。你必須真明瞭,法法皆是;如果不明瞭事實真相,法法皆非。法法皆非是對著相的人講的,法法皆是是對離相人講的。離一切相,法法皆是;著一切相,法法皆非。著相,迷,迷了就無有是處,覺了就無有非處,關鍵就是在迷悟。科題裡說得好,「約諸法明如,明即一切法」。我們在大乘經上也常常見到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大乘經上常常看到、常常聽到,就是《金剛經》這一段經文的意思。離一切相,離四相,離法相,離非法相,法與非法一切皆離,那一切法皆是,一切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所以佛經一開端,如是我聞,「如是」兩個字就表顯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尊四十九年所宣說的,就是說明如是兩個字,如是兩個字是全部佛法的總綱領。

  小註第三條說得很有趣,一百七十七面最後一行。「世出世法皆是緣生,觀其不異之性,不變之體,則一切皆是,諸法一如矣,否則住法發心,住法修行」,住就是著相,就是執著,你發菩提心是執著,你修一切大乘行、修六度萬行也執著,「則佛法亦非佛法,何況一切法」。由此可知,關鍵的所在真的就是妄想執著,我們想到世尊在《華嚴.出現品》裡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跟此地所講的完全一樣。離一切妄想執著,一切皆如、一切皆是,如果有妄想執著則一切皆非,佛法亦非佛法。佛法非佛法,學佛也不能成佛,這道理不是很顯然嗎?這才知道世尊為什麼這樣強調叫我們要離相、要離念,這才知道離相離念是必要的,非離不可,不離就不能離六道生死輪迴。原來離相、離念就是離六道生死輪迴,就是離十法界,就是真正成就無上菩提,證究竟圓滿佛果。原來如此,不離行嗎?

  什麼時候離?當下就要離。不要以為,我現在明白了,知道離要緊,現在我有很多事情還沒了,慢慢再過幾年我的事情了了再離。再過幾時,忘掉了,把這個事情忘掉了,那就壞了。存這種心的人很多,大有其人在,不可以。現在就離,事歸事,理歸理,我現在就離,事照做,該照顧的人我還照顧他,該辦的事情我還辦。離是心上離,所謂心裡不能有牽掛,不可以有留戀,心地要清淨、要光明,心生智慧。智慧心生起來,你該照顧的人照顧得更周到,你該辦的事,事情辦得更好,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真的。以前不會辦事,事情辦不好,現在一切都離了,也會辦事了,也辦得更好,什麼原因?以前心生煩惱,現在心生智慧。離相、離見之心是真心,真心生智慧,經上不是明明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是我們非常羨慕的。我們的心中常生煩惱,迷惑顛倒,他的心裡頭常生智慧,他的心跟我們的心有什麼不同?他能離相、離見,我們的心著相、著見。惠能在那個時候,說實在話,在我們一般人講他還有個牽掛,牽掛他的老母親。他老母親得到幾個熱心的人幫助,照顧她,他沒有牽掛了。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的,有幾個學佛的同修真的幫他忙,送給他十兩銀子作為他安家費用,給他母親過日子,他就放心了。一定要到心無有憂慮,無有牽掛,他就生智慧。

  由此可知,惠能大師在沒有到黃梅之前心就清淨,除了每天上山砍柴賣一點錢養活母親之外,他沒有操心的事情,沒有憂慮牽掛的事情,他的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所以他賣柴的時候,聽到一個客人在念《金剛經》,念的人沒有開悟,他在旁邊聽幾句開悟了,這個道理就是在心淨與不淨,關鍵在此地。我們的心很糟糕,一天到晚想得太多,念得太多,又想這個又想那個,一塌糊塗,怎麼都不會開悟,怎麼說法都是在搞六道輪迴。到幾時我們才把這些分別執著妄想真的放下?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你就契入這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也就是入佛知見。這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對你也無可奈何,要你自己肯放下才行。你自己真肯放下,給諸位說,沒有人能夠阻攔得住。魔的神通廣大,再大的能力也障礙不了,無法障礙。魔能夠障礙你,在旁邊勸你,你的心動,貪心貪心,你自己貪心就起來了,就沒有法子。魔叫你起貪心,我偏不起貪心,魔就無可奈何。魔只能在旁邊搧風,看你自己動不動,你自己如如不動,他搧再大的風也沒法子。這就是說,佛幫不上忙,魔也無法障礙。因此成不成佛,墮不墮三途,全是自己的事情,與外界毫不相干。學佛不能說我外緣不好,那是你推卸責任,是你迷惑顛倒。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一百七十八面。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小註裡頭說,「一切法,知其即非,而不著相,則是佛法而非一切法矣」。知其即非一切法,就是知道相就是性,所謂一切皆如,一切皆是,知道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把事實真相認識清楚了。『是故名一切法』,這一切法包含十法界依正莊嚴,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真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個話是對見性人說的,所謂見性就是真正明瞭通達諸法一如,這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也就是對離相、離念人所說的。著相、著念,一切法就不如,一切法就不是,連佛法亦非佛法,不要說世間法,連佛法也非佛法。所以,《金剛經》上說的「即非、是名」,這四個字二邊都說到了,「即非」從性上說的,「是名」從相上說的,即非離有,是名離空,空有二邊都離。

  我們看這段註解裡面第四段,在一百七十九面第二行。「佛法如家常飯,自應飽餐,當注重消化」,消化就是佛家常講的消歸自性,你才能得受用,食而不化就生病。我們常常看到學佛人著魔了,學佛人造作罪業墮落了,都是食而不化。如果真的消化了,他就成菩薩、成佛,下面就是消化的樣子。「若能惺惺常覺」,經典裡面說的這些道理,說的這些事實真相,完全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就是現實的生活環境,那你真的消化,真得受用。在一切境界裡「不即不離,則隨時隨地,皆可得真實受用」。不即是不著有,不離是不著空,空有二邊不著,生活就自在。不即,心裡乾乾淨淨,清清淨淨,一絲毫沒有染著。不離,相上自在受用,不是把境界相斷滅,不是的。我沒有離相,心裡也不著相,不即就是不著相,心裡不著相,這才得真實的受用。我們反過來看凡夫,凡夫不離相,心裡著相,心裡染著,這錯了。雖得相的受用,他生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個受用是得不償失。二乘人、小乘人他不即,但是他離了,他把相也捨掉,斷滅了,得不到受用,雖然心性很清淨但是它不起作用。小乘人如是,六道裡面無色界天人如是,無色界天人相捨掉了。都偏在一邊,凡夫偏在有這邊,二乘人偏在空那邊,都得不到真實受用。

  佛菩薩空有二邊不著,他才得真正的受用,所以諸佛菩薩的生活,我們凡夫看起來真的是多彩多姿。佛菩薩的生活是載歌載舞,連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也沒有離開歌舞。我們看看敦煌的壁畫,你看佛坐在那裡說法,弟子們聽,天人在奏樂、在跳舞,那個生活多舒服。相上有受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們講生活多彩多姿比不上佛,我們人在那個境界裡面生煩惱,心裡面喜歡、高興是煩惱,動心了。煩惱不是說憂愁,歡喜也是煩惱,在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情動了就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佛菩薩在那個環境裡頭修清淨心,不生煩惱,沒有動感情,在那裡面出現的是智慧,常生智慧。無論什麼境界現前,歡樂的境界,或者是很悲慘的地獄的境界現前,他都生智慧,都是清淨心、大智慧心對外境,常生智慧,這就是真實受用。

  「佛所說法,說理便攝有事」,這是我們讀經不可以不知道的,像《金剛經》裡面所講的是理,說理你要知道事,說事你要知道理。《阿彌陀經》所說的事,你要說到理,能把《阿彌陀經》跟《金剛經》合起來看,理事你就特別清楚,事裡有理,理裡有事。說性,裡面就有修;說修,裡面就有性。「此一大段皆說自覺聖智,令學人依之起觀照」,這一段完全是如來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佛說出來,我們讀到了,讀到最要緊的要明白佛所說真義的所在,我們要把它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是觀照。「必須離相離念方能契入」,這是很要緊的話,若不能離相離念,那不過是聽聽而已,自己得不到受用。離相離念太難了,談何容易,像我們這樣煩惱深重、習氣深重,哪裡能斷得了!實在斷不了,又曉得非斷不可,不斷不能成就,這就為難了,太難了。幸虧有個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你要不搞這個法門你怎麼辦?所以真搞清楚了,回過頭來死心塌地念佛,帶業還行。離相、離念是不帶業,不帶業我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我們曉得禪很好,我們的妄想、習氣斷不掉,不要說在禪門裡面開悟,明心見性,得禪定都得不到。

  得禪定是什麼境界?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五欲六塵,定功能壓住,沒斷,它不起現行、不起作用,你才能生初禪天,這是生初禪天起碼的條件。事上沒有不行,心上沒有才行。事上,我遠離塵境到深山裡面去修行,跟外面世界完全隔絕,但是你心裡頭財色名食睡的念頭還沒有斷,你就到不了初禪天,你定功再好還是生欲界。欲界,諸位曉得有六層天,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要有定功才能生,那個定功叫未到定,你的定功沒有到家,不及格,但是你有修,生這四種天。定功到了家,就是財色名食睡伏住了,確實這個念頭不起,定功這麼深,真的伏住,意念不生了,才能夠生初禪。我們想想諦閑老和尚那個修定的徒弟,不能說他沒有定功,那個真糟糕,到最後貪瞋痴慢一起,墮餓鬼道,忉利天、夜摩天都去不了,跑到鬼道去了,那叫真正淒慘。幾十年修禪的禪功換一個餓鬼道的福報,小福,當土地公,你才曉得禪這個方法多麼難。然後才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捨難取易是聰明人,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