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三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33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一面,從第四行看起:

  【佛之一稱,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來,但屬性德之稱。今曰佛說,乃指般若則非般若。即名字以離名字也。明其雖不壞相,仍應會歸於性。】

  這一節是解釋經文,「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為什麼用佛說,而不用如來說,用佛說?用如來說跟用佛說,裡面的意義差別很大。這是學般若、讀《金剛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佛這個名稱,有些時候專從相上說的;有些時候像在此地,因為它底下連著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下面有則非連在下面,那麼這個名字就把性相統統包含在其中。般若波羅蜜是相,則非般若波羅蜜是講的性。所以看底下這個文,上面「佛說」這個意思,我們就明白。如果說「如來說」,那是專講自性,這種句子在《金剛經》裡面也很多。此地的意思是指:說般若即非般若,這個意義很深。下面告訴我們,般若是名字,「即名字要離名字相」,那你就真的會聽。不會聽的人著了名字相,那就錯了,你就不解如來真實義。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所說一切法,他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夠從言說裡面去見性。我們聽佛說法,或者是我們讀佛經,讀到見性了,這才是佛對我們真正的期望。他怎麼會聽經就見了性?怎麼會讀經就開悟?大徹大悟跟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教下所謂大開圓解,實在講關鍵就在不著相,不著相就是會歸自性。

  我們想一想,在唐朝那個時候,禪宗惠能大師聽一個客人念《金剛經》,聽他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開悟了。念經的人沒開悟,為什麼念經的人不會開悟?念經人著相。應無所住,著了應無所住的相;而生其心,著了而生其心的相,著相,怎麼念也不開悟。我們今天念這兩句,念上一千遍,念上一萬遍都開不了悟,什麼原因?著相。他聽了為什麼會開悟?他不著相。即相離相,就開悟了,關鍵就在此地。真正所謂差之毫釐,錯之千里,就那麼一點點,那個就是迷悟的關鍵。一法不著相,法法皆不著相,那才是真的。佛說般若波羅蜜,我們不著佛說般若波羅蜜的相,這個可以不著。你穿衣著不著穿衣的相?吃飯著不著吃飯的相?還著,那不行,這個佛說般若波羅蜜,你還是著相。真正悟,是一悟一切悟,不可能說我只悟這一邊,那一邊沒悟,沒這個道理;一迷是一切迷。

  印光大師《文鈔》裡頭說了一樁事情,我記得不甚清楚,印象頗為深刻。他說有一位參禪的大德,是位在家的居士,生平也相當自負,他在《五燈會元》上用功夫。宗門所講,一千七百條公案,就是《五燈會元》裡頭。他寫一封信告訴印光大師,他說一千七百多條公案,差不多他都參透,還有幾條還不清楚,只剩下幾條。印光老法師回他一封信,一千七百則公案,如果有一條參破,你就全都參破,還有一條沒有參破,你完全沒有參破。這個老居士也很難得,收到印祖這一封信的教訓,不參禪,回過頭來老實念佛。真的一條沒有破,不要自己以為我都參破,假的!這個道理知道的人好少、不多,以為自己功夫了不起,要遇到真正的行家,給你指點一下,才知道你全盤錯了。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如果說我這個地方不執著,別的地方還放不下,你就統統沒有放下,一樣也沒有放下。一樁事情放下,樁樁事情都放下、都看破,這才是般若波羅蜜,那是真的,那就不是名字。所以,相在不在?在。《金剛經》擺在我們面前,文字相,會的人即文字會歸自性,即名字會歸自性,即色聲香味觸法會歸自性,無有一法不會歸自性,那就是真正見性,明心見性,真正得大自在。這是修行用功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懂得會歸自性。

  般若裡頭說會歸自性,就是法相裡面所講的轉識成智。智就是自性,轉就是會歸。所以我們要是看到會歸,怎麼個會歸法?你把相宗合起來看,轉,念頭轉過來就會歸了。怎麼轉法?我們很想轉,就轉不過來。你說這個話我相信是真的,不是假的。很想轉,轉不過來,不曉得怎麼個轉法。常常讀經,把世緣天天看淡,然後你就會轉。世間五欲六塵、親情眷屬,常常掛在心上,那你怎麼能轉得了?你是轉不了的。世間人都把這些以為這是他一生當中的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就是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生生世世跟這些眾生搞報怨、報恩、討債、還債,就搞這個東西,沒完沒了。所以佛看到,叫可憐憫者,佛看到這個人可憐,真正是可憐憫。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其事,真有五欲六塵,真有這些家親眷屬,你要這樣執著、這樣迷戀,佛也點頭。不錯,很難得!假的,一場空,不是真的。這個道理,前面跟大家講過,在此地不再重複。不曉得事實真相,是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生滅的幻相而已。我用這一句話,把真相說出來,根本沒有事實,根本沒有存在。這個現象相續,為什麼相續?你的妄想在相續。相從哪裡來?相從想生的。佛在大經裡頭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中國的文字好,中國的文字充滿智慧。你看那個相,相從哪裡來的?心,心上動了念頭就有個相;想,想就是心裡頭有個相,相就出來。佛教我們要離相,相離開,離開只剩下心,那真心就出來。所以離相不是離外頭的相,是離你心裡面想的那個相,就是那個想把相離掉,真心就現出來。心上加一個相,糟了,心就顯不出來,就變成想,妄想。妄想生起幻相,你想得久,這個相就連續得久,它是相續的,連續得久,什麼時候不想,它就沒有了,就斷掉了。所以永嘉大師講得好,「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就不想了,妄想沒有了;妄想沒有了,大千世界就沒有,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六道沒有,剩下來最低限度是四聖法界,契入更高則是一真法界。這才是事實真相,這樣才叫真正的會歸自性。

  會歸自性的人,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無有一法不是。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所謂「頭頭是道」,什麼叫道?心性是道,「左右逢源」,什麼是源?心性是源,頭頭、左右都是明心見性,那個生活就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有沒有離開我們這個現實的生活?沒離開。沒離開,怎麼叫一真法界?你沒聽說《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外面這個境界是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生在哪裡?障礙生在妄想執著。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佛與大菩薩們住一真法界,住不思議解脫境界。釋迦牟尼佛示現到我們這個世間,三千年前為我們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我們要問問,他是不是住一真法界?是的,沒錯,他確實住一真法界。當時這些人跟釋迦牟尼佛住在一起,面對面、手牽手,世尊住一真法界,牽手的人住六道輪迴,不一樣。這就說明事事無礙。地藏菩薩,諸位都曉得,地藏菩薩了不起。他的學生,成佛的不曉得有多少。你們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開端,十方諸佛都來集會,那些諸佛是什麼人?全是地藏菩薩的學生,菩薩弘願太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他老人家永遠作菩薩。學生個個都成佛,他還是菩薩,他是諸佛的老師。說老實話,他不願意成佛,他要想成佛,隨時都成佛,他在地獄度眾生。試問問,地藏菩薩是住一真法界還是住阿鼻地獄?地藏菩薩實實在在住一真法界,不是地獄。他在地獄裡面,地獄相並沒有改變,在地獄裡受罪的是地獄眾生,菩薩在一真法界。然後你就體會到「會」,會十法界歸一真法界,會一切事理歸一真法界,這個會是融會。怎麼融、怎麼會?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就融會了。心上還有一物,就沒有辦法。這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會了,有一物就不會,關鍵在此地。清淨心中,清淨心是自己的真心,有一物在裡面就變成妄心,真心就變成妄心。妄心就現妄境界,真心就現一真法界,希望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道理,宗門裡面叫參,你慢慢去參。我們用現代的話好懂一點,這個參也把人參糊塗,不知道怎麼個參法,細心去體會,就這個意思。

  【般若無上之法,尚應離名字相,何況其他一切法。】

  佛在這一段裡面教給我們,「離名字相持」,這一段重要是講受持。經上常說,常常勸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不說別的名相,說般若波羅蜜。為什麼特別舉出這個名字?大家把這個名字看得很重。為什麼?菩薩證得般若波羅蜜,就成佛了。「般若波羅蜜」,尊貴,你看我們翻經的大師尊重不翻,對這個名字尊重,用原文音譯,尊重不翻,如果把它翻成中國意思,行不行?行,並不難翻,翻成中國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波羅蜜是究竟圓滿的意思,般若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為什麼不這麼翻?尊重不翻,因為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就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屬於尊重不翻,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要明白翻經大師用意之所在。這是無上的大法,無上大法我們也不執著,也不把它放在心上,離名字相。無上大法的名相都要離,何況其他?其他就容易了。你在這個地方有沒有學會受持?如果你要沒有學會,你《金剛經》叫白聽,你白念了。

  怎麼受持?離名字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一切眾生往來,我們活在這個人世間,不能離開人群,不能離開社會,與一切大眾溝通,名字很重要,時時刻刻沒有辦法離名字相。問你住在哪裡?我住在某某街,那個街是名字。你貴姓大名?名字,樣樣都是名字。名字有沒有?有;有用處,不能執著。你對於所有一切名字相都不執著,你是真的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你才受持。有很多人誤會,受持,每天把這個經恭恭敬敬念一遍,我受持金剛經,他受持金剛經;你看,他執著《金剛經》,哪裡是受持?受持是叫你離名字相。所有一切名字相,在日常生活當中都不執著,知道名是假名。這個假名有用處,決定不執著它。心地清淨,不為名相所染著,這叫受持。是不是圓滿的受持?沒有,受持了三分之一,底下還有言說相。這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避免的,這個諸位要記住。我們看底下的小註,後面這一段:

  【不取法相,以修持一切法,則法法莫非般若。乃為般若波羅蜜。】

  我們舉一個例子,不取法相就是不著相。我們修布施,不著布施的相。布施修不修?修。布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要說聽到布施,一定到廟裡面去捐一點錢,這就叫布施,那你把布施看得太小,你就是著相,你對布施的意義都不懂得。布施真正的意思,有一點像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犧牲奉獻,有這點意思,但是犧牲奉獻還不是布施的意思。那個布施裡頭,連犧牲都沒有,就是奉獻。有什麼好犧牲的?犧牲,你著相。你無我相、無人相,你犧牲什麼?你沒犧牲。你所謂犧牲,可見得你還是有我相、人相,四相具足。你覺得我犧牲,才有我相。沒有我相,誰犧牲?只有奉獻,沒有犧牲,這叫布施;也就是說,我們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造福,這叫布施。布施波羅蜜又怎麼說法?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服務,不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持戒波羅蜜。持戒也是廣義的,大乘法心量大、境界廣,不是僅僅講的五戒、十戒,不講這個,這個太小。大乘法的持戒就是守法,佛教給我們的法,我們遵守。除佛之外,在世間,世間有國家的組織,國家有憲法要遵守。每一個地方有單行法規,像在美國,每一州有它的州法;每一個城市,也有它的法律,統統要遵守。持戒是守法。乃至於像我們這個佛堂,居士林有組織、有章程,它也有辦事的規矩,我們也要遵守。沒有條文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不成文的,但是這個地方大家所習尚的,我們還是要遵守,養成一個守法的習慣。守法而不著相,就是持戒波羅蜜。並沒有執著,並沒有在意,自自然然就守法。像孔老夫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不踰矩就是守法,就是規矩。從心所欲,絕對不犯過失,那就是持戒波羅蜜。孔老夫子一生守法、守規矩,這真的是我們大家的榜樣、模範。後人尊他為萬世師表,這不是沒有道理的,不是隨便恭維他的,他的的確確給我們做出一個好榜樣,他這是持戒。持戒而得波羅蜜,那夫子自己說的,七十歲才得到持戒波羅蜜,七十歲以前只有持戒,沒有波羅蜜,七十歲以後持戒波羅蜜他得到了。其他的不必舉,舉這兩條就夠了,總得要舉一反三,我們曉得怎麼樣受持。

  不取相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就是四相不著。四相,前面跟諸位說過,總括一切法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相都包括在其中。不取是不著相,對這法相不執著,不放在心上。修一切法,一切的惡法要斷,一切的善法要修。什麼是惡法?給諸位說,自私自利的是惡法。什麼是善法?利益眾生的是善法。這個善惡的標準要記住。世間人、學佛之人,往往把善惡搞顛倒、搞錯,為什麼說有利於自己的都是惡法?佛明明在經上講「自利利他」,自利擺在前面,自己得不到利益,怎麼能利他?為什麼又說自利是惡法?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深。佛說這兩句話沒有矛盾,是一個意思。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念念都想到我,這個我,你看四相裡頭我相,念念增長四相、增長四見,那是六道凡夫,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過去我們總以為,大乘菩薩破了四相,因為《金剛經》念的人很多,總會曉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總認為菩薩才要破四相,沒有曉得連小乘初果須陀洹都要破四相,這也是在《金剛經》上的。初果須陀洹,須陀洹也不著相,也是不著我相、不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才證得須陀洹果。四相都破,這才是真正自利。所以佛法裡頭講的自利不是自私自利,不是這個,不是這個意思。你要把它那個意思會錯,佛講自利是不是自私自利?那佛才冤枉,這個罪過就很重;因為一切諸佛都被你冤枉,你說這個罪重不重!四相、四見破了,就是自利。怎樣才能夠破四相?大乘的方法妙,妙極了。佛教給我們,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不想自己,念念想如何利益一切眾生,念念都想幫助一切眾生,把自己給忘掉;我見不破,久而久之沒有了;我相不破,久而久之也沒有了。上一次講《金剛經》前面講過,就在講四相那一段說過,這個方法叫大而化之,好!心量放大,不想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我們生在這個世間,為誰?一般人講為兒子、為孫子、為兒孫。學佛的人不是這個想法,學佛人,我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大。為兒、為女很可憐,兒女不孝順,你不是氣死!今天我們走遍全世界,幾個兒女孝順的,太希少了。我走許許多多地方看到真正孝順的兒女,這幾十年走多少地方,統計大概不超過十個人,非常非常希有。所以今天孝順的才奇怪,不孝順的正常,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今天要是聰明的人,父母看兒女是朋友,你就少煩惱。出家人也一樣,師父跟徒弟,不能把他當徒弟看待,是朋友、同參。你要把他當徒弟看,你煩惱就來了,這個也不敬、那個又失禮節,朋友就無所謂。這個樣子就四見、四相容易破,決定不能夠執著,心量要大,大而化之,這個方法妙極了。

  能入這個境界,無論修什麼法,你修持一切法,這一切法是什麼?穿衣是一法,吃飯也是一法,散步也是一法,逛街也是一法,甚至於你在家裡,躺在那裡看電視也是一法,法法、頭頭皆是道,都是般若波羅蜜。你以為般若波羅蜜在哪裡?般若波羅蜜在《金剛經》裡,《金剛經》裡才沒有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在你生活當中,你才真正智慧開了,心開意解,心地清淨,清淨就放光明,你的日子怎麼不好過?過得很愜意、很自在。不要說現在很苦、難過,那是你迷了就難過。地藏菩薩在阿鼻地獄也過得很自在、很快樂。境隨心轉,心自在,境就自在。心要不自在,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也不自在,你也叫苦連天。從這個地方諸位就明瞭,般若波羅蜜真正是了不起,所以是無上之法,至高無上之法,你要是得到一點,你這一生是快樂無比。佛法常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沒有般若波羅蜜做不到。能夠做到這裡,剛才講你才受持三分之一。再看底下一段,示應離言說相持,這個意思好!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我們看小註:

  【有所說法否,這句話裡頭,意謂心中存有所說之般若波羅蜜法相否?】

  有所是佛說般若波羅蜜,是不是在心裡存著有個般若波羅蜜?須菩提答得很好,答的這個句子我們要仔細去看,《金剛經》上一個字都不可以輕易看過。他答的是:如來無所說。如來是從真心本性裡面,真心本性裡頭無有一法。如果你要是會受持,那自在了、快樂了。你每天聽這個人說話、聽那個人說話,好煩、好惱,尤其聽到不如意的話,那是什麼?你不會受持《金剛經》;要會受持《金剛經》,他說這句話,他無所說!真如本性裡清清淨淨,無有一法可說,那你就很自在。他清淨,我也清淨,他心裡無有一法,我心裡也無有一法,這叫受持《金剛經》。你在這個經真得受用,你真學到東西,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有很多人說,佛法不合現實,說這個話的人,實在對佛法是一無所知。據我所知道的,佛法是最現實不過的,世間沒有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的現實,馬上就得用處,馬上就收效果,這真現實。所以一問一答裡頭,其味無窮,你要能夠領會,然後應用在生活上,你怎麼會不自在?聽到什麼樣甜甜蜜蜜的話,你也一笑,很好,為什麼?心中無所說。聽到一些煩惱的話,罵你的話,侮辱你的話,也笑笑,如來無有法可說,這是真的。我們決定不要被假相迷住,你要見性,性是清淨的。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個性,一樣的清淨,從來不染。我們看小註,這是我把大意先跟諸位說出來,你才曉得這個經的味道真是無窮,才知道這個經文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應奉持」,才曉得怎麼個奉持法,後面教我們三小段經文。世尊真是慈悲到了極處。

  【如來是性德之稱。性體空寂,豈有所說之法相耶。不曰佛說而曰如來說,意在明此。】

  這說明了。佛所問的話,須菩提尊者所領會的答的話,其中的義理則是無限的深廣。

  【無所說者,無其所說也,非謂無說。】

  說是相,無所說是性,真心裡面無所說。一切凡夫所說,是從妄心裡頭說出來的。我們要問,如來為我們說這些法,是真心還是妄心?如果是真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個字也不能說,也說不出來;如果是妄心,如來豈不變成凡夫!這個地方就得用般若波羅蜜來解釋。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裡面,「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現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這相。相怎麼現?是不是佛有意來現?佛有意現,那就是凡夫。佛決定沒有意。沒有意,怎麼會現相?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這個相是感應道交所現的。也許你覺得這不可思議,這很奇怪,怎麼眾生有感,他又沒有意思,他怎麼會現?如果你要想不通,我們下面不是放的有磬嗎?你試試看、敲敲看,你一敲它就響。你問問它,我敲你,你是不是有意思響?它沒有意思。敲得重,它就響得大;敲得輕,它就響得小,自自然然的感應,確實沒有心,如果有心就不會感應。有心的話,你敲我就不響,他就沒有辦法;你不敲,我也響,它有心。沒有心!你就曉得,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要怎樣才真的得到感應?沒有心,心清淨就得感應,心愈清淨,感應愈快、感應愈明顯。

  我們凡夫跟佛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道交?心裡頭雜亂、妄想雜念太多。心要空,空才靈。我們的心不空,裡頭垃圾裝滿,所以那個心不靈。心不靈,有的時候也有感應,佛菩薩現前。你要曉得,你的心不清淨,忽然看見佛、看到菩薩,那是什麼?妖魔鬼怪來了。妖魔鬼怪那個心不清淨,他看到你喜歡奇怪、喜歡神通、喜歡感應,他就變現佛菩薩來騙你,來捉弄你,那你就上當。現在這個世間這樣上當的人,不曉得有多少。你要是問:我見的佛菩薩到底是真是假,到底他是佛是魔?不要問別人,問自己的心。清淨心所感應的就是佛菩薩,決定沒有問題,不是清淨心所感應的,那個就有問題。哪裡需要去問人!由此可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身佛說法。眾生有疑難的問題,向佛請教,佛馬上就回答給你說法。應身佛所說的,是他有心說的,還是無心說的?給諸位說,他是無所說而說的,「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他確實說。無所說,怎麼會說?要會。不相信,如果你真的有感應,你上講台講經,無所說而說,你們將來真正發心上講台,會有這個感應。講台上講得頭頭是道,大家聽了很歡喜;下了講台,人家來問你:法師你剛才說什麼?不知道。那個不知道是真不知道,不是假不知道。我們沒有法子,只好說這是佛菩薩加持的。佛菩薩加持也沒有錯,他也有條件的,心要清淨、心要真誠、心要慈悲,心不清淨、不真誠,沒有慈悲心,得不到感應,這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剛剛學佛的時候,看諦閑老法師在《圓覺經親聞記》序文裡所說的,在序文裡頭所講的;老法師講經,自己寫講義,《圓覺經講義》是他自己寫的,可見得他講經很認真、很負責任。但是他的講義拿在講台上,有的時候用不著,滔滔不絕就這麼發揮,下面聽經的有幾位大德居士,他們在底下記筆記。江味農居士就是其中之一,到第二天把老法師所講的筆記,送給老法師去看,老法師一看,問他:這是我講的嗎?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都不知道。這是真的。李炳南老居士講經,他講經也很認真,講經那一天,一天不見人,一天不見客,自己關在一個小房間裡預備。所預備的東西在講台上常常也用不著,這是他老人家常常告訴我們的,講台上有感應。你們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看,我在講台上相貌跟在台下不一樣,你們有沒有發覺出來?講台上的音聲不一樣、相貌不一樣,三寶加持,所以諸位要留意就能看出來。我講的東西,沒有講稿、沒有筆記。好像是前年,我在洛杉磯連續講八天,一天兩個小時,沒有講稿、也沒有經本,上台就講。講完之後,你要問我,不知所云,真的不知所云。他們有錄音帶,他們保留錄音帶,還把錄音帶寫出來,我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所以你們真正發心上講台,這個感應是很平常的,是很容易得到的,真心就有感應,妄心就沒有感應。妄心有感應,那都不是好事情,要真心、真誠,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所以應化身確確實實是無意的、無心的。唯有無心,才叫做自性的流露,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如果有心,他是從心意識裡頭流出來的。心意識裡面流露出來的是凡夫,凡夫之見;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是佛知佛見,那怎麼會一樣?在這段經文裡面,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離言說相,受持《金剛般若》。無所說是無其所說,心裡面沒有,沒有這個意思,沒有這個念頭,不是沒有說,他有說。世尊經教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自自然然流出來的。一切眾生這些言語從哪裡流出來?剛才說過,從心意識裡頭流出來的。心意識是三心二意,妄心;妄心的本體是真心。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眾生的這些言語言論,他真心裡頭也是沒有,跟佛沒有兩樣;佛是直接流的,他是透過心意識流的,那又何必當真、又何必去計較?這個道理懂得,我們跟一切大眾相處,聽一切眾生的言論,我們的心清涼自在。不但不為他所轉,言是境界,不為境界所轉,反而能轉境界。《楞嚴》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怎樣轉境?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離言說相,就轉境了。你不會轉境,人家說東說西,你就被人牽著轉,那才叫真可憐。一句、半句都記在心裡頭,都放不下,一天到晚生煩惱,那多苦。這苦從哪兒來?自己找來的,沒人給你,你要覺悟。如果能統統不放在心上,毫不在意,境界就轉過來,成就智慧。他講的那些東西、那個事實真相完全了解,你就生智慧、不生煩惱。凡夫在境界生煩惱,佛菩薩在境界生智慧。無所行、無所得,《金剛經》上這些句子都不少。意同此,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就跟此地講「無所說」的意思一樣,這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所說的。

  【性體自證,名為如來。如來即是證得平等性體,理智一如,能所一如。】

  江居士的註子註得好,的確註得很詳細、很透徹。雖然他是近代人,讀《金剛經講義》的人不少,但是讀了能夠有受用的人不多,因此他這個講義,還要透徹的來講解;不講解,意思還是看不出來,怎麼個修法,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還是抓不到頭緒。這就是不能不詳細講解的道理。

  性體要自證,別人不能幫你證,這樁事情任何人都幫不上忙,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也幫不上忙,一定要你自己去證。證得就叫如來。如來這個名字好,《金剛經》上有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什麼叫諸法如義?底下講:「理智一如,能所一如」,就是這個如義,這個意思很深很深。要親證,不親證別人說出來反而發生誤會,你一聽反而迷惑顛倒,莫知所云。所以這個事情不能細說,點到為止。在大經上,我們常常也聽到,生佛一如(眾生跟佛)、性相一如、理事一如,展開來無有一法不如。那個時候就恭喜你,你已經成了如來。這個地方講的一如,就是宗門所講的萬法歸一。一就如,二就不如,二的問題就嚴重,一就如。一是平等性體現前;也就是說,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就行了。諸位要知道,末那轉,第六意識一定轉;第六意識轉,末那未必轉。好像我們上樓一樣,我們上到第三層樓,那第二層樓一定上過,上到第二層樓,未必到第三層。前五識是第一層,第六意識是第二層,第七識是第三層。轉末那一定轉第六識,換句話說,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都現前,見到萬法一如。證得也就是見到的意思,見到當然就證得。知道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無有差別。

  【如來所說,皆是真如自性中自在流出。初未起心動念。】

  這個意思剛才我已經透露出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一天中斷,有沒有個意思?沒有,確實沒有意思。無說而說,決定沒有起心動念。

  【雖終日說、熾然說】

  熾是比喻,好比火燒得很猛,意思就是講他不斷的說,不斷說就是熾然的意思。

  【剎說、塵說】

  這是比喻多,像塵剎那麼樣的多,說得那麼多。

  【實無言說之相】

  這是真的。不但言說之相沒有,他根本沒有起心動念。如來恆常住在大寂滅定中,哪有說?七地菩薩已經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就無有言說,何況如來在寂滅忍地。

  【尚無說相,安有所說之法相耶。故曰如來無所說。】

  這一句話是真的。說如來無所說,如來是清淨心,如來是真如本性,這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六道凡夫,業障深重的眾生,要從真心本性上來看,跟如來一樣都是無所說。這是世尊在一切經裡面常常教導我們,不要著言說相,為什麼叫你不要著言說相?因為清淨心中實在沒有言說相,假的;你要是執著,叫自找苦吃,那是迷惑顛倒。實實在在沒有,不可以自尋煩惱,不要自找麻煩。如來無所說,我們清淨心中也無所說。此地不說佛無所說,他不能用這個字,要說佛,我們眾生就有差別,說如來,我們沒有差別,從自性上講的,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須知此兩節經文義趣,義是道理,趣是歸趣。

  【世尊實令奉持者離念也】

  前面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這段教我們不要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不執著言說,就是離念。念是什麼?妄念。就是離念。

  【念不離,則名言之相終不能離。】

  我們現在知道學般若難,我跟大家講《金剛經》,可以說講得很詳細,我過去聽我的老師講《金剛經》,也沒有講得這麼詳細。雖然說得這麼詳細,你們會不會受持?還是不會。道理在哪裡?你現在是只聽說而已,事實真相你沒見到,只聽我這麼講法,是不錯,是要放下,出了講堂還是放不下。你要是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就真放下,這一放下,你的舉止、你的容貌就變了,這個人快樂。從前過的日子很苦,現在所有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沒有,真快樂,他所現出的相,真快樂的相、真自在的相,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這兩段經文它的大主意是教我們離念,離妄念、離妄想。

  《起信論》云,馬鳴菩薩的《起信論》,《起信論》實在講是非常好的一部論典,裡面所說的事理,簡要詳明,通一切大乘經,所以古大德註經常常引用《起信論》。這裡引用《起信論》裡一段話: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菩薩造論,最近也有同修問過我,為什麼古大德註解佛經,有的本子叫疏,有的本子又叫鈔,有的本子又叫講義,有的本子也叫論,好多不同的名字,這是什麼意思?給諸位說,統統是註解,都是註解的名字。註解為什麼會分這麼多名字?那是註解的分量不相同。如果這個註解用一個論字,意思就是告訴大眾,我的註解絕對正確,絕對沒有錯誤,佛來了也可以給我印證,那就叫做「論」。註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據經文一句一句的註解,我們稱它作論典。像《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這種論叫「釋經論」,解釋經的,一句一句的註解,叫釋經論。他用一個論字,就是裡面決定沒有錯誤,菩薩作的。像《起信論》,馬鳴菩薩作的,這種論不是註一部經的,是大乘經裡面的道理,他拿來發揮,講的都不出大乘經的範圍,都是佛說的道理,他來發揮,為我們詳細講解,這種論叫「宗經論」;宗是依據,它是依據經的,但是它不是一句一句註解。論有這兩種,所以說註解有這兩種性質,一種是解釋經的,一種是依據經來發揮的。像《瑜伽師地論》屬於宗經論;《大智度論》屬於釋經論。

  後來的這些祖師大德,不敢說我註得沒有錯誤。說一個論,沒有錯誤,後頭人不可以改它的,它沒有錯。說個「疏」,疏是疏通疏通,可能裡頭還有不妥當地方,還可以請你指教指教。論沒有這麼客氣,我講的絕對正確,你不要說話,根據我講的這個,沒有討論的餘地。疏鈔這些註子是可以討論,可以研究。這是祖師大德客氣,我註的東西,不敢保證是百分之百正確,可能裡面還有錯誤,可能裡面我還有看錯的,有謙虛的意思在裡頭。所以用疏、用鈔、用註,不敢用論。這是差別在此地。到近代連疏、連鈔都不敢講,像我們哪有這種資格!我們今天是講義、講話,只能夠這樣說法,姿態愈降愈低。在名稱上講,我們姿態愈降愈低。近代的這些大德,註解都叫講義。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差別在此地。中國的古書,過去也是這樣,最古,正確的註解叫傳。最著名的《春秋》三傳:左丘明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那是註春秋的。《春秋》是孔老夫子作的,他們三個人給他作註解,他們自己認為,我的註解非常正確,決定沒有錯誤,可以永傳後世,所以「傳」那個分量跟佛經上「論」字,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後人給古人古書作註解,沒有一個人敢稱傳的,都用註、都用疏,都用其他名稱。這是順便在此地說說,這是文學裡頭的一點常識,我們以後看到就曉得。

  《起信論》是馬鳴菩薩作的,說明論裡頭所講的都是佛的意思,決定正確,沒有錯誤。「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句話跟《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意思是一樣的。又如佛在許多大乘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念,有念就有相,無念就無相。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有念,「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就是無念。這一切境界相從哪裡來的?念頭裡面起來的。實在說,佛法還沒到中國之前,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那個智慧、觀察也很了不起。想像這個想字,不是佛來以後才有這個字,佛經沒有來,我們中國古老的文字裡面,有這個想字,思想,這個字古老的時候就有。思是什麼?心裡頭有分別就是思,分別是劃界限,心裡頭有界限就是思,劃成格子。本來心裡頭沒有界限,一有分別就有界限,已經就出了毛病,再嚴重的就現相,不但有界限,從界限裡去現相,就是想,想就出了相。你就曉得相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沒有說出這句話,但是從他造的文字符號,你看那個思想,就把佛講的這個意思全都顯示出來。所以中國的文字很了不起,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都沒有,那是智慧的符號,你看看這個字就開智慧。每一個字裡頭含著很深的意思,叫你看到這個文字,你智慧就開,你就有啟發。

  【又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世尊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受持,就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怎麼受持法?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境界相,跟《起信論》上講的完全相同,《起信論》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馬鳴菩薩《起信論》,確實是宗經論,他講的這三句話,根據《金剛經》上世尊教我們如何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就這麼回事情。前面兩句說過,什麼叫心緣相?他這說得淺,緣是攀緣;執著、攀緣,這是煩惱,這就叫業障。學佛的人,天天念我要消業障,業障怎麼消法?拜拜佛、念念經,就消業障?拜個《梁皇》、打個水陸,消業障?消是消了,荷包裡的錢消了不少,障沒消,障的確沒消,荷包裡的錢消掉了。所以我一看,我明白、我清楚,是消了,荷包的錢消了,障沒消。如何把障消掉?離心緣相,不攀緣、不執著,你就消掉,你的心清淨,你自在。你心裡面還有憂慮、還有牽掛、還有煩惱,那都是業障,那就叫心緣相。這個東西要離,為什麼要離?假的。清淨心中沒有這個東西,真心本性裡沒有。佛教給我們要離的,都是真心本性裡頭本來沒有的。有的,佛不教我們離,智慧、德能、相好、莊嚴、無量光、無量壽,這清淨心裡有的,佛教我們都得到。煩惱、憂慮、牽掛,沒有!空的。佛教給我們句句都是好話,句句都是真實話,沒有一句騙我們,學佛不明理怎麼行?明理一定要讀經,一定要看註解,經跟註看不懂、看不明白,那就沒有辦法,得要聽講,這就是不能不聽經。

  哪一種人可以不要聽經?兩種人:一種人是一切明達、通達、覺悟了,就是你的心清淨,也就是此地講的,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統統都離了,可以不必聽經。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功,能證果。還有一種人可以不要聽經,老實人,雖然他什麼都不懂,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腦子裡什麼都沒有,這種人不要聽經,他將來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真的成功。這兩種人!心不清淨又不老實,這個沒辦法,這是多數人,又不清淨、又不老實,那只好得要好好的努力學。我們不是這兩種人!那不認真,不好好的學,就沒有法子。由此可知,老實不容易,老實是上上根。不要看有些鄉下老太婆,不認識字的,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的,是上上根人,她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都很高。

  這樣三樁事情離了,「畢竟平等」,畢竟平等就是萬法平等,不但是十法界平等,六道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不平等從哪裡生的?從分別妄想裡頭生的。你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那就更不平等。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一如,萬法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我們淨宗裡面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亂,這一心現前。一心就是真如本性。一心現前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同一個境界。「故名真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現的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所以叫真如。性是真的,性相一如,真如,真如是這個意思。

  【離心緣相,即是離念。緣指攀緣。心緣,即是起心動念。心若動念,必有所攀緣,便落於名字相矣。】

  真的離心緣相,這個人在一切法中,跟諸佛如來可以說沒有兩樣,他不起心、不動念,我又加兩句,不分別、不執著,這大家就更好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境界相有沒有?有,在面前。照樣穿衣吃飯、照樣工作、照樣迎賓接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樣的人才叫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這經上一再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做出樣子給人看,這是演。把道理、事實真相給人家說清楚,叫說。要做出來,演。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演。演給我們看,多自在!所以,如果在一切法當中,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分別執著,你四相就具足,決定是凡夫,決定還是繼續搞生死輪迴,你決定逃不出三界,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惕。由此可知,大家自己冷靜去想想,禪也好、密也好、教也好,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成就。禪、教、密都要遵守這個原則,也就是說一切法裡頭,還有起心動念,都是假的。禪雖然沒能斷煩惱,禪定的功夫伏住煩惱。自己要知道、要明白,你參禪,你得禪定了嗎?真正得禪定的人,財色名食睡的念頭沒有了,五欲沒有了,心裡頭不會有這個念頭。財色名食睡上不起心、不動念,你是定功把它伏住,並不是真的沒有,定功很深,叫這個念頭不起現行。這樣的功夫,有沒有成就?沒成就。你將來往生不過初禪天、二禪天而已,三界之內,沒出三界。你想想看,這個功夫多難,我們能做得到嗎?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能不動心嗎?這才知道,那個法門難修。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能夠得救,靠念佛、靠阿彌陀佛佛力加持,帶業往生。帶什麼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關係,照樣可以往生,這個法門殊勝就在此地。這個法門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三資糧,真正相信,真正發願要生極樂世界、要見阿彌陀佛,行就是把念佛當作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二六時中無論在什麼時候,心裡頭有佛,其他的東西放下。其他的法門,佛也不行,心裡頭有佛都不行,都是障礙。我們這個法門,心裡頭有阿彌陀佛,行!這就容易多了。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好難,太難太難!心裡頭有一樣東西,有一個來換取一切妄念,這個行,這個好辦太多。所以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道理在此地。

  【《起信論》又云: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

  相待就是相對的,染跟淨是相對的,大小也是相對的。

  【無有自相可說】

  所有一切法都是相對的,科學家發現相對論,凡夫確確實實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相對不是真的,離開這一邊,那一邊就沒有了;離開那一邊,這一邊也沒有了,相對建立的。不但六道,十法界都是如此,都是相對建立的,所以這是虛幻不實,唯有一真法界是真實的。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

  本是根本。

  【非色非心】

  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精神,以為有物質、有精神,馬鳴菩薩在這裡告訴我們,沒有這回事,你所說的物質、所說的精神都是妄想,絕非事實,非色非心。

  【非智非識】

  色心是講所變的,智跟識是講能變的;所變的這個境界色心沒有,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多,這一切法,所變的這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非色非心。如果諸位要是學一點法相唯識,你就很容易明瞭。《百法》裡面把心識都列在有為法,有為法裡面,心法、心所法,這是屬於心,色法是屬於色。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說明非色非心。全是從妄想裡面變現出來的,不是事實。智跟識是能變,就是妄想,前面色跟心是所變。

  【非有非無】

  非有,絕對沒有這個事實,當體即空;為什麼說非無?它有剎那的幻相。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現相,不能說無;但是這些相「當體即空,不可得」,不能說有。所以非有、非無,說出事實的真相。

  【畢竟不可說相】

  這是跟你講真話。相既然不能夠說,還能執著嗎?更不能執著。

  【而有言說者】

  釋迦牟尼佛不能說,為我們說四十九年;不能講,給我們講了三百餘會。

  【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

  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說,「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要體會到如來說法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在這個地方。

  【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

  這是佛千經萬論,四十九年所說的,乃至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的佛法,都是一個宗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令一切眾生離念而已,離念就歸性,就會歸自性,就是歸於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實智就是般若,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因為你心裡念著一切法,你心裡有牽掛,心裡有放不下的、有牽掛的,你這個心,本來這個真心不生滅的,因為有這一念,你這個心就變質,就變成生滅心,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這個可惜。

  「此節論文,正此處之注腳也。」江味農居士採《起信論》這一段話,這一段話正好是《金剛經》上這一段的註解,註得好!講得實在是透徹、實在是明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