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二十九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29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七面,經文第四十一段,「推闡無住以開解」。這是本經正宗分的第二個段落,前面一大段是說信,這第二段是講解,第三段是講行,最後一段是講證,信解行證。科判的意思前面已經有介紹,我們現在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在這一大段經文一開端,世尊就小乘證果來說明離相,這個意思非常重要。一般我們往往有個錯誤的概念,以為大乘離相,小乘是著相的,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沒想到小乘人也是離相的。既然小乘初果都要離相才能證得,何況大乘佛法,這個意思非常的明顯。我們看註解,「初果」,『須陀洹』是初果,須陀洹的意思經上有解釋叫『入流』,翻成中文意思叫入流,我們一般講入聖者之流,講超凡入聖了,他不是凡夫,他是聖人。「初果斷盡三界八十八使」,「使」是比喻,經論裡面也常說八十八品見惑,惑是迷惑,就是見解上的迷惑;換句話說,就是錯誤的見解,一共有八十八種,這八十八種錯誤的見解統統斷盡,就證小乘初果。為什麼用一個「使」?使是古時候衙門裡面抓犯人的那個當差的叫差使,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刑警隊隊員一樣,專門抓犯罪的罪犯。這八十八種錯誤見解我們要是沒斷,就好比是那八十八個刑警隊在後面跟著,時時刻刻要抓我們的意思,取這個比喻。那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那麼多刑警圍在你的旁邊,取這麼個意思做比喻。「已見真空之理,而知無我亦無我所矣」,這個道理我們在大乘圓頓大經,在《金剛般若》裡面所見到的,哪裡曉得小乘初果他對這個道理也明白了。由此可知,我們比小乘人還不如,我們今天只曉得無我亦無我所,但是我們還沒做到,小乘初果已經做到了。所以他能夠證得須陀洹果,我們今天依舊還是凡夫,跟他們相比差得很遠。

  「須陀洹」,第二段解釋這個名詞,「此云入流」。此云,在我們中文經典裡面常常看到這兩個字,此是中國,此云就是中國話,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須陀洹是梵語,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什麼意思?此云入流,我們中文的意思叫入流。「根塵相對,名為六入」,根是六根,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意知法,六根接觸外面的六種境界。這六種境界為什麼叫它做塵?塵是灰塵,像我們的桌椅,一天不擦,它就落上灰塵。灰塵是污染,由此可知,外面六種塵境,是藉六根為媒介,污染了我們的真性,污染了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的心不清淨了,所以把它比喻作塵,塵也是個比喻。

  它為什麼會污染?我們眼見色,色實在講並沒有入到我們眼裡面去,怎麼能染污我們的真性?如果色法能夠染污真性,《華嚴經》上又為什麼說事事無礙?實在講一切法確實不會染污真性,真性之所以被染污,底下有個識,這個東西討厭,有六識。六識是錯誤的見解,它錯認了,這樣就染污真性,所以真正染污的是識。但是外面的境界是媒介,藉著這個媒介它在那裡虛妄分別妄想執著,這樣染污了清淨心。「識為分別故」,關鍵就在這個字,這叫六識。「今曰不入」,經文上講『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不入,「明其能空情識矣」。識是感情的,在大乘相宗裡面告訴我們,修行的綱領,各宗用的名詞、說法不相同,可是意思都一樣。相宗講修行綱領在轉識成智,要把六識把它轉過來,轉過來就是智慧。由此可知,情跟智是一個東西,智就是般若智慧,般若要是迷了,它起的作用就叫情識;情識如果覺悟了,就叫般若智慧。可見得迷悟不同而起的這個名字,覺悟的時候叫它做般若智慧,迷惑的時候叫它做情識。所以,情識跟智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轉識成智就是轉迷為悟,覺悟了,情識都變成智慧。從這一點我們也能夠檢點自己,學佛有沒有開悟?開悟不要去問別人,問別人,有些人會騙人的,不可靠。

  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聽眾裡面有五個年輕人,聽說這五個年輕人都開悟了。西藏這些密宗喇嘛仁波切都給他們授過記,給他們做過證明,他們已經開悟。我在那邊講經,他們也來聽經。聽完之後,我們講完了,他走到我面前,要我給他做證明,他們開悟了。這五個人走到我面前,我就直截了當,我說老實話,我不會騙人,我說你們沒開悟。他當時聽了就很生氣,哪些仁波切都說我開悟了,你怎麼說我沒開悟?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問我,那你當然沒開悟,你開悟了還問我嗎?這就不歡而散。所以要曉得,有人會騙人的,不老實會騙人的。還有摸摸頂就開悟了,如果這麼容易的話,釋迦牟尼佛何必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那麼辛苦?摸摸頭不都開悟了嗎?那麼簡單嗎?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被人騙了,被人騙了那才叫真正的可憐,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

  用這個做標準就行了,如果我們的情變成智慧,這就開悟了;如果情執還很重,那就說句話,你沒開悟。開悟之後,感情都變成高度的智慧,剛才跟你講了,情跟智是一樁事情,悟了情就叫智,迷了智就叫情。你幾時情變成高度智慧,那你開悟了,《金剛經》給我們做證明,那是沒錯的,什麼時候我們感情變成了智慧。智慧給諸位說是真實之情,那個情是永遠不會變的。智迷掉了變成情,情是假的,我們常講虛情假意,為什麼?情有變化,無常。智是真常,智是永遠不變的,這也是他能空情識,情識空了。情識空了就變成智慧,所以「雖名入流,而實無所入」。無所入的意思,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樣東西再也不會污染他的清淨心。這六樣東西對他來說就不叫六塵,對我們來講是六塵,因為我們會被它污染。須陀洹以上,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不會被外面境界污染,這叫入流。真的他有沒有入?沒入,一樣也沒有入。『是名須陀洹』,所以佛給他起個名字,叫他做須陀洹。

  「故曰,是名須陀洹。」我們看註解最後一段,「名者,假名也,名相也,下是名句皆此意也」。經文往下「是名」字樣很多,凡是看到「是名」,我們曉得這是世尊給他建立一個假名。為什麼要說它做假名?名字不可以執著,執著名字就錯了。是這個人他修行到某個境界,這個境界上我們為了說話方便起見,給他假設個名字,名字是假名,不可以執著。小乘初果尚且如是,我們繼續看二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三界六道的凡夫對於這一切法的迷惑,世尊把他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你看錯了,是見解上的錯誤,另外一類是你想錯了,思想上的錯誤,合起來稱作見思煩惱。見煩惱就是錯誤的看法,總共有八十八類,八十八品,統統斷盡了,也就是說你在見解上沒有錯誤了,這才是小乘初果。但是你在思想上還有錯誤,見解上雖然沒錯誤,想法還有很有錯誤。思想上的錯誤一共有八十一品,分配在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見思煩惱也不能細講,單講見思煩惱,過去我曾經講過幾次,大概需要六個小時,單單講這個問題,以前講過。二果以上就是斷思煩惱,也就是錯誤的思想。

  「初果進斷」,進是進一步再要斷「欲界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錯誤,「上上乃至中下,共六品」。八十一品思惑難斷,不像見惑,見惑雖然多,容易斷,思惑難斷。佛在經上有個比喻,斷思惑就像藕斷絲連,很不容易斷的。三界九地,欲界算一地,所以欲界有九品;色界算四地,色界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算四地;無色界也算四地,總共合起來叫九地,這是佛學常識。合起來就是我們常講的二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層天,我們學佛要清楚、要明白,人家講升天,升天堂,到底是哪一個天堂?天很多,不能含糊籠統。欲界從我們人間往上去,最下面一層天叫四王天,我們供的四大天王,四王天的天王。四王天再上去叫忉利天,忉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叫三十三,所以也叫它做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在一層,並不是三十三層,也並不是最高的,它是欲界第二層天。再往上面去,第三層叫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兜率有分內外,內院是彌勒菩薩住的,外院是凡夫天,凡夫天見不到彌勒菩薩。所以兜率是凡聖同居土,就像我們現在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有些佛菩薩、阿羅漢住在我們這裡,我們見不到他。

  你們常常有拜《三昧水懺》的,《三昧水懺》裡面最主要的一個人物就是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害了人面瘡,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用三昧水把他的瘡治好。這位阿羅漢住在四川,也是個山上,我們去看是荒山,什麼也看不到。有緣的人,像悟達國師跟他有緣,才見到山上莊嚴的道場,見到許多聖人在那邊修行。像五台山的文殊菩薩,《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記載就不少,虛雲老和尚見到文殊菩薩,但是見到的時候不認識,以後知道是文殊菩薩,他人又不見了,再找也找不到。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再往上面去就是四禪,四禪是凡聖同居土。所以在娑婆世界六道之中,二十八層天裡面有兩種天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再往上面去就是化樂天,化樂天再上去,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的六層天。再往上去就初禪了,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九天,所以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所以說生天,到底生哪一個天?太多了,天很複雜。

  就以忉利天來說,在我們這個六道裡頭,忉利天有多少個?佛給我們講這個世界的組織,一個單位世界,要用我們現在天文的眼光來觀察,就是一個太陽系,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忉利天,這是從前人的講法。現在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跟這個不一樣,黃老居士的說法是講我們現在天文裡發現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這個單位實在太大了。這個單位世界的最高峰就是忉利天主,像這樣的單位世界有一千個,集合一千個單位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天頂是初禪,再以小千為單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區,一尊佛的教化區,叫大千世界。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記住,是一個大千世界,不是三千個。為什麼稱為三千?它因為有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大千世界,它裡面有小千、中千、大千。你從這上面來看,一個單位世界就有一個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一個小千世界裡就有一千個忉利天,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再乘一千,一百萬個,一個大千世界裡面,忉利天有十億個,你到底到哪個忉利天?你生天到底生哪個忉利天?不可以含糊籠統。

  這是他斷欲界六品粗惑,粗的先斷,細的後斷。上上到中下,六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一共六品,這就叫證二果,在小乘裡面就是二果。「尚餘下三品惑」,欲界裡面他還有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三品他還沒斷。

  「二果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斷之」,所以叫他做『一往來』。他為什麼還要到人間來一次?因為人間他還有三品惑沒斷,他不能不來。如果這三品惑要斷了,他就不要來了,他就不必來人間。由此可知,欲界眾生有他的因緣,他因緣要是斷掉了,他不會到這個地方來的。業因要是斷掉,他還要到人間來,那叫乘願再來,那是來度眾生的,不是他的果報。我們因為煩惱沒斷,是非來不可,這是來受果報的,迷惑、造業、受報,你非來不可。二果聖人他還要來一次,因為他還有微細的煩惱,就是還要來一次,所以叫他做「一往來」。「然其心中,實無往來之相。」事實上他是要來一次,可是在他心裡清清淨淨,他不著相,心地很清淨。如果他要著相,那是凡夫,就不是聖人。在佛法裡面,就叫他做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語音譯,小乘的二果。

  下面一段是「三果離相」,你看小乘四果,沒有一個不是離相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故名阿那含。】

  梵語裡面『阿』翻作無,『那含』就是來的意思,我們中文意思叫『不來』。西方極樂世界這尊佛的名號叫阿彌陀佛,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這個名號,此云無量覺,覺是覺悟,無量覺,就這個意思。「二果進斷欲界下三品惑盡」,就是欲界九品惑他統統斷盡,所餘的下三品他斷盡了。「寄居色界四禪天」,他斷盡之後再不到欲界來,就是欲界的因緣他沒有了,他不會到欲界來。不到欲界,他到哪裡去?他在四禪,寄居色界四禪天。四禪剛才說過了,是凡聖同居土,四禪天人也見不到這些聖者,斯陀含、阿羅漢他們也見不到。四禪天比較上複雜,四禪凡夫天一共有四天,有四層,另外五層叫五不還天,另外五層都是聖者修學的道場,他們居住修行的地方,叫五不還天,在四禪。四禪凡夫天裡它有四種,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種,四禪為什麼會多一種?它多一個外道天,這個天的名字叫無想天,是修無想定,修成功之後生到那裡去。諸位要知道,無想天雖然在四禪,依舊是凡夫,不是聖人,他沒有辦法超越三界,也就是說出不了輪迴。因此修禪定,確實要有真正善知識指導,否則的話,很容易把無想定當作真正的禪定,當作一種成就,那就錯了,將來果報生到無想天去。

  他不來人間了,「故稱不來,然其心中,實無所謂來」,他的心清淨,對於欲界往來這個意念決定沒有。如果有念頭,那他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這個意念。四禪天這些三果聖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些人根性有很利的,也有鈍的。鈍根他的修行時間比較長,還要通過四空天,才能夠證阿羅漢果。如果是利根的,他不必通過四空天,就在四禪證四果阿羅漢,超越三界。所以根性利鈍對他修行時間的早晚有關係,成就快速不相同。「因其來意已無,故能不來,是亦假名不來耳。」不來也是假名。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有所謂來意,由此可知,天人到人間裡面來,來意不是別的,就是思惑,九品思惑沒斷他要來;九品思惑斷了,他就不來了。不來而來那叫大慈大悲,倒駕慈航,他來幹什麼?來度眾生的,他不是來受報的。他可不可以來?他隨便可以來,他來去自由。看到有緣的眾生他就來度,這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這個眾生有緣。什麼叫有緣?當然過去世有關係,因為過去的關係,所以他來教導他,這個人對他有信心,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這叫有緣。無緣的,佛菩薩來跟他講,他不聽,他也不相信,他也不會去做,那佛菩薩就不來,來了毫無意義。所以,遇到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的,佛菩薩一定會來。這也是我們平常講的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什麼叫感?也就是剛才講的能信、能解、能行,這個叫感,佛菩薩示現善知識來教導我們,來幫助我們。

  底下一節經文,這是「四果離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那就著相了,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決定是凡夫。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連小乘初果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在前面說過,經文上也讀過,小乘初果就離相,等覺菩薩也離相,雖然都離相,裡面功夫淺深不同。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大乘五十一個階級,他離相的深度不相同,但是都是屬於離相。「阿羅漢,此云無生」,阿羅漢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叫無生,無生就是再也不會到六道輪迴裡面去受生,他超越六道輪迴。也就是三果聖人,在四禪五不還天把色界、無色界這個八地,每一地是九品思惑,總共是七十二品思惑斷盡,在五不還天就斷盡,超越三界六道輪迴。連色界天、無色界天他也不來,所以叫無生。小註子裡頭有。「三果於四禪天,進斷上二界」,就是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盡,便證無生法忍,不受後有」。證得了無生,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滅,這一切法不生不滅。忍這個字當作定講,他的心就定在這個上面,不會動搖,不會懷疑,不會憂慮,他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忍也當作認可講,佛講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可以同意,我承認。為什麼我同意、承認?我也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所以忍可以當作同意講,當作認可講,這是小乘的境界。同樣這個名詞,無生法忍這個名詞在大乘的意思比這個深。這在小乘四果證無生法忍,小乘的無生法忍。

  不受後有,後有就是輪迴。我們一般人說死了,其實死了之後,佛家講神識,世俗人講靈魂,馬上又去投胎。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人沒有死,換個身體而已,哪有死。一般人把死看得很恐怖,那是錯誤。年歲大了,身體衰老了,就像衣服穿舊了一樣,穿舊了脫掉換件新衣服,這衣服破舊不要了,換件新衣服,其實真的就是這樣,他就換個身體。可是換個身體,這個裡面與自己的造業有關係,如果一生能夠行善、能夠積功累德,他就換件很漂亮的衣服,來生得福報,人天身,得福報。如果造作惡業多,換的衣服就很不好看,換成畜生、餓鬼、地獄,那就很難看了。所以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就跟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明白真相你就不害怕了。希望我的衣服穿得很漂亮,再換件更漂亮,那你就要存好心、做好事。我在前幾年提倡四好,現在新加坡有個「四好學社」,四好就是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四好。不受後有就是不再輪迴,這真的叫了生死出三界。我們是有後有,死了後面又有,永遠是沒完沒了。到證阿羅漢果,後面就沒有了,超越三界。

  「生死從此了矣」,不再有生死,這個生死講六道輪迴裡面的生死,他沒有了,他永遠斷掉。「故稱無生,然其心中,實并法亦無之」,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如果心裡面還念著我修學的什麼方法,我證得什麼果位,給諸位說,那是凡夫,絕對不是聖人,連初果都沒有達到,初果心裡已經清淨了。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修行不止這一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修行都沒成就,也就是說從來也沒有證得初果。我們要問,你為什麼沒有證得?讀這段經文應該覺悟。就是我們牢牢執著著我有修、我有證、我做好多好事,這就完了。你想想看,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你怎麼能證果?須陀洹要離相。這才曉得我們之所以生生世世修行不能證果,就是著相,就是不知道把四相丟掉,讓心地恢復到清淨。

  現在人常常重視什麼東西要記住,記住就壞了,記住是四相具足。佛教給我們什麼都不要記,你記它幹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東西你把它放在心上幹什麼?心要空、要乾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過去已經過去,絕對不要把它掛在心上,不要去想它;未來還沒有來,你去想它幹什麼?說現在,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心不可得,這樣才能夠修行證果。你要常常這樣也記在心裡,那樣也放在心裡,你完了,這一生修得怎麼好都不能證果。再給諸位說,如果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真正能往生的人,只有一念阿彌陀佛,如果阿彌陀佛之外還加上一念,就不能去。這是古德特別教給我們的不夾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還有一念的話你就是夾雜。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淨念相繼」,淨就是不夾雜,夾雜另外一個念頭就不淨,對西方淨土有懷疑就不淨,夾雜就不淨。真正往生的人,你要曉得他憑什麼往生?就是他唯有一念阿彌陀佛,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絕對沒有第二個東西,這樣的人才決定往生。與《金剛經》的宗旨相應,四相都沒有,他才能往生。普通的法門,必須四相都沒有才能證果,小乘果位、大乘菩薩果位統統都不例外,一定要破四相。所以他連修行的方法,證得的果位,心裡面絕對沒有這個念頭,絕對沒有這個意思。

  「因其無法,則生滅心息,故曰無生。」他心地清淨,他不執著,他不分別,所以生滅念頭沒有了。我們的心是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生,妄念永遠不斷,這叫凡夫。阿羅漢他這個念頭,這種妄心斷掉了,沒有了,所以叫無生,無生就是念頭不生。因此,這也是假名無生,如果還有個無生的念頭,那又生了,他生了個無生的念頭,那又錯了,無生的念頭他也沒有。

  「阿羅漢一云殺賊」,阿羅漢有三個意思,無生,殺賊,應供,三個意思。無生前面意思解釋過了,生滅心斷了,不再在三界六道受生,無生是這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叫殺賊,「殺煩惱賊之意」。見思煩惱把我們自性裡面智慧、功德都障礙住,這好比是賊,阿羅漢能將三界見思煩惱斷盡,就好比殺煩惱賊,是這個意思。有些人對於佛法沒有深入了解,看到阿羅漢有殺賊的意思,你們佛教講不殺生,你看阿羅漢不是殺賊嗎?我都遇到過,遇到過不是普通人,大學教授,但是他是個天主教徒。你們佛教講慈悲,阿羅漢都殺賊,不是開殺戒了嗎?這是很大的誤會,這沒有能夠深入。他是斷煩惱,比喻作殺煩惱賊,是這個意思。第三個意思叫「應供」,供是供養,阿羅漢是人天福田,應當接受人天的供養。「以一切漏盡,當受人天供養之意」,供養聖人得大福報。阿羅漢在世間,他一定是教化眾生,所以是人天的師範,我們能夠供養他,請他常住世間教化眾生,這是很大的福報,他是人間真實的福田。到這個地方,是世尊泛指阿羅漢這個四果,小乘四果,來說明離相的重要。

  下面一段,「師資證成」。就更進一步,說得更要親切,前面只是指普通的四果,現在世尊就以須菩提跟自己來給我們做個證明。我們看這是須菩提的話。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們再把底下這節經文讀下去。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說得很清楚,佛稱讚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須菩提尊者心裡面可沒有,絕對沒有這種分別執著。你看我們一般凡夫,如果佛一稱讚,他很高興,我怎樣怎樣,那你著了相,你是凡夫。所以稱讚人有問題,這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一般人見不到的。我在年輕的時候,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記得好像是第二天還是第三天,就是見他老人家頭幾天,他就告訴我這樁事情。教我在大眾同修當中不要毀謗人,這個我聽得懂,不要毀謗人;不要讚歎人,我聽了就很奇怪,讚歎人是好事情,為什麼不要讚歎人?但是我又不敢問他。可是這個問題就始終擺在心裡,為什麼不能讚歎人?大概過了兩個禮拜,老師也許看出來,他又來告訴我,他說讚歎人比毀謗人那個害處還要深。他說為什麼?你這一讚歎,他就自滿了,就自以為是,就自大,貢高我慢就生起來,自以為有成就,障礙他道業的進步。所以,讚歎是害死人,比毀謗還厲害。有的時候毀謗還能夠激發他,你說我不行,我更努力、更精進,他還能發奮圖強。這一讚歎,就把人讚歎完了。我才明白這個道理,我想兩個禮拜沒想通,老師最後說出來。

  什麼人才能夠讚歎?像須菩提尊者就可以讚歎,他無動於心!你毀謗他,他心裡頭不落印象;你讚歎他,他心裡也不落印象,這種人可以。俗話常講「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的人可以讚歎。如果一讚歎他就歡喜,得意忘形,這個人不可以讚歎,那讚歎你是居心不良,你是要整他,要害他的,要叫他墮落,這個不可以。這是往深處、遠處去看。我們受讚歎之害很多,人家說幾句好話,我們就得意忘形,就自以為是,這是墮落的一個重要因素。須菩提,世尊對他的讚歎可以,他已經不動心,已經不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這可以。

  我們再看什麼叫『無諍三昧』。「不與物競」,競是競爭,為什麼不說不與人競爭?我們一般都講「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用物,他不用人。物比人的範圍大,不但不跟人競爭,天也不跟他爭,天王也不跟他爭,物裡頭含的意思太多了。不但六道的一切眾生我不跟他競爭,十法界的眾生也不跟他競爭,像此地講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我也不跟他爭。為什麼?一有競爭,四相具足。這個意思深。十法界統統都不爭,你的心平等。「一切平等,由不自是,故能無諍」,凡是有諍,都自以為是,自以為是才跟人意見不相同,才跟人爭。佛、菩薩,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連須陀洹,就是聖者,聖者不與人爭。為什麼不與人爭?就是他不自是。怎麼個不自是法?六祖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還有什麼好爭的?有一物才可以跟人爭,他一物都沒有,爭什麼!你們說,說什麼都好,說是也好,說非也好,說善也好,說惡也好,我心裡頭絲毫不沾染。你說善,我歡喜,你說惡,我憎恨,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個道道地地的凡夫,出不了輪迴,這個意思深,要細心去體會。實在會不過來,要想到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可以當真,都是假相。現在世間也有些聰明人,知道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一種波動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形形色色?波動的頻率快慢不一樣。這種人算是相當聰明的人,但是他還出不了輪迴,原因在哪裡?他執著在波動的現象,比不上這些聖者,心裡頭乾乾淨淨的,連這種念頭也沒有,叫真清淨、真平等。

  「無諍,則不惱他」,惱是叫別人生煩惱,無諍當然不會令人生煩惱,更不可能去害別人。「意在守護他心,令不生惱。」所以菩薩,菩薩看到一個人討厭他,他馬上迴避就離開了。不會坐在那個地方叫他看到討厭、生煩惱,自動會離開,菩薩有他心通。「修此三昧,豈非大慈」,佛法裡面講大慈大悲,無諍三昧就是大慈悲。

  「三昧」是梵語,「此云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那叫正常的享受。諸位要曉得,世間人的享受,苦樂憂喜捨,這是佛把它分為五大類,世間人的享受。身的享受,有苦、有樂兩大類,心裡面的享受,我們講精神的享受,有憂、有喜。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時候叫捨受,統統放下,捨受。捨受實在講是正受,為什麼捨不叫正受?因為他捨的時間很短,他不能保持。如果捨受永遠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就叫正受。「亦曰正定」,也叫做正定。由此可知,佛法裡面所講修定,定的境界當中,「不受諸受」,剛才講的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這才叫入定,這才叫修定。定中有境界,這個境界能夠叫你生出苦樂憂喜捨,這就不是定,這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裡面,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他的心一定是很平靜。不管什麼境界相現前,就像經上講的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絲毫不沾惹。所有一切境界相,如果說能妨害你,說個實在話,你不要怪它,要怪自己,因為你自己動心,你才受它的害;境界相現前,你自己要不動心,它對你毫無辦法,為什麼?你不受誘惑。你之所以被害,你已經受它的誘惑,你對它生了歡喜心,或者生了煩惱心,討厭、厭惡的心,你已經起心動念,你才受害。

  境界現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見如不見,那個境界就是好境界,《楞嚴經》上佛告訴我們的,這好境界,鍛鍊你自己的定力。就怕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起心動念,我們學佛的人,佛菩薩為什麼不顯顯靈給我們看看?佛菩薩大慈大悲,不可以!為什麼?我們禁不起誘惑。一見佛菩薩,不得了,我見到佛,見到菩薩了,馬上動心,你的功夫全部破壞掉。什麼時候佛菩薩現身給你看?不動心了,如如不動,見如不見,那時候你就見到了。我們讀慧遠大師的傳記,這是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傳記裡面記載,他老人家在生的時候,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見到的狀況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他從來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過。到他往生的時候才說出來,往生要走的時候,極樂世界現象又現前,他才告訴大家,這個相我過去曾經見過三次,我要走了。人家有定力!你的功夫還不到家,禁不起誘惑,佛菩薩不能現相給你看。如果功夫不到家,也見佛、見菩薩,給諸位說,那妖魔鬼怪變現的,那不是真的,他是來破壞你功夫的,讓你起苦樂憂喜捨的念頭,讓你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煩惱,讓你起煩惱,障礙你一心不亂。所以一定要曉得,境界現前見如不見,不但不理會它,心裡面根本就不落印象,這就好,外面虛幻的境界很快就沒有了,以後也不會再現前。所以要曉得,惹事是自己,惹禍生非不能怪境界,怪外面境界錯了。

  「名正受,一切不受」,一切不受就是正受,「則不為一切所動,是為正定」。這兩句,把三昧的定義可以說是解釋得很圓滿、很透徹。正受就是一切都不受,正定就是絕不為外面境界所動,動是動心動念,絕不為外境動心動念,這叫正定。我們念佛人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叫念佛三昧。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順境就是你喜歡的環境,逆境是你討厭的環境,都不動心。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面不生煩惱心,心是清淨的,永遠保持清淨,這就對了。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不是煩惱。

  「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則由於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你要是不空你就不可能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一定是前面的四相俱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俱空,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之相也都空了,你才能入這個境界。也許有人要問,既然是一切真假、善惡、是非都不辨,這人不變成白痴?那白痴是不是聖者?他不是白痴,他自己心裡頭沒有,真正乾淨。跟大眾相處,他還有是非,還是有善惡,這是非善惡從哪裡來的?從你們大家來的,而不是他自己的。他那個是非善惡就像舞台上表演一樣,舞台上表演,一會兒笑,一會兒哭,那是劇本上寫的,這個地方要笑就笑一下,那裡要哭就哭一下,不是他自己真心的,不是的。他自己心裡乾乾淨淨的,什麼也沒有,那是表演,是表演給別人看的。這是我們常說的,佛菩薩在這個世間,要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那是表演,他自己心裡乾乾淨淨的,四相都空。他這個身相住在世間的時候叫演,為我們講經說法那叫說,演說。他的生活就是演,表演!他自己有沒有?沒有。不但念頭沒有,身也沒有。身怎麼來的?大家有感應,就是有緣感應而來的,我們佛法講示現。學佛、讀經要從這些地方體會,要從這個地方學習,你才會得大自在,你才會開真智慧。四相皆空就是離相,要離一切相,這句話非常的重要。

  「雖得無諍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世尊說他得無諍三昧,他自己決定沒有一個念頭,我得無諍三昧了,他沒有這個念頭。他要有這個念頭,我得,我相有了,既有我相,我的對面就人相,四相就具足,絕對不會以為我得了。「是自忘其在定矣」,定實在講是對別人講的,自己沒有這個意念。「此為離三昧障,乃真得無諍,真得三昧,故稱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須菩提尊者現身說法,他這個身相在世間,是演;般若會上跟世尊這一問一答,啟發我們的智慧,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這說!他在表演給我們看,而他自己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可以說一念不生。

  「不但於一切人中最為第一,即以阿羅漢之離欲言,亦稱第一也。」這就說雖證果,證果的人跟證果的人其間程度也不一樣,也有淺深的差別。就是等覺菩薩,同樣是等覺菩薩他們當中還是有差別,到如來地就沒有差別,成了佛就沒有差別,因為他所有一切妄念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就是有一品惑沒有斷,那一品惑也是各個不相同,也是各個有淺深差別不一樣。只有到成佛,那是完全相同,那就斷得乾淨,就完全相同,叫佛佛道同。在阿羅漢當中,他算是第一,他證得深。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這是尊者自己為我們陳說出,他沒有這個念頭,佛稱他作第一離欲阿羅漢,他沒有這個念頭。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這段話是從反面上說,前面從正面說,這再從反面說。如果須菩提有這個念頭,佛說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他也自己覺得我是阿羅漢當中第一,要有這個念頭,世尊就不會讚歎他,不會說他是一個歡喜『阿蘭那行者』。這個樂念去聲字,念耀,樂就是愛好的意思,不念樂,樂是快樂,它是個破音字,念耀,樂是愛好。他喜歡「阿蘭那行」,阿蘭那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寂靜,就是他很喜歡清淨,阿蘭那就是清淨的意思,我們底下會說到。

  「阿羅漢道,即謂離欲。」這個意思比一般註解裡面講得容易懂,一般註解裡面,解釋阿羅漢道是斷見思煩惱。而離欲好懂,見思煩惱就是欲望,世出世間一切欲望統統都斷掉了,心裡頭沒有欲望才清淨,有欲望就是污染,就是不清淨。「阿蘭那」也是梵語,「此云寂靜,亦云無事,心無事相」,心裡面清清淨淨,所謂本來無一物。「相盡於外,心息於內,內外俱寂,無時不靜也。」什麼叫做相盡於外?六根接觸外面都是相,六塵之相,所謂盡於外,就是不取相。眼見色,不取色,耳聞聲,不取聲,乃至意知法,也不取法,不取也就是不分別、不執著。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無動於衷,這叫外盡於相。心息於內,心就是念頭,生滅的念頭,我們的妄念,一個念頭滅,底下一個念頭又起來,妄想生滅不停。阿羅漢妄想斷掉了,內沒有妄想,外面一切境界相都不執著,內外俱寂,他身心清淨。「即無諍三昧之別名」,這個境界,就是世尊讚歎他稱他作無諍三昧。「樂阿蘭那行」,樂是愛好,「謂心之與行,契合無間,即證得之意」,這個字它的意思比我們普通講解更深一層。經文這個意思就是證果的意思,契入的意思,契入就是證果。也就是心與境界合而為一,所謂心境一如,理事不二,這是證入。樂在此地它有這麼深的意思。

  「凡夫所以起念無他,末能忘情於能得所得耳」,這是我們修行不能成功第一個障礙的因素。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這個地方真的是一語道破,未能忘情於能得、所得。這個能、所害得我們很深,無量劫來,不但是修行不能成就,就是念佛也沒有能往生,原因就是把能得所得看得太重。《金剛經》的宗旨沒有別的,就是要我們把這個東西放下,把這個東西捨掉。「能得是我相,所得是人相」,四相裡頭,人相範圍很大,人相並不是說是一個人,你這樣看法就錯了。人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現象,用一個人相來做代表,換句話說,跟我相對的都叫人相。「能所不一是眾生相」,能是我,我不一,我們的身不一,頭不是身,身不是手,手不是足,這不是一,這叫眾生。心就更複雜,前念不是後念,後念絕非前念,這從自己身心來觀察,是眾生相。外面所有一切萬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現的,所以我人不一是眾生相。

  「執持不斷是壽者相」,壽者相就是這個眾生相它會停留一段時期。我們都知道所有一切眾生相都是無常的,雖無常它能夠停留一個短暫時期,這個短暫的時期在佛法裡叫相續相。它相續不斷,它是相續相,相續相就叫做壽者相,也就是我們一般人叫它做壽命。動物有壽命,植物也有壽命,礦物也有壽命,現在我們曉得,連星球都有壽命,太陽也有壽命,它也會有消失的一天,時間長短叫壽者相。由此可知,四相包括了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總不出四相。四相都是虛妄,因此四相都要捨,都不能放在心上,要捨得乾乾淨淨。

  「作一得念,則四相具足。」如果你有一個念頭我得了,我得阿羅漢道、我證果,有這麼一念,四相統統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是六道裡面的眾生,想出六道難!難在哪裡?難在你沒有把四相捨掉。換句話說,你要問我什麼時候能出三界?什麼時候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金剛經》上答案就很簡單,什麼時候你把四相捨掉,那個時候你就出三界,你就脫輪迴。什麼時候你把四相捨掉,你念佛就往生了。念佛有自在往生的,有生死自在的,所謂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願意在這裡多住幾年也可以也不妨礙,這叫自在。你要問,他為什麼能得到自在?他四相捨了。四相捨了,就能夠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他為什麼不走?不走定有緣故,什麼緣故?絕對不是自私的緣故,一定是還有有緣之人,幫助這些有緣的人,所謂是乘願再來。乘願再來有兩種,一種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來的,乘願再來的。一種是現在自己已經可以馬上就往生的,暫時還不走,還住幾年,再幫助別人,這也是乘願再來的。乘願再來有兩種。所以念頭不能有,有一念就糟了。

  「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滿」,這樣的布施人,他所修的福報很有限,為什麼?著相修福,四相具足。四相具足修福,可以說這種人太多了。離相修福很少見。布施出去,心裡頭乾乾淨淨的,一絲毫沒有牽掛,很少,遇不到幾個人。我們所遇到布施的人都是耿耿於懷,我布施了多少,我做了多少功德,念念不忘,這四相具足。往往真正修行人,所現的相極平凡,極其卑下,沒人瞧得起,我們以凡夫的眼光往往就看錯了。像能夠離相布施的我見到一個,新加坡有個談禪法師,這個人的確沒人瞧得起他。他在新加坡住在城隍廟,城隍廟的廟祝,就是看廟的。城隍廟拜城隍的人很多,拜神的,他在那邊擺個小攤子,香、蠟蠋、紙錢,他就賣這個,零錢一塊、兩塊。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舊衣服,雖然還沒有補釘,你一看就曉得都是幾十年的舊衣服。吃的東西非常簡單,一個菜,沒有兩個菜的,一個菜。喝水喝自來水,客人到他那裡去,對你很客氣,招待的時候給你一杯白水,沒有茶葉的。

  我每次到新加坡一定要去看看他,我很佩服他。他點點滴滴的收入都拿去做好事,都拿去幫助一些需要的人,而且數目都很可觀,以美金算,一次拿去幾十萬。拿去之後,他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問都不問。我問你為什麼這樣子?他的因果!我做是我的因果,我交給他了,他要不做好事,他背他的因果,與我不相干。乾乾淨淨,布施出去問都不問一聲,在這個時代居然還有這種人,奇人一個,不像其他這些出家人。他不是沒有錢,我們舊金山有個道場也是他成就的,他一次拿四十萬成就的,問都不問一聲,很了不起。所以布施,為什麼布施不能夠開悟,布施不能證果,布施不能成就?原因就是布施著相。

  「故發大心,行大行者,萬不可住相也。」這句教訓很重要。發大心前面說過,不但自己要成就無上菩提,還要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叫發大心,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這是發大心。行大行,大行是什麼?不住相布施,這叫大行。佛在這部經上給我們說了不止一次,說了許多遍,重覆的說,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生布施的心,決定不能住相。不住相,無住是智慧,真實的智慧,布施是修福,無住布施是福慧雙修,這是一切諸佛菩薩修行的要領,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

  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