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一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01

  諸位同修,這次在台北、新加坡講經,有些同修們希望將《金剛經》再講一遍。這部經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幾遍,往年在大專講座曾經是一個星期講兩個小時,連續講了四年,《金剛經》只講了一半。特別是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可以說是集《金剛經》古今註解的大成,江老居士一生的精力就用在這部經上。我們從他的序文裡面得知,他幾乎是用了四十年的時間。由於深入般若法門,堅定了對念佛的信心,所以他一生自己說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因為《講義》分量很多,可以說非常豐富,而我們這次的研修是以《金剛經講義》為主,我們編的大意就是《講義》的大意,完全從《講義》裡面節錄下來的。可是在文字上並不是百分之百的順從《講義》,有少數地方我加了幾個字,大家看起來更清楚。我們演講依據這個綱領提出我們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供諸位同修做參考。註解分三個部分,諸位現在看到的這份講義是第一部分,是屬於綱要,也就是古人所講的經題,這是經題的部分;第二部分是《金剛經》的上半部,是《講義》的二卷、三卷;第三部分是《講義》的下半部,就是第四、第五卷,江居士的《講義》一共分五卷。我們編這個大意是編三分,就是第一、第二、第三,這是第一。

  學佛首先要認識佛法,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說在末法時期,實際上也就是指現代的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正因為這個時代趣向的是民主自由開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任何人沒有權力來限制,於是說佛法的人就太多了,我們接觸會感覺到很迷惑。實在說在古時候,言論、出版是決定管制的,如果對於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有不良影響的這些言論、書籍是決定會禁止的。所以社會能保持相當的淨化,人心清淨、身清淨,的確是有它的優點。這兩種制度我們要是做個詳細的比較,實在講,還是過去帝王時代比現代的社會要來得安定,生活要來得更幸福。自由發展到最後就是天下大亂,人人自主,無法無天,會走向這個趨勢。因此,佛告訴我們,實在說,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把我們現在社會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法,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過去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歸納它的內容,實在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無論大小乘經典,字字句句都是循著這個方向、目標。由此可知,佛法對於我們生活實在是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如果明白,那就是經典上講的佛、菩薩,不明白,就是迷惑,迷惑叫做凡夫。由此可知,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是一個是明白我們生活的真相,一個是迷惑生活的真相。明白之後,他的生活自然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如果迷失了真相,自然就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俗話常講胡作妄為,帶來很痛苦的結果。

  佛法,古德講,它的宗旨是教我們離苦得樂,這是真實的。首先我們要曉得苦從哪裡來的?樂是怎麼樣得到的?佛告訴我們,一切苦是從迷惑產生的,一切樂是從開悟得來的,悟就是明白事實真相,你就能得樂,如果迷失了事實真相,要想得樂是決定不可能的。經典裡面有大乘、有小乘,這部經是屬於大乘經,大小乘的差別,如其說在教義,不如說是在心量。小乘人的心量狹小,換句話說,小乘人比較固執,大乘人的心量是開放的,比較崇尚於自由,因此大乘跟小乘修學的方法就不相同。釋迦牟尼佛的教學確實做到了應機說法,你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根機,他就用什麼方法來教導你,所以佛說法能受一切大眾的歡迎。大眾得利益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差別都是在心量的不同、見解的不相同,從這個地方而有差別,這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把它辨別清楚的。

  佛法是世間最好的教育,最善巧的教學,如果我們把它看成宗教,換句話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得不到。往往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人,不學佛的時候感覺得他還不錯,學佛了,愈學愈苦,這個結果恰恰好是相反的,佛法講是離苦得樂,他學起來是離樂得苦。原因在哪裡?就是他接受的是宗教的佛教。我們曉得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要講求宗教的情操,依迷不能破迷,只是愈迷愈深,愈深就愈苦,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佛法教給我們,它是以智慧破迷,佛是要求智慧,特別是大乘佛法,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礎上。它用的方法非常巧妙,《金剛經》是《般若經》的綱領,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般若這個科目,他就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幾乎是一半的時間來說明般若智慧,由此可知,這個科目才是佛法真正的中心。

  般若經典在我們中文譯本的《藏經》裡也是佔最大的篇幅,全部的經文有六百卷。這樣大的部頭,不但古時候的人讀誦、受持感到困難,古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之前,經典都是手抄本,諸位想想,六百卷經很不容易得到的。現在印刷術發達,縱然你得到,像早年香港所印的精裝本,現在是用精裝,這麼厚的本子二十四冊,我們看起來也感覺得艱鉅。於是古德就掌握到這個經典的綱要,這六百卷裡面,《金剛般若》這一卷確實是它的中心,是它的菁華。於是古德就把這一卷經從《大般若經》裡面抽出來單獨流通,以前叫別行流通,現在叫單獨流通。縱然你沒有機會去讀全經,讀這一卷就夠了。還有比這個更簡單、更扼要的,那就是《般若心經》,我想諸位同修很多都能背誦,《般若心經》就是《金剛般若》的綱要,分量愈少愈容易受持。可是說到這一層,實際上也不簡單,如果你不能夠通達整個般若的教義,《心經》雖然大家常念,幾個人懂得般若?幾個人開了智慧?幾個人離苦得樂?天天念《心經》,天天還那麼苦,由此可知,綱要雖然拿在手上,還是不能理解。《金剛般若》就是《般若心經》的註解,明白這個道理,這部《心經》念了就會起作用,起作用才叫受持。不起作用,作用就是《般若經》常講的觀照,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得起觀照的功夫,也就是講智慧現前,這才能起作用。我們現在看大意裡面的綱要,我們用數字把它列出來是便於檢查。

  第一,「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我們先把根本找出來,才曉得佛法教學的根本。佛法教學是以大乘為主,小乘是個過渡的時期,是接引的方便,大乘才是佛的正說。大乘法是以自度度他,度是比喻,像過河一樣,從此岸渡到彼岸。此岸比喻什麼?比喻生死輪迴,這是一切苦裡面根本的大苦,因為你有生死輪迴。佛菩薩已經達到彼岸,彼岸是不生不滅,離一切苦,得一切樂,那是彼岸。小乘法偏重在自度,就是只顧自己,沒有想到去幫助別人,大乘法裡最要緊的是要發心幫助別人,實際上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這是大小乘在精神上不相同的地方。小乘人念念顧自己,所以要想渡過彼岸非常困難,為什麼?他有堅固的執著。大乘的方法是教你把心量拓開,把執著打破,用什麼方法?幫助別人。換句話說,小乘人的觀念當中,我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是為自己的,是為我家庭的,他是這麼個觀念,這眾生的觀念。大乘人的觀念,我生到這個世界來幹什麼的?是為一切眾生的,是為服務社會的,為貢獻於人群的,他的心量不一樣。久而久之他把自己忘掉了,忘掉自己輪迴就沒有了,輪迴從哪來的?輪迴從我執來的,只要有我就有輪迴。所以小乘證得阿羅漢果,我執破了,這才超越輪迴。只要有我的念頭,只要念念還為我,這很可憐,這佛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

  輪迴事實上沒有,輪迴從哪來的?就是這一念錯誤的迷惑變現出來的,變現出這個境界,自作自受。就好像人晚上睡覺作惡夢,夢本來是沒有的,作惡夢苦不堪言,所以佛說這叫可憐憫者。我們在六道輪迴就是在作惡夢,惡夢怎麼形成的?一念我執。「我」要破掉,夢就醒過來,所以「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永嘉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輪迴,所以覺悟就很重要。覺悟,怎樣才能覺悟?一定要有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智慧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般若智慧是本來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我們迷了,失掉了,怎麼失掉了?就是剛才說的,因為有我見、有我執,把智慧障礙了,不能現前,起心動念都是妄想、煩惱、分別、執著,都搞這些東西。所以佛教導我們,要以度他,自度度他,大乘重點在度他,因為度他才是真正自度,自度而不度他就變成小乘,那就非常的困難。

  自度度他用什麼方法?用六度,六度是菩薩修行的綱領,總綱領、總原則。六度後面會有詳細說明,在這個地方簡單跟諸位提一提,六度是六條,就是菩薩行六大綱領,六大原則。第一個是「布施」,布施的意義是放下,布施就是捨,你要能捨、要能放下。現在一般人有個很大的錯誤觀念,認為布施就是到寺廟裡去捨財,捨財求福。這個話是沒錯,他意思搞錯了,他捨一點財求什麼?求人天福報,那哪裡叫求福?那個求不到的。如果捨錯了還造一身罪業,捨財的結果帶來是無限的痛苦,那是很冤枉的事情。捨財修福真正的意思,財是貪,是捨貪心,捨慳吝心,貪心、慳吝心要是捨掉了,你真的得福。得多大的福,得什麼福?你現在不曉得,為什麼?你現在沒捨,捨了之後你才會真正知道那個福之大。得失的心沒有了,患得患失的心沒有了,換句話說,你的煩惱、憂慮、妄想大概可以能去掉七、八成,那個人多自在、多快樂,心境海闊天空,那真正叫福。所以布施,捨是捨貪,捨慳貪,這是一定要曉得的。一般人到寺廟布施,他想求福,他沒有捨貪,他增長貪心,你看那不是大錯特錯嗎?佛看到現在人這樣學佛都搖頭,都掉眼淚,這是曲解了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布施是捨,不但捨貪,捨慳貪,更進一步捨煩惱,把煩惱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放下、生死輪迴放下,那不就成佛了嗎?這個法子妙極了!佛教大乘菩薩,他心量大,有幫助一切眾生的願心,能夠接受佛這種的教法,這就是所謂菩薩種性,他聽了他能理解、能接受、能實行,這就是菩薩種性。

  「持戒」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守法、守規矩,法裡面不僅僅包含佛對我們的教誡,所以不僅是那幾條戒條,戒條是舉幾個例子來說的。像律儀當中佛所講的這些戒條,制定的這些戒條,是當時那個時代、那個地區大家在生活習慣當中必須要遵守的。佛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年,三千年後的生活方式跟那時候完全不相同,意識型態也不一樣,所以佛的那些戒條,現在出家人受的比丘戒、比丘尼戒,除了那幾條根本戒之外,其他的都不適用。根本戒只有四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是天經地義,這個四條真的可以說是超時間、超空間,一切眾生都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觀念,其餘的在生活上的細節就要隨著時代去修正、去修訂。本著佛陀的精神,這個精神佛說得很清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戒律的精神。善惡標準也不相同,必須要取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標準,來制定生活的一些守則、一些規矩。所以,法律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不適合於現前的生活方式。佛法戒律亦復如是,精神不變,條文要隨著時代來修訂,大家就便於受持。

  佛法傳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修訂是在唐朝,百丈大師制定清規,制定清規就是佛教戒律的本土化、現代化,要我們本土、現代這個生活方式,本著佛教學的精神重新來制定條文。唐朝到今天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那時候訂的這些清規我們現代也不適用了。所以現在無論在家出家修學,有人說破戒了,這個話我聽了就感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沒有戒律,哪來的持破?這個事情要真正有大德,對於佛法、世法都精通的人,來為現代人制定一部新的戒律,大家才歡喜遵守,樂意遵守,持戒真正得到利益。在過去中國大陸這些叢林裡面,每個寺院都有它的規約,那個規約就是實現了當時的現代化與本土化的精神。除這個之外,國家法律、社會上風俗、道德,這些東西都包括在持戒內容裡面,我們都要遵守。一個守法的人,無論到任何地區、無論到達哪個國家,都是被受歡迎的,大家都認為你是個好人,你是個很規矩的人,樂意與你親近。持戒的目的在此地,就是破除惡業。

  「忍辱」就是講的有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能急躁,要很細心、很謹慎有耐心的去做,才能成就,愈是大的事情愈要很大的耐心。由此可知,菩薩行這六條綱領確實是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典範。「精進」就是進步,天天在求進步。精是精純,純而不雜,這個叫精,對品質上來說的。進是天天向上提升,無論在道德、在修養、在學問、在日常生活,佛叫我們要求進步,佛不叫我們保守,更不叫我們退到古時候,沒有這個道理。儒家講的日日新,又日新,那是講的進步。佛講的更圓滿,要精,因為日日新又日新裡頭對品質上講是很含糊,沒有那麼清楚,而佛法這個精,品質上就說得很清楚。所以學佛永遠在進步,絕沒有落伍,絕沒有退轉,沒有這個概念。

  「禪定」的意思是主宰,胸有主宰,我們中國人說「胸有成竹」,不容易受外境的誘惑。心地清淨,內清淨,外不受誘惑,這就是禪定。禪的意思就是外不著相,我們現代話講不受環境的誘惑,這個叫禪;定是內不動心,心是清淨的。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常常保持這樣的心態,你就生智慧了,你就不會被境界迷惑。「般若」是智慧。前面這五條你能夠做得到,你做了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都是因為有智慧,智慧是從禪定生的。所以,定能生慧,慧能解決問題,慧能破迷開悟,破迷就離苦,開悟就得樂。這是佛法教學根本的根本,這是說到般若。

  「般若」是梵語,是印度梵音音譯過來的。為什麼不把它翻成智慧?在古時候翻譯譯場裡面的體例有五種不翻,般若是屬於尊重不翻,對這個名詞很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然後再加以註解。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智慧,但是智慧還不能包括般若完全的意思,「般若攝無量義」。我們中國字彙裡面的智慧跟般若去比較,那差得很遠,是很接近,但是沒有它的意思那樣的深廣,所以還是用音譯過來的。下面這四句是略為介紹,「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情執盡空,得無所得」。這四句話包含了全部般若經的義理,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當時二十二年講般若經,無非就是講這四句而已。這四句如果都明白了,你縱然沒有成佛,你也應該是大菩薩,經上常講「摩訶薩」,你不是小菩薩。這部《金剛經》也是說明這四句話的。

  性就是講的本性,體是講的理體,我們講道理,或者是現在哲學家所說的宇宙人生的本體,也就是說整個宇宙一切萬物是從哪裡來的,來源是什麼?這在佛法裡面就叫做「性體」,或者單單說一個性,或者單單說一個體,都可以。性體是什麼樣子?是空、是寂。這個空很難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的空好懂,這個空是什麼都有,所以就很難懂。什麼都有怎麼會空?它這個空義就是底下講的,一切雖然都有,但是決定不可得,決定得不到,所以是空的。因此古人舉比喻叫鏡花水月,鏡子裡面的花,空的,為什麼?你得不到,水裡面的月亮也是空的,你也得不到,你去想這個境界。佛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相有體空,所以相叫幻相,相是假相,不是真的。

  佛法裡面這個真妄簡單的定義說,真是永遠存在,永遠不變,這是真的;凡是不能永遠存在,不能永遠不變的,就是假的。我們想想,我們人、動物,動物有生老病死,這叫無常,這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包括我們這個星球,有成住壞空。所以這個有,佛法裡面叫幻有、假有,不是真有。你把這些假的東西誤會以為它是真的,在這個上面起了執著,起了貪愛,那麻煩大了,叫自找麻煩。本來你沒有苦,苦是你自己找來的,怎麼找來的?迷失真相,你以為這些是真的,你苦不堪言!佛的教學無非教我們認識真相,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性體是真的,相是假的,所以叫真空,有叫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妙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也就是說,相有體無,於是相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夠執著,執著就錯了。所以佛菩薩,我們看到許多大乘經典裡面描寫佛菩薩的生活,真的是多彩多姿,快樂無比。他為什麼那麼樂?因為他沒有執著。我們今天為什麼這麼苦?我們有堅固的執著,希望樂永遠保持著,保不住!這個假身體,希望身體能長生不老,這是辦不到的事情,它會老,它會病,它會死,你留不住的;換句話說,愈是有堅固的執著、有貪瞋痴慢的煩惱,身體就糟蹋掉了。

  疾病,我們曉得現在這個世間,奇奇怪怪的病非常之多,病從哪來的?病從三毒來的,什麼叫三毒?貪瞋痴,你那個心已經變成三毒。心是毒的,外面種種污染跟你毒一交感,你身體怎麼會好?你要想身體健康,你要把三毒放下,不要了,貪瞋痴不要了,是非人我不要了,妄想煩惱執著統統都不要,身體回歸到自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你怎麼會生病?不會生病、不會衰老。人之老、人之病、人之死就是你天天在打妄想,天天自己糟蹋自己,這是沒有智慧,不知道事實真相。身體是個幻相,可以用它,佛門常講借假修真,這是假相,身體是假相,環境是假相,萬物是假相,借假相見真性,那就是修真,這就成功了,這是高等的智慧。

  「寂」是寂靜,寂靜就是不動。由此可知,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錯了。不但你心裡頭有東西是錯了,你把你的性體迷了,怎麼迷了?性體是空的,現在我有,有什麼?有個我,除了我之外,有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財富、我所有的眷屬,這個東西麻煩,不空了;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不寂了,這就是迷了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空寂。我、法俱不可得,無我也無萬法。這個無就是前面講的空義,因為一切萬法,後頭會說得很詳細,是因緣所生法。《中論》裡面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為它沒有自體,自體就是真如本性。因此,我不能執著,法也不能執著,情執盡空,情是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個叫七情,我們現在世間講感情,那不是好東西,那是迷惑顛倒。感情要開悟了,開悟了叫慈悲,慈悲跟感情實在講是一樁東西,一個是迷的時候叫它作情,悟的時候叫它作智。所以智跟情是一樁事情,就是迷悟不同的稱呼而已。悟了,情就變成智慧,執就變成方便,善巧方便,這是般若智慧,迷了就是情愛、執著,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得無所得,《心經》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智」就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真的,世間聰明智慧是假的,不是真實的,那是造業的;「得」是你得失的心、得失的幻想、得失的妄念。這是佛為我們說出事實的真相。

  下面說,「生知」,生是眾生,眾生所知道的是「諸法緣生」,一切法因緣所生,也就是種種條件,現在的科學家、哲學家對這個事情很明白、很了解,比過去一般知識分子進步太多了。但是怎麼樣?沒見本性,這是真的,因此他還是「逐相而轉,迷而不覺」,逐相而轉就是心隨著境界轉;換句話說,他還會受境界的影響,這就是迷而不覺,就是生死輪迴。「佛知」,佛是真正知道,佛是智慧的,「緣生性空」,緣生沒有自體,「有即非有,當體即空,覺而不迷」。相雖然是有,佛看有跟空是一樁事情,並不是把有跟空分成兩樁,那就錯了,那就迷了。我們眾生是把空、有分成兩個,有就不空,空就不有,真就不妄,妄就不真,都把它分成兩個,這是我們看錯了。佛看這兩個是一個,我們有的時候講一體的兩面,那還不切實,兩面還是有差別,實際上是毫無差別,空在有的裡面,有在空之中,空有不二。《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這是很難體會的,很難明瞭的。你能看出這個真相,你智慧就開了,你許多的問題,也就是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迴這些問題,你都找到答案,你都有能力解決,這是般若教學的中心。

  下面說,「因迷而成六道」,六道輪迴哪裡來的?就是從這來的,迷而不覺而來的。這個實在講很苦!我們要是以很冷靜的頭腦來觀察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確實是佛法形容的苦海、業海、孽海,造罪孽,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幾個人回頭?什麼叫回頭?覺就回頭,不覺變成這個境界,一覺就回頭。所以回頭就是覺悟,覺悟這個苦海就沒有了,就離苦,離苦就是得樂。佛覺悟了、菩薩覺悟了,佛菩薩過的生活是真實幸福美滿,是真正的快樂。我們世間人無法體會,怎麼想都想不到,因為什麼?離開那個想才見到,你用想你怎麼會想得到,想是迷!所以佛菩薩教給我們,第一個布施是捨,把那個想捨掉,捨掉你就明白了,你就得到。你用思惟想像,不要說你一個人想像,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集起來去想,想上無量劫也想不通;不是想像能得到的,放下就得到。你肯不肯放下?肯不肯捨?

  可是放下不容易,佛有方便,這個方便就是叫我們先把身外之物慢慢放下,比較容易,念頭放下是最難的。但是他的目標是在念頭,不在身外之物,那些事物實在講不相干,可是在初學,這是方便。譬如說我喜歡財寶,你就從這裡下手,為什麼?這是執著,你的病根,你病最重的部分,你從這個地方下手。好名,有人對於財不太貪愛,好名,你就從名上先下手,把那個捨掉。有人喜歡權力、地位,總而言之,你哪一個貪的最重,先把那個放下,這個叫修學的方便。像治病一樣,先治重的,重的要命,先把那個治好了,其餘小病,不要命的慢慢再來,先治重病。我們實在講,一身都是毛病,撿那個最嚴重的,先來對治它,就用這六個方法,這是六服藥。六服藥裡面哪一個比例隨你自己去調適,這是每個人都不相同的,隨你自己去調配,就能夠對治。所以佛知道當體即空,他自在的受用,他不執著、他不取相,他覺而不迷。

  在這個地方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世間人貪財的很多,被財迷了心竅,所謂財迷心竅,這個麻煩就大了。他就真的是苦了,患得患失,一生都過這個苦日子,沒有的時候想貪有,有了又怕丟掉,真是天天在操心,結果那都是冤枉心。雖然也聽過人家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他沒死,到死,最後那一口氣還沒斷,他還在貪,還捨不得放下,你說糟不糟糕!我們中國的古聖先賢,雖然不是佛菩薩,沒有佛菩薩這些名號,但是實際上確實有不少真的是佛菩薩,他真的覺悟,他真的不迷。錢財我們中國古人稱作「通貨」,通是什麼?就說得很清楚,流通,不能把它堵住,像水一樣,它是活水,它流通。你把它堵住了,堵住就變成死水,死水就變成臭水,那就有毒,所以要懂得流通。換句話說,財富從我們面前經過,從我們手上經過,你要懂得流通,這個地方進來,要曉得那裡出去;換句話說,在你面前,你有權支配它,你不能夠奪取它,你要是想取它,你的苦就來了,你的災難就來了。你讓它流通,這個權在你這裡,如果流通能叫許多人得利益,你福報就大,如果流通,得利益的人很少,你的福就很小;換句話說,你能得大福、小福。你要堵住讓它不流,那你就造罪業,這就是過失,無量無邊的過失。

  所以,錢不能積蓄,積蓄是很大的錯誤,要流通。流通就是我們六度裡面講的布施,讓大家都享受,讓大眾享福,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大,愈來愈自在,愈來愈快樂。你的生活一天到晚歡樂無比,這個歡樂不是外面刺激的,是內心裡面生出來的,我們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儒家《論語》裡頭說「不亦說乎」,悅是快樂,快樂是依教奉行而來的,「學而時習」,習是照做,我所學來的我統統做到,那真快樂!「因悟而有三乘」,悟有大悟、有小悟,小悟就是小乘,再能夠比小乘悟入更高的一個境界,這叫中乘,我們稱它叫緣覺乘,小乘是聲聞,中乘是緣覺,大徹大悟叫大乘。這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是因為悟入大小不同而有這三個名稱。這是我們首先要知道的,這也是大乘的教義。

  下面我們來看本經的綱要,前面所講的是大乘的綱要,也可以說是整個佛法的綱要。本經的綱要,也就是說本經的宗旨,是什麼?「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之樞要」,實在講也正是我們現在所求的。一些同修來找我,要我把《金剛經》再講一遍,另外有些人就疑惑,他說法師,你這些年來都講淨土經,為什麼你又會講《金剛經》?是不是你現在又在雜修?他們來找我,我說好,我答應你再講一遍,《金剛經》過去講過很多遍,也有錄音帶,但是這次所講的跟從前講的完全不一樣。真正的原因是我這麼多年來,看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是放不下。所以我想也好,把《金剛經》再講一遍,希望大家明白事實真相,能夠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夠做到老實念佛。

  蓮池大師說,淨宗是接引上上根人的,淨土宗的上上根跟禪宗的上上根人不一樣。禪宗的上上根人是一聽就開悟,一聞即悟,那是上上根,禪宗的標準;我們淨宗的標準不是那個境界,淨宗上上根人,聽到阿彌陀佛,深信不疑,決定求願往生,別無二念,這是淨宗上上根人。淨宗的成就決定超過禪宗,因為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不過圓教初住、二住的地位,距離究竟佛果遠之遠矣。大乘經上講的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對這些人說的,因為第一個阿僧祇劫他可以完成三十個位次,三十個位次就是剛才講的,從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完成這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修行,從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九地、十地,三個位次。你才曉得,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的是分證即佛,如果要證到究竟即佛,他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淨土宗往生,帶業往生,縱然生到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成佛比他快得太多了,不成比例。我們從《無量壽經》、從《彌陀經》裡面看到的,西方世界成佛,一般講起來大概只需要三劫、四劫,他要三大阿僧祇劫,怎麼能比!這才曉得淨宗殊勝,淨宗的超越,不能比的。可是淨宗不老實不能往生,現在講《金剛經》就是因為你們不老實,大家聽了《金剛經》就能回頭老實念佛,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是為了這個原因來講的,如果大家都是淨宗上上根人,還要講什麼《金剛經》?確實《金剛般若》有助於淨宗中下根人,上上根人是不需要了。

  「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念佛得清淨心,般若非常有幫助。怎麼會牽涉到念佛清淨心?底下我們有個說明,先講「無始無明」,無明上面為什麼加個無始?無始是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譬如你昨天晚上睡覺作夢,我問你,你那個夢是幾點幾分幾秒開始的?沒有開始,你找不到,沒有開始,假的。如果有始就有終,那就變成真的事實,沒有開始,是假的。雖是假的,你現在真有。明是明瞭,明瞭什麼?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你現在對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瞭,就叫無明,無明就是這個意思。無明是什麼?實在講就是妄想執著,換句話說,有妄想、有執著就是無明,無明起作用就是妄想執著,妄想是分別心。分別心不要小看它,它的能力實在不可思議,能變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分別心變現出來的,佛在大乘經上常說,這是真相,真實當中的真實。

  其實哪有十法界?哪有這麼複雜?複雜都是分別,愈分別愈複雜,世間認為分別、執著能解決問題,殊不知問題就是這麼產生的。你們諸位想想現在的社會,去讀讀歷史,現在社會比從前古時候的社會複雜太多了。為什麼會那麼複雜?好人太多了,現在社會上標榜好人,好人好事,麻煩就多了,因為他好事,所以麻煩就多。不像古時候做官,古時候做官希望無事,他不生事,他無事;他無事,社會大眾個個都無事,那個日子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台灣從前選舉好人好事,我那時候還在台中求學,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很感慨,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好人好事」,然後把那個「好事」旁邊圈個圈,圈個圈念去聲,好(音耗)事,複雜就從這麼來的。

  「能變境界」,大的能變世界,小的能變我們的生理。生理原本是健康的,原本是自然的,為什麼會變得病了,不健康?為什麼會衰弱?固然飲食有關係,古人常講「病從口入」,這是講飲食要注意衛生。實在講那個根源世間人不曉得,佛知道,根源就是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把我們生理組織變了形,天天打妄想,它變形了,所以就產生了疾病,不正常了。我們根據佛這個教訓仔細來觀察世間,看看事實像不像佛所講的,我們冷眼一觀察,佛講得沒錯,凡是身體不健康、有病的,都是妄想分別比一般人多,看出來了。特別是年老退休的,他在沒退休,雖然老了,沒有覺得他老,沒看到他老,退休後過個兩年你看,就好像過了十幾二十年一樣,他就衰到那個樣子。什麼原因?他做事的時候每天工作,他沒有想老,這一退休,天天想老了沒用了,老了沒用了,馬上就老了,馬上就變成沒用了。老了就要病了,就想病,沒有病他想病,今天想這個病,明天想那個病,於是每天到哪裡去?就到醫院去,就跟醫生打交道,你說糟不糟糕!心理不健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搞這個去了。年歲雖然大,如果這個念頭都沒有,俗話講返老還童,確實如此。醫生也常常勸病人,心理健康最重要,心理健康,有疾病復原都比較快。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注意的,跟佛所說的對照一下,佛講得一點都不錯。

  最健康的心理就是清淨心,心裡沒有事情,沒有憂慮、沒牽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最健康。縱然身上有病,他自然會調整,因為他心健康,他能改變境界,把你不健康的生理能夠改變成健康,不需要醫藥,不需要調養治療,心就能夠把境界轉變。我們學佛的人,如果說這一點的好處都沒有得到,你的佛就叫冤枉學了,白學了。所以學了佛法之後是一年比一年年輕,一年比一年快樂,你在佛法裡就得到真正的好處,真實的利益。

  再就是執著,妄想分別起作用就是執著,執著裡面,一個我執、一個法執。我執,換句話說,執著這個身,這個身是我,非常愛惜這個身,這就很糟糕,這叫煩惱障。剛才講的,煩惱、疾病、死亡、輪迴,都是從它來的。法執是指身外之物,認為這個東西也是實在的,也是真有的,也放不下,常常掛在心裡面,這變成所知障,把你的智慧障礙住,你看不到事實真相,這就造成輪迴的現象。妄想、分別這是迷惑,執著是造業,有了造業一定就有果報。苦是苦報,迷惑、造業、受報是循環的,這就是輪迴的相,輪迴的原理。你在受苦的時候你不覺悟,在受苦就更迷惑,迷了再造業,造業又受苦。這個輪迴的現象諸位一定要明瞭,它是每況愈下,它不會往上提升的。雖然有提升的,那個例子太少了,提升什麼?是覺悟的,他不覺他不會往上升,都是往下墮落;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不能解決問題,還繼續搞輪迴,來世不如今生。你不要覺得這一生很苦,來世比這世還苦,後世比來世又苦,一世比一世苦,不會有好日子過的,這是真相。

  你想在輪迴裡往上升,也要有小覺悟,剛才講了,能夠斷惡修善,能夠為大眾服務。就像前面講那個修禪的,修禪的人如果不是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沒有辦法出輪迴,雖沒有辦法出輪迴,他有相當程度的覺悟,他有相當程度的定功與功德,他能夠上升,所以他能夠生天。這樣的人很少,遠遠比不上念佛成就的人,念佛成就,他確實超越輪迴了,這個要知道。

  下面幾句話是做結論。「情執我見,實為愛根」,經上說得好,「愛不重不生娑婆」,換句話說,愛不重就沒有輪迴,輪迴是從愛欲裡頭產生的,變現出來的。「愛根不除,心何由淨」,這就講到念佛求生淨土,往生淨土的條件是心清淨,心淨則土淨,念佛,心不清淨不能往生,這個諸位要知道。信、願、行裡面是有講究的,不是說我們今天,我相信淨土了,我也很願意往生,心裡面貪瞋痴慢一樣沒放下,這樣念佛,古人說得很好,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這個道理、事實真的要清楚。因為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念佛,都想生淨土,都沒去得成。這個事實佛在《無量壽經》上講過,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發心求願往生,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你想想這個善根多深厚!還是出不了輪迴,為什麼出不了輪迴?愛根沒除。你在世間還有貪愛,不管你愛什麼,你愛個人也好,你愛財寶也好,你愛名也好,愛利也好,甚至於你愛佛法都不行,愛佛法也出不了輪迴,為什麼?你愛根沒斷。佛是叫你斷貪愛,不是換貪愛的對象,換貪愛的對象沒有用處,所以愛佛也不行,你愛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這個諸位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千萬不能誤會。很多人誤會說我世間東西都不愛了,他貪佛法,這個糟糕,很糟糕的事情。他誤會什麼?以為換對象就行了,這不是換對象,佛是要把你病根斷掉,絕不是換對象。

  所以我們念佛要曉得,功夫得力不得力,得力,清淨心現前,這是功夫得力;如果清淨心不能現前,妄想執著還在,你念佛不得力。我們這次選這部經來跟大家研究討論,用意就在此地,如何能把妄想分別放下,因為不放下不能往生。淨宗的方便就是你暫時能放下就行,暫時放下就是伏煩惱,沒斷,貪愛沒斷,但是能暫時放下,就能往生。暫時是什麼時候?是在臨終最後那一念,那一念的時候放下了,就能往生。我們壽命沒到,想往生行不行?行,條件呢?也要暫時放下。真的放下了,對這個世界絲毫留戀都沒有,這時候你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縱然有壽命我也不要了,求佛來接引,行,他會來,感應道交。由此可知,只要有妄念,只要有貪愛,這個感應就斷掉了,跟阿彌陀佛那邊不通了。一切都放下,就通了,障礙就沒有了,你想什麼時候往生,佛什麼時候都可以來接引你。所以這個法門,《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不假!這部經,我們研究、讀誦、受持這部經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除妄想、除執著,幫助我們念佛得一心不亂。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它不是外來的,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這也就是經上常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梵語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所求的。所求的是自己本來有的,因此成佛的時候就是你般若智慧現前的時候,佛在經上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明白了嗎?為什麼說無所得?本來有的,不是新得的,本來有的,你哪裡有得?「無智亦無得」是這個意思。萬萬不能誤會,看到「無智亦無得」,我還學佛幹什麼?學了半天,什麼都沒有,一場空。你這樣去解釋就解釋錯了。無智,智是本有的,無得是你所得的統統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像六祖大師,禪宗的惠能六祖大師,就是從《金剛經》上開悟的,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看到自己本性。他說了幾句話,「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清淨不是修來的,你說我修行,我得清淨心,這是迷,不是悟,為什麼?清淨心本來有的,你哪裡會得到?得是什麼?本來沒有我現在得到,那叫得,本來有,你得個什麼?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什麼?一切萬法,一切都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樣樣都是圓滿的。末後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法界不是從外來的,你覺悟了就變四聖法界,你迷惑了就變六凡法界,四聖、六凡都是自心變現的。

  「照見事實真相,此即佛之知見。」所以佛的知見就叫照見,照裡面沒有情,完全用智慧來觀察一切萬物,這叫照。如果帶著感情,換句話說,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那就不叫照。沒有分別執著妄想觀察這個宇宙,實在講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叫照見。不僅是眼見,耳聽也叫照見,吃東西,舌嘗味也叫照見,你才能夠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叫佛之知見。佛菩薩他們見到真相,我們見不到真相是帶著情識在裡頭,就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見不到事實真相。好,我們就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