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一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11

  請掀開講義的第六面,看經文: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個經文裡頭關鍵的字眼就是在『善』,他做得太巧妙了。『希有』有四個意思,這是佛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的,讚歎用這個詞句,意思大概都相同,都含著有這四個意思。第一個講「時希有」,我們所說的時節因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機會,這個機會非常難得。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話完全是事實,得人身相當不容易,但是人身很脆弱,失掉人身很容易。佛告訴我們,六道裡面的一般狀況,天道壽命長,像非想非非想天,二十八層天最高的一層,壽命八萬大劫。畜生道裡面壽命長短不定,有些動物我們看到牠朝生暮死,牠的生命只有幾個小時,像我們中國人講的蜉蝣,水上爬的小蟲叫蜉蝣,壽命大概只是十幾個小時;可是也有長的,大家知道像海龜,這一類的壽命都很長。實際上畜生道,畜生愚痴,很執著,牠很難轉成別的身,牠堅固的執著那個身、那個生活環境就是自己,這是很麻煩的事情。

  當年釋迦牟尼佛就是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金剛經》就是在這裡講的,《彌陀經》也是在這裡講的,曾經看到一窩螞蟻,佛看到就笑了。學生們就問佛,你為什麼看到螞蟻要笑?佛就告訴他,這些螞蟻你們看到,已經有七尊佛過世,牠還是螞蟻身。不是說螞蟻壽命那麼長,我們拿最起碼的話來說,一尊佛修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七尊佛就二十一個阿僧祇劫,這真正是天文數字。螞蟻哪有那麼長的壽命?死了以後又投胎做螞蟻,螞蟻死了再投胎還做螞蟻,就是牠從來沒有能夠轉成別的身,佛笑牠愚痴。一切法唯心所造,都是隨心變的,堅固的執著,畜生愚痴,很不容易轉身,道理在此地,然後才曉得這個事情可怕。

  所以,佛在這部經裡面教我們要開智慧、要覺悟,不要執著,執著有大麻煩。執著裡頭最嚴重的是貪愛,我們在不少古籍裡面所看到,典籍裡面記載,死了以後投胎,還離不開他居住的所在。這什麼原因?他對於他居住的環境太習慣了,捨不得離開。死了以後,如果是沒有善業、沒有善緣,得不到人身,那怎麼辦?就投畜生身。一個環境裡面總有些小動物,蟑螂、螞蟻這一類東西,牠就來做這些,還是住在牠的老家,還是捨不得那個地方,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佛教給我們要有智慧,什麼都不能貪愛,決定不能貪戀,你才得大自在。佛在比喻裡面告訴我們,這些比喻可以說是大小乘經上都有,古來祖師大德註疏裡面常常引用。佛說人失掉人身,來世再得人身如爪上土,失掉人身不能再得人身如大地土。這個比喻他是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抓在手上,然後把它灑下去,指甲裡頭還有一點,用這個比喻告訴學生們,人死了以後再得人身,像我指甲裡頭留的這麼一點,而不得人身就像掉在地面上的大地土,說明得人身的機會很難得。

  我們在古人筆記小說裡面所看到的,這是中國、外國確實有的事情。動物裡面聰明的、靈性高的我們常講狐狸,狐狸會變成精,會修成人身,這也是真的。狐狸對於人非常羨慕,你們得人身這麼容易,牠要從狐狸修成能變成人的形狀要五百年,這五百年的修行還要經過許多挫折、障難,牠要一一能夠順利克服通過,才能夠變成人身。變成人身之後,牠才能夠修道,換句話說,我們人要跟牠比,就省了五百年,我們得人身不知道人身之可貴。這不是寓言,這些都是事實,一定要曉得得人身很不容易。

  多半人得到人身,這一生都空過,這就太可惜了,這一生空過了。我們現在曉得,怎樣才不空過?出了輪迴就不空過,不能超越輪迴都是空過。我們世間人,尤其讀歷史,看到歷史上這些偉大人物的豐功偉業,今天我們學了佛,我們明白因果,看看他們所作所為,愈是英雄豪傑,不曉得殺多少人,不知道做多少惡業。我們世間人都佩服得不得了,佛眼睛看,已經到地獄去受果報,命債不曉得哪一年才還清,多可怕!這才知道,古來的一些高明之人,真正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他不幹事,他到深山去隱居做隱士,為什麼?不造業。不造業,換句話說,他就不會墮惡道,他這一生能得人身享清福,來生還能夠比這一生環境還要好,這個人有眼光,這個人才叫真正聰明人。可是我們中國寫歷史的那些人也很高明,把這些人也寫在歷史裡面,歷史裡有一篇叫《隱逸傳》。我們早年沒有學佛的時候,讀歷史看到這一篇,這些人有什麼了不起,何必要給他立傳流傳於後世?他對於國家、社會沒有絲毫貢獻,雖有道德、雖有學問,隱居到山林裡面去,好像我們佛法裡面講小乘人、自了漢,有什麼值得表揚的?史學家還要把他寫成歷史上去。到後來我們就明白了,這些人才是世間真正聰明人,他們表現的就跟這部經上講的,他是身教。他不是沒有能力,不是沒有本事,有能力、有本事,這個做法告訴大家,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那個生活才幸福美滿。《隱逸傳》主要是表現這個意思。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看得人身,今天世界上有四十多億的人口,幾乎快到五十億人口,幾分之幾聞到佛法?不成比例。聞到佛法的這些人,又有幾分之幾聞到真正的佛法?現在這個世間社會大家都曉得,仿冒的風氣很盛,佛法裡頭也有仿冒,仿冒的佛法比真正的佛法不曉得超過多少倍。釋迦牟尼佛曉得,三千年前他對於我們現在社會就看得很清楚,在《楞嚴經》上就講得很明白,他說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恆河沙是比喻,形容其多,就是仿冒的佛法像恆河沙一樣,你怎麼能遇到真正的佛法?這個難!遇到了真正的佛法,你相不相信?現在是信假的人多,信真的人少,如果說那麼多人都信他,大概不錯,你就跟他走,這就可惜了。這個社會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給你講好話不理會,甜言蜜語騙你,一下就去了。諸位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層一層淘汰下來,這四十多億人裡頭,真正能遇到佛法恐怕一百個都找不到,這是實在的。所以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不要說其他法門宗派,單講念佛,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夠往生不過三、五個而已。什麼原因?不如法,不明道理,不懂方法,盲修瞎練,對於世緣放不下,還有貪戀,雖念佛也不能往生。不過念佛也有好處,比一天到晚罵人總強多了,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總是善的,道理在此地。一定要曉得,「人身難得佛難遇」,就是佛法難聞,這是時希有,你得人身又遇到佛法,又遇到佛法的正法,很稀有,很難得。

  第二個是「處希有」,處是處所,這個地方有正法在此地,這個地方就稀有。譬如說今天道場很多,公共設施也很多,有幾個地方在那裡講解正法?在那裡修持正法?這就太少了。這是處所稀有。但是在今天,時代不相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處所跟過去不一樣,現在是亂世,每個處所所看到的都是在造輪迴業。譬如弘法利生的道場,這也要機緣成熟,在中國過去這些叢林大道場,假如我們去看看它的山志、它的歷史就曉得,最初也是幾個法師看到這個環境很清幽,在這裡搭個茅蓬,修心養道。以後仰慕的人多了,聽說這裡有高僧、有高人住在這裡,大家要親近他,人就愈來愈多。愈來愈多,建築物就慢慢擴充,經過幾十年、幾百年形成的叢林,不是有計畫的找一塊地要蓋,不是這樣的,自然形成的。跟現在人不一樣,現在是找個地方,首先設計、規劃要做什麼,這是有為法,從前真的是隨緣成就,他心是清淨的,沒有操一點心,任運而成,那個處就稀有。

  所以有許多人問我,他說法師,你為什麼不建個道場?他不知道我沒有建道場的條件,什麼條件?沒有人。我建道場就是我孤家一個人,我一個人不需要道場,一個人搞個道場就是罪過。真正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塊共修,就需要一個道場,沒有,兩個人在一起,兩種想法,兩個意見,何必要搞道場?明瞭因緣就知道。所以道場一定是自然成就,絕不要自己去操心、去規劃、去設計、去勞神,勞心勞力,那就大錯特錯。從佛陀開始,歷代祖師大德誰操心去建過道場?沒有,沒有一個人,都是自然成就的。

  今天這個時代,需不需要建個大道場?不需要。從前需要,從前是因為資訊不發達,交通不方便,所以建許多道場,便利附近的人來修學。現在資訊發達、交通便捷,還要道場幹什麼?我常說,今天要建道場,應當要建電視廣播台,那就是道場。我們弘法,關在一個小房子裡面,錄音帶做成了,一播放,全世界的人在家裡都收到了,這是大道場。所以現在道場跟從前那個道場觀念上要變,不是從前那個樣子,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如法。法是什麼?身心清淨,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也就是空有二邊都不著,又能叫廣大眾生統統得利益,這叫道場。所以今天的道場是無線電的廣播電台,真正有大福報的人,像從前的須達多長者,就是給孤獨,給孤獨他的名字叫須達多,祇陀太子,這樣的大德來發心幫助佛法弘揚,你要建大道場你就建廣播電台。力量小的建小型電台,利益一方,大的可以利用衛星傳播到全世界,這能發揮作用。要是花很多冤枉錢建個廟,那不是這個時代,那個時代已經過去。這都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要認識清楚的,叫處希有。

  第三是「德希有」,德是成就,主講的人是釋迦牟尼佛,德行圓滿,不是普通的成就,真正是希有,主講的是佛陀。「事希有」,他現在在講什麼經?教給我們什麼法?金剛般若之法,這個太稀有了。金剛般若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一切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因為這個法門是直接成佛的法門,金剛般若是成佛之法。縱然我們修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學這個法門,要想圓滿菩提,依然離不開金剛般若。所以這是希有,讚歎這四樁事情。「此希有正指般若波羅蜜言」,波羅蜜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要照字面上翻,翻做到彼岸。到彼岸就像我們中國人習慣上講「到家了」的意思,功夫到家了,這就是最好的。無論什麼事情,你做到一個高水準,都叫做波羅蜜,都叫做到家了。你炒個菜,色香味俱全,你功夫到家了,在印度話叫波羅蜜,炒菜的波羅蜜。這是智慧的波羅蜜,波羅蜜應用得很普遍、很普通,跟我們中國到家是一個意思,就是究竟圓滿。這裡「希有」讚歎含著這麼多意思在裡面。

  『世尊』這是對佛的稱號,這個號是總稱,是總號,就是世出世間為大眾所尊敬的這個人。不但我們世間人尊重他,出世間的聖人也尊重他,像羅漢、辟支佛、菩薩,甚至於諸佛,對他都尊重,所以稱之為世尊。「稱呼時用之」,在《金剛經》上我們要特別留意,因為經上有時候稱佛、有時候稱如來,這些字樣它代表的意義很深,不可以不知道。「稱佛則表果德」,他修行證果,他在果位上,從這個地方來說的,這個意思我們在稱呼上就用佛。「稱如來則表性德」,性德是真如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修成的,稱如來,底下講的話完全是講性德。從這些用的名稱不相同,裡面的意思不一樣,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到的,不但《金剛經》上如此,所有一切大乘經裡面習慣都是如此。

  「世尊入城還園,如如不動。」入城是乞食,托缽乞食,這是他一天必須要做的事情。這個舉動我們現在曉得了,以前不知道,這個舉動就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我們從前不曉得,現在才知道。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給眾生做榜樣,都是給眾生做模範,都是令眾生在觀察當中去省悟、去體會、去覺悟。所以他教化眾生不僅是言教,有身教、有意教,身語意三業都是在利益眾生,教化眾生。還園是回來,托缽再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如如不動,是他沒有動一個念頭,去托缽也好,托缽到城市裡面,城市裡面接觸的就很廣,你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佛也很慈悲,遇到任何人都打招呼,人家向他請教都會回答的,都教導的,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如不動簡單的講,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他的心永遠在定中,永遠是清淨的。他為什麼這樣清淨?因為他真的完全看破了,完全都放下。我們今天會起心動念,就是因為還有沒看破、沒放下,所以才起心動念;統統看破、統統放下,還有什麼念頭好起?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是正常的現象,很平常的現象,起心動念是極不平常,如果我們以人來說,佛是個平常人,我們大家是非常人。你明白般若經你就會點頭,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我們是非常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佛的心清淨,一念不生,所以他是正常的。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讓我們從非常人變成一個平常人,那就是佛,六道凡夫是非常人,佛菩薩是平常人。

  「密示住心」,密不是祕密,佛家沒有祕密,有祕密總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才祕密,樣樣事情都坦白公開,哪有祕密可言?佛法裡面講密是深密,理與事都有相當的深度,一般人不懂,跟他講他也不容易明白,所以叫密,這裡是深密的意思。要心地達到相當清淨的程度,他自然就明白,不是言語能說得清楚的,這一類的法在佛法就稱之為密,是這麼個道理。這在日用平常當中,一句話不說,教給大家住心的方法,住心的樣子,住心就是心要安住在哪裡。我們一般人這個覺悟沒有,從來也沒有想到心要安在哪裡,幾個人想到這個?沒有人想到。我們在佛教史裡面只看到慧可想到這個事情,慧可的心不安,找到達摩祖師,請達摩祖師替他安心。他發現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確很嚴重,心不安是大病,有病就要求醫。我們有這個大病,自己還不曉得有病,還不知道去求醫,你說多可怕!在這一會上,須菩提尊者見到了,知道有病,向佛請教,心要安住在哪裡?妄想要如何把它降伏?《金剛經》上就是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是我們的大病、病根,這兩個問題要是解決了,其他枝枝葉葉的自然就沒有了,這是根本問題。所以這部經是從根本下手,它的好處在此地,沒有枝枝葉葉,絕不囉嗦。我們想想,我們的確這兩種病都存在,而且都非常嚴重。佛在生活當中教給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在生活當中修,決定沒有離開生活。所以他教給我們心怎麼安住。

  「以身作則,正是加護憶念」,這就是前面講的護念、付囑。佛做給我們看,確實佛的心、佛的行從來沒有中斷過。《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佛的作法才真的叫相繼,相繼是從來沒有間斷過。「食訖宴坐,一念不生」,食是吃飯,飯吃完了,宴坐是打坐,這都是做個樣子,這些樣子都是給我們啟示的。我們看造的佛像,佛像多半是坐在那裡,我們看到佛像有什麼啟示?沒有!看到佛像頂多我們佛教徒趕緊給佛磕三個頭,其他的什麼都不曉得,這樣供佛沒有利益。你供的佛像,這個佛像是坐著的,你一看到這個佛像就曉得我要如如不動。坐就是不動的意思,什麼不動?不是叫你身不動,身不動那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了,心不動。他這個樣子是教你心不動,身要動。現代的人健康的人少,一身毛病的人多,為什麼?不懂得養生之道。心要靜,心要虛,他剛好顛倒,他心裡頭憂慮、牽掛,亂七八糟一大堆,永遠搞不清,心病了;身要動,他身要靜,要過得很舒服,一步都不肯走,身就病了,身心都病了。連養生之道都不懂,懂得養生之道就是身要動,心要靜,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不運作它就生銹,就壞掉了。

  所以佛法修行法門裡頭有專門修拜佛的,一天拜三千拜。那是福報很大的,不要做事情,你們一天到晚工作繁忙,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拜佛?但是早晚多拜幾拜佛有好處。拜佛是身體在運動,心地清淨,拜佛是很好的修行。在拜佛的時候,像你們大家工作很繁忙,一天能夠拜半個小時就很好,早晨起來拜十五分鐘,晚上睡覺以前拜十五分鐘。這十五分鐘拜佛的時候,把一切的妄念統統放下,什麼都不要想,讓心整個清淨下來,就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十五分鐘不管拜多少拜,不必去記,你拜得快慢都沒有關係,這樣對你的身體健康,身心健康大有幫助,特別是工作繁忙勞累的人,能夠恢復自己的體力。不要以為我一天累得這個樣子我還要拜佛,那你就大錯特錯,拜佛能恢復疲勞,恢復到清淨,養生之道。所以,坐是表心清淨,如如不動,表這個意思。

  立的佛相則是表慈悲的意思,我們這一尊阿彌陀佛接引像,這是代表大慈大悲,要幫助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就是要把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傳授給他。所以,佛菩薩形像都代表很深的教育意義在裡面,知道的人很少,我有個小冊子,現在他們給我編出來的《認識佛教》,諸位仔細看看,我那裡面有說明。雖然說得不多,但是諸位要曉得了,可以舉一反三,懂得佛法教學的藝術,它用雕塑、用音樂、用美術來表達教學的意義。它的教學法的確非常高明,能在生活藝術當中達成教學的目標,不是一種刻板的教學法,活活潑潑。

  「密示降心,令眾取法。」如果我們懂得它表法的義趣,我們就明白了,就開悟了,就知道應該怎樣學習,就知道應該怎樣生活。「正是託付諄囑」,前面講護念、付囑,佛就在這些地方全部都做出來。「動靜之間,以身教不以言教」,身教是不揀別根機的,一切時一切處表演,一切眾生都看到;言教是應機說法。身教不必揀別根機,言教則需要,可見得身教是普施、是普度,言教是別施,這樣的教導才是圓滿。「隨時隨處,無不為菩薩正覺模範,此真所謂善。」所以經上讚歎「善」這個字,是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的字眼,它善在什麼地方?就善在這裡。「須菩提今日始看出而歎為希有也。」實在說,須菩提哪裡是今天才看出?早就領略、受用到了。雖然自己早就領略、受用到,他也不問,他也不說出。原因是什麼?大眾的機緣沒成熟,跟他講也是白講,也沒有用處。觀察大眾對佛法的修學已經到相當的程度,這個法門一提出來大家一定恍然大悟,能夠接受,能夠改變自己修行某些方面的錯誤,這正是時機成熟。所以這個「始」裡面含的意思就很深,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來,幫助佛教化眾生。

  我們看底下一段,這是正式請法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們看到他請法的這些詞句就曉得,這部經對什麼人說的?對那些受菩薩戒的人說的,發菩提心就是菩薩,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要當菩薩。菩薩怎麼個當法?這部經就是教你當菩薩的方法,這才是真正的對象。所以《金剛般若》在佛法裡面五時說法是第四時般若時,在般若十六會裡面它是第九會;換句話說,這些大眾現在不是假菩薩,是真菩薩,它不是普通的佛法,真的是高級的佛法。所以一開端,『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前面跟諸位透露過,這個善必須三福具足,才是此地當機者。三福,第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做到了;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也做到了;第三,「發菩提心」,這叫發心,此地講的發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他現在正在做。正在做這個事情,遇到兩樁很棘手的問題不能解決,這兩樁就是心怎麼安住,怎樣把妄想伏住。這個法門提出來,豈不是正是時候嗎?正是他需要的時候提出來,時節因緣成熟,你看他問的這幾句話就明白了。所以善的標準就是前面所說的持戒修福,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持戒修福就是認真修學三福,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在緣起裡面就明白提出來,修學淨土的同修,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遵守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第一就是「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三學」,戒定慧三學,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的科目不多,五個科目,很容易記,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不要違背這些教條,這就是持戒修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這五個科目相違背,那就不是學佛,與佛法遠之遠矣。雖然求生淨土,勤苦念佛,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與西方淨土不相應,這一定要曉得。真正的覺悟是知道輪迴再不能幹,這是真正覺悟,不能再搞輪迴。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想想自己這一生日子過得這麼苦,還想幹嗎?來生做人,你要問我,我都不幹了,為什麼不幹?我看到那些當學生的背書包好苦,這個事情怎麼可以幹?不能幹。古時候做人還可以,讀書樂,現在讀書苦。工作也苦,一輩子辛苦,到老就更可憐、更苦,現在的老人有幾個孝順兒女?幾個人來照顧你?

  美國這個國家,社會福利雖然好,國家照顧你,到了老人院,老人院裡面是什麼生活?坐吃等死,你想想他精神多痛苦,多可憐、多可悲!每天看著這個房間的人走了,再過兩天那個房間的人走了,想想再過幾天輪到自己。你想想看那是什麼日子,這日子能過嗎?所以你觀察這個社會,輪迴不可以再幹,一定要超越輪迴,要了生死,要得大自在,這個人就真正覺悟。如果對於世間還有貪戀,這個人還是繼續在迷惑顛倒,沒醒過來。這部經是對已經清醒過來的人說的,還沒醒的沒用處,對他講這個法門沒用處。善的標準無論如何要記住。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也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在從前翻經的體例裡面這叫尊重不翻,因為它是佛法修學的總目標。我們學佛希望得什麼?就得這個東西,所以這句保持原來的音譯,不把它翻過來。其實翻是可以,很容易翻過來的,不難,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覺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還用印度原文。印度音裡面「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這個音就是無上的意思,「三」是正,翻成中國意思是正,「藐」是等,我們中國意思是等於的等,底下「三」是正,「菩提」是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它翻並不難翻,不翻的原因是尊重不翻。真正覺悟就發了這個心,成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就成佛了。

  我們看下面的註解,「大論云」凡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大論就是《大智度論》,法相宗裡面講的大論就是指《瑜伽師地論》。所以這是指《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從因至果,有五種菩提」,菩提是覺悟,覺悟有淺深不同,這個五種,就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講你覺悟有五個淺深次第不相同。第一個叫「發心菩提」,你現在才發心,就是你才覺悟,這是十信位。從初信到十信,這是大乘圓教,因此這個地位也要用大乘圓教來說,大乘圓教初信位具足哪些條件?剛才說了,真正覺悟,不願意再搞生死輪迴,從這個地方覺悟,醒過來。要想脫離輪迴,先要知道輪迴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不曉得,佛很清楚,他告訴我們,輪迴是從我執來的,就是這部經上講的我相、我見。只要有我怎樣怎樣,我想怎樣,我以為怎樣,好了,輪迴你就別想出去。這就是輪迴中人,輪迴就是這麼來的。所以這部經一開端就教你破我相。

  我相裡面第一個是身,六道眾生都以為身是我,這是基本錯誤的觀念,你認錯了。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穿壞了丟掉,再換一件新的,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身也是我所有的,身壞了,捨身再換一個身,就會很自在。他現在忘掉了,以為身是我,不曉得是我所有,那苦頭就吃大了,虧就吃大了。如果知道身是我所有的,你就不會貪生怕死,換句話說,生死就了了。了是什麼?明瞭,生死的真相明瞭了。身體老了,不要了,再換個新的身體,這多自在,快快樂樂的換,一點苦惱都沒有,那他換的身一定會比現在這個身更好。就是因為迷惑顛倒,把身體換錯了,人身丟掉,換個畜生身,那不糟糕了嗎?這是迷惑顛倒。真正明白了,不會搞三惡道,不會造三惡道的業,不會受三惡道的身。所以,頭一個要把身見破掉。

  身見破掉,明白了,知道了,不再執著身是自己,初信位的菩薩。還要執著身是自己,初信位沒分,你學佛不管怎麼修學,拿念書來講,幼稚園,沒到一年級;一年級不執著身是我,這才到一年級,它的標準是如此,初信位。執著身,沒入門,門外,幼稚園,不是正科生,菩薩五十一個位次的初信位沒有你,標準在這個地方。從初信到十信,「發心菩提」,覺悟,這個覺悟是天天在覺悟,前面講的始覺,永遠始覺,天天覺悟。我們讀經,我們修學,修行就是生活,我們讀經,在生活當中每天都有領悟,天天境界不相同,天天是始覺,我今天又覺悟了。過去有很多人來勸我,法師,你要把你的東西寫出來,留給後世。我說我的東西見不得人。他說你講得不錯。我說差遠了,昨天講的東西,今天回想不滿意,到明天,我對今天的東西決定又不滿意。境界天天在提升,年年不一樣,那個東西有什麼用處?對你們初學也許值得有一點參考,在我說一點用處都沒有。

  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求學,初去的時候我聽經還寫筆記,被老師看到了,我都是坐第一排。大概到第三天,他就把我叫到房間去,他問我,你聽經的時候你不注意聽,在寫什麼?我說寫筆記。他說你寫這個幹什麼?我說怕忘記。沒用!你到明年的境界跟今年不一樣了,何必浪費這個時間?我想想也不錯,也有道理,從此以後就不寫了。我在台中十年,我一本薄薄的筆記本,十年只寫了三分之一,沒有寫筆記。這就是他告訴我的,專心去聽,去體會、去領悟,不要去記這些東西,沒有用的。他這個教訓使我得到大自在,為什麼?不執著文字,也不寫筆記了。不但不寫筆記,所有一些人給我的信件,我信件收得不少,各地方來的,我從來不寫回信。為什麼?天下本無事。所以收到信件時,寄一本書,或者新編的講義、錄音帶給他寄一份去。不要囉嗦,沒事,哪有那麼多疑問?凡是有疑問的,說老實話,不老實,老實的人沒問題,不老實的人問題才一大堆。那個一大堆都不是問題,本來沒有問題,有什麼好寫信的?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日子過得很舒服、很自在,這做樣子,你像我這個樣子不就好了,就沒事,何必沒事去找事?這個錯了,絕對不找事。

  我是人家去找我,我也沒事。我在台北,很多同修曉得,我們景美圖書館是韓館長她建立的,與我不相干,我沒事。杭州南路一個講堂,簡豐文送給我的,苦苦的哀求,法師,我送個道場給你。我看他態度很認真,我就問他,你想害我!他說不是,我供養法師。我說道場要不要開銷?他說當然要開銷。我說我錢從哪來?你不是害我到外面去化緣,看人家顏色,那個日子多難過,我不上你當。最後一定死賴皮要送,我就問他,一個月開銷多少?他說大概要六萬。你每個月拿六萬塊錢來,這個道場我接受,你不拿來我不接受。他就願意每個月送六萬來,開銷他一個人包了。到了三年,收入開銷夠了,我就告訴他,你可以不要再拿了。人要活得自在,送你的東西,陷阱,害你!那是傻瓜才去做,頭腦稍微清醒,誰上這個當。一定要明瞭。你叫我有一點點操心,你就是來謀害我。所以,我過得很自在有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在佛法裡得來的,一點都不操心。講堂建好之後,我教他怎麼做,統統上軌道了,三年都上軌道了,我就要辭掉。我說你們上軌道了,誰做都可以,照著章程,照著這個方式去做,就可以了。一直搞到現在大概十二年了,我還辭不掉。簡豐文說,不行,師父你要辭掉之後就沒人送錢來了。我說我這個招牌很值錢,好吧!招牌給你掛,事情我絕不管,你要叫我管事我絕對不幹。所以現在是掛名的,掛個名而已,不管事,事情由他們去管。但是我教導他的原則原理一定要遵守,應該怎麼做法,做得很如法,很難得。所以佛法學了真有受用,沒有白學。

  從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叫「伏心菩提」。由此可知,伏心,云何降伏其心,真的降伏住了。前面雖然發心,還沒能降伏住。諸位在此地就知道,這部經是對誰說的?就是對十信菩薩說的,十信菩薩還沒降伏住。懂得金剛般若的道理,運用金剛般若的方法,要能把心伏住,就提升了,你就升到初住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都叫伏心菩提,這個階段裡面的菩薩不會起心動念,心真的清淨了,無論什麼境界,隨緣不攀緣。隨緣當中決定是守住佛的教導,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自在了。

  到初地就是「明心菩提」,明心就是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實在說在圓教裡面,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為什麼還叫他伏心?雖見性,不夠清楚、不夠明瞭,古人有個比喻說「隔羅望月」,就是隔一層紗,月亮也看得清楚,但是隔了一層紗。像我們紗窗一樣,在紗窗裡面看月亮,不是在外面。雖然看得清楚,它還有一層障在,這個障是所知障。到初地以上,明心菩提,這個障沒有了,這層紗沒有了,比喻這個意思,「初地到七地」。

  「出到菩提,八地至十地。」出到,到是到達,如佛一樣的證得。所以,八地菩薩跟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相同的,只是沒有佛那麼圓滿,沒有佛那麼究竟。古人用月亮做比喻,發心菩提就像月牙,我們初二、初三看的月牙,那是真月亮,不是假的,但是光不大,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心,比喻真心。伏心菩提,大概就像初四、初五、初六到十一、十二;明心菩提應該是十三;出到菩提,這十四的月亮;「無上菩提」是滿月。我們在經上看到,古德註疏裡看到,佛常用這個做比喻。「正等正覺屬因,無上屬果」,因為正等正覺,從發心到出到都是正等正覺,到無上這是專指究竟圓滿。這段是說明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通常簡稱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段裡面講「問意有三」,問的意思有三個。第一,「凡為菩薩,須發菩提心,故先問」。一開端第一句話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些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菩薩。在這裡諸位要記住,三福就像三層樓一樣,不能躐等,我下面兩層沒有,要第三層,這不可能的事情。現在修學大乘的人很多,修學大乘的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就好像蓋樓房,他想要蓋第三層,下面兩層不要,所以辛辛苦苦搞了一輩子搞不成功,道理在此地。學佛一定要從孝養父母、尊師重道,從這裡扎根,這第一福裡頭講的,第一句,孝養父母。為什麼?孝敬是性德,學佛要成佛、成菩薩,就是要把性德圓滿的開顯出來。本性就像寶藏一樣,像個金礦一樣,你要去開採。開採的工具是什麼?孝敬,孝、敬是開發自性的工具,你不用這兩個東西去開採沒有辦法。真如本性裡面雖然具足萬德萬能,它被妄想、煩惱埋在裡面,你決定沒有法子開採出來。大家不曉得孝敬的重要,不明白這個道理。

  佛法傳到中國,能夠在中國生根,在中國發揚光大,遠遠超過本土印度,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學是教孝道跟師道,正好是開發自性的工具,道理在此地,不是佛法偏愛中國。我們現在了解,其他國家民族裡頭不提倡孝道,不知道尊師重道,所以佛法雖然傳到那裡去,沒有多久也就消失了,好像植物一樣,水土不服,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它的根本,大乘法大乘菩薩戒裡面,菩薩戒條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名為戒,必定是先有孝道,然後才有師道。人要不孝順父母,會尊敬老師,那個老師要是聰明有智慧的人,一定曉得這個學生別有企圖,要小心他,不懷好意。他要能孝順父母,再尊敬師長,這是順理成章,這是應當的;不孝順父母,去巴結老師,企圖心一定不良。

  中國過去自古以來,帝王有宗廟,祭祖先的,一般平常百姓有祠堂,春秋祭祀祖先,這是提倡孝道具體的表現。團結一個家庭,團結一個宗族,團結社會、團結國家,那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中國是古國幾千年,今天還能存在,其他世界文明古國都沒有了,唯獨中國存在,靠什麼?就靠這個力量。這個力量沒有了,這個民族大概也不會有太長的時間,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早年我沒有到美國來之前,一些法師到美國,有的是我認識的,我就勸他,到美國來不要蓋寺廟。蓋什麼?蓋祠堂,先提倡孝道,孝道能夠建立,然後才能夠提升到師道,因為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育、是教學。所以不必建寺廟,應當建祠堂。祠堂裡面可以講經說法,用祠堂團結我們僑民,那就是突破了宗教的範圍,無論你信什麼教,中國人對祖先總還有感情,春秋祭祀,這是個很好的團結象徵,這裡面可以講經說法,比建寺廟好。我雖然勸,沒人聽。所以這是先問發心。

  第二,「初發心,不能如佛之隨緣安住,故次問住」。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持戒修福之人,他們也很用功,也很努力在精進、在學、在做,但是不能像佛那樣的自在隨緣。於是心要安在哪裡,這是個大問題,一定要代大家來請教這個問題,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第三,「又以妄心數起,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故再問降伏」。心為什麼不能住?實在講,妄念太多,妄想太多,這些雜念妄想要怎樣把它除掉,這是個大問題。這是為初發心的菩薩提出這三個問題,《金剛經》自始至終,世尊為我們解答這三個問題。我們讀了《金剛經》,這三個問題有沒有解決?如果沒有解決,還得不到答案,這部經叫白念了,那有什麼用處?所以《金剛經》般若法門,跟淨土比差一大截,一切諸佛如來讚歎淨土,稱為淨宗第一法門,《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裡的第一經,有道理。這個要在淨宗法門太容易了,發了心,應云何住?心就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應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就降伏了,你看多簡單。一句佛號,三個問題全解決了,這是淨宗的殊勝,哪有這麼麻煩,這麼囉嗦。我們今天讀《金剛經》,探討這個道理,明白這個方法,可是真正用功還是用一句阿彌陀佛,高明!江味農居士他就是用這個方法,他念佛。

  「得人身聞佛法,必要發大心,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這是講得人身、聞佛法之可貴之處,稀有之處,得到人身,聞到佛法,這才真正可貴,真正稀有。如果聞到佛法,不能夠真正去修行,修行沒有結果,那叫真可惜,那人身得到並不足貴。這個機緣難得,開經偈上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這個機會真的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真的叫中第一特等獎,太難了,我們中獎了,中了獎是福是禍,就看自己怎麼樣運用。所以要發大心,大心就是出離輪迴的心,圓成佛道之心,這是大心。不但我要出輪迴,出輪迴,阿羅漢就出輪迴了,不算大心,要成佛,要成究竟圓滿佛,也就是說要恢復自己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這叫成佛。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要發這個大心。心大行就大,修行就大,心量小,不能修大行,證果就談不上了。

  一定要心量大,心怎麼大?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大了,分別執著是畫界限畫圈圈,愈畫愈小,那就很可憐。本來你的心是海闊天空的,被你畫得很小,連第二個人都不能相容,你說這個多可憐。一定要覺悟,原來的心是等虛空法界,大乘經上常講,佛菩薩的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包是包羅,太是虛空,心包虛空,度量之大是包容十方法界,有這麼大的胸襟,這才叫大人物。哪有現在心量這麼樣窄小,心量窄小的就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那個人真可憐。所以要拓開心量,這才能修大行。大行沒有別的,大心就是大行,你才能夠得大果,大果是明心見性,就是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完全顯露出來,這是大果。

  下面舉個例子,幫助我們學習的,《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一開口第一句話說「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先表明我已經發心,我想作菩薩,想學菩薩,「而未知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下面提出這兩個問題向善友請教,善友就是善知識,也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老師,老師是善友,是善知識,提出來向他請教。《華嚴經》上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也是很重要的啟示,當你還沒有成佛,你在修學的階段,誰是你的老師?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學生呢,學生只有一個,只有我自己一個是學生,其餘的統統是老師。你要用這樣的心態來求學,你才能得圓滿菩提,你才真正能夠得清淨心。印光法師說得好,學佛的成就是「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能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我的老師,都看作是我的善知識,都看作是佛菩薩,我的恭敬心是圓滿的,十分,你得的是十分利益。如果覺得這個人沒什麼了不起,他比我差遠了,你對他就不生恭敬,你恭敬心缺了一分,你所修學的功德也缺了一分。看所有的人都不如我,那好了,你的恭敬心就缺了九分,甚至於十分全缺,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不必談了,沒有成就。這是很深的道理,懂得的人不多。

  釋迦牟尼佛在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經《華嚴經》上,就把這個圓滿的顯示出來。所以善財去參學,一個人,沒有陪伴的,有陪伴的,他是我同學,跟我差不多,恭敬心就沒有了。所以,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統統是老師,統統是善知識。他的長處我要學習,他有過失,過失也是我的善知識,讓我看到了,不對,我不能學他那樣,我要改過。善人是善知識,惡人也是善知識,順境是善知識,逆境也是善知識,你怎麼會不成佛?你的老師、善友無量無邊,你成就就快。六波羅蜜、十大願王從哪裡修的?就在這裡修成功的,一切人一切處一切事裡面成就圓滿功德。什麼叫菩薩行?行是行持,就是造作,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應該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怎樣生活,這是屬於行。菩薩是覺,是一個覺悟人的生活,覺悟人的行持。道是存心,什麼樣的心才是真正覺悟的心,什麼樣的行為才是真正覺悟的行為。行是對事相說的,道是對心裡上講的,你怎樣存心,怎樣做事、處事。

  「是知發大心者,必修大行。」《華嚴經》的五十三參就是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所以《華嚴經》實在講真是好,就是分量太大,《華嚴經》如果講一遍,像我這個講法,一天講兩個小時,我看至少要四年才能講圓滿。那真的是圓滿法輪,其味無窮。我講《華嚴》斷斷續續的講了差不多有二十年,真是愈講愈有味道,現在就是機緣不成熟,天天還要去亂跑,不能在一個地方講。那一定要在一個地方,要住在那裡不動,每天至少講兩個小時,四年到五年可以圓滿。斷斷續續的,時間耽誤太多,許多地方邀請我,不能去,得罪他們,如果要去了的話,說實在話在此地十六次經也沒有這個機會,時間都浪費掉了,非常可惜。所以這幾年,很多地方找我我都不去,原因就是能夠把時間集中,多講一些經典,把錄音帶、錄影帶送去供養他們,我覺得這個反而對他們有利益。去見見面沒好處,實在講也沒有必要。可是有很多很執著,非想看看不可,你說糟糕不糟糕!其實有什麼好看的?沒什麼好看的。所以必修大行。

  「住、降,正修行之切實下手處也。」我們常講功夫得力,什麼叫功夫得力?不是說我一天能念幾萬聲佛號,我一天能讀多少卷經典,這不是功夫得力。功夫真正得力是心清淨,妄想少,煩惱少,憂慮牽掛少,心清淨,對事明白了,這叫功夫得力。處事待人接物有智慧,不像從前那麼糊塗,道眼開了,眼睛放光,那叫功夫得力。也就是你的生活過得很自在,愈來愈快樂,愈來愈自在,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真的離苦得樂,離苦得樂必然是破迷開悟,這是功夫得力。「然此二問,實在相資」,相資就是互相為助緣,「以覺心住」,可見得「住」是什麼?覺悟,覺悟就是住。不能把心安住在一個地方,為什麼?心要安住在這一個地方,就是堅固的分別執著,麻煩就大了。為什麼佛在這部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第一,心是什麼大家沒搞清楚,在打妄想。心是宇宙人生萬法的本體,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是從這個變現出來的,你說它要住在哪裡?就像虛空一樣,虛空要住在哪裡?你要把虛空硬是要把它住在那裡,豈不是大錯特錯!我做一個小房子,緊緊密密把虛空藏在裡面,藏的住嗎?我們凡夫有這個念頭,我的心要安在哪裡?錯了!大錯特錯。

  我們今天念佛人把心安在阿彌陀佛那裡,錯不錯?也不正確。不正確佛為什麼教我安住在這裡?前面也跟諸位提過,安住在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可以通到無住,好處就在此地。住在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就等於無住,因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開悟了,就無住,這是從有住通到無住。但是其他的法門不行,只有這個法門是從有住通到無住,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古德讚歎這是「門餘大道」,門是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一條正路,就是安住在極樂世界,求生淨土。這是從有通到無,從妄通到真,有這麼一條路我們就有辦法,這一生就穩穩當當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這條路,說實在話,大乘經典再多也沒有法子,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妄想、煩惱、習氣斷不掉;斷不掉你就決定不能成就,怎麼樣修都還是搞輪迴,出不了輪迴,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統統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們方向正確,目標正確,你說這一生有方向、有目標,那個人多快樂!人為什麼很苦?做人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迷惑顛倒,不知道將來怎麼樣,這叫真可憐。好像船行在大海當中,看到四面茫茫,不曉得往哪裡走,這個日子就難過了。人一生有確定的方向、目標,知道前途一片光明,他生活多自在,多快樂。「以覺心住,則妄心不降而降」,妄想分別執著不必去理它自然就沒有了,因為你有正確的方向、目標,你不會再去胡思亂想。「妄心降,則覺心不住而住也」,所以它是互為因果的,妄念沒有了,心自然就清淨。

  這些道理落實在日常修學之中,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是決定正確的。看破是智慧,是真實的學問,放下是功夫,是真實的享受,佛法裡面講的受用,是真正的受用。只有真正去做的人他得到,他享受到,不肯去做,縱然把這些道理聽得再多,經書念得再多,也是枉然。所謂是說食數寶,肚子餓了,想想館子裡這個菜那個菜,說了幾十道,一口也沒有吃到,還是得挨餓,沒用;一定要去做,要認真去做。所以老師跟學生能夠很投緣,就是老師教導的學生都能夠奉行,真做,這是人生第一大樂事,真的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所以學生,照我們佛經裡面講的,他有深厚的善根,他聽勸,一勸他就醒悟過來,真做,肯做。說了不聽那沒法子,那個就很難,佛菩薩來了也沒用處,也幫不上忙。

  我年輕的時候在台灣,遇到幾個老師,幸運的就是自己還有這麼一點本錢,什麼本錢?聽話、聽勸,我就有這麼點好處,得到的利益就很殊勝。我對於老師非常感激,對於老師恩德念念不忘,因為一生享受的得自於老師的指點。最初遇到方東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原來我對佛法非常反感,認為這個東西是迷信,看到外面學佛的人表現那套也是迷信,什麼人來跟我說我都不會接受。對老師尊敬,老師說的話我們相信,老師告訴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被他這句話打動了。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要去嘗嘗,嘗試嘗試,這才跑寺廟。跑寺廟幹什麼?借佛經來看。在那個時候,那個時代台灣,佛經市面上買不到,全台灣印佛經只有三家,而且量很少,種類也不多,很難得,只有到寺廟裡去借《大藏經》來看,方先生介紹的。那時候雖然看佛經,學佛,我跟方老師學哲學,不是學佛,這是附帶從哲學裡頭介紹過來的。所以我學佛三年,到大殿裡頭看到佛像都沒有去拜過一次,我看到人家拜都好笑,怎麼現代人還趴在地下磕頭,看不慣。我們見到佛像,行三鞠躬禮,這最恭敬了,是那麼樣一個態度。所以我看到現在年輕人一學佛都能拜下去,我很佩服,很了不起,我做不到。我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才會拜,為什麼要拜,沒搞清楚我不會做的。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好像只跟章嘉大師拜過一次,搞明白了,搞清楚了,這才去拜老師;沒搞清楚不幹,絕不盲從。所以,能把我度化是相當不容易,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曉得應該怎麼做法。

  老師教導我們,學佛從哪裡下手?我學佛就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下手要從看得破,放得下。這兩句話我能聽得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看破放下從什麼地方做起?他告訴我,布施。我第一次去見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的。我問的問題,我現在懂得佛法很好,有沒有一個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入門?他就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問他怎樣做,他告訴我布施,第一天見面他教給我的。我辭別的時候他送我到大門口,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聽話,回去就真布施,真做。真的做了六年,就有感應了,大概有些什麼事情要發生,自己可以預先知道,在一、兩個月以前自己就好像能預先知道。真幹才行,不幹不行,真聽話。

  首先要曉得,老師決定不會欺騙我們,老師說的話一定有道理,雖然沒搞清楚,只要照做,決定有好處,唯有真正照做才能體會當中的道理。理要用事去印證,理事不二,理才愈來愈明白。理愈清楚、愈明白,事上做得就愈快樂、愈歡喜,愈肯願意去做。理跟事就是這樣互相幫助,愈來境界愈殊勝,愈來生活就過得愈自在、愈快樂,證明方先生講的佛法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方老師沒有說假話,他說的話我證實了。我學佛以來,很多人問我,我說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最幸福的人,我什麼都沒有,我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行雲流水,多快樂、多自在。哪個地方有緣就到那裡去,歡歡喜喜,沒有緣少住幾天,也歡歡喜喜。老師教導的。老師不是教我一個人,普遍都教,那些人不聽,不肯照辦。所以,肯學、肯聽老師的話,尊師重道你就得到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