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般若心經  (第二集)  1982/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9-015-0002

  「般若之義」分為三種,三是一,一而三,這是特別要注意到的,千萬不要以為般若真的有三種,那就壞了。這要從這三個方面來把它說明,第一「實相般若」,在第二面倒數第三行,「實相般若,謂法身真空之體」,這是講的理體。這個意思也是很難講,通常我們講根本智就是實相般若,實是講的真實不是虛妄,相是講這個相狀。從唯識三性上來說,實相就是圓成實,圓滿成就的真實相。這個佛法裡頭,這個名詞它其餘還有許多的名字意思是一樣。譬如我們講佛性,佛性就是實相般若,我們講第一義諦、講真如本性,許多這個名詞不同意思是一樣的,這點希望諸位要注意到。要真正要說,它這個名字有幾十種之多,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名字?前面也跟諸位提示過,最要緊的,是叫我們不著相。不要著名字相,曉得名字相是假的,它所顯的這個理體是一個。所以說是你用什麼樣的名字都可以,只要顯示這個理體正確的就可以。這是講的真空之體,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是有,空與有是一不是二。

  如果諸位在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與成佛就很接近了。你這煩惱所致,雖不能斷盡,大概也差不多,這是深位菩薩才能夠證得的,證得這個空與有不二,這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個經文裡面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明這個事情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之所以顛倒就是從本來是一,一裡頭又要把它分成二,執著在二,這是自找煩惱。本來沒有煩惱,你自己找來的,真是古人所講的「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是自作孽,不是天作孽,天根本就不作孽,凡是作孽都是自作自受,迷惑顛倒。這是講的本體,實相就是講的本體。可是這個話,諸位要善於體會。好,講到本體,本體跟現相是不是兩樁事情?

  我們以古人的比喻說,「以金作器」,金是本體,器是現相,金與器它是一還是二,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個地方要悟入了實相是本體,一切森羅萬象那就是器。實相在哪裡?實相就是森羅萬象。譬如說金在哪裡?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是一不是二。實相是無相,你要曉得這個有相,有相就是無相,有就是空。有是器,空就是金,既然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那空不是有是什麼!諸位果真入了這個,這是從般若裡頭開智慧。六祖大師怎麼成道的?他就是曉得這個道理,他自己契入這個道理。所以這到黃梅,五祖才把這個祖師的位置傳給他了,他真正契入了。這個註解裡頭註得很好,「法身真空之體」,法是什麼?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的本體這就叫法身。

  第二種叫觀照般若,在第三頁的第四行,「觀照般若,乃實相體所起之用」,就明白這三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個觀照就是講作用,什麼作用?實相的作用,這實相般若起用就叫做觀照。觀照般若,當然還是實相般若,實相起的作用。由此可知,我們日用平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起作用。雖起作用,可不是觀照的作用,而是什麼?是分別、執著、計較的作用。我們再問問,分別、執著、計較從哪裡來的?從觀照來的,沒有離開觀照。迷了觀照變現出這麼個境界來。由此可知,跟你講般若是你本有的,你應該相信。大經裡面跟你講的「煩惱即菩提」,你也應該恍然大悟。煩惱從哪裡來?迷了,菩提起的作用就是煩惱;悟了,煩惱起的作用那就是菩提,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裡頭沒有二分法,佛法是不二法。

  第三叫文字般若,也在這一面倒數第五行。「文字般若者,全是般若之言教也」。這就是什麼?說明為別人做增上緣這些言語文字,誘導別人悟入實相、誘導別人提起觀照的,這一類的言說文字,我們就叫它做文字般若。文字本身不是般若,跟前面的意思不一樣,前面觀照的本身是般若,實相的本身是般若,文字的本身不是般若。可是文字對學者它起一個作用,就是能夠幫助他悟入實相觀照,這叫做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有的時候也稱之為叫方便般若,那這個範圍就更廣大,不單單是指文字。不用文字,用一種表態也能夠暗示人叫他開悟,所以禪宗裡頭常常用這個方法,這叫方便般若,只要教他能夠悟入這個境界。由此可知,般若範圍非常之廣大。這個裡面頂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深深的相信,我們的實相觀照並不是真正的失掉。實相觀照你一天到晚都在用,雖然在用,你不曉得,你迷了,所以你不能成佛、成菩薩。

  我再舉個比喻說,譬如我們眼見,眼能見,眼見這就是實相、就是觀照,現在怎麼樣?明明這個好眼睛能見,你要戴個有色眼鏡套在上面,戴個藍眼鏡,看到外面境界統統都是藍的,戴個紅眼鏡看到外面都是紅的。戴久了把它忘掉了,並不曉得自己眼睛上戴個眼鏡,我們現在情形就是這樣的。我們戴了個什麼眼鏡?戴了第八識的眼鏡、戴了第六識的眼鏡,又戴了第七識的眼鏡,戴了好多副眼鏡,那是假的。把這個東西去掉,實相觀照不就現前了嗎?雖然沒有去掉,你看看,你見外面境界是眼鏡見,還是你的眼睛,你們想想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到底是八識在起作用,還是我們真性在起作用?八識如果真正能起作用怎麼能叫它做有為法?有為法是假的。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這個起作用,是實相觀照天天在起作用,從無間斷,所以它是真的,從來沒有改變,所以是真實的,這叫實相。八識會改變的,八個識都會改變的,所以它不是真實的。凡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真實;會改變的不是真實,就是假的。我們從性相兩宗來看,這個意思非常的明顯。

  底下一個字,這個名詞就是「波羅蜜多」,諸位看第四頁的最後倒數第二行。波羅蜜多這是印度話,波羅翻作彼岸,蜜翻作到,多是尾音。波羅蜜多要是照它直譯的翻法,「彼岸到」,彼岸到達了。照中國人這個說法的文法習慣,叫到彼岸,我們中國人講到彼岸,印度人叫彼岸到,它這個文法跟我們不一樣,就是到彼岸的意思。這個到彼岸,經論裡頭常常說的,生死比喻作此岸;煩惱比喻作中流,好像兩岸當中是水,煩惱比作水;彼岸,對方那邊就是比喻的涅槃,大涅槃。涅槃也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做不生不滅,此岸是生滅,有生死、有生滅;彼岸不生不滅,這是比喻話。到彼岸就是了生死、證菩提涅槃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從佛法修行證果上來說的。

  這個字剛才跟諸位說,它有圓滿的意思、有究竟的意思,因此,這個名詞在印度用得非常方便,就是口頭語一樣。凡是事情做圓滿,都叫做到彼岸,譬如我們講座後天圓滿了,到彼岸,圓滿結束,事情做圓滿就叫到彼岸。所以它這個名詞用得很廣。一般也用作稱讚,譬如你畫畫,你畫畫得很好,畫到家了,就到彼岸。波羅蜜多,這就是你這畫到家、到頭了;你會彈琴,彈得實在是好,也可以用波羅蜜多來讚歎,你這個彈琴彈到家了。你寫字寫得很好,沒有人能夠比你更好的,那你是像傅心畬的字,我們也可以稱他的書法波羅蜜多,也到了家。所以有讚歎的意思。

  要真正講,佛法修證功夫來說,我們一般講,佛講修行證果要三大阿僧祇劫,像在這阿含、方等、般若裡都常講。佛是常常說的,講這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要修三十個位次,這是伏煩惱,叫遠波羅蜜多,功夫淺一點,三賢位的。從初地到七地,這七個位次就要經歷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他能夠伏煩惱了,所以叫近波羅蜜,接近波羅蜜多。到八地,從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個位次也要修一個阿僧祇劫,可見得這個修行證果,愈往上面去愈難。初學還容易,這進度也很快,效果也很顯著,愈往上愈不容易。到十地菩薩這就大波羅蜜,是真正功夫到了家,往上等覺就成佛,功德圓滿了,這是波羅蜜多的意思。

  後面這個「心」這是我們中國字,古人翻這個字的意思也很多,解釋也很多。我們簡單的說,這個心就是精要的意思,精華,最重要的是中心。把它看作精華、中心來說,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華,六百卷《大般若》的中心,展開來,就是六百卷經,濃縮就是二百六十個字。這佛法確實可略可豐、可長可短,你喜歡繁瑣的去念六百卷《大般若》,你喜歡簡單的就念《心經》,隨你的愛好,這叫善巧方便。「經」這個字我們這個地方略掉了,你們聽過《八大人覺經》,這個經題已經給諸位解釋過了。五玄這第一段就是解釋經的題目。

  第二是顯體,在第六頁,你看科題,「第二顯體」。首先我們要說什麼叫做體?體是講的本體,簡單的說,就是這部經,佛這個言語他的理論根據是什麼,這就是它的體。他理論所依據的那就是體,能依據的就是佛法,佛所說的經,他所依據的那就是理體,這是我們要明白的。它這個體要是真實的,這個作用當然也就是真的,我們能得真實的受用。如果他這個所依的理論依據是不真實的,那就是錯誤到底,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佛法所依據的體是真實的,所以說一切大乘經的體,都是以實相為體,就是實相般若。這是通說,所有大乘經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講的,全是以實相為體。如果不是以實相為體,那就不能稱為大乘究竟了義。

  所以小乘經的體跟大乘經不一樣,小乘經的體是以三法印為體,這三法印就是講無我、無常、涅槃,它的經論是以這個為體。講得再多總是這個意思,大乘經千經萬論所說的全是實相。我們講教體、講教理,理與體就很接近了。你研究教,把這個注意力集中在教理上,那就是叫你體會實相,深契義理,這樣才能開悟。悟的是什麼?悟的就是實相,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因此悟入實相,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這是真正智慧現前。本經當然不例外,因為這是大乘經,所以它也是以中道實相為體。

  第三是講明宗,在第七頁的第三行,「宗是修行之要徑,會體之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這個體我們明白了之後,就曉得這部經論理論的根據,我們對它有決定的信心,我們對它尊重,一定會發心去修學,你曉得它的體,你知道它貴重之處。明宗是講修行的方法,我了解這部經是真實的,是好東西,是應當修學的,那要怎麼個修法?明宗這段就是講的修行方法。這部經是用什麼方法來修學?在這個文裡頭在,第二行第二句就說出來了,「此經以一心三觀為宗」,這裡要注意到的是一心三觀,而不是次第三觀,是以一心三觀。三止三觀是天台家的修學方法,它用這個五重玄義來釋經,來解釋經,五玄重義就是天台宗的家法,他們的方法,對於初學人來說的確相當的方便,這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註子裡頭都有。一心三觀就是空、假、中是同時的,並沒有次第先後。

  諸位掀開第八頁,你看看第一行,第一行第三句我們念一念,「以上一心三觀,破三惑」,這個三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惑就是煩惱,是迷惑,我們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你要是懂得用般若這個方法,以一心三觀就能夠破除這三種煩惱,這三種迷惑。「成就三德」,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理體,般若是智慧,由此可知,般若之尊貴。修學入門,可以從《般若之經》下手,從這個地方下手,這是對於《大般若》的情形,有個概略的認識。然後再真正去研究的話,《般若綱要》非常好,這《大般若經綱要》很好,十卷確實把六百卷的精華都包括在其中。你能夠把《大般若經綱要》,真正在這上下了功夫,這個六百卷經以後是瀏覽一遍就可以,真正精華統統都在《綱要》當中。如果不從《綱要》上用功夫,用在《金剛經》上也非常之好。我們自古以來,有許多的這些大德們,都是在《金剛經》上得利益,從《金剛經》開智慧的人很多。《金剛經》上開不了智慧,就去找《大般若經綱要》,因為它的內容比《金剛經》要豐富得多。

  修行的方法知道之後,再要討論的那就它的用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修行之後它有些什麼好處,對我們有什麼利益,這就講論用了,我們要來討論它的用處,就是功用,這講論用在第八頁,「第四論用,明宗之後,有所論用,用者,利用也」。它有些什麼用處?可以用般若這個法門自度度他。在自度裡面講,這個經一開端,經文裡頭給我們說清楚、說得很明白,此地他引用了兩句,就是最後這兩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有這兩句作用就了不起,五蘊皆空給諸位說,我執、法執都破了,這障礙都沒有了,不但三界之內的生死輪迴你了了,二乘的偏真涅槃也沒有了。這個修學用途實在是太殊勝。

  下面這是講第五就是教相,也叫做判教,判別教相,這判別教相就好像我們現在看到這課程內容,把它判定在哪個學程來學習。好像這個教科書,我們應該把它列在中學,或者列在大學,應當把它列在第幾年級,是什麼程度來學習,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古人判教把它判在第四時,般若時。前面跟諸位講,佛這個教學過程它分為五個時期,第一個是華嚴,第二是阿含,第三方等,第四是般若。第四時的教材,這第四時來修學;最後第五時就是法華,法華是最後的一個階段。法華的教義與華嚴是相同的,這是提升到最高的階段。

  底下這是人題,就是翻譯經的人在第十面,「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玄奘大師此地有一個很簡單的傳記,諸位自己可以看。但是在第十一面第二段,說「此經先後共有八譯」,八種譯本,這是陳克文居士他所看到的,實際不止八種。諸位看《心經詮注》,大概是有十四種的樣子,不止八種,其餘幾種他沒有看到,所以此地只講八譯。經題、人題給諸位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講到本文了,看這個第十一面經文。經文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他這是一句一句來註解的,我們念,總得念一個段落,諸位只好翻書。第十二面:

  【觀自在菩薩。】

  再接著看十四面: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十五面:

  【照見五蘊皆空。】

  十七面:

  【度一切苦厄。】

  這裡要跟大家介紹的,首先有一大段文字,這是告訴我們,菩薩法一定要修二空;換句話說,必須要破兩種執著,這才是菩薩法。我們想想小乘聖者,小乘的入門,所謂是須陀洹都要破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小乘須陀洹。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見惑就是五種錯誤的見解,第一個就是身見;邊見,邊見是執著在兩邊,我們今天講的相對論,相對的就是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都是成見,還有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全都捨棄掉才證得小乘初果。小乘是入門了,小乘門檻都這麼高,大乘的門檻當然更高,那沒話說的。所以大乘人不但要斷見思煩惱,見惑斷了之後還不算,還要斷思惑,見思斷證。我記得往年在佛教會大專講座,我也是講了六個小時,專門講見思煩惱的斷證,這東西要搞清楚,你要搞不清楚,你怎麼能斷得了?大乘入門還得破法執,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離開,不再執著了,這才入大乘之門。所以本經前面這一大段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開始菩薩法,一定要把我法二執破掉。這個第一段就是講般若的作用,也就是講實相觀照它的作用。破我執,破法執,才能度一切苦厄。

  經文第一句是講,『觀自在菩薩』,「觀」是當個動詞來說的,是什麼意思?就觀照,你要能夠運用觀照來見一切法,觀一切法。不叫見,我們叫見是什麼?是用情見,就是用八識分別見。用觀照那就是用本性見,我們講用見性見,用見性見這是觀照。所以換個名詞,免得我們發生一個誤會,我們說見,張開眼睛見,那這是情見。所以換個名詞叫觀照,觀照就是見的意思,它是依實相般若來見,來見一切法。你要會用這個方法,那你就得大自在,一切法裡頭沒有障礙就得大自在。這個自在,我們今天講自由,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個自在就真自在。沒有這個功夫,你所得的自在不真實,為什麼?你還是有拘束。這是真正得自在,像《華嚴經》裡面所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大自在之相。可見得《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個個都會用觀照的功夫。這是講這樣的菩薩,這種菩薩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的菩薩,別教初地,才能夠稱之為觀自在的菩薩。

  「觀自在」,有些地方又把它翻作觀世音,所以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你們諸位要聽了這幾句,心裡應該要覺悟,觀世音菩薩是通稱,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聽到這個觀世音菩薩,這穿了一身白衣的,有個很莊嚴的女身相,錯了,那你就把佛法學呆了。正好像跟你講,你學校的國文老師,你一想:教我國文的那老頭,那個國文老師。國文老師太多了,無量無邊,哪個學校、哪個班級教國文都叫國文老師,不止一個人。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是指一個人的,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你如果能夠善用觀照般若,觀一切萬法,你就叫觀自在菩薩。所以你要看看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幾百個不同的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你不要一看,這個不是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怎麼不是?我明天把那個圖相找出來給你們看看,有好幾百種相,統統是觀世音菩薩,叫變相圖。這就是告訴你,人人都是觀世音,只要你修觀照般若,你就是觀世音菩薩。

  這句是講能修的人,能修的人是觀自在菩薩。所以你要是不懂這個意思,一聽,這個經與我有什麼相干?觀世音菩薩修的,我們修不到,我們不是觀世音,你就壞了,你就不懂這個意思,自暴自棄了。你都不曉得自己本身就是觀自在菩薩,你不知道,我看得很清楚,你們哪個不是觀自在?你們哪個人離開了實相,離開了觀照?就跟我剛才跟你舉的比喻一樣,你這個眼睛見,縱然戴上十幾副眼鏡的話,還是你眼睛見,不是你的眼鏡見。我把這個眼見比作實相觀照,把戴的眼鏡比作八識五十一心所。你們問問誰起作用?所以實相般若根本就沒有離開,一天到晚用它,自己不曉得自己是觀自在菩薩,真冤枉。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一切眾生迷惑顛倒可憐憫者,道理在此地,你不曉得你是觀自在菩薩。所以你一覺悟了,原來就是說我自己,經上講的就是自家境界。好,我們下課。

  

  

#