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四十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40

  請掀開經本,八十三面,從註解第十一段看起:

  「當知般若,亦是與彼諸法相形,名為般若耳,安可執著名字相。」前面說過,一切法都是從相對相形而生起的,佛法也不例外。由此可知,所謂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非是因果、業報的相續相。除了業因果報相續之外,確實無有一法可得,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為我們說一切法,建立許多的法相名詞,全是假設的。既然是假設,我們從假名當中,要緊的是要體會它真正的義趣,而決定不能執著名相,執著名相就錯了。尤其是學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就是不執著,執著就不是在學智慧。

  「前云明了無有定法,是清我見之源,今云破除攀緣妄想,是截我見之流。」這是從比喻上說,世尊在前面所說的深義,就像須菩提尊者所說的深解義趣,這句話非常重要,義是道理,趣實在講就是因果相續的真相。佛無有定法可說,由此可知,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緣變化很大,所謂是無量因緣,因結成果,果又結成因,因又變成果。所以業因果報,正如同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那個複雜的狀況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而佛所說法,完全是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事實是千變萬化,佛哪有定法可說?佛無有定法可說,那哪有四相、四見的存在?如果真的有四相有四見,可以說佛就有定法可說,佛有法可說了。四相四見是什麼?剛才說了是因果相續之相,是業報相續之相,是這麼個東西。佛在經上一再的給我們說明,因緣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四相四見具不可得。所以他這句話的意思,叫我們破除四見的執著,到這段經文,又給我們講要破除攀緣妄想。

  四相四見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妄想來的,從執著來的,攀緣就是執著,是從妄想執著而來的。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眾生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眾生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執著世間法變六道輪迴,執著有佛法還是搞六道輪迴;要想出離六道輪迴,要破執著,世法不可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前面我們看過《起信論》裡頭馬鳴菩薩講的,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很要緊,離就是不能執著。能夠破妄想離執著,四相四見當然沒有了,四見都沒有,哪來的四相!這才能夠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

  「一切眾生,從本以來,不了達十法界理事,唯一真如,同體平等,念念相續,未曾離念,謂之無始無明。」這一段實在是這些祖師大德們,見到諸法實相之後,非常感嘆的幾句話。眾生為什麼會變成眾生?就是不知道十法界的理事,理是道理,事就是事相,十法界的現象,這個現象怎麼發生的、怎麼演變的,不明瞭、不通達。真正通達明瞭,只有一法界,就是一真,「唯一真如,同體平等」這八個字就是講的一真法界。真實通達明瞭,唯有一心,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出來向大家報告的,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大乘佛法的修學,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學哪個法門,前面都跟諸位說過多次,總而言之我們的目標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得一個,就入一真法界,也就是說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

  性宗、禪宗它求覺,教下走的是正,淨土宗修的是清淨心,《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心專念,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宗門有所謂若人識得一,假設有人認識了一,「若人識得一,則萬事畢」,一切事情都解決了。那個一是什麼?一心。由此可知,無量法門、每個宗派到最後所歸的就是一,萬法歸一,那個也是一心,歸到一心就是歸一真法界。一心跟一真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講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要曉得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你把能所看成兩樁事情,你決定得不到一心;換句話說,你修得再好也在十法界,你也證不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能所是一,萬法是一,這是佛法最高的境界,唯一真如,同體平等,這兩句話都是用在世出世間一切法。

  可是凡夫的毛病就是有念,念就是前面講的我見,就有念,念念相續,這個念就是妄想、就是妄念,這個妄念就叫做無始無明。說無始,沒有開始,它是相續相,哪有開始?因為它是個相續相,一斷一切都斷;它要真有這個事情,那就斷不了,那就沒有法子,佛就永遠成佛,眾生永遠做眾生。它是假相,是個妄想的相續,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白。

  「今欲返本還源,故必須從根本解決,以斷其念」,這是真正從根本上下手,「難哉難哉,因其難也,故佛為說種種方便法門,令其隨順得入」。斷念是根本,斷念很難,太難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這一生學佛的緣就很重要。現代人學佛的因緣比古人差多了,古時候生活環境跟現在不一樣,資訊不發達,交通不方便,見聞不廣,見聞不廣對修行人來講有好處,心清淨。古人所謂「知事少時煩惱少」,你知道的事情多了,你煩惱就多,你妄想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交際很廣,認識人很多,是非就很多。這些是是非非你跟很多眾生就結了緣,這個緣裡頭有善緣、有惡緣,不單單是惡緣,連善緣也障道,都造成菩提道上的障礙。這是我們環境沒有古人好,古人有很多人一生住在一個村莊,老死不相往來。鄉下人有一生從來沒有進過城的,他雖然見聞不廣,他心地清淨,人老實,所以修行容易成就。現代人所謂是知識爆炸,藉著傳播工具,全世界的事情你沒有一樣不知道。心定不下來,參禪不能得定,學教不能開悟,念佛不能得一心,你要問什麼原因?你頭腦裡頭裝的東西拉雜太多了。

  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真正想修行,念佛得一心、了生死,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電視、不要聽廣播,把外緣都把它杜絕掉。這不是我發明的,我是跟印光法師學的。印老那個時候沒有電視,印老教學生,教給你念佛法門,你回家去老實念,他反對人到處去參訪。初一、十五他的信徒,在家皈依的信徒,到寺廟裡面來看看他,他見到就罵人。一見到就說,你來幹什麼?你不在家老實念佛,你來幹什麼?我來看看師父。師父有什麼好看的?過去你見過了,有什麼好看的?罵回去!教訓他,你心神不定,跑這麼遠的路費精神,到廟裡面要供養,又要費錢財,賺錢好不容易。都把他罵回去,他心才能定。果然老實念佛,那一句佛號真的夠用,「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他的行持、教學的方法果然與《念佛圓通章》相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成功了。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就這麼一個方法,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成佛,成了佛之後度眾生還是用這句佛號。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所以,故佛為說種種方便法門,這方便裡面第一方便就是念佛。古大德稱這個法門叫「勝異方便」,勝是殊勝,異是奇異,沒有人能跟它相比的。因為有這個方便法門,末法罪障深重的眾生統統能得度,問題就在你相不相信,你願不願意修;真相信、真願意修,所謂是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起信論云,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問曰,若如是義,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起信論》裡面這段說得非常巧妙。真如就是般若裡面所講的實相,一切法的真相,這個名詞在前面已經說過。既然是一真,既然是一如,一就不可說就不可念,二才可說可念,一裡面怎麼說,怎麼念法?一就是清淨心。心裡面動了念,動念就不是一心,動了念之後就可說可念、可思可議;當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就不可念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一才是真如,二就是妄想、就是無明,無明起來了。

  先把這個大前題為我們說出,當然有人要問,要是這個樣子,這一切眾生怎麼能證入?問得好!答得更妙。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菩薩祖師大德代代弘傳說法利生,我們才有緣分在末法時期聞到佛法,要沒有能說能念的,我們怎麼能聞到佛法?這又說要不可說、不可念,才能夠證入,這對我們現前來講豈不是矛盾嗎?怎樣從矛盾當中能夠契入,這是個大問題。他所答的,實在講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講的意思,沒有出《金剛經》之外。「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這個要知道,「雖念,無有能念可念」。前面說了,能所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最困難的問題,就是無始劫以來,都把能所看作二,不曉得它是一。這也就是說,無量劫來的修行,我們為什麼到今天沒有成果,真正原因所在就是錯用了心;我們用的是二心,不知道真正的真相它是一心,它不是二心。

  如果明白事實真相,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樁事情,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這個話我們乍聽起來又不懂了,無說跟有說明明是兩樁事情,怎麼能合成一個?實際上真的是一個。前面講過,說法,說是因緣所生,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既然當體皆空,了不可得,豈不是無說嗎?你要把這個事理明白了,你就會聽了,你聽了就會開悟。如果你還執著在二邊的話,有能有所,你永遠不能契入。《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的意思很深!有能有所你決定不解如來真實義,你讀經、聽講都把意思錯會掉,都錯解了。必須要知道能所是一它不是二,能所是一,所有一切法都是一,這就萬法歸一了。禪宗裡面也有句話說,萬法歸一,然後再問一歸何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許多人聽了,都感覺到茫然,不知所答。一歸萬法,萬法不就是歸一嗎?一歸到哪裡?一歸萬法。萬法跟一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一就是萬法,萬法就是一。說一,是從體上講的,說法,是從相上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一,器是多,《華嚴》上講的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這叫隨順。

  若離於念,離什麼念?離能所的念,離一多之念,你就入了,你的心就清淨了。能所念離掉,一多念離掉,再問一問,四相有沒有離?四見有沒有離?當然離了。因為四相,我相、人相就是能所,眾生相、壽者相就是一多。我相離了,我見也沒有了,因為見、相是一不是二,四相就離了,四見也離了,六道十法界離了。名為得入,入一真法界。

  「心雖無法,而法從心生,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心是能生,法是所生,心確實無有一法,它能夠生一真法界,能夠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會變現。但是要曉得,能變的心跟所變的一切法是一不是二,故不可說。如果是兩樁事情,當然可以說,它因為是一樁事情,就不能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你才見到真相,因為無說、無思他心是清淨的,清淨心就見到事實真相。若有說、有思他心動念了,心一動念就是無明,無明就障礙了清淨心,事實真相見不到,道理在此地。「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名為真如也。」無念,在大乘經上常講,無念就是正念,有念是妄念。經上給我們講無念,是無妄念,不是無正念,這個要知道。妄念就是妄想執著,離開妄想執著就是正念現前。

  「念是業識」,業意思就是活動,我們今天講活動,識就是分別,念是心動了,心動就叫業;一動它就起分別,起分別就叫識。「性體并無是事」,真心本性裡面沒有業識,也沒有這個現象。「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真心本性本來就清淨,絕對不會受這些紛擾,「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現在的真心本性清淨不清淨?絕對是清淨的。我們現在沒有感覺得清淨,你現在根本就沒有見到真心,你怎麼知道你真心清淨不清淨?你沒見到!諸佛菩薩見到了,六道眾生每個眾生心性都是清淨的,所以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圓覺經》上都有這個說法,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憑什麼講的?憑你的清淨性從來沒有污染過。我們今天這個現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現前?剛才講了,業因果報的相續相而已。業因果報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所以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六道十法界就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講它存在時間的短暫,佛不過是拿這兩字來做形容,其實那個短暫的相,佛要是真的說出來沒有人會相信,於是大家都謗佛,佛打妄語。

  其實,佛所說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短暫到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所以佛在《楞嚴》上透了一點消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說明沒有生滅,它的時間太短了。為什麼這個相存在?相續相,我們在前面舉電影影片來做比喻,它是相續相。因此,實在講確實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我們被業因果報的相續相迷住了,以為它是真實的,以為它是存在的,於是不斷的在造業因,不斷的在果報相續,在搞這麼個回事情!這是凡夫搞的。真正一旦覺悟,一覺它就斷了,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得好,「覺後空空無大千」,他上面一句是「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說明這個現象。能說得出這樣的話來,當然是過來人,若非過來人說不出這個話。所以底下講,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這就曉得自性跟十法界這個幻相,它的關係是不即不離。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幻相,不是自性裡頭本有之物,也不離開自性,為什麼不離?是我們迷了自性才變現出來的。這個是迷幻,迷幻的境界,不是真實的境界,哪一天你不迷了,這個虛幻的境界就沒有了。

  佛在《楞嚴經》上有個比喻很好,他把境界相比喻作目眚,眚是眼睛有病。大概害過眼睛的人有這個經驗,眼睛害眼病的時候,看到光上面都有圈圈,空中好像有花出現。好眼睛的人看不出來,沒有,眼睛害了眼病的人就看出來了。他看出來外面那個虛幻的境界相,你想想它跟眼睛有什麼關係?眼睛裡頭確實沒有這個東西,但是這個相確實是病眼所生的。原來是眼睛病了才出現這個東西,眼睛好了這個東西自然沒有了。由此可知,六道輪迴、十法界就是我們的心性病了,病在什麼地方?迷了。迷了自性,出現這個幻相,一但覺悟,這幻相就沒有了,就好像你眼睛又好了,看燈燈上圓影沒有了。佛這個比喻很有意思,我們細細想想,能體會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與我們心性的關係,這關係是不即不離。

  「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這就是妄念,妄念就是無明,所以給你講無明無始,沒有開始,當處起,當處滅。就是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起就是出生,滅就是滅盡,剎那不停。「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隨滅隨起。」起就是起境界相,變的幻相。所以境界相,包括佛菩薩示現的,包括佛菩薩為眾生所說的種種佛法,都是當處起,當處滅,要曉得這個道理。不能說佛法例外,佛法沒有例外,只有真如自性是例外,那個沒有生滅。這是講念頭,所以諸位要知道,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一切執著都放下,恭喜你,你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你有分別你有十法界,你執著沒有了,還有分別,你說六道沒有了,你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叫十法界;分別也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以後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的果報是一真法界,叫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那個境界裡面所有一切法都沒有生滅。你讀《無量壽經》,生到極樂世界那邊的人個個都無量壽,容貌永遠不變;西方世界也有樹木花草,永遠沒有凋謝。它是一真,它沒有生滅。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植物春生夏長,它有生有滅、有枯有榮,西方世界沒有,它一真。我們這裡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法,就是生滅心變現出來的,變現的生滅法;華藏世界、西方世界是不生滅的心變現的,不生滅的心是真心,真心沒有念。

  所以這是念念相續,念是因,十法界依正莊嚴它不會斷掉,就是念念相續之果。隨滅隨起,「并無實物」,這是真實的樣子,所以說諸法實相,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空花也就是目眚比喻裡面所現的,眼睛長病,看到空中有花,好眼睛的人看不出來,沒有。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空中哪有花?他眼睛有毛病看出來的,所以幻有實無。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空花,實實在在沒有。「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現在講是老毛病了,老毛病自然會起來,不要緊,怕的是覺遲,要覺悟!也就是說妄念起來不要緊,妄念不能相續。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世間還有一等迷人貪戀這個假相,他不希望這個假相轉變、消失,希望這個假相能夠多存在一段時期。可不可以做得到?可以,你懂得這個道理就做到。都在念!只要念頭不斷,果報就不斷,善念就善果報不斷,惡念就惡果報不斷,不就這麼回事情嗎?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現在世間人,絕大多數的人沒有不貪財的,財富也是「隨滅隨起,並無實物」,得不到的。眼前這個相續相好像在面前,好像是得到的,其實是假的。如果希望這個相續相能夠常常在面前,那怎麼辦?修財布施的善因,你修這個因,這個果報就常在面前。如果不修這個善因,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其道是慳貪,你眼前這個財富很快就失掉、就沒有了。為什麼?它滅掉之後,它就不再生。一切法生滅的道理我們要知道,你要希望不斷有善果現前,就要不斷造善因。實在講,所有現象沒有別的,業因果報相續不斷,這是把事實真相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可是學佛的人要曉得,這個現象畢竟是個假相,不要說我們世間人的富貴太渺小了,我們看到佛經上講的,忉利天主、大梵天王,六道裡面福報最殊勝的。《金剛經》前面較量,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誰有這個能力?真有這個人,大梵天王,你就曉得大梵天王的富貴,人間、天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跟他相比。那麼大的富貴也是空花,也不是真實的,也是業因、果報相續相而已。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門,歸源無二路,就是只有一心,一心就歸源了,一念就歸源,二念就歸不了源。在無量方便門當中,「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這在提倡念佛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人人可以做得到、人人都能夠成功,比起其他法門,這個叫易行道,其他法門比這個難。「不念他念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念佛法門它的理論基礎在此地,我們妄念多,妄念決定斷不了,念佛法門是把我們妄念換一下,換成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守住這一個念頭,用一念來止一切妄念,這是念佛法門理論的基礎。「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作觀就是大乘佛法裡常講的觀行,包括所有行門的總綱領。念佛也是作觀之一,也是觀行之一,在一切觀行當中,念佛尤其親切。「蓋作觀,可說是智念。」作觀是智慧,也就是說用理智克服感情,感情是迷,要用智慧去破迷。「念佛則是淨念」,因此沒有智慧的人也行,學其他法門,沒有智慧不能破無明、不能斷煩惱。沒有智慧的人,不要斷煩惱、不要破無明,修念佛法門、修淨念行,淨念修成功,智慧就開了。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你心清淨,清淨到相當程度,忽然就開智慧了。智慧開了就能破無明,心清淨了,煩惱就不生。所以,念佛則是淨念。

  「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染濁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染污了清淨心。實在講染污是比喻,心地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有染污。染污實在講障礙清淨心不能現前,我們叫它做染污,就好比陰天雲彩障礙太陽,陽光不能照到我們大地,被雲彩遮住了。雲彩有沒有染污太陽?絕對沒有,只是障礙了陽光不能夠普照。所以要曉得妄念,妄想分別執著,真的就像一片雲彩一樣,它障礙我們清淨心現前,絕對不會染污清淨心;經上也常常講,染污叫方便說,實際上是障礙。「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這是念佛的好處,把它的理論,把它的方法、效果都說出來了。道理明白了,方法效果也知道了,才曉得非念佛不行,不念佛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下面是解釋佛的名號。為什麼念佛?念別的不行嗎?我也常常碰到不少人來問我,他說:「法師,你念阿彌陀佛,我念一二三四,不也可以嗎?」都是用一個念來治一切念,是可以,是沒錯,你念一二三四也行,一天到晚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也行,你念到一心不亂也成功。可是果報不一樣,你念一二三四念到一心不亂,你出不了三界。什麼原因?因為一二三四是個妄念,你用一個妄念止一切妄念,最後還有一個妄念在,還是障礙你,你出不了三界。念阿彌陀佛不一樣,阿彌陀佛是西方教主的德號,他教我們這個方法,念這個名號得他本願威神的加持,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一二三四念到一心不亂,不能往生,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所以後頭果報不相同,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佛者覺也,阿彌陀佛,是無量覺。」這意思不一樣,一二三四那裡頭沒有覺的意思,一二三四念的還是無明,還是不覺,念阿彌陀佛是覺。這個名號,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照字面上意思來翻是無量覺。「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覺者,覺其本性本來無念也,故曰,更親切。」這就是講比一般作觀,修觀想,真的是親切多了,念佛是直接念我們的覺性。「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功夫純熟是念而無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那個功夫才叫成就,才是見性。我們在一生當中要想達到這個境界,真的是很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就的。可是淨宗法門有阿彌陀佛保佑,有阿彌陀佛照顧,功夫不到也行。「但能行願真切」,行就是一向專念,願就是願生淨土,我真想到極樂世界去,我真的放下萬緣,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要做到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我們可以做得到,念而無念我們未必能做到,淨念相繼確實是可以做得到的。「仗彌陀悲願力,接引往生」,阿彌陀佛的大悲大願,就是《無量壽經》第六章四十八願,那是阿彌陀佛對法界一切眾生宣布的,他的慈悲大願,接引念佛人往生淨土。「便同阿鞞跋致」,這也是四十八願裡面講的,十方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這是梵文翻譯的不同,阿鞞跋致是《彌陀經》上翻譯的,阿惟越致是《無量壽經》上翻譯的。「即是圓初住地位」,圓教初住菩薩。

  「如修他法,至此地位,須經久遠劫數。」這是真的,要用其他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以外的,你要想修到圓初住菩薩要經無量劫,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無量劫的修行,才能超凡入聖,得一個小乘須陀洹初果。然後從小乘須陀洹初果修滿十信位,因為十信位的菩薩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所以經歷的時間就很長,這才能證得圓教初住;證得圓教初住就念不退了,就是淨宗裡面常講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是真正保住了。從圓初住到成佛,還要修行三大阿僧衹劫,佛門裡常講的修行要三大阿僧衹劫才能夠成佛,三大阿僧衹劫從哪裡算起?從圓教初住算起,初住以前無量劫,那個不算,單從初住算起。第一大阿僧衹劫修滿三賢位,第二個阿僧衹劫是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衹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衹劫證十地菩薩果位,你才曉得多難!阿惟越致菩薩,這是我們根據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寫的,如果大家再看《無量壽經》上的註解,不是初住。《無量壽經》上的註解,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不是初住菩薩,這個諸位要曉得,是七地菩薩;換句話說,他已經修滿兩個阿僧衹劫,從初住起修行,又經歷兩個阿僧衹劫,才達到七地。念佛人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地位,果報不可思議,任何法門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今一生辦到,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這還用得著說嗎?所以古德稱它作勝異方便,最殊勝、最特異的方便。

  「我等幸聞此法,豈可蹉跎,交臂失之。」這個法門實在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諸位想想,在現代這個時代,全世界人口當中,有幾分之幾在這一生遇到佛法?我們這個講堂外面人很多,一生都遇不到佛法。遇到佛法的這些人,又有幾分之幾遇到淨土法門?太少了。我們就在美國這個地區,看看這些學佛的人,中國人、外國人學佛的不少,有幾個人一心念佛?念佛人當中又有幾個人真正一心念佛?這樣幾層一淘汱下來,沒剩幾個,才曉得這個法門所謂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的,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這些話都是真實話,絕不過分,字字都是實語。「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我們的願是不是真?我們的行是不是切?行願真切是什麼?一心都在念佛求生淨土,那就是行願真切了。果然這樣念佛的人,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在現代念佛往生人當中我們也看到,時間都不長,大概一般三、五年當中決定成就。這個法門真叫易行道,三、五年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實在不可思議。

  真正學佛,實在講簡單容易,用不著搞這些經典,太麻煩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倓老法師寫那個《念佛論》,我都嫌他囉嗦,太多了,我們特別把《念佛論》裡面念佛往生的三個人節錄下來,看看那個,照那個學就行了。這三個你看往生多自在、多瀟灑,念佛的時間不久,時間都不長。在家居士鄭錫賓,他在倓虛老法師面前皈依,一直到他往生,不過六年的時間,他把這個法門就修成功,六年!他只學會一部《彌陀經》,除了自己一心念佛之外,到處去跟人家去講《彌陀經》,他就這麼一點本事,你看他走得多瀟灑。沒有病,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這是真的,通宗通教有什麼用?通宗通教還要搞六道輪迴,人家什麼也不通,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薩了。古德給我們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人間第一等聰明人。我什麼都不搞,就要見阿彌陀佛,見到彌陀佛哪有不開悟的道理。真切要緊,要真幹,知道世間統統是假的,一定要放下,不能放下的也得要放下。

  「所以念佛人,於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兩句務必要做到,念佛真實功夫,真實受用,如是如是。」這兩句經文,就是我們常講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色聲香味觸這都是屬於身、屬於世界,我們身體跟外面物質的環境,法是我們的念頭。我們心裡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憂慮牽掛統統放下,然後才能叫一心念佛。心裡只有佛,除佛之外什麼也沒有,就成功了。你看看這些往生自在的人,想去就去,想住就住,他有什麼本事?他的本事就這兩句,他能放得下。我們今天繼續要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我們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放不下,分別執著、煩惱憂慮放不下。哪裡曉得統統是假的,叫自找苦吃,沒人給你苦吃,你自己找的。

  「妄想是眾生無始來之病根,萬不可強制,如其強制,反傷元氣。」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放下,但是要有善巧方便,不能勉強,勉強壓壓不住,它會起反作用。那要怎麼辦?一定要叫他先認識,知道它的事實真相,曉得原來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這把它的真相看穿了,就很容易放下。知道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事上是當體皆空,心裡面想像、憂慮牽掛,也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於是看穿了,自然就不想,也不憂慮,也不牽掛,外面境界現前也都能隨緣,這個方法好。所以不能強制,如其強制,反傷元氣。「因妄想是本心之作用,不過錯用了,所以成病」,病就是迷惑、造業、受報,這是病。「只要依照佛法,將其轉換過來,歸到智念或淨念上。」智是讓他了解事實的真相,他自然會放下,把念頭轉過來。或者是沒有這個智慧,對於真相不了解,但是他有善根,這是非常的可貴。善根是什麼?信佛,佛這麼說我就這麼做,這個人有善根,老實念佛。我們看到近代往生的這些人,沒有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是老實念佛人。「久久自然無念,便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清淨心現前,心清淨了,心就平等了,就轉識成智,轉染污為清淨心;只要這個一轉,就跟相宗裡面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同樣一個道理,有同樣的效果。但是相宗轉識成智要智念,淨宗轉識成智用淨念,方法不一樣,難易不一樣,效果相同。

  「今曰斷除,是除其病,非除其法。」這個要知道,我們要用方法,是要把妄念除掉。「斷妄歸真,便恍然大覺,了達萬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無人我差別,則萬念冰消。」萬念是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是因為你明白人生宇宙的真相,這些妄念自然沒有了。

  「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這一段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對於一般知識分子的開導,要多讀大乘經論,要親近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指導,大乘經論讀再多也沒用。《華嚴經》上佛說過,《大智度論》上也講過,「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法若沒有善知識指導,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他也沒法子理解,一定要真正有修行過來人給我們講解。為什麼?他有體驗,也就是說他有實證的功夫,這個路是他走過的,他是個過來人;若非過來人,看佛經、看註解,依文解義,那個沒有用處的。必須真正是有實修、實證的人他來幫助我們,我們才不會把經義解錯了。尤其像《金剛經》,字字句句含義都無限深廣,我們自己的確沒有辦法看得懂,就是看古德的註解,像江味農居士註得這麼詳細,也不容易理解,這是實在的話。由此可知,親近善知識是非常的重要,指示修學門徑。

  學佛,古時候親近善知識還容易,現在這個時代,縱有善知識,我們親近的緣也斷掉了,也沒有了,這是現代人的苦處,現代人福薄。古人學道都在年輕,十幾二十歲,可以說都有師承,也就是說都知道尊師重道,肯聽老師的教誨。現在沒有了,現在孝道沒有了,師道沒有了,學生對老師沒有恭敬心,老師所教導的,他自己的學生意見很多,未必肯接受你的,甚至於還批判老師。老師要真正是個善知識,對於這種學生,必定是敬而遠之,他不敢教。我學佛,我常說我感到非常幸運,在這個時代還遇到善知識。但是像我這樣子遵從老師的人,這種學生很難找,老師怎麼教,我認真做,不敢違背。凡是不能遵從老師指導修學的人,都沒有成就。我在台中,老師不是教我一個人,我們同學一起二十多個人,這個裡面成就的比例,實在講對於老師的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你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就;能夠聽一半,你就是一半的成就;完全不聽,那完全沒有成就。這是在我們這一班同學當中二十幾個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不容易,真正聽老師話的人太難了。

  「首先要明瞭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心就是念頭,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心外無法,這要先認識清楚。這個認識清楚就叫做看破,不僅僅是看破世界,看破六道、看破十法界,看破之後,放下就不難。「此是遣蕩塵境之方便」,這是先看破,「漸漸乃能胸無點塵」,這就是放下,看破之後就能放下。「則慧光開矣」,放下之後,智慧才現前。「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當然還是有念頭,念頭微薄是真的,像前面所講的,初住菩薩明心見性了,初住到成佛還有四十二個階級,這四十二個階級就是有微細的念頭,這個念頭已經不礙事,慢慢再去斷。

  「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經云,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也。」名字是全經修行的總綱領,我們學金剛般若,怎麼個學法?就依照這個名字所說的去做。名字是什麼意思?全經就是名字的解釋,名字是全經的總綱領。「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修金剛般若就在離念,離念就是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在哪裡練?在生活當中去離,在工作裡面離,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離。離不是離事相,不是離外頭境界,離你心裡的執著。你心裡有名字的執著,有言說的執著,有妄想分別的執著,心緣就是妄想執著,要離這些東西。所以從念上離。「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尚且能斷,何況煩惱?「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法身是什麼?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人接物。你在這個裡面證實理事一如,性相一如,生佛一如,證明諸法如義,那就是證。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現實境界,在這個裡面去求證。《金剛經》所說的理論,所講的事實真相,要在生活當中把它證明,這是法身分分證,無有一法不如,法身就是真如。「等覺菩薩,復用此法,斷最後一分微極細無明而成佛果。」我們初發心的人用這個方法,可見得這個方法是一直用到成佛。用這個方法是原則、是原理,至於手段可以講是無量無邊,法門無量,這是一個總綱領、總原則。

  「總而言之,此兩節經旨」,旨是宗旨,是修行指導的原則,「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所以這個一定要曉得。有人來告訴我,因為我教人,我從老師那裡學來的就是這個方法,一門深入。老師這樣教給我的,我一生奉持,也以這個方法教人。於是有些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法師!我聽到別的法師講,別的書上說,入門要從廣學多聞,你這一部經、一句佛號怎麼行?他說的對不對?我點點頭,對。怎麼不對?無有定法,都對!哪有不對的?問題在什麼?一定要了解根性,從廣學多聞要有廣學多聞的根性,有那種環境,行。自己的根性很利,有這個聰明智慧,我們講的,佛法裡面講的上上根人,不能到上上根,也得要上根人,根性很利。第二個,他生在世界承平的時代,不是亂世,生在承平的時代。他生活很安定,社會環境安定,這有利於他的修行,遇到善知識,可以從廣學多聞、按部就班慢慢來。如果自己想想,自己不是上根、上上根,我們是中下根器,你念太多記不住,理論太多煩了,就搞亂掉了。這就想想自己不適合!又生在亂世,亂世說實在話,哪一天生死誰都不敢保證,時時刻刻有災難。一個不幸的災難來了之後,我道業還沒有成功,那豈不叫可惜嗎?

  所以在亂世,根性又不好,只要找什麼法門?省時間,時間要短,法門要有效,而且很快的能成就,找這個才管用。別人說的不是不對,對!有道理,對我不適合,我不適合那個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都是佛說的,哪個法門不對?門門都對,門門都成無上道,所謂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緊的是自己要衡量自己是什麼材料,這個與自己成敗的關鍵就太大了。想想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生活環境、自己生存的時代背景,然後我們看看哪一個法門對我有利,我們應該抉擇取哪個法門,這就正確。因為佛無有定法可說,只要說之成理,不違背經典所說的,統統都對,用不著起爭論。你喜歡學那個法門,我也鼓掌歡迎你學那個法門,你勸我學那個法門,我謝謝你的好意,我自己沒有能力。我想想我這個法門我有把握能成就,那個法門實在講我沒有把握。肯選擇有把握的,不選擇沒把握的,我想一般人講聰明人大概就是這樣的人。所以這是無有定法,於一切法不需要爭論,學哪個法門都好。以清妄念之源,這是智慧,這才能真正了解佛的四依法,特別是末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更須破除攀緣心想」,就是分別執著,「以截斷妄念之流」,前面是斷妄念的根,這是破妄念的發展,「破除攀緣心想」,是把妄念的發展把它堵住。這是說明這兩段經文真正的意思,可見得無有定法這個說法意思非常的深廣。佛說的經名,確實以金剛般若智慧堵住我們妄想的發展,正是禪宗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金剛智慧。不再迷惑,不再打妄想,不再執著,「此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能斷的意思。「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能斷的方便,就是金剛般若的方便。金剛般若你怎麼修?一個是修觀想,一個是修念佛。觀想,在教下稱為止觀,教下所用的;淨土宗所講的是念佛,一心念佛,這是金剛般若下手的方法。

  「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說」,奉是奉行,把佛教導我們的一定要做到,像佛一樣,在穿衣吃飯上做到。穿衣吃飯代表日常生活,入舍衛大城托缽代表日常工作,講經說法代表是處事待人接物、迎賓接客,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一切活動之中要把它做到。「念念不違如來」,如來在本經是從真如本性上說的,念念不違如來就是念念不違真性,「即是一心念佛也,求生淨土,即是一生究竟圓滿也」。由此可知,念佛這個意思也非常廣泛,如果用廣義的方法來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念佛法門。我們淨土宗這個念佛是念阿彌陀佛,其他那個方法都是念覺,覺就是佛,教下止觀裡修正知正見,正也是佛,覺正淨都是佛。所以說無量無邊法門統統都是念佛法門,而念阿彌陀佛,是念佛法門裡面一個特別法門,這個我們必須要記住的。佛是覺的意思,求覺、念覺就是念佛法門。所以末後講求生淨土,這是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揀別不是其他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尤其不思議,就是一生究竟圓滿的法門,這句話很要緊,一生究竟圓滿是成圓教的佛果。

  在其他法門裡面所說的,這都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的,像《華嚴》所說的,要無量劫的修學功夫,才能達到究竟圓滿,不是一生,生生世世。唯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不要第二生。我們這一生往生到淨土,諸位要曉得,你們看往生的例子,是活著去的,所以往生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活著去的。你在往生的時候,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你,你跟他去了,這身體不要了、丟了,跟他走了。所以這不是死。捨了這個身,得什麼樣身?得跟阿彌陀佛同樣的身,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身體的體質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這個身不要了,換一個身,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所以這是不死的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的菩薩,下下品往生,十二劫花開見佛。所以,一生究竟圓滿,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暫時告一個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